环境化学课程教学(doc 8页)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讲授24学时、实验8学时)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院系: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二、课程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土壤的迁移原理,以及生物富集、降解作用和环境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理解污染特征与转化规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从事环境相关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特征,相关元素和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和途径。
了解目前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并能够初步分析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提出具体恰当、合理的处理方案。
(二)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化学中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转化的基本概念、途径和原理(支撑毕业要求2.1)。
(2)了解环境化学中环境修复的相关技术、原理和前沿进展,能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识别、判断、评价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支撑毕业要求2.1)。
2.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三)思政元素根据本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环节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政元素进行落实。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表2 教学内容、要求与达成五、课内实验名称及基本要求表3 实验内容、要求与达成六、课程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一)考核方式表4 课程目标的考核方式注:考核内容体现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要求。
(二)总成绩构成本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评价(40%)和结果性评价(60%)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讨论、习题作业和实验三个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10%和20%,结果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环境化学的教学,帮助学生: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环境污染的成因以及常见的环境污染物;3. 理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4. 掌握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环境监测与治理;5.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2)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环境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环境化学概述(1)引入环境化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分类(1)介绍环境污染的成因,如工业活动、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
(2)介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如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3. 大气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4. 水体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水体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5. 土壤污染与环境化学(1)介绍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
(2)讲解土壤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3)介绍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和环境化学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6.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1)介绍环境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2)介绍常用的环境化学分析方法,如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
(3)示范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7. 环境保护意识培养(1)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介绍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组织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四、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 形成性评价:(1)课堂讨论和提问;(2)小组活动和合作探究;(3)作业和练习。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环境化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编码:08122C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总学时:30(含实验9学时)理论学时:21总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开课系部:应用化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运用化学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认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备一定的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术,牢固树立环境意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课程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我国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主要环境污染物,掌握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任务、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了解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发展以及环境化学的任务,明确环境化学课程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学科体系、特点和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1、我们面临的世界2、人与环境3、什么是环境化学4、环境化学的基本内容5、环境化学研究第二章水环境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天然水的基本性质,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有关计算;掌握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物降解的有关规律及计算。
教学重点:水中污染物在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污染物防治。
教学内容:1、水的组成与性质2、化学平衡3、化学动力学4、酸碱化学5、配位化学6、氧化还原化学7、相间作用8、水污染9、水处理第三章大气环境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掌握大气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如氮氧化物、含硫化合物、有机物、颗粒物等)的来源、迁移转化规律;掌握大气污染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光化学烟雾、酸性降水、煤烟型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案教学目标与要求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由于大多数的生态环境问题都与化学物质直接有关,环境化学学科在掌握污染来源,消除和控制污染,为确定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对环境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无论侧重于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环境学或环境工程专业,还是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性质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都需要有较扎实的环境化学基础知识。
因此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主干课程,是实现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懂得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引发环境问题的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特征、行为、对生态系统的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方法,了解环境化学最新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即用化学方法处理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环境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移、归宿机制,掌握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废物及具有特点的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了解环境化学最新发展动态。
第一章绪论 (3学时)内容提要与重点要求:主要简介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地位和作用,它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要求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明确学习目的。
作业:试论环境化学与环境问题间的辩证关系;简述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由目前全球环境状况的讨论引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 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做环境污染。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Chemistry)课程编号:总学时:32H学分:2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方式:讲授、自学考核方式:考查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 环境和环境问题;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教学内容:1.大气圈的构成;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3.环境空气的质量;4.大气污染;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环境化学课程
环境化学课程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各种化学过程和化学物质的分布、转化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课程介绍了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环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个环境中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以及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运移、转化和归宿的学科。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能够深入了解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影响因素。
环境化学课程着重讲解了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
学生学习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布和转化规律,了解了环境中各种污染物的来源、去向和毒性效应。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环境化学课程也介绍了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生学习了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技术,了解了环境化学实验的常用设备和操作步骤。
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环境样品分析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环境问题的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
环境化学课程也将环境化学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学生学习了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了解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之,环境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习环境化学,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中的化学过程和相关问题,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环境保护人才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环境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环境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60358课程名称:环境化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与学分:环境科学专业63学时(含实验27学时),3.0学分环境工程专业54学时(含实验18学时),2.5学分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建立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它主要是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鉴定和测量化学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 岩石圈和生物圈中的含量, 研究它们在环境中存在形态及其迁移、转化和归趋的规律。
英文简介: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s a bran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It is constructed on 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analytical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 etc. It is mainly use the chemical theoretic. The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 pollutant in atmosphere、hydrosphere、soil-geosphere and biosphere,and their chemical form , their law of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re studied.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环境化学是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环境化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典型污染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存在特性和迁移转化过程;了解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毒性机理与效应等;了解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等内容与知识。
环境化学教育教案
环境化学教育教案一. 教案概况本教案主要针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环境中的化学问题,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环境分析与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了解现代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 教学内容1. 环境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环境中的化学反应与平衡- 环境化学的应用领域2. 环境分析与监测- 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和仪器- 环境监测标准与质量控制3. 环境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及其控制- 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土壤污染及其修复技术4. 环境化学实验- 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环境样品分析实验-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与交流。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五.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化学导论》2. 实验室设备和试剂3. 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安排根据学期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教学计划,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适度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
八.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九. 参考文献1. Smith, J. (2018).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Wang, L. (2020). Environmental Analysis and Monitoring. Wiley.以上为《环境化学教育教案》的基本内容和框架,具体的教学实施和教案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分析污染的来源、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能力。
(三)素质目标— 1 —掌握环境化学相关专业知识基础上,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且在环境介质中污染源控制和迁移转化等环境保护领域中,具备责任感。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要求学生了解污染的产生、现状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二)理解理解大气环境、水及土壤中的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原理(三)掌握掌握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及土壤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环境化学主要介绍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与地位,研究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向。
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及其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重点:1.环境污染物类别的划分及环境效应。
2.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
思考题:1.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你如何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2.结合所学课程及相关资料的查询,提出你对环境化学发展方向的看法。
建议教学方法:图解及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0学时— 2 —第一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2学时大气的温度层结,大气垂直递减率,气块的绝热过程,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
第二节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8学时大气中自由基的来源,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光化学反应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酸雨、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破坏的化学机理及危害。
本章重点:1.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2.大气中氮氧化物的转化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及光化学烟雾污染。
3.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烟雾型污染。
4.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教学课件
环境化学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环境化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的测量、水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三个部分。
1. 空气质量的测量: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以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含义。
2. 水污染及其防治:让学生掌握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了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含义;掌握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难点: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含义,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环境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空气质量的测量:讲解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介绍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含义。
(2)水污染及其防治:讲解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3)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讲解土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防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空气质量的测量测量方法空气质量指数(AQI)水污染及其防治来源危害防治方法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来源危害防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两种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doc
课课学 分:2. 5《环境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技术基础教育课程 程名称:环境化学 开课单位:环境与安全工程系 程编号:2080208 总学时:40学 时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 一、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环境化学是环境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 化而产生的一门新型课程,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 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 与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环境化学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并把它们 联系起来以解决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 课程内容、基本要求: 绪言1、环境化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2、环境化学的主要内容 熟练掌握3、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掌握 2、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掌握 3、 大气污染数学模式了解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天然水的基本特征及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了解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3、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掌握4、水质模型掌握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1、土壤的组成和性质了解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机制掌握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掌握第四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1、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熟练掌握2、污染物质在有机体内的转运熟练掌握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熟练掌握4、污染物质的生物转化熟练掌握5、污染物质的毒性掌握第五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及效应1、重金属元素掌握2、有机污染物掌握第六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1、固体废物的分类了解2、有害废物掌握3、发射性固体废物掌握三、学时分配章节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小计绪论22第一章大气环境化学1010第二章水环境化学1212第三章土壤环境化学44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66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22第七章有害废物及发射性固体废物44总计4040。
环境化学教案
环境化学教案《环境化学》课堂教学要紧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形成和进展,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进展方向,化学污染物及其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第二部分为大气污染化学,要紧介绍大气的结构、组成和性质,大气中要紧污染物及其迁移,光化学反应基础,温室效应、酸沉降、臭氧层破坏、光化学烟雾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气溶胶化学,室内空气污染及健康风险,大气污染的防治计策。
第三部分为水污染化学,要紧介绍天然水的差不多特点,水中重要化学污染物的存在形状及分布,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差不多原理及水质模型;重点介绍重金属在水环境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吸附-解吸、絮凝-沉降、配合作用、生物转化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差不多原理及阻碍因素,有机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挥发、吸附、化学与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和多介质环境过程的差不多原理、阻碍因素及其模型。
第四部分为土壤污染化学,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差不多性质,化学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作用机理及阻碍因素,土壤中氮磷污染及迁移转化,重点介绍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农药的迁移转化行为及生物生态效应,土壤中温室气体的形成及开释机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把握环境化学的差不多知识、差不多原理和差不多技能,为从事环境爱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章绪论重点要求:1、了解环境化学的内容、作用及其地位。
2、了解环境化学各分支学科的进展动向。
3、把握环境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的分类及要紧组成。
4、环境效应的差不多概念。
5、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的迁移转化过程(了解)。
第一节环境化学一、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可连续进展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的概念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及特点环境化学的进展动向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第二节环境污染物一、环境污染物的类别1、人类社会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2、化学污染物元素无机物有机化合物和烃类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有机卤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二、环境效应及其阻碍因素1、环境物理效应2、环境化学效应3、环境生物效应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方式转化方式污染物在多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和循环举例:大气—水—土壤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重点要求:1、了解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物迁移的要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doc 8页)部门: xxx时间: xxx制作人: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勿作商业用途更多资料请访问.(.....)《环境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环境化学课程编码:0620018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Chemistry课程类型:基础必修课程适用年级:二年级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总学时:54学时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后续课程: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技术等编写人:刘伟审定人:王一英、李保华、黄蕾、李春娥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环境化学是以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目标,是环境保护工作者必备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环境监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以化学原理为主线,简明阐述环境化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与控制中的应用。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环境的化学组成,建立环境化学物质的分析方法;掌握环境的化学性质,从环境化学的角度揭示环境形成和发展规律,预测环境的未来;研究和掌握环境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形态、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查清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研究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的原理及方法;研究环境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的作用和影响。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教学中要求以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演示和课下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1、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知识。
2、了解化学污染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及其危害。
3、掌握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及在环境中的形态、分布、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和规律。
4、熟悉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5、了解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物的原理及方法。
6、掌握与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相关的计算。
(三)课程教学内容1、绪论2、大气环境化学3、水环境化学4、土壤环境化学5、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6、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7、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1、推荐教材袁加程主编.环境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2、教学参考书[1]陈英旭主编.环境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1.[2]刘天齐、黄小林主编.环境保护(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3]张瑾、戴猷元编.环境化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4]王红云、赵连俊主编.环境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5]刘兆荣等编.环境化学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6]汪群慧主编.环境化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
2、成绩构成:课程考核成绩=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绪论(2学时)1、教学目的掌握环境化学的概念,掌握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过程;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历史、任务;熟悉环境化学的内容、特点及研究方法;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及其分类。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环境化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②化学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分类。
③化学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过程、原理及其机制。
(2)教学难点化学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发生迁移转化的过程和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条件因素。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1)环境化学(2)环境污染物(二)大气环境化学(11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了解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危害,了解全球较为突出的几个大气环境问题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理解大气温度层结的概念及其表述方式和大气稳定度的含义,理解大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法;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掌握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转化。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含义及数学表达方式。
②辐射逆温发生的条件、种类及发生和消失的过程。
③风、大气湍流及天气形势和地形地貌对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影响机制。
④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含义及其分类。
(2)教学难点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的光化学反应。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1)大气环境化学基础知识(2)大气污染及其影响和危害(3)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4)几个突出的大气环境问题(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三)水环境化学(13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天然水的基本特性,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水体污染及水体污染源;理解水体的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掌握天然水体中的化学平衡原理及其计算,掌握颗粒物在水环境中吸附和聚集的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计算,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气态物质(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及其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②封闭、开放体系中碳酸平衡的反应方程式书写和不同条件下各形态碳酸含量计算。
③天然水中碱度和酸度的含量计算。
④水环境中颗粒物吸附等温式的类型及其计算方式。
⑤水环境中颗粒物聚集理论的原理。
⑥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等基本原理,运用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的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的溶解度,以及天然水中各类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 图的制作。
⑦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①气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计算、封闭、开放体系中碳酸平衡的计算和天然水中碱度和酸度的计算。
②沉淀-溶解平衡中不同种类化合物含量的计算。
③氧化-还原平衡天然水中pE-pH之间的关系。
④配合作用中不同重金属形态的含量计算。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1)水环境化学基础(2)水体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3)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4)水质模型(四)土壤环境化学(10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土壤的组成、粒级分组与质地分组和各粒级的理化特性,了解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了解农药污染及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掌握土壤胶体的性质和土壤胶体的离子交换吸附,掌握土壤酸度、碱度和缓冲性能及土壤的氧化-还原性,掌握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和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机制。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土壤胶体的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原理和特点。
②土壤酸度和碱度的概念及分类、土壤缓冲性能的分类及其特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分析。
③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发生迁移转化的原理及其特征。
④农药在土壤中发生迁移转化的原理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及影响迁移转化的因素分析。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1)土壤的组成与性质(2)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3)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五)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转化(10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生物污染的含义,了解植物及动物受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污染物在植物、动物体内分布的规律特征,了解毒物的含义、毒物的联合作用及毒物的生物化学作用机制,了解有毒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掌握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的概念、特征及意义,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生物酶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原理和机制和微生物对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原理。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生物富集、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含义、特征及意义。
②微生物的4个阶段的生长规律。
③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原理和对重金属元素的转化原理。
(2)教学难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微生物降解原理。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
加强互动教学,学生对课程的某一学术问题通过检索资料、撰写论文来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上台演讲来锻炼表达能力。
4、教学内容(1)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的主要途径(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4)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作用(5)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4学时)1、教学目的了解重金属元素汞和砷的来源、分布及基本性质,了解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及基本性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基本性质;掌握重金属元素汞和砷在环境中转化的规律和生物效应,掌握有机卤化物、多环芳烃和表面活性剂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生物效应。
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重金属元素汞和砷的甲基化转化规律和特征。
②卤代烃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的转化规律及多氯联苯的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规律。
③多环芳烃的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规律。
④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降解和转化规律。
(2)教学难点含氯卤代烃与HO·自由基发生反应的机理。
3、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展示、课下辅导等为辅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