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诺齐克对马克思劳动观的道德消解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自身潜能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类改变了自然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同时,劳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还建立了社会关系,形成了社会组织和制度。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劳动成果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和实施者,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被剥削,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和发展个性的途径。
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物质生活需要,更实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价值。
劳动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倡导劳动者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劳动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呼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实现劳动者的自我解放。
劳动不仅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更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发展个性的途径。
只有在实现劳动者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前提下,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我们认识劳动、尊重劳动者、改善劳动条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劳动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劳动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理论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生产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
它关注劳动的属性、分工、价值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劳动的规模、节奏和方式等与生产力及社会关系相结合。
马克思劳动观首先表述了劳动的两个基本属性。
一方面,劳动是人类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自然界的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互动。
通过劳动,人类能够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并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另一方面,劳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
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人们通过劳动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实现劳动分工,构建社会共同体。
马克思劳动观其次强调了劳动分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劳动分工指的是社会中不同劳动任务的分配和组织,是劳动力的特定任务和活动在社会中的职能分配。
马克思认为,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基础,它通过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专业职能和技能来组织劳动,实现了劳动活动的高度专业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一方面,劳动分工是充分利用个体的特长和技能,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也会引发劳动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马克思劳动观还着重阐述了劳动价值的本质和决定因素。
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形成的基础,它是劳动时间的量化表现。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劳动时间的长短是衡量劳动价值的主要标准。
劳动价值在商品社会中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商品的交换关系和再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劳动价值也受到生产力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商品的劳动价值也会减少。
马克思劳动观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劳动观提醒我们劳动的社会性和价值,呼吁人们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的待遇和权益问题仍然存在,劳动观提供了一种可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框架。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
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新时代劳动教育一、引言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他对劳动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以马克思的劳动观为指导,加强劳动技能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二、马克思的劳动观1. 劳动的本质与意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重要活动,通过劳动,人类改变自然界,实现自己生活的需要和理想。
劳动不仅是人们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人类自身实现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重要属性,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
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改变自然界,还改变了自己。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学习和创造,提高自身的智力和技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使人们增长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互相合作和分工,形成了社会的各种关系和结构。
劳动使人们彼此依赖和合作,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1. 提高劳动者技能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 增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劳动者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劳动者的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增强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劳动者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通过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劳动者具备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
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劳动实践观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包含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劳动者的解放和劳动的社会化等几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通过劳动,人类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
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和交往方式,通过劳动,人们与自然界相互合作,实现自身价值的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关注劳动者的解放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只能通过出售劳动力来获取生计。
马克思认为这种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和尊严。
马克思主张劳动者应当解放自己,摆脱对资本家的依赖,实现劳动者对劳动的自主控制。
只有当劳动者本身能够决定自己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劳动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强调劳动的社会化。
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更是社会的行为。
在社会化的劳动中,劳动者通过合作和协调,实现了一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
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劳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力,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张劳动应当是社会化的,而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示我们,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无论在何种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劳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虽然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使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劳动本身的意义并没有被改变。
劳动依然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提醒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解放问题。
虽然现代社会有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法律和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但在一些情况下,劳动者仍然面临着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我们需要继续推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解放,让劳动者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劳动内容和工作方式。
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性——柯亨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分析与辩护
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性——柯亨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的分析与辩护姜延博【摘要】诺齐克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坚持绝对的“权利在先”,强调人们合法持有物品的权利是任何理由也不能侵犯的.这种彻底的个人权利所坚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背景下的“自由至上”原则,其结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正义性”及“分配的不合理性”进行辩护,对马克思经典剥削理论进行否定.正是诺齐克的挑战惊醒了柯亨,柯亨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与诺齐克为资本主义的辩护共同奠基于“自我所有”原则之上,这导致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成为理论“短板”,并易受诺齐克理论的攻击.因此,柯亨从正面积极应对诺齐克的挑战,并提出其平等主义理论作为回应,尝试重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非正义性原则,由此真正展开了柯亨与诺齐克之间的争论和辩难.【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3)001【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马克思;柯亨;诺齐克;资本主义;剥削【作者】姜延博【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11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从伦理学的观点来看,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存在着“剥削”,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通过其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性,在他看来,“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仅仅由于这一点,商品或货币才转化为资本,才作为资本生产出来。
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1]136工人通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绝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掠夺了,于是剥削现象便产生了。
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
诺齐克与罗尔斯之争诺齐克(Nozick)是罗尔斯正义论最著名的一个批评者,他在《正义论》出版之后三年推出了他的力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这部著作又一次震动了学术界,使人们对“政治哲学死亡了吗?”的问题更倾向于做出否定的回答。
诺齐克提出的问题是:国家是否有必要?如果有必要,它能管多少事情?如果管事太少,它对人们是否还有吸引力?对这些问题,诺齐克是从道德的观点进行考察的,即对上述问题都要提出道德上的论据而非别的性质的论据,诺齐克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一种“最弱意义上的国家”(minimal state)能够得到合法性的证明,而这种国家简单说来就是一种主要限于保护性功能的国家,一种古典自由主义传统所谓“守夜人”式的国家。
诺齐克与罗尔斯在国家的政治功能方面分歧不大,争论主要是发生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方面。
诺齐克没有对罗尔斯的基本自由及其优先性的原则提出异议,他同样认为国家在政治上要保障所有人享有尽量广泛的基本自由,这种保障优先于对社会福利、次序的考虑。
但国家在满足这一条件之后,是否还能做更多的事呢?即能否按照某种社会理想或分配模式,致力于达到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正义呢?罗尔斯认为可以,而诺齐克则认为不可以,并提出自己有关持有正义三原则的权利理论,来反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以及他主张扩大国家功能至分配领域的观点。
诺齐克这种权利理论与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对立,实际上也就是在经济领域中强调自由和强调平等的对立。
诺齐克与罗尔斯争论的正是经济领域中自由与平等孰更优先的问题。
在政治、思想等领域,平等与自由可以统一,可以看成是一回事;而在经济、利益分配的领域,平等与自由就不能不出现矛盾,发生冲突,就会出现一个谁更优先的问题。
罗尔斯通过特别关照处境最差的群体而表现出对平等的强调,诺齐克则毫不含糊地把自由优先、权利至上的原则继续贯彻于社会和经济利益分配的领域。
按照诺齐克的思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个私有制社会里利益分配或收入的情景,国家公务员或官吏是拿国家俸禄的,这些俸禄来自某种税收制,是用来支持这些官员实施国家的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利(对外还有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的,由于国家的功能被严格限制于此,官员的数量和开支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从事自己的经济活动以赚取收入,他们通过契约或者直接的交换、赠予、转让等,使每个人都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一些东西,这样,一种总的布局,或结果状况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当然它是在不断变化着),这就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分配了,但它并不是一种集中统一的分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裁判和分配者,而是众多个人决定的自然产物。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处境的分析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或自由发展,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润。
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和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化的工具,而不再是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不仅仅对劳动者个人的生活和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
马克思呼吁劳动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劳动状态,并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通过消除异化劳动状态,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和人格完善。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特定境遇,以及这种境遇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的控制权和生产的结果与劳动者自身的脱离感,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在劳动者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一种单调重复、机械化的工作,使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受到压制。
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化的存在,使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体现在竞争和对立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之间缺乏合作和团结,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和竞争,使得劳动者处于分裂和孤立的状态。
这些异化现象使劳动者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剥削者。
管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论文
管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对马克思劳动观各执一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劳动观理论的批判,分析其理论根源,并对其在批判中的谬误对比马克思劳动观的真实意义进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劳动观;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52-02一、国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一)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主要集中在《生产之镜》这本著作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生产、劳动、以及唯物史观等观点都进行了批判。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产生的条件,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起着决定的作用。
在鲍德里亚的观点中,他认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不存在的,劳动力的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体现出来的。
在他看来,人同时具有需求和劳动力的两个方面,而它们都是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由交换价值体系衍生出来的概念。
但是马克思却用科学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技术的观点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即用一种理性的观念对资本进行批判,把经济学的理性方式当做一种普遍的模式运用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鲍德里亚还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明确的指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两个重大的缺陷:1、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对异化的劳动关系进行的批判,而不是对客观的劳动进行批判。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仅仅反对异化了的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劳动等意识形态方面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2、鲍德里亚反对马克思的非劳动和游戏思想。
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仅仅是劳动观的异化关系进行了批判,而没有对劳动进行批判,马克思的这个观点把劳动神圣化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劳动观批判的终目的就是要否定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阐述他的象征交换理论。
马 克思主义劳动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核心内容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地介绍。
一、基本概念1.1 劳动劳动是人类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
1.2 劳动者劳动者是进行劳动活动的人,无论其身份、职业或社会地位如何,只要参与到生产和创造中,都可以被称为劳动者。
1.3 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二、历史渊源2.1 古代社会在古代社会中,劳动往往被视为奴隶制和封建制度下劳动者的义务和责任,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
2.2 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商品,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
劳动力的价值被资本家所占有,导致劳动者长期陷于剥削与压迫之中。
2.3 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应该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并且与个人自由发展相统一。
通过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核心内容3.1 劳动与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3.2 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是人类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有意义、有价值的劳动活动,人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3.3 劳动与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社会分工和合作的基础。
通过劳动,人们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形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3.4 劳动与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劳动是自由的劳动。
只有在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条件下,劳动者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四、实践应用4.1 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浅析洛克的劳动思想
浅析洛克的劳动思想洛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家和政治法律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1688年政变和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的辩护士。
他在西方文化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我们对于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和分权思想都很熟悉,而关于他的劳动思想,所涉及的并不多。
洛克的劳动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财产权思想中。
洛克从”享有私人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这一形而上的理论前提出发,论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洛克站在当时世界的最先列,以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为基础将财产权劳动学说加以提升并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一整套学说,他将劳动视为财产权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使这种理论成为一种超历史的视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洛克对财产的论说集中于他的政治思想名著《政府论》。
在该书下篇第五章,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财产权特别是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
“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财产不是由政府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但却是政府应当保护的自然权利,财产权的确立是政府建立的前提。
财产权及其起源,实质上就是“在上帝给与人类为人类所共有的东西之中,人们如何能使其中的某些部分成为他们的财产,并且这还不必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深受基督教价值影响的洛克认为,上帝创造人类,并给予人类理性,就是为了使人类尽可能获得生活的最大便利以更好地生存和服务于上帝。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就都归人类所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斥其余人类的私人所有权。
但是人类要生存和生活,“就必须把……变为己有,即变为他的一部分,而别人不能再对它享有任何权利,才能对维持他的生命有任何好处”,在这里,洛克论述了私有权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人类只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把共有的东西变成私有的,也就是人类的生命权是私有权产生的逻辑前提。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分析马克思价值论在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能提供更先进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矛盾及其规律、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基本特点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它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而且还要运用于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马克思当时创立劳动价值论是专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而现在劳动价值论不仅要运用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还要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
于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也是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石和有效方法。
因为,劳动创造价值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不管在什么社会制度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都将起作用。
当然,就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时代关系而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产生于150年前欧洲资主义国家当时的商品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的实践,而今我们已是150年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实践。
马克思的劳动伦理:从异化到人的解放
卡尔·马克思的劳动道德:从异化到人类解放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的著名人物,对劳动道德的讨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关于劳动伦理的理论围绕异化的概念以及通过变革性社会变革实现人类解放的潜力。
在本篇散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的劳动道德的关键方面,包括异化的概念,劳动在塑造人类特征中的作用,以及人类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的劳动道德的核心信条之一是异化的概念,它指的是工人与其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脱节。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下,工人与其创造的产品疏远,因为他们不能控制生产过程或劳动成果。
这种疏远延伸至工人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往往被迫从事重复的、单调的工作,很少实现或有机会自我表达。
工作场所异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可见于装配线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中,工人的任务是在没有任何创造性投入感或对最终产品的所有权的情况下,长期完成单一的重复任务。
这导致人们感到与劳动过程脱节和疏远,导致工人感到无能为力和失望。
马克思还强调了劳动在塑造人类身份和成就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劳动,个人能够表达他们的创造力,发展技能,为社会的改善作出贡献。
然而,在资本主义之下,通过劳动真正实现自我的潜力受到制度剥削和非人性的阻碍。
这延续了疏远和丧失权力的循环,扼杀人类的潜力和创造力。
尽管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固有的普遍疏远和剥削,马克思认为有一条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
他设想建立一个由工人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的社会,以便更公平地分配资源和权力。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劳动的组织将基于合作和团结的原则,而不是竞争和剥削。
马克思认为,这种变革性的社会变革将使个人能够恢复对其劳动的控制,并导致充分发挥其人的潜力。
卡尔·马克思的劳动道德对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疏远和非人性化性质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在塑造人类特征中的作用,以及人类解放的潜力,强调变革性的社会变革需要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通过理解和解决劳动中的疏远和剥削的系统性问题,我们能够通过集体所有制和对生产资料的民主控制,努力实现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愿景。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
围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几个错误理解的批判梁雪(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劳动价值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一些没有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者将根本错误的理论当作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点”大做文章。
本文主要对建国以来学术界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的几个错误观点的批判,试图修正一些学者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识的偏颇。
Abstract: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Labor Value Theo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Marxist politicaleconomics. Recently,some scholars(who do not made an exhaustive study in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t Original Works)regard the theory which is utterly wrong as the so-called innovation point of Labor Value Theory,and make a big fuss about it.The present thesis attempted to fix some scholars'biased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Value Theory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wrong ideas proposed for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in the academi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nation.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使用价值财富论Keywords:Labor value theory Value Use Value Theory of Wealth【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047-01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与诺齐克的持有正义
马克思的劳动正义与诺齐克的持有正义
姜涌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16(0)4
【摘要】尽管正义内蕴多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正义比较中,得出符合当下中国社会正义的基本指向,为社会的正义观选择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正义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利益或利益关系现象,利益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础,表征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诺齐克提出了与罗尔斯不同的正义原则,主张凡是成年人之间互相同意的交换得来的财富即是正义的,诺齐克的正义指向则是一种“持有”正义.马克思与诺齐克在正义思想上是不可能公约的,一个否定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马克思与诺齐克的正义原则不仅存在着底线上的分歧,而且存在着根本性质的原则分歧.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姜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
【相关文献】
1.罗尔斯“分配的正义观”与诺齐克“持有的正义观”对照研究
2.持有的正义--诺齐克正义论简析
3.持有正义还是分配正义?——论诺齐克对于分配正义理论的超越
4.分配正义与持有正义——解读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之争
5.分配正义与持有正义——解读罗尔斯与诺齐克的正义之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尔诺,马克思,哲学]浅谈阿多尔诺与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传统
浅谈阿多尔诺与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传统一、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问题阿多尔诺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这是阿多尔诺哲学研究中争论得最激烈而又始终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
人们提出这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争论,不单单是为了给阿多尔诺哲学一个准确的定位,更是为了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及其发展中的许多问题。
因此,选择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变得十分必要而有意义了。
二、历史批判的社会原型霍克海默在创立法兰克福学派时明确地提出,社会哲学的最终目标是对人类命运的兴衰作出哲学的解释。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法兰克福学派必须摒弃笛卡尔的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基础确立的哲学观念,遵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学术理路,建立新的历史哲学观念。
这样,他就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归于历史哲学的传统,并且是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传统。
霍克海默对批判理论的这一哲学定位,为我们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考察阿多尔诺与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根据。
三、对奥斯维辛的反思与在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中以资本批判的形式阐发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原则相比,阿多尔诺在反思奥斯维辛中则是以公开的、直接的形式阐发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原则。
在反思奥斯维辛集中营发生的种种非人道主义的现象中,阿多尔诺哲学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奥斯维辛之后,人还能活着吗?这个问题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探寻,也是对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的谴责,更是对人类文明史的思考。
在研究这个问题中,阿多尔诺运用了马克思批判的历史哲学的道德批判的原则,以文明/野蛮的辩证法为模式来批判启蒙精神,在微观层面上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的历史哲学观。
四、否定与文化的形而上学在阿多尔诺看来,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和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只是社会批判,还没有达到哲学批判的高度,因为这些批判只是揭示出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欺骗性,并没有阐明文化的本质,更没有把文化批判提升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之成为批判的力量,成为一种批判精神,因此,还称不上是哲学的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诺齐克对马克思劳动观的道德消解作者:丁雪枫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1期摘要: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
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的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观点。
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关键词:马克思;诺齐克;劳动;道德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1-0027-07当代美国哲学家诺齐克依据西方自由主义道德传统,试图颠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构建以主体权利为核心的道德乌托邦体系。
这一颠覆,学术界研究得较少。
加强这方面探讨,对于推进诺齐克与马克思思想比较研究的深入,进一步确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合理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劳动性质的道德定位上。
以自愿的交换消解被迫的奴役马克思关于劳动性质的研究和结论有很多,诺齐克并非面面俱到地予以批判,而是首先集中在劳动主体对劳动自愿与否的拷问上。
1.马克思与劳动的奴役性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尤其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过程中工人劳动的基本性质,指出受资本的奴役,工人的劳动具有强迫性、不自愿性,因而具有不道德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奴役性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工人没有生产资料。
工人如果拥有生产资料,就会为自己劳动,劳动就是自愿的、道德的;反之,工人如果失去了生产资料。
为了生活,就会被迫到资本家那里出卖劳动力,劳动就是不自愿的、不道德的。
马克思说:“两种极不相同的商品占有者必须互相对立和发生接触: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他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马克思把所有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一类是劳动力所有者,前者为了增殖要购买劳动力,后者为了生存要出卖劳动力,于是就形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从现象上看,二者似乎都是所有者,资本家拥有购买力,工人拥有劳动力;本质上,与其说工人是所有者,还不如说是一无所有者。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不是出于自愿,因而这样的劳动是不道德的。
资本家阶级拥有物质财富的所有权,而工人阶级则失去了这样的所有权,在造成这种情况的最初原因中,马克思认为主要是资本的暴力。
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发展规律时指出:“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资本家阶级在其形成过程中就是如此。
通过暴力,原始资本积累如“圈地运动”时期的强者,强迫农民离开土地,手工业者离开生产资料,失地的农民、失去生产资料的手工业者沦落为自由职业者:并逐渐演变为除了自己的身体以外别无所有的工人,被迫接受资本的奴役。
所以马克思说:“劳动者的奴役状态是产生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发展过程的起点。
这一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奴役状态的形式变换,就是封建剥削转化为资本主义剥削。
”从强迫农民、手工业者失去生产资料,到农民、手工业者被迫接受劳动奴役,再到工人和资本家的产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
工人劳动的性质不同于奴隶、农奴劳动的性质,因为奴隶、农奴本身属于所有者的生产资料,没有人身自由,因而不能自由劳动;也不同于自耕农劳动的性质,因为自耕农拥有生产资料,可以自我劳动,有自由劳动的条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为了活着,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资本的强制,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具有被迫性、不道德性。
英国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者柯亨进一步肯定了这种劳动不道德的依据。
“如果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他们毫无疑问这样认为)强迫工人付出剩余劳动是不对的,那么,这一点可以根据如下信念得到解释:这样做侵犯了工人对自己劳动力所享有的权利。
我主张,除此以外并没有其他合理的办法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相信强迫是不对的。
”柯亨这里所说的“强迫”就是奴役,奴役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侵犯了工人自由劳动的权利。
无论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具有奴役性方面,柯亨与马克思是一致的。
然而,在诺齐克那里,人身自由的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劳动,变成了自愿为资本家劳动。
2.诺齐克与劳动的自由性诺齐克指出:“构成剥削基础的关键事实就是工人不掌握生产资料。
由此可推论出:在一个工人不再被迫与资本家打交道的社会里,对劳动的剥削就不再存在了。
”诺齐克试图表明:第一,马克思奴役劳动的根本依据是工人没有生产资料;第二,自愿接受强迫的劳动不能算作奴役劳动。
就第一点而言,诺齐克指出:“即使这种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观点在某个时期内可能是真实的,但在我们的社会里,劳动阶层中的大部分人现在都有自己的私人现金储备,工会每年也握有大量的现金储备。
这些工人能够等待,能够投资。
”认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都有自己的存款,可以用作生产经营,一定意义上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就是说,马克思所说的工人因缺乏生产资料而被迫受资本奴役的时代已经过去,马克思的奴役劳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马克思关于工人劳动奴役性的理论已经过时。
就第二点而言,即使拥有生产资料即私人现金储备的工人到资本家工厂工作、劳动,那也是自愿的,既然自愿地为资本家劳动,就不存在奴役和剥削。
所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是自由、自愿的,绝非奴役、不道德。
诺齐克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非奴役性结论,是根据其权利理论。
诺齐克扬弃了西方自由主义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边际约束作为权利理论的前提预设:“与把权利纳入一种目的状态相对照,人们可以把权利作为对要采取的行动的边际约束(side con—strains)来看待,即在任何行动中都勿违反约束。
他人的权利确定了对你的行动的约束。
”在诺齐克看来,边际约束的实质是,一个人在行动中没有侵犯他人的利益。
充分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权利,是诺齐克权利理论的基石。
该理论又有关于个人持有的三个原则:第一个是获取的正义原则,是持有的最初获得或对无主物的获得必须遵循的价值规范。
由于世界上的无主物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即使存在无主物,一个人怎样取得这个无主物、取得多少而不会侵害他人对该无主物的获得,诺齐克借用洛克的理论也未能解释清楚,不能给出一个让人们满意的方案,所以获取的正义原则形有实无。
第二个是转让的正义原则,涉及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持有的转让。
根据这一原则,当事人在自愿交换、馈赠过程中的所得,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具有道德合理性,符合边际约束的限制,而通过其他交换、馈赠的获得则是不道德的。
第三个是矫正的正义原则,是矫正过去的不正义造成的今天持有的原则。
这个矫正向过去推到多远才算合理,诺齐克也没有回答,所以,矫正的正义原则也有很大缺陷。
纵观持有正义三原则,唯有转让的正义原则比较合理,最能反映边际约束理论。
转让的正义原则的根本是自愿的交换、馈赠,凡是符合自愿的交换、馈赠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这个过程中的利益所得都具有价值合理性。
所以,转让的正义原则是权利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边际约束理论的重要体现。
诺齐克把他的权利理论应用到对马克思的工人劳动奴役性理论的批判上,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拥有所谓的私人储备金,而且自愿到资本家工厂中工作,符合权利理论,符合自愿转让的正义原则,不存在劳动奴役的伦理困惑。
3.不完善社会条件下劳动奴役性理论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由于缺乏生产资料倍受资本家的剥削,因而劳动具有奴役性、不道德胜。
诺齐克认为,如今的工人大都拥有生产资料,许多工人自愿到资本家企业工作,所以马克思的工人劳动的奴役性的定位和结论已经过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不复存在。
正确看待诺齐克对马克思劳动性质的道德颠覆,至少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马克思关于劳动性质的定位更具有实践合理性。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形成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是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马克思也亲自参加过工人运动的实践,目睹绝大多数工人就是因为缺乏生产资料才被迫为资本家劳动,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奴役性的科学结论。
而诺齐克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是后工业化、后资本主义时代了,工人生活状况确实有很大的改善,诺齐克的某些总结也是对的。
但是,诺齐克仅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认为,自愿接受奴役的劳动不是奴役劳动,没有揭示奴役劳动背后深刻的所有制根源。
按照诺齐克的逻辑,自愿的奴隶就不是奴隶。
马克思认为这恰恰是最大的人的异化,是最深的劳动奴役。
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结构的角度,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最终解放工人,所以,在公有制条件下,人们的自愿劳动才可能真正摆脱劳动的奴役性。
由此可见,与马克思相比,诺齐克的批判太任性、太主观,缺乏客观的社会历史基础。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奴役性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劳动的奴役性,号召工人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他们应当屏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这种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在马克思劳动奴役性理论的影响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为争取所有权、争取自己的劳动成果、消灭资本主义的劳动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取得了如今诺齐克所说的可喜效果,但这些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劳动奴役性理论过时了,而应该指出这种理论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继续有指导意义。
虽然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工人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但是,在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多的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仍然在饱受资本的奴役,马克思的劳动奴役性理论仍然是这些工人争取自身价值、摆脱奴役性劳动的思想指导和精神动力。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奴役性理论对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有指导价值。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增加社会财富,推进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由于社会主义大多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这就需要在经济运行机制上补上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课,这样才能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实力。
应当承认,实行市场经济,一些人被迫接受资本的奴役,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种必要的代价,同时也说明这种代价是成熟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所要努力消除的东西。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奴役工人、人们被迫劳动的社会现象将逐步消失,那时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乐趣,劳动者的自由将真正得以实现。
所以,马克思的奴役劳动理论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二、在劳动价值的道德尺度上。
以人的主观需要消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是劳动的具体成果上,诺齐克与马克思没有分歧,然而在劳动价值或商品价值的道德尺度上,二者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