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72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最新)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7.(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 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 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查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8.(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4题)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查点】程朱理学
6.(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
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
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
②韩非
③朱熹
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查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 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 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 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 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 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 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 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 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 (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 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 孙无穷福泽。
近年高考历史分类试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 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 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及答案时间:2016-10-14 14:58:42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xuexila888@ 朝燕我要投稿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一定少不了一些试题卷的题海战术。
所以,认真地对待每一份试卷吧!你真的可以从中收获不少呢!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D.教育日益普及2、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A.己之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C.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D.为政以德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5、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的是A、孔子创立儒学B、百家争鸣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理学的出现6、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战国时期B、提出民贵君轻C、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D、主张性本善7、下列有关孔子思想主张表述不正确的是A、思想核心是仁B、主张维护周礼C、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8、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9、孟子的思想主张不包括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0、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1、下列有关战国时期儒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开始创立B、被统治者推崇为正统思想C、形成完整体系D、完成思辨化过程12、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主张统治者实施仁政B、主张统治者要控制对人民的剥削C、包含民本思想D、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13、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的背景不包括A、边境不宁B、王国势力威胁中央C、土地兼并剧烈D、国家财政困难14、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5、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中学高三历史高考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 )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 )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②“五经”为首教科书③兴办太学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乡村纪事
春季放羊
一说起放羊,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闪现出在蓝天白云下绿茵茵的草原上自由的羊群。我放羊不是在那既优美又宽阔的环境里,而是在村里的田地边、林带里和荒地上,相比较之下就知道我放羊的紧 张和艰辛。每到春季的三月,积雪开始融化,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路面上被压实的积雪变得松软,走路很是费劲,走一步溜一步,还要跟上一路小跑的羊群,甭说轻松自在了,就连休息片刻的时间都没 有,直到把羊赶到宽阔的荒地上,才可以走在羊群的后面暂时放慢脚步。
四月里,就可以把冬天母羊产的羊羔带出圈一起放牧了,小羊羔也学着母羊到处觅食,时而咩咩地叫唤着寻找自己的妈妈,它们隔上一个小时就前肢半跪在母羊的胯下吃奶,时而又蹦又跳地在羊群 中嬉戏。有些调皮的羊专门带头往有麦田的地方走,我时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警惕它们准备靠近麦田,在它们有这个意向地时候,我就对它们大吼几声,如果它们还要继续往麦田走去,我就用树条抽打它们,让它们 掉头往回走。放羊要懂得羊的习性,不然会被一些狡猾的羊带队乱跑,这就要提前阻止它们乱跑。最难放羊的时间就快过去了,随着立夏时节就要到来,野草将遍地生长,那时放羊就比较轻松容易了。 ladbrokes娱乐平台怎么申请代理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精选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最新历史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
历史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2009年历史高考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09年重庆卷)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答案】C(09年江苏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09年安徽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解析】A项,是孔子的话,强调为政以德。
B项是荀子的话,说的是:大凡兼并别国的君主有三种方法。
C项是董仲舒向汉武帝的建议: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D项是黄宗羲的话,强调要为万民服务。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选取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作为选项,知识点较多。
(09年海南卷)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答案】B(09年海南卷)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答案】A(09年上海卷)31.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高考试题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版)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解析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安徽文综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
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
2.(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 思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3.(山东基本能力,40-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 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
4.(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5.(江苏历史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高考历史重要考点练习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答案】D2.《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亲为儿子隐瞒错误,儿子为父亲隐瞒错误,正直就在其中了。
孔子主张“亲亲相隐”A.具有血缘与人情的关联性B.促进了社公的公正与公平C.在春秋战国前就已经出现D.可以相隐所犯的一切罪过【答案】A3.(2018年江西第四次联考)荀子说:“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这反映出A.礼乐成为先秦君王的治世手段B.荀子主张人性本善的伦理观点C.“克己复礼”成为诸侯治国之策D.荀子承继了孔子教民以善的思想【答案】A4.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
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都是以宗族亲情为纽带,体现出宗法血缘关系的特点,故A正确;仁是维护统治阶级制度的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儒家思想并不是社会的统一信仰,故C错误;利用儒家思想遏制人欲的是宋明理学思想,故D错误。
5.“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这主要反映了A.汉家制度常以儒学包装法治思想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D.汉宣帝时儒生的地位开始下降【答案】A6.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指出,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世学者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转型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B.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D.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材料中“改造了儒家思想”主要指汉代学者( )A.宣扬“君权神授”,否定王位世袭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C.神化君权并约束君主作为D.从根本上否定了仁政思想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仁者爱人尊君爱民B.崇尚贤能厉行节俭C.奖励耕战与民休息D.厉行赏罚崇尚法治5、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6、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
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D.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7、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专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3.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庄子》B.《孟子》C.《韩非子》D.《道德经》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6.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7.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8.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及真题归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72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72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附参考答案)(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心学”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故答案为A。
(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C。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
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10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蓝天的舞台越来越大,周围的云如湖面上的破冰一样向四方流去。这时,天空如明镜一样罩在头顶,阳光普照大地,一切都更加光明了,草更加青翠,花越发娇艳,连车内的欢笑也变成金色的了。
车在雨雾中行驶,雨刷器忙个不停,渐渐的,雨刷器可以慢下来了,直到可以停止了。迷蒙的世界由近及远,越来越清晰了。公路、田野、水库、远山近舍,一切就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 眼。百胜真人网上娱乐
抬眼望去,在不远的东边黛色的山顶上,天幕揭起了一个角,阳光闪了个照面,在黛色的远山上匆匆掠过一抹金黄,天空刚要灿烂起来,云幕又神秘地合上了。你来不及叹息,忽然感觉整个世界亮 了起来,头顶上的云幕依次拉开了,先是最低的黑色的云迅速向东南方向撤离,紧接着白的云不得已似的你拉我拽缓慢移动。云幕开启一道缝,阳光便侧着身子挤了出来,大地从西到东瞬间铺了一道金 链。我们的车也正好沐浴在这一道阳光中了。天空中正在撤离的黑云被阳光照成紫色,还镀上了金边呐,瑰丽神奇。
பைடு நூலகம்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寂寥的雨花,打在你的遮阳伞上,回忆,是那样刻骨铭心,若如初见。你,与我相爱了半生,却让我下半生寂寞地守候你,你的离开,是为了自己翱翔天空的梦想,是为了在天空,也能种下我们相 思相爱的樱花雨。ag体育
而我,只能苦苦相思,苦苦等候。上半生,我与你在春风里携手,在春雨中缠绵,在春光里微笑,在春光里流连。上半生,你带我阅花海无数,你说,你爱纯白娇媚的茉莉花,你爱金黄灿烂的向日 葵,你爱高洁雅致的菊花,你爱高贵大方的牡丹,你在你生命中,在你的生活里,在你的脑海里,在你的灵魂深处,唯有樱花是你的最爱,是你的挚爱。
下半生,我在樱花树下等你,等到春去冬又来,等到花开又花谢,等到日出又日落。你说,我把青春献给了你,而你,却要把我们的爱,我们的樱花雨带到蓝天,让牛郎织女也要羡慕我们的爱情。
流年似水,光阴似箭,这年三月,我又在樱花树下,看樱花漫天飞舞,看樱花水灵灵的绽放,看樱花温柔地对我微笑。这一场樱花雨——若人生只如初见,那样该多好。你的脸,你的发,你的眼, 你身上的味道,就像这曼妙的花瓣雨,打湿我心的浮萍。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山东省2007-2015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表,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特别重视农业,倡导重农抑商,以增强国力。
因此法家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商人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答案】D4.(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版)高考历史真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专题分类汇编(11页)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分类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2021·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薄弱,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开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表达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开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开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开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表达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21·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沉着,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表达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B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无D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 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表达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表达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021·全国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大魔法师
沃登格,乡长金巴苏荣用手撩开门帘儿,用眼睛往炕上示意。炕上有一位老妇人,她头朝东躺着,头枕一个像枕木一般的方枕头,枕头外厢是一块绣着红色牡丹花的方形黑布。见客至,老妇人想坐 起来,金巴苏荣快步上前,扶她后背,让她慢慢坐起来。再把炕里的棉被叠成一个靠垫放在她背后。然后,金巴苏荣退后两步,右膝微弯,右手垂地,施礼。在沃森花这个地方,晚辈向长辈行礼,还保 留着清朝满族人的样式。同辈人见面,所行的则是握手礼了。金巴苏荣转过头对我说,沃登格。“沃登格”在蒙古语里是接生婆的意思,同时又有地母和魔法师的含义。这真是一个好词,那些把孩子从 母亲身体里领到人间的人,是世间最早的魔法师,她们同时顶戴着大地母亲这样一个尊贵的称号。汉语里也有这样的说法———落地降生。人生下来,接引这个人的是大地。人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光叫胎 中,那时他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到了大地上,他才成为一个人。沃登格是拉着婴儿的手,领他走向大地的人。hg88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附参考答案)
(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
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
考点:“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故答案为A。
(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C。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
课文如下描述: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10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10年天津卷)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10年江苏卷)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解析:“人人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