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教案:溶液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义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乳化作用3、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作业: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

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及图9-3【讲解】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

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

一、溶液做【实验9-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溶质?2、什么叫溶剂?【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实验9-2】、【实验9-3】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溶液与浊液的区别2、乳化作用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活动与探究】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板书设计:一、溶液: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剂?3、什么叫溶质?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5、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本节课达标自测A组一、填空题:1、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溶液复习教案及评析

溶液复习教案及评析

《溶液》复习教学案例设计:山东省东明县武胜桥乡初级中学王洪印点评: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杨艺祥I、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以溶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熟练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Ⅱ、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以溶液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解度曲线的意义的理解,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方法及其相关误差分析。

【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突破方法】通过生活情境、设置悬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回忆、思考、交流、讨论系统复习溶液的有关知识,通过练习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通过归纳梳理形成了以溶液为中的知识网络。

Ⅲ、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设疑激趣、启发探究、精讲点拨、归纳引导。

【学习方法】问题探究、交流讨论、练习强化,归纳小结。

Ⅳ、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精选有关溶液的练习题。

【学生准备】自主回忆与溶液有关的内容。

Ⅴ、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周末,为了一起复习化学功课,好朋友小东来到了小明的家里。

为表示自己的真诚和好客,小明给好朋友倒上一杯热水,还向里面加入了几勺白蔗糖,然后用筷子搅动了几下,不一会儿糖就不见了,形成了一种无色透明的澄清液体。

小东想:“杯子内的液体在化学上称为什么呢?”聪明的您能帮助小东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自然引入新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

有关初中化学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溶解、饱和溶液、稀溶液、浓溶液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条件。

2. 溶液的种类及特点。

3.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4. 稀溶液和浓溶液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和种类。

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

3. 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讨论互动: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和答疑,促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展示水和食盐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溶解的概念。

2. 学习:介绍溶解的条件和种类,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3. 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酒精中能溶解水溶不了的物质。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特点,比较稀溶液和浓溶液的区别。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疑问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题目。

2. 思考并回答探究问题。

七、教学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分析。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建议。

八、教具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等。

2. 实验物质:食盐、砂糖等。

3. 课件、教材、习题册等。

以上为初中化学溶液教案范本,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愿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专题复习《水和溶液》复习目标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

复习重难点重点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

难点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1、实验现象(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氢气。

2、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思考: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28.6%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小结]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g溶剂(3)溶解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 g3、固体溶解度曲线(如上图)及意义点:(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组成1.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1.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来表示其浓度。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溶液可以通过溶解固体、稀释液体或气体溶解于溶剂中制备。

2.2 溶液的纯化:溶液可以通过过滤、蒸馏、离子交换等方法进行纯化。

第三章:溶液的性质与浓度3.1 溶液的性质:溶液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如透明度、颜色、味道、气味等。

3.2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表示方法来表示其溶质的含量。

第四章:溶液的稀释与浓缩4.1 溶液的稀释:溶液可以通过添加溶剂来稀释其浓度。

4.2 溶液的浓缩:溶液可以通过蒸发溶剂或使用蒸馏等方法来浓缩其浓度。

第五章:溶液的配制与使用5.2 溶液的使用:溶液可以用于实验、医疗、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第六章:溶液的分类与特点6.1 溶液的分类:溶液可以根据溶质的性质和溶解度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

6.2 溶液的特点: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和可逆性等特点。

第七章:溶液的相律与相图7.1 溶液的相律:溶液的相律是指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规律。

7.2 溶液的相图:溶液的相图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变关系的图表。

第八章:溶液的化学平衡8.1 溶液的化学平衡: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可以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常数可以用来描述溶液中反应物和物的浓度关系。

8.2 溶液的酸碱平衡: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可以达到平衡状态,pH值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酸碱性。

第九章:溶液的渗透压与沸点9.1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差异会导致渗透压的产生,渗透压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渗透性质。

9.2 溶液的沸点:溶液的沸点会受到溶质的影响,沸点升高或降低可以用来描述溶液的沸点性质。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溶液》复习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溶液的概念与特点1.1 溶液的定义1.2 溶液的特点1.3 溶液的表示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

2. 讨论溶液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区分溶液和其他混合物。

3. 讲解溶液的表示方法,如浓度、摩尔浓度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定义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溶液特点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表示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与纯化2.1 溶液的制备方法2.2 溶液的纯化方法2.3 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制备方法,如溶解、稀释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2. 介绍溶液的纯化方法,如过滤、蒸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讲解溶液的储存与保鲜方法,如密封、冷藏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制备方法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纯化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储存与保鲜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3.1 溶液的浓度概念3.2 溶液的稀释方法3.3 溶液的浓度计算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浓度概念,如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稀释方法,如添加溶剂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如C1V1=C2V2等,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浓度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溶液稀释方法的掌握。

3.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溶液浓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溶液的化学平衡4.1 溶液的酸碱平衡4.2 溶液的离子平衡4.3 溶液的溶解平衡教学活动:1. 复习溶液的酸碱平衡,如pH值的概念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2. 讲解溶液的离子平衡,如离子的共存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3. 介绍溶液的溶解平衡,如溶解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

评估方式: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酸碱平衡的理解。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

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篇一:溶液的配制教案《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案贺德志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102实验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基本技能,为生物组培室培养母液的配制奠定操作基础。

过程与方法:掌握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简单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学难点计算方法的掌握;各操作环节的精度配制把握。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展示图片:这是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常常用到的溶液(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祛痰止咳剂?),我们使用到的这些溶液都是配制出来的。

展示图片:这是初中我们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流程。

这里以10%NaCl溶液100g的配制为例,复习一下其配制步骤。

(有3步,第一步是??)展示图片:要把这些瓶里的药品取出一些量来,是称取方便,还是量取方便?生:量取方便(所以厂家已经把刻度在这些瓶子上刻上去了,我们用时只要量取几小格就可,挺方便)师:既然量取溶液更方便,所以我们就需要一种跟溶液体积有关的浓度表示方式——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写出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今天就由同学们亲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想不想?二、新课【任务布置】现组织培养室急需100mL 1.0 mol/L的Na2CO3(相对质量:106)溶液。

【知识准备】PPT展示“配制程序图例”1.(师黑板上演示)需称量多少克Na2CO3固体?n = cV = 1.0 mol/L × 0.1 L = 0.1 molm = nM = 0.1 mol × 106 g/mol = 10.6 g2. (提示问)称好后在什么容器中溶解Na2CO3固体?(烧杯?量筒?容量瓶?)3. 如何尽可能转移溶质?(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4. 选用什么样的仪器来定容该溶液(烧杯?量筒?容量瓶?)5. 如何确保溶液的最终体积为100mL?(平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容量瓶的构造、特点。

初中化学复习专项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专项教案

初中化学复习专项教案
一、溶液的概念和分类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的混合物。

2. 溶液的分类:按溶质的溶解能力可分为饱和溶液、非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

二、物质的溶解过程
1. 溶解过程的特点: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会发生热效应和体积效应。

2. 溶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影响物质溶解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三、溶液的质量浓度
1.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质量浓度=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

2. 质量百分比的计算公式:质量百分比=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四、溶液的体积浓度
1. 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体积浓度=溶液的体积/溶质的摩尔浓度。

2. 溶液的溶质体积百分比:溶质体积百分比=溶质的体积/溶液的体积×100%。

五、溶解度和饱和度
1.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最大溶质的质量单位或体积单位叫做溶解度。

2. 饱和度的定义:当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六、小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和分类、物质的溶解过程、溶液的质量浓度和体积浓度、溶解度和饱和度等相关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并做好相关练习,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溶液》全章优秀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5.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6.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7.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8.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9.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4.通过练习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5.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1.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2.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则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而关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第五单元与本单元的有机结合.由于有了以上各单元的知识作为储备,才有利于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说本单元知识既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本单元的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1 溶液的形成》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涉及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课题2溶解度》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3溶液的浓度》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课题1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2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3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本单元包括8个实验、2个探究.对其中的部分实验和活动教学建议如下:《课题1溶液的形成》中[实验9-1]内容和操作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和溶液、溶剂、溶质概念的建立上.[实验9-2]和[实验9-3]是固-液、液-液溶解的几个例子,建议结合生活经验并充分利用书中提供的图片分析溶解情况.实验中有的物质溶解,有的物质不溶解,学生会产生疑问,有问题是一件好事,对下一课题学习饱和溶液和溶解度概念会有帮助.[实验9-4]应注意让学生看清每一步实验,实验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乳化现象,可与溶解现象对比,分析时应注意二者是不同的.[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应由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方案并绘制简图,教材中提供的实验用品及记录表对学生设计实验有提示作用,学生会根据提示设计出用温度计来测量溶解前后溶液温度变化的相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去思考在没有或者不用温度计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通过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有放热和吸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学会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法.《课题2溶解度》中[实验9-5]和[实验9-6]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现象,来得出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溶解度曲线,比较简单,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绘制曲线并不困难,但是要注意其基本含义和数学上数轴的区别,这一点学生易引起混淆. [课外实验]——自制白糖晶体,实验比较复杂,要求的操作技巧也较高,教师应加强指导,提供一些必需品,鼓励学生动手试一试.《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实验9-7]由于硫酸铜在水中溶解的时间比较长,建议在此可事先将硫酸铜研磨成粉末或者换成其他有色晶体(如:红糖)效果会更好,或者在此设计问题讨论:如何加快硫酸铜等晶体的溶解速率.[实验9-8]是一个定量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教材43页图9-19表示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可先组织学生分析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各步骤的操作要求,例如:托盘天平的使用与读数,量筒的使用与读数等,然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学生有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并分析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3.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简单的计算以及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难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乳化和溶解的区别.3.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4.溶解度概念的形成.5.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6.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混合的综合计算.1.本单元的课题1、2的相关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多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中来,以此来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2.对于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用微观角度来理解宏观现象,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前面出现过《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知识属于微观知识基础,要加以引导,其次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在本单元出现了由定性问题向定量问题的深入过程,学生对于定性问题(例如: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形成溶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定量地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却很少思考,但在有了溶液的形成的基础知识以后,再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探究和讨论,也不难理解.4.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的活动探究和实验来伴随,可以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于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要简化计算数据,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解决了问题.例如:可以举例说明生理盐水的配制的相关计算;家庭洗衣服时,在衣服的漂洗过程中,用相同质量的水分次漂洗好,还是一次漂洗好等问题的计算.《课题1溶液的形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在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如:平时喝的糖水、医用生理盐水、医用葡萄糖溶液等)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溶液”这一部分内容时,探究实验贯穿始末,利用四个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小结的步骤,使学生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始终把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重要作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例如:在教授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这些特征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配制好的医用生理盐水出现浑浊现象时为什么不能使用?在教授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通过活动和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课题2溶解度》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验和几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在做[实验9-5]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都有一定的限度.了解了这两点,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当物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这种特殊的状态就是饱和状态,该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如果条件改变,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了.另外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一定要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情况,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表示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情况,简单介绍三种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必深究.而气体的溶解度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丰富的联系,例如:烧开水、汽水的制作工艺、鱼池缺氧和增氧等.可鼓励学生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掌握和巩固知识,例如:炎热的夏天,鱼为什么常常会浮出水面?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会有泡沫冲出来的原因是什么?《课题3溶液的浓度》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在介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时,从学生的常见事物入手,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这些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并通过设问指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表示方法,而有时需要具体的表示溶质的量,在此基础上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可分为三类: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计算的关键是能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所以在练习中重点应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练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配制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总结并归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课题1 溶液的形成2课时课题2 溶解度2课时课题3 溶液的浓度2课时实验活动 5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1课时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单元复习教案1课时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课时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教师准备】溶液:氯化钠、硫酸铜、高锰酸钾、氯化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学生准备】蔗糖及别的用品.导入一:【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几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导入二:【故事引入】有个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想做发明家.有了这个念头,便兴致勃勃地跑到爱迪生的工作室,希望能够在爱迪生那里工作.爱迪生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接待他.在爱迪生面前,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讲解着他想发明的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事物的液体,他甚是得意.爱迪生听完后,哈哈一笑,说道:“这不可能.”年轻人诧异地反问:“为什么?”爱迪生回答:“你打算用什么样的容器来装你的万能溶液呢?”随后,年轻人哑口无言.导入三:【讲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语出《老子》.意思是说,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些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一、溶液的形成[过渡语] (针对导入二)生活和科技中没有万能溶液,但是生活中没有溶液是万万不能的.同学们最喜欢喝的糖水就是一种溶液,日常生活同学们注意的是品尝糖水的味道,很少观察糖水这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同学们桌子上有蔗糖及一些仪器,我们一起根据[实验9-1]的内容来探究溶液的形成吧.思路一【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交流实验现象】请一组同学上台解释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其他同学提出异议.【现象】蔗糖消失在了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提问】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蔗糖消失在水中的现象?【学生讨论、总结】蔗糖微粒运动到水分子中去了.(教师指出:物质在水中以什么形态存在,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引导提问】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都是混合物.拿出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观察:1.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2.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1.各部分完全相同.2.没有析出沉淀.【教师总结】像这样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总结溶液的概念.【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并互相交流.【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思路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糖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溶液之一.蔗糖水溶液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演示的蔗糖溶解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演示】实验9-1.药品:蔗糖、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现象结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问】蔗糖放入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请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蔗糖放到水中消失了?【讲解】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形成的蔗糖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即密度一样、浓度一样. 学生阅读26页后回答:糖溶解在水中了,是因为蔗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并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蔗糖溶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课题3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做准备.【追问】物质溶于水时分散的微粒是否都是分子呢?【展示】溶液形成的微观现象:学生阅读26页后理解:氯化钠溶于水时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分散在水中的.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的概念.【归纳】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书写到黑板上并补充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质量关系、强调体积不能相加. 观察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 学生回答:均一、稳定.【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设疑】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回答: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问】医生给病人消毒的碘酒和注射的药水是溶液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是什么物质?【学生】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学生】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学生】用水和洗衣粉洗.【探究实验9—2】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完成【实验9—2】.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现象水碘不溶解;液体无色水高锰酸钾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汽油碘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汽油高锰酸钾不溶解;液体无色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现象:碘不溶于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学生】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演示】实验9-3.药品:酒精、水、红墨水.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水乙醇【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学生】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学生】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思路二【引入】(针对导入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互溶,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溶液,所以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交流讨论】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在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设问】你还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交流】1.糖水中溶质是糖,溶剂是水.2.白酒中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教师指出】除了水可以作溶剂外,汽油、酒精等也可作溶剂.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过渡】大家应该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衣服上沾上油滴时,用水洗很难洗去,怎么办呢?【学生发言】可以用肥皂水洗或用洗衣粉洗.(教师给予鼓励)【引导】完成下面的【实验9-2】之后,你就会明白洗去的道理.【演示】实验9-2.实验用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药匙、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现象 结论水 碘 不溶解;液体无色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水 高锰酸钾 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汽油 碘 液体由无色变为紫色 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液体无色 【互相交流】 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 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这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展示板书】 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提出问题】 衣服上的植物油可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 汽油.因为植物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弱,而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过渡】 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下面进行【实验9-3】.【演示】 实验9—3.实验用品:乙醇、红墨水、试管、胶头滴管.【实验记录】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交流实验结论】 振荡前分层,振荡后不分层,静置后不分层.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教师指出】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展示板书】 液-液互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通常水是溶剂.【讲解并板书】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设问】 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回答】 汽水.【引导提问】 我们了解了溶剂、溶质、溶液之间的关系,你能否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交流】 1.动物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溶解在血液中进行循环的.2.医疗上的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各种注射液都是按一定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3.现在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溶液代替土壤,同样能提供植物所需养料.[知识拓展]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溶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2.液体是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下册溶液教案
主题:溶液
目标:学生理解溶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描述溶液。

一、引入:通过展示一杯水中加入盐搅拌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讨论水能否溶解盐。

二、概念讲解:
1. 溶解: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溶解的过程。

2.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3.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了最大量溶质的溶液。

4. 浓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

5. 稀溶液:单位容积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三、实验操作:
1. 实验一:观察不同温度下盐的溶解性。

材料:盐、烧杯、温水、冷水。

步骤:分别在温水和冷水中加入相同量的盐,观察盐的溶解情况。

2. 实验二:制备饱和溶液。

材料:饱和食盐溶液。

步骤:加入适量盐在水中,持续搅拌直至无法再溶解盐,制备饱和溶液。

四、讨论和总结:
1. 为什么在冷水中盐的溶解性会比在温水中差?
2. 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浓溶液还是稀溶液?
3. 什么是晶体水?
4. 什么是溶液的浓度?
五、拓展练习:
1. 有一杯水中加入一些结晶的糖,糖会不会溶解?
2. 如何制备一定体积的稀盐水溶液?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溶解、溶液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和性质。

初中化学九下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九下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九下溶液教案
课题:溶液
教学内容: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浓度的计算
教学目标:知道溶解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掌握浓度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浓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讲解溶液的概念及分类。

2.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溶液包含哪几种?
二、讲解(15分钟)
1. 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介绍浓度的计算方法,包括质量百分比、体积百分比、摩尔浓度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

2. 让学生亲自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浓度的计算方法及不同浓度溶液的特点。

2. 总结浓度计算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五、练习与作业(5分钟)
1. 布置练习题,巩固浓度的计算方法。

2. 出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溶液的概念、分类及浓度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练习和巩固。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溶液》专题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加深对溶液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能主动地从微观角度认识到溶质是以分子、原子、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溶剂中,从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能熟练判断一种常见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并进一步理解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决定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这三种物质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均一性的差异;通过与化学反应的放热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溶解这一物理变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能量变化,对初中阶段几种特殊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达到熟练掌握。

2.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熟练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结晶其实质是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通过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促使溶质分离的过程,能把结晶的两种方法进行灵活的实际应用。

3.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体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能熟练地说出溶解度的四要素以及粗略划分溶解性的标准;并能熟练运用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含义,能通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进一步熟练地把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知识与计算综合运用到溶解度曲线图的解题过程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溶液的两种分类方法,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大小进行的一种定量精确的衡量方法,而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是对其进行的一种粗略划分。

3. 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内化,并进一步主动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和习题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溶液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经常伴随能量的转化。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的酸碱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掌握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

2. 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酸碱指示剂及其在检测溶液酸碱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2. 教学难点:pH值的计算及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酸碱性。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酸碱指示剂在检测溶液酸碱性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溶液的酸碱性现象,引发学生对溶液的酸碱性的好奇心。

2. 讲解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解释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3. 学生分组实验:用酸碱指示剂检测不同溶液的酸碱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的酸碱性的概念,pH值的定义及其与溶液的酸碱性的关系。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家庭常用物品的酸碱性测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溶液的酸碱性概念和pH值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记录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家庭常用物品酸碱性的测试结果。

七、教学拓展:1. 酸碱平衡:介绍酸碱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人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性。

2. 生活中的酸碱应用:探讨酸碱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加工、清洁剂的选择等。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指示剂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溶液的酸碱性实验过程和相关的概念图解。

溶液酸碱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酸碱度初中化学教案

溶液酸碱度初中化学教案
目标:
1. 了解溶液的酸碱性质
2. 能够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 能够运用酸碱中和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溶液酸碱性质的认识
2.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的原理
教学难点:
1. 判断复杂溶液的酸碱性质
2. 运用酸碱中和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用试剂,如盐酸、氢氧化钠等
2. 实验器材,如试管、滴管等
3. 板书、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溶液的酸碱性质,并引入今天的主题。

二、讲解(10分钟)
1. 讲解溶液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2. 示范实验:将盐酸和氢氧化钠混合,观察反应现象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反应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
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判断混合溶液的酸碱性质
2. 学生解释实验结果,并讨论酸碱中和的原理
五、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复习溶液酸碱度相关知识,准备下节课的测试。

七、课后反思
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并准备下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

水和溶液复习教案以下内容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水和溶液的教案设计,分享给大家。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2、熟练掌握水的分解与合成的现象3、知道原子的复杂结构及相对原子质量4、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组成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水的电解与合成2、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难点:原子的结构三、复习过程1、单元知识网络2、典型例题例1:原水(未作处理的水)中含有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志,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

氯气溶于水时可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某水厂自来水生产净化步骤如下:原水净水(1)可以除去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为 (填编号)(2)可以除去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的步骤为 (同上)(3)能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同上)(4)要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例2:在实验室配制溶液时,常涉及以下过程:①溶解②称量③计算④装瓶存放。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现欲配制50g5%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2)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时,发现指针偏右,接下来的操作是。

(3)在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会导致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或)5%。

(4)在溶液步骤中需要的仪器有、。

例3: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如配制150kg1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千克?例4:下图是水的两种变化,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甲图加热使水沸腾乙图水通电(1)从宏观上甲乙两图所示的两种变化的本质不同是:(2)检验a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检验b处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3、强化训练(1)泉城济南,景色秀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列做法中,与保护环境的倡导不相符的是( )①污水排入大明湖②随意丢弃方便袋③植树种花搞绿化④禁用含磷洗衣粉⑤护城河旁烧垃圾A有①⑤ B有①⑤ C有①②⑤ D有③④(2)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小苏打 B食盐 C火碱 D茶油(3)最近科学家制造出原子序数为112号的新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7.下列有关112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112 B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165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2 D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277(4)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25m3的石油气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5)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能,是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复习教案: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第一轮
课题:溶液
一、目标解读:
1、认识溶液的组成、特征,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二、要点回顾: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 a(OH)2和气体等除外,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降低
②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溶解度的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
入A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
法获取晶体
(7)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2、气体的溶解度
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三、典例分析:
例1、下列物质混合,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植物油与水
B 碘与酒精
C 面粉与水
D 食盐与水
例2、要使一杯氯化铵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可采取的方法是()
A 加水
B 不断搅拌
C 升高温度
D 加氯化铵晶体
例3、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 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B 恒温蒸发部分水
C 升温到60℃
D 加入一定量的水
四、达标练习: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蒸馏水
B 食醋
C 白酒
D 酱油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20℃时,50g 水中加入了20g食盐,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A 70g
B 66g
C 68g
D 136g
3、10克水,2克食盐,配制的食盐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要配制20%食盐溶液20克,需要多少食盐?多少水?
5、50毫升20%的硫酸溶液(密度1.14g/cm3)中,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质是什么?其质量是多少?溶剂是什么?其质量是多少?
6、若配制15%的氯化铵溶液,需在68克水中加入多少克氯化铵。

五、拓展提高:
5、①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用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成溶液,配制的溶液的
质量分数是多少?
②不计算,写出20℃时34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如果再加入5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通过计算说明在34克饱和溶液中最多溶解氯化钠多少克,不能再溶的固体是否能被算作溶质?是否能被计入溶质质量?)
6、已知在20℃时,某物质饱和溶液中该物质的质
量分数为26%,求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