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摘要】新媒体的出现对政府形象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如何影响政府形象、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挑战以及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等方面展开讨论。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和互动特性让政府形象更加透明和容易被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形象受损的风险。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政府需要巧妙运用新媒体工具,建立积极形象,增强公众认可度。
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政府的稳定性和实施政策的效果。
未来,政府需要不断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强形象管理,提升公众信任度,以确保政府形象始终保持正面和健康。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形象、影响、塑造、挑战、利用、对策、重要性、发展趋势、结论1. 引言1.1 1. 背景介绍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而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和即时。
政府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传播政策信息、回应民众关切、展示政府工作成果,从而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随着新媒体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速度的加快,政府形象也更容易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
传统媒体与社交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会迅速扩散,给政府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政府需要审慎对待新媒体的影响,积极利用其优势来打造正面的政府形象。
通过合理引导舆论、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提供透明、公正的信息,政府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民众信任与支持。
.1.2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及挑战,分析政府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进行形象塑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本研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理解新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作用,从而提升政府形象的正面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增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声誉和信任度。
通过对新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其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政府形象,增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为建设和谐政府、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近年来,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的塑造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行政公信力是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而政府形象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认知。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的塑造对于政府的合法性、稳定性和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的塑造及其关系。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需要依靠诚信与透明度。
政府的信用是其公信力的基础,而诚信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因素。
政府应该保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遵守宪法法律,履行承诺,这样才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同时,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应保持透明度,公开决策依据、过程和结果,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互动,通过公开透明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需要建立高效公共服务体系。
公众对政府的评价首先要从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考量。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职责,精简行政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服务宣传和引导,提供便利的办事环境和便捷的服务方式,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再次,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需要倾听与回应公众声音。
政府应该主动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与公众的沟通渠道畅通,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诉求。
政府应当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增加公众对决策的共识和认同。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和合作,主动接受媒体监督,及时传递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塑造开放、负责、透明的形象。
行政公信力与政府形象塑造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和惩治腐败。
法治是行政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当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反腐败工作,严肃查处腐败行为,增强政府的廉洁形象和公信力。
政府还应该加强内部监督和自律,建立健全的反腐败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和宣传,提高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
我国政府形象塑造浅析摘要:良好的政府形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对政府形象这一宝贵财富和无形资产实施有效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在分析中国政府形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要塑造良好的中国政府形象,主要有以下措施可供选择:从政府形象特点入手、建设现代政府文化、公务员民主法治素养的提高、提高政府对经济的领导力。
关键词:政府;政府形象;形象塑造;1 引言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外在表现,是公众心目中对政府的言行、表现所形成的感觉、印象、评价和结合。
其核心是政府日常表现出来的与公众息息相关的政务行为。
政府形象的形成是由公众和舆论对政府的领导人、公务员、公共政策、行政行为、行政文化、建筑物等等与政府有关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印象。
它是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无形力量,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将公众的思想行为引导到政府目标上来,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使政府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
否则,将令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形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使政府工作限于被动。
2 目前政府形象塑造的成绩及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政治文化素养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多数人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不满足与当前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享受,他们开始追寻精神生活的满足,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既得利益。
此外,他们把国计民生等国家大事时时装进心里,例如,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志愿者自发奔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协助政府维护灾区秩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反映了我国公民意识到一种觉醒。
而这种公民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国民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政府在引导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过程中对大多数公民产生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民众政治素养的提升。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形态基本上都是一种管理模式,即管理性政府。
这种政府形态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历史类型: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治理型政府。
地方政府形象构建
“距离悖论”的尴尬及我国地方政府形象现状弗雷德里克森指出美国公民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即感到政府是无效的、腐败的,政府雇员是不称职的、不诚实的。
民意检测表明,超过2/3美国公民认为,联邦政府“制造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
①这说明公众对政府态度存在悖论,即距离悖论:人们相信或者是崇敬离他们近的官员,而认为离他们最远的官员则是懒惰、不称职和不诚实的。
笔者就陕西西安、宝鸡、杨凌、咸阳等地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40份,排除无效问卷以及其他一些废卷,总共使用的总样本为1730份。
调查的主要对象包括: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员、民营企业人员、私营企业经理或个体户、外资独资或合资企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教师、学生、务农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及其他人员。
这次调查显示,有74.3%的人表示对中央政府工作满意,而地方政府层级满意率都比较低,并且呈现一种自上而下逐级降低的趋势。
这说明,弗雷德里克森的距离悖论在中国遭遇尴尬。
不可否认,中国和美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政治体制均不相同。
但这项调查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民众心中形象的糟糕。
政府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组织系统作为有内在结构功能与行为活动的体系在运行中所产生出来的客观的总体效应;另一方面是政府所服务的社会公众在对政府组织系统的客观总体效应进行评价时所产生出来的综合印象。
②总之,地方政府形象是公众对地方政府的总体表现与执政效果的评价,即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主观感觉。
地方政府形象的问题意味着地方政府合法性遭遇危机。
经济学框架下地方政府形象扭曲的透析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认可度在下降,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具有人格主体的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博弈。
卢梭指出,政府人员身上具有三种特征,即个人意志、团体意志和国家意志。
③这样,“政府中的每个成员都首先是他自己本人,然后才是行政官,然后才是公民,这种级差与社会秩序所要求的级差直接相反。
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02
政务新媒体发展历程与现状
政务新媒体的概念与类型
政务新媒体指的是政府单位或组织通过新兴的媒体平台(如 微博、微信、APP等)进行信息公开、服务提供和互动交流 的媒介。
政务新媒体的类型多样,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 APP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特点和优势。
政务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政务新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期 、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发展重点,从最初的 宣传和信息公开,到后来的服务提供和互动 交流,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和作用不断丰富和
拓展。
政务新媒体的现状分析
1
目前,政务新媒体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普及 ,成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2
政务新媒体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服 务能力、拓宽政府宣传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
总结词
预警机制、快速响应
详细描述
政务新媒体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应对机制,在遇到 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有效引导舆论。 具体措施包括: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预测可能出 现的危机;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危机应对的准备工作;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 应。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加强政务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总结词
强化互动、提升参与
详细描述
政务新媒体应通过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以便更好地传递政府的声音和关注民 生问题。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诉求和反馈;搭建线上线下的参与平 台,鼓励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
建立政务新媒体的危机应对机制
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和公信力的认知和评价,良 好的政府形象可以提高政府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发展。
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形象塑造研究
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形象塑造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政务新媒体成为政府与公民沟通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政府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提供公共服务,传递政策,推动民主参与和社会治理,从而促进政府形象的塑造。
本文将针对政务新媒体与政府形象塑造展开研究,探讨其关系和影响。
政务新媒体包括政府网站、政府微博、政府微信等,是政府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发布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政务新媒体拥有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成为政府宣传、沟通和参与的重要渠道。
政务新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政府透明度。
政务新媒体可以及时发布政府工作、政策解读、公共信息等内容,让公民了解政府工作进展和政策动态,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
政务新媒体可以为公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如网上办事、在线咨询、在线申报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效率,增强政府形象。
3. 加强政府与公民互动。
政务新媒体可以通过互动平台,收集公民意见建议,回应社会关切,增进政府与公民的互动和沟通,提升政府形象和民意支持。
4. 扩大政府影响力。
政务新媒体可以通过精准投放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扩大政府影响力,提升政府形象和公共认同度。
二、政务新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案例分析在中国,政务新媒体在政府形象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新浪微博上开设了“发改委新闻发布厅”账号,通过发布官方信息、解读政策、回应民生关切等方式,提升了机构形象和公共认同度。
又如,上海市政府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上海政务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了多种便捷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了广泛好评和赞誉。
政务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创新营销、社会化传播等方式,推动政府形象塑造。
北京市政府在推广环保政策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吸引了大量关注和参与,提高了政府形象的亲和力和时尚感。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策略研究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形象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声誉,正确把握和运用新媒体将对政府形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塑造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传播合法、合规信息新媒体时代,政府应传播合法、合规的信息,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机制。
政府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是塑造政府形象的基础,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成果和社会发展动态。
同时,政府应主动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发布应对措施,增强公众的信任度。
二、推行专业化的内容创作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应注重提高内容创作的质量和专业性。
政府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进行专业性的内容创作,加强对关键问题的分析和解读,为公众提供权威、可信的信息,提高政府形象的可信度。
三、积极回应民意政府应及时、积极回应社会民意,关注公众关切和诉求。
政府可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互动,主动了解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回应和解答。
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回应,政府能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四、强化形象塑造与定位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形象塑造与定位的传播。
政府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政府工作成果,传递政府形象和价值观念。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形象塑造活动、发布宣传片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五、加强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政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信息安全、网络攻击等风险,需要加强技术支持与安全保障。
政府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政府还应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政府形象塑造提供技术保障。
六、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政府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与公众进行多样化、深入的交流。
政府可通过开展问答活动、征集意见等形式,主动与公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增加公众参与感,提高政府形象的公信力。
论地方政府的形象塑造与公共意识形态建设
论地方政府的形象塑造与公共意识形态建设地方政府作为中国国家政权的基础组织,一直承担着各种基础事务管理、服务和指导的职责,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表现往往会代表着政府整体形象。
因此,对地方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公共意识形态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如何塑造地方政府的形象?地方政府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社会公众的信任和认可。
在塑造政府形象时,地方政府需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贴近普通群众,了解民众的烦恼和需要,积极为民众解决问题。
政府应当更加透明开放,严格通过法规和政策履行职责,加强执法力度,惩治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其次,政府应建立起健康而和谐的公共意识形态。
公共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形成的普遍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在思想和信息领域的特点。
政府的行为和政策经常会深刻影响公共文化。
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逐步理性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建立一种健康的公共意识形态,使其能够反映地方政府的风格与特点。
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中国更加注重集体主义,倡导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观念。
地方政府应该把握这一国情,营造积极、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地方政府应该把公共意识形态建设与政府自身的品牌建设结合起来。
品牌是指客户或用户对企业或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信任度的评价。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国家基础组织,品牌的形成与公共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构筑地方政府整体形象。
品牌化建设可以将地方政府打造成一个良心企业一样受到广泛认可的政府机构,从而提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与可信度。
总之,地方政府的形象塑造和公共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整体上,地方政府需要遵循良好的政府操守,加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引导,积极与市民群众互动,利用公共意识形态引领功能,提高政府形象的普遍性和感人性。
只有政府在普通百姓心目中树立公信力、诚信度和良好形象,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进而促进地方发展和经济繁荣。
论政府公共形象的塑造
论政府公共形象的塑造政府形象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内在的本质才是特性的根源。
政府内在素质的具体体现,又必须由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
政府形象建设的形成是主观的,是公众通过自身的感受,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虽然政府形象是靠实际行动反映出来的,但是,公众岁政府系统的实际作为,特别是各个方面的活动与绩效并不能全面了解。
另外,对于政府的行为与活动,公众又都是经过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才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
不同的公众与公众群体,其生活的范围不同,地位不同,知识程度与专业领域也不同,对政府的要求与愿望也不同。
因此,不同公众与公众群体对政府的印象是不一样的。
有时即使是同一件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反映。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重要的资源和无形财富,是政府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政府形象能够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增强民众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良好的政府形象能降低政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良好的政府形象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共关系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多方面的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空白到萌芽,并出现了职能化的趋势.有效开展政府公共关系,对于协调社会矛盾,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对于促进信息的双向交流,提高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推行能力;对于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对于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廉政建设等各方面,都具有重大作用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从动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静态上看,政府公共关系是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沟通与传播的行为与状态;从管理学角度看,政府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职能,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政府公共关系管理是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资源,对象,过程与效果等基本要素的管理,是对政府组织的公众传播沟通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以提高政府的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达成政府目标.政府公共关系管理是现代行政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公共关系起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1、政府的公众信息管理。
政府形象塑造的问题【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公关】
政府形象塑造的问题【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公关】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公关政府形象的塑造是促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时期,政府形象具有不同的内涵。
塑造全新的政府形象需要许多方面工作的配合,其中政府公关工作作为联系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桥梁,是塑造全新政府形象的关键。
一、时代呼唤全新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政府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
时代要求塑造全新的政府形象,政府也需要通过塑造全新形象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与支持。
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呼唤重塑政府新形象。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
也就是说,在宏观上起到抑制垄断,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弱点的作用,在微观上由“无所不为的政府”走向一定意义上的“无为政府”,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与之相适应,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封建衙门作风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政府形象,应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2.转型时期所暴露出的问题要求重塑政府新形象。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转型,意味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社会在价值体系出现某种絮乱的状况,社会成员间难以形成一系列必要的共识,进而难以构建并普遍接受新的观念和行为。
由于对过去权力崇拜和盲目迷信的否定,政府官员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其中,一部分政府官员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极大地降低了政府对民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因此,如何采用有力的反腐措施,严惩腐败,重塑廉洁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取信于民、提高威望、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3.公民意识的觉醒呼唤重塑政府新形象。
市场经济所蕴涵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进取意识等,使得社会成员培育出一种自主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与能力,社会成员越来越感到有过问社会事务的必要。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
谈谈政府形象塑造一、政府形象塑造概述所谓政府形象,是“政府这一巨型组织系统在运作中,即在自身的行为与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总体表现与客观效应,以及公众对这种表现与客观效应所作的较为稳定与公认的评价”。
它体现着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公众对政府整体素质、执政能力、施政业绩等客观实在的主观认识和评价。
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帮助政府赢得公众的理解及响应,减少政策执行阻力;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可见,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源,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存发展与公益目标的达成。
二、当前政府形象塑造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有自觉的形象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以保证管理机器正常有效的运转。
目前,我国政府形象塑造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事制度的怪圈。
从199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已基本建立起考试聘用、择优录取等相关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激励和更新机制也基本上得到完善。
一方面,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并没有明确的建立起来,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工勤编制亦未能得到完全划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难以得到抑制。
政府机构改革仍难以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在膨胀”的怪圈。
因此,公务员人事制度的相对不够完善直接影响政府的美誉度。
(二)政府系统财政状况。
与人事制度相关联的是政府维持自身运转所需的财政支持。
对1998年前的财政支出分析表明,“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人头费。
根据现在的标准10000元/人年,那么在1996年,3673万公务员就需要从政府财政支出3673亿,这几乎占了全国财政收入8000亿的一半。
”而且随着政府行政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头费”的支出在近年来亦不断增多。
政府未能将纳税人的钱用在像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中,而浪费在国家公务人员不必要的开支上,必然引起公众的不满,进而影响政府在公众的形象。
(三)政府官员与群众的利益差异。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价值层面论述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首先阐述了政府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说明要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必须尽快适应政府职能和政府观念的转变,最后着眼于政府形象的主客观统一性,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政府整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的统一、内在素质与外部形象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公众期望的统一、政府实际表现与公众对政府主观评价的统一。
前言在行政改革和行政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形象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形象工程、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企业、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臵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洪水等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形象意识的增强。
1997年中国成立了政府形象战略研究项目,将政府形象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
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了摆在现代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一一般而言,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
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又是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
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政府影响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政府影响力体现着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心理关系,是决定政府的目标、意图、倾向能否为公众所接受或在多大程度上接受的一项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公众的心理、行为或行为倾向。
所以政府形象的好坏对政府的目标、意图能否顺利实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价值标准、战略目标、是否廉洁、政策是否民主科学、高效与否、领导者素质、公务员行为规范程度乃至政府建筑物等诸因素印象的总和。
加强宣传树立政府形象
加强宣传树立政府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承担着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而政府形象的树立与宣传,对于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塑造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宣传,树立政府形象。
一、重视新闻媒体宣传新闻媒体是政府宣传的重要渠道之一。
政府应该与各类新闻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传播政府工作和政策,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努力与成就。
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有关政府政策、项目进展等相关信息,让媒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进行报道。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公众互动,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疑虑,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和亲和力。
二、加强政府形象塑造政府形象的塑造是长期而系统性的过程。
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形象塑造:1. 优秀政务人员的展示:政府可以组织一些形象良好、工作成绩突出的政务人员参加公开活动和媒体采访,展示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增强政府公信力。
2.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政府可以积极组织各类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并及时公布这些公益活动的相关信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3. 加强海外形象宣传:政府应该利用外交渠道,积极推广国家文化和优秀成就,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声誉。
三、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树立政府形象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该不断加强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服务窗口建设和行政审批的信息化改革,实现政务服务的便利化和高效化,让民众在办事过程中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
四、鼓励民众参与政府形象的树立不仅仅是政府自身的事情,而是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该鼓励民众参与各项民主决策和社会事务,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
政府可以通过项目征集、公众听证会、网络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和回应公众关切,建立互信关系,增强政府形象的可靠性。
五、加强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政府需要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如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
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塑造政府形象塑造案例分析
《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塑造:政府形象塑造案例分析》摘要:河南形象成为问题,由来已久,但以集中爆发的方式显现于2000年年底,由于“尉氏搀假棉花”、“洛阳大火”等恶性事件接连在全国媒体曝光,一时间,河南省内外议论四起,评说如锥,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打“文化牌”,“中原文化上海行”、“中原文化澳门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方面宣传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策划宣传河南形象以招商引资,就整体数量而言,上海三大纸质媒体对河南的关注度不高,从报道内容看,《解放日报》的6条关于河南的报道全部是正面报道,《新闻晨报》的则是中性偏正面报道,相对而言,《新民晚报》的9条报道中,负面报道多一些,有3条河南形象成为问题,由来已久,但以集中爆发的方式显现于2000年年底,由于“尉氏搀假棉花”、“洛阳大火”等恶性事件接连在全国媒体曝光,一时间,河南省内外议论四起,评说如锥。
有些地方甚至挂出牌子:“此处无河南产品”、“本单位不雇河南人”……河南形象问题已成为困扰河南经济发展、引发社会深切关注的热门话题。
依照陈力丹《舆论学》一书所言,一种新舆论①的产生的方式之一是直接来源于外界的信息刺激,这种刺激宏观上可以是社会的变动。
例如发生了革命、社会改革、重大的政策调整等;微观的刺激主要是较大的突发事件,特别是与多数人持有的信念相矛盾或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事件,以及那些具有导火索性质的不大的事实(它们往往是长期困扰公众的社会问题的表露),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这是意见的积蓄期,人们的议论或情绪与对环境的觉察同步,他们在进一步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意见倾向尚不稳定。
若这时能够给予较多的真实信息,同时辅以较多的解释性说明,容易形成有利于公众自身发展的健康舆论,也有利于社会在发生重大变化时保持相对的稳态。
探究河南形象问题的起因,当然与极个别不法河南人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密切相关;然而另一层面的原因则在于:面对当时外界狂轰滥炸的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没有抓住时机,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惩罚措施并适时对外发布相关解决措施。
加强政府宣传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
加强政府宣传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在当今社会中,政府的形象和品牌建设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因此,加强政府宣传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成为当务之急。
一、深入了解目标受众,寻找突破口要加强政府宣传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受众,找到传达信息的突破口。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只有站在受众的角度,精准地传递信息,才能有效地塑造政府形象。
可以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了解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调整宣传策略。
二、建立全方位的媒体传播渠道在传播信息时,政府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媒体传播渠道。
除了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和广播等,政府还应该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和短视频等。
这些新兴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能够更好地与公众互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树立政府的权威形象。
三、讲好真实动人的故事政府宣传不应仅限于提供冷冰冰的数据和政策,还应该讲好真实动人的故事。
政府可以积极挖掘身边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将他们的故事传递给公众。
这样做既可以具体展示政府的工作成果,又可以引起民众的共鸣和认同,进而提升政府的形象。
此外,政府还可以邀请公众参与宣传活动,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增强宣传的互动和感染力。
四、建设政府形象示范区政府可以选择一些地区作为政府形象示范区,在这些地区加大宣传力度,集中展示政府工作成果。
示范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向其他地区推广,帮助更多地方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
政府形象示范区不仅可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五、塑造政府形象的长期工程加强政府宣传树立良好政府形象与品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进行。
政府应该定期评估宣传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内部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形象其塑造
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及其塑造摘要: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各种社会场景也在不断融合,随着一些“后台”行为的曝光,政府工作人员的言行,时常会影响到政府形象,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政府的形象就成为新闻环境下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事件,从近期的“郭美美事件”到“7.23动车追尾事故”……新媒体因其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及“去中心化”[1]等特征,深刻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它的舆论平台作用和议程设置功能日益凸显。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使政府的各项事务曝光度增多,也使得公众参与政治的程度加深,对政府关注的程度也不断加强,所以政府面对媒体与公众时如果言辞或行动不当很容易引起公众不满,使政府威信受损,甚至产生信任危机,影响政府形象。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时代特征何为新媒体?新媒体就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来说,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它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的互动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里,人人皆可成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网上论坛、qq、msn、短信等多种传播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拥有了即时传播手段,这种交互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超越于传统媒体的强大的舆论影响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2.新媒体信息传播效率更为快捷。
目前,国内很多新闻网站都开设了即时新闻专栏,随采随传随编随发。
手机用户可以随时拍摄现场视频,并迅速传输到互联网上“发表”。
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
政府媒体形象是指政府部门在媒介平台中所展现出的关于日常管理及运作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综合素质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主观印象。
责任、公开、服务、法治、亲和的政府媒体形象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而且能更有效地助推政府实现目标、促进自身建设。
一、新媒体时代政府媒体形象塑造面临的挑战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时代中政府塑造媒体形象的方式方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政府来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政府提供更广阔的沟通渠道的同时,也给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网络舆论环境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低门槛、匿名的人人参与属性使得话语权从以往高层、政府、媒体才享有的“特权”变得平民化,草根阶层的意见领袖层出不穷,“去中心化”的传播形式愈发显现,网络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加上我国正处急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公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导致网络舆论变得多元,另一方面,急速发展的社会使得公众变得急躁且非理性,舆论开始变得尖锐,极端主义滋生并受到推崇,在意见领袖的“煽动”下,网络舆情传播出现偏差,群体极化现象开始频繁出现。
通过新媒体平台,网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声音得以放大,民间舆论场不断扩大,但其中正向的、理性的声音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网络舆论非理性特质开始显现。
在诸如官员腐败、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等与政府相关的特定议题中,非理性的负面舆论观点反而更易获得公众“认可”并呈“病毒式”传播趋势。
新媒体时代,激活、催化了诸多网络舆情,而多元、非理性的复杂舆论环境挑战着政府话语的权威性,给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带来了更大挑战。
(二)新媒体的特性增添政府媒体形象管理难度首先,一方面网络的时效性和即时性在新媒体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放大,信息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传播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
另一方面,当前政府的反应处置速度未能及时跟上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扩散速度。
在面对与政府相关的新闻舆情议题时,如果政府反应不够迅速或出现差错,将极大损害政府自身的形象并消解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试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试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作者:向志利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位置、群众关系,网络媒体以更加透明化的方式让政府的工作变得更加公开,让百姓的需求变得更加明确和具体。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给社会企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也使政府工作和形象的塑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政府应该怎么抓住时代契机、弘扬为民服务的传统,将新一代的政府形象塑造出来是政府公务人员现下应该慎重考虑的事情。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形象塑造政府的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在新媒体时代,则更离不开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给予了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的机会,也给了群众广泛监督的权利。
因此,政府公务人员要乘胜追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媒介,将政府的公信力和为民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让政府的满意度能乘势而上,再创新高。
一、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建设的现状(一)什么是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网络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政务办公和执政能力的革命,政府形象的塑造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意义。
首先,新媒体时代指的是网络媒体充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社交软件、门户网站、视频终端成为了大众获取讯息的主要渠道,并且由于科技所赋予的网络“超速度”,大事小情在新媒体时代下已经不再是秘密和隐私,网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也同样影响着政府形象的塑造。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形象也呈现出公开化、透明化的趋势,和群众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更是政府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关键举措。
新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形象不仅仅意味要充分履职尽责,更需要严格要求、强化自身,让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在媒体时代中不断扎实生根。
毋庸置疑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形象塑造离不开众多的新媒体客户端,抖音、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都是政府发布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并在这些服务平台上不断深化内容建设、加强策划设计,通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将政府的形象呈献给手机和网络上的受众。
加强宣传工作提升政府形象
加强宣传工作提升政府形象政府形象是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和形象评价。
一个正面的政府形象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度。
在现代社会中,宣传工作成为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宣传工作以提升政府形象。
一、增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在政府形象塑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通过宣传传递政策理念、政务信息、施政成果等重要信息,以引导公众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加强宣传工作,政府可以主动掌握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政府声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优化宣传工作的策略1. 多渠道宣传。
政府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通过不同的渠道分层次、多角度地传播信息,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获取需求,增加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 精准定位受众。
政府在宣传工作中要明确目标受众,并针对其需求进行精准传播。
通过调研和分析,了解受众的特点、兴趣、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宣传内容和传播方式,提高宣传效果。
3. 制作精美宣传材料。
政府宣传材料的质量和形象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认知和评价。
宣传材料要设计精美、内容准确,体现专业和权威,同时注重形象呈现,提高宣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4. 建立互动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与公众进行更直接、更及时的沟通和互动。
通过回应民众的关切和问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公众参与感和对政府的认同感。
5. 加强宣传人才培养。
政府在宣传工作中需要具备一支专业、高素质的宣传队伍。
政府应加强宣传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培养一批宣传骨干和专业人才,确保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公开是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府应主动公开政府工作的流程、决策依据、执行情况等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和信任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 01 08作者简介:徐宁(1966),江苏南京人,南京市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挺(1971),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新闻处。
2007年第1期总第143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1,2007Seria lN o .143论地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徐 宁,李 挺(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江苏南京 210008)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政府角色由过去无所不包,无所不办者向提供服务者转变。
由于现实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严重,部分政府官员观念依然陈旧,新闻传播及政府形象塑造的观念和知识较为贫乏。
由此带来媒体运用理念滞后,新闻发言人制度缺乏互动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地方政府如何进一步提高媒介素养,与新闻媒体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借助媒体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推动政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文以南京市政府为例,详细分析地区新闻媒体变化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议程设置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策略,并对政府媒体形象塑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媒体;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7)01 0008 04所谓政府形象,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这种反映,具体体现为政府的知晓度和美誉度。
尤其美誉度是衡量政府施政质量和评价政府形象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一个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赞誉的程度以及政府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美丑好坏。
[1]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可以为政府带来较高的权威性、凝聚力和号召力,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塑造政府良好的媒体形象,不但有利于推动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自身的建设,而且对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对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众、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强调应为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公共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正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主导趋势。
地方政府的形象是其可信度强弱或公信力高低的标志,也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政府治理一个地区的根本条件。
(一)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性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的政府形象就是通过合法的、科学的、民主的行政措施和行为向社会表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为地方经济指明发展的方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它的职能范围不仅涉及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职能,还包括培育、完善和维护有效的、法制的市场环境。
政府廉洁、高效的行政作风、效能充分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社会氛围。
政府形象也是一个区域投资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
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展现地区对外开放的姿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增强地区对外吸引力。
2.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群众能否安居乐业,社会能否保持和谐稳定,已成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利益格局出现调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成员内部的矛盾进而转化为政府与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
通过安置下岗职工、为就业困难者提供创业支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使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形象,将有利于化解社会的不稳定、不协调因素,使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制定能够赢得社会成员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有利于政府部门绩效建设良好的政府形象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凝聚力与号召力,使公众自觉对政府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自觉服从和支持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决策,对政府发布的指令能迅速执行。
公众将政府目标当作自身目标,法律制度就易于得到遵守,决策也易于得到贯彻和实施,行政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
而形象不佳的政府发出的指令或号召得不到信任支持,政府部门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动员说服工作。
当遭遇危机事件发生时,只有民众信赖的政府所发布的信息才容易被公众采信,发挥出社会领导核心作用。
(二)媒体形象为政府形象塑造之要务。
政府形象塑造的手段和方式是多样的,如新闻发布会、领导人热线电话、听证会等,包括政府采取的一些为民、利民、便民措施等。
但要让政府的行为让普遍的社会公众知晓,形象传播要达到更广泛的效应,政府就必须借助一些有效的载体。
新闻媒体因其传播的普遍性与持久性特征使其成为首要的选择,对于政府形象塑造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借助大众媒体要完成政府形象塑造整个过程,实现形象塑造的目标,不但要存在一定的政府行为,包括政府的制度安排、行政决策、行政实施等,还有是对政府行为的解释。
解释的过程就是运用政府公关的手段,借助大众媒体等载体进行说明、宣传,将政府行为这个客观存在以合理的形式包装、传播出去,从而使社会公众对政府产生良好的主观印象。
二、地方政府运用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现状及问题2006年初,本文作者在针对 政府公务人员媒介素养 进行的调查中,反映出南京市大多数的公务员对于政府、媒体、政府形象塑造三者的关系有着比较准确、客观的认识。
在问卷中,关于 您认为媒体对政府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56 1%的采访对象认为 有较大作用,但作用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政府要合理利用媒体 。
可见,目前政府公务人员对于媒体在政府塑造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正负两面性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对于媒体自身的行为逻辑、运作规律的认识,以及如何把握逻辑规律,游刃有余地运用媒体为塑造政府形象服务方面还存在欠缺。
(一)目前现状以南京为例,南京地区新闻传媒业发达程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统计,目前南京地区拥有中央及省市主办的不同层次的新闻机构101家。
中央新闻单位及外宣媒体和境外媒体在宁设有记者站或办事处;其他省市区域主要媒体也在南京地区设有记者站。
由于新闻媒体的集聚化,南京传媒市场在新闻、广告、发行等方面竞争异常激烈,对地区的舆论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传统的时政新闻正处于式微的态势,有关政府的时政类报道虽然被置于报纸或节目的头版、头条,但在角度上强调新闻的实用价值。
随着报道 民生新闻 的媒体增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口味的变化, 民生新闻 也悄悄发生着变化,有些媒体甚至打出了 公共新闻 的旗号:对热点新闻的快餐式报道逐渐转向全景式、特稿式深入挖掘报道,力图诠释新时期下的 三贴近 原则。
受众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表明他作为媒介信息接受者的特性。
知情意识的提高表明了公民对政府不再是无条件的服从,要求媒体对政府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帮助公民检查政府、审视政府。
南京市政府目前所采用的主要做法有:1.网上公共服务南京市政府的门户网站 中国南京 早在1998年就已建立。
与政务公开相关的信息是网站最重要的一块内容,它包括各类政府公文、公告、政策法规和政务要闻。
通过市、局长信箱,公众不仅可以实现与市长及部门负责人零距离互动,还可以在线查询邮件处理状态。
此外,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等都体现了政府勇于面对公众监督的气度。
2.新闻发言人制度南京市新闻发布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布形式,即有固定发布地点、相对固定发布时间,以及明确的发布主体。
根据发布题材特点,兼顾媒体定位需求,采取不同发布类型,让政府信息发布同时具备重要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加符合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公众的接受方式,在网络公示、政府公告等多种信息公开并存的渠道中,体现出鲜明的互动性和政策解读的权威性。
据统计,南京市政府在2005年共举办新闻发布会53场次,与公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信息发布量占到市政府新闻发布总量的80%。
3.借助媒体与市民沟通政府借助媒体直接和市民沟通,可以进一步拉近政府和公众距离,促进 政策议程 与 公众议程 的融合。
针对南京地区传媒产业集聚化、传播辐射区域扩大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了地区新闻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驻宁、省及本级媒体的协调沟通。
政府系统中有68 8%的部门曾经或正在与媒体联办栏目、专版或专题典型介绍等,直接嵌入栏目制作的全过程中,通过对重大选题的精密策划,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连续性的深度报道。
4.对待舆论监督积极反应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
调查中68 8%的公务员认为自己的部门遇到过媒体的批评性报道。
南京市政府善于与媒体沟通,加大媒体公关协调力度,妥善处理了多起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针对片面性错误报道,给予有力澄清回应,化解政府面临的舆论危机。
同时,建立了舆论监督的反馈机制,让媒体对报道的事件进行跟踪回访,让公众了解到政府对媒体批评的积极回应和采取的整改措施。
(二)地方政府在政府形象塑造中出现的问题1.政府部门公关意识薄弱政府公共关系是为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而运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协调与公众之间关系的行政管理行为 。
[2]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的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加强和改进南京地区新闻舆论管理和引导工作的对策研究 。
李希光: 新闻发布与新闻执政的紧迫性 ,清华大学 政府发言人制度 课题报告。
一项基本职能,政府公关以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为首要任务。
目前各级政府不仅没有充分认识到政府公关的重大作用,更没有把政府公关视为自身的一项基本职能而纳入到行政体系中去,发挥信息、决策、外交功能,发动、督促、引导公众贯彻执行政府的决策,政策制定缺乏与公众的双向互动。
2.政府媒体运用理念和艺术有待改进长期以来,政府向公众传递信息都是通过发放红头文件、开会、领导讲话的方式进行,或者把政策或精神写成新闻通稿形式直接提供媒体发表。
虽然目前此类新闻报道在报纸、电视新闻中仍占绝大多数,并且居于主要版面和时段,但由于报道过于程式化,没有讲究一定的传播技巧和媒体运用艺术,其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3.新闻发言人互动机制缺乏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应该是新闻发言人发布的、媒体关注的、公众关心的,即所谓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有效完美结合。
但目前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会,更多的是工作布置会、政策传达会,完全忽略了新闻发布会下情上达的作用。
这种缺乏互动机制的新闻发布会所发布的信息不能被媒体有效放大,而转为媒体议程,自然更不能进一步向公众议程转化。
(三)原因分析1.政府自身角色转换不到位,制度供给相对落后全能政府随着历史和环境的推移变化,其弊端也逐渐暴露。
虽然当前政府在职能逐渐转变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 政府权利逐渐淡出市场,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增强;政务公开在地方政府中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也进一步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