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2) 造化钟神秀,
(3), 一览众小
.(4) 国破山河在,
(5),恨别鸟惊心.
(6) 烽火连三月,——
(7) 白头搔更短,
(二).《春望》一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6分)
总结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朗读诗歌,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比两首诗的风格,进一步了解杜甫
学习
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习
难点
同上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望岳》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直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二十年后,世事变化,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45岁)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第二年三月,杜甫看到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后的长安就写下了这首《春望》。
“春望”即“望春”,是作者所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
1、初读《春望》——体会诗节奏、读准字音(接力点号背诵,速度一定要快。)
2、再读《春望》——品味诗句-----从题目到诗句,逐联品味;领读并解析,台前展示。
示例:
※解题: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交代了写诗的时间,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开篇即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城春”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悲凉之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背诵《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三首短诗。
2.理解短诗中的基本意思,能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朗读短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文内容的能力,进行简单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欣赏短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理解短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背诵《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三首短诗。
2.理解短诗的意思,表达自己对短诗的感受。
难点1.稳定背诵三首短诗的内容。
2.理解并表达短诗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语文课本上的三首短诗《小蝌蚪找妈妈》、《天鹅》、《小溪》,并进行逐句理解。
2.师生共同讨论短诗中的情感、意义,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
3. 分组朗诵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选择一首短诗进行朗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分享学生围绕每首短诗的主题进行情感分享,让每位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5. 创作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或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一篇短诗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四、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内容示例: - 《小蝌蚪找妈妈》 - 《天鹅》 - 《小溪》 - 感受大自然之美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背诵了三首短诗,还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锻炼了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课后作业1.复习三首短诗,尽量做到背诵流畅。
2.完成一篇自己的短诗创作,体会文学创作的乐趣。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短诗,感受大自然之美。
必修2诗三首导学案
目标1.2.3.4.诗三首》导学案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古诗十九首》导学案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信息筛选汉代五言诗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集体交流)。
合作探究学生齐读诗歌全文三遍(包括诗题、作者、内容)方法点拨五言诗朗读指导。
明确: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五言诗在断句上一般构成二三字格式.或者是二一二字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能力提升疏通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
1、自由朗读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诗歌内容,最好翻译成为现代诗。
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登高/杜甫
合作探究:
1、首联共写了几个意象?重点意象是什么?为什么?
2、首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试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个千古名句。
(提示:可从炼字、手法、意境、情感等方面赏析)
4、颈联中最能表现诗人此时处境的字是哪几个?
5、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试做具体分析。
6、有人认为《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
能力迁移: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颔联的景色有什么特征?哪两个词能体现这个特征?
2、诗的最后一联为千古名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诗三首_导学案_2参考资料
《诗三首》导学案主编:王艳伟主审:刘向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欣赏诗歌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①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②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涉江采芙蓉》本课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学法指导:通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后,通过意象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钟嵘曾评《古诗十九首》说:“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诗品》)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结合注释)1、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出自于南朝人萧统的《文选》,它把十九首失去作者姓名的五言古诗放在一起,命名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
此十九首古诗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
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称之为“一字千金”。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思妇相思之苦,对社会动荡之不满,时光短暂之感……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艺术上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浑成”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感情特征:感伤、苦闷。
2、《涉江采芙蓉》写作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背井离乡,外出游学或游宦。
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
第7课诗三首【学习目标】(1 )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 )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法指导】(1 )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知识链接】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2.整体感知:《归园田居》共5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42岁。
课文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预习案】1.自读诗歌《短歌行》,说说思路2.自读诗歌《涉江米芙蓉》,梳理情节。
四下《.短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四单”设计个性化修改
第一单:预学指导单
复习回顾1.我知道现代诗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
2.我能有感情地背诵《繁星(一三一)》。
3.正确、流利地朗读《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
内容感知1.通过预学,我知道《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在格式上的不同。
2.我能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漫灭”的意思_________,在诗中,作者描绘的“永不漫灭的回忆”是________________ 。
3.我能说说《繁星(一五九)》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同。
思维火花读了《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它让我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 。
我的疑问通过预学,你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想知道什么,请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预学效果检测单
预学检测一:温习旧知
我知道现代诗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
预学检测二: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繁星(七一)》和《繁星(一五九)》。
第三单:课堂巩固训练单
1.我能根据提示背诵两首诗歌。
2.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两个“风雨”的不同含义。
《繁星(一五九)》中“天上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而“心中的风雨”指的是___________。
第四单:课后作业单
必做题:。
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短诗三首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短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默写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内容:1. 学习《短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三首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图片、动画等资料。
2. 学生课本: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写作特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学习(20分钟)1. 讲解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讲解第二首诗歌《春晓》,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讲解第三首诗歌《登鹳雀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10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图片,结合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短诗三首1. 静夜思2. 春晓3. 登鹳雀楼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朗读、默写、诗歌鉴赏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作业设计:1. 熟读三首诗歌,掌握诗歌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的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三首短诗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时将继续深入学习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短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形式美。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尝试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表达,创作自己的短诗。
教具学具准备1. 诗歌文本。
2. 相关图片或插图,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3. 朗读材料,如音频或视频。
4.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第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三首短诗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可以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3.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如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全班分享。
4. 欣赏诗歌:通过图片、插图或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短诗,可以给出一些关键词或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
6. 展示交流: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板书设计1. 诗歌标题和作者。
2. 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 重点词汇和句子。
4. 学生创作的要求和提示。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
2. 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短诗,并写下来。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短诗三首》第2课时导学案
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体会情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复沓朗读体会情感。
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景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景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4.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1.诗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1)“天上的风雨”是指什么?
(2)“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2.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
9、短诗三首
课时
第2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型
阅读
主备人
编号
2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环节四: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9《短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短诗三首》的第二课时。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对三首短诗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知。
第二课时将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短诗,识别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诗歌朗诵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需要把握诗中较为抽象的意象,如“春水”、“星辉”等,并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2. 情感表达的把握:诗歌的情感细腻而含蓄,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诗歌文本、PPT课件、音频播放设备。
-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
2. 诗歌解析:分析每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进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5. 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一首短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同时附上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摘录,以便学生记录和复习。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短诗,为其创作一幅插图,并写一段解释说明。
2. 扩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现代诗歌,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新整理2023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第二课
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我会写的字词。
2.背诵诗歌繁星 (七一)。
3.朗读诗歌。
(配乐妈妈 )
二、学习诗歌繁星 (一三一)。
1.自由朗读诗歌,感悟诗歌。
2.大海有什么特殊含义
大海可以指母亲,故土等有关思乡的东西。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远离家乡,非常思念家乡
星没有光,花没有香,思乡的波涛。
4.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运用排比和连续的反问,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5.师小结:
诗人由波澜壮阔的大海想到了浩瀚的宇宙,想到了繁华的世界,想到了自己的胸怀,想到了人类的博大和宽广。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凄清悲凉。
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2 3
内容总结
〔1〕2021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2021年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1.听写上节课学习的我会写的字词
〔3〕1.自由朗读诗歌,感悟诗歌
〔4〕2.大海有什么特殊含义
大海可以指母亲,故土等有关思乡的东西
〔5〕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凄清悲凉
〔6〕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1 2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德县第三中学 2014—2015(二)高一导学案 编号014 主编人:朱丽 审核人:柳晔 余德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使用时间:
1
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3、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一)关于咏史怀古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借古抒怀 (二)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步骤: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古事是怎样的。
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古事,诗人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三)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共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祠,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才叫《咏怀古迹》。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 二、读准字音。
朔( )漠 省( )识 青冢( ) 千载( ) 三、理解诗意。
四、名句填空。
1、一去紫台连朔漠, 。
2、画图省识春风面, 。
3、 ,分明怨恨曲中论。
【合作探究】
探究一:尾联哪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能概括全诗的情感?这个词在诗歌中有几层含义?结合诗句分析。
探究二:王昭君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探究三: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探究四: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自身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