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rivacy exists in every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rivacy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it, which leads to cultural crash and conflict unavoidab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ers towards privac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hi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attitude in opinion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chapter reveals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privacy, that is collective privacy in China and individual privac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privacy, including physical space in China and p sychological distance inwestern countries; the last chapt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protections of privacy, which involves self-adjustment in China and legal defe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ad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Key words: privacy orientations manifestations protections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rivacy exists in every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rivacy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it, which leads to cultural crash and conflict unavoidab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ers towards privac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hi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attitude in opinion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chapter reveals 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privacy, that is collective privacy in China and individual privac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privacy, including physical space in China and p 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last chapt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protections of privacy, which involves self-adjustment in China and legal defe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aders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Key words: privacy orientations manifestations protections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的隐私权是否能够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能够影响双方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本文从分析中西方国家隐私权差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内涵,和中西方国家对隐私权这一观念所存在的差异,并从隐私权这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有效缩小中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升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隐私权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前言:不相同的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就会有不同的隐私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此看来,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方面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再者,中西方国家隐私权观念方面的差异在较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不同文化主导的影响。

另外,社会成员所把握的社会关系和法制等也会对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上造成相应的差异性。

通过详细的分析,其实是很容易分辨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在我国能够得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隐私权内涵及隐私权观念的中西方差异(一)隐私权内涵关于隐私权内涵的判定,很多研究学者尚且不能够给出统一完整的含义当前在所有研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理论就是人格理论独处权理论信息自由权理论以及亲密关系自制理论等。

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隐私权等方面的研究所定夺出对隐私权的界定。

隐私权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人在个人信息和个人事务以及个人领域等方面享受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并且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不会被其他的组织或者是主体进行非法的收集公开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黄昏力作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你到哪里去?”在交谈中,人们都迫切的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

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隐私权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隐私权的起源发展、内容、现状和造成差异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隐私权是近几年才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但是即便在西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德国一般采判例的形式保护隐私权,其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第12条、第823条、第824条、第825条和宪法第1条、第2条。

此外也制定了一些单行法规,如1977年颁布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第一篇: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

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溯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国;西方;隐私观;差异;根源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不断发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

由于隐私观差异而不经意间造成的矛盾、误解、交际失败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与探讨中西隐私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与容忍,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快,取得成功。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

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务,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

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它与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活动及相关信息是相对应的。

王利明先生将隐私概括为“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具体地讲,隐私就是指“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

一、中西隐私观差异隐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受民族、历史、文化制约的概念。

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对于隐私的含义和范畴的理解,隐私权维护的意识等,即隐私观,也不尽相同。

英文privacy的定义为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是“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1174)。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privacy看作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个很受尊重的概念。

他们认为隐私能使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柬,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还能使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比如互联网、旅游、跨国工作等。

在这种情况下,隐私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特别关注文化差异在隐私上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定义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定义可能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变化。

在西方文化中,隐私被定义为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观点认为,个人的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权,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保护。

在其他文化中,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或不重要的。

比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强调群体的利益,而个人的隐私可能被视为次要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对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文化差异在隐私问题上的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隐私问题通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文化差异可能产生的隐私问题:社交网络和在线隐私在使用社交网络时,人们通常会共享他们的个人信息、照片和日常活动。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于在线隐私的看法可能不同。

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更加开放和公开地分享个人信息。

但是,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注意不同文化之间在线隐私的看法和定义。

日常谈话和个人信息的分享日常交流中,人们通常会分享一些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职业、家庭情况等等。

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人信息的分享可能会引发文化差异,并对隐私产生影响。

在某些文化中,个人的姓名可能被视为私人信息,不应该随意地与人分享。

此外,家庭和私人生活也可能成为敏感话题,不适合随意谈论。

职业和商业隐私在商业和职业领域中,保护商业和职业隐私显得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职业和商业隐私的定义和保护可能会不同。

在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被视为个人隐私的一部分,应受到高度保护。

但是,在另一些文化中,商业和职业隐私可能被视为公共信息,并且可以随意分享。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浅谈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隐私观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

观念的差异导致东西方对“隐私”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对待方式,而这些差异,正好是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交流障碍的一个因素。

如何正确认识跨文化中的“隐私”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中西方对待“隐私”的差异。

尽管在某些文化中,并不存在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化中的成员没有隐私可言。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个文化中,只是在表现方式和程度上有所不同。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

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物,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隐私的英文是“privac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这个单词的定义是这样的,“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隐私看做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一个很受尊重的概念。

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十分看重,他们观念中的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举例来说明: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他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对方,给对方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

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再有,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他人的领地。

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们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允许也不应该动用。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宗教信仰,个人行为动向等都不能直接过问。

再来看中国人的隐私观。

中国人一贯不喜欢“私”,个人权利往往被视为私利,而且中国人几乎没有隐私权的概念,所以在中文中原本是没有一个词能和英文中“privacy”划等号的。

跨文化交际里中西隐私观念对照探讨

跨文化交际里中西隐私观念对照探讨

跨文化交际里中西隐私观念对照探讨跨文化交际里中西隐私观念对照探讨预读: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不论是互联网的普及还是交通条件的便利,我们早已经处在一个“地球村”里,然而我们与另一端村民的交际,往往不是那么顺畅.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就其中隐私观念来说也是大相径庭.本文就是基于这些文题,从源头探讨比较中西隐私观念,以期不同文化群体的读者能避免侵犯他人隐私,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一、隐私与跨文化交际何为隐私?隐私这个词语是舶来品,为了对应英语单词Privacy的翻译;在PrivacyandFreedom一书中,Westin将Privacy分为四类:1)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希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Westin,1970)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隐私”的定义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对Privacy有两条释义:stateofbe⁃ingaloneorundisturbed;freedomfrominterferenceorpublicatten⁃tion (独处或不愿被打扰的状态;不被打扰或公众注意的自由).从定义上来看,隐私观念起源之处,对隐私的定义更加精确,而相对而言,中方则稍微抽象;因此定义上都有所区分.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往(Paulston,1992).Hall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主要研究人际交流.即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面对面交流.(Hall,1977)由于交流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交际障碍与困难,会远远超过在同一的文化领域背景中遭遇到的交际困扰.而在面对面的交流时,语言就是媒介,话一出口“宛如脱缰之野马”无法收回;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话人侵犯了听话人的隐私,听话人轻则不愉悦,重则动怒变色,而说话人还不知道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到底发生什么事引起了如此之反应.隐私观念在西方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调解人与人交际关系的屏障或节拍器;不同的文化间,隐私原则与底线迥异,为了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需要人们认识到不同文化体制间关于隐私的基本规则和结构.尤其在全球化盛行的今天,如若人们稍稍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关于隐私的规则,尊重文化间差异,冲突与矛盾相信会减少许多.二、中西隐私观念差异在我国,对隐私的理解的典型观点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信息说”,即不愿被窃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就是隐私.二是“私生活秘密说”,即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的安宁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开的保密的私人信息.还有“私生活安宁说”、“不受干扰的权利说”等等(曾丽洁,2007).而在西方则含义更加广阔.它的触角涉及大到时间、空间小到饮食、花销、收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做到包容之前需要了解到其中差异.1、领地观念.领地观念在跨文化交际隐私观中是一项重要且不太显性的概念.一者它体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领域中,二者它是非言语化的行为中体现出来,反应了人类的文化倾向.Altman将领地定义为“自我与他人界限的调节机制”.包括“划定个人领地,对无端侵犯个人领地的回应:重申界限、言语警告以及身体防卫”.(Altman,1975)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他人领地隐私观践踏的严重后果.而对领地的划分:“主要领地(Primaryterritories)、次要领地(Secondterritories)和公共领地(Publicterritories)”.(ibid)而在中国则没有如此细致的划分,足以看出中西文化中不同程度地对待领地隐私观念.在家庭中,客人未经允许是不能随意走动到书房、地下室、卧室中去的;家庭成员间也不能随意翻看衣柜,占有他人空间.而在中国家庭中一家人往往1挤在一起方便增进感情,常常没有明确的隐私界限.办公场所也能体现出来,许多员工共享一间办公室;而办公室门则是敞开,无需敲门而入.同事之间也是面对面工作.在西方,如果条件允许,员工会有个人办公室;再者也不会拼接桌子.2、时间观念.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时间隐私这个概念和西方完全不同.体现于我们的习俗之中;客人拜访主人,往往会比约定时间早上十分钟左右,以显得自身期望值较高,比较礼貌,同时也方便主人安排相关事宜,一举两得,也不用事先通知确认,然而迟到则属于不遵循约定,显得没有礼貌,没有尊重主人的时间隐私.这些属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典型的中国文化传统,;并没有较强的时间隐私.然而在西方,如果早到十分钟,是需要通知主人,并经过询问协商请求后,得到允许,方可到访;如果是按照中国习俗,提前到来会给主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显得没有礼貌;然而迟到十分钟以内是被允许的.因此出于尊重他人时间隐私的需要,中西方处理方式大相径庭.3、寒暄语.在中国,我们在与友人打招呼时显得热情好客,常常饱含热情嘘寒问暖,常常话题是关于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问题.这是双方都觉得自然顺畅的谈话.见面寒暄语常常以“吃了没啊?”“到哪去?”“干嘛了?”然而,西方人在面对寒暄的时候,常常以天气为话题“Whatagoodday!”或是生活“Howareyoudoing?”不会针对某一细小问题刨根问底.例如收入问题.中国人经常不拿收入当做隐私,也并不是一定要弄清听话人的财产、收入情况,只是一种习惯.西方人则认为收入的多少能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数额与能力成正比.金融、财产安全观念也是深入人心.因此,为了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西方人设计到此类问题比较谨慎.因此在寒暄时需要注意.4、年龄观.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老者我们认为是达者,是需要受人尊敬的人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我们在尊敬、孝敬自己的长辈时,还要关心、礼敬他人的长辈.这足以看出我们尊老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程度.年轻则通常意味着阅历不足,脾性浮躁.中国人不在意被成为老者.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老者意味着缺乏精力,即将淡出社会舞台的群体.年轻力壮才是生存的根基,而女性则是“年轻才能貌美”,老则“色衰”.因此西方人不会承认自己老,而只是到了“advancedage”.年龄也是西方人不愿意泄露的隐私.三、中西隐私观成因1、自然环境.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远远不同于西方.以英国为例,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内陆国,大陆文化占主导,而英国则是典型的商业海洋国,海洋文化主导.不同的自然环境则对不同的民族思维观念影响很大.英国由于国土狭小的限制,为了求生存、发展,必须同自然相搏,征服自然;对力量的追求更加渴望,对自身权利的保护更加急切.工业文明的发展则增强了人们对自我隐私的保护意识,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权利.而中国长期收儒家思想浸染,重农轻商,社会稳定,人们追求人际间、人与自然间和谐相处,不主张“争名夺利”,性子主静;因此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这也是造成隐私观念差异的原因之一.2、集体观与个人观.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常常出现的一对比较术语.也是我们难以逾越的障碍.以一个游戏为例,当要求一队十个人通过绳索荡到一块只能站五个人的范围里时,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十人抱团,压缩空间以求全部到达目的地获胜;然而西方人则会考虑到个人空间影响肢体碰触等因素,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压缩空间.这也反应了中西方的处理方式迥异.做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集体主义意味着大集体——国家、社会,小集体——家庭、团队的利益是大于个人的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在隐私这一块,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保留必要的隐私,观念没有西方人来得强烈.作为西方核心文化的个人主义,不仅仅只体现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里——个人拯救世界.艺术源于生活,西方社会普遍尊重独立自主和个人特征.“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则是个人主义最好的诠释.隐私权是隐私观念的体现,作为公民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一,属于隐私权的因素包括年龄、工资、信仰、家庭关系等都是“保密内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趟这片“雷区”.四、结语根据原创论文统计数据分析,笔者认为隐私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交际的顺利与和谐.和谐的交际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携手共进的基础上.独行快,合行远.合行的前提便是理解与包容.差异性被不断的解释了解,多元化社会正呈现统一化的趋势.文化没有孰轻孰重,对比只是为了了解交流对方的文化以及习俗,减少误解,增强统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更顺畅的交流.。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本质

上与个人主义水火不容的。
3.从文化上讲,中国不重视个 人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 思想。中国人收到的教育和训 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
4.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 而言。
1.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隐私,个人 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
2.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民众参 政的传统。
忌讳询问。互不干涉,互不打听的隐 私问题,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不同信 仰。
Space
共享地域空间。
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 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文化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1.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贬义词。


2.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 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
3.进步作用:鼓舞,教育,动员人民的 精神力量;使追求多元化;赢得了充 分享受生活的机会。
4.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
性教育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绝对隐私 。
个人:耻于下问, 善于自学
家长:沉默不语, 开不了口
学校:欲说还休, 教材不足 社会:缄默,放纵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政治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政治篇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 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 《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 《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 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 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 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 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 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 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 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 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 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 判。”[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作者:李虹阳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隐私观,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人们相互间的顺利交往。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在隐私观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于使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达成更多的共识,逐步提高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能力,以达到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目的。

【关键词】文化不同隐私观【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2-02一、中外隐私观差异的概述一位到上海某大学讲学的美国学者回国后告诉他的同事说,在中国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谈不上隐私权的保护。

在美国被当做纯属隐私的事情,在中国可能是另一码事。

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没有隐私可言呢?很多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不存在隐私,因为他们看到中国人经常问及他们一些诸如个人收入、婚姻状况、信仰等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问题。

相反,中国人也常常对一个口口声声自称很自由的国家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而感到不解,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谈话内容如此敏感,竟把它们当做对隐私的侵犯,美国的隐私太多了。

二、中外隐私观差异的具体分析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

美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间,他们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等都有一个私人区域(a private zone)。

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例如何时收拾园地,何时打扫卫生等都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从不顾及邻居的时间表。

他们与谁相好,与谁交朋友,与谁恋爱,甚至与谁结婚等,都完全是个人的事,甚至连父母都不过问。

而且这些个人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许干涉。

然而在中国,那些属于美国人的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常常受到社会的关心(social concern)和他人的关怀。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

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1、隐私——调控与他人交往的法则隐私,顾名思义是指隐藏的私事,不被他人知晓的事情。

不同的人对客体环境的态度,看法,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都各不相同。

隐私恰恰与客观环境十分密切,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待和利用环境因素,如何控制调节与他人交往。

Altman (1975) 认为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a selective control of access to self or to one’s group)。

既然隐私是一种选择性控制机制或法则,那么,就允许我们有选择性的与谁交往,或与谁交往的程度如何。

在早期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没有隐私可言。

无论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隐私可大可小,大到群体利益的保护,小到个人的琐事。

隐私的不同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现实。

从而,不同人的隐私有不同程度和方式。

譬如,在我们普通百姓看来:自己的家庭成员是谁并不是不可公开的,我们不在乎别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身份。

然而,对于明星而言,这就是隐私,使是他们极力保护的。

Westin 曾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事实上,以上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也可体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只是差异的表现在不同文化或同种文化的不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2、隐私——集体和个人及集体领域行为和个人领域行为不同的文化的确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领域或本民族利益。

譬如,中国人习惯使用围墙,栅栏等有围度的东西将房子或车库包围起来。

用圆圈式结构包裹后,人们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安全感,似乎隐私也就自然被保护起来了。

正如长城,紫禁城等都是这种典型的例子。

所以,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代朝野变更时,新国家的建立,必然要先砌城池,用以巩固江山,新修的宫廷用以维护安全。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

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和思维模式对于个人隐私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以下将对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化背景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了在隐私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秩序和群体利益。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隐私往往被视为次要因素,更注重的是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反,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对个人隐私非常重视。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态度。

二、价值观中西方隐私观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孝道和家族观念,这些价值观导致了个人隐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而在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独立地生活,享有私人空间和时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存在分歧。

三、法律观念中西方在隐私法律观念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法律体系深受大陆法系影响,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

然而,在隐私问题上,中国的法律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程度有限。

而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则更倾向于英美法系,注重实践和经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款更为完善和严格。

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法律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四、社会习惯中西方在社会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间接影响了隐私观。

中国人习惯于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甚至认为这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

这种社会习惯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在隐私问题上的差异。

五、互联网使用习惯在互联网使用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例如,在中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用户在分享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个人信息。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privacy exists in every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ha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privacy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it, which leads to cultural crash and conflict unavoidably.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dedicated to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ers towards privac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which mainly deal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attitude in opinion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first chapter revealsthe different orientationsof privacy, that is collective privacy in China and individual privacy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second chapter presents different manifestations of privacy, including physical space in China and p 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the last chapt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protections of privacy, which involves self-adjustment in China and legal defe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of privacy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readers and foreignlanguage learners can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arry out 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es.Key words:privacy orientations manifestations protections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开展,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隐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没有人可以忽视隐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缺乏对于隐私知识的了解,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认识不同文化间隐私的不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本篇论文选取中国和西方的隐私观作为研究对象,从隐私观的不同方面(年龄、收入、时间、和空间)做了详细的对比,并从深层次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样,人们就能认识到差异的内容和来源,由隐私观不同导致的问题也就能得到避免。

关键词:隐私;差异;跨文化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突出。

由于世界文化各异,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免存在各种造成误解的阻隔或障碍,隐私观便是其中一种。

本文将就中西方隐私观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并对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解读,以期不同文化群能够相互理解并消除由这些差异所造成的误会。

一、隐私的定义和地位如今被广泛认知的个人隐私是建立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和北美文化基础上的构建。

英文privacy(隐私)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人们想要脱离公众生活的愿望。

1890年,两位美国学者Warren和Brandeis将隐私定义为人们所具有的不被人打扰的权利。

在1970年出版的《隐私与自由》一书中,Westin将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希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事实上,汉语中并没有与英文privacy完全对等的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隐私”的定义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一些学者认为,隐私“以‘羞耻心’为开端,远古时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绝对的隐私,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赤身随意窥探和探望。

”(王秀哲,2005)。

作为调节人和人关系的屏障,隐私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重大。

由于文化差异,不同人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关系的调整,不同文化之间也就有自己的隐私底线。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2)English Abstract (3)1. Introduction (4)2. Different Concepts of Privacy Righ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4)2.1 Definition of Privacy Right (4)2.2 We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2.3 Ea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3.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Eastern and Western Privacy Right (5)3.1 Privacy Reflected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5)3.2 Privacy Reflected in Territory (7)3.3 Privacy Reflected in Spatial Distance (8)4. Cultural Causes for Different Privacy Righ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1)4.1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11)4.2 Different Culture Values (11)4.3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12)5.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5)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存在于中西方国家之中,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中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各自独特的隐私权观念。

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东方人非常注重群体隐私,而对于个体隐私的意识较为薄弱。

相反的,以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人则更加看重个体隐私。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

中西差异研究报告和总结中西差异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中西差异研究是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性,对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中西差异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差异和重要观点。

二、文化差异1. 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效用,重视准时和时间规划。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对时间的把握相对较为宽松。

2. 社交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空间,并且较为直言不讳。

而中国人更注重人情味和面子,善于言辞委婉。

3. 家庭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对家庭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而中国文化注重家庭价值观和家族纽带的巩固。

4.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倡导自由和创造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中国文化注重纪律和传统,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思考总结中西差异的存在既源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西差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差异性。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交流和合作日趋密切,了解差异和相似之处是促进文化融合和互相学习的基础。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避免价值观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同时,也应该发挥差异的优势,通过交流和学习,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文化体验。

简而言之,中西差异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全球化时代中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发展。

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推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包容与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作者:刘立娥
来源:《中国市场》2008年第39期
摘要: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隐私观,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人们相互间的顺利交往。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在隐私观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于使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达成更多的共识,逐步提高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能力,以达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目的。

关键词:文化;不同;隐私观
隐私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也没有被看做是构成个人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据“中国公民发展权利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他人宣扬你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10.1%的人回答影响较大,35.4%的人回答会有些影响,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12.5%的人回答无影响,其他的人说不清。

由此可见中国隐私权利观念的淡薄。

这不单纯是法学工作者个体隐私权意识的薄弱,而是隐私权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外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及对待方式是有异的,这源于中西方思想中孕育的对人自身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

一、中外隐私观差异的概述
一位到上海某大学讲学的美国学者回国后告诉他的同事说,在中国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谈不上隐私权的保护。

在美国被当做纯属隐私的事情,在中国可能是另一码事。

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没有隐私可言呢?很多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不存在隐私,因为他们看到中国人经常问及他们一些诸如个人收入、婚姻状况、信仰等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问题。

相反,中国人也常常对一个口口声声自称很自由的国家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而感到不解,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谈话内容如此敏感,竟把它们当做对隐私的侵犯,美国的隐私太多了。

的确是这样,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收入、家庭出身、婚恋史、年龄、宗教信仰、日记、私人信件、家庭关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谊等,统统被视为隐私。

二、中外隐私观差异的具体分析
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

美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私人房间,他们与别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队买东西等都有一个私人区域(a privatez o n e)。

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例如何时收拾园地,何时打扫卫生等都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从不顾及邻居的时间表。

他们与谁相好,与谁交朋友,与谁恋爱,甚至与谁结婚等,都完全是个人的事,甚至连父母都不过问。

而且这些个人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许干涉。

然而在中国,那些属于美国人的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常常受到社会的关心(social concern)和他人的关怀。

在中国,人们往往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关系密切、相互关心的表现。

例如“你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你干什么去?”“你今年多大岁数了?”“你结婚没有?”“你的月工资是多少?”“你的衣服是多少钱买的?”等。

诸如此类对美国人是隐私的问题,而对中国人来说,恰恰是对别人表示关心,经常挂在嘴上的话题。

这些话语在中国会使人感到温暖、宽慰,人情味十足,绝无多事之嫌,因为这些话语是群体取向、重关系的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社会关心、他人的关爱是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历来以重视隐私著名于世界,像中国文化中那种人情味很浓的社会或他人的关心常被美国人视为对隐私的侵犯。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表示关心别人的话题,在美国除了自己说,别人是不会提及的。

至于大龄未婚或与别人同居等也都是个人自由选择,就是父母也无权过问。

一切行为都由自己负责,况且人人忙于个人奋斗,也无暇去干涉和议论别人的私事。

在美国所谓“人言可畏”是从来没有的事,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不过,由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亲情和关心,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是经常发生的。

来过中国的美国人常说“中国人没有隐私可言”,或说“中国人精神生活单调,心理世界贫乏”。

其实,这些都是非常表面化的结论。

中国人和其他各民族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而且他们的感情极其丰富,只是不像美国人那样把个人情感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毫不掩盖地显现出他们的态度。

中国文化,正如某些学者所说的,存在着很多像外国人所说的心理戏剧(p sychod rama)。

对中国人来说,感情和态度是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一种隐私,公开化会破坏环境的和谐,会“丢脸”,“失面子”,严重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因此个人感情和态度经常受到自我控制,不是像美国人那样洒脱地发泄出来。

例如,中国女子笑的时候也会把手捂在嘴上,或转过脸去,这是个人感情失去节制的补救办法。

中国人常把感情,如爱憎及喜怒哀乐和个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等作为隐私,而且对于隐私的处理是采用自我节制(self-reverse)的心理压缩的方式。

他们常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态度深深地埋在心里,不暴露出来,以适应群体取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中国人会以保持沉默或其他形式来控制自己的感情。

在人存在的社会中,当然有社会的一面,也有个人的一面。

中国文化强调其社会的一面超过个人的一面,因为他是群体主义取向;美国文化强
调个人的一面超过社会的一面。

因为它是个人主义取向。

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

作为个人或私人化的程度,在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中是受到比较严格的控制的,以达到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这样,在社会控制下,个人(包括个人情感和态度)生存在一种羞耻文化中,他们不好意思或不可能过于随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否则会“丢脸”或“失面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期望要求人们克制自己,在待人处世上要求“心平气和”、“不走极端”,养成“温良平和”的性格。

在情感和态度上,要“节制自我”,“禁止狂放”。

长期以来,人们养成了不急不慢、不偏不倚、不怒不狂、适可而止的性格。

在对待感情问题上,他们处在自我节制之中。

他们对异性的好感常常是压在心里,从不轻易表达。

对一些较敏感的问题,如人体美、风险、欢乐、苦恼和困难,也不溢于言表。

对某人某事的强烈愿望,对美的追求,甚至对亲朋好友的严重疾病也被当做隐私而藏在心里,受到自我压缩处理,极少流露出来。

或者保持沉默(keep silence),因为保持沉默是中国文化中人们调节隐私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人与中国人相反。

在类似的情况下,美国人往往是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跑到自己的房间,或跑到办公室,禁闭门窗来保护自己。

中国人在涉及隐私的问题时,不像美国人那样,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关上门,以独处来处理隐私。

即使在公共场合,中国人同样会处理自己的私事。

他们不是使用环境因素,而是使用心理机制来调节自己的隐私。

因为除以外界环境为屏障外,隐私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心理控制的。

中国人调节隐私的自我节制程度与社会因素有关。

也就是说他们有些话可以给哪些人讲,不可以给哪些人讲。

一般来说,节制程度、节制与否与社会因素(如与社会关系的亲疏等因素)直接相关。

在中国,一般来讲,人们对父母只报喜不报忧好像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脑力劳动程度成正比。

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脑力劳动越强的人,越不愿把自己的苦难、苦恼和风险告诉其父母,原因是不想让老人家分担忧愁和痛苦。

这是中国青年人对老人孝敬之心的表现。

对朋友,人们既愿意讲述自己的痛苦,又愿意言表自己的欢乐。

中国人习惯把感情和态度当做隐私,常常隐藏于心里,用心理机制进行调节;而美国人的隐私则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

例如,他们用关闭门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无论是办公室、书房、卧室或家庭卫生间的门,都可以用来调节隐私。

美国人一旦把门关上,就自动传递出“请勿打扰”的信息。

中国家庭的门除了防盗之外,其他用途不大。

如果孩子把自己关在屋里时间长了,母亲会让他们把门打开,因为他们怀疑孩子们在里边可能会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

由于不了解门在美国文化中有保护隐私的作用,到美国家庭做客的中国人可能无意中犯下文化错误,他们可能会无视关门后传出来的“Leave me alone”的信息而去敲门,结果打扰了别人,被打扰者会很不高兴。

三、结语
总之,隐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心理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有不同的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隐私是群体性的,显示其公众性和集体主义准则;圈内人之间不必太强调个人隐私。


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认为隐私是维护个人独立性和体现自我存在价值的表现,显示其强烈的自我意识。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融合互动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开始出现更多的一致和统一,这也为全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创造了好的契机。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Bellah,R.,Madsen,R.,Sullivan,W.,Swidlen,A.,&Tipton S.,Habits of the Heart: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in American Life[M].New York:Harper &Row,1985:133.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高级英语自学系列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