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分专题学习之 送别诗使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根据前面指导,把握《送魏万之京》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手法 送别时:清晨 送别人:作者 远行人:魏万 目的地:京城 二人关系:魏万为作者的晚辈朋友 远行人的行为:早晨离别,途中听鸿雁哀鸣,过云山 (高山) 景物、情景:微霜渡河——景物萧条、暗示路途艰难 鸿雁——大雁南飞,易引发漂泊之愁 云山——山高路险,行路艰难 关城树色——树叶变黄,景色凄凉 御苑砧声——捣衣为寄给在外的亲 人,易勾起思念之情 直抒情感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表达的情感:对朋友的担忧、牵挂,对朋友的叮咛、 嘱托。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 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 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送 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二人关 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手法。 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
四、分析送别人和远行人的动作、神态、心情, 明确离别前后的情景,准确把握情感。
根据前面指导,把握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 及表现 手法 • 谢亭送别 许浑 •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送别地:谢亭 送别时:日暮 送别人:唱离歌、借酒浇愁 景物: 红叶青山——乐景衬哀情 日暮、风雨、西楼——渲染凄凉的氛围,表达 离别的伤感。
聚散皆是缘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学习目标 读懂送别诗:辨明手法 读准情感
• 一、结合题目和注释研读诗句,明确送行人、行路人, 送行地、要去地、途经地,送别的时间,去的目的, 二人关系等等信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及表现 手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回顾: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补充
• 李颀:
• 与王维、高适、王昌 御苑砧声: 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 往,诗名颇高。尤以 子夜吴歌· 秋歌 边塞诗、音乐诗获誉 李白 于世。少时家本富有, 后结识富豪轻薄子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在长安一度挥霍,倾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财破产。后刻苦读书。 10年,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隐居颍阳苦读 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考取进士,曾任新乡 注释:良人,丈夫 县尉。任职多年,没 有升迁,晚年仍过隐 居生活。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 • •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亲时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 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 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 此地。
送别诗常用的手法
• • • • • • 一、直抒胸臆。 二、借景抒情或以乐景衬哀情。 三、借助想象,以虚衬实。 四、借助比喻、比拟,化无形为有形。 五、对比(反衬)、衬托。 六、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深情。
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
•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 些情感
二、把握诗词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句,尤其 是借送别抒发的其他情感。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
•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参考答案
•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 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 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 思想感情。 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 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 情。 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和对朋友前行的牵挂、 担忧之情。 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 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 来的担忧之情。(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唱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颀)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 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 称)
根据前面的指导,研读 《送友人》及《春夜别友 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表 现手法。
拓展练习1
• •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逐舟行。 • 【注释】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 落》。 •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 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 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
•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 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 • (2)<柳梢青•送卢梅坡>主要运用了 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 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 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 来表现思念之切。
一样的送别诗
不一样的情怀
送别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
• 1、表达离别的痛苦,依依不舍的深情,送别朋友后的 孤独寂寞。 • 2、想象朋友路途的艰辛、孤寂,表达对朋友(亲人) 的关心、牵挂、担忧之情。 • 3、对朋友(亲人)的祝福。 • 4、劝慰朋友(亲人),显示出一种豁达、洒脱、豪迈 的情怀。 • 5、对朋友(亲人)殷切的叮嘱、劝勉,体现关心之 情。 • 6、借送别抒怀。 • 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宣泄 对现实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或 表现对二人共同遭遇的感慨,或表达自己的志向、品 格,或赞许朋友等。
定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 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 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 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 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 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 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 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 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 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 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 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4、送别习俗:折柳(杨柳意象)、唱骊歌(离歌、劳 歌)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 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三、分析诗词中的景物的特点,把握送别诗常见的意象 及习俗,想象分别的情景氛围,以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
送别诗常用意象
1 、 送别时:常用“日暮”、“斜阳”、“暮雪”、 “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唐人送别多在清晨 或傍晚,别离的忧伤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 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 鱼沉潭底,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2、送别地:长亭、短亭、谢亭、劳劳亭、南浦等 3、常用意象:孤舟(孤帆)、流水、大雁、柳絮(扬 花)、孤蓬、浮萍、春草等带有漂泊、零落、孤苦、凄 伤色彩的意象或其他萧索凄凉的景物(借景抒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