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是指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异读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
新大纲中列出了120个重点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内出现过。
所以,在第一步识记积累的基础上,便要掌握一些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一、字形推词义法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从“贝与金钱有关。
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赂即贿赂。
1、引导练习:(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绳索(2)金就砺则利(《劝学》)磨刀石(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踩、踏,翻译时可以引申为“据守”2、小试身手:(1)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2)自放驴,取樵炊爨灶(3)可以独飨白粲。
飨,食用;粲,米一类的东西(4)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双目失明二、通假推词义法1、引导练习:(1)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2、小试身手:(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顿”通“钝”:不锋利(2)以身徇国“徇”通“殉”,捐躯,牺牲(3)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详”通“佯”,假装方法指引: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三、对称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1、引导练习:(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下,攻下(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反义对文,“终日”意为“整天、时间长”——“须臾” 意思为“时间短”(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灭——族,消灭2、小试身手:(1)齐人追亡逐北亡——北,逃亡的人(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以,被任用(3)非世而恶利厌恶名利——反对世俗练习:解释下列词语1①岭峤微草,凌冬而凋;并汾乔木,望秋先损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③通五经,贯六艺④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⑤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牧:统治,治理⑥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治:安定,太平⑦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尽⑧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岁:丰年①“凌”和“望”是反义对文,由“凌”的意思“越过”就可以推知“望”的意思是“未到”。
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试题方面要求考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
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1、根据句意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
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
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判断对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在上述四项中,把对“讽”、“哂”、“务”的解释放到句中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而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则讲不通:“(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
”《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待”的解释是“给以好的待遇”。
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
“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故答案选C。
2、根据上下文内容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在A项中,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方法安徽省太和一中王勇我们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但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掌握一定的规律,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考试中如何判断文言文段中实词的含义呢?这里向大家介绍五种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一、根据字形推测词义。
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如:“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一句中,“造”的义符为“之”,下文“庐”(房屋,表地点),不难推测与地点相关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又如:“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一句中的“趣”的义符为“走”,下文“利者”(有利的方面),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趣”的含义是“奔赴”的意思。
“趣利者”意思是“向有利的方面奔赴”。
二、根据读音推断词义。
即利用发音找到通假关系,以解释词语的含义,通假基本是同音代替,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尝试推测词义:(1)完全同音。
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中的“免”字,可想到同音的表“分娩”意的“娩”。
(2)声母相同。
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的含义,可想到“毋”,二者声母同,可构成通假关系,它的含义是“不要”。
(3)韵母相同。
如“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奉”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并根据韵母相同即可通假这一规律,就可推断“奉”通“捧”,为“捧着”之意。
三、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即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一句“势拔五岳掩赤城”。
这里的“拔”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成语“出类拔萃”中的“拔”的意思是“超过”,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势拔五岳”意思是“山势之高超过五岳”。
再如:“所识穷乏者德我欤?”(《孟子鱼我所欲也》)这里的“穷”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联想到成语“穷且益坚”中的“穷”指“处境不好,困窘”的意思。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 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 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 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 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 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 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 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 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 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 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 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 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 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 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 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 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 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 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 “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 强盗才得以不死。
前面或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 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 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您似乎比 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 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 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 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 从未有过的。
中考、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三个技巧
高考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三个技巧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但在具体的阅读中也存在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三点。
一、要善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一个“朝”字就有三种义项:①早晨——朝服衣冠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朝见——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里“朝”的三个义项之间的区别还比较明显,但是有些文言实词的几个义项间的差别却不是很明显,如《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个义项: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时要想一下子给以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
笔者以为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份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如对上文中“绝”字的解析如下: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份当是谓语,是动语,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当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份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
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
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以上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倘能一眼看出词义自是最好,倘不能一眼看出,则很有必要由分析句子成份入手以首先确定词性。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文言文_实词推断理解技巧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 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如:以“ 糸 ”作偏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 关 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绡:丝织品﹚ 以“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推断词义。
1、崔家
通“雇”,雇佣 顾人刺我,请以闻。
2、
3、 4、
通“翌”,第二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复之以掌
卒然临之而不惊
天 通“覆”,翻转,倾覆
通“猝”,突然
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 ! 亲
取
例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 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 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 “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 娶 “ ”。
归纳总结很重要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 (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 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 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 遣(贬谪) 举(提拔,推举) 下车(新 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还乡) 乞 身(告老还乡)
(一)字形分析法
飨:食用;粲:上等的米 飨白粲 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可以独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 形旁有表意的功能。 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字形分析法——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 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 动物有关
文言实词的解题思路方法
文言实词的解题思路方法:1、联想推断法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所学过的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含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中的“速”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成语“不速之客”是我们熟知的,其中的“速”是“邀请、招致”的意思,我们有妨把此义带进去一试,发现文通字顺,可以断定这里的“速”也是“邀请、招致”的意思。
2、音训推断法此法也叫通假字推断法,就是借助音近通假,联系上下文,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我。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与“邀”同音,“邀”的意思符合这里的语境,可推知“要”与“邀”通假,是“邀请”的意思。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一句是对仗句,”“杀”和“刑”对称,“杀”是动词,“杀死”的意思,由此推知“刑”的词性是动词,在句子中可以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其义是“处罚”。
4、句式推断法古人作文,讲究句式整齐,相对应词语的意义要么相近要么相反,我们可以借助对仗句和互文修辞的这一特点推断词义。
根据前后同认推测,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借助“愈”推断出“弥”也作“越,更加”讲。
5、语境推断法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环境,即上下文。
如“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的意思可从句子的内部环境考虑,由“慎”推断出“敬”的意思可从句子的内部环境考虑,由“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
6、邻字推断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7、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五种方法攻克文言实词理解
1.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游天姥吟留别》)确实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 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在这里是副词,是“确实”的意思。 译文:大海波涛渺茫,(瀛洲)确实不易寻求。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节选自屈原《九章·涉江》)
任用、起用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看
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再根据“眄”的对象 “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 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 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 应是“骏马”的意思。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组词联想法
绝大多数文言字词都有多个含义;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 中,单个字词的含义却是确定的。
所以,遇到不易理解的文言词语时,破解妙招就是——组 词。
1.双音节词联想法。
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而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大都是 单音节词。
我们遇到难理解的文言词语时,可以将文言单音节词组合成 不同的双音节词,然后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含义。
文言文中的排比、对偶(包括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等比 较多,在这类句子中,位置一致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 或相反。
据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推出未知,能够推断出未知词 语的词性和词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为“辶”,联系后面的“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其是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一、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如:(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其语言形式繁复,不易理解,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实词解释的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1. 根据文意翻译
文言文中的实词常常具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确切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进行翻译。
2. 对比现代汉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例如,“奉旨出使”中的“奉旨”可以理解为“按照命令”,与现代汉语中的“奉行”类似。
3. 注意古今差异
由于文言文已有千年历史,其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需要注意古今差异,例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中的“粮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在古代则是军队运作的重要物资。
4. 掌握常用词汇
文言文中的实词数量繁多,但是很多实词是经常出现的,例如“天下”、“君子”、“礼义”等,掌握这些常用词汇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总之,掌握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对于学习文言文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才能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实词翻译小技巧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言辞奥妙,实词众多。
然今之人,多疏于古文,于实词之翻译,常感困惑。
故本篇试述文言文实词翻译之小技巧,以助读者一臂之力。
一、字面理解法文言文实词翻译,首当其冲者,即为字面理解法。
此法即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但需注意,文言文实词往往具有多义性,故需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例如: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翻译:“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被军队压迫,再加上饥荒。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实词翻译,往往需要根据语境进行推断。
此法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实词的意义。
例如: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
”三、音近词替换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与今言实词在发音上相近,可以采用音近词替换法进行翻译。
例如: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之后,按时温习,不是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四、词性转换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实词词性不同,需要进行词性转换。
例如: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加以改正。
’”五、词义引申法文言文中,有些实词具有丰富的引申义,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引申。
例如: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从中获得快乐的人。
’”总之,文言文实词翻译需要结合多种技巧,才能准确表达其意义。
读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 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意义;3. 采用多种翻译技巧,力求准确表达;4. 勤于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
1.例子: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 学》)
磨刀石。 砺:
2.迁移训练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06年高考试题)
觐: 拜见
同位语法 二.同位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 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 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冯梦龙《古今谭概》)
理解:
弄璋
弄瓦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方法归纳:
一、形声字法 二、同位语法 三、组词法 四、迁移法 五、语境法
《史记· 刺客列传》: “今行而弗信,秦未亲也。”
信任 信用
信
相信 信物
四.迁移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因此在理解课外文言实词时可以借助于课本内学过 的同一文言文实词或者借助于成语中的 相同语素。
1.例子:
除南清河太守。(2007年高考)
除臣冼马(李密:《陈情表》)
授予官职
。
2.迁移训练
善才绳之。(2007年高考)
绳之以法
约束、制裁
五.语境法
语境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 断出该词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要把 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 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 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阅读材料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 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 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 “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 一女,卜者名大著。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
怎样理解文言实词实词的理解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但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并非无章法可循。
文言实词可以分为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两类,理解这两类词的方法是有区别的。
一、四招明确古今同义的实词词义首先,可以通过组词确定词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是,文言文用单音节词表达,现代汉语用双音节词表达。
由于双音节词是在单音节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时只需将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然后根据文意来确定其含义。
比如,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A选项“第明经”中的“第”可以组成“第一”“府第”“门第”“等第”“及第”等词语,结合文意考量,“第一”表示序数,显然不对;“府第”表示房屋住宅,“门第”表示家庭的社会地位,用在这里也不对;“等第”就是等级,也不能用在这里。
我们常说“状元及第”,“及第”就是“考中”的意思,所以,“第”在这道题里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组词练习,不仅能积累大量词语,更能帮助准确理解文言实词,促进古文学习。
其次,可以借鉴“互训”之法确定词义。
很多时候,一个词语中的两个字可以互相释义,我们称之“互训”。
比如,《说文解字》中对“追”和“逐”的解释为“追,逐也”“逐,追也”,所以“追逐”一词中的两个字互训。
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比如珍宝、玩弄、、奉承等。
再来看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6题的B选项“子无为嫌”的“嫌”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说“嫌疑”,“嫌”“疑”二字互训,所以试卷中把“嫌”解释为“疑忌”是对的。
第三,可以通过成语确定词义。
成语是从古汉语直接保留下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实词在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其在文言文中的意义。
比如“理屈词穷”的“屈”为“理亏”之意,知道了这一点,2022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7题的A选项“有屈焉”中的“屈”就不难理解了。
少年胡叟与成年人辩论,一点都不会理亏,表现了他聪敏过人。
如果解释为“屈辱”,就不对了。
最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实招秘诀一、解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对于有理解难度的实词可以借助联系旧知、语境推理、语法分析三个方法来解决。
二、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即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意义是确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语境所说的事和理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全国卷Ⅰ)“士类益以此多之”,题目中给的词义是:称赞。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
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2.结构分析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
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3.语法分析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语法分析包括: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法现象,如文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如:(2006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C项“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解释错误。
“资”当解作“供给”,如“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答案】D4.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如:(2006年全国卷Ⅰ)“远与恢素善.”可以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尚.轻侠”可联系《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句,推知为“崇尚”义。
5.邻字借推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如:(2006年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只是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卒为羁.旅羁旅:寄居【解析】 C项“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
【答案】C6.成语对应法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如:(2006年重庆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拜:拜访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解析】“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答案】C7.古今对比法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
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
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
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8.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又叫作“以题解文法”。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答案】D9.依形推义法利用汉字形音义的联系推断词义。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推知字义。
如:“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公,指传主李若水)其中“冀得一归觐.”的“觐”字,可从这个字的形旁“见”上,猜出它与“见”有关,加上其他语境因素,可以判断出“觐”是“拜见..”的意思。
再如“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就好理解了。
总之,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意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2010年120文言实词过关检测(1-2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每个2分,共100分)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5.项王亦身被()十余创。
(《史记·项羽本纪》)6.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8.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9.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10.舍本逐末、本末倒置()1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末,指工商业;残,祸害。
)(《论积贮疏》)12.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1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1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1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16.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1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18.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19.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20.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以,根据。
)(《曹刿论战》)22.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2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2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2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6.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氓》)27.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28.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2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30.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谏太宗十思疏》)3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陈情表》)32.洒扫庭除()33.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4.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报任安书》)3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36.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37.与从()弟俱知名3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39.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谋攻》)40.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梦溪笔谈》)4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陈涉世家》)4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4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谏太宗十思疏》)44.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4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4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47.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韩非子·五蠹》)48.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报任安书》)4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5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文言实词过关检测(21-40)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过秦论》)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5.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7.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8.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10.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