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七年级上册历史:精品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理解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影响能力目标1.比较西汉初与东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2.分析黄巾起义原因,明白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情感态度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局面出现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建立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局面?东汉中后期又出现了怎样的状况呢?其原因是什么?东汉是如何走向衰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去了解东汉社会的基本情况。

(二)新课讲述一、光武中兴1.西汉衰败与王莽篡权展示材料: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三字经》引导思考:这段话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以上说的是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秦朝,但是仅传二世,就被推翻。

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至汉平帝时,被王莽篡位,西汉灭亡。

刘秀中兴,建立东汉。

以上西汉、东汉,共四百年,最后到汉献帝时结束。

《三字经》这段文字,说的就是秦汉两代兴亡更替的历史史实。

教师解读: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残暴统治之后,建立了西汉王朝(高祖兴,汉业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至文景之时,出现了“文景之汉”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时进一步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西汉鼎盛局面出现,中国历史进入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导致西汉王朝的衰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了“新”(至孝平,王莽篡),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王莽施政,加剧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公元25年,王莽被农民起义推翻,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光武兴,为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pdf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pdf

《东汉的兴衰》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

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

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二)教学过程一、东汉的建立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

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

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

---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

(赤眉起义、绿林起义)二、光武中兴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2019-2020部编版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学案)部编版2018年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学案)【知识要点检测】知识点1光武中兴新朝: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3黄巾起义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概况: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_______的境地。

结果: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影响: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西汉定都长安,东汉定都洛阳,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东汉的建立者是刘秀。

【基础过关】知识点1光武中兴1.公元9年,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的西汉外戚是()A.嬴政B.刘邦C.项羽D.王莽2.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3.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A.光武中兴B.大一统C.天府之国D.文景之治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

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

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

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1.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通过光武中兴和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表现和外戚宦官专权带来的消极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衰败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2、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多次减免赋税,裁减官员,缓和了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3、东汉中后期开始,由于皇帝年幼,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4、公元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农民起义。

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之走向灭亡。

二、新课导入:东汉王朝,同学们相对比较陌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点的王朝之一,让我们欣赏一个小故事,去揭开这个王朝奇特的面纱。

东汉外戚擅朝政,汉质帝抱怨梁冀专擅:此乃跋扈将军也。

梁冀心怀怨恨,以鸩弑君。

一个大臣竟然因皇上一句怨言就敢毒杀皇帝,足见这个大臣的胆量与权势是多么的嚣张。

带着这些趣谈,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光武中兴王莽篡汉赤眉绿林起义刘秀称帝光武中兴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以改革的幌子建立新朝。

由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而王莽不切实际的改革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反抗王莽统治的赤眉绿林起义。

经过十几年的政治、军事斗争,西汉宗室刘秀取得最后的胜利,在洛阳建立汉朝,史称东汉。

师:什么是光武中兴?生:东汉初年,刘秀励精图治,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被称为光武中兴。

师:刘秀处心积虑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可惜历史的发展偏离了他的设想,东汉走上了一条迥异的发展道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

【导学过程】情景导入:创设情境——东汉·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马踏飞燕、东汉错银铜牛灯、洛阳钟鼎青铜器东汉铜车马。

导语:汉唐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赞誉。

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太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文韬武略。

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今天我们一起踏寻东汉的文物古迹,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新课探究】一、光武中兴1.新莽篡汉教师讲解:西汉王朝自汉武帝病逝后,即位皇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庞大,西汉帝国日渐衰微。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灭亡。

多媒体出示材料: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知识拓展:王莽改制教师讲解:王莽代汉建新后,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对土地、币制、商业和官名县名进行改革。

由于政策多有不合实情之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而且朝廷朝令夕改,使得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

问题: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学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2.东汉建立教师讲解: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docx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材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过程:一、导课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和东汉的地图,引导学生回答,这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 导出本课内容一一东汉的兴亡。

二、授课(-)光武中兴教师讲述:通过第十二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任何朝代都是有盛有衰的,西汉末年朝政越来越腐败,民不聊生。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并建立了新朝,存在了两百多年的西汉灭亡。

面对西汉末年的朝政腐败,王莽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o但是王莽的改革严重脱离实际,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绿林、赤眉起义。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本人也被杀。

西汉宗室刘秀却在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这就是东汉。

同学们这是东汉建立前的社会状况,我们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朝代建立的三要素,请同学们归纳东汉建立的三要素。

1. 东汉的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光武帝刘秀都城:洛阳(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以东,所以历史上将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2. 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初年,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呢?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上的地图及一段材料,进行思考。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

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1.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

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提问1:东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在哪里?开国皇帝是谁?学生回答: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因为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2)材料二中的童谣的大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答:童谣的大意是性格如弓弦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暴尸街头;而不正直的奸臣,趋炎附势,欺世盗名,反倒封侯拜相。
因为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
第二步:自主学习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
____王莽____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1)、背景: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2)概况:西汉宗室__刘秀_____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___洛阳___。史称东汉。
2、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治?
答:(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2)减轻刑罚(3)合并州县,裁减官员(4)惩处贪官污吏,(5)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什么叫光武中兴?
答: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一
皇帝
和第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少帝
年龄
10
1
13
11
2
14
寿命
27
A.光武中兴B.文景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2.下列关于东汉中后期政治局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②人民生活贫困③时局动荡不安
④农民起义一触即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板书设计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建立者、时间、都城)
2、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史实;“光武中兴”的原措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文献史料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会的建立与光武中兴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纲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王莽代汉:背景: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8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的外戚。

(汉成帝的母亲、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