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
贵州侗族大歌艺术特色论文
贵州侗族大歌艺术特色论文摘要:侗族大歌以其独特具有个性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
她不仅是侗族的音乐,也是侗族先民们留给世界的一笔丰厚遗产。
她像是山林、海洋里的一簇簇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
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褶褶的光芒。
贵州是一个有多民族的省份,有苗、佈、侗、彝、水、仡佬、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居住,他们在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沉淀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一批批的兴衰,保留一部分的最优秀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了本民族的认同,而且得到了其他民族的广泛认同,成为本民族的骄傲与精神支柱,为本民族争得了自尊与自信。
如侗族大歌,她不仅为自己民族争得了荣誉,成为世界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种类,侗族大歌的艺术特色,侗族大歌的功能特征,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和研究。
一、侗族大歌的种类:(一)鼓楼大歌鼓楼大歌指的是鼓楼中演唱的歌。
侗寨鼓楼是大歌表演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是在重大节日活动中对歌,平时如果有外寨客人或者歌队来访,主寨的歌队会邀请对方在夜里聚会,夜幕降临时,双方歌队一起进入鼓楼,大歌比赛就正式开始了。
他们歌唱古代神话传说,歌唱爱情生活,赞美对方歌队等。
但赞美鼓楼的歌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需要放在首位来唱,赞美鼓楼就是赞美建造鼓楼的主人。
例:你们鼓楼真是高一层一层接上云仰首望掉“包头”难见顶就像矮人爬树难登尖你们的鼓楼顶上啊形态奇特变万千它像蜜蜂的窝千孔万眼它像一盏明灯已经拨亮永远挂在你们寨子中间。
(二)声音大歌侗语“噶所”这种歌是指声音大歌,主要是因为歌手可以充分发挥嗓音特色和演唱技巧,使歌声余音绕梁悦耳动听。
这种歌歌词短小,结构不长,段落分明,旋律动听优雅,段与段之间有较长的衬词衬腔。
演唱者充分利用衬词衬腔的拖唱来巧妙的模拟鸟叫、虫鸣、溪水声等自然音响,唱出与自然的和谐,借此抒情,表达男女之间的仰慕之情,唱高音是几名歌手轮换拉腔,使高音之间跌宕起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一起合唱一个长音,与高音相互辉映。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李丽梅【摘要】侗族大歌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侗族大歌的音乐文化价值十分丰富,无论是从传统的视野来进行研究,还是从现代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动听;二是它有丰富的多声因素,声部组合更是独树一帜;三是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由"歌头"、"歌身"、"歌尾"三部分组成;四是演唱时无指挥、无伴奏,配合默契.侗族大歌的声部、合音、结构都表现出了一种高度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80-81)【关键词】特点;情感;侗族;民族文化;实践经验【作者】李丽梅【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侗族历史悠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约有270万人口,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毗邻地区。
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被誉为“天籁之音”。
侗语中的“嘎”直译成汉语就是“歌”,“老”就是“大”的意思,因此狭义的“侗族大歌”也被称为做“嘎老”,在广义的“侗族大歌”实际上是侗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
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总结经验,集体创作。
这样的创作,使歌曲在演唱过程中花样繁多,变化多样。
高低声部互相配合,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低音旋律分支。
侗族大歌属于人民集体创作,它的演唱者也主要来自劳动人民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
而不是那些专业的演唱者。
民间歌队的组成人员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这就需要有严格的分组标准,通过长期的演唱训练,留下来的主要演唱组有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
侗族人民把大歌视为民族瑰宝,认为大歌就是文化,知识,学养及智慧的综合化身。
浅谈侗族大歌的风格特点
一
种是拉弦乐器 , 即牛 腿琴 , 侗族 人也称之 为牛 巴琴 , 是一种 历 史悠久 的乐器 。 它琴体细长 , 与牛腿极其相似 , 因此得此 大名 。 牛 腿琴的音色也是别具一格 , 纤柔 中略带着嘶哑 的效果 。 几乎每个 侗族男人都有一把 牛腿琴 , 当人们拉 晌它时 , 亲戚朋友 便会奔走 相聚 , 也象征 了侗族人 民的纯真热情好 客。 ② 琵琶。琵琶也是 中 国的 民族乐器 之一 , 侗 族人 民常用 琵琶来为他们 的歌 、 舞 伴奏 ,
( 三) 侗戏 。侗戏 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它诞 生于清朝嘉庆 、 道
光年问 ,它除了具有侗族 的民族特色还受到 了汉族 多个地方 的 戏剧影响 , 形成 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 。 ( 四) 侗族大歌。 侗 族有 三大宝—非 物质 的“ 大宝” 。侗族大歌如今几 乎成 为了 侗族音乐的代表 ,它最受 全世界各地人 民的关 注也最易为人们 所接受 所喜爱。歌在侗语 中称为“ 嘎” , 大则是有一 种古老 的意
民 族 文 艺
文艺生 活 L I T ER A TU RE L I F E
2 0 1 4 — 1 1
浅谈侗族大歌 的风格特点
杨光春
( 广 西柳 州市 艺 术剧 院 , 广西 柳州 5 4 5 0 0 1 )
摘 要: 侗族的人大 多都非常热爱歌舞 , 并对此有着极强的敏 锐力 , 在无数个 日日夜夜 中, 歌舞一直 陪伴 着4 94  ̄ ' 3 , 同时 也陪伴着他们民族新生的来临。侗族 大歌无论是在在侗族人 民的生活还是在侗族人 民的心里 占据 的位置都是极 重
分为两个部分 , 南部侗族大歌与北部侗族大歌 。 北部的人们 常常 d o r e ” “ d o r e m i ” “ r e mi s o l ” 等 。“ 果( 组) ” 、 “ 枚( 首) ” 、 “ 僧( 段) ” 、 侗族大歌 的节奏节拍时而规整时而 自由 , 让人无法捉摸 , 这
浅谈侗族文化之侗族大歌
浅谈侗族文化之侗族大歌一、关于侗族大歌的概述。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二、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
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以及榕江县三宝和宰荡等侗寨。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歌舞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流传着数十种民族歌舞,以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舞最受人喜爱。
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
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
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
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
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浅析侗族大歌演唱形式及特征分析
浅析侗族大歌演唱形式及特征分析作者:刘彦希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6期【摘要】在我国的民族音乐领域当中,侗族大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少数民族歌曲种类。
作为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很早就已经进入了专业音乐院校,开展学术型的演出。
近年来,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侗族大歌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广泛关注。
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在于其演唱形式和特征的特殊性。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和语言特征、演唱形式的主体特征、以及功能特征等。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形式;特征在我国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侗族居民相对集中,因此侗族大歌在这些地区流传较为广泛。
作为一种具有十分良好多声和谐性和艺术性的歌曲形式,侗族大歌受到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这种歌唱艺术主要借助于人声合唱的形式,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准和丰富的演唱形式,并且具有一脉相传的训练系统。
例如演唱人员训练机制、演唱队列整体性、演唱人员集体性等,都具有良好的传承,从而使侗族大歌形成了丰富的艺术特性。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和语言特征1、演唱技巧在侗族大歌女声起首的部分,主要运用的是真假声混合唱法,在低声区多用真声,在高声区则多用假声,而通常将真假声混合唱法应用于女生的中声区。
在男女声部合唱的时候,多采用真假声分明的唱法。
在侗族大歌当中,大歌的主体主要是在男生音区的低声部,是由男声持续音形成的。
演唱者对大歌的内容,通过改变歌唱力度加以体现。
这部分演唱的表现,主要是由纯喉音技巧完成的。
由具有较高演唱水平的女声负责领唱高声部。
高声部是由低声部衍生而来,因而灵活性和即兴性较高[1]。
在西洋唱法中,上高音时的纯假声唱法主要采用轻声唱法。
而侗族人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对这种声音形象进行了塑造。
在演唱中保持声带的松弛状态,完全运用气息进行演唱,依靠气息对声带造成冲击。
一些领唱者演唱技巧娴熟,能够通过有效的声带闭合达到真正的运用气息演唱,从而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演唱效果。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作者:杜康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4期【摘要】侗族大歌是流传至今、历时悠久的纯自然形式歌曲。
本文通过对侗族大歌基本内容的简述,以及对侗族大歌的特点和主要分类的了解,进一步介绍了影响侗族大歌的因素、侗族大歌走出侗乡走向世界、侗族大歌的优秀名曲和侗族大歌的传承价值,从而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侗族大歌的神奇和宝贵,对侗族民歌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侗族;侗族大歌;文化内涵;复调曲式;多声部【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侗族大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是在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没有伴奏、没有指挥,纯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南方侗族方言区,如贵州黎平、从江、榕江,还有就是我的家乡广西三江县北部。
主要的交流语言是侗语。
侗族大歌的代表曲目例如《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蝉之歌》等,其中《蝉之歌》最为著名。
鼓楼、大歌、风雨桥是侗族的三大宝民族文艺则侗乡被誉为“民族之乡”,到今天都还流传着“行歌坐夜”的传统风情,行歌坐夜就是年轻男子比白天耕作完之后,晚饭后会结帮到女孩子家去,当然女孩子也是结帮地聚集在一家中,然后年轻男女就会以侗族大歌来交流,男子会以唱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心仪的女子的爱意,女子也会通过唱歌来表达他男子的感觉和爱意。
侗族大歌的“大歌”用我们侗语来说叫做“嘎老”(Gal Laox),“嘎”的意思就是歌的意思,“老”的意思就是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组要的形式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的孩子从很小就会学习唱歌,每一个孩子都能歌善舞,侗族的孩子从很小就会进入歌班,所以每个寨子都会有自己的歌班,有的多达十多个歌班。
歌班的传授主要是本村子或者本族经验丰富、歌词很好的长辈来教学的,歌师都是在农闲时间来教授的,直到他们能够独自对歌为止。
侗族的传统一般在“侗年节”“吃新年”“春节”的时候对歌、赛歌,或者是在农闲季节村寨之间集体交往“委嘿”时通宵对歌或者连续对歌几天几夜。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
探析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摘要:在侗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性文字的存在,因此往往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得以进行的,其中“歌唱”则通过“以歌曲传承文化”的方式,极大的推动了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侗族的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深深扎根于侗族的民族文化土壤中,以歌唱的形式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艺术的血脉中,并成为了侗族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族文化生长与繁衍的重要途径,侗族大歌蕴含着极为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包含了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民族情感和精神追求等各方面的内容,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不管是在民族艺术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功能价值方面,侗族大歌都始终展现着其巨大的魅力。
基于此,本文则针对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价值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侗族大歌音乐特点社会功能价值引言: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侗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扎根于侗族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歌唱艺术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侗族大歌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艺术文化及社会功能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对此,我们需要基于艺术文化功能价值的理论层面,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的探析。
1.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一)侗族大歌的仿生性特点在音乐最初的起源理论中认为“模仿”是音乐产生的根源所在,艺术的产生也源自于人类对自然界现象的模仿。
对于侗族大歌来说亦是如此,侗族人崇尚自然,他们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现象中获得和捕捉灵感,并进行拟声模仿和音乐艺术加工,以此来表达侗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
侗族傍水而生,河流湖泊、鸟语花香,这些都给侗族大歌的创作和产生提供着艺术灵感【1】。
在侗族大歌中有着形式各样的拟声模仿,这些都是源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现象的“和声”,侗族人将对这些声音的模仿巧妙的融入到了侗族大歌音乐艺术中。
侗族大歌的功能性特征浅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功能性特征浅析李 英内容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源远流长。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也是侗族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侗族大歌具有三种基本功能:即娱乐性、教育性和传承性,考察侗族大歌的基本功能,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大歌的音乐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侗族大歌 娱乐性 教育性 传承性流布于侗族居住相对集中的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地区的侗族大歌早已是当地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之精华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上个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民歌没有多声部”的空白。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通过它还可了解侗族社会结构、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其他重要方面,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在此,笔者就侗族大歌的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进行深入探究。
1.娱乐性侗族大歌演唱时间多为民俗性节日期间:侗家每年都有一系列大型节日集会,如农历二月二的“赶春节”,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的“扳跤节”,三月初三的“播种节”“采桑节”“吃姊妹饭”,六月六的“祈丰斗牛”,七月二十的“赶歌坪”,八月十五的“赛芦笙”,十月中旬的“平安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是大歌的盛会。
侗族人民通过节日的侗族大歌活动从农活的劳累中解脱出来,得到身心放松,此为侗族大歌娱乐性的最好体现。
礼俗大歌中的踩堂歌就是在祭祀活动的重要环节,时间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结束。
在先祖坛或鼓楼进行歌唱,领唱者穿礼服,形式很隆重,开始唱时还要齐奏芦笙、放鞭炮。
还有一种活动叫“吃牯脏”,每隔5年、7年、11年、13年不等,不“吃牯脏”的就“吃甲戍”(均系侗族节庆),每年一次,时间在 9月。
吃牯脏和吃甲戍本身都没有什么特殊仪式,不过在这个节日里,斗牛、歌唱活动却是最为隆重的一个环节。
侗族有的地区有一种“赶赛场”的节日。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试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摘要: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本文主要从大歌的组合形式、演唱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去解读侗族大歌演唱的特殊韵味及规律。
关键词:侗族大歌;演唱;特点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2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
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其突出特点是其多声部无伴奏合唱。
侗族大歌作为一种民间合唱艺术,其演唱形式、组合方式、发声技巧等方面既与其它民族多声合唱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独特的韵味及规律。
一、大歌的组合形式传统的侗族大歌合唱为同音色合唱,当男女都参加歌唱时,即采用合唱式对唱。
按照音色分类,可分为女声、男声,童声大歌。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与歌唱的内容有关,侗族侗族大歌中,多为爱情题材,是在通过群体歌唱以寻求配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男问女答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歌唱现象。
由于习惯使然,在演唱侗族大歌时,也多采用男声、女声、童声同声合唱的形式。
此外,也与男声、女声的生理有别、音域各异有关。
如果混声合唱起来,声部间产生间隙的分离效果会影响合唱音色的协和统一,这与侗族人民的追求协和美的审美心理是不太相符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文化视野的扩大以及有时为了舞台演出的需要,近年来,黎平地区的侗族民间合唱团,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合唱形式,男女合在一起唱同一首歌,将同声合唱发展为混声合唱。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但目前仍不很普遍。
在侗族大歌的合唱中,高音部一般由两位歌手轮流领唱,侗语称“赛嘎”即雄声之意,译为“歌首”。
低音部由众人合唱,侗族大歌可以说是同时运动着的不同声部的矛后统一体,是许多个性协调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艺术表现整体。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
浅析侗族大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作者:赵艳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其民间自在的多声部歌唱形式,是当代学者反驳中国没有多声部论调的重要论据。
1986年,由九名侗族姑娘组成的“黔东南女声合唱团”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活动,在半个多月的演出中得到了欧洲观众的一致赞叹,在法国的成功演出使侗族大歌成功走向世界。
关键词:侗族大歌;多声部;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221-03一、侗族大歌的名称与分类(一)侗族大歌名称的含义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侗族大歌则是唯一一个非物质的“大宝”,是侗人复杂歌谣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种。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流传于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侗语称歌为“嘎”,大歌侗语称“嘎老”,嘎老有些人认为就是多声部歌,不过歌师们认为,何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与何人唱歌才是判断侗歌种类的重要标准,歌师们认为歌班在特殊的礼俗场合中,与异性歌班在鼓楼里面唱的歌,叫做嘎老,其中主要包括嘎老、嘎所、嘎窘和嘎吉卜等几种歌。
1986年,由九名侗族姑娘组成的“黔东南女声合唱团”参加“巴黎金秋艺术节”活动,在半个多月的演出中得到了欧洲观众的一致赞叹,在法国的成功演出使侗族大歌成功走向世界。
(二)侗族大歌的分类根据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又可将大歌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
普通大歌,又称一般大歌,侗语称“嘎老”,内容多样,歌曲的名称大多依据曲调流行的地方命名。
一般由男女歌队对唱进行,正式演唱较为隆重,如有外寨的客人来到,本寨歌队要唱“噢嗨顶”表示欢迎,然后客队答唱,歌唱内容多为赞美之词。
声音大歌,侗语称为“嘎所”。
“所”含有声音、气息等意思,声音大歌就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侗族大歌(最新整理)
拦路歌侗族是一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有着集体作客的习惯,"外嘿"就是一寨集体出动到 另一寨子做客的传统习俗。外嘿多发生在农闲季节,一般先由一个村寨向另一平日有姻亲来往的村 寨提前发出邀请,到时客寨带上代表本寨歌唱水平与实力的歌班和戏班前去做客,唱歌、演戏、喝 酒,热闹个几天几夜。这期间,从进寨时的"拦路迎宾"开始,侗家人便进入到了整个民俗活动的歌 唱状态:寨门前对唱拦路歌(侗语称为嘎莎困),进萨坛唱踩堂歌(侗语称耶),吃饭喝酒时唱酒歌(侗 语称嘎考),进鼓楼后唱侗族大歌,戏台上演侗戏,夜里青年男女行歌坐夜时唱牛腿琴歌、琵琶歌 等等。在这其中,鼓楼对唱侗族大歌又可以算是整个音乐展演过程中的重头戏,扮演了相当重要的 角色和意义。
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 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大、 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它的特 点。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 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 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常在歌曲后 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 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 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者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 殊为动听"。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 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论侗族大歌的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艺 术 教 育论侗族大歌的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557300 黎平县文化馆 贵州 黎平 杨国祥黎平乡村侗族合唱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由于它具有表现手段丰富、音乐风格多样、讲求和谐均衡的艺术特征,并具有规模可大可小、技巧可繁可简、伴奏可有可无(既可是无伴奏合唱,也可是由钢琴等乐器的有伴奏合唱)的突出适应能力,以及凝聚侗乡大众心灵、适于侗乡大众参与、深受侗乡大众喜爱的普及化形式,使侗族大歌成为了高雅音乐王国中的一朵格外引人注目的艺术奇葩。
一、侗族大歌的流行区域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整个民放的历史和文化都是由他们的歌声世代相传。
歌就是民族的历史,歌就是民族的生命。
侗族的歌历史悠久,溥大精深,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侗族社会里,有人有歌,有歌有人处处有歌,事事有歌,侗族的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逐步形成的,它的内容来自实践,曲调艺术取之于自然,是人与大自然的合声,特别是侗族大歌是侗歌中最优秀、最具代表的侗歌,是侗族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主体桥梁。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
含今黎平县岩洞、口江、双江、永从、肇兴、水口、龙额及从江县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
民间习惯称这些地区为“六洞”、“九洞”。
大歌——侗语称“嘎老”(Gal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来源十分久远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
地位 , 是 多声 部 的 同 声 合 唱 . 往 往 以 合 唱
的形式 出现 . 一般 由两 个 声 部 组 成 , 高 声 部( 嗦傍 ) 和低声 部 ( 嗦吞 ) 两 个 声 部 交 替 出现 。 侗 族 大 歌 开 始 时 由唱 高 声 的 叫 “ 歌 首” 的领 唱 者 先 领 唱 一句 . 然后合口 昌进 入 .
映 侗 族 大 侗 从 调 式 看 是 以五 声 羽 调 式 为主音 ( 羽、 宫、 商、 角、 徵) 这 是 常 见 的调
饰、 装饰上、 民歌 风 格 上都 有诸 多 的差 异 ,
也 有共 性 的地 方 因此 , 无 法用 一 种 色彩 、
色调 . 一 种 风 格上 加 以涵 盖 和 界 定 所 以 称之为南f S I ] 、 北侗 . 无论 南 侗 北 侗 都 以 演 唱 婉 转 悠扬 的侗 歌 而 得 名 侗 族村 寨 都 少 了不 美 丽 的鼓 楼 、 风 雨
■ ■ _● Ⅲ
I
—
■
浅议 赛州侗族 大歌 小歌之 异 同
● 杜 勇 贵 阳学 院 音 乐 系 摘要 : 侗 歌 是 侗 族 民 歌 的 简称 , 侗 歌 可 分 为 大歌 、 小歌 、 礼 俗 歌 和 叙 事 歌 。侗 语 称 大歌 为“ 嘎老 ” , 小歌 为“ 嘎啦 ” , “ 嘎” 是歌 的 意思 。 “ 老” 是大的意思 , “ 啦” 是 小的 意 思 , 虽 然 都属 于侗 歌 范 畴 , 但“ 嘎 老 ‘ 嘎啦 ” 在演唱形式 、 内容 表 现 、 风格 、 音 乐 语 言上 都 有 一 定 的 差异 . 也 有 共 性 的 地 方
低独 高” 复调 式多声部合唱 方式 . 是 中 外
变宫音( s i ) 常被 强调 如 晚 寨 琵 琶歌 《 丢
论侗族大歌传承中的本土现代性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论侗族大歌传承中的本土现代性孟猛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多声部歌民歌,其旋律和演唱艺术是侗族民歌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之一,堪称为世界民歌艺术之珍品。
本文通过将侗族大歌的传统传承模式与现今传承模式进行阐释与对比,来探讨侗族大歌在传承演变过程中本土现代性的体现。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本土现代性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23-04一、纵览侗族大歌侗族大歌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聚集地,其核心区域主要分布于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及其临近的从江县北部。
众所周知,侗族大歌是由当地人们自发组织的歌队演唱,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及自然和声为一体的合唱音乐,在重大节日、接待远方宾客及集体交往的场合中,侗族人们会到村寨的鼓楼里进行演唱,它的代表曲目有《嘎音也》《耶老歌》《嘎戏》等。
(一)内容及特点侗族大歌以模拟自然界声响为特色,常常模拟高山流水、鸟叫虫鸣等自然之音。
它的曲调优美,歌词押韵,歌词多以采用比、兴的手法。
它所表达的内容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主要以劳动、自然以及爱情为主。
它的结构一般分为“果(组)”“枚(首)”“僧(段)”“角(句)”四个部分。
大歌的合唱形式与传统合唱形式不同,主要包括独唱(领唱)与众唱相结合。
另外,它的低声部为合唱的主旋律,而派生旋律为高声部。
(二)主要分类侗族大歌按其旋律、风格、内容、民间习惯及演唱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嘎嘛、嘎听、嘎吉和嘎想。
其中,嘎听被称为“声音大歌”,是其精华部分,此类型的侗族大歌歌词短小、声音优美,特别强调歌词与衬字及曲调的关联。
几位歌手交替轮换着演唱高音拉腔声部,二其他歌手则齐唱低音长音声部,两个声部形成鲜明的反差。
另外,按照年龄与性别分类,可将大歌分为“童声大歌”“女声大歌”“男声大歌”等类型。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需求,侗族歌师们创作并演唱许多赞美新生活与新时代的新型混声大歌。
侗族歌唱形式
侗族歌唱形式
侗族的歌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大歌:这是一种集体合唱形式,通常由众人轮流唱不同的声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一首歌曲。
大歌的结构严谨,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小歌:这是一种对唱形式,通常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对唱,歌词简短,旋律流畅,情感真挚。
小歌的内容多以表达爱情、生活、劳动等为主,有时也用来传承侗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3.声音歌:这是一种以表现声音为主的歌唱形式,通常由一个人单独演唱,通过模仿自然声音和动物叫声来表现歌曲的内涵。
声音歌的节奏自由,旋律独特,给人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4.叙事歌:这是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歌唱形式,通常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演唱,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来表现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叙事歌的歌词较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5.拦路歌:这是一种在节庆场合演唱的歌曲,通常由两个人或两组人相互对唱,通过设置障碍物来考验对方的智慧和勇气。
拦路歌的歌词幽默风趣,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侗族的歌唱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这些歌唱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和生活方式。
侗族大歌的分类
侗族大歌的分类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毗邻地区。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侗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按演唱体制及社会功用分类,侗族民歌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古老的歌、很长的歌、很大的歌等意思。
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为结构庞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侗族大歌可分为“普通大歌”、“声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类。
其中,声音大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这种歌的歌词较短。
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四句。
侗族大歌的分类素材
侗族大歌的分类素材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相连地区。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
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侗族有着十分悠久的汗青。
按演唱体制及社会功效分类,侗族民歌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
在侗族中,“大歌”含有陈腐的歌、很长的歌、很大的歌等意思。
因此,“侗族大歌”可以理解为布局巨大的侗族民间合唱歌曲。
侗族大歌可分为“平庸大歌”、“声音大歌”及“叙事大歌”三类。
此中,声音大歌是“以表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
这种歌的歌词较短。
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四句。
第 1 页。
侗族大歌的概述
侗族大歌的概述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以黎平县、从江县为代表的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委嘿”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贵州侗族大歌、小歌之异同作者:杜勇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2期摘要: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
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内容表现、风格、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也有共性的地方。
关键词:侗族大歌小歌差异共性一、贵州侗族分布区域及居住现状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侗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侗族分布在黎平、从江、榕江南部等县,也有分布在天柱、镇远、三穗、剑河的北部地区。
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侗族分布在毗邻的广大地带,按侗族省(区)居住的分布划分贵州侗族人数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贵州侗族演唱的“侗族大歌”享誉世界。
贵州“侗族人人会唱歌”,年长的教歌,年轻的唱歌,年幼的学歌,代代相传,成为民族习俗。
民间传统的歌队组织,走乡串寨,以唱“侗族大歌、小歌”而享盛名。
由于侗族居住的地域及侗族方言的差异,因此有南北之分,黎平、从江、榕江、锦屏等县为南部方言区,天柱、镇远、三穗、剑河等县为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的侗族约占五分之三,北部方言区的侗族约占五分之二。
南北区域无论从方言上、生活习俗上、服饰、装饰上、民歌风格上都有诸多的差异,也有共性的地方,因此,无法用一种色彩、色调,一种风格上加以涵盖和界定。
所以称之为南侗、北侗,无论南侗北侗都以演唱婉转悠扬的侗歌而得名。
侗族村寨都少了不美丽的鼓楼、风雨桥、吊脚楼、花桥、风雨亭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加上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的榕树挺挺立立,到处可见鸟语花香的景象,风景十分秀丽。
如:黎平的绍兴、从江的小黄村都依山傍水,千峰竟秀,村寨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大自然给予了侗族村寨一片远离尘世喧嚣的净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养育了他们,赋予了侗族人淳朴的性格,孕育了他们清亮的歌喉,唱出了天籁之音——侗歌。
二、贵州侗族大歌、小歌的差异与共性对比侗族大歌、小歌是侗族艺术中多声部的两个歌种,多声部的形成,都促进了大、小歌的发展,大歌、小歌不只是复调,音程的结合,声部组织殊异一般,其调式形态亦颇独特。
侗族大歌(嘎老)在南部占有主要的地位,是多声部的同声合唱,往往以合唱的形式出现,一般由两个声部组成,高声部(嗦傍)和低声部(嗦吞)两个声部交替出现,侗族大歌开始时由唱高声的叫“歌首”的领唱者先领唱一句,然后合唱进入,每个声部都有一至三个领唱者,轮流领唱,旋律从低声部、高声部派生而出,融为一体,和谐的声音“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正是大歌中惯用的手法。
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侗族大歌之所以享誉国内外的原因就在其中。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可分为叙事大歌、礼俗大歌、鼓楼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
侗族大歌涉及面广,有反映民族历史、英雄事迹的,也有表现自然景色及爱情故事的等等。
但表现方式都较严谨、深情、广泛、真声演唱。
是侗族人民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
侗族大侗从调式看是以五声羽调式为主音(羽、宫、商、角、徵)这是常见的调式,但有时也有特殊的形式出现,由一个导音进入到主音的位置,从升5至4或者从升5滑到4的位置。
侗族大歌在侗乡村村寨寨都能听到,以从江小黄村为例,小黄村村落不大,但就有二十六支歌队,有男歌队、女歌队、老年歌队、少年歌队,小黄村被称为“侗歌窝”,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是“大歌之乡”。
又如黎平的铜关村只有1200多人,就有1000人会唱侗歌,该村2011年被文化部授予“侗族大歌”活动传承室奖牌。
可想而之侗族大歌的普及程度之广,影响之大是难以想象的。
侗族小歌(嘎啦)主要演唱优美流畅的情歌,一般在异性单独交往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这种演唱形式是小范围的演唱,即在“行歌坐月”时,演唱地点在鼓楼、烤房、屋内外,其演唱特点热情、悠扬、抒情性强,如《心心相印》、《不是单身不坐月》等歌曲都表现了侗族男女谈情说爱的场面。
侗族小歌可分为:琵琶歌、牛腿歌、笛子歌、山歌、流水歌等。
小歌演唱比较自由、潇洒,不受任何限制,但表现内容较单一,主要以谈情说爱内容为主,以“情”为主题。
侗族小歌的演唱特点和侗族大歌有一定的差异,小歌用小嗓演唱。
如:洪州琵琶歌就是用小嗓(假声)演唱的,男女均用小嗓演唱,演唱风格别具一格。
小歌的调式变化多样,有时还会出现七声宫调式,变宫音(si)常被强调。
如:晚寨琵琶歌《丢久不见》就是采用了变宫的七声宫调式。
小歌曲调优美,音域宽广,旋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情绪表达丰富,节拍灵活多变交替使用,使小歌的内容、调式、旋律更富有感染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北部侗歌,大嗓、小嗓相结合一起共用,(真声与假声)有“混声”的感觉,使发声技巧“头腔共鸣”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声区统一,旋律优美流畅的目的。
大歌用大嗓,小歌用小嗓,大、小嗓有机结合,三种演唱方式各有特点,使侗歌艺术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侗族大歌与小歌相比,大歌是以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的合唱形式出现,而小歌配有伴奏,歌与乐相结合,独唱、对唱单声部、多声部形式出现。
如:侗族琵琶歌,用“嘎琵琶”(小琵琶为四弦,中间两弦同音)伴奏,该乐器具有体积小、弹唱方便、音色柔和低沉的特点。
牛腿歌用“嘎给”(牛腿琴只有两根弦)伴奏,该乐器小型,音调相对单一些。
笛子歌用“嘎笛”(小竹笛)伴奏。
笛有两种,音较高的叫“笛”,音较低叫“笛套”,两种笛伴奏起来各有特色。
琵琶歌、牛腿歌、笛子歌都属于小歌的范畴。
伴奏的加入,为小歌增添了几分色彩,低沉柔和的琴声,甜美抒情的歌声融为一体,使“歌”与“乐”得到完善的结合。
“歌”是指侗族自然明亮的歌喉,“乐”是指侗族独特的乐器。
两者的弹唱方式一般都是由男弹女唱或男自弹自唱,男声用大、小嗓,女声用小嗓演唱,多在“行歌坐月”的场合演唱。
在河边、山上、田间时常也能听到委婉、悦耳动听的歌声。
侗族有句俗话“没有琴声就没歌”,“琴声一响就唱歌”表现出侗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一种憧景和向往之情。
侗族大歌与小歌演唱特点都很相似,有共性的地方,从语言上说,南侗、北侗按区域划分方言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属汉藏语系。
演唱都是以“吟”行腔方式歌唱,“吟”可使行腔流畅、圆润,特别小歌尤为突出。
无论大歌、小歌都强调吐字、咬字,演唱都强调喷口的力度。
强调内外口腔的打开,使腔体(口腔、鼻腔、头腔)有一定的空间,使声音高位置的安放,发出很好音响效果,从而使共鸣腔发出明亮的声音。
在侗歌演唱中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鼻腔共鸣和鼻音的运用,它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音色明亮、集中、圆润,充分体现“吟”的含义。
二是舌尖上的颤音的运用,在侗歌中普遍采用,也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要求舌尖能灵活弹音。
《蝉歌》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舌尖颤音的发声技巧,把蝉虫鸟的叫声表现得十分生动,巧妙模拟出夏日林中的蝉鸣声,既有口技的技巧,也有歌唱的感受,舌尖颤音功能可以模仿出大自然许多的声音。
鼻腔共鸣,鼻音、舌尖颤音三者合一融为一体,成为侗歌唱法的一大亮点和主要发声主体,然而这种特殊的发声主体孕育了侗族人民清亮的歌喉,唱出了最淳朴、最自然的天籁之音。
无论是大歌、小歌都具备了深层的文化功能,更具有表层指向的形态特征。
侗族大歌的题材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侗族小歌主要是以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
涉及面较窄,表现内容单一。
侗族大歌从曲式结构来说篇幅较大,由分节歌式的多段组合起来,使歌词陈述的内容更为清楚,歌词、曲式结构较为严谨,采用真声演唱(大嗓)。
而“小歌”的曲式结构,比较简短,但精炼、独立成章,表现情感的柔情性、音乐性尤为突出,有较强的感染力,采用假声演唱(小嗓)。
由此可见本文所说的大与小,是文化功能及形态特征的具体表现。
具体说就是对侗族大歌、小歌这一原生态的民歌作为一种比较、分类、研究,获取概念性的参照价值。
三、贵州侗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侗歌经过侗族人民数百年的传承创造,构建出侗家人“饭养身、歌养心、歌叙事,歌传情”的神韵,黎平、从江、榕江都是“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以其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转旋律优雅动听而蜚声中外。
侗族人民能歌善唱,把“歌”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歌”可以表达一切内涵,作为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纽带、桥梁。
“歌”在侗族人民心理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50年代开始,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就开始对侗歌艺术进行挖掘、搜集、整理,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
如原贵州省音协主席肖家驹等主编的《侗族大歌·序言》(由贵州人民出社出版)为搜集、整理、研究、保存侗族大歌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又如:黎平的歌师吴玉章老人,他以自己所记百余卷有十几篇至百余篇大歌套曲。
为后人的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研究侗歌艺术的学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对原生态进行保护、开发,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因此,侗歌艺术以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已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侗歌艺术已走进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欢乐中国行央视“青歌赛”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出访过法国、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国内外,深受观众的好评,在央视“青歌赛”上获得了金、银、铜奖,获得了观众喜爱的歌手奖,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原生态歌手也列入了招生范围,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都招收侗族青年歌手进入高校成立了侗歌班,让他们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在保持原生态风格的同时,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侗歌艺术是民族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它自然生成,自律发展。
侗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即兴创作,口耳相传,一直锦延到至今,而一直保持朴实天华,深朴天成的自然形态。
总之,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俗”二字,民俗是民间的自然形态表现,歌唱以民俗为主题,民俗借歌唱而生辉。
二者缺一不可,互相依赖,繁衍、交融、浑然一体。
因此贵州侗歌艺术,无论是大歌、小歌从本质上说就是民俗性、社会性、广泛性、群众性为一体的特征表现。
是在多彩贵州这片神奇、多情的土地上自然生成的。
参考文献:[1]肖家驹.侗族大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2]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3]张中笑,罗廷华.贵州少数民族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4]陈建国.论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2000.[6]冀洲,李继昌等.贵州民歌的文化特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7]杨国仁,王承祖.侗族琵琶及琵琶歌[J].中国音乐,1985,(04).[8]刘大崴,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9]赵德义.侗族民歌的调式与多声卫研究[M].武汉:湖北艺术学院,1979.[10]周恒山.侗族大歌的:“精”、“气”、“神”[A].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