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第二框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具有两重性,自治权的范围、内容。
理解和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的原因及其优越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断提高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解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并在体验感受中承担起坚持与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原因及其优越性。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体验式、活动式、探究式、谈话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完成学案预习;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搜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任务识别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的位置;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环节一:【教学导入】同学们,现在我来班上进行一项调查:班上有多少个民族?班上管理难度大吗?学生积极回答后,则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异常复杂,又该怎样进行管理呢?导入本节课题。
课题板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播放视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历程1、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含义、前提、自治区域、自治机关、核心内容)。
2、举例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有哪些?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何在(重点)4、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何在?(难点)【教学活动设计】环节一:探究合作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含义、前提、自治区域、自治机关、核心内容)?师:请看第一学习小组为大家准备的课前时政资料。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2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7.2民族地区自治制度:合适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地区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认识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地区自治合适我国国情,拥有明显优胜性。
(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本质出发,合适我国国情。
让学生试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目光察看、评论问题,提升学生的比较、鉴识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育学生擅长将不一样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停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戴我国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从而肩负起坚持和完美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课要点、难点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教课方法教师启迪、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虑,议论、沟通学习成就。
★教课建议教课中经过创建情形,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地区自治合适我国国情,拥有明显优胜性。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经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致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办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同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华的基来源则,形成了同等、团结、相助的社会主义新式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推行的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边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 页,思虑几个研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踊跃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教师评论:从我公民族地区自治的法制化进度能够看出,我国在办理民族关系上推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稳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使各民族共同繁华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地区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虑我公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仔细思虑并踊跃议论,踊跃讲话1、含义:是指在国家一致领导下,各少量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地区自治,建立自治机关,履行自治权的制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课件:第三单元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56个民族之间形成了 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巴以冲突
科索沃民族冲突
波黑内战
缅甸若开邦民族冲突的背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
不对。民族乡(镇)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思考:你知道我国建立的5大自治区的名称是什么吗?
这些地方与其他省市有什么不同?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新疆地区的学校除了教授汉语外,还要开设民族语言课。 ②“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特点 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有什么权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有什么权力? 这体现了西藏自治区有什么权力? ②③④ B.保障民族自治权 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及内涵,尤其对自治权的理解。 拥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 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西藏农牧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C.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这些地方与其他省市有什么不同?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56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符合 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里所说的“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是指( )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 当家作主的权利
人民币上印有蒙古、维吾尔、藏族、 壮族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①②③
B.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二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政治制度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形成过程、法律依据等基本知识。
2.详细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包括自治机关的组成和职能,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利等。
4.阅读拓展资料:推荐学生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解读文章,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体系和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5.观看纪录片:推荐学生观看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纪录片,如《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国》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问题展开思考,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能力。学生能够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提出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前景的观点和建议。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民族地区的风光、民俗等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地区的特色,从而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
2.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解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使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和特点。同时,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其他国家民族政策的异同,拓展学生视野。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D
(2009·全国II)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 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 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的节日由少数民族 聚居地区的人民政府按照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 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权 限 一定的自治权
范 围
相 同 点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一个地方 行政区域,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二、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原因(必要性)
A. 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B.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 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历史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现实情况: 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二、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优越性)
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B.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 C.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 勃发展。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 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为前提和基础的 B.其内容是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自治地 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D.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
关。
自治权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 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 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word教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能力目标: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三、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讨论法、讲授法、情景设置、设问法、课件演示法、探究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存在差异。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如何落实原则,实行一项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学习新课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设立民族区域自治需要什么条件?民族区域自治有几种类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相关内容)(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前提:国家统一领导下。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条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和职权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国家的地方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课件展示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思考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此问题。
【板书】(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板书】1.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板书】2.地位: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板书】3.内容: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五个方面。
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教学方法
用歌曲MV《和谐新疆》进行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新课改的教学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交流学习成果。
(课件展示《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章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让学生阅读,增强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法可依。)
【师】自治权的行使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民族自治权的行使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对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新人教版高一政治教材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整课中乃至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在解决、处理民族问题上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
该制度的落实切实关系到我国利益,特别是民族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贯彻落实合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上一次课的延续和巩固。
本框总共分三目,第一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第二目“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从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明确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由于河源市东源县本地有个畲族民族乡,所以讲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抽象的问题就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同时上次课学习了民族关系,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还不够扎实,仍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因此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
三、设计理念《政治生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通过“走进西藏”“了解西藏”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高原思考”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东江学子精神”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17: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77-78 页,使学生: (1)了解我国三级自治地方的布局、数量,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
口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2) 在我国地图上寻找并填写 5 个自治区,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别在教科书上自
分析问题。
以启发教学法为中心,以讲授法、演示法为主,辅之以自学辅导法和练习法。具体授
教学方法 课中交叉结合使用,如演示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讨论启发、练习启发
等方法。
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 2 优质教案
1. 要求学生复习本课前两节重要知识点,提前预习本节内容,把握教材思路。 学法指导
2. 学生预习时注意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试着理解一些实际问题。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1. 教法简述
教师的『解析』从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基础出发,联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通过 观看短片《车臣危机》 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做出评价性总结自然过渡到第一方面表现。 2. 讲授过程 教师:(1)导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从定义上看,实行民族
目 2. 识记、领会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的四点表现。
标
能
1. 结合本框题内容,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
力
能力;
目
教
2. 培养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的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标
学
情
目
感
标
态 1. 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课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识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3、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对自治权的理解第一部分课前预习[重点问题](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二部分课堂导学一、立足基础合作探究三、当堂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③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国情④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在民族自治地方,要设立自治机关。
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A.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B.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C.人民法院和人民代表大会D.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A.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B.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D.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落后4.2008年5月1日,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1周年。
这是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它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先河,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坚持民族平等B.坚持民族团结C.自治权D.人民当家作主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下列关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中,正确的是()①历史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③长期斗争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④我国的民族差别已经消失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6.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高中政治必修2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 者 有 何 香港特别 不 行政区 同 ? 西藏民族 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和联系?
民族自治区 解决问题 不 同 点 社会制度 自治程度 设立地区 相 同 点 特别行政区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 一定的自治权 5个民族自治区 资本主义制度 拥有高度自治权 港、澳、台地区
eg:在税收方面,全 国只有西藏一直执行 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的 税收优惠政策,而且 对农牧民一直免收各 种税费;
eg:在金融方面, 西藏一直实行比全国 低两个百分点的优惠 贷款利率和低保险费 率政策。
eg:1984年后, 在西藏农牧区实行 “土地归户使用,自 主经营,长期不变”、 “牲畜归户,私有私 养,自主经营,长期 不变”的政策。 极大调动了农牧 民的生产积极性,使 西藏农牧区生产和人 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 发展和提高。
随堂练习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B ) A.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行使自治权 B.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 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2.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自治地 方设立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D) ①人民法院 ②人民政府 ③人民检察院 ④人民 代表大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自治地区的事务当家
作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这一 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是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执
行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
(3)题中观点把民族自治仅仅理解为少数民族 自己管理自己是不科学的。
高中思想政治_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探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二:通过情境分析,归纳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澄清误区,全面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
感受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学习目标三: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增强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感,实际行动中主动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四、教学方法调查法:课前学生通过上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展开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调查研究,充分参与实践,参与生活。
小组合作探究法:围绕问题,小组间进行合作探究,增强合作性。
情境探究法:教师出示情境材料与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五、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框是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七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第二框内容。
而本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具有承前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本框题总包括三个目题,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制化进程,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六、学情分析(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导学案一、课标要求记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
在全面理解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自觉拥护这一制度。
二、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树: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预习重点】三、核心问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
(6)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民”的民族分布特点;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四、导学过程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下,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和。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权、权、权、权及其他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的和决定的。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幺?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部编高中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陈静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陈静|平坝第一高级中学教学设计 |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授课教师陈静授课年级高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理解民族区域制度基本内涵,感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课内容是对前一课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也是贯彻和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体现。
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为三目题: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珍惜巩固发展我国的民族关系,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一框的学习,学生们对于民族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框的讲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加之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对于民族问题的涉及比较多,对于基本的民族知识学生有一定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关于民族问题抽象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具体的理论知识。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同时,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有待加强。
这部分知识多为党的方针政策,理论性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营造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是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23: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56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示:①珍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③巩固和发展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3.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使其在情感上认同和支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结合讲授与互动,教师详细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等内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对存在问题的作业给予指导。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8.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八单元第二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方面的具体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练习题,如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选择一个民族自治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等形式,了解其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3.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如何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方面的作用,提出自己的建议,形成一篇建议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
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的领导 B. 设立自治机关C. 坚持民族平等D. 保障自治权答案:D[例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法院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A[例3] 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①维护国家统一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③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课余作业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7.3 我国的宗教政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能力目标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
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进行新课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
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
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
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3)邪教不是宗教。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
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不是。
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
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