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共44页
第六讲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 群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 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从群体活动中得到 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任 何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 从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 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将群体分 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互动形成的、具有亲密关 系的、存在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社会群体,如 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次级群体是人类有目的有组织地按照一定的社会契 约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不受血缘和地域限制, 而是源于一定的社会需要所形成。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 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 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 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 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 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规定成员责任、协调成员活动 通过规范共有、保证整体合作 统一价值观念、维持群体同一 为群体成员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 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
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 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说服观点与 群体规范
相同 不同
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 3、纯粹在场:即使不需担心受到评价,他人在 场也会从生理上对你产生影响。
传播的构成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着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当然,构成与影响传播过程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绝不仅是以上几种。
即便是在上述五种要素中,不少要素还可以做进一步分解,如讯息可以分解为“符号”与“意义”,传播者可以分解为“发信者”和“符号化者”,受传者可以分解为“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等等。
这种分解在电子通信中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被分解的要素及其功能一般是由不同的机器来扮演和执行的;而在人与人的社会传播中,它们一般是作为统一体而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要素来看待。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学原理第四讲传播行为(二)_168407598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为达成适应内外环境的目标而进行的 讯息传递与理解的互动活动。 组织传播包含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一是组织外 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 2)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3)组织传播的媒体形式
组织传播
组织 1.概念 有人认为,组织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 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性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韦伯认为,组织的特点是有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 2、组织VS群体 ①从形成的途径来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则是基于某 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 ②从成员的互动来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要遵循一定 的行为规范,但这种规范并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在组织 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 很严格,并且往往是形成文字的。 ③从结构以及层次来看,群体在结构上显得松散,往往没有形成一 定的层级,是非结构性的;而组织则具有一种权威的分层体系,形 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部门有上级部门、同级部门和下级部门, 职务也有上司、同僚和下属之分。
传播学原理第四讲
1
2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的概念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 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的社会功能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
库利对群体研究的贡献
初级群体
(primary group)
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 征的群体
集合行为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 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 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 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主要形式是流言。 它的特点是: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2、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 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 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 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 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 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 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happynews1012@
20102012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 现象。
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 和排列。 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经济萧条、 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冲突、不公平的待 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 为来解决问题 。 (2)触发性事件;(钓鱼岛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 传播机制活跃化。(如非典事件)
▲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
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 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 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 据的暧昧性)
网络围观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虽然我自己考的只是南开,我们系在新传业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多学校都要考,毕竟算是国内最好的传播学概论著作之一了,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Made by ljxljx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社会学
研究群体结构、社会网络和集体行为 之间的关系,如社会运动、抗议活动 等。
传播学
研究信息传播在集合行为中的作用, 如谣言传播、舆论引导等。
计算机科学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大 规模集合行为的数据,揭示其传播规 律和影响机制。
实地观察和记录,了解群体行 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集合行为的形成机制
情绪感染
信息流瀑
在集合行为中,情绪的传递和感染是 重要的形成机制之一,个体之间的情 绪相互影响,进而形成集体情绪。
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某 些错误的信息或谣言可能迅速扩散并 得到强化,进而引发集合行为。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个体往往处于匿名状 态,缺乏明确的个体标识,这使得个 体更容易受到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的 影响。
传播者信誉
传播者的信誉和权威性 对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和 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
传播效果的评估
覆盖面
评估信息传播的范围和受众数量,了解信息 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影响力
评估信息对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程度,了 解信息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了解受众对信息的反 应和态度,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最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案例 分析来验证和完善。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集合行为的研究领域,如探讨网 络环境下的集合行为、跨文化背景下的集合行为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同时,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 决实际问题,如社会稳定、舆论引导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尽管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大学传播学概论重点
绪论:1.传播是什么?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传播是把资讯,意见,经验,态度,从一个人传输给另一人。
传播是社会的基础2.传播与信息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是信息发布的渠道2.传播学起源传播学是一门有着漫长过去、短暂历史的学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最早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于四五十年代形成一门学科。
3.传播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政治学家传播三功能,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卢因(心理学家,把关人,研究方法:实验)拉扎斯菲尔德(数学家,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研究方法:统计调查,)霍夫兰(美国心理学家,研究方法:实验法)4.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概论》又译《人.信息.媒介》贡献:1、确立学科2、培养学生3、大批著作4、前哨研究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符号是载体,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2.能指和所指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即符形如:人、h u m a n、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辞典义和引申义)、思想。
即符意3.符号类型(知道)图像符号:是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符号对象的信号: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因果性必然联系象征符:与指示对象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约定的4.意义的定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客观事物+人的意识,外部世界是意义形成的基础人意识的参与意义可以物化:符号5.符号意义的分类明示义与暗示义内涵义与外延义指示义与区别义精确义与模糊义第四章1.传播过程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的过程模式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有利于分析政治宣传《德意志的宣传》单向度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受众)受众分析取得什么效果效果效果分析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1966年)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模式(1954年)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3.人际传播模式:人(传播者+接受者):既是信源,又是信宿意义:这一模式意味着与传统直线型/单向传播模式的绝然决裂,突出信息反馈,双方互动、交流第五章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负面影响:
新名词-“电视人”的出现。 1.电视占据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使人际交流日 益淡漠; 2.以电视为主要消遣工具的人们中,很多人变 得懒于思考问题,受电视控制,思想区域简单 化; 3.电视屏幕上的暴力和色情镜头,对青少年的 负面影响; 4.在电视前久坐不动的人们,容易体力下降, 有碍健康。
八:应该如何看待负面影响
传播机制之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 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 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 传播渠道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美国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的流言公式:R=I· A(流 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 证据的暧昧性) 此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1、流言通常是围 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 生的;2、来自正式渠道的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 昧性增加。
组织传播的结构—上行传播
定义:指的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 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信息传 达活动。 意义:1、上行传播是中枢指挥管理部门获得 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2、基层部门或第一线 人员是组织的窗口,他们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了 解能够成为组织进行新的应变决策的重要依据; 3、上行传播是把握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的重 要渠道,指挥管理者可根据下面反映的情况及 时采取措施,把成员的情绪和士气调整到织人”的 特点,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体现了他们作为“社 会人”的特点。 传统的组织管理理论只关注机构分工、职权划 分、规章制度的作用,而忽略了组织成员作为 社会人的特性,他们积极性的发挥,兼有物质 和精神两方面的意味。 正式和非正式两种传播渠道的兼具是任何一个 现代社会中的组织都不可忽视的。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Back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功能:协调成员的角色和职责来促进群体
达到目标;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维持群 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 策略依据 。 作用:将群体内部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 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活动效 率。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 果具有重要影响。
Back
•中国电信有关负责人称:更换新标识首先是企业 准确定位的需要;其次更换标识是展现新世纪新 电信新形象的需要;三是更换标识是中国电信适 应市场变化、求实进取的重要举措。
•总经理周德强提出的目标是:全面创新、求真务 实、努力奋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 电信建成为世界级的现代电信企业集团。为此, 在新世纪、新的市场格局下,一个立足中国、胸 怀世界的新中国电信必须要有一个新形象、新标 识。
Back
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Back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媒介形式(书面
媒介,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 计算机通讯系统)
Back
组织外的传播及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群体意义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
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
和手段
Back
群体成立、存在和发展需要的 基本条件:
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 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传播
的互动机制
Back
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讲义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
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 体意识越薄弱。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 为的制约作用上。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 形态。
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 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 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 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 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
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 态度 。 二是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 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
传播学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群体: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下,依据共同的 价值观和信仰而聚合到一起的人群。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 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有助于 社会秩序的维持。
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
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 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 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 性质,可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 交谈、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 兴趣小组或联谊会等等。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 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 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为例:如 调查室、计划部、市场调查部或营销部等等。还有 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 (销售数据系统)等等。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把集合行为中 的传播看作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
《群体压力》课件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会模仿其他人的行为。例如,在股市中,如果 大多数人都在购买某一只股票,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跟着购买。
03
沉默螺旋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选择保持沉默。例如,在
会议中,即使有人持不同意见,也可能会选择不发表意见,以避免引起
冲突。
群体压力的情绪表现
紧张情绪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可能会感到 紧张和不安。例如,在公众场合 演讲时,如果观众反应冷淡或者 不友好,演讲者可能会感到紧张
简化语言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可能会使用简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情感。例如,在讨论某 个技术问题时,如果大多数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专业术语,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使用简化的 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情感。
03 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
促进团队合作
增强凝聚力
群体压力能够促使成员更加团结,形 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团 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群体压力》ppt课件
• 群体压力的定义 • 群体压力的表现形式 • 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 • 群体压力的负面影响 • 如何应对群体压力 • 群体压力的案例分析
01 群体压力的定义
群体压力的含义
01
群体压力是指个体在群体共识或 规范的压力下,趋向于与群体保 持一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表现。
02
当个体在群体中感受到来自其他 成员的期望或压力时,可能会产 生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动机,以获 得群体的认可和接受。
推动创新和变革
激发创新思维
在面对群体压力时,成员会积极思考、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推动团队的创 新和变革。
促进组织变革
群体压力可以促使组织更加灵活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发展 。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大众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群体传播
本节内容框架
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的意义
1.群体的概 念及其类 型
2. 群体的 社会功能 和意义
3.群体传播 与群体意 识
4.群体规范 在群体传 播中的作 用
群体的概念 群体的类型
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
5.群体压力 与趋同心 理
群体压力 趋同心理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当这些中坚人物显示出意志的坚定性、主张的一贯 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之际,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 力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已有的合意并形成新 的合意。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现象发生的基本条件
结构性压力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 活跃化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本身的 传播,二是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 种传播都摆脱不了暗示与感染机制的支配。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 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行的过程。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 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传播学基础及应用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confirmity)”心理,“遵从性”。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是群体动力学研究的重要一部分,群体动力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两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为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uzafer Sherif)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autokinetic light effct)研究(1936,1937),这个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错觉的心理现象,对此,被试并不知晓。
研究人员让被试分别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判断。
结果发现,虽然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差异很大,但随着在群体情景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最后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并且这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
这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
谢里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另一个经典的实验是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所作的“线段实验”(1955-1956)。
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的是这次实验的环境是明朗的,而且被试只有一个,其他的七名“被试”都是为配合实验而故意安排的助手,给被试两张卡片,一张上有一条线,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长度不同的线,然后让被试说出三条线中哪一个与另一张的一条线长度相同,表面上是调查被试对线段长度的判断,而阿希真正感兴趣的是在群体压力介入环境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
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群体压力起源:群体动力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在20世纪30年代社会意理学家谢里夫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那个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错觉的心理现象,对此,被试并非知晓。
研究人员让被试别离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判断。
结果发觉,虽然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不同专门大,但随着在群体情景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最后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而且那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
那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此刻没有群体的环境中。
谢里夫的研究让咱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庞大影响力。
群体压力: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
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维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偏向于作出为群体所同意的或认可的反映。
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使得群体中的人产生合群的偏向,只有与群体维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
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偏向于相信多数.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保护群体形象的心理从众:所谓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舍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意见,人为何会有从众心理大学生从众现象:学习从众:高校常有如此一种现象,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刻,便在方方面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讲,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宿舍成员集体出动参加各类证书培训班,已是大学校园蔚然流行的风光,一男生直言:哥儿几个都在拼命学,我不上进,岂不丢人?消费从众:进入高等学府,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饮酒各有所好”、“吃的高级、穿着时兴、玩的够派、抽烟名牌”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