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经济学
教案
第一章导论
经济学专业
二○○五年七月
第一章导论
序
我们这门课叫生态经济学。每门课都有一个序言或总论,我们这门课也不例外。今天是第一次课,我们也先给这门课做个序,命名为导论,主要介绍这门课的来龙去脉与基本框架结构,研究对象及其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知道,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而寻求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
众所周知,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口的迅猛增加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大自然的干预及影响程度也越来越高,与自然规律相背离的人为的掠夺与破坏屡屡发生。久而久之,环境的污染、资源的耗竭、生态的退化等现象便在所难免,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随着时光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渐高涨。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一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环保专家致力于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这样一来,以解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己任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便破土而出。80年代后,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恶化,生态经济学在理论界开始得到重视;90年代后,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措施开始出台;新世纪以来,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行动相继启动,生态经济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比较起来,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环境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及其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现象应运而生。90年代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并由此引起了理论界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破土而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渐渐得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的普遍认同,不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到得了充分的重视。在此,生态经济学的地位不言而喻。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生态经济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应运而生,在人类活动推动下,纯而又纯的自然已不复存在。实际上,从猿到人的转变一完成,人们便以群体(原始群)的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捕鱼打猎、伐木造房,对大自然的影响就明显大于与其他生命体,生态问题就已开始出现。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尤其是随着人们劳动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良,人们开始兴修水利、开荒种地、开采矿藏,人类战胜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对大自然的干预也越来越大,生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样一来,原始生态系统就渐渐让位半人工生态系统。然而,由于自身知识及其认识的局限性,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屡屡发生,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古代一个个城堡的兴衰及其洪涝灾害的频频发生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尽管如此,但是,从整体上看,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都十分有限,对大自然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为有限的,其生态环境问题也都是局部性的,而且并不十分突出。
2. 近代生态环境的恶化诱发了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经济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①人口膨胀。二战以来,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人口的膨胀导致了人类对食物、衣着、住房等生活资料的需求迅猛增长,乱采乱伐等盲目开发现象在所难免,自然压力明显加大。这样,在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下,森林萎缩、草场退化、水资源短缺以及能源耗竭等问题便愈益严重。
②环境污染。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导致了“三废”和污染问题的突出。工农业“三废”的大量排放与生活垃圾的爆增尤其是化肥、农药和动植物催生剂的滥用造成了对土壤、水体、大气和整个环境的严重污染。污染的加剧导致了疾病的流行,人类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
③气候变异。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三废”防治技术的落后使大量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层中,由此导致了臭氧层的耗竭和温室效应的产生。久而久之,最终引起了皮癌病例的增多,诱发了海平面的上升,大量沿海低洼地区被淹没,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④森林草原大量锐减,水土严重流失。森林草原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家园,是水土得以保持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粗放型掠夺式开发的推进,森林草原大量锐减,植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估计,1850~1980年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15%,1980~1985年间,全球森林以每年1140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着。与此同时,草原面积的递减和草场的退化现象也十分严峻。久而久之,水土流失现象便在所难免。
⑤土质退化、地力衰竭。水土的严重流失以及污染破坏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土质的退化和地力的衰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0多
年里,全球大约有12亿公顷(11%的植被面积、中印两国面积总和)的土地因为过度开发而及度退化,地力严重衰竭。
⑥生物种类急剧减少。人口的增长、掠夺性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导致了地球生物种类的大量锐减。据推测,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地球生物种类已经灭绝,目前还有近4000个物种濒于灭绝,3600多个物种进入易危阶段,7200多个物种处于稀有状态。据专家估计,目前每年还有100~300个物种濒临灭绝,有1/4的物种在未来几十年内具有灭绝的危险。
生态问题的恶化不仅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为此,人类开始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态经济学便渐渐孕育成熟。
3.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原因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人们不仅要掌握客观的自然与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逐步认识和掌握生态经济规律,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在不断提高,随着时光的推移,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态经济运动规律认识的期望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生态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②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然而,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需要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活动日益走向纵深。为了科学技术的正常发展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为了确保自然—经济—社会间的良性循环,人们迫切要求全面认识并掌握生态经济的运动规律,尤其在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今天,这种要求便显得更为迫切,生态经济学便随之产生。
③生态学与经济学纵深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科技的进步,诸多学科都在纵深发展、相互交叉,生态学与经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经济与生态规律认识的加深,生态学与经济学都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二者相互交叉的内容越来越多,相互融合的力度越来越大,这样,生态经济学便破土而出。
4. 生态经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经济学也不例外。1866年,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了生态经济理论,其间经过了上百年的时间。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
①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环境问题愈益突出,生态经济学产生的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尤其是生态技术的发展也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