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全球化时代“两个必然”原理的具体性

合集下载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当代意义“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V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方法论答案

方法论答案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张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

马克思正是从人类文明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实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进而帮助我们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人得实践活动,把实践的血药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 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2 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3 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马克思主 义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主 义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如何应对全球性问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诸多复杂且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贫富差距、战争与冲突、公共卫生危机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走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对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分析。

它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从这个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和利益分配机制。

以贫富差距为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财富不断向少数人集中,而广大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

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也制约了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就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资源的公平分配,以保障每个人都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方面,马克思主义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不是对其进行无节制的掠夺。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对于战争与冲突,马克思主义认为其根源往往在于经济利益的争夺和地缘政治的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资源和市场,不惜发动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要实现世界和平,就需要打破帝国主义的霸权体系,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各国之间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在公共卫生危机面前,马克思主义同样能提供有益的思考。

资本主义社会中,医疗资源往往被私有化和商业化,导致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必要的医疗保障。

马克思主义主张医疗卫生事业应该具有公益性,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1]两个决不会: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辩证关系: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统一的。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联系起来。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遵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认识 涂世彦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认识  涂世彦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

它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并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则是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

它既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科学结论,又是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如果说“两个必然”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两个决不会”则为这种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它们的密切关系第一表现在,“两个必然”是社会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两个绝不会”的逻辑结论。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社会运动的规律表明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会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对于马克思自己的“两个必然”的说明他基本观点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它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回顾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的起点,而资本主义作为生产方式的一种形式,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精英阶级与劳动者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利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凸显,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基于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更加便利地进行剥削,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剥削压力。

二、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1. 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条件。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通过扩大生产和市场,不断对外扩张,从而形成了全球范围的经济联系。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加剧了国际间竞争和不平等现象。

2. 强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马克思主义批判经济全球化中强调的市场自由和自由贸易,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的手段。

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进程,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面临更加恶劣的工作条件,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剥削和不平等。

3. 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与抗争马克思主义鼓励国际无产阶级的联合与抗争,认为只有通过国际间无产阶级的团结和斗争,才能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近些年来,全球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全球化”,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全球化泛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和产生以来,至今仍在继续的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日益拓展和加深的过程;狭义的全球化则特指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科技产业革命以来,特别是8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

考虑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这一事实,本文倾向于后一种用法。

这种用法有助于说明“全球化”在当代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历史过程,是世界现代化的最新阶段,它为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都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人们作出审慎的选择和回答。

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认识、分析全球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今天的全球化并不是横空出世的。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曾把他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时代的产物和理论表征,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或“国际性”特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

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88、86、88-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这样,马克思就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著名命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于全球化进程的理解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通过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和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化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通过扩大生产和贸易的范围,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在全球化的背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强调了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批判。

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经济的现象,而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过程。

二、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然而,全球化也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关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程度增强。

这导致了国家主权的相对减弱,国际金融资本的崛起,以及一些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全球化的浪潮对于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社会主义提出了质疑,并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提出了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的回应与反思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不是消极抵制,而是积极回应并进行反思。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将全球化视为对自身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重新审视和思考其核心概念与实践路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对全球化经济的分析。

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资源不平衡等,需要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性的思维和分析工具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其次,马克思主义要关注全球化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

全球化加剧了社会上的不平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掠夺,而另一些地区则被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应强调全球社会的公平正义,呼吁建立更加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秩序。

最后,马克思主义要加强国际主义意识。

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人类社会形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1]...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1]...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理论的政治经济学史研究文章来源:理论网[作者:闻志强] 发布时间:11-06-13 16:44:59 176两个“必然”的理论,即,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认识。

这个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的一个有关资本主义乃至整个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在给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私有制社会所下的“死亡宣判书”,是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一、两个“必然”理论产生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在马克思之前,尽管已经有许多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行过一系列的探究,但是都对资本主义的命运没有得出系统的科学精辟的结论。

如,西欧重新商主义者如约翰﹒海尔斯、博丹、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等是根据他们的社会实践,把从现实生活中的个别经济现象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得出的是经验主义的结论,认为资本主义就是在贸易流通领域中无限地获取金银财富,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

①17世纪初,西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产生后,对资本主义的研究逐渐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深度和广度,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

如威廉﹒配第、詹姆斯﹒斯图亚特、布阿吉尔倍尔和理查德﹒坎蒂隆等人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角度来研究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社会。

他们共同之处就是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寻找理论基础和依据,还处于证明这一社会的“合理性”存在的理论探索阶段。

18世纪50-70年代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以魁奈、杜邦和杜尔阁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自然秩序”说,进一步地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自然秩序”,是相对于不合理的封建社会这种“人为秩序”而言的。

所以他们认为,“自然秩序”是“所有的人,以及一切人类的权力”必须遵守的,是“坚定不移的,不可破坏的,而且一般来说是最优良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整理(含目录)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整理(含目录)

论述题目录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2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4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6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

7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8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 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10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11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2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13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4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5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6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17 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8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9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0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2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22 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23 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4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5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6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27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8 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29 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经济全球化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和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地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进一步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现象,但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种目标,甚至也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巨大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为此了解和研究这一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书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他用科学的观念解释了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经济全球化现象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它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

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始终能清醒地应对不同时代的挑战,不断地破解各种课题,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要善于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

就像经济全球化,我们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释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的哲学分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在这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呢?(一)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观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石。

简而言之,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本质上是物质世界的主观产物,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参与世界和改造世界。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哲论文---以马克思视角看经济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来临的同时,给中国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②加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③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④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影响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观点
①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要孤立的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也说明了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处在了不断的发展之中,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各个国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促使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体现了哲学的发展观点。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全面的看问题,而不能片面的看问题;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经济全球化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强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扩展了中国的海外市场,发展了经济的同时也使中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我们不能只片面的看待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1)全球性的世界市场体系
马克思在研究世界历史时探讨了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资本越发展,资本流通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马克思又结合资本的本质对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进行解释:资本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这一过程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壮大和不断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使生产和消费都是世界性的。这样为了节省成本和劳动力,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分工在全球范围进行,整个生产过程虽然地点不同,但是所采用的生产标准、设计标准、销售标准都是相同的,这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又节省了劳动。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论断

如何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的”的论断“两个必然”理论即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觉得,资本着主义的基本矛盾“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在这之前,资本主义占领者整个统治地位。

这样越是霸权的地位,越是容易发展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使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况且,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他越是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属性,,他的基本矛盾就越是暴露。

相反的是,社会发展有其内在规律,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前进,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成功。

“两个必然”就是这样的规律。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就是生产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最终走向崩溃一样,在历史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必然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两个必然”就植根于历史过程本身,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并造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

而资本形成和增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和实现的过程。

“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剩余劳动的创造——是资本的价值增加或资本的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因此,资本作为无限制地追求发财致富的欲望,力图无限制地提高劳动生产力并且使之成为现实”。

具体来说,资本的价值增值或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生产过程向流通过程的转化,而资本离开生产过程重新进入流通过程时,立即就受到两种限制:第一是资本作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消费量或消费能力的限制;第二是作为新的价值,资本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到现有等价物的量的限制,首先是货币量的限制。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读当代全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社会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危机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的弊端,如何从"类"和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重新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都有着许多十分重要的思想.深入阐发和进一步丰富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指导研究和解决当代全球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摘要:新全球化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应该客观深入地意识到全球化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存在的这一两重属性,促使其积极作用产生更大效应,抑制其消极因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应该从新全球化的特殊语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辩证法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

关键词:新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一、引言随着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一体化时代即新全球化时代。

新全球化时代在深刻改变人类全球实践结构与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变革着人们的全球化观念,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问题谱系与时空结构。

在超越旧全球化主义的单一主体性及其“主体——客体”模式时,我们必然面临一个重大任务,即发展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新全球时代理论。

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言说语境、新的理论地平线。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它与中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紧紧地结合以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

本文拟从新全球化自身存在的双重属性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从新全球化的特殊语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辩证法的角度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

二、全球化的二重性问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宇宙中一切物质都遵循相同的基本物质规律,无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宇宙的任何角落,物质都有着共同的本质和行为。

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物质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首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一原理,科学家们可以在研究中假设和验证各种规律,从而推进对自然界的深入认识和解释。

无论是研究天体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还是地球科学等领域,都可以基于这一原理开展工作,因为所有的研究对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在不同领域中形成共通的科学思想。

其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推动了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而这些规律无一例外地是基于物质统一性原理建立的。

尤其是在科技和工程方面,物质统一性原理为设计和创新提供了指导。

例如,我们利用光的传播规律发展了光纤通信技术,利用电子的运动规律发明了电子设备。

这些创新都是基于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认识而得出的。

再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变化。

物质统一性原理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物质构成的,只是在结构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我们通过研究物质的变动、演化和相互作用,深化了对宇宙的认识。

例如,通过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我们了解到宇宙是在物质的引力作用下不断演化的。

通过研究地球的物质构成和变化,我们得知地球的演化历程。

这些研究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提供了一些启示和解决方法。

此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接触和了解现象背后的物质本质,人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人们对世界进行客观、全面的观察,从而培养了人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例如,物质的统一性原理激发了科学家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两个必然”,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源头。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以下简称“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然而,“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

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两个必然”与当代资本主义马克思之后的100多年,特别是二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其变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马克思所处时代靠延长劳动时间、雇佣童工、降低工资等赤裸裸的剥削发展到今天,认识到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矛盾和弊端。

因而对其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改良,以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其变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

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化的生产管理、社会福利制度、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障等,已经明显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具有了进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特征。

第三,其变化改变不了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消除导致其自身消亡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借助其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国内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及危机转向发展中国家,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扩大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矛盾和危机。

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规律性,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经济全球化形成及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是在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浪潮中涌现出来的,它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也不是我们要达到的一种目标,而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一个主观的过程。

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

而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

前者观点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

而后者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但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

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三点: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信息革命技术以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降低了信息运送成本,打破了地域及国家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简述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简介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性,是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唯物论,既同断定物质和精神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从而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单独存在一个精神世界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也同断定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从而认为世界是单一的精神世界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侧重于世界的统一性,是关于世界统一问题的辩证法,它同认为物质世界是孤立、静止的事物的集合体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大学马克思大题目试题及答案

大学马克思大题目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三、论述题:1. 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相关内容,根据“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试述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就是说,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

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穷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5)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的发展进步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是理论的不断创新。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四、材料题1.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母牛。

这家主人准备在一个月后请客时用牛奶招待客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全球化时代“两个必然”原理的具体性刘明华摘要:“两个必然”是客观真理性与具体条件性的统一,而客观真理性的实现,离不开实践的具体条件性。

一国胜利说取代共同胜利说,是“两个必然”具体性的历史证明。

现实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性,是“两个必然”具体性的实践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两个必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性。

关键词:两个必然;具体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简介:刘明华,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教授,博导(邮政编码 475001)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7)01-0028-0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的这个总结论,简称为“两个必然”。

资产阶级的灭亡等同于资本主义的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社会主义的胜利。

因此,通俗地讲,“两个必然”也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的提出已有近 70年,但至今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仍然大体完整。

就总体而言,整个世界依旧是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有些人据此轻率断言“资本主义并没进坟墓”、“掘墓人甚至也不掘坟墓了”,这无疑直接否定了“两个必然”的真理性。

事实上,共产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

“两个必然”的科学性,根植于资本主义自身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性,是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

当然,仅仅指出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真理的发现并不等于真理的实现。

“《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仍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面对这种既并存又博弈的状态,对“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性、具体性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两个必然”具体性的历史证明《宣言》在当时条件下提出来“两个必然”原理,是从资本主义扩张的发源地视角出发的。

那时,单独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很容易被各国资产阶级联合镇压。

据此,马克思、恩格斯相应地提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他们认为,共同胜利学说是“两个必然”原理的实现形式。

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中心——外围”体系初步成型。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处于“中心”的西方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渐激烈;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围”的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封建经济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样一来,这些“外围”的国家和地区,便成了各种矛盾汇集的地方。

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心”与“外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群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等,错综复杂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 728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孕育革命烈焰的深厚土壤。

而且,相对于“中心”而言,“外围”又是资本主义控制相对薄弱的环节,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容易突破的地方。

“在资产阶级机体中,四肢自然要比心脏更早地发生震荡,因为心脏得到补救的可能性要大些。

”[3]列宁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学说,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历史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但不是一块儿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也不是同时胜利。

“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从资本主义体系的局部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局部胜利开始的,是一个逐渐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俄国十月革命打开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第一个缺口,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转变的里程碑,是整个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此消彼长的分水岭,构成了“两个必然”原理实现的现实起点。

从此,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一统天下被打破,世界历史也进入了带有明显过渡性特征的新时期。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4]二、“两个必然”具体性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之后,“两个必然”的具体性更加突出。

这是因为,“两个必然”中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和逻辑上,是比现实资本主义最高阶段还要高级的未来社会形态,列宁称之为“更高的班级”;而在具体实践中,现实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却又相对落后于资本主义,列宁称之为“新学科的预备班”。

因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东方“外围”首先突破,而非是在资本主义体系的西方“中心”首先确立。

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状况,造成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一些特殊的困难,也决定了社会主义自身完善的紧迫性和最终胜利的长期性。

这恰如列宁所言:它要先从新学科的预备班修完整个课程,然后再升到更高的班级。

[5]既然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还是“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那么它的当务之急自然不是去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而是要保存自己和发展自己。

而在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要长期并存,又使得社会主义不能不与资本主义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

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列宁指出: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

只要我们还处在这种新旧交替的状态,我们就不得不寻求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的形式。

[6]同时,鉴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列宁认为:“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际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复杂的过渡办法。

”[7]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之后,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条件千差万别,基本国情各不相同,不同时期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也大不一样,因而赶超资本主义的办法、过渡阶段的长短也就各有其特殊性。

那么相应地,“两个必然”实践的多样性也日益凸显出来。

事实也正是这样。

从社会主义的实践来看,这种“特殊办法”,在俄国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这个“特殊阶段”,在俄国称之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认为:“从物质、经济、生产意义上说,我们还没有到达社会主义的‘前介’,而不通过我们尚未到达的这个‘前介’,就不能走进社会主义的大门。

”[8]“在苏维埃政权下,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前介,是社会主义取得可靠的胜利的条件。

”[9]“工人阶级一经学会了怎样根据国家资本主义原则来整顿好全国性的大生产组织,那时就会掌握全副王牌,社会主义的巩固就有了保证。

”[ 0]相对于俄国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起点更低,“预备班”的时间更长,要修的“课程”也更多。

实践的具体性表现为:这种“特殊办法”,在中国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殊阶段”, 在中国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起来说,诞生于资本主义体系“外围”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建立起与资本主义体系“中心”相当的“物质、经济、生产”的基础。

因此,首先要做的并不是超越,而是追赶。

这段时间,也就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

这不能不说是“两个必然”实践具体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29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源于“两个必然”的具体性像中国这样情况特别复杂的东方大国,本本主义地对待“两个必然”肯定是行不通的。

正如中国特色革命道路要立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具体国情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的具体国情。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过惨痛教训,也有了宝贵经验。

“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

”[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

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

”[ 2]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尽可能快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实践中,就既要有一个对待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也要有一个对待资本主义的科学态度。

总起来说,就是要对“两个必然”有一个科学态度。

换言之,全球化现实条件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采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要善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为“升到更高的班级”创造好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中国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成功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与中国共产党对“两个必然”具体性的深刻认识分不开的。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两个必然”原理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性。

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如果说现实中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两个必然”总体量变中的部分的质变,那么现实中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则是“两个必然”新质基础上的量的扩张。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表现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是科学性和具体条件性的统一。

“历史是认真的,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形态送进坟墓。

世界历史形态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它的喜剧。

”[ 3]参考文献:[1][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3.4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70.[4][5][6][7][8][9][10]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154.248.198.201.125.134.122.[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3.27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责任编辑 胡爱敏)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