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
从顺应论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
从顺应论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摘要:作为言语交际中语言选择的一种形式,移情被频繁地应用于日常言语交际中。
之前对于移情的研究多存在于心理学,美学以及语言学习这三大方面,而运用顺应论来探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问题,还不是很多。
因此,对于移情在言语交际中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此研究基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从实践意义上来看,移情的诸多语言功能若能被合理准确地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对于成功的完成言语交际可以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用移情顺应论语境“移情说”是德国的罗勃特?费肖尔在《视觉形成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
然而,移情(empathy)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
移情在语用学上(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情感相通, 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它既是语用―语言的问题,也有社会―语用问题,涉及说话人如何刻意对听话人表达用意,听话人如何设身处地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本文将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的角度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
即从语言选择以及语境关系的顺应两个方面得出语用移情对于日常言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移情――语言选择的结果本研究是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其核心即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
作者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的或者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
・教学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王 巍1 引言情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抱有不同的好恶态度而产生不同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
爱好、快乐、嫌恶、恐惧和焦虑等一些最基本的情感,都会被带进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成败产生影响。
第二语言(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外语)习得中的情感因素是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那发挥着动力机能和信号功能作用的情感一面。
心理学家认为一些情感的因素防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具体地说,这种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态度、自我、移情和焦虑等情绪状态。
他们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因素2.1 动机 动机是一个内驱力,是鼓励人们采取某种特殊行动的情感或欲望,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外语的愿望和失去力。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一般分为工具性动机和综合性动机两种。
工具性动机指学习者为达到某一目标而把外语作为一种工具来学的愿望。
在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主要是工具性动机。
学外语是为了在打好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培养交际能力,用外语来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实现用外语来进行有效交际的目标。
这种动机反映出“学外语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之处”。
综合性动机则指学习者为了在所学语言的文化社会中生活并成为其中一员而学习该语言的愿望,他“反映出学习者对目标语国家的人民和文化的个人兴趣”。
两种动机对语言习得都有利,只是有的学习者在某种环境下受益于综合性动机,而有的学习者在不同的环境下则受益于工具性动机。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动机同时存在,互不排斥,仅仅是两者所引起的作用程度不同罢了,学习者只要具有其中的一种,对语言习得就有利。
如果同时具有两种动机,那么,第二语言习得肯定能成功。
反之,则一定失败。
因此,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
2.2 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得以组织,对个人在与此有关的所有目标和情形中所作出的反应产生方向性和动态性影响。
态度与第二语言习得关系密切。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
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朱美慧1. 引言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Ellis,2000:299),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历经起落,争议不断。
从历史背景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可以一直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如果从其兴衰历程看,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 年代的兴盛期,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阶段为60 年代末到70 年代的衰落期,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中介语理论提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对比分析假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甚至遭到否定。
第三阶段始于80 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语言迁移研究得到全面拓展,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语言迁移研究因此再度崛起。
如果从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来看,语言迁移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Jarvis & Pavlenko,2008):第一阶段从19世纪中晚期到约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
在这一阶段,语言迁移被视为影响其它过程如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定迁移发生、迁移的范围以及如何量化迁移的影响。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主题仍在继续,但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如探讨迁移产生的原因,制约迁移的因素,迁移影响的方向性问题等等。
目前很可能正在进行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转变。
第三阶段的重要特点是,研究者开始更感兴趣于构建语言迁移的理论模型和理论框架的建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来检验模型和设想。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名词解释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双语(或多语)现象:指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达到同等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多语现象;本族语:指本民族使用的语言。
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结构系统,它显示构成该学科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部分是学科的理论体系。
语言能力: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规则体系。
交际能力: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包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
语法能力:指对语言规则系统的掌握,包括语音、拼写、词的组成、词汇、句子结构等规则,并掌握听说读写技能,能辨别并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也就是语言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指掌握语用规则,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得体的运用语言的能力。
话语能力:指运用话语进行连贯表达的能力。
策略能力:交际中根据发生的情况,策略地处理语言的能力。
语言形式:通常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结构。
语言功能:指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
话语:是在交际过程中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是由结构衔接、语义连贯、排列符合逻辑来表达某个主题的连续的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
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言语行为:语言不仅是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提供信息,而且人们说出话语也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说话人通过发生把这句话说出来,它所直接表达的是字面的意思。
言外行为: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隐含的真正意图,也就是言外之意。
言后行为:指一句话对听话人所产生的影响。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浅谈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语用移情跨交际第二习得教学论文摘要:语用移情指语言习得者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去,它要求语言学习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必须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将其作为交际的背景知识进行言语交际,因此它是语言习得的较高层次。
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并将如何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用移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如何把这些意识运用于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一、引言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然而这句话的英文译文却有不同的版本。
我们选取较为普遍的两种译文来作个比较。
其一为杨宪益夫妇的“Eventhecleveresthousewifecan’tcookamealwithoutriee”.而另一种则是D.Hawkes的“Eventeh cleveresthouseiwfecannotmakebreadwithoutlfour”。
杨的根据中国文化选词,易于被中国读者接受,而Hawkcs则根据西方的文化将riee(米)改成lfow(面粉),这更易被使用的西方读者所理解。
由此可见。
语言的运用与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学习一门外语就仅仅是掌握—套发音、语法规则和一大堆的词汇,只要这样就能得心应手的用外语来交流思想。
表达感情了。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下。
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只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
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运用以及文化背景、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结果就是语言习得者常常犯理解上的错误和出现运用上的不得体。
例如:笔者在读初中时,有一个同学收到在外地读书的笔友的来信,信中称呼为“Dear”,落款是“Yours”,被大家译成中文就是“亲爱的”、“你的”。
于是一时问“—信激起千层浪”,弄得是满城风雨,同学们取笑她,班主任也批评她早恋。
二语习得视角下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1期总第659期二语习得视角下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摘 要: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习得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共情的培养。
在文化移情培养的过程中,要避免如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等。
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通过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加文化知识的输入和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进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文化移情;二语习得;外语学习者;培养作者简介:王玮(1997.08-),女,江西信丰人,厦门市第十中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一、引言德国学者洪堡特首次阐明了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的观点。
他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世界观是语言与思维的一种统一体。
随后,语言相对论的提出强调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得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不同。
由此可见,思维、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特定语言的使用必定会反映出使用者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有机体,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好另外一门语言,除了语言知识的基本掌握,还要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行,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提高文化移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囊括了多种复杂因素的能力系统。
简单来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需要遵循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原则,高效地实现交际目的。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可以简单地分为行为中心模式和构成三分模式。
基于行为中心模式,Ruben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了七种要素,即互动姿势、知识取向、角色行为、尊重对方、移情、不明状况的忍受度和互动经营,其中移情能力被认为是这七种因素里影响跨文化交际最为重要的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第一章引言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
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
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第二章人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8、什么是foreigner talk?31当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交谈时,所采用的简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可能会不符合语法规范。
9、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者影响其学习效果,但Hermann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提出的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指什么?32一般认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以及讲该语言的社会的态度会影响他学习该语言成功与否,但Hermann提出了另一个看法,称之为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认为可能恰好相反,学习者如果学习成功,就能促进他对该语言和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正面态度,如果学习失败或者不太成功,他的态度会是消极的。
10、什么是语言规划?3211、人们一般把英语分为哪几个环?34-35我们一般把英语分为三个环,即inner circle,outer circle和expanding circle。
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
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摘要:语用学上的移情就是指在利用语言交流时对语言的理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语用移情需遵循等同原则、合理原则和礼貌原则。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离不开语用移情,语用移情可以成功地促进跨文化交际,使外语学习者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
关键词:语用移情;外语学习;应用一、引言移情,是指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来考虑事情,也就是说要考虑他人的感觉,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
其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
在西方美学概念中,它是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1]。
实质上,移情是将生命中的情趣注入到所评述的对象中,即使这个对象没有生命,也可以把情感移入其中。
例如说“耸天的高楼在平地升起”,实际上高楼并没有可能升起,只是在看见一座高楼盖起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好像高楼从平地升起来了似的,这样就把高楼看成具有感知的主体特征。
移情应用在心理学中又叫感情移入[2]。
例如,当我们表演节目时,明明知道剧中的故事情节是历史的再现,是为了剧情的需要表演的,但表演者的喜、怒、哀、乐,仍然会使观众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产生感情的变化。
这就是作品的创作受到美学和心理学中移情说启示的效果。
移情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外语交流时,要学习、理解语用移情的用法,这样才能在外语交流时更好地理解对方描述的意义[3]。
本文着重论述语用移情的一些原则和具体应用策略。
二、语用移情在外语学习中的意义语用学上的移情就是指利用语言交际时双方的情感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在利用语言交流时,要注意考虑和理解语言的利用,对语言的理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4]。
语用移情包含两种含义:第一,要考虑到对方的处境;第二,在语用移情交流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
语言交际需要一定程度的移情,才能够有效地与人交际,如果对此做出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导致交际中断[5]。
显然,如果在语言交流时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就很难达到交际的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移情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移情与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学习者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能否成功掌握目的语的关键。
本文选取了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从语用移情的角度,探求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的相应启示。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移情语用移情课堂教学文化导入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以下简称SLA)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语言教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语言工作者对SLA的研究已经不再仅限于对教学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研究,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对SLA的主体和中心,即学习者的研究上来,并渐渐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因素——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对习得的影响。
(一)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所谓SLA中的情感因素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功能和信号功能的感情(秦乐娱,2004)。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SLA的影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一个人的内在情感因素对于他能否成功地掌握第二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语言学界对情感因素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把情感研究的成果吸收到自己的五大假说理论中,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该理论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SLA,它会对语言输入进行过滤,从而阻碍或加速SLA。
Krashen在情感过滤假说中提到,当语言习得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时,其心理屏障就会增强,这就使得情感受到过滤:情感过滤量越多,允许进入语言习得过程的输入量就越少;相反,情感过滤量越少,语言习得的量就越多。
由此可见,情感过滤是阻碍语言习得者充分吸收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心理障碍,妨碍语言习得者充分利用可理解输入,当情感屏障较强时,习得者也可能听懂或读懂语言输入,但到达不了语言习得机制。
语用移情在英语教学语言中的应用
始 的 ,1873年 ,德 国美学家罗伯特提 有关移情的表述 ,他将 移情 虑运用社会一语用策略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看作 “审美 的象征作用”。随后德 国著名心理学家利普斯将移情的 2 语 用移 情 的原 则
研究 引入心理学领域 ,心理学上 的移情指感 同身受 ,能够体会和理
根据语用移情的性质 ,有四种原则 ,即等同原则 、合理原则 、礼
水 ,好好休息 ,多穿点 衣服 ,但 B却觉得 A很 唠叨像她妈妈 一样 , 他们会说“小王 比李丽大”,而当主题是李丽时 ,他们会说“李丽比小
在这个对话 中,中国学生十分善 良的 、热心的想去帮助 B,如果听话 王小”。但是 ,如果谈话者只认识小王 ,就会改为“小 千比他 的妻子
—
—
202 ——
求我们不仅要 了解我们 自己的文化 ,也要 了解不 同的文化 ,要尊重
信息原则就是处理语言结构 的问题 ,它与交流话题的已知信息
不同文化 的语用习惯。假如A是一个赴美留学生 ,B是一个当地人 , 和未知信息有关。谈话时应 当尽量把移情对象放在 已知信息 } ,假
B生病感 冒了 ,A可能会按照 中国人 的想法关心她 ,比如让她多喝 如谈话 双方都知道小 王和李丽是夫妻 ,如果谈话 主题是小 于,那么
个 富有感染力的交 流 ,明确听话人 的真实的情感 。语用一语 言移情
合理原则就是指合乎情理 ,要求说话人在思维 、态度 I 都站在
在交 流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 ,何 自然用 了一个小例子来说明 :假 听话人的角度 ,运用合乎情理的语言考虑听话人的情感和利益。例
设 A和B同时被邀请 去参加晚宴 ,被安排坐在相邻 的座位 ,A从 B的 如 ,我们通常会对病人说 “好好休息 ,多喝水”,对老人说 “好好 照顺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
浅析言语交际中语用移情的策略语用移情现象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言语合作现象,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了语用移情现象的几种策略,认为语用移情的前提是交际双方在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基础上,调试交际策略缓和语境的重要措施。
标签:语用移情语境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语言表达信息的准确性,还要考虑到交际的现实语境和交际对方的思想情感问题。
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但是信息传递的最佳方式并不是仅仅实现等值传递。
在有些情况下,为了保证交际环境的融洽,我们不得不调整交际策略以迎合对方情感,以此来实现信息表达的顺利进行。
就拿“死亡”这个词来说,除了在医学上直接鉴定称之为死亡之外,其他时候我们大都采取一种比较忌讳或委婉的方式来提到它,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认为是人类求吉避凶的天赋本性。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本质上应该说是一种交际策略,把对方的思想和情感感同深受,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语言的实际效果,这样来拉近交谈者和自己的距离,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维索尔伦(Verschueren)曾经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顺应性,言语交际双方必须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这样才能在言语交往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在语用学里,这种交际顺应策略称为“移情”现象。
移情(Empathy)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其实质是“将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
在心理学中,移情又被称为感情移入,是指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和动机。
言语交际中的移情就是指设身处地想象他人,并从中识别、体验别人的情绪。
移情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微妙之处在于说话人或听话人总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交际双方必须能够理解别人的认知和情感状态,才能有效地进行交际,错误的假设和判断往往导致交际中断。
二语习得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学理与操作课件
案例启示:跨 文化交际需要 深入了解和尊 重当地文化, 才能实现有效 的沟通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失败案例的教训与反思
案例一:误 解文化差异, 导致沟通障 碍
案例二:忽 视文化背景, 导致误解和 冲突
案例三:语 言能力不足, 导致沟通不 畅
案例四:文 化适应能力 不足,导致 文化冲突
反思:提高跨 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文化适应 能力,避免文 化冲突和误解
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够运用有效的跨文 化交际技巧,如倾听、提问、反馈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与培养
评估标准:语 言能力、文化 理解、交际能
力等
培养方法:通 过跨文化交际 实践、语言学 习、力,促进跨 文化理解与交
流
评估与培养的 挑战:文化差 异、语言障碍、
心理障碍等
语境差异:不同 语境下的语言表 达方式和习惯可 能导致误解
非语言因素:如 肢体语言、面部 表情、语气等非 语言因素可能导 致误解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适应过程
跨文化交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文化适应:学习者需要了解并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习俗等 语言学习:学习者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发音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交际策略等
文化差异:不同 文化之间的价值 观、行为规范、 思维方式等差异
交际障碍:语言 和文化差异导致 的沟通障碍和误 解
适应与调整:学 习者需要适应和 调整自己的语言 和文化习惯,以 更好地进行跨文 化交际
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价值观冲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试析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试析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作为了解目的语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态度以及风俗习惯的纽带与桥梁,文化移情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外语教师和学习者的广泛关注。
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文章讨论了移情和文化移情的内涵,随之对于影响文化移情的核心因素做出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三种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移情;文化移情;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者著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包括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旨在让外语学习者学会站在目的语文化的立场换位思考,客观地看待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理解并认同目的语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实现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并且促进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文化移情的内涵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Ruben,1976;SamovarPorter,2001;高永晨,2005;陈二春、袁志明,2008等)展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他们发现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正是文化移情能力。
我国学者高永晨(2005)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
只要揭示出文化移情的心理机制,就能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律。
1.移情的内涵移情研究最早始于德国的美学研究。
1873年德国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Viscker)在其《视觉形成感》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关移情的表述。
他称“移情”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即“把情感渗透进审美对象之中”。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语用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移情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语用失误有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表现形式。
注重语言本身,而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成功消除语用失误所造成的障碍.必须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做到语用移情。
文章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种类和原因,并且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移情的习惯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看法和建议。
一、引言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国内许多知名学者如何自然,何兆熊以及其他许多学者都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这些研究有的侧重广告翻译、社会用语、旅游英语等不同交际领域的语用失误,如郝钦海(2000),张新红(2000),陆建平(20O1),赵湘(2006)等;有些侧重研究称呼语、褒奖行为等具体的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如李悦娥(1998),刘小珊(0o1)等。
然而他们的研究对于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过多,而对于如何解决语用失误的办法研究不够。
本文结合非本族语者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用失误的种类及其根源,并指出培养语用移情能力是解决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移情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语用失误1983年Thomas在他的论文“Pragmaitcfailureincrossculturaleommunicali’中提出了“语用失误”的概念,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和兴趣。
Thomas认为所谓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
“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可以说,某人说了一句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话,并称其为“语法错误”,因为语法是规定好了的规则(至少是为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已经规定好了的)。
可是,我们却不能说某句话的语用之力是“错误的”。
我们只能说这句话没有达到说话人想要达到的目的。
语用迁移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 人们受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别的影响通常把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历史背景带入其中, 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影响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迁移现象(Language Transfer Phenomenon)。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母语(L 1) 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相似或相同, 学习者可以将这种相似或相同运用到二语学习过程当中, 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母语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习惯同第二语言有着根本的不同, 如将这些规则和习惯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消极和干扰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及影响迁移的非语言因素.一、常见的英汉语言迁移现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的迁移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情况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所产生迁移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迁移影响着语音、词汇、句法、语篇,语用等方面。
现简单说明如下:(一) 语音层次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在发音和规则上及形式上是有着根本的分歧的. 汉语的韵母19个,生母21个,英语的元音20个,辅音28个,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1)汉语中没有象英语中那样的辅音群,汉语的声母之间总存在一个韵母,学生在读英语时,总习惯在辅音簇之间加一个元音; 2)英语单词常以辅音结尾,而汉语单词则主要以韵母和n/ng结尾,因而中国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习惯在辅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
而两种语言中的一致性或相似性,则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发音。
由于汉语中也有诸如/p/和/b/以及/ t / 的音,他们就很容易学会发英语当中的/p/和/b/以及/ t / ,但是老师也应强调这些音在英语和汉语中并不能等同起来。
(二)词汇层次由于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也有很大差异,其中绝对等值的词除专用名词、科技术语等之外,为数不多。
母语词汇的干扰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着重从词义方面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1)某些词汇在汉、英语中内涵或外延不一致而造成负迁移。
答案二语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A、习得动力不同: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
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
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
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一)顺应理论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
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
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
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
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
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
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
关于语用移情在英汉翻译中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于语用移情在英汉翻译中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论文关键词】语用移情译者英汉翻译翻译策略【论文摘要】本文将语用学中的语用移情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在英汉翻译中,语用移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会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的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
从而能够成功的进行文化交流。
一、引言在语用学上.“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即使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
“移情”(empathy),又称为感情移入,指“设身处地”的行为.即超越自我.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能够想象和分享他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Ruben认为,在言语交际中,移情指的是能够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他把移情能力列为有效交际的七种要素之一国内最早将“移情”的慨念引入语用学的是何自然。
他于1991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跨文化交际的移情主要表现在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两个方面跨文化交际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是移情体验的主要手段。
语言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社会语用移情现象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也十分普遍。
它涉及到交流双方的社会文化景和人际关系.当然也涉及到语境,主要指交流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交流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
首先,听、读者应持一种合作态度,在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传递方式上做合理推论.即遵守kvinSon提出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冯晓华(汉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我们在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需要用我们已有的文化知识作为交流的基础,这样方能在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游刃有余的转换。
语言移情则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达到情感相通,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用意。
换言之,在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过程中,语用移情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必须认识到语用移情的重要性,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二语文化习得的过程中,以提高第二文化习得的有效性。
在简述语用移情内涵的基础上,联系对外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语用移情的基本类型和策略进行简要介绍,进而重点围绕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展开探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文化习得;语用移情;移情 [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19.02.01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34(2019)02—0065—05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作法和信念……”[1]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观,第二语言的习得也就意味着必须适应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必然意味着需要适应和习得第二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些都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除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要素之外,文化内涵的习得也成为了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第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并对二语习得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语言的交际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文化差异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纳入第二语言习得中进行考量,那么此时,便不得不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语用移情。
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库诺最早提出了关于移情(Empathy)这一词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上来讲,移情是指双方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情感相通,能够语义相通,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彼此的立场上考虑和理解语境含义并且进行行之有效的编码或解码。
自语用移情提出以来,备受语言学、语用学等学科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主要围绕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展开详细的研究。
一、移情与语用移情 “移情”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TheodorLipps(1980)提出的,它来源于德语的“Einfühlung”,意思是感情的移入,尤其是针对美好的事物,观察者将自己的心理映射到所观察事物之中,通过与所观察事物建立一种认同感从而达到理解此物和欣赏此物的目的。
随后Titcherner借用德国哲学家Lipps“Einfühlung”的概念创造出了2019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学报Apr.2019第39卷第2期Journal of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Vol.39No.2[收稿日期]2018-10-28[基金项目]2017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462)[作者简介]冯晓华(1982-)女,河南邓州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
英语中“Empathy”,并用“Empathy”来诠释“移情”。
这一概念已在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语用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被大家广泛关注,其中库诺的观点更引人关注。
国内最早将移情概念引入语用学的应该是何自然教授。
根据何自然教授的观点:语用移情是“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2],因此,语用移情实则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在进行言语交际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在言语的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能够站在彼此的立场上感受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在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语言的交际与运用。
语用移情鼓励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对于目的语文化进行学习和认识,并且侧重对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第二语言习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运用文化导入达到语用移情和如何运用语用移情达到二语文化习得的目的值得关注,如何使用语用移情策略也是值得外语教学者和研究者们探讨和深究的问题。
二、二语文化习得视域下语用移情 在第二语言文化习得视域下,移情主要表现为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
第二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语言和词汇是移情的主体和主要手段。
语言的语用移情主要表现在学习者站在目的语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读。
社会语用移情则侧重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习者在异质文化背景及相关思维观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尊重异质文化和对方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无障碍的融洽沟通,达到交流的预期效果。
(一)语言的语用移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语用移情包括语音语用移情、词汇语用移情和语法语用移情三类,其中涉及最多的是词汇的语用移情。
以词汇的语用移情为例,在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文化导入到词汇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重西方国家文化、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等方面内容的摄入,在词汇的讲解过程中注重语用移情。
比如安乐死“euthanasia”这个词汇,因为单词比较抽象晦涩,学生很难理解并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分解法帮助学生记忆此单词,并从中理解与安乐死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
“eu-than-asia”中”eu“代表Europe(欧洲),”Asia“代表亚洲,此单词的分解可以理解为安乐死的做法在欧洲国家比亚洲更早合法化。
这样的方式即帮助学生通过联想记忆法记住此单词,还让学生了解了安乐死的相关背景知识。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家所熟知的“龙”,“龙”代表的是中国的图腾文化,如“龙袍”“龙颜”“龙体”等在封建社会是帝王的象征。
在民间,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如“龙的传人”、“望子成龙”、“龙子龙孙”等都有吉祥如意的象征;相反,“龙”在西方文化中寄蕴着不同的内涵,它是“凶残、可恶”的化身,人们谈之色变。
这种词汇内涵的不同正是文化差异的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移情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掌握正确的翻译方式。
比如“望子成龙”不能翻译成“want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该是“want a son to be a successful man”,“龙的传人”不能说成是“the offspring of thedragon”而是“the offspring of Loong”,著名影星李小龙可以说成“Li siu Loong”,而不是“Litttle dragon”,其中“Loong”像中国的象形文字一样,与中国龙形象相似,long代表龙的身形长度,“oo”代表龙的眼睛,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
(二)社会语用移情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社会语用移情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充分理解对方文化差异并尊重对方思想及观点,在交流中为需求默契而做出的努力,最终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想要更好地达到社会语用移情的目标,首先,交际者双方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态度充分了解认识自我,并且在交流中不存在感情上的偏见,做到客观不偏颇的交流。
其次,交流学习者应该以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用理智的情感来进行学习交流。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由于忽略社会语用移情的作用,忽视了语境和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在交流中闹出了许多啼笑皆非的笑话。
下面的对话正是因为对话人B忽略了文化差异,没有重视语用移情,使得他们的对话出现了答非所问的场景,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一位外国友人在游历长城时与一名导游的对话):A:Sir,I want to go somewhere!B:Sir,you can go everywhere.由于文化差异,这位导游没有真正领会外国友人的意图,而是简单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他的回答引起了不必要的尴尬。
“go somewhere”是含有异国特色的俚语,意为“上厕所”,这时的听话人没有意识到差异性,更没有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而回答“任何地方都可以”———“随地大小便之意”,因而啼笑皆非。
因而,在第二语言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该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化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重视语言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移情作用,正确使用语用移情策略,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提高移情在第二语言文化习得中的精准度。
三、语用移情在文化习得中的策略 语用学上的移情就是指利用语言交际时双方的情感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在利用语言交流时,要注意考虑和理解语言的利用,对语言的理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3]在运用语用移情策略时,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站在对方角度和位置,理解当时的心态及所要表达的意图;二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表达思想。
当学习者不能够正确地理解对方的认识及情感状态时,出现了错误的理解或判断,最终会造成交际中断或引发误解。
通常语言交际中语用移情产生必须具备两大必要条件:一是学习者应将自身与交际对方放于等同位置;二是学习者应对自身的意识感受有清楚地了解。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必须尽快把握双方的情感,尽可能减少双方彼此之间的心理间距,摆脱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或交际障碍,更加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如果能够灵活采用语用移情,形成语用移情意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对话的含义;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会出现因文化分歧而造成沟通中断或遭遇沟通障碍。
二语文化习得下的语用移情的应用应注意如下几点:二语习得中要考虑对方的处境,在避免语用失误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用移情可以促进交际的良好进行。
同时注意文化知识的渗透,在一定程度的移情中有效地与人交际,培养跨交际意识,更好实现社会语用移情。
(一)避免语用失误,灵活运用语用移情从语用移情的角度上来讲,语言的交际功能是在语言的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的条件下合理完成的,其中社会语用移情涉及到语境、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的民族信仰,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现象,这就导致了交流的双方针对各自的敏感问题和禁忌等问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用比较迂回或含糊的方式进行避讳。
针对一些有伤大雅的话题或是忌讳的话题可以采用委婉语这种特殊的语言代码迂回曲折地表达与本意相关的话语,运用灵活多变的语用移情策略可以避免产生语言上的唐突和行为上的冒犯;把令人感到不悦、不敬、羞涩、粗俗等话题用语用移情策略转化为温和委婉的表达方式,避免生硬粗鲁的表达方式,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零障碍和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