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第39卷第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120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贾玉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摘 要: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

因此,高校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意识和能力。

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定势。

若要提升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能力,一方面要克服文化偏见,尊重异族文化,实现文化共识;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敏感性,多进行文化对比,坚持适度原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能力;文化价值观;文化共识 ;文化定势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279-0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交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

在语言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经常会因为本土文化与异族文化间的差异而产生误解,甚至发生冲突。

因此,如何化解矛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已经成为能够直接影响交际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1]。

文化移情为各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搭建了互通有无、互惠互利的桥梁,也为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

目前,高校英语应该在教授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移情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一、文化移情的定义文化移情是个跨学科的概念。

“移情”起源于美学,是指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体的主观色彩。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2020年第6期(总第160期)2020 No. 6(Total No. 160)北京臧市摩麹曇报JOURNAL OF BELJING CITY UMVERSITY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付本静(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102)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世界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移情则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条件。

文化移情能够使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交流者摆脱本民族文化中的固化思想,冲破语言、习 俗、宗教、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障碍,消除对民族、地域、国家的歧视,实现轻松、有效、合理的交流,从而构建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合作与共赢的桥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民族优越感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4513 ( 2020) -06 - 080 - 05引言“移情” 一词来源于德语,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最早把“移情”引入语言学研究,并提出“文化移情”的概念。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而是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契合,既要做到外在层面上的“入乡随俗”,又要做到内在层面上的“将心比心”,即英语中常见的谚语“Letyourself put on someone else 9s shoes and learn aboutone 9s posture from another persons shoes o一、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移情的内涵 与重要意义(一)文化移情的内涵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 )是跨文化交 际中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即跨文化交际中 主体自觉地进行文化立场转换,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框架,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之中,能够使交流者如实地了解与领悟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主客体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问题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问题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问题[摘要] 本文以美学、心理学中的移情为理论基础,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指出移情有利于缩小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有助于语言的理解,有助于消除误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等三方面的作用,并就如何培养和提升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提出主要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移情文化差异一、引言“移情说”是德国的罗伯特费肖尔在《视觉形成感》(1873年)一文中首先明确使用的美学概念,是指直观与情感的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

其实质是将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

然而,移情(empathy)不仅仅是一个美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

它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产生移情行为。

移情行为表现为人的精神、身体和情绪的反应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理解,这是人们和睦相处的必要条件。

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发,语言学家们也提出了语言学的移情观。

ruben认为移情能力是有效交际的七要素之一;smith和williamson提出移情的可推断理论和移情中“我”的角色;kuno创立了功能句法的移情观;samovar et al.在其书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培养。

国内外还有不少语言学家谈及移情,纵观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移情是指言语交际双方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二、移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1.移情是有效交际的前提移情不仅是日常交际能力的重要表现,而且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典型特征。

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即实现有效交际,听话人需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而在日常实际交际中,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任何交际双方达到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在文化背景、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及性格、年龄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运用移情把自己投射到对方的立场上,尽量从对方的视角看世界,与他国文化的心理距离就会缩小,对别人的需求价值观念和目的等就会有更加敏锐的感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
在 一 起 ,以至 于 在 交 际 中 人们 总是 有 意 无 意地 反
映 出 自己所 代 表 的文 化 。H l认 为 “ 文化 交 际是 al 跨
不 同文 化背 景 人 们 之 间 的 信息 交流 过 程 .它主 要 研 究 人 际交 流 , 即两个 来 自不 同文 化 背 景人 士 的
【 摘
要】 文化 负迁移 现 象 一 直是跨 文化 交 际学研 究 者所 关 注的重 点 和热 点 问题 。本 文 通过 一项 针 对
中国 高校 学生 和在 华 外 资或 合 资企 业 中方 员工 的 问卷调 查 ,分 析 了跨 文 化 交 际 中的文化 负迁移 情 况 , 指
出文化 负迁移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但可以通过适度文化移情来增进 交际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 有效 减 少或避 免 文化 负迁移 , 证跨 文化 交 际的成 功 。 保 【 键词 】 文化 交际 ; 关 跨 文化 负迁移 ; 文化 移情 ; 度 适
用 同一 种 语 言交 流 .文 化 差 异 也 会 给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人们 之 间 的相 互 理 解 和 沟 通 带 来 极 大 的 困难 和
面对 面交 流 ”]钔 【n 。文 化 负迁 移 是跨 文 化交 际 中一 1 (
个 十 分 重要 的 问题 ,它不 仅 会 直 接 影 响跨 文 化 交 际的 效果 ,有 时 甚 至会 引起 跨 文化 交 际 障碍 和 冲 突 。所 以 。 究 文化 负 迁 移对 跨文 化交 际研 究 与具 研 体 实践 都具 有 重要 意 义 。 迁 移 最早 出 现 于 心理 学 研 究 领 域 .心 理 学领 域 在 解 释学 习 过 程 时 .提 出学 习 的迁 移指 一 种学 习 中学 得 的经 验 对 另一 种 学 习 的影 响翻 ) O世 ( 。2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研究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村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人们开始频繁交流。

跨国公司的增多、外国留学生的涌现、外国移民的加入、国际会议与大型国际活动的开展、国际都市的出现等等都使得跨文化交际学科越来越重要。

而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得到提高以适应新的发展。

本文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做了综述,梳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类研究,以带动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

1. 国外研究1956年,Chomsky在其文章《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an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强调了语言使用规则。

然而,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文化。

1967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采用了“交际能力”,对Chomsky进行了批判,他认为Chomsky关于“能力”的定义存在局限性。

Hymes(1972)提出交际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可能性、可行性、得体性和表现性。

其中,得体性强调了语言使用应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

1959年,Hall首先运用跨文化交际概念,并对言语交际行为作了深入分析,此书因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的开山之作(戴晓东, 2011)。

随后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继续探索,跨文化交际历经半个世纪的旅程,理论框架也越来越清晰丰满,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Ruben(1989)提出了Behavior-skill Approach模型,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交际行为。

Gudykunst等人(1977)从心理角度来解释交际行为,提出了焦虑性和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他指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不是用其文化准则而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解释其行为模式。

Ting-Toomey(1988)提出了身份协商理论,该理论围绕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冲突问题,分析了面子的行为与策略。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研究摘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英语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学习。

文化移情能力是使英语语言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关键,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证。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也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跨文化中文化移情理论入手,通过了解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文化移情能力;研究【中图分类号】h31科研立项:本文系2012年邢台学院校级科研专项课题《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专项编号xtxy12n16) 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这无疑给大学英语试听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新的教改形势下,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不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

而文化移情能力是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其文化,实现学生语用能力与文化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能力。

因此,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

二、文化移情1、移情与文化移情移情(empathy)最早是德国的美学家罗伯特·费肖尔(robert viscker)1983在其《视觉形成感》一文中明确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随后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立普斯(theodore lipps)引入心理学领域。

而今,移情理论已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多种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但是对于移情的定义的界定,各个领域的学者众说纷纭。

brunner(2003)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一你的一致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原则和适度文化移情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原则和适度文化移情探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原则和适度文化移情探析摘要:“入乡随俗” 原则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有力指导,但随着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为了更有效有质量的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者更需要在保持己文化的同时,感统深受的对外文化进行认同。

此时,文化移情能力便至关重要。

关键词:入乡随俗;文化移情“入乡随俗”交际原则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不可否认“入乡随俗”的交际原则给交际者带来了一些困惑,有的交际者在异文化中完全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但却发现自己被同化了,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完全被淹没,没有任何机会表达。

鉴于此,笔者简要论述入乡随俗与文化移情的变化关系,意在指出在异国他乡时尊重、理解、体会异国文化,提高自身文化包容能力,使“入乡随俗”原则与文化移情互相取长补短,而非不闻不问,盲目随从异国文化。

本文在简要分析通过简要对比入乡随俗交际原则和文化移情,提倡培养文化移情能力,以完善和指导入乡随俗原则,以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

一、入乡随俗入乡随俗成语出自于《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含义为外乡人来到陌生环境,主动尊重、习惯、接受当地习俗和文化。

入乡随俗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和有效的原则,林大津认为,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同的文化环境时,我们应该按照这种文化的实际期望和社会规范扮演每个人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按其角色去做事情、说话和交往,非如此不能取得预期的交往目的。

21世纪政治、经济、信息迅速发展,同时文化发展来势汹汹。

2014中俄文化年的举办、多年来汉语桥的举办,孔子学院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一切都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

在新的环境下,人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交际者无需任何时刻都遵守入乡随俗原则,相比之下,文化移情能更好的从根本上做到认同他人文化,尊重他人文化,也不失自身文化性格,即“能走进去,也能走出来”。

二、文化移情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 (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theodore lipps)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

最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精品

最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精品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明显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带来了时空紧缩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夸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尽管这样,但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存在着心理之间的距离。

在这种夸文化背景之下,文化差异给这种交流带来了一定方面的困难,而面对这种交流方面的障碍,人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一种交流的评判方式,所以文化负迁移因此而产生。

目前,各国之间在文化和教育以及经济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文化负迁移会给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流带来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

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

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

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跨文化交际之培养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之培养移情能力

阻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
• • • • 1.顽固地以自我为中心 2.以偏概全的倾向 3.对于性别、种族和文化的偏见 4.防御行为 不感兴趣 优越感 教条主义、独断 • 5.缺乏动机
如何提高移情能力
1.注意其他交际者的情感表达
2.交际者要充分地表达彼此的立场和观点 3.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俗
如何培养交际能力怎么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跨文化交际论文跨文化交际案例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交际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之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We should not judge another person until we have walked two moons in his maccasins. 不要在不了解别人的时候轻易下判断。 ---native American proverb 美国谚语

移情能力: 能够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
Samovar & Porter(2001)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 个层面: 1.感情层面--情感认同 首先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情感,并且要能以积极的 方式驾驭自己的情感,以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 刻板化的态度。 2.认知层面--认知适应 包括解读和区分自身与他人的思维方式、批判思 维、逻辑、意图以及修辞的可能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度文化移情

能力嘲 。高永晨 认 为 , 在这 七种 能力 中 , 化移 情能 文 力 最 为重 要 ,它 是影 响跨 文化 交 际 能否 成 功 的关
键 因素 [ 1 ] 。无论 是 著名 交 际学 者 G d k nt u y u s 的有 效 交 际 能力 的 三要 素理 论 ( 知 能力 、 感 能 力 和行 认 情 为能 力 理 论 ) 还 是 贾 玉新 的 五要 素 理 论 ( 上 述 , 在 基 础 上又 增加 了语 用 能力 和情 节 能 力 ) 都 突 出 了 。 文 化移 情 能 力在 跨文 化 交 际能 力 系统 中 的地位 和
本 土文 化 的俗 套 和框 架 模式 ,摆脱 自身 文化 的约 束 . 身 于另 一 种 文 化 模 式 中 。 实地 感 受 、 悟 置 如 领 和理 解 另 一种 文化 。它 是跨 文 化交 际 中连 要 素 复杂 而 多样 的能 力 系 统 。ue R b n将跨 文化 交 际能力 分为七 种要 素[ 一 是 3 1 。 向对 方表示 尊 敬 和对 其 持积 极 态度 的能力 :二 是 采 取 描述 性 、 非评 价性 和非 判断 性 态 度 的能力 ; 三 是 最 大 限度地 了解 对 方 的个 性 的 能力 :四是 移 情
部分 , 已经成 为 直 接影 响 到跨文 化 交 际 的质 量 、 效 果和进 程 的关键 因素 。在跨文 化双 向交 际过程 中 , 适 度 原 则 是 文 化 移 情 中的一 项 极 其 重 要 的原 则 ,
文化 移情 中的 “ 不及 ”移 情 “ ( 缺位 ” 象 ) “ 度 ” 现 或 过 ( 情 “ 位 ” 象 ) 会 对跨 文 化交 际 的顺 利进 行 移 越 现 都
21 0 0年 2月
安 阳 工学 院学 报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作者:肖琳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4期摘要: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移情能力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为保证达到有效交际的效果,科学和适度的移情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此,充分认识移情,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提高移情能力,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移情跨文化交际移情能力的培养一、前言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际中,人们常会不自主地借助母语中的语言规则、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交际习惯,母语迁移便由此产生了。

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的成分能对交际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这是正迁移;反之,母语与目的语相异的成分对交际会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这则是负迁移。

而这种负迁移便是阻碍跨文化交际的罪魁祸首。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跨文化交际是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活动。

一些西方学者如Gudykunst提出:有效的交际能力由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组成,[1]其中情感能力主要指的就是移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和理解另一种文化”。

[2]1.言语交际中的移情语用—语言移情:语用—语言移情体现在言语交际中的聚合系统中不同词项的选择、语句构成成分的不同顺序和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等的选择中。

移情可在词汇层面;也可体现在语句构成成分的顺序上。

社会—语用移情:社会—语用移情涉及到言语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及语境,[3]体现在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谚语,具有特定国情的用语的选择,某些语用规则的遵循,社会交往常用见面语、告别方式等的运用上。

2.非言语交际中的移情表现非言语交际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势、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的音量和讲话人间的距离等各个方面。

跨文化交际中适度文化移情问题分析--从解读电影《蝴蝶君》说起

跨文化交际中适度文化移情问题分析--从解读电影《蝴蝶君》说起

跨文化交际中适度文化移情问题分析--从解读电影《蝴蝶君》
说起
吴文英;张思
【期刊名称】《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介绍了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以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对电影《蝴蝶君》进行分析,指出不当的文化移情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文化移情应当适度。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其次要培养文化认知能力,即在了解其他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再次,需要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改变文化偏见,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最后,理解文化共性与文化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样的文化移情才是适度的。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吴文英;张思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蝴蝶君”的性别追寻——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一种霍米·巴巴式解读 [J], 谢诗彤;
2.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探析 [J], 李婷
3.“蝴蝶君”的性别追寻--对《蝴蝶君》中伽里玛的一种霍米·巴巴式解读 [J], 谢诗彤
4.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度文化移情及其培养 [J], 朱秀芝;胡慧
5.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比较研究\r——以电影《蝴蝶君》和《刮痧》为例 [J], 贾玉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逆差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杨婷婷

文化逆差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适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杨婷婷
2012 年 8 月 第9卷 第8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ug.2012 Vol.9 No.8
文化逆差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 适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杨婷婷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文化逆差会导致传统文化语境的断裂,是在跨文化交往中劣势文化所遭遇的状况。 在文化逆差下,大学 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摒弃本民族文化偏见,移情于西方文化,同时能够更多地关注本民族文化身份,是教育 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化移情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坚持文化平等性原则。
·207·
词汇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点, 文化输 入是从词汇输入开始的。 在进行词汇语法的教学的同时渗透 文化教学,将中西文化做对比教学,在让学生对于西方文化进 行深入研究的同时, 也对于本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做相关的 探究,用身边的实例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英汉民族对于“龙” 的概念迥然不同。 汉语中的“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是中 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神兽,它代表一种气势磅礴的民族精神, 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而英语中的 “dragon”却是“一 条 拖着长尾、满身长鳞、口中喷火、有双 翼 的 巨 大 蜥 蝎 ”。 dragon 代表邪恶和恐怖。英语中的短语 “dragon lady”的含义是“凶恶 的女人”。 例如“犟得像头牛”对应的英文表达是 “as stubborn as a mule”。 英汉两个民族在动物的联想上有相似性,也有差 异 性 。 再 比 如 ,汉 语 “陷 入 困 境 ”在 英 语 中 对 应 的 是 “in deep water”,此 时 学 生 应 该 加 大 文 化 输 入 ,将 语 言 中 折 射 的 文 化 背 景教授给学生。 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特别的发达,因 此存在着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而中华大陆上,人们离不开 繁衍他们的土地。 只有他们“知其所以然”,才能让他们正确深 刻的理解语言, 培养了他们的西方思维, 才能让他们移情换 位,置身西方文上的过度适应,也同样会 出现交流障碍。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系统性原则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

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

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

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

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

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

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

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

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

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

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

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研究

Vol.33No.8Aug.2012第33卷第8期2012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culturalempathy)是主客体间相互沟通、相互适应的重要方法。

文化移情是基于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之间的跨文化对话和交往,旨在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建立双向协调、双向互馈和双向建构的机制。

适度原则是文化移情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原则,在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要注意坚持适度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结合起来,不至于偏颇。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因素深深的制约着不同文化交际时的语言使用。

针对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其在语言系统、语言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其在语用方面也收到诸多不同条件的制约,其中文化因素的制约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差异主要是指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汉、英两国的文化差异,两国人民操持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等,这些都是导致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而这种文化差异又在许多地方影响着双方交际的结果。

1.影响信息的获得,在中国曾经有这样一句流行的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如果忽视文化差异的话,这句话就会被说成是G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safely!那么对于操英语的本族人来说就会认为你是要告诉他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平安回家,而不会把这句话理解为“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其实,对于英国人来说,如果想表达祝愿,用一个Good luck!就可以了;如果想表达要司机小心驾驶,用Drive carefully 会更清楚;如果这是出车前的一句警语,我们用safety first in driving 这样的表达方式会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

2.影响听话人获得信息的原因,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说话人想越过话语字面意义去传递一种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

中英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中英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

中英文化差异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研究作者:逯曼隋晓冰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12期逯曼,隋晓冰(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跨文化交际也日趋频繁,在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变得困难,甚至出现障碍。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移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文章从中英文化差异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其对英汉实践翻译的影响,这将对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翻译;能力培养一、文化移情能力的影响因素“移情能力”起初是一个美学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的如心理学、语言学等诸多领域。

所谓移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是人类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特殊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其在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提高交际能力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移情能力根据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主要由三部分因素构成: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交际因素。

具体说来,影响文化移情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定势”。

“文化定势”是指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过于一般化的信念或态度,是一种简单化的认知方式。

文化定势对文化移情能力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影响表现为文化定势能够帮助人们恰当而又相对稳定地认知这个世界,减少跨文化交际的盲目性和复杂性,鼓励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有效降低焦虑感和恐惧感,从而能在文化移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消极影响表现为文化定势,一方面夸大了群体的差异性,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将文化看成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各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共性,这样极容易导致“本群体文化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他文化产生偏见或歧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
作者:高永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名:
外语与外语教学
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2003(8)
被引用次数:44次
1.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 1998
2.立普斯论移情作用 1980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1997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 1997(03)
5.Scollon Ron;Scollon,Suzanne Wo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2000
6.Samovar L A;Porter,R.E;Stefani L.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2000
7.Samova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7th edition ) 1994
8.Samovar L A;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1995
9.Plotnik Rod;Mollenauer;Sandra查看详情 1986
10.Mu Danping Culture and Business: Interacting Fffectively to Achieve Mutual Goals 2000
11.He Daokua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988
12.Hall Edward T The Silent Language 1973
1.杨静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产生的机制与表现[期刊论文]-理论月刊 2010(1)
2.原伟亮跨文化交际中的适度文化移情[期刊论文]-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1)
3.万呈惠.陈曼论跨文化翻译中的移情[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 2010(4)
4.王丽群.高磊.刘伟荣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外语跨文化教学[期刊论文]-中国电力教育 2010(22)
5.刘雪莲.董元兴文化图式在视听说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建构[期刊论文]-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4)
6.王丽皓.王晓姝从跨文化移情视角分析《推拿》中都红的命运[期刊论文]-山花 2010(18)
7.郑义.刘淑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4)
8.承晓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9.杨静跨文化交际中移情研究的语言与文化视域[期刊论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10.张莉异化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改革与开放 2010(8)
11.侯博语用移情、语用迁移和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林区教学 2010(9)
12.于洪颖二语习得中的文化移情原则[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0(6)
13.杨静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产生的机制与表现[期刊论文]-大视野 2010(11)
14.朱文平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期刊论文]-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4)
15.于巍巍浅谈移情学说在国内的发展[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09(7)
16.史艳坤浅谈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群文天地 2009(12)
17.康兆春文化逆差的跨文化探析[期刊论文]-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18.杨茹对高职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期刊论文]-教育与职业 2009(26)
19.王巾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期刊论文]-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2)
20.王巾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期刊论文]-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2)
21.黄海泉论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下对英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2.亓霞大学生英汉互译中移情策略的应用及培训[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9(1)
23.康兆春文化逆差与跨文化交际张力[期刊论文]-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11)
24.赵爱萍体育明星广告及其移情效应[期刊论文]-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25.卓勤中韩跨文化交际的心理认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50)
26.杨倩跨文化交际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期刊论文]-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6)
27.卓勤"韩流"现象的跨文化解读[期刊论文]-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8(6)
28.陈化宇浅谈母语文化负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2)
29.蒋晓萍.康兆春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翻译的文化逆差[期刊论文]-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8)
30.陈鑫论语言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期刊论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7)
31.张卫东.李涛心理文化变量与跨文化交际策略[期刊论文]-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32.金晶爱重视文化移情培养文化移情能力[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4)
33.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期刊论文]-龙岩学院学报 2007(5)
34.秦苏珏困惑与反思——以《女勇士》为例谈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误读[期刊论文]-当代文坛 2007(5)
35.王佳英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心理认知[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6(6)
36.岳中生论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移情[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5)
37.刘鸿宇.徐洪果图式理论与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38.郭琦关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调查[学位论文]硕士 2006
39.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2)
40.杜永莉克服深层文化迁移,实现文化的"超越"[期刊论文]-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2)
41.王莉萍.张锦辉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策略[期刊论文]-滨州学院学报 2005(1)
42.王勇大学英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初探——以口语教学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3.潘俊峰从社会建构主义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4.陈明娟礼貌策略与文化移情[期刊论文]-云梦学刊 2004(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wyywyjx20030800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