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文言文:常见文化常识

1.殿中侍御史三国时期官名。

三国魏派御史二人居殿中,察非法,后乃以之为官名。

宋沿设殿中侍御史,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

元亦设此官,初沿宋制为正七品,后提高至四品。

明初尚置,洪武九年(1376)废。

2.谏议大夫官名。

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

汉初不置。

北宋前期,为寄禄官。

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升从四品,复专掌讽喻规谏。

南宋兼领登闻检院,登闻鼓院。

明初曾置,旋废。

3.汉称七制唐羡三宗汉朝有七位皇帝受人赞颂,他们分别是西汉的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宣帝刘询,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

唐朝的二十一位国君中,历史学家认为其中三位最为杰出,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宪宗李纯。

太宗除隋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治”;玄宗早年励精图治,使国家兴盛,有“开元盛世”之称;宪宗刚毅果断,平定藩镇之乱,收服强藩,使唐重振声威,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赞颂。

4.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

“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

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

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

6.安置宋贬谪官,指定地区居住,轻于编管而重于居住。

7.巡按御史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御史的一种,隋朝设置。

为制衡行政机构主官的非常派的朝廷或地方官员。

不仅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并对府州县道等衙门进行实质监督,也可在监察过程中对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防范公家官吏侵害人民权益、或者是成为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名,用于自称或长辈称呼; 字,用于平辈之间或对尊辈(表示尊敬)称呼; 号,用于自称或他人称呼(表示尊敬)。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荐、进、补、就.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6)表恢复的:复、还7)表辞去的:致仕、归故里,乞骸骨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4.表主管的:知、典、主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权贵、卑、官绅、豪强8.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耿介、、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聪、慧、敏、木讷、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谄媚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淫、贪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衔、怨、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让、谴、尤、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刖、族、仗、流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国子监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缎、绮、纱、绦、缟、缯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24.表走跑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辩、问、谢、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驾)幸、对策、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之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窃40.表房舍的:舍、馆、第、邸41、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常考的特殊意义词: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如(到、往)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狱(官司、案件、监牢)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树(种植)按(追究、考察、调查)典、知、主(主持)令(美好、县令)延(延请)雅(平时)谢(道歉、谢罪、推辞、)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坐(因……而判罪、因为)甫(刚刚、才)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用(财用、因为)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常识1. 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字所记录的文字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 字词用法:文言文的词汇和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一词多义、古字的使用和不同的文体特点是文言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 句法结构:文言文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的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注重平仄和对仗。

- 语法差异: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使用古代的语法规则,如宾语前置、动宾关系的表达等。

2.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后演变为秦代的简文和篆书。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汉代开始形成文言文的雏形,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文学和官方文书的标准形式。

唐宋时期,文言文达到巅峰,成为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3. 文言文的主要分类文言文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和用途进行分类。

以下是文言文的几个主要分类: - 史部文言文:史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史书和历史记载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通常较为庄重、正式,使用的词汇和句式较为规范。

- 哲学文言文:哲学文言文是指用于哲学著作和思想表达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常常较为深奥,使用的字词和句式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

- 诗歌文言文:诗歌文言文是指用于写诗的文言文体。

古代诗人常常用文言文来表达深厚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意境。

- 经部文言文:经部文言文是指用于编写经典和教育教材的文言文。

这类文言文强调准确、精练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很高的标准。

4. 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文言文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 背诵文章:通过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 词义辨析: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一词多义的情况。

学习文言文应注重词义的辨析,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准确把握词义。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摘要: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正文: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学习,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要对文言文的字词、语法、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字词方面,要注意区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

语法方面,要熟悉文言文的助词、介词、代词等虚词的使用。

句式方面,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构成。

二、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掌握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和练习,熟练掌握各类实词的用法。

而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掌握虚词的使用,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气、关系和意境。

常见的虚词有“之”、“者”、“其”、“而”、“则”等,我们要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三、文言句式与语法结构文言文的句式和语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

判断句要注意“……者,……也”的用法;被动句则要掌握“受……于……”的结构;倒装句则要了解“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

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的省略、对称、对仗等修辞手法。

四、文化背景与历史典故学习文言文,不能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历史典故,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的“仁爱”、“礼治”等观念,《史记》中的“太史公曰”等评述方式,都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鉴赏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鉴赏文言文,既要关注文字表达,也要关注思想内容。

我们要学会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欣赏文言文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外,还要学会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六、实战演练与能力提升要想在文言文学习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多做实战演练。

通过做题、解析、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要关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全面提升自己的文言文素养。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1.古代数量词咫:八尺仞:八尺或七尺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寻:八尺乘:一百辆跬:半步,跨出一脚步:跨两脚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一世:三十年一社:五十户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3.兄弟排行称谓老大: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幼年:垂髫10-15岁:总角、及笄15岁:结发、束发16岁:破瓜20岁:加冠、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命、艾、半百60岁:花甲、下寿、耳顺70岁:古稀、中寿80岁:上寿、耋90岁:髦、胡耉100岁:期颐5.古代官场专用语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除:授予官职;迁:升调、调动徙:平职调动;复:恢复旧职;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铨:选拔官吏;下车:上任左迁:贬官、降职;擢:由选拔而提升;黜:罢免革除官职;举:被举荐、推荐罢:免职外放;辟:招聘授官;召:聘任;6.古代礼仪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不言老:古代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接风:设宴接待远方的客人;伏惟: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说话表尊敬;朝:诸侯按规定时间觐见天子的一种礼节;修敬:修饰礼仪以示敬意;盟:两国或两人以上聚会杀牲歃血的仪式;庙见:帝王即位后在宗庙举行的拜祖之典礼;封禅: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稽首:最隆重的一种拜礼;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拜礼;加冠:古时男子年满二十举行的一种郑重的加冠仪式;拜将:古代任命大将举行的隆重礼节;负荆:古代表示认错赔礼的一种礼仪;侍立:向对方表示恭敬的一种礼仪;辞谢:婉言道歉;东向坐:室内最尊的上位;7.古代科举童试院试:每年一次,在州、府、县进行,主考为知县、知府、学政,应试者为儒童或童生,考试内容除经、史、子、集、时务外,主要考八股文或试贴诗,录取者为生员庠生,俗称秀才;乡试秋闱:三年一次多在农历八月,在省城举行,主考为朝廷专员,应试者为秀才,考试内容同上,考中者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春闱:乡试后次年的春天多在农历三月在京师由礼部主持,主考为朝廷大臣,应试者为举人,应试内容同上,录取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会试后的四五月,在京城朝廷大殿进行,主考为皇帝、亲王,大臣监试,大学士、部院大臣评卷,应试者为贡生,考试内容主要是策问就当时政、经济等问题发问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此三名为“进士及第”为一甲;然后为“进士出身”,为二甲;最后是“同进士出身”,为三甲;8.天文历法天干地支: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项;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项;天干表示次序,地支表示时间,单数配单数,双数配双数,依次按序组合60对,如甲子、乙丑、丙寅等;阴阳:阴指地、水、山北、水南、月亮太阴;阳指天、火、山南、水北、太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胜: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四象: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等人们想象中的四种动物;朔、望、晦:阴历每月初一为“朔”,每月十五为“望”,每月月末一天为“晦”;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古代时间词语期年:满一年积年:好几年曩:从前旦日:第二天久之:很久向:先前良久:很久旦:早晨异日:将来翼日:明天翌日:次日质明:天刚亮亭午:正午暝:天黑了即日:当天中夜:半夜未几:没多久既:已经初:刚开始顷刻:一会儿适:刚才已而:不久瞬息:一眨眼少顷:一会儿今者:现在寻:不久倏尔:忽然夜阑:夜深遽:立刻薄暮:傍晚卒:突然,同“猝”秋:时候无何:没有多久尔来:从那以来既望:阴历十六食顷:一顿饭的工夫10.古代器皿镬:煮食物的一种大锅缻:盛酒的瓦器弩:一种利用机械发射的弓卮:酒器笏:上朝用的手板镆铘:有名的宝剑椟:匣子觞:一种酒器臿:一种掘土工具箪:古代盛饭的竹器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管龠:箫笛类乐器箧:书箱銛:一种短兵器硎:磨刀石铩:古代一种长矛银瓶:汲水器敲扑:短长刑具大吕:周庙里的大钟檀板:檀木制的拍板钿:金花九鼎:夏禹铸的九个鼎铛:平底的浅锅樽:古代盛酒的器具金戈:金属制成的长枪斛:一种量器珰:耳坠羯鼓:古代一种打击乐器漏:用滴水计时间的器具鉏耰:一种似耙而无齿的农具钩:一种似剑而曲的短兵器鼎:古时烹煮用的一种三足两耳的器物篦:古代妇女戴在发髻上的装饰品斧钺:形似斧而较大的一种兵器枷:套在犯人颈上的刑具觚:古代一种长身细腰、形如美女的盛酒器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拂尘:一种形如马尾,后有持柄,用以拂拭尘土的用具11.古代地名西安:京兆万年、丰镐、长安、芷阳、三辅南京:上元、金陵、建业、江宁、白下、应天、石头城北京:大都、中都、顺天、北平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二陵:北陵东崤山、南陵西崤山三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六郡:会稽、吴、丹阳、豫州、庐陵、新都四渎:江长江、河黄河、淮淮河、济济水六合:东、南、西、北、天、地五方:东、西、南、北、中江西九江:浔阳、柴桑浙江杭州:临安山西:崤山或华山以西塞外:长城以北江表:长江川南吴越:江东地区彭蠡:鄱阳湖江苏苏州:吴中、吴门汉东:汉水之东江苏镇江:京口山东: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江东、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南岸地区河东:黄河以南的山西省西南部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山海关以外的辽吉黑关内: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山海关以西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河南开封:汴京、祥符、大梁、汴梁、东京12.古代服饰冕: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纶巾:冠名,又称诸葛巾,一般为军师所戴裘:皮衣,毛皮在外屐:木鞋缙绅:缙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绅带,带子在腹前打结,多余下垂部分叫绅 ,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带间,后把“缙绅”或“绅士”作为仕宦的代称;绔:裤子,无裆的套裤帛:又称缯,丝织品的总名缟:又称素,是未经染练的缯帛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为穷苦人所穿履、屦:上古的鞋叫屦,汉代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丝等制作;丝履、丝屦多为贵族所穿,穷人穿草鞋;蓑衣:雨具,用草编织而成13.古代建筑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府:达官贵族的住所邸:高级官员的住所观:道教的庙宇厢:正房两侧的房屋陵:帝王的墓地庵:尼姑住的佛寺牌坊: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塔:用来藏舍利或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祠: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或公众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物而修建的房屋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亭: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阁:四周设有栏杆回廊的楼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14.尊称或敬称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足下:对朋友的敬称陛下:对君主的尊称诸君:对多人的尊称夫子:对学者的尊称惠存:敬辞,请保存令阃:尊称对方的妻子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敬称阁下:敬称对方先烈、先哲:尊称死去的人公: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高足:对别人学生的敬称大驾:对来访者的尊称夫人: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贵庚:敬辞,问对方年龄贵恙:敬辞,问对方的病钧旨:敬辞,指对方说话高论:敬辞,指对方的言论和见解高寿:敬辞,问老年人年纪芳名:敬辞,问对方姓名多用于女子惠顾、莅临、光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赐示爱、教:敬辞,称对方给予指示、厚爱和指教海涵:敬辞,请对方大度包容自己海量:敬辞,称对方宽宏的度量恭喜:敬辞,祝贺对方喜事屈就:敬辞,请对方担任职务屈尊:敬辞,指对方降低身份俯就赏光:敬辞,请对方接受邀请赏脸:敬辞,请对方接受要求和赠品15.谦称谦辞家严:谦称自己的父亲妾:女子谦称自己家母:谦称自己的母亲窃:谦称自己奴家:青年女子的谦称小人:地位低的人的谦称不才:“我”的谦称仆人:男子的谦称鄙人:自己的谦称在下:自我的谦称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卑下:谦称自己愚见:谦辞,说自己的见解寒门:谦辞,称自己的家门敢问:谦辞,冒昧请求别人小弟:对熟人或朋友谦称自己过奖:谦辞,指对方的表扬或夸奖见笑:谦辞,指自己言行的拙劣被人笑话托福:谦辞,指对方福气使自己幸运高攀:谦辞,指与地位高的人交朋友或结亲戚恕:谦辞,请对方宽恕原谅自己16.文化现象三教九流:三教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古代六种学问或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五音:宫、商、角、徵、羽五蠧: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之民。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一、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言,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圈。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句法复杂、词汇丰富、注重修辞和典故引用等。

二、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文字,当时的文字主要用于祭祀、纪事和记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种通用的书面语言,即文言文。

在秦汉时期,文言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正式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地位和影响文言文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著作中,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文言文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的国界,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包括句法结构、词类和词序等。

其次,要积累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常用表达方式,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和课文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文言文的辅导班或者请教老师来加强学习。

五、文言文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汉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仍然在一些领域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古典气息。

此外,文言文也常常出现在古代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中,以及一些重要的场合和仪式上。

六、文言文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文言文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学术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设立文言文研究机构、举办文言文比赛和培训班等方式来提高文言文的研究和教育水平。

同时,也鼓励学生和广大民众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和传承中,以保持文言文的活力和影响力。

七、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

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

文化常识文言文翻译

古者,华夏之地,人文荟萃,文化繁盛。

今译其要,以供后学之参考。

一、《周易》原文: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译文:《周易》云,易者,无所思虑,无所作为,寂然不动,感而通天下之理。

二、《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论语》曰,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三、《诗经》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诗经》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沙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所向往的伴侣。

四、《史记》原文:昔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蚩尤,而诸侯咸来朝。

译文:昔日,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交战,遂擒获蚩尤,于是各路诸侯都前来朝见。

五、《汉书》原文:汉兴,萧何、曹参、陈平、绛侯周勃,皆以功封侯,世称“汉初三杰”。

译文:汉朝建立后,萧何、曹参、陈平、绛侯周勃,都因功被封侯,世人称之为“汉初三杰”。

六、《楚辞》原文:楚辞之祖,屈平所作。

其辞哀怨,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楚辞之祖,为屈原所作。

其辞哀怨,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七、《水经注》原文:水者,地之血也。

注之则畅,泄之则滞。

译文:水,为地之血脉。

注入则畅行无阻,泄出则滞留不畅。

八、《世说新语》原文:王导、谢安,一时之英也。

王导以和为贵,谢安以清为宗。

译文:王导、谢安,为当时之英才。

王导以和谐为贵,谢安以清高为宗。

九、《文心雕龙》原文:文者,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译文:文,源于心之情感,言生于文,言立则文明。

十、《唐宋八大家》原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也。

译文: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以上十篇,皆为中国古代文化之瑰宝,翻译其意,以供后人研习。

虽文言文晦涩难懂,然其中蕴含之智慧与哲理,仍值得细细品味。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字词、修辞手法、文化思想以及流传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文化常识。

一、字词的独特性文言文的字词通常具有独特的特点,比如使用较多的是古代汉字,如"兮"、"乃"、"其"等;同时,还有不少文言文中独有的字词,如"善哉"、"斯人"等。

这些字词的使用使文言文的表达更加精练、富于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文言文中还存在着很多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比如"天人合一"、"君子之道"等,这些字词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使文言文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里使用了双叠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于女子的赞美,展现了对女性美的崇尚和追求。

又例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在记载战争场面时写道:“天空寒气逼人,日月无光。

”这里通过对气候的描写,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

三、文化思想的体现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例如《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了自我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另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尽敬下,无事焉”等,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有为而无为的管理理念。

这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不仅仅是对于古人智慧的总结,更是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个人修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四、流传和影响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形式,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是士人必修的一门学科,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汇总,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一、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是指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古代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厚重庄严:古代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儒家思想等价值观念,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2. 精致细腻:古代文化追求文化艺术的精雕细琢,注重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发展。

3. 传统礼仪:古代文化重视礼仪礼节,强调孝悌、忠诚和友善等价值观念。

二、古代文化常识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思想之一。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尊崇周礼和孝道。

2. 五德理论:古代文化中的五德理论指的是五德(仁、义、礼、智、信)的相互作用,认为五德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人类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

3. 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主要描写明清两代盛行的官员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公正廉洁的品行。

4. 诗词歌赋:古代文化中的诗词歌赋是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5. 书法篆刻:古代文化中的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以及赵孟頫、黄庭坚等篆刻家都有重要的影响。

6. 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讲究平衡和整体性的人体观念。

7. 皇宫建筑:古代文化中的皇宫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发展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8. 古代礼仪: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祭祀、婚丧嫁娶、宴会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9. 四大发明:指的是古代文化中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古文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一直被人们所钦佩和学习。

在这片古文的海洋中,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文之美。

下面为你整理了一份常见文言文古文化常识清单。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书面文学语言,起源于周代的史记和尚书,发展至清代的典籍和诗词。

它以古汉语为基础,注重表达意境和情感,善用修辞手法。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1. 词语丰富多样: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量丰富,有许多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语,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运用。

2. 句式繁复精细:古文中的句式多采用并列与状语从句,修辞手法丰富,要求读者对句子结构有深入的理解。

3. 字义变迁丰富:随着时代演变,古文中的字义不断发展和演变,读者需要通过文化背景了解字义的变化。

三、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 阅读注释:在阅读古文时,可以通过注释来理解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加深对古文的理解。

2. 背诵经典:通过背诵古文经典作品,可以加深对古文的印象,并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练习写作:通过模仿古代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可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中国古代文言文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文学价值高,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1. 《史记》:司马迁的这部史书是古代文言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详实而生动的叙述方式,被誉为中国史学的鼻祖。

2.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在这本书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书目。

3. 《红楼梦》:曹雪芹的这部长篇小说虽然是小说体裁,但融入了大量的古文元素,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五、古代文言文常见成语和典故古代文言文中蕴含了许多富有智慧和哲理的成语和典故,这些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在今天的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1. 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形容高尚的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淡薄之心为基础。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1、《史记》正本130篇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本纪:帝王(如项羽本纪)世家:诸侯王(陈胜吴广由于意义重大被写入世家)列传:知名人士书:典章文献表:大事年表(大事记)2、我们常说的《诗经》六义:风、雅、颂、赋、(___比___)(___兴___)。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

《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

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分别为31、4、5篇。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3、我们常说的六艺是指《__诗经__》《__尚书__》《礼记》《乐记》《易经》《春秋》,也称“六经”。

4、唐代“三绝”是指(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5、我们常说的六艺也指古代知识分子要掌握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__书__)(___数___)。

6、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家。

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

7、北朝民歌是(《敕勒歌》、《木兰诗》《子夜歌》、《西洲曲》是南朝民歌8、我国第一部以记叙一人为中心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晏子春秋》9、“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谷梁传》、《公羊传》10、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

1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庄子是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一、先秦文学(1)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2)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山海经》保存神话最多。

(3)卜辞是我国最早的散文。

(4)诗歌(《诗经》)和散文(“楚辞”)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5)《尚书》是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六经”之一。

(6)《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文化常识

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文化常识习题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它是专为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宦子弟而设立的。

B.兜牟,也称“兜鍪”,是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也借指战士,如辛弃疾的词句“年少万兜鍪”。

C.柝,古代巡夜时用来报更的木梆。

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有“朔气传金柝”的诗句。

D.榷,指税,也指专卖。

古代很早就有专卖制度,主要产品有盐、茶、酒等。

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嗣位指“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君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C[“察茂才”“举孝廉”属于自下而上选拔官吏。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

也有可能是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6.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A[“左迁”必是降职。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B.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如明英宗、雍正帝。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B[“明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合称“三秦”。

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

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A[陛,是宫殿的台阶。

殿下,是对太子的尊称。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的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明经是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是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赈恤”,即赈济与抚恤,是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按例须谒告于祖庙。

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

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1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讳嫌,就是避讳。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C[“除”,任命官职。

]1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从“薄父死山阴”的交代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历代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C[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1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古代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D[博士在古代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

D[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