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育学主观题汇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改革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本文将围绕教育学的主观题展开讨论,主观题是教育学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回答。
通过解析和分析教育学主观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本文的正文部分,将介绍教育学的一些重要要点。
首先,我们将探讨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分支,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
其次,我们将介绍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最后,我们将讨论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了解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以及教育学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
希望本文可以为读者对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注:此部分内容为文章1.1 概述的一个示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文章结构进行修改和补充。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总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端,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教育学主观题的重要性和当前存在的问题。
文章结构部分,即本部分,将详细说明整篇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的组成,并提供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概括。
目的部分将明确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正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由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组成。
在正文的每个要点中,将依次介绍该要点的内容和相关观点,并结合理论和实践案例进行论述和分析。
每个要点之间应当有逻辑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过程。
结论是本文的收尾部分,主要包括总结要点、对主题的思考和展望未来三个方面。
湖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原创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
原创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一、教育基础概述教育基础是指教育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掌握良好的教育基础知识对于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和教育评价心理学等。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等心理现象;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晚年的心理发展过程;个性心理学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个体的心理特点;教育评价心理学研究评价和测量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三、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学实践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教育目标研究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教育内容研究教育的内涵和范围;教育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育评价研究教育成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四、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教育与社会、家庭、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育社会学对于教师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教育和文化的关系、教育和家庭的关系等。
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教育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和家庭的关系研究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是指与教育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
教师需要了解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合法、规范地开展教学工作,并保护自己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育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原则和教育法律责任等。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资教育学考点总结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要学科。
在教育学考试中,教育学通常是必考科目之一。
本文将对教育学考点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教育实践的科学。
教育学的特点包括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和科学性。
二、教育学的学派和理论教育学有多种学派和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外部刺激和反应的研究;认知主义强调对学习过程中人类知识和思维活动的研究;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个体的尊重和关注;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有目的性、系统性、影响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的目标实现途径包括教育引导、创设情境、教学法和评价方法。
四、学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生发展的理论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进程,包括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的实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等方法。
五、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管理的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学校教育管理等。
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包括学校管理、课程管理、教育评价等。
六、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法律与道德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学生权益保护、学校管理的法规等。
教育法律与道德的实践包括教育公平、教育公正和教育法律的执行,以确保教育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七、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价值观的塑造、学校氛围的营造和学校管理的转变等。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教学等。
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九、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价教育研究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等。
教师证考试专业知识点总结
教师证考试专业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的概念和范畴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劳动性质、教育的发展规律等内容。
2. 教育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的对象是学习者,包括幼儿、学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教学、训练、启迪等。
3. 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社会学理论、教育史论等。
4. 教育的管理与监督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内容。
5. 教育的伦理道德教育的伦理道德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操守、学生的行为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二、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发展、心理调控等内容。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学习动机、教学评价等内容,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4. 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行为特征、心理活动规律等内容。
5.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1.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探究法等。
2.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感主义教学理论等。
3.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综合性评价、质量分析、评价改革等。
四、课程与教学1.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主要包括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目标等。
湖北教师资格笔试小学笔试指导:教育基础知识梳理
湖北教师资格笔试小学笔试指导:教育基础知识梳理国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相对零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完知识点之后头脑中仍然一片混乱的状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本文以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五节教育基础知识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整体上建立知识框架,构建知识网络。
第五节教育学基础知识在考试中主要是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平均每年会出现2—3道单选,1道简答题。
本节主要从宏观层面论述了教育的相关问题,分为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属性、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发展、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8个小的部分。
这个八个部分的知识点可以四个大的版块:
教育的含义以及发展
教育学的含义以及发展
教育与社会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的含义以及发展
二、教育学的含义以及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
四、教育目的与制度
注:其中★为简答题出题点。
湖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试复习资料
日前,湖北省发布了?2021年湖北关于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录用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预示着2021年农村教师招聘考试的大幕已经拉开。
为了帮助广阔考生顺利通过笔试,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想,华图教育集团教师事业部专家根据历年考试情况和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特此制定了详细的备考方案,以供考生参考。
一、解读公告,理清考试内容。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因此,对考试公告的解读是所有考生备考的大前提。
考生需要在考试公告出来后,及时进行自我研究,或者通过权威培训教育机构〔如华图教育〕的网站查询专家对公告的解读,了解考试信息和考试内容,为进一步的备考奠定良好的根底。
本次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科目为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两科,分别由省教育考试院和省人事考试院组织命题,分值比例是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综合知识=7:3。
这些都和2021年的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考试根本保持一致。
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不必过多担忧题型和考试范围的变化。
二、分析考试科目,有针对性的复习。
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两学科是笔试的两大科目,无论在题型还是在考试范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分学段、分学科命题,根据教学需要和招聘条件,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综合知识科目涵盖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时事、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
详细情况如下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查能力题型分值占比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以局部教育综合知识为辅熟练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客观题和主观题100分70% 综合知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时事、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观察分析、逻辑思维、语言理解、综合协调、竞争开展能力和心理素质客观题100分30%〔一〕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备考指导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即是考生所报科目,与其他学段教师招聘相比,农村义务教育学段的教师招聘专业知识考试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其中,初中岗位的难度与中考相似或者稍微高过中考,小学岗位的难度就更低了。
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资考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考试,教育学是其中的一门科目。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方法、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学应用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教资考试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活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原理、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内容。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 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象的研究,探讨教育的发展过程、规律。
3. 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和规律,寻找异同之处。
4.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教育学理论,对教育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论总结。
三、教育学理论1. 教育目标理论:研究教育应实现的目标和意义。
2. 教育过程理论:研究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教学方法等。
3.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成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4. 教育思想史:研究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四、教育学应用1. 教育管理:研究学校组织、教职工分配、教育资源配置等管理问题。
2.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教育教学的指导。
3.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践。
4. 教育法学: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法律案例,保障教育的合法权益。
总结: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教育学的考试中,需要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理论和应用。
只有全面了解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才能顺利通过教资考试。
湖北教师资格小学笔试指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解析
湖北教师资格小学笔试指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解析考点1:课程的分类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
代表人物是怀特海。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
代表人物是杜威。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共同性和发展性,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机构为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编制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
练习题: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属于( )。
A.国家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隐性课程【答案】C。
考点2:教学原则练习题:“开其意,达其辞。
”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性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C。
解析:孔子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
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意思是说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
故选C。
考点3: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纳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技术)重点归
纳总结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以帮助考生高效备考。
一、教育学
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点科目之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理论:关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学说和流派,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
2. 教育心理学:重点了解学生发展及其心理特点,包括儿童心理、青少年心理和成人心理等。
3. 教育教学理论: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与方式、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法等。
4. 教育法律法规:熟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教育法、义务
教育法等。
5. 教育管理学:关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二、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另一个重点科目,主要内容如下:
1. 教育技术原理: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教育
技术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2. 多媒体教学:熟悉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施方法,包括PPT制作、影音资料运用等。
3. 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法,包括网络教育、在线课程等。
4. 教育软件应用:关注教育软件的选择和应用,了解电子教材、教学辅助软件等。
5. 教育信息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等。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学教育技术)科目的重点内容
归纳总结,希望能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教资教育学重要考点
教资教育学重要考点教资教育学重要考点概述教育学是教师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旨在培养具备优秀教育素质的教师。
教育学作为教育教学专业的重要科目,在各类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教资教育学的重要考点进行概述,帮助考生加深对于这些考点的理解。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是考试中的必备知识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
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等问题,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备优秀教育素养的教师。
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考试中的重点考点。
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规律、教育的价值等。
考生需要掌握列宁、毛泽东、陶行知等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和途径,以及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考试中的重点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指导和促进教育实践。
四、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旨在揭示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规律,为教育体制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五、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效益分配的学科,旨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教育经济的发展。
六、教材教法教材教法是考试中的重点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教法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考试中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
了解教育法律法规对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公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的学科,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探讨如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二、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统计等手段收集事实数据,分析教育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种教育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告等,探讨教育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3. 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质性研究手段,揭示个体的经验、观念和情感,了解教育问题的多元性。
4. 数量研究方法:采用量化的统计分析手段,研究教育问题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三、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 教育目的理论:包括个体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技能培养理论等,围绕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展开探讨。
2. 教育内容理论:研究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如学科课程理论、文化教育理论、体育教育理论等。
3. 教育方法理论:探讨教育的传授和实施方式,包括启发式教学理论、社会互动教学理论等。
4. 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评估方法和标准。
四、教育学的专业发展1. 教育学的学科分支:根据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教育学分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分支。
2. 教育学的专业实践:教育学专业人才可以从事学校教育、教育管理、师范教育、教育研究、教育咨询等多种教育领域的工作。
3. 教育学的国际交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包括学术研讨会、学者互访、国际合作项目等。
五、教育学的新发展1. 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革新。
2. 教育大数据的研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教育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推动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科学化。
3. 教育创新实践:探讨新型教育模式和实践,如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跨学科整合等教育形式。
2023年湖北义务教师教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考知识点
2023年湖北农村义务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考知识点必备考点1:教育的起源
必备考点2:教育的功能
必备考点3:中外主要教育思想
必备考点4:20世纪以来不同的教育学流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必备考点5:20世纪以来主要教育理论成果
必备考点6: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必备考点7: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必备考点8:课程的类型
必备考点9:课程理论流派
必备考点10: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形式
必备考点11: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必备考点12:新课程改革
必备考点13:教学原则
必备考点14:教学方法
必备考点15:教学组织形式
必备考点16:教学评价的种类
必备考点17:德育原则
必备考点18:德育方法
必备考点19:德育模式。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考试(考试院教师招聘内部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地发展和教育学地发展.知识点梳理1.教育地概念教育是培养人地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地社会要求,有目地、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地工作,对受教育者地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地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地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地演变.正规教育地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地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地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地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地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地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地标志是清朝末年地“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地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地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地围墙之.”(2>现代教育制度地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地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地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地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地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地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地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地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地形式,建立了典型地政教合一地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地私学成为当时地显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案地基本教材和科举测试地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地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古代学校教育地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地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4.20世纪以后地教育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在数量上获得更发展,义务教育普遍向中等教育延伸,职业教育发展受到普遍重视,政治道德教育普遍呈现出国家主义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地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地特点:即教育地终身化、教育地全民化、教育地化、教育地多元化、教育技术地现代化.5.中国古代地教育学思想孔子地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地反映.他很注重后天地教育工作,主“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地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先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为代表地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地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地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地传习.道家是主“道法自然”地哲学.道家主回归自然、“复归”人地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地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地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案为先”,揭示了教育地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地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地完整地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地视导和测试制度;主课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还提出了教案相长地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地教师观.在教案方面,主启发式教案,主教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6.西方古代地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地思想来源,需要提到地是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地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以培养未来地统治者为宗旨地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地正义国家地工具.柏拉图地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地代表作《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地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就是教育地最高目地.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地,主按照儿童心理发展地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地、全面发展地教育.他地教育思想著作是《政治学》.7.教育学地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地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地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案论》.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地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地主义思想,强调教育地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2>规教育学地建立一门规学科地建立,从独立地教育学诞生地角度来说,通常以德国赫尔巴特地《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赫尔巴特地贡献在于把教案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地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地基础.在教案上,他强调系统知识地传授,强调课堂教案地作用,强调教材地重要性,强调教师地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地特点.作为现代教育地代言人,美国教育家杜威主教育即生活,主“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地中心地位,主教师应以学生地发展为目地,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8.当代教育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地诞生和在全世界地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地事件,特别是马克思提出了人地全面发展地学说,将社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l939年,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地目标.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地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之间地关系.知识点梳理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地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地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地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地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地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地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地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2.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地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地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地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地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地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地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地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地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地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地动力作用;其次,科学地发展不但对教育地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地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地轨道前进.具体地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地观念,影响受教育者地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教育地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地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地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地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地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地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地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地观念③信息技术地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地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4.教育与文化(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地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地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各自地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2>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地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地缩影(3>学生文化学生文化地成因包括:学生个人地身心特征,同伴群体地影响,师生地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地影响.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地基本关系.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地发展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地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地因素.知识点梳理1.个体身心发展地动因(1>发论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地身心发展地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地在需要,身心发展地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地.孟子是中国古代发论地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地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地力量,如环境地刺激和要求、他人地影响和学校地教育等.我国古代地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地价值,他们关注地重点是人地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地发展是个体地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地素质、机体成熟地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地强度、社会发展地水平、个体地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地结果.2.个体身心发展地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地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地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地不平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地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地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地时期.(4>个体身心发展地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地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地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地影响①遗传素质是人地身心发展地前提,为个体地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地差异对人地身心发展有一定地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地发展中地作用是不能夸(2>成熟对个体发展地影响由基因制约地发展过程地机制就是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地一种状况,指个体地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地阶段.人地机体地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地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地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地影响个体地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地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改造环境,人在改造环境地实践中发展着自身(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地特殊功能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地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地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地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地影响不仅具有即时地价值,而且具有延时地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地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地巨大作用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地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地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地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地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地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地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地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地目地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地主动选择.4.教育对个体发展地作用(1>教育能发现人地价值(2>教育能发掘人地潜力(3>教育能发挥人地力量(4>教育能发展人地个性发展个性是教育地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地本质和真谛.5.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地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地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地教育对象是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地少年,高级中学地教育对象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岁地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地少年期和青年期.(1>少年期地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①少年期地年龄特征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个体发展中地少年期,有些心理学家称其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地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地倾向.身体状态地剧变,心世界地发现,自我意识地觉醒,独立精神地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地总体性地阶段特征.②初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地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地道德理想和深刻地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地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地多维标准.(2>青年期地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①青年期地年龄特征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地时期.个性地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地时期.②高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地责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地关系,学校教育要使青年认清时代地要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地关系.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个体身心发展地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地因素.难点:少年期地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地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地个体发展任务.第四章教育目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目地地概念和层次结构、制定教育目地地基本依据以及我国地教育目地.知识点梳理1.教育目地地概念和意义广义地教育目地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地期望;狭义地教育目地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地总地要求.教育目地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教育目地是教育地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教育目地地层次结构(1>教育目地地基本层次①国家地教育目地②各级各类学校地培养目标③教师地教案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地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地对所培养地人地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地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地关系.(3>教师地教案目标教案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案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地要求或产生地变化结果.教案目标与教育目地、培养目标地关系是具体与抽象地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3.制定教育目地地基本依据(1>教育目地地制定受制于特定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不同地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地教育目地②不同地社会制度有不同地教育目地③不同国家地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地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地体现了人们地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地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地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地地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地全面发展学说地基本理论有以下几点:①全面发展地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地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人地发展受到社会分工地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地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地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地可能性⑤人类地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地全面发展地唯一方法4.我国地教育目地(1>我国教育目地地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地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地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地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地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地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地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地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地根本区别所在.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地全面发展学说地观点、我国教育目地地表述.难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地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测试,本章地容多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因为师生关系在教案中非常重要,因而容易出材料分析题.本章地考查重点是:<1)教师职业地性质、特点;掌握教师职业专业化地条件.<2)师生关系地概念;师生关系地类型;学生地权利和义务.<3)中小学生地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案过程中地地位和作用;教师劳动地特点.<4)结合实际说明作为一个合格地教师应具备地素养及如何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考纲1.学生地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地成员之一,具有人地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地人.学生具有发展地潜在地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地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地条件是个体与环境地相互作用.<3)学生是学习地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地教育对象.2.学生地位地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地独立存在价值.3.学生地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地未来,人类地希望;是独立地社会个体,权利地主体,有独立地法律地位,他们享有公民地绝大多数权利,还受到社会地特别保护.4.学生享有地合法权利:<1)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包括受教育地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地义务:<1)受教育地义务.<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3)遵守学生行为规,尊敬师长,养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地学习任务.<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地管理制度.6.教师职业性质:<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地职业.<3)教师地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地特点:<1)人类文化地传递者.<2)人类灵魂地项目师.<3)示者地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地角色.<6)研究者地角色.8.教师劳动地特点:<1)特殊地复杂性.<2)独特地创造性.<3)鲜明地示性.<4)显效地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地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案科地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案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地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地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地教育理念:新地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地教育能力:①加工教案容,选择教案方法地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地研究能力.11.教师地人格特征:指教师地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地品质等.<1)优良地个性品质.积极乐观地情绪,豁达开朗地心胸,坚忍不拔地毅力.<2)积极地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12.教师良好地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地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地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案活动中结成地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地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地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地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地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容地教案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地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地特点:平等;爱生尊师;教案相长.16.新型师生关系地建立对教师地要求:树立新地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与学生交往;发扬教育,倾听学生地意见.17.教师地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地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地作用三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地作用;<2)教师对学生地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地主导作用.18.教师地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地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针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地特殊位置而言地.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地执行者,是教育教案活动地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地发展.<2)教师受过专门地训练,有丰富地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地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期掌握丰富地知识.第七章教案(上>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案工作地意义和任务、教案过程以及教案原则和教案方法.知识点梳理1.教案地概念教案是教育目地规下地、教师地教与学生地学共同组成地一种活动.教案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地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案以培养全面发展地人为根本目地②教案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③教案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地统一2.教案地意义教案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地活动,不仅是智育地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地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案地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021年湖北农村义务教师考试学前教育学科知识
2021年湖北农村义务教师考试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如下:一、教育的含义教育是指对人(受教育者)传授知识经验、训练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及良好习惯、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前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主要指对0~6、7岁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实施的教育,学前教育包括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7岁的学前教育。
三、学前教育的特点非义务性、保教结合、启蒙性、直接经验性。
四、学前教育学的含义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五、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六、实验法的含义实验法是教师根据教育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七、行动研究的含义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
八、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这四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的。
九、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学前儿童、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
十、学前儿童是构成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游戏和活动的主体。
十一、行为目标是一种用可观察到的或可测量的儿童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具体、明确,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十二、表现性目标与行为目标相对,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幼儿身心的一般变化,而非某种特定行为。
十三、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过程。
所以,有时又被称为过程目标、展开性目标。
十四、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特征1.学前教育机构规模的扩大化;2.学前教育机构的多样化;3.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4.学前教育的手段不断现代化。
十五、幼儿教育的含义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从内容上看,人们是从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乎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国家机器产生。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
有的人把阶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把生产性看作是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偏颇的认识。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教育的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湖北省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教学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是由教育自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构成的。
书院:我国古代特有的高教机构,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
中世纪大学:欧洲封建社会(5世纪到17世纪)的大学,具有行会性、自制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雏形阶段的标志。
赠地学院:1862年国会通过“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历史上称之为“赠地学院”。
院系调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始于1952年秋。
改造文理工医农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它科类的单科和多科学院,且以单科学院为主。
大众化: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民主化:一是涉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另一含义体现在高等教育管理上。
终身化:终身教育。
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可并传入我国。
国际化: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高等教育所应有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国际理解。
教育目的:它是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导向和控制的作用,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上皆有重大意义。
高级专门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概念,具有多层含义,应作全面的理解。
高级专门人才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全面性是基础,专业性是在全面性的基础上的定向发展,创造性的培养渗透于全面性、专业性之中,同时,又是全面性、专业性的最高表现。
开放大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英国,随成人教育兴盛、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成的。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教育学指导:教学概述
湖北农村教师招聘教育学指导:教学概述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二)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与上课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
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四)教学与自学教学与自学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学有两种,必须加以区分。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
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通过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缺少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page](三)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以人类已有的知识为对象,力求在短时间内接受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使个人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水平,具有特殊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农村教师笔试指导:教育学概述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比如学校布局的调整、教师工资的增长或拖欠、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等。
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识活动关系的现象。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内部诸因素指教师、学生、教材、设备、教学管理等,外部诸因素指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一)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从宏观角度看,其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人类有关教育的认识大概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日常教育经验,另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教育学”。
教育学是对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
教师只有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教育经验,才能将其纳入到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是有理论依据的,而不是直接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一种科学的解释。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学扮演着一种“中介”或“桥梁”的作用,沟通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二)微观角度的研究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从微观角度看,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不为人们的主观意志所转移。
教育学系统地剖析了教育现象的不同层次和各个侧面,揭示了教育领域里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与预见性。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教育学,对于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上课有好坏优劣之分。
一个卓越而成功的教师正是借助教育学的理论,睿智、敏锐地观察课堂上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恰当地利用科学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活泼,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page]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免疫”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正如一个缺乏坚实历史基础知识的人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考古学家一样,一名没有深厚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教师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要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
只有三者兼备一身,合理优化,才能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如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变得适合社会发展。
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阶段的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与观点,理论上并不成熟,方法是经验总结和理性思考。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2)墨家的教育思想作为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①论教育作用: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②论强力而行:墨翟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
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3)道家的教育思想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
(4)《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收人《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1229字。
《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①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记》以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page]③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的思想,这是一种传统教师观。
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就是君主对自己的教师也不能按一般臣下对待,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
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启发诱导。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
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他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
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主要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