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OH溶液与CO2反应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再探究说课课件
H2O
观察法
定量实验
定量
课后反思
提高了探究的 层次和水平 。
2 1
培养学生 实验的创新意 识和质疑精神
氢
氢
氧
氧
化
化
钠
钠
固
溶
体
液
课后反思
个别问
题解决的不 3
是很理想
2
培养学生
提高了探究的 层次和水平 。
1
实验的创新意 识和质疑精神
谢谢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
教学背景分析
课时 课 题
说
明
多角度认识 从元素组成、溶液中微粒及微粒的相互作用、性质、应
1
酸碱盐 用及转化的角度认识酸碱盐,梳理出较为系统的知识结 构,形成有序认知。
家用清洁产 以家用常见的清洁产品为素材,通过阅读标签、阅读资
2 品中的酸碱 料、实验设计等,复习重要的酸碱盐性质,并应用其性
盐知识
质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NaOH 固体
对比 实验
酚酞溶液
两种方法
检
加热这个实验后的混合溶 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石 灰 水
加入物质X
定性
氯 化 钙
加稀 对盐
溶 比酸
液
验
定量
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问题
回忆CO2与NaOH的 反应,通过这个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我们能
获取哪些信息?
问题
证明一个无明显现象 反应的发生你有哪些 思路?
单元设计 引出课题
对比实验
实验中有水这种干扰物 质,加做对比实验。
设计实验
明确干扰物质,用更多 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微课说课
四川省巴中中学 杨丽 --精品--
教 学内 容
--精品--
教 学目 标
1 掌握CO2与NaOH的反应 2 会分析相关实验的现象及原理 3 体会对照实验在化学探究中的
重要性
--精品--
入魔 术 引
教 学过 程
进行实验 发现问题 设计方案 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 巩固练习
--精品--
举一反三
--精品--
巩固练习
CO2与KOH溶液反应:
2KOH+CO2 K2CO3+H2O
--精品--
魔术揭秘
--精品--
格式微 课 制 作 工厂
音乐
视频
Camtasia Studio 6.0
PPT
我的 微课
--精品--
THANKS
感谢各位
--精品--
--精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秘魔 术 揭
魔术引入
瓶吞鸡蛋
--精品--
进行实验
二 氧 化 碳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精品--
发现问题
仅通过矿泉水瓶 变瘪能说明二氧 化碳与氢氧化钠 溶液发生了反应 吗?如何验证?
--精品--
设计方案
二
氧
水
化
碳
--精品--
解决问题
对照实验中矿泉水 瓶也变瘪了,但程 度较小,由此说明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 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优秀教学设计
与氢 (分 (分 (分 (分 检 滴
2 2
二氧 氧化
一组 )探
一组 )讨
)
组 探
)
组 讨
验 溶
加 过
化钠 究 论 究 论 液 量
碳溶 实 小 实 小 中 的
反液 验 结 验 结 碳 酸
应是
酸溶
否
根液
氧滴 化加 钡氢 溶氧 液化
钙 。 氢
钡滴 课 溶加 堂 液氯 作
化业 钙 , 氯 化
实验探究法:提出问题 理论分析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交流评价
旧知识的回忆
【提问】以上是从反应物被消耗的 角度去验证,能不能从生成物的角 度去验证? ? 【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方案,教师巡视,并有意识的引 导。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酚酞、盐酸、氯化钙溶液、氢氧化 钙溶液 【板书】一、验证的思路 1:压强 差
【板书】二、验证的思路 2:验证 产物 【讲解】要产物,从微观上来讲, 是要验证 什么离子存在? 探究实验二 此时问题就转变为检验碳酸根离子 的存在,可是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 在,与碳酸根所处的环境有重要的 关系,一定要注意环境中其他离子 的干扰问题! 【教师】: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方案,教师巡视,并有意识的引 导。 给出几种药品供选择:
激发学生求知 欲,根据已学过 的装置自由拼 装,开展实验, 深入理解反应的 原理!
学生可能对气球 是胀大,还是缩 小产生混淆,需 要指出气球的内 压强和外压强分 别是什么!
装置
现象
试管内液面上升 塑料瓶变瘪
学会精准地描述 相关的现象,体 会压强差所产生 的不同现象。
鸡蛋落入锥形中
装置
现象
酚酞溶液进入烧 瓶中,形成红色喷 泉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说课稿一、教材来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二、实验器材: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分析纯氢氧化钠固体、石灰石、稀盐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100mL无水乙醇、蒸馏水仪器:四口瓶、锥形瓶、长颈漏斗、集气瓶、50mL烧杯、玻璃导管(直角)、胶皮管、橡胶塞、打孔器、药匙、注射器、洗瓶、50mL量筒、电子天平、swr数字化信息系统(主要用到压强传感器、相对湿度传感器、pH计)三、实验设计思路: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整个实验现象非常清晰明了,而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需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进行证明,通过检验反应物的减少和生成物的增加间接证明反应的发生。
因此本实验就出现了四种研究思路:第一,证明CO2的减少,借助“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前后会产生压强差”这一原理来设计实验,为了排除水的影响,实验中有两种改进方案,一方面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是用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借助压强传感器进行定量探究。
第二,证明氢氧化钠的减少。
本实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pH分别为:13和11。
因此可借助pH计测量溶液反应前后pH的变化间接证明氢氧化钠的减少。
第三,证明碳酸钠的增加,即证明有碳酸钠的生成。
化学方法可采用稀盐酸、可溶性钙盐和钡盐的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进行实验,物理方法上可采用25℃时,氢氧化钠易溶于乙醇、而碳酸钠难溶于乙醇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
第四,证明水的生成。
初中阶段针对水的检验并没有学习相应的化学方法,因此,在此实验中可借助数字化实验——湿度传感器进行实验。
六、实验原理:1.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O2+2NaOH === Na2CO3+H2O2. 在密闭容器中,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前后存在压强差。
3. 常温条件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九年级人教新课标版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一二、实验器材试剂:NaOH溶液稀硫酸溶液碳酸钠溶液蒸馏水器材:注射器输液器部分组件存在以下不足:1.药品的用量较大。
2.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3.仪器较繁杂。
4.装置气密性一般,实验常常不成功。
5.收集好的CO2在添加H2O和NaOH溶液时容易使集气瓶内的CO2溢出,导致出现误差。
(二)实验改进:找到实验的不足就是改进实验的关键,也是实验的创新点。
为了弥补以上缺陷,我准备了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并进行了改造。
实验改进装置一如图7,实验改进装置二如图8所示:图7图8与之前实验比较其优点有:1. 节约药品,试剂浓度低,更安全,所用试剂:4ml 6% Na 2CO 3溶液; 3.4ml 5% H 2SO 4溶液; 3.2ml 6% NaOH 溶液 。
2. 简化实验步骤,缩短课前准备时间:注射器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现用现制二氧化碳气体。
3. 装置由50ml 和5ml 注射器及输液器的部分组件组成,小巧轻便,方便携带,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做成成套装置,可长期使用。
4. 装置气密性非常好。
5. 不会出现二氧化碳溢出的情况。
6. 改进实验二(图8)将定性实验定量化,不用做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三)改进实验一(图7)操作: 1.推气法检查装置气密性2.关闭活塞,分别向两只50ml 注射器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碳酸钠溶液3.再分别向两只50ml 注射器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稀硫酸溶液,产生等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4.同时打开活塞,观察到U 型管中液面出现了高低差5.同时向50ml 注射器中注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6.观察到U 型管中液面出现了高低差改进实验二(图8)操作: 1. 推气法检查装置气密性 ,2. 向50ml 注射器中加入4ml6%碳酸钠溶液,排出空气,3. 再向50ml 注射器中加入3.4ml5%硫酸溶液,振荡,待反应停止,读出气体体积,4. 再加入3.2ml6%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到50ml 注射器中活塞向上运动,气体消失。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优秀教案
教
学
设
计
课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相关反应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探究, 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探究实验一
【提问】二氧化碳与水也会发生反 应,怎样证明这个现象是与氢氧化钠 反应而不是与水反应? 【小结】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
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2NaOH+C2=O=Na2CO3+H2O
回忆氢氧化钠的性质: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 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 水
旧知识的回忆
学生会忽略等体 积的问题,需要通 过学生逐次推进 的方法深刻理解 控制变量法中的 一个变量的问题。
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
1、提出问题2、假设, 猜想
3、设计方案4、实验验证5、 分析得出结论6、交流评价
学生回忆氢氧根离子与碳 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分组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的分析 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会考虑可能 只有碳酸钠存在 的问题,忽略了氢 氧化钠可能没有 反应完的问题, 可 让学生讨论并推 出正确结论。
瓶,中形成红
【提问】 会看到什么实验现象?描述 之。
学生思考, 绘出相关的实验 装置图
进入烧
色喷
激发学生求知欲, 根据已学过的装 置自由拼装, 开展 实验,深入理解反 应的原理!
学会精准地描述 相关的现象, 体会 压强差所产生的 不同现象。
学生可能对气球 是胀大, 还是缩小 产生混淆,需要指 出气球的内压强 和外压强分别是 什么!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学设计(初化人教版)
因 为 只 是 部 分 变 质 , 即 部 分 的分析,可知除掉氢氧根离 子 间 的 转 化 及 影
NaOH 变为 Na2CO3,因而瓶中的 NaOH 和 Na2CO3 的混合物,只要通过实验证 明其中含有 NaOH 即可。
响 子的同时,亦能除去 CO32, 所以第一步必先除去碳酸
开始向分步鉴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根离子。选择的试剂,应选
学生可能会选择 氯化铜,以看到蓝 色沉淀,需要指出 碳酸根的干扰生 成碳酸铜所带来 的沉淀干扰问题, 并指出在以后高 中的学习中会继 续学习这方面的 知识。
Na2CO3 + 2HCl = 2NaCl
【交流】请同学书写可行方案对应 的方程式
+ H2O +CO2↑
Na2CO3 + CaCl2 =
2NaCl + CaCO3↓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导致的压强变化,相关产物的验证。
1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课时设计】1 课时
【教学策略】
设
探
运
疑
究
用
创 设 情 境
提 出 问 题
分 质再 分 组 疑次 组 探 质质 探 究 疑疑 究
巩
拓
固
展
运
探
用
究
亲学 身生 体亲 验眼
课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相关反应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 (2)逐步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探究,初步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020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说课稿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大力提倡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在中考试题的设计上占的比例相当大。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探究精神,贯穿探究过程,使学生遇到探究性试题有章可循,有方法去突破,找到解题的有效途径,做到由此及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的主题是物质的探究,探究方法主要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性质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怎样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让学生形成证明化学反应确实发生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重难点分析:重点:从有新物质产生角度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探讨。
二、学情分析1、认知状态:本课题是在学生已经学完初中化学身边化学物质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次探究性学习,学生已经对如何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有了丰富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判断方法,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以清晰地解题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方面还需要提高。
2、技能状态: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化学探究的方法。
在探究学习中,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具备独立设计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
但实验设计和解决综合性题目能力有限。
3、情感状态: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高,但不能长久。
有强烈动手设计的欲望,逻辑思维较活跃,但仍需要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和梳理。
举一反三 曲径通幽——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课件(共12张PPT)
说过程
常规方法整理: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以下思路 设计:
1.验证反应物的消耗; 2.证明生成物的存在; 3.定量实验。
青 衣
青 衣
常规方法不足之处:
1.实验前要收集大量的CO2气体。 2.需要做CO2 与H2O反应的对比实验。 3.添加NaOH溶液时仪器内CO2气体容易逸出。 4.仪器比较复杂,组装仪器的过程中很容易漏 气,往往不能出现明显的实验现象。
青 衣
• 图片
青 衣
创新实验
板书 设 计
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验 证方法有二种思路:
一、定性实验:
1、验证反应物的减少 2、验证生成物的存在 3、改变溶剂 二、定量实验
青 衣
说反思
• 创新实验突破常规思路中的种种不足,拓展 思维的宽度,突出思维的深度。
青 衣
感谢您的关注 敬请批评指正
实验目标
过程 方法
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 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 知识的能力。
情感
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青
价值观 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构建的重要意义,
衣
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说原理
= 2NaOH+CO2 Na2CO3+H2O,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通过观察CO2气体的减少或验证Na2CO3的存在等方法 证明NaOH溶液和CO2发生了反应。
举一反三 曲径通幽 —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青 衣
创新的源起
青 衣
教材给出了思考但并没 有设置探究活动,学生对氢 氧化钠这条重要的化学性质 认识模糊,理解困难。
“告诉我, 让我参与, 我会忘记, 我就会理
常见的酸和碱---多角度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说课---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教学重点
通过反应物减少、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探究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
教学难点
基于证据推理,多角度一体化设计实验探究验证物质间确实已经发生了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结束后,我提问,哪个烧杯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NaOH与CO2是否发生了反应呢?
实验演示步骤:1.在小牙膏盖子里加少量NaOH固体和Ba(NO3)2固体,拉动铁丝,使小牙膏盖子紧紧贴在胶塞的下方
4.打开装满CO2的瓶子,迅速往里面加80mL水,塞上自制的胶塞,振荡,观察现象。
5.向下推动铁丝,使小牙膏盖子与橡胶塞分开,反复倒转瓶子,观察现象。
6.往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
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说明CO2与NaOH的反应了。
学生1:没有排除水的干扰
学生2:操作过于繁琐
倾听,思考
瓶子变扁
瓶子变得更扁,且有白色沉淀产生
有气泡产生
学生1:用氢氧化钠固体,排除了水的干扰
学生2: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提供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体验实验的乐趣,成功的实验会让学生更有信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演示:分别往装有Ca(OH)2溶液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吹气,并描述实验现象。
Ca(OH)2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依据是有浑浊产生
猜想1:不反应
猜想2:反应了但无明显现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课堂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多角度设计实验探究
角度一:验证CO2气体减少了
角度二:验证NaOH减少了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反应物减少、新物质生成的角度,探究NaOH和CO2发生了反应;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说课稿
《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说课稿各位评委教员:上午好!明天我说课的标题是«探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响»。
该实验内容是沪教版第七章第二节«罕见的碱»之氢氧化钠的内容,其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响是氢氧化钠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由于该反响在发作时并没有可见的实验现象,先生缺乏直观理性的看法,教材对这局部知识处置的时分也只是直接给出了二者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没有编排实验,先生掌握起来比拟困难,因此,设计一个实验去探求该反响的发作就尤为重要。
下面我就重点说一下我的实验教学设计。
该实验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的实验教学目的:1、让先生知道如何设计实验探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响2、使先生知道探求反响发作的普通思绪3、拓展先生视野,培育先生的迷信探求肉体。
【原型实验】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应用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发生压强差来设计实验探求,但是这些实验都有共同的缺乏之处,就是没有扫除水对二氧化碳的影响,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先生设计对比实验来探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响。
【改良实验1】这是我对对比实验的一个改良,这是我自制的橡胶塞,将铜丝穿过橡胶塞,下端衔接一个小瓶盖,经过铜丝的上下滑动带动瓶盖的上下移动。
事前我曾经在小瓶盖里放了一些氢氧化钠固体,拉动铜丝,使小瓶盖和橡胶塞严密衔接,矿泉水瓶中事前搜集满二氧化碳气体,向瓶中倒入50mL蒸馏水,塞上自制的塞子,振荡,我们可以看到瓶子变瘪,接着推进铜丝,将瓶身倒转,使氢氧化钠固体充沛溶于水中,发现瓶子变的更瘪。
【过渡】经过这样的对比实验,我们将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响从不可见变得可见,让先生直观的知道了二者之间能发作反响。
刚才我们是从定性的角度探求该反响的发作,那么我们能否从定量的角度继续探求该反响呢?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数字化实验,应用多种传感器测定反响进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应用数据的变化探求反响的发作。
【改良实验2】这是我事前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经过对比等体积的水和10%氢氧化钠溶液区分与二氧化碳反响的装置图,这是反响进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像,蓝色线段代表水,绿色曲线代表氢氧化钠溶液,从图像中可以看到参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二氧化碳浓度清楚下降,说明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二氧化碳更多,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之间能反响。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十单元 CO2与NaOH反应的实验探究 说课教案
CO2与NaOH反应的实验探究说课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实验内容分析、传统实验分析、实验原理及创新点、实验装置及过程、实验效果及评价一、实验内容分析1.实验的必要性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九年级下册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反应。
从理论上由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可以推测二氧化碳应该会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但事实上把CO2通入NaOH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这是否说明CO2和NaOH不反应?还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明显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反应呢?因为在反应中没有明显现象,教材没有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只是直接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缺乏感性认识,较难理解和掌握,并且这个性质引发的变质及物质的检验往往成为各种试题的切入点及考试的热点。
因此设计出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科学严谨的实验以便直观的感知二者确实发生了反应尤为重要,也是解决好各种先关问题的关键。
2.实验的地位和作用【承前】这个反应是继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有浑浊现象)之后出现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浑浊现象)早在生物课中及二氧化碳的检验、性质中多次出现,从理论上分析二氧化碳同样也能用氢氧化钠反应,但事实上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现象出现,所以无法说明二者是否发生反应。
这也正是该反应的难点和疑点。
【收获】所以通过具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确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将是最大的突破与收获,它不仅验证了理论推理更重要的是为后面其他类似物质的学习奠定了理论与实验的基础。
【启后】顺理成章的可知对于可溶性碱的共性之一: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能更好的理解碱在空气易发生变质的原因、物质变质的程度及成分的检验方法。
3.实验目的及要求【实验目的】利用科学严谨的实验,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说课稿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创新实验》,由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教材中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演示实验,而只是让学生通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行类别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该性质时,往往会感到比较困惑,认识模糊,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
实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装置,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实验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难点: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而为了完成该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传统的实验方法是将制取好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但是发现并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是由于生成的碳酸钠可溶于水形成的也是无色溶液,因此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也无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那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呢,许多有经验教师常常会设计以下几种实验方法,这些实验方法都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减少来判断该反应的发生,如软塑料瓶法、是利用塑料瓶变瘪从而判断气体的减少,气球法是通过气球的膨胀变大来判断气体的减少,u型管法是利用产生了液面差判断气体的减少。
并且由于所用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含有水,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且溶解度是1:1,所以需要做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虽然以上这些实验效果明显,但是我在实验中又发现这些实验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第1.需要收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将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连接在一起第2.所用药品为氢氧化钠溶液,常常需要做对比实验;---使用氢氧化钠固体粉末,不需要做对比试验,粉末状的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的接触面积增大吗,同时反应速率也更快第3.实验药品用量较大--使用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第4.装置气密性差,实验常常不成功;使用医用三通阀,由于是医用器材,所以气密性良好第5.向收集好的CO2里添加药品时易逸出,易导致误差;那么根据以上改进方向,我准备了以注射器作为反应容器,医用三通阀作为开关,并设计成如下装置。
说课稿
从“无”到“有”————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包二十五中祁琰一、说课部分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无到有,内容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下面我先说我的说课流程,包括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设计思路在初中化学学习中,许多反应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等。
这些现象有助于学生判断物质间反应的发生,但不是所有的反应都伴随明显的现象,不易被学生接受。
那如果遇到这样的反应,我们如何判断反应的发生,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2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要学会比较、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而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语言交流的能力3.从无到有即指的是现象的从无到有,也是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从无到有。
教材分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的主题是物质的探究,探究方法主要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理化结合等角度探讨探究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性质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1.学生已经具备了氢氧化钠以及酸碱盐的的化学性质。
2.对酸碱盐物质的转化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分析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障碍分析基础知识比其他学校较薄弱,理解接受较慢,综合应用能力差,喜欢自己动手,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2)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设计实验方案;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探究过程,学习把握探究过程的脉络,通过实验设计,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和反思评价能力,加强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人教版社九年级《探究物质是否反应的依据 —以CO2与NaOH的反应为例》说课稿
探究物质是否反应的依据—以CO2与NaOH的反应为例一、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三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一《常见的碱》二、实验器材(一)仪器:艾迪生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250mL 三颈烧瓶、胶塞、导管、胶头滴管、250mL圆底烧瓶、橡胶管、止水夹(二)药品: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固体、20℃的氢氧化钠饱和溶液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现象不明显(或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判断其产物,记忆化学方程式较困难。
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设计传统实验证明有碳酸钠生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图去证明装置内压强变化,教师演示“喷泉实验”后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再采用数字化实验,利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减少量。
通过曲线表征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表征能力和数字分析能力。
将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融合,不仅形象直观地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一)实验原理:证明氢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可通过两条思路:一是证明有新的物质(碳酸钠)生成;二是证明反应消耗二氧化碳,装置内压强呈下降趋势。
(二)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五、实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掌握常见的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认识到证明物质是否反应的依据。
(二)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和方法,研究常见物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变化。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学习碱的性质之后的拓展探究,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从实验室情境中引入,利用常见的实验用品和数字化实验,探究证明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实验依据。
并通过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判断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气体与固体或液体反应无明显实验现象时, 气体与固体或液体反应无明显实验现象时,设计实 验验证可从两方面考虑:( :(1 验验证可从两方面考虑:(1)气体与固体或液体 反应,且不产生气体, 反应,且不产生气体,容器内外必然产生压强差 检验生成物,使生成物转化成气体或沉淀。 (2)检验生成物,使生成物转化成气体或沉淀。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 猜想→设计实验验证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 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 评价实验方案的基本原则:( :(1 评价实验方案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 ( 2) 安全环保 (3)可行性 (4)简约性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对比法
注意:取同体积的CO 注意:取同体积的CO2气体注入 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 NaOH溶液 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
问题3 如下装置也能证明CO NaOH发生了化 问题3:如下装置也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 学反应,大家判断各自会出现什么实验现象? 学反应,大家判断各自会出现什么实验现象?
(2)想知道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 还是全部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及方程式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 管中,滴加 CaCl2溶液 ? ② 继续滴加 ?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 ,静置, 沉淀为止 取上层清液,然后 滴加?酚酞试液
有白色沉淀 生成
该氢氧化 钠溶液 变 全部 部分 质。
若变成红色 若不变色
NaOH溶液与CO 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探究 溶液与
北京十一学校 万群霞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 学得生动,学得主动” 让学生亲自体验, 学得生动,学得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 手脑并用” 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 手脑并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尝试成功”。 课题来源于课本,来源于学生的疑问, 课题来源于课本,来源于学生的疑问,有利于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必然调动学生的 参与热情。 参与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不仅让 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而且培养学生合作 学习的精神和语言交流的能力,学会比较、 学习的精神和语言交流的能力,学会比较、选 择不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择不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药品与仪器:
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试管、稀盐酸、NaOH溶液、 气体的软塑料瓶,试管、稀盐酸、 溶液、 充满 溶液 溶液、 溶液。 无色酚酞试、 无色酚酞试、Ca(OH)2溶液、CaCl2溶液。
实验步骤和方法 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 实验结论 式
在充满CO 在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瓶中 注入约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 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 注入约10mL的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 振荡。 方案 从软塑料瓶中取少量反应后的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1 方案 从软塑料瓶中取少量反应后的 溶液于试管中, 2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 方案 从软塑料瓶中取少量反应后的 3 溶液于试管中, 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 CO2和 NaOH 确实 发生 了化 学反 应
(1)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加入稀盐酸, Na2CO3+2HCl==2NaCl+CO2↑+H2O (2)加入C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加入 ( ) Na2CO3 +Ca(OH)2 ==CaCO3↓+2NaOH ( ) (3)加入 )加入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CO3+ CaCl2 ==2NaCl+ CaCO3↓
问题2:甲同学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实 问题2 甲同学经过认真思考, 验中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验中形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CO 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 NaOH反应 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 消耗了CO 消耗了CO2,另一种原因是二氧化碳溶 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 解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使气体的 量减少,你认为是哪种原因形成刚才 量减少, 的现象?或是二者都有? 的现象?或是二者都有?如何设计实 验进行验证你的猜想? 验进行验证你的猜想?
[拓展练习]有关氢氧化钠固体变质的探究 拓展练习]
小刚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 小刚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入氢 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 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 提醒他:是不是拿错了药品? 提醒他: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查验后确认药 品没错, 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了有白色粉末状物 小刚认为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质。小刚认为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做了如下探究活动: 做了如下探究活动: (1)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 是 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U形管中的红墨水被 倒吸进集气瓶
锥形瓶内气球胀大
盛氢氧化钠溶液的广口 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 产生
问题4: 问题4: 甲同学设计了与上述实验原理不同 的方案,进一步证实CO NaOH溶液已经发 的方案,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 生了反应, 生了反应,请你根据学案上提供的药品和 仪器,帮甲同学完成实验报告。 仪器,帮甲同学完成实验报告。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 巩固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巩固酸、碱和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 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 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 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生尊重事实的科: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 重点:设计实验, 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流程
演示实验
滴有酚酞的 蒸馏水
问题1 问题1: )、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什么现象? (1)、观察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2)、此现象形成的原因是?该实验 能否证明CO 能否证明CO2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 学反应? 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