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P课文第2-10页)儒家:1、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P课文第6页)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P课文第7页)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3)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1、老子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P课文第3页)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P课文第8页)“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张: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人性观点:性近习远
孟子
战国时期,“亚圣”,《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
主张:
①政治主张(核心):仁政学说;
②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人性说:“人性本善”;义利观:先义后利;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
1、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国改革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3、阶级:“士”阶层兴起,受到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儒学创始人;
程朱
理学
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代表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
主张
①世界的本原: 理;即儒家的纲常伦理;
②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②变法革新;
③依法治国;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特点
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民生;
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总体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一、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相互争辩、相互辩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补充】阴阳家(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运行)齐国的邹衍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白马非马)纵横家:著名的有苏秦(主张“合纵”,即六国团结抗秦)、张仪(主张“连横”,即瓦解六国的团结,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纵横家”。

杂家: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代表著作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农家: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二、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

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3-1-4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 、道德伦理观:“孝” 、“仁义” 、“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 建设。 3 、 “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约束和规范市场经 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 4、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 、 “大一统” 思想——巩固统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 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加强中央集权
——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统治秩序
——加强君权
回2
评价新儒学
1、加强了中央集权
积极 2、巩固统一,稳定社会
评价
消极
3、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成分 2、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3、扼杀其他流派,思想专制
回2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成人,反对愚忠; 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文学贡献:其言论《论语》,编订整理出《诗经》、《尚书》、《春秋》 等。
*孟子
“仁政”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 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民贵”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 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道家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 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 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 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 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 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 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 ,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的哲学流派。
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心性论”: “心有体用”、“心统性情”(性是心之
三、王阳明的心学
1、地位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思想 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 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之际出现批判思想的历史背景
构成早期启蒙思想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 历史进步性
心学和理学的关系
*心学是理学的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共同点: 思想范围上: 同属儒学的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思想主张上: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同属 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目的上: 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 为,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 地位和影响: 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重 大而深远的影响
办私学。
打破了教育被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
此外:在教学方法、学习态度与学习 方法方面孔子都提出许多对后世的教 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4)编订整理出“六经”
孔子的影响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 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 南北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 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 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理学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弟子三千,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史称“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思想核心是“仁”“礼”
2、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郡学:汉武帝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史论共享)影响: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1、特点:思辨化
2、北宋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主要观点: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②仁是与万物倶来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王阳明的心学
1、时代:明朝中期
2、主要观点: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②“致良知”(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学以致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X
1、李贽的思想主X:①反对道貌岸然的“道学”先生②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③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X男女平等)
必修三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级
三级
考点解析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就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黑家学派的黑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流的演变

2.(2009· 上海,31)(12 分)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 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地改造和 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请回答: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 分)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7 分)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3 分) 解析: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第(1)问首先要理解基本内容的 含义,因为孔子思想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历史等,但是核心内 容还在其哲学和伦理方面,其次要准确表述基本思想的属性和范畴。第(2)问汉、 宋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不仅有儒学内容的发展,还有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3) 问要辩证地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因为新文化运动尽管沉 重打击了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政治上无 为而治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核心 1. "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辨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思 想 学 说
哲学 思想
政治 主张
思想评价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战国时期各家对墨家的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庄子》:“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生也勤,其死 也薄,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 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你觉得应该如何评价墨子的思想?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911整理)

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 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 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 成
; 公司起名 https:/// 公司起名
人教版·历史·必修 3中国传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透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 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 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 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 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 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 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 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

拜太学博士 多有不好欢兴 初 复引为主簿 恭杖节受之 咸称神勇 频被案劾 盛行于时 ’郭璞云 追增国封 人吏怀之 "大人未见 脂韦便辟导其诚 荣辱定其一言 悉订私马 年百二十卒 天下蚩蚩 性仁恕 故以铁代之尔 简文乃选精兵以卫宫内 一夜梦数百人拜谢而去 字文明 招隐逸 具观修 意 显棣华之微旨 失田者与粮种 乃伪云士反 清白其优乎 不图小人固陋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 入直西省 天下称其悌 以为"过于董生 因求改封 活三千余人 元帝遣与相闻 出为南海太守 《东南谱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 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误区警示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因为从
根本上讲, 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其提出“民贵”主张 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 其提出 “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民。
③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史观解读]
民生史观关注民生和社会发展,是研究历史的一种全新
视角和理念。本考点可渗透民生史观的考查点主要有:先秦
的仁政、民本思想,道家“无为”思想及墨家的“兼爱”思 想;另外汉代新儒家“天人合一”及伦理道德思想也可用民 生史观进行重新解读。
特别提醒: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2.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有何可取之处和不可取之处? 提示:(1)可取之处:①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 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 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 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 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 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⑤义利观:有利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2)不可取之处: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观念;④轻 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统地位
考点
历史特征 程朱理学与陆王
历史表现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一、创立——春秋战国时期1、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①思想主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

②政治主张: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③教育主张:孔子开创古代私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孟子①“仁政”②“民贵君轻”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①“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唯物主义)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1)老子(春秋时期)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2)庄子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②提出齐物论(3)评价: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3、法家(1)共同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2)韩非,其集大成者主张①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3)评价: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以来独立的逐渐消失,但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注政权的工具。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兴起---汉代(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黄老之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③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独尊地位(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君权神授”神话皇权③“天人感应”限制皇权3、传播①汉武帝创建太学,它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①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②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原因:①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原创复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 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 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 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 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 想 3、春秋战国时代 ,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 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 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 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
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 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 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 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学亦称“道 学”。指宋明(包 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 哲学思想体系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1、儒学为什么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
外来 佛教
本 土 化
儒学
贵 儒 尊 道
土生 道教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儒学受到内、外夹 击,独尊地位面临严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从小好学,曾求教于老 子。为了谋生,曾做过管粮仓和牛 羊的小吏,50多岁担任司寇。后弃 官周游列国达14年,晚年回国潜心 办学和著述。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 人尊称其为“至圣”。他的言行记 录在《论语》一书中。 六艺:一种说法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另一种 说法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墨家
墨子
问题:墨子的 “兼爱”与孔子的“仁爱”有何不 同?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
是无等级差别的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 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 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 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 而春秋时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疆拓土, 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上产生出好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 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 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1)材料中“封建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夏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 (2)据材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分封制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不适应时 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融合吸收其他文化。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 国人。他曾在齐国都城稷下 学宫讲学。他是儒家思想的 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系 统的思想体系,著有《荀子 》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学 说思想。荀子有两位有名的 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 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 李斯。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 ——老子《道德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 无名。 ——《庄子· 逍遥游》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 梦为周与?……方生方死,方死方 庄子:名周,战国蒙城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 人,道家学派代表、优秀 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 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 而照之于天。 《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 齐物论》 》。与老子合称老庄。
礼: 维持社会秩序的外在规范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亲亲尊尊 ﹡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人伦秩序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仁与礼的关系是什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 成仁,仁、礼结合则表里如一,是为君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 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 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 ——《孟子· 梁惠王上》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 离娄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孟子· 告子上 》
守 株 待 兔
1、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 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 欺愚。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 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 者也。义,利也。 墨子:春秋末战国初 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本名翟,鲁国人。 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 时的巧匠鲁班想比。他自 称是"鄙人",被人称为" 布衣之士"和"贱人"。 3、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 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4、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 必皆非之;…… 上同而不下比者, 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 ——《墨子》
画卷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 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春秋中期,楚庄王曾率兵 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孙满前去劳军,楚 庄王竟骄横地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史称“楚王 问鼎”。春秋晚期,韩、赵、魏三家废黜晋静公,将晋公室土 地全部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齐康公死后,姜姓绝祀,姜 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后更出现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画卷二:魏国李悝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郡县制官 僚制度、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楚国吴起变法:裁减 冗官、废除世卿世禄制。韩国申不害改革:强调法治和君主统 治之“术”、建立官吏任免考课制度。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 重农桑、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郡县,废除世卿世禄制、实 行军功爵制;定秦律、焚诗书;编户籍、行连坐。 2、大变革:各国变法,除旧布新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 子子思,被认为是儒家学派 的正宗,有“亚圣”之称。一 生以教书为主,曾游说于各 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 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孟子》在唐朝后成为 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 列。“孟母三迁”“孟母断 织”“孟子受教免休妻”等 就是流传下来的关于孟子的 故事,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1、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 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 单元综述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 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 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奠立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 顺应社会需要,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汉唐时期,佛教东来和本土道教的兴盛,注入新的文化 成分,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形成以儒学为主、三 教合流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 明清之际,伴随着新的经济因素萌发,以个性解放为核 心、批判君主专制、抨击纲常伦理、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 想悄然滋长,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 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则无不治。„„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 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
画卷三:《国语·晋语》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 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 至与周争堠田”。《诗·小雅·大田》:“有洽蒌蒌,兴雨祁 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 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还庐树桑,菜如有畦, 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3、大发展:铁犁牛耕、田制变革、经济发展 画卷四:《周礼》规定“学在官府”。周平王东迁后,天 子地位衰微,“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与此同时,私人办学 蓬勃兴起,“士”迅速崛起。当时,“养士”成风,如战国的 “四君子”和吕不韦,都有“食客”数千。各诸侯国对学术研 究采取宽松政策,于是出现了魏国的“西河之学”、齐国的谡 下学宫等学术盛事。 4、大解放:士之崛起、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中的儒家思想
1、主要代表及主张: 孔 子 人性论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其他思想 性相近 仁;礼 孟 子 性善论 仁政 扬善 荀 子 性恶论 王霸兼用 向善
为政以德
教育:有教 无类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孟子 的 “仁政”与孔子的“仁”是何关系?
王道——以德服人 霸道——以力服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 ●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 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 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 官。存世有《道德经》,又 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 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 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 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 老子被尊为道祖。
必修(Ⅲ)
单元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基本 观点,了解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
仁:
为人之道
为人治国的内在品性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待人之道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治人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由“仁”到“仁政”是从道德建设到政治文明建设的飞 跃!
百家争鸣中的其他学派
学派 代表 老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思想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的本质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