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那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结构呢?
[PPT展示图片:地球的内部结构]
[师]:地球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大家看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什么很像呀?
[生]:像一颗煮熟的鸡蛋。地壳相当于鸡蛋壳,地幔相当于鸡蛋清,地核相当于蛋黄。
PPT,多媒体展台
教学对象及特点
七年级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通过电视、网络、图书等途径,学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内容较简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厚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科学的兴趣比较浓厚,对探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整理了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并设计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模拟实验,力求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进行观察]
[生]:贴近地球,透过小孔只能看到地球的一小部分,不能知道是一个球形,离远一点才可以看到是一个球形。
[师]:这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范围受到了限制,就像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小,认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古人眼中的地球可和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地球不一样。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是如何进行探索的。
PPT
展示图片
新授:历史上的地球观,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地球的大小和内部结构
1、古人的地球观
[PPT展示图片:古代人的地球观]
(1)古代中国人的地球观: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大地是一个圆盾,由四只站在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空心山。
2、近代人对于地球形状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教学设计(浙教版
科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的不同层次和构造特征;
3. 能够描述地球的外貌以及不同层次的特征;
4.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复杂性;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准确描述地球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 地球的外貌
- 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
- 广袤的海洋和陆地
- 高山和平原
- 湖泊和河流
- 生物种类繁多的森林
2. 地球的内部构造
- 地球的三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
- 地壳的特点和组成
- 地幔和地核的特征和作用
3. 学生实践活动
- 观察地球的不同地貌特征,并用适当的语言描述;
- 利用实验展示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理解地球板块的构造和运动。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地球模型和实验用具;
3. 图片和影像资料。
五、教学评价方法
1. 课堂观察;
2. 学生实践活动的表现和报告;
3. 小组讨论和互动。
六、教学延伸
1. 邀请地理学家或地质学家来校园进行讲座;
2. 组织地理或地质科考活动;
3. 观看地球科学纪录片。
以上是《地球的外貌和内部构造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的内容大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结构。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了解地球的形状,并尝试用手工制作或模拟实验等方式,理解地球的球体结构。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尤其是地壳、地幔和地核等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准备手工制作材料,以便学生制作地球模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械,如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道具。
4.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一个近似于球形的行星。
可以引用古代的传说和摩登的科技探测结果来证明这一观点。
接着引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向学生诠释,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讲授新课:起首介绍地球的表面结构,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等。
接着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可以借助图片和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可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钻研结果,如地震波的钻研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的形成过程,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诠释。
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表达。
4. 实验演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地球的模型(如橡皮泥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的不同硬度。
5. 总结归纳:在课程结束前,教师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以及我们如何了解地球的形成过程。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判和反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观察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自己却不容易看见。
站在地球的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所以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至今日,大家都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那么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课堂活动1忆历程一认识地球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无多媒体条件的可看课本图)学生看多媒体展示,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分组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小组推荐代表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一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一一球体用课件展示船只离岸与远去的过程,回归的船只与匏近的过程提问:为什么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演示实验:课本图3—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学生讨论:1、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小结:从A到B:观察不到铅笔长度变小,从C到D仍观察到铅笔长度不变,由此可知,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入新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师:其实早在1519年就有一个人做过类似的举动。他就是伟大的航海家麦哲伦。(出图:麦哲伦和其航海路线图)这就是麦哲伦,还有他的航海路线图,他带领他的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这一创举。这个路线图不太清楚,我们看一下另一张。这是地球的俯瞰图,他们从西班牙出发,穿过大西洋,经过南美洲,越过太平洋,经过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绕了地球一圈,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板书: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导入
(5min)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三章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成语(点出幻灯片后)——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却偏要往北方去,它的背后还有一个小典故。(点下一张幻灯片)。说是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季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那人告诉季梁自己要往北方去,季梁不解,说:楚国在南方,你往北方走干什么?(点击幻灯片,出现两人对话)。那人说,我的马好。季梁说,马虽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钱多。钱多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哎呀,我的车夫技术好,就不耐烦的往北去了。季梁无语了,心想,你这三样越好,离楚国就越远,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听完这个故事,老师的问题来了:同学们认为这个人最终能不能到达楚国?互相讨论一下。(等10~20秒请学生起来回答)
请甲跟我们说说看不出意外的话他最终能不能到达楚
国?
生:回答能或者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回答原因。
师:(再请几位学生回答)那这个答案我们先不揭晓,在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之后我们再看看这个人南辕北辙后还能不能到达楚国。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创新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是浙教版的科学教材七上年级第三章第一节,本章教材属于地球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讲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并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证明地球是圆,以及会举事例说明地球是球体。
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科学史和现象来判断地球的形状以及理解不同阶段下人类的认识,体现理论是不断修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本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过程与方法: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建立模型的思想。
3.培养学生能通过仔细观察,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3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乐于动手,但生活经验和阅历还不够丰富,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基于本课是初中科学教学首次接触到地球和空间的科学领域,所以教师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重点难点从而认识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和证明地球是“圆”的方法和现象,明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受地域和不同的科技水平的制约,不同阶段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可取性。
5教学过程5.1.1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谜语引入先请大家猜个谜语。
大家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齐声回答地球出示谜语,开门见山的引入。
对,有同学说是,有同学说是。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知道一些能够证实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2、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正确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于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实例或者现象解释地球的形状二、教学流程(一)、引入著名诗人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是自己身处庐山中,反而不知道它的真相和全貌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认为自己很熟悉的事物或者地方,其实却并不了解的这种现象还有很多,你相信吗?我们来试一个。
【展示文成的图片】师:这是哪里?生:文成师:你能够描述文成所在位置是什么形状的吗?生:长方形、长条形.........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张文成的形状的图片,和我们所说的还有有所偏差。
文成我们很熟悉,却有种不识真面目的感觉。
师: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叫什么?生:地球师:你对它的形状和大小是否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二)、新课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师:在你的世界中,你认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形状?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生:通过电视或者卫星的拍摄可以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师: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地球的形状,但在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科学技术,那在古时候人的世界中,地球又是一个怎样的形状?①、古代印度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②、古代中国认为的地球(展示图片)a、“天圆地方”说: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b、“浑天”说: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③、古希腊认为的地球师: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发生的吗?请你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生:学生上黑板画出来师:当射向月球的太阳光被地球阻挡后,在月球上就会留下谁的影子?生:地球师:根据月球上的阴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④、麦哲伦环球航行(放映视频)小结:地球是一个球体【思考】为什么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展示卫星拍摄的地球图片】师:地球上的蓝色、白色和绿色分别代表着什么?生:海洋、白云、陆地或者森林2、地球的大小师: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分别对赤道的半径、两极到赤道的距离和赤道的周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有惊人的发现。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技能目标: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情感目标:使学生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严谨科学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一个人日常学习、生活乃至终身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重难点分析: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通过课件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工具:篮球、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上的生物,也了解了一些组成我们生物世界的微观世界。
当我们抬头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片茫茫的宇宙,那时候,你的脑海中会想些什么呢?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什么疑问吗?让学生讨论回答:1、宇宙有多大,中心在哪里?2、有没有外星人,星星离地球远吗?3、……【导入】一、地球的形状【课件展示】1、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3)古代巴比伦人——……【布置任务】课后去网上查阅有关人类对地球认识的理论,想一想当时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观点。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到了第一张从太空看到的地球。
但如果你古代人,他们没有走出过地球,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你可以通过那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全班分两大组讨论,竞争看谁讲的例子更多,更有说服力,老师注意引导。
)【多媒体展示】“模拟篮球实验”:(学生按屏幕演示步骤做)[材料]篮球、直尺、铅笔把篮球和直尺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在球面、平面上移动。
《第三章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该主题涉及了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构造,是地理学和地质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以及其内部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大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其特点。
2. 技能: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掌握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地球基本形状和大小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价。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态度进行评价。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地球形状的动画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地球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如球体、扁球形等,并解释地球大小的概念。
3. 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图示、模型等方式,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
4. 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特征,如地壳的厚度变化、地幔的物质组成等。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7.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测试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短文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后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大致形状。
学生能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模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认知。
难点:理解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地球仪实验材料:果冻或软糖、巧克力、饼干碎、食用色素、小刀、透明杯子等,用于模拟地球内部结构的实验。
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科学课上,老师希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这一课题。
她首先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接着,她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老师展示了地球仪。
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它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描述地球的形状。
地球仪呈椭圆形,赤道部位略微膨胀,两极部位则相对较小。
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描述地球的形状。
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时,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内部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厚度不一;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粘性较大的岩石组成;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讨论地球内部结构,学生们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地球并非完全的球形,而是椭圆形状;同时,也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球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老师通过提问、展示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关注地球科学领域,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
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最后是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缙云实验中学七(4)班的学生。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思考。
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活动演示篮球探究海面上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逐步培养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2、能正确描述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现代科技测量的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2.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证明你所说的(也就是证明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答案:错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只包括地壳和地幔。()
答案:错误。
(3)地球的平均半径等于赤道半径。()
答案:错误。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相同。()
答案:错误。
(5)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对于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没有重要性。()
答案:错误。
3.计算题:
(1)假设地球的半径为6400千米,请计算地球的表面积。
2.地球的内部结构: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各圈层的功能和特点。
3.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表面积: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以及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
4.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学习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特点。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稍扁的不规则球体,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各圈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分别是自西向东和自东向西。
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是____。
答案: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七上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其中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小学的学习都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并且学生平时生活的环境中无法体现地球是个球体,所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从古代人和现代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差异引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由于当时的科技条件限制,古代人当时认为地球是这样的形状是非常正常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地球的形状,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尤其航天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尤其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爱国、爱校的情感。
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②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③从宇宙空间看地球,发现一些地球的污染,意识到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2、方法与过程:①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
②通过学生探究地球是圆形的实验,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地球面貌认识的加深,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②从我国的载人航天成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②教学难点:如何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木板。
【教学过程】:导入:PPT播放我们美丽的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导入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学生活动1:1、你知道我们的家园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现代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好后交流:①3000多年前,中国人提出“天圆地方”说(古代中国人:盖天说、浑天说(张衡)②古代印度人的地球观:③古代巴比伦人的地球观:④现代人的地球观:学生活动2:同样的地球,为什么古代人和现代人的看法差别如此之大?如果你是古代人,没有走出过地球,你会对“天圆地方”产生怀疑吗?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判断地球的形状呢?②登高望远③月食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学生活动3:1、谈谈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畅所欲言: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好后交流:二、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4:近距离认识地球(介绍我国现代航天技术)(看地球外貌,让学生自己分析了解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浙教版七上§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史,初步掌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2、知道地球是一个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3、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加深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1、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的设想。
过了2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
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知识点2、地球的大小1、现代科技测量表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______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______千米,赤道周长______千米。
2、地球仪制成圆形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方向的半径仅差。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约。
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看不出来的。
知识点3、地球的内部结构1、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三层。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千米。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
3、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
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可以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状态,内地核呈态。
二、例题讲解例题1、从航天飞机上拍摄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状很圆,主要是由于()A.航天飞机离地球很近B.地球是一个标准的圆球C.地球赤道半径仅比极半径长0.33%D.照片拍摄精度不够高例题2、下列说法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D.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例题3、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他认为天与地的关系就如同鸡蛋中的蛋清与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包在当中,大地是一个圆球,宇宙以地球为中心。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七年级科学上册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案 (新版)浙教版
课题:§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正确描
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初步掌握一些证实地球是圆形的现象和方法。
2、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3、让学生感受地球的形状,并认识地球的形状,再则让学生展示自制多媒体课件—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
课中助学:
2 2 三次备课及作业反馈:
地球的内部结构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属于地球和宇宙范畴。
教材先通过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各种现象引起对地球形状的思考。
再通过活动以及两个例子还有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最后是利用科学测量的数据介绍了地球的大小以及内部结构。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与宇宙认识的初步阶段,学好本节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准备。
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缙云实验中学七(4)班的学生。
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发现思考。
而在生活中,对于神秘的天空以及天文知识他们是无法直接接触的,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介绍,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天文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结构。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通过活动演示篮球探究海面上船只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逐步培养利用常见的物品来模拟,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变化以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
2、能正确描述地球形状,大小以及内部特点。
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2、通过对地球的学习,体会珍爱地球的重要性。
4.STSE: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现代科技测量的地球的大小内部结构,认可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为社会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古人对地球的认识: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么同学们对地
球也不会陌生,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地球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
继而引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
Ppt放映古诗、古文、图片介绍古人对地球的三种认识:盖天说、天圆地方、圆盾。
2.根据开头学生对地球形状的回答,提问学生:生活中有什么例子证明你所说
的(也就是证明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地球的形状:引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比桅杆先消失的例子,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个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展开书本活动。
补充介绍地球是个球体的例子:亚里士多德,麦哲伦的例子。
让学生体会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是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而发展的。
继续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是圆的,为什么住在上面的人没有感觉。
引出地球很大。
二、地球的大小
三、教师介绍地球的大小,给出一组半径周长的数据,得出结论:地球是一
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学生思考练习: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中学生?来帮助学生更加好的体会地球之大,以及对地球周长有更加好的认识。
四、地球内部的结构
“既然地球的外部结构我们可以用卫星等观察到,内部结构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我们是利用什么来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呢?教师先播放一张图片,介绍可以利用地震波来引入地球的内部的构造。
同时也与鸡蛋类似,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以及厚度大小关系,并且引入岩石圈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多为环保做出一份贡献。
形成性评价
1、地球是一个两极,赤道的
球体。
周长是________.
2、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
两极方向半径比赤道半径短千米。
周长是________.
3、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日轮的缺损部分是弧形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
4.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八万里”指的是()
A.地球半径
B.地球直径
C.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长
D.地球赤道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