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
地球的形状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2.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
3. 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整体形状。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边界等地理信息。
二、探究地球的形状(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 展示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地球形状的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相关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形状演变过程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及其演变过程。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在作业布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并拓展相关地理知识。
然而,本节课对于地球形状的演变过程的讲解较为简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和完善。
《第1节__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形状,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观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式,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形状。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模拟,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和实物,如地球仪、地层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
3. 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按照以下是实验所需的一些器具和材料:器具:1. 实验台2. 试管、烧杯、量筒等实验室器具3. 电源插座和导线4. 显微镜5. 天平6. 计时器7. 温度计材料:1. 各种化学试剂和溶液2.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生物样本3. 各种类型的实验设备4. 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塑料或木质模型5. 各种类型的纸张和笔,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6. 各种类型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演示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设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实验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科学家、工程师或医生等,通过模拟实验过程,了解实验方法和原理。
3.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与他人分享。
4. 问题解决:设置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
5. 展示和分享: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效果,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他们从实验中学到了什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验所需的器具和材料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特点,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1)地球的形状: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诠释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等概念,以及地球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实物模型、动态演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增强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设计实践活动,如制作地球仪、绘制地图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地球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我国在地理科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地球为什么是椭球体?
b.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c.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对我们了解宇宙有何帮助?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a.画出地球的形状,并标注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
b.计算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c.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举例说明。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等关键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共两套含板书设计-精品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第一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一、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二、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五、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一一《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三)、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地球圆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是圆的;(2)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如赤道、南北极、五带等;(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基本特征;(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五带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地球图片,激发学生兴趣;(2)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解(1)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形状、赤道、南北极、五带等基本特征;(2)通过动画演示,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3)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五带的形成。
3. 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2)动手操作:学生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3)游戏环节:通过地球知识问答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基本特征、自转和公转等;(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保护,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制作地球仪、完成相关练习等;3. 考试评价: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2.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0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在课堂纪律、倾听和合作等方面存在一策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重点关注学生对地球形状的理解和探究过程的积极参与。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将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程度、分享和交流观点的质量以及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3.随堂测试:教师将设计一份随堂测试,以评估学生对地球形状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题型,以考察学生对地球形状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①地球的形状:球体
②地球的实际形状:略微扁平的不规则椭球体
③地球的证据:地平线、航海、航空、卫星照片
④地球的半径和表面积: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公里,表面积约为510亿平方公里
⑤地球与其他天体的比较: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不规则椭球体,与其他行星、恒星等相比,地球的形状较为特殊
⑥教学重点总结:地球的形状、实际形状、证据、半径和表面积、与其他天体的比较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及其相关知识,通过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设计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站在高处观察地平线,从而感受地球的球体形状。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3.利用地球仪、地球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多媒体展示科学家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第1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球的美丽和奇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天体,以及地震波的钻研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模拟地震波的仪器等。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描述自己对地球的认知,包括形状、大小等。
2. 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地球的形状:(1)展示地球的球体、地球仪和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介绍地球的卫星观测技术,让学生了解摩登科技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3)引导学生讨论地球可能的形状,并诠释原因。
2. 地球内部结构:(1)介绍地震波的观点,诠释地震波的两种类型:地震横波和纵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内部不同层级的结构和特点,如地壳、地幔、外核、内核等。
(3)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硅铝层、玄武岩层、岩石圈等。
(4)讨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进行模拟地震波实验,加深对地震波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2. 让学生绘制或拍摄一幅描绘地球内部结构的简图,以加深印象。
(四)教室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2. 强调科学探索的精神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学习科学知识。
地球的形状 教学设计
课题:地球的形状
学习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3.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学习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感受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学习难点:
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过程:。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
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1、小学《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现象,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不迷信权威;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活动建议:课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千年历史,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体会典型的历史片段,理解前人的不懈努力。
利用教材提供的是几个科学故事,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其所然还要帮助他们理解其所以然。
因此,本课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例如借助地球仪、黑板我们可以让学生理解麦哲伦航海的意义,借助地球仪和粉笔头,可以模拟在海边看远处归来的航船的情景等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疑,导入新课1.谈话: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
《地球的形状(简单证明方法)》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简单证明方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幼儿能够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基本事实。
掌握一些简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如观察船帆、月食现象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实验演示、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明白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地球是球体这一概念,通过简单方法让幼儿直观感受。
帮助幼儿掌握几种简单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并能简单描述。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解释观察船帆、月食等现象与地球形状的关系。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兴趣和探索能力,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科学奥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探索地球形状之谜”情境,激发幼儿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兴趣。
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展示、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幼儿直观感受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讨论法:组织幼儿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促进思维发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大大的盘子,有人说地球像一个方形的盒子,那到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通过提出不同的猜测,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出地球形状这一主题。
(二)地球是球体的初步认知(7分钟)展示地球图片和地球仪:教师拿出地球仪,引导幼儿观察,“小朋友们,看看这个地球仪,它是按照地球的样子做出来的哦。
你们看,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呀?对啦,是圆形的,就像一个大皮球。
地球其实和地球仪的形状差不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球体。
”然后展示从外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让幼儿直观感受地球的圆形轮廓。
(三)简单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10分钟)观察船帆现象:图片展示:教师展示海边观察帆船的图片,“小朋友们,看这张图片,当帆船在大海上航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6.地球的形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pptx
情景再现:有人站在岸上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帆船,让学生先猜测会先看到什么呢?然后用视频出示是先 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明确这一事实,这是怎么回事呢?
搭建支架:
支架一:如果地球是平的,会有这样的现象吗?
支架二:地球什么形状才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支架三:怎么验证?需要什么材料模拟呢?
小结:不同的物体影子形状也会不同。
师:生活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影子,月球上的影子你们见过吗?出示月食动画图,追问:是谁的影子?什么形状 ?
交流预设:月球上的黑影是地球的影子。(根据课前前侧,学生对月食的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这里需要教师适 当的讲解和引导)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地球的影子是圆的,那地球会是什么形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地球的形状》,揭示课 题。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完前面两个知识,知道影子的形成条件和特点,迁移到月食形成原因,也是跟影子有关 ,这样孩子们思路会更顺一点,知道球形的物体影子更接近于圆形的。把最难理解的环节先理清了,后面思路会更 清晰。
二、寻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
.
月食模拟实验
提问: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呢?用什么物体来模拟月球和遮挡物呢?
一、课后查阅资料,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其他证据。二、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月食现象
进港的帆船 麦哲伦环球航行 卫星科技)地球是球形的
【教学反思】 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基于儿童立场,从教学过程的目标设计、关键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记录单设计等方面 去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设计了这几课,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做好前测,确定教学起点 课前,笔者为这课设计了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三年级的孩子几乎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 古人一开始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及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有哪些,他们还是很陌生的。所以这节课教学的重点确 定为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二、优化导学单,聚焦研讨关键点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教学难点:科学精神的培养。
教学导入:七年级语文《带上她的眼睛》里这样描述:“这个决定对她来说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我不由得笑出声来。
”这里所说的“地球”,大家了解它的形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形状。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形状阅读:“盖天说”与“浑天说”提问:1、什么是“盖天说”与“浑天说”?2、你认为古人是怎样证明他们的学说的?小结:盖天说认为地在下面,天在上面,自然就是认为地是平的,天像罩子一样罩在上面;浑天说认为日月星辰都绕着地在转,所以地就是蛋黄,天是蛋壳。
你相信他们说的吗?你能推翻他们的说法吗?我们来看看后人又是怎样推翻他们的说法的。
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提问: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什么?小结:证明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望远;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首先看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船体;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
至此,人类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终于确认地球是一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阅读:地球的真是形状讲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约长21千米,所以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案《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并能够提供实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天体。
2.能够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
2.表演用道具。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
2.道具演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周一升旗仪式在操场举行,直观感受操场的地表形态是平的。
但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人类生活的大地是球体。
古人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直接看到地球的形状,所以,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经历了几千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二、教学过程(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1、古人对大地形状的直观感受----盖天说(1)古代诗歌《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了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
(2)“天圆地方”解释不了天与地结合部位的问题,开始猜测“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图片展示“盖天说”---天总是在地的上方,“天上地下”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臆想---地球是曲面的。
(1)张衡提出“浑天说”(图片展示)---天是包着地的圆球,“天外地内”(2)亚里士多德观察日食(动态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3)毕达哥拉斯海岸观船(图片展示),猜测地球是曲面的。
(4)道具演示小船在平面和曲面上的运动。
3、麦哲伦环球航行,亲身验证地球是球体。
(1)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麦哲伦环球航行。
(2)动画展示环球历程,了解经过的大洋。
4、宇航员拍摄地球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
图片展示1、太空第一人:加加林;2、航拍仪拍摄地球照片。
5、小结:图片展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基本过程。
(二)描述地球的大小。
1、给地球量“身材”,先量“腰围”---赤道。
《认识地球的形状作业设计方案》
《认识地球的形状》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2.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3. 激发学生对地球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及特点;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3. 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干系。
四、教学难点1. 地球形状的三维理解;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观点理解。
五、教学准备1. 地球模型;2. 世界地图;3.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和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探讨地球的形状及特点;2. 进修: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形成原因;3. 实践: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分析其与地球形状的干系;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展示他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5. 拓展:组织学生参与地理知识竞争,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绘制地球的形状,并标注赤道、南北极等重要塞理位置;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形状的文章,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与地球形状的干系。
八、评判标准1. 地球形状图准确,标注清晰;2. 文章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表达准确;3. 小组讨论积极参与,观点合理。
以上是本次《认识地球的形状》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特点,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与配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6地球的形状 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6.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1.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电筒、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地球)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
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
那么人类是怎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不过,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
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呢?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进出港场景以及月食景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情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探索的艰辛过程以及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增强学生对于自己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于自己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2、教学难点: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少的推动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地球仪、火柴棍、纸船。
学生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共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语文课本里学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今天的科学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地球的形状》。
二、简单交流,了解进程(一)了解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请大家说说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呢?2、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知识)(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如今人类通过科技能从各种途径认识地球的形状,但古代人们是如何认为地球的形状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中相关资料并汇报。
2、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展示。
3、填空练习,教师小结。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天圆地方)”的猜想。
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锅);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地球是:(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的形状。
(4)、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 提出和聚焦问题1. 谈话,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地球图片, 提出问题:地球的形状到底是什样的?你能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 全班交流3. 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 聚焦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 科学实践活动: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1. 观察船入港的情景, 推测海平面的形状提出问题在海边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 会有什么发现?2) 学生交流。
3) 谈话: 观察从大海的远方驶来的船时, 总是先看到船的上部, 然后逐渐看到整个船身; 而观察向远方驶去的船时刚好相反, 总是先看不见船身, 然后看不见船的上部, 直至船消失在海面的尽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 对地球的形状提出假设, 再做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1)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海面的形状是曲面, 地球的表面和海面一样, 也是曲面。
(2) 设计模拟实验, 证明只有在海面是曲面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船只入港时所看到的现象模拟实验的基本方法: 用桌面和伞面分别模拟平面的海面和曲面的海面, 让小船模型分别在桌面和伞面上由远及近驶向观察者, 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教会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2、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2、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地球形状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地球仪等。
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师:同学们,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球形)
四、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可是人类在探究认识地球的形状时
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认识地球形状
的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今天就踏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旅程吧!
五、【设计意图:利用问题引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使科学课建立在满足学
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样就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的探究。
】
六、【点评:以问题引入,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成功的伏笔。
】
七、二、探究新知:
八、师:同学们,古代人谁也没见过地球是什么模样,人们只能看到一望无
际的陆地和无边无垠的海洋,猜想一下,他们可能会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呢?(板书:古代)
创设情境:古代生产力极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们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在这样环境下生活,人们会对地球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九、生:猜想古人是如何想象地球的。
十、【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代人,产生情感体验,理解当时对
地球形状的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想地球形状的猜想。
】
十一、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收集一些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一下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地球的?你们怎么评价他们的这种观念呢?板书:猜想——有根据的猜想。
十二、组织小表演:
十三、(烈日下父女耕地)
十四、父:(边耕地边擦汗自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十五、女:(望头顶烈日说)父亲,太阳又当头照了,擦擦汗吧,它每
十六、这天就好像一口倒扣着的大锅啊。
十七、父:聪明吾儿,那你再看这平坦的大地又像什么?
十八、女:(略思索)像方正的木板。
十九、父:对,正如书中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
二十、画面(2)(点击鼠标出示,下同)《天圆地方》图(见课本44页。
)。
二十一、女:如果天是一个罩着大地的圆盖,而地是一个方正的木板,那圆
盖与地的四个角怎么合得拢呢?父:这……这位小妹妹的疑惑的确是个难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并不是直觉得那么平.人们对原有的关于地球的结论开始产生怀疑,做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开始认为地表可能是个曲面,如我们祖先就认为:大地像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得出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假设。
这就是“盖天说”。
介绍“盖天说”.(课件示)除此之外还有“浑天说”它是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
二十二、生:交流评价
二十三、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人民也对地球的形状产生过多种猜测与说法,比如: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假设与猜想。
二十四、【设计意图: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培养学生查阅、搜集整理获得信息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古代人认识地球的评价,使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的信息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表达自己的观点。
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
二十五、【点评:创设情境为学生进行探究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通过小表演、汇报信息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古人猜想地球形状进行猜想,加深情感体验,并试图寻求搜集信息、寻求证据来解释、验证自己的猜想。
使得科学探究活动连贯有序进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交流表达能力。
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热情。
】
二十六、师:同学们,当你站在大海边,看到远处的船只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船只离开港口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
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二十七、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现象。
二十八、师:那么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实验,我们让你叠的小船在地球仪上航
行,看看是否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结论一样。
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我要求:站在海边的人观察时眼睛要平视地球,而开船的人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慢慢体会。
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
二十九、生:模拟实验师:我们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用同一方法观察,看看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进行对比实验,思考总结。
三十、【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古代人通过船只航海的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
三十一、【点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模拟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丰富并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猜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保持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
】三十二、师:正是有了这些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人,又将认识地球形状的程度加深了,从而出现了一些勇敢的航海家去探索和实践,来证实我们刚才的猜测。
板书:探索与实践
三十三、师:谁来讲航海家的故事?
三十四、生:利用搜集来的资料讲故事。
(课件辅助)
三十五、师:正是因为麦哲伦的勇敢的实践他坚信地球是球形的这个信念,人类才第一次验证了这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人们才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个伟大的旅程?那还等什么,快开动你的小船,在地球仪来一次航海旅行吧。
三十六、生:模拟环球航海旅行。
三十七、师: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地球是圆球形的。
板书:现代
三十八、讲述人类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在太空看见的地球形状。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以及我国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飞行时有关地球的资料等情况。
三十九、师:你们对现代人类探索地球都有一定的了解吧,所有这些探究成果的取得都没有离开人们的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没有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持。
板书:精细观察勇于探索科技发展
四十、【设计意图:以上活动是将猜想、实验、思考、交流这些探究的科学过程充分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学会探究。
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十一、【点评:通过讲述麦哲伦航海故事,联系现代科技发展提供的有力证据,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得到明确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的方法,了解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科学发展史。
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了科学精神。
】
四十二、3、课堂总结:
四十三、师:这节课我们虽然只用了四十分钟的时间,却经历了人类从古至今漫长的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谁能概括说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
四十四、学生总结概括,教师画出重点词:猜想——实践——精细观察
四十五、【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一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究历程;二是反思本课学习、探究活动的经历。
】
四十六、【点评:整体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探究过程有个完整的认识,理清了探究的脉络,进一步认识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曲折历史。
】
四十七、4、激发兴趣
四十八、师:人类认识地球的大小也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细细品位了,回去自己查阅资料。
四十九、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呢?
五十、生:谈出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五十一、【设计意图:通过谈感想体会,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和这节课所获对今后的自行探究有些启发和鼓舞,以激发他们的科学情趣。
】五十二、【总评:本篇教学设计,教者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认真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适当补充了课程资源,较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了小表演、合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教学遵从“科学猜想搜集整理信息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一主线,结构严谨,给学生以很大的时间和空间,探究过程细致、深入,课堂教学有效。
】板书设
计:
五十三、地球的形状
五十四、球形古代:猜想——有根据的猜想——探索与实践五十五、现代:精细观察勇于探索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