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A. 分封制度B. 宗法制度C. 皇帝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宗法制度决定嫡庶身份可以减少争论,从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均不属于殷商的制度,所以选项C、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 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

3.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 重视民心向背B. 宜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全国市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生注意:1.本试客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前四个专题)+选修1、3、4。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母亲的姊妹都称为姨,父亲的姊妹都称为姑,而父亲的哥哥则称为伯,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

这种不同称呼的产生A. 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B. 是因为血缘关系亲疏的差别C. 体现了三纲五常的观念D. 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答案】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母亲的兄弟都称为舅……父亲的弟弟则称为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对血缘亲属的影响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2. 据资料统计,唐代文职官员中科举出身者约占38%,《旧唐书》传主1590人,有科目者531人,占33.39%;传主四品官以上有1246人,有科目者占36.68%都不过40%,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

据此可知,唐代A. 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B. 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C. 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D. 科举制阻碍阶层流动【答案】C【解析】科举出身者占比较低,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并不能说明唐朝注重选拔综合型的人才,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门阀士族势力在唐代文职官员中的比例,不能说明封建门阀制依然存在,故B错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这说明唐代官吏来源方式多样化,故C正确;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进士与明经、生徒、杂色并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来源多元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 在抗日战争初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领导的武装力量中,既有八路军正规军,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阜平营、平山团(地方武装)、回民支队等武装。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邢台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月考试题高二历史试题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总计60分)1. 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

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

该现象在实质上()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D.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2. 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

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

”材料表明,张玄素()A. 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 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 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 建议扩大选官范围3.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 由秦王赢政创立B. 春秋战国已出现C. 全面取代分封制D. 加强了君主专制4.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 防止武将专权B. 重视分宰相之权C. 强调监察地方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5. 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

明朝皇帝的追谥反映出朝廷()A. 对史实完全不子尊重B. 在质疑嫡长子继承制C. 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D. 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6.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郭宝钧在《古玉新诠》中的这段话表明A. 玉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B. 以玉入法反映治国方式成熟C. 玉的人格化折射丰富的人文精神D. 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政治智慧【答案】C【解析】据材料“玉之属性……道德化……玉之形制……宗教化……玉之尺度……政治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对玉的阐释加入了道德、宗教、政治制度等人文因素,体现了玉的人格化,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宗教象征意义,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玉入法”,也不能说明治国方式醇熟,故B项错误;D项也只反映了政治方面,与材料相比过于片面,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学生应该可以理解这些都属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将玉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体现了玉的人格化,同时,对于人文精神,应该广义理解,不能等于西方的人文主义。

2.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

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

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答案】C【解析】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即可。

3. 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A【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邢台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32小题共48分)1.《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A.缺少经济管理职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突显政治、军事功能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2.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反映出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家长制受到挑战C.个体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这表明,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中A.孔子的思想本意遭到肆意歪曲和篡改B.儒学思想的演变具有主观性和时代性C.儒学思想适应了不同时代社会的需要D.儒学体系在不断批判中得到发展完善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相邦义(张仪)戈”、“上郡守戈”、“陇西守戈”等。

这些铭文证实A.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B.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C.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D.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5.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6.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2、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末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

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A.农业面向市场B.政府不抑兼并C.阶级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发展3、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己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4、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摇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5、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这一制度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B.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7、有学者在谈到唐初的经济政策时,认为唐初不仅轻徭薄赋,更侧重为民制产,通过国家的计划分配,使社会下层能够享受基本水准以上的生活,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政策是A.重农抑商B.均田制C.三长制D.方田均税法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当时(宋代)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笫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候,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礼记•乡饮酒义》中行迎宾礼时,把宾.介.众宾分为三等;行献宾礼时,对宾有“献”.“醡”.“酬”:饮酒作乐、旅酬以及撤俎之后,彼此劝洒,不计爵数,是为了使人尽兴,安乐而不混乱.这在本质上()A.体现繁文缛节,社会落后B.强调贵贱有序,维护统治C.意在增进感情,联络乡谊D.说明思想教条,效率低下3.《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

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郡县制度B.皇帝制度C.行省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4.《史记•殷本纪》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5.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1840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主包包括()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C.郡县制度与行省制度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A.维护了宗法制度B.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分封制崩溃D.促使了礼崩乐坏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扫描版)高二历史第二次月考答案1-----5CCABC 6-----10 DBCCA 11-----15BCACC 16-----20DCCDC21-----25CBBAA 26-----32DDAABCA33.(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

(12 分)(2)变化: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

(6 分)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7 分)34.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经济发展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产生;对外贸易繁荣,泉州,明州都是当时最大海上贸易港口;宋代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宋代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分工、技术、工人数、产品产量、质量都大大超过前代,制瓷业出现众多名窑名瓷。

宋代科技发达,火药的完整配方及其广泛应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印刷术方面发明活字排版;出现象沈括这样的科学家著作《梦溪笔谈》。

教育方面: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书院的成型与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方面:儒学融合佛道教义发展为新的流派——理学文学艺术领域发展: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

总之,宋代的历史发展“继续领先于世界”。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政治上:通过二府三司使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通过建立禁军、转运使理财、通判监督地方司法,使地方权力受到削弱,导致地方行政效率的低下,缺乏自主性;经济上: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造成国家积贫积弱,财政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实质是封建儒家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曾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来评述西周某一政治制度,该制度是A. 分封制度B. 宗法制度C. 皇帝制度D. 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王国维认为西周用宗法制度决定嫡庶身份可以减少争论,从而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均不属于殷商的制度,所以选项C、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2. 西周初年各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A. 分封制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B. 实现了对东方广大地区的垂直管理C. 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D. 政治中心实现由西部向东部的转移【答案】C【解析】材料“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后,大行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就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分封制早在周公执政之前就已实施,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是郡县制,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提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排除。

3.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 重视民心向背B. 宜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4. 《周礼》记载,周代设医师掌管国家的医药政令,负责王室和邦内疾疫的预防和治疗,每到岁终,医师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其级别和俸禄。

这反映了当时A. 医疗队优出现等级分化B. 形成中央集权的医疗保障体系C. 医药政令得到邦国认同D. 医疗管理制度已达到较高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代有专门的官职来负责医药事务,还有针对医师的考核政策,由此可以看出在医疗管理制度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根据医生的医疗成绩优劣制定不同的级别和俸禄,而不是医疗队伍出现等级分化,故A项错误。

中央集权不符合史实,故B项排除。

邦国认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

5.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泰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这一变化说明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B. 商鞅变法标志着上地私有制的确立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 上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西周末期至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说明先秦时期的土地变革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展开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D项正确。

铁犁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促使井田制瓦解,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但材料并未提及铁犁牛耕的作用,排除A。

商鞅变法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制度,但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排除B。

题干并未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记述出外公元前七世纪初,扁鹊望诊蔡桓公《韩非子·喻老》公元前五世纪初,扁鹊为赵简子诊断病情《史记·扁鹊传》公元前四世纪末,扁鹊曾试图用石具除去在位的秦武公脸部的疾病《战国策·秦策》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B. 对扁鹊的历史叙述有神化成分C. 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答案】B【解析】扁鹊是不可能横跨三个世纪的,而材料显示的却是他横跨了三个世纪,这就说明了材料是对扁鹊的神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同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所以是真实可信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同一历史人物看待的角度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历史结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必须保持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 “春秋”一词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然含义不尽相同。

其中意指“编年史书或史籍”的是A. 《孝经》:春秋祭祀,以时思之B. 《战国策》:今楚王之春秋高矣C. 《孟子》:春秋无义战D. 《墨子间诂》:吾尝见百国春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春秋祭祀”指的是节气时间,故A错误;“春秋高矣”指的是年龄,故B错误;“春秋无义战”指的是公元前770到前476年的春秋阶段,故C错误;“百国春秋”指的是各国历史,故D正确。

8. 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

这表明,秦汉时期A. 国家对商业采收宽松的管理政策B. 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 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 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C【解析】“以券书(契券)从事”等字眼意在强调官府是在通过契约来规范、约束市场行为,即官府是注重通过契约来规范市场行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汉时期是抑商的,国家对商业并未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秦汉时期商人的政治地位并未不断提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体现出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 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而余-年之食”。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年,这反映了汉代A.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 生产力水平低下C. 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D. 边疆不稳,战事频繁【答案】C【解析】汉代兵役制度与加强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这”指上一句话即男子23岁才服兵役,“生产力水平低下”呼应第一句即“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故B项错误;男子23岁才服兵役,考虑的是农业生产效益不高,“期限一年”,是对农民的同情和保护,故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边疆的战事,故D项错误。

10.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三十多位大商人立传,并提出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的原则。

据此可知,司马迁A. 赞同汉武帝的商业政策B. 反对逐利致富的社会风气C. 强调商业发展顺其自然D. 颠覆了儒家推崇的义利观【答案】C【解析】司马迁为著名大商人立传,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提出政府对商人要顺其自然,反对政府对商业过多地干预和控制,故C项正确;汉武帝是重农抑商,与司马迁相反,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对社会风气的变化,故B错误;儒家的利益观没有颠覆,故D错误。

11.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 皇权不断加强B. 长期处于分裂C. 外戚势力衰落D. 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要专权的前提就是皇帝的权威必须能够震慑全国所有大臣,宦官才能借助皇帝的信任,利用、控制皇帝,用皇帝的权利来达到权倾朝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皇权相对较弱,排除A,故D项说法正确。

西晋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C项说法与宦官专权无关,排除。

12. 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A. 造成了国家户籍制度的混乱B. 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 使政府脱离了对门阀的依赖D. 打击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答案】D【解析】题干中主要是通过“清查”可以清理原本混乱的国家制度,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南朝没有均田制,且土地制度在材料中无涉及,故B项排除;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查可以有效增强国家的力量,但没有说明是否能够脱离当时社会的主流力量——士族,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可以对那些士族力量有一定程度的削弱,打击其经济规模,故D项正确。

13. 唐太宗时期往往给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上“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一类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也算宰相。

后来,逐渐固定为带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头衔的始为真宰相,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

这主要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 行政体制尚未成熟C. 以小驭大加强君权D. 注重发挥臣下才智【答案】C【解析】“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等做法属于典型的以小驭大,目的在于加强君权,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权不断加强而非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太宗时行政体制已经成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说明是注重加强君权而非注重发挥臣下才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4. 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

这说明科举制度A. 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B. 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C. 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D. 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反映了士族制度影响科举选官的公平和公正,实质上暗指科举制需要配套的制度来保障科举制运行,排除C,D项正确;科举制冲击了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士族控制科举选官,没有体现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排除B。

所以选D15.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宦官田全操凭借辟仗使之权,强征休祥坊民的地课。

坊民300余人聚集抗议,后又与田全操手下的吏卒发生殴斗,事件以坊民获胜而告终。

这表明当时A. 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和自信心增强B. 市民力量增强能够左右政局发展C. 传统城市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D. 晚唐宦官专权受到民众有效制约【答案】A【解析】一定政治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坊民获胜而告终”其实是城市平民经济实力增强的产物,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市民力量是增强了,但远远不能够左右政局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时传统城市格局尚未发生巨大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到宦官专权的问题,选项D是对题意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