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有效的教学与学习互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本文将简析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策略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支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通过搭建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至更高的认知层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简述当前教育背景下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性。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互动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互动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引出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及其在提升教与学互动中的作用。
在深入探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之前,我们有必要引入一种名为“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通过构建一系列学习支架来帮助学生逐步攀升至知识的高峰的教学策略。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建构者。
支架式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在于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支架式教学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学习支架是支架式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等方面。
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支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以提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支架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支架式教学不仅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通过学习支架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支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技巧。
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情感需求,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自我成长。
在实施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风格,构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支持和帮助。
教师还需要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育的需求。
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重重。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为辅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建构知识体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首先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实施步骤等。
然后,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接着,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效果,以及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其定义、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支架式教学进行剖析,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支架式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进而阐述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将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支架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同时,本文还将对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讨论,以便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分析支架式教学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本文还将展望支架式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前瞻性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旨在对支架式教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其理论基础源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支架式教学的哲学根基和实践指导原则。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建构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支架式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步从依赖他人转向独立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对支架式教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过程的研究。
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和应用等多个环节。
三、支架式教学 (1)
•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搭脚手架
•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进入情境
• 让学生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
•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协作学习
•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 效果评价 学习评价,
这些原则主要是学习者内部的、可控的心理因素, 而不是习惯的或生理因素的。但是,这些原则也承 认外部环境或情境因素与这些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这些原则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考察现实学习情境中 的学习者,因而,对于这些原则不能孤立地看待, 而应当把它们看成是有机的一系列原则。
(2)辩证的建构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一种 活动论,其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 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主、 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是一切知识产生的源 泉。
◦ (1)学习者中心的心理学原则:认知与元认知因 素。
这些原则包括:学习过程的性质、学习过程的目标、 知识建构、策略性思维、对思维的反思、学习情境、 动机和情绪影响学习、学习的内部动机、动机对努 力的影响、发展对学习的影响、社会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习与多样性、标准与评估共 14种原则。
◦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及“辅 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为基础而提 出来的,强调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将 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 最后撤出支架,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
◦ 支架式教学与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不同, 他强调逐渐减少教师的指导,将监控学习 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也逐渐得到了革新。
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淘汰,开始出现一些更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其应用以及优点如下:什么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实践性的探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时提供问题和探究方向的支架,而学生则是在这个支架上进行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思维和知识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不断前进和进步。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支架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主动去探寻及发现问题的教学形式。
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过程去解决问题,不断使用已有概念去探讨未知的问题,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 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要自主探究问题,需要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具体问题,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带来更具有启发性的学习体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更加注重启发性体验的创造,使学生在教学中愉快地学习,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动力,自我探究的激情滋生,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
4.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不仅能够充分掌握知识,也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让许多学生感到沉闷乏味,难以引起兴趣。
而“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不再感到枯燥。
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然后设定几个步骤或提供一些基本概念作为“支架”,由学生在这个支架上不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最新文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与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高度一致。
因此,建构主义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学生单方面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或是复制来自教师的输入行为,而是通过尽力寻求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历经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效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日臻成熟的一种模式。
支架式教学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支架式教学图1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第一水平)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图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景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临近发展区”,从而有效、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情景,随即撤去支架,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更高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初中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和练习为主要形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采用更适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最重要的是,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探讨和改进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重大,对于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其核心理念是教师在不断引导下,以适当的问题和任务为学生提供认知支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和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模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状态进行指导和辅助。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解惑和引导,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建构和内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理论。
这种教学理论在教育领域中受到了广泛的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支架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其概念、作用、适用范围和实施步骤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支架式教学理论最早是由布鲁纳和伍德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们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种类似于“支架”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这种“支架”是一种教学框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因为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和障碍。
支架式教学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但是,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教师要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支架式教学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教师还需要准备一些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工具等,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当的教学计划和方案。
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接着,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概念和技能。
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实践应用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成效。
支架式教学,顾名思义,就像是为学生搭建一座学习的“脚手架”,帮助他们逐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它强调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支持结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逐步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准确评估。
这就如同建筑师在搭建脚手架之前,要了解建筑物的基础和结构一样。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分析、小测验等方式,教师能够清晰地把握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存在的困惑,从而为后续的支架搭建提供依据。
例如,在教授“函数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回顾学生已经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具体函数形式,了解他们对函数的初步认识。
然后,针对学生理解上的薄弱环节,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函数的图像等,搭建相应的支架。
支架的搭建方式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
比如,给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种关系,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解题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模板。
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可以详细地展示如何通过求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至关重要。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作用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适时地给予提示和启发,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或者提供一些相关的线索,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比如,在求解一个复杂的函数最值问题时,如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求最值的方法?”“这个函数的形式与我们熟悉的哪种函数相似?”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
教与学的有效互动简析支架式教学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如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简析支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步骤及其对教与学有效互动的影响,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含义,阐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将详细探讨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组织合作学习等。
本文还将分析支架式教学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方面的独特作用,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师的引导作用等。
本文将总结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在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支架式教学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理念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步从现有水平过渡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强调学习的多维表征和概念的重构,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灵活的、能够适应不同情境的过程。
数学“支架式教学”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研究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也是语言交际的基础。
对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支架式教学法逐渐被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构建支架,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网络,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支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支架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开始词汇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这不仅包括词汇的音、形、义,还需要涉及词汇的用法,甚至包括词汇的文化背景。
这些目标将为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词汇支架。
例如,利用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图片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词汇之间的。
这些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词汇网络,提高记忆效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词汇学习中来。
他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词义,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汇的具体用法,可以通过讨论与合作来记忆词汇。
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将使学生的词汇学习更加深入和持久。
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进行及时的调整。
这种反馈与调整的过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的词汇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他们不再仅仅依赖于机械记忆,而是开始真正理解并运用词汇。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然而,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支架设计,如何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2 . 2 . 2 建构主义 理论对学 生的理解
建构 主义理论认 为学习的过程 中是 学生主动 完成 对教学 内 容意 义建 构的过程 , 在这期 间学生的主动性要 得到充分 的发 挥 , 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 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 , 之后要 自己独立 的探 索 同时 结合 教师 与 同伴相 互协 作完 成 学习 内容 的意 义建 构 。建 构主义还认 为在学习过程 中学 生不但要对 自己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 接受教师和 同伴 的评价 。学 习 内容完成 之后学生要正 确 的分析导 致成功 和失利 的原 因 , 这样学生 才会 取得不 断的进 步。 2 . 2 . 3 建构 主义 理论对教 师的理解 在 学 生 的 学 习过 程 中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起 着 指 导 和 辅 助 的 作用 。教师不再是知识 的灌输者而 是要帮助学生 完成学习 内容 的意义建构 。 2 . 2 . 4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一 多元评 价 建构 主义认为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 更加 注重 于
本文 主要从支架式教学模式 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以及该
教学模式 的优缺点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探讨。 1 支架式教学的相关概念 1 . 1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教师为 了让学 生加 深所学 内容 的理 解和意义建构 建立知识 框架 , 学生通过知识框架而更好 的进行学 习。 1 . 2 最邻近发展区 的定义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 : 学生在学 习时 自己解决 问题 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 问题时有较大差距 , 这两种能力之 间的间距 就是所谓 的邻近发展 区。 2 支 架 式 教 学 的 理 论 基础 西方心理学关于人类 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理论研究 : 行 为主义 学 习理论和认知学 习理论 。经过长 时间的探索和研究 认知学 习 理论 的分支一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开 始在西方 国家盛行 。建构 主 义理论认 为人们学 习知识 的时候 , 首先要 收集 和整理是 目前多元评价采用 的方法之一 ,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
且 能够 提 高 学 生 的 集 体 荣 誉 感 以及 团 体 合 作 精 神 。
三、 支 架 式 教 学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的应 用
支架 式 教学 在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范 围 非 常 之 广 泛 。其
学过程 中, 支 架 是 一 种 能 够 帮 助 学 生 达 到 一 定 的 学 习 目标
问 题进 行 反 思 并 对 学 生 的 表 现 作 出 评 价 , 逐 渐 撤 除 先 前 架 设 的框 架 , 完 成 整 个 教 学 任 务 。下 文 以 平 行 四 边 形 的 教 学 为 例具 体 说 明 。
新课 i l导 孥 2 1 1 1 4 . 1 2
● 教 学 改 革 与创 新 ●
浅 谈 初 中数 学教 学 中¨ 支架 式。 。 教 学 模 式
江 苏 省 扬 州 市 江 都 区小 纪 镇 吴 堡 中学 周 江 宏
支 架 式 教 学 是 一 种 建 立 在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之 上 的教 学 方
作用 。 ( 三) 强 调 过 程式 教 学
式 。 支架 式 教 学 是 一 种 倡 导 以 学 生 为 中心 , 以 解 决 问题 为 首 要 任 务 的 教 学 方 法 。先 是 针 对 学 生 建 立 一 个 系 统 的 学 习
框架 , 起到帮助学 生 学 习知识 、 理 解知 识 的 目的; 再 逐 渐 撤
然处于被动状态 , 限 制 了 学 生 的 思 维 发 展 。 其 次 就 是 教 师 自身 的 文 化 水 平 具 有 一 定 的 局 限 性 , 无 法 对 学 生 进 行 良好 的教育 ; 在 搭 建 知识 框 架 的 过 程 中 经 常 出 现 不 合 理 的 假 设 , 超出了学生解决 问题 的能 力范 围 , 大大 打击 了学 生 的学 习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
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题材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
题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课题探究法:教师可以选取数学中的一个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通过绘制图形、测量角
度等方式,发现并总结几何图形的特点和规律。
3. 游戏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游戏和趣味竞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利用数学卡片、数学棋盘等教具,设计
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和应用数学知识。
4. 实验教学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发现产
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
验证勾股定理,通过测量和计算的方式,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
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合理设计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参与思考、合作探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简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搭建学习框架和提供指导支持,帮助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原理、优势和应用,同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概念:支架式教学,也称为脚手架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建立学习框架和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从而促使学生逐渐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原理: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原理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过渡区域”。
教师通过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支持,让学生逐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势:1. 个性化学习:支架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2. 激发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通过提供有趣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源和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学习。
3. 提高学习效果: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 培养合作精神:支架式教学鼓励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中学习合作与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应用:支架式教学适用于各个学科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应用场景:1. 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和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作者:刘享英
来源:《成才之路》2016年第10期
摘要:提出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从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优化数学支架式教学环节的基本策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67-01
“支架”在建筑行业指的是“脚手架”,这里指的是为学习者提供概念框架,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构建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支架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任务从教师转移到学生,直至撤去支架后,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
支架式教学策略方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这个体系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
能够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把握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现在所研究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分为两个水平:第一,“实际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儿童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水平;第二,“可能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儿童在有家长或者老师帮助下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水平。
这两个心理发展水平被称为“最近发展区”。
二者交互运动,实现儿童心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教学应当从“最近发展区”出发,并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这就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
二、优化数学“支架式”教学环节基本策略
一般来说,“支架式”课堂教学分为如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导探索、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五个部分,下面就从这五个方面来逐条剖析。
(1)创设情境。
求知欲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开始。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面对疑问时。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这个性格特点,为学生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教师采用“支架式”的授课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比例之前,教师可以
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小小的地球仪上看到整个世界?这运用了什么数学知识?”通过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让学生展开联想,打开思维,提高能力。
(2)引导探索。
“支架”的搭建,要选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过程中。
首先,教师辅助学生确立目标,这样才有前进的方向,不会偏离主题;其次,教师应当根据学习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概念框架,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保驾护航;再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支架式”教学是将教学任务逐步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因此,在探索问题情境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随着学生能力的增长而不断减少,逐步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独立探索。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所以,教师应当在学生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索的方向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主体,因此每个学生的选择都会不同。
这样,基本上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都涵盖了。
教师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解决探索中遇到的难题,在提高了课堂效率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探讨在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共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这样,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处理遇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可以对知识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完成对知识的意义构建。
(5)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包括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
课堂上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评价的目的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效果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哪里做得好,哪里还有欠缺。
这样,既能使学生增强自信,还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针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奋斗在教学事业的第一线,一定要大胆创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教学内容,不断探讨钻研教学方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刘杰.支架式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2]毕丽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3]朱佳雯.支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