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年龄类文化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语文文言文文学文化常识整理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 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 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 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 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 有了庙号。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 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 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 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 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 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鲐背:tái bèi,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 行 苇》“黄耇 gǒu台背”,“台”与 “鲐”通用。
《尔雅• 释》:“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qī yí,指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 关注生活
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3次 (二)山川与地理 4次 (三)天文与历法 0次 (四)政区与官职 15次 (五)节日与习俗 2次 (六)宗法与祭祀 10次 (七)礼仪与风俗 2次 (八)人名与称谓 11次 (九)文集与典籍 2次 (十)另类与其它 7次
√②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①说反了
√③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
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④说反了
×④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⑤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
舞勺
束发/成童
年
龄 称
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 而立之年
男子13岁~15岁左右 男子15岁 女子16岁 女子20岁 指30岁
3.古文笄没(jī有)年十八女岁子。15岁 45..豆黄发蔻加花人女冠舞信/年象老子弱华冠垂十三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指 女四小子 男 子。。12子54岁 2岁0~ 岁20岁 6.悬车不七惑之十年退休指了40。岁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
薨、崩4.、平百民岁、庶千秋人、直晏驾称、死山陵。崩
死 的
父母
见背、5.孤父露死、弃为养 孤,子亡为独。
讳 称
佛道徒
涅槃、6.圆夫寂死、坐称化、寡羽,化、妻仙死游、称仙逝鳏。
一般人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 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文言文必考文化常识整理
一、生与长(称谓,求学,考试)
(一)出生:称谓
【直称姓名】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
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陆游号放翁。
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还可以可以称···
(了解一下即可)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后文会再
详细说)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
斋。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故而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 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 称。 (二)漫漫求学路 【庠(xiánɡ)】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例如: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 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 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 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 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 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 称,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
(完整版)文言文文化常识
1、 A.“字”,又称“表字” ;祖先幼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上的系。
“字”是了便于别人称,平或尊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官名。
秦是掌管籍文典、通史事的官,后成学上通一或精晓一、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C.“至正”属于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依照他的一生行予的一种称呼,用以褒善,如“崇” “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求退,其意是年龄已高,就上皇帝求退休,好一把老骨能葬在故。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知识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官到某地任,做一些相关的政事,行必然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样的褒。
于是官与百姓、官与官、官与国君(帝王)之就会有多“ 作” 生。
1.:到,去。
2.:①激励,励;②碰到激励、励。
3.:核查、督促、征收。
4.、化:教育感人。
5.按、案:巡,巡行;察看,核,明。
6.游:①游玩,游;②旅行,出门修业或求官;③交,交往。
7.趣、:①小步走,跑;又引申赶快,迅速。
②通“促”,督促。
8.劾:,,揭。
9.白:告,告。
常用于官吏之。
10.短:言,坏。
11.害:忌妒。
12.:①听,听;②使知道,告⋯⋯知道。
于②要特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经常是最高治者——国君,化了一点,就不至于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生的事件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来了呢?其就是“ ”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 桓晋文之事可得乎”。
13.折:指斥,指,斥。
14.:① ,怪;② ,辞。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假托,假。
17.:作人;抵押。
18.次:① 扎 (用于 );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品或税)——由“ 送、运”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表示意的。
21.坐:①因⋯⋯犯罪或,冲犯;② ,定罪。
22.多: ,欣。
“高、”等字,若,就是意,也意此。
23.少:批,,看不起。
是一些常的音。
我基本可以依照官行、他官(官)反、社会价三个面来掌握。
二、官人物常用1.表官的(1)宰相:政的大官。
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3
高考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储备(2)1、耆旧耆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耆老。
耆年。
耆绅。
耆宿。
(指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2、践祚其意是指继位,登基,现收录于汉语字典中。
践极(践极)登极;即位。
清李渔《奈何天·闹封》:“朕自践极以来,匪躬有失,饥馑荐臻,继以兵凶,愈增攘乱。
”3、不豫(1).天子有病的讳称。
《逸周书·五权》:“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
”(2).泛称尊长有疾。
《逸周书·祭公》:“我闻祖不豫有加。
”(3).不高兴。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4).不事先预备。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此豫通“预”(5).不犹豫。
(6).不怕烦。
《庄子·应帝王》:“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
”(7).不参与。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衣食租税,不豫政事。
”通“预”之干预意。
4、大渐谓病势加剧。
语出: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景命不永,大渐弥留。
”5、国除基本上就是因为功勋而获得的爵位被剥除了,不可以再被继承。
如:三年,以太宗子宽为嗣,又赠凉州总管、司徒。
宽早薨,国除。
(武德三年,以唐太宗的儿子李宽做为智云的子嗣,并封为凉州总管和司徒。
但是李宽死的很早,死后王的爵位被剥除了。
)6、秋闱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
特指科举制度的乡试,因在秋季举行,因称。
闱是古代宫室两侧的小门。
后妃居处:宫闱。
父母居室:庭闱。
科举时代称试院:春闱和秋闱。
7、简惠宽大仁爱;施政宽大仁惠。
【出处】《北史·魏玄传》:“迁熊州刺史,政存简惠,百姓悦之。
”8、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
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
元、明时都有服此者。
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
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文言文文化常识73394
文言文文化常识要想读懂进而鉴赏文言文,只有字词方面的古汉语知识是不够的。
因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现实,涉及古代社会的许多文化情况和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场、礼仪习俗、年龄称谓、衣食住行、器皿用具、服饰民族、尊称谦称等等。
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知识,分类解释如下:1.古代数量词咫:八尺仞:八尺或七尺锱:六铢,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寻:八尺乘:一百辆跬:半步,跨出一脚步:跨两脚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程一世:三十年一社:五十户一箭之地:约一百五十步2.古代少数民族特称东方少数民族:夷西方少数民族:戎南方少数民族:蛮北方少数民族:狄、胡3.兄弟排行称谓老大:伯、孟,如刘伯温、曹孟德老二:仲,如孔仲尼、范仲淹老三:叔,如孙叔敖、蹇叔老小:季,如季路、项伯为项羽季父4.古代年龄特称幼年:垂髫10-15岁:总角、及笄15岁:结发、束发16岁:破瓜20岁:加冠、弱冠30岁:而立40岁:不惑50岁:知命、艾、半百60岁:花甲、下寿、耳顺70岁:古稀、中寿80岁:上寿、耋90岁:髦、胡耉100岁:期颐5.古代官场专用语放:本意为放逐,特指京官改为外任。
拜:任命,多用于升任高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除:授予官职。
迁:升调、调动徙:平职调动。
复:恢复旧职。
出:调出京城做地方官。
铨:选拔官吏。
下车:上任左迁:贬官、降职。
擢:由选拔而提升。
黜:罢免革除官职。
举:被举荐、推荐罢:免职外放。
辟:招聘授官。
召:聘任。
6.古代礼仪斋戒: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以示诚心致敬。
设九宾:在朝堂安设“九宾”,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拜:古人常用的以叩头为方式的一种礼节。
再拜:拜了又拜,一种隆重的礼节。
先引:先导,前面引路,一种隆重的礼节。
虚左:驾车时空着左边的上位表示尊敬。
兄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
不言老:古代父母健在自己不称老。
布让:宴席间向客人敬菜、劝餐。
初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年龄常见称谓练习题(含答案)
婴儿。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
孩提:2~3岁的儿童。
1.垂髫(tiáo ):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2.总角:指幼年儿童。
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女子。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及笄jī :指15岁女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5.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6.冠、加冠、弱冠:20岁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7.而立:指30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不惑:指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指50岁10.花甲、平头甲子,耆,耳顺:指60岁。
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11.古稀:指70岁。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2.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
13.期颐:指百岁。
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学以致用】1.下列文化常识中说法不确切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垂髫”都是指幼年儿童。
B.“束发”“及笄”分别表示男女15岁,而“结发加冠”则表示男子已经20岁了。
C.古人称六十岁为“花甲”“耳顺”,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一百岁为“期颐”。
D.古代作品可以地名、书斋名、谥号、名号、字号、官职年号来命名。
如《临川先生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杜工部集》就是分别以地名、谥号、官职来命名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
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许],许,叹[赞叹,赞许]。
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治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太平],兴,盛,衰。
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 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八、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
九、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十、表房舍的词语: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屋,庑[wǔ,厢房]。
十一、表说话的词语:曰,云,谓,诏[告诉,告诫,教诲],诰[告诉,皇帝给臣子命令,告诫,劝勉],告,敕[chì,告诫,嘱咐,皇帝命令或诏书],白,陈,对,语,谕、喻[告诉,使人知道],晓,辩,问,谢,折[驳斥,指责],诘[责问,追问],诉,咨[商议,咨询]。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
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
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许],许,叹[赞叹,赞许]。
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治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太平],兴,盛,衰。
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
八、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
九、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
十、表房舍的词语: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屋,庑[wǔ,厢房]。
十一、表说话的词语:曰,云,谓,诏[告诉,告诫,教诲],诰[告诉,皇帝给臣子命令,告诫,劝勉],告,敕[chì,告诫,嘱咐,皇帝命令或诏书],白,陈,对,语,谕、喻[告诉,使人知道],晓,辩,问,谢,折[驳斥,指责],诘[责问,追问],诉,咨[商议,咨询]。
文言文文化常识
11月的文言文文化常识10月考1、A.男子20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B.祖与宗,属于帝王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为宗,文中太宗是指唐太宗。
C.中国古代历法,多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来依次、循环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文中“自寅至已”就是属于干支纪时。
D.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贬官远地)、“迁客”、“左迁”。
第九周周测2、A.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谥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祯”“康熙”皆是。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第10周周测3、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转”“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归类及文化常识总结
文言文常见词语归类及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一、表人物个性的词语:耿直,仁厚,仁矜矜:庄重,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骨鲠鲠:gěng,直爽,正直,鲠切,聪明,慧,敏,木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佞能说会道or巧言谄媚,不佞没有才智,诈,阿谀奉承,谄巴结,奉承谗,谲jué,玩弄手段,欺诈;二、表人物品行的词语: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三、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词语:四、与学校有关的词语:庠序地方学校,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明清时的最高学府,太傅太子的老师,司业、祭酒国子监的掌管人员,博士、教授、直进、助教教学人员;五、表敬重、赞扬的词语:多称赞,敬,重,尊,恭,嘉,称,赞,誉,与赞许,许,叹赞叹,赞许;六、表社会状态的词语:治治理得好,乱无秩序,不太平,兴,盛,衰;七、与粮食有关的词语:粟谷子,去皮后为小米,可泛指粮食,菽豆类总称,黍碾成米叫黏黄米,禾,稼穑jiàsè,泛指农业生产或庄稼,谷,稻,耕耘,稔rěn,庄家成熟,泛指食物酝酿成熟,熟庄家有收成,稷谷类,刈yì,割,籴dí,买入粮食,粜tiào,卖出粮食,廪bǐn,粮仓/官方供给粮食,禀通“廪”,粮仓,荒荒年,年成不好,歉年岁收成,收成不好,丰,饶,赡富足,充足,足,给;八、与俸禄的词语: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榖gǔ,俸禄,做官领俸禄;九、与穿戴有关的词语:纨绔,布衣,履,绶,冠,冕,中,弱冠,免冠,带;十、表房舍的词语: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屋,庑wǔ,厢房;十一、表说话的词语:曰,云,谓,诏告诉,告诫,教诲,诰告诉,皇帝给臣子命令,告诫,劝勉,告,敕chì,告诫,嘱咐,皇帝命令或诏书,白,陈,对,语,谕、喻告诉,使人知道,晓,辩,问,谢,折驳斥,指责,诘责问,追问,诉,咨商议,咨询;十二、表嫉恨的词语:恶,厌,憎,贬,衔怀恨,怨,怼怨恨,憝duì,怨恨,憎恶,憞通“憝”,疾,恨,怒,诅;十三、表诬陷的词语:中zhòng,中伤,污蔑别人使受损害,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诬捏造罪状害人;十四、表劝说的词语:说,劝,规告诫,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讥,谤公开指责别人过失,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十五、表责备的词语:过,责,咎归罪,责怪,诛责备,谴责,让责备,责怪,谴,尤指责,归罪,折驳斥,指责;十六、表哀怨的词语:怒,愤,恼,忿fèn愤怒,怨恨,恚huì恼怒,发怒,涕泣,骂,责,戾lì,乖张,违背,凶暴,罪过,诟,谩màn,欺骗,诋毁,傲慢不敬,怠慢;十七、表宽容的词语:容,贷宽恕,宽免,恕,宽;十八、表拜访的词语:造到……去,过访,探望,访,谒拜见,请见,诣拜访,顾探望,拜访;十九、表告别的词语:辞,别,谢;二十、表到往某地的词语:如,过走过,经过,诣到……去,往,经;二十一、表离开某地的词语:去,迁迁移,调动官职,徙迁移,调职;二十二、表行动的词语:步走路,趋快走,走跑,遁逃,回避,亡逃亡,逃,匿躲避;二十三、表违背的词语:忤违反,抵触,逆背叛,叛逆,倍通“背”,背叛,畔通“叛”,叛逆;二十四、表揭发的词语:劾弹劾,揭发罪状,讦jié,攻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揭,弹tán,弹劾,检举;二十五、表害怕的词语:畏,惧,惮畏惧,害怕;通“瘅”,因劳成病,骇害怕,吃惊,患担忧,忧虑;二十六、表朝见的词语:朝,觐,见,谒;二十七、表年龄的词语: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齿龀、龆龀tiáo chèn,五六岁的儿童,总角、垂髫幼年儿童,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笄年女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男子十五岁,冠、加冠、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花甲、花甲子六十岁,耆qí艾耆,六十岁;艾,五十岁,古稀七十岁,耆耋、耄耋mào dié,高寿,年老;耄,八十岁或九十岁;耋,七十岁或八十岁,期jī,颐一百岁;二十八、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九、特定称谓纪日法: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三十、十二时辰: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昃zè未,晡bū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三十一、十二月份:端月一月,杏月二月,桃月三月,槐月四月,榴月五月,荷月六月,巧月七月,桂月八月,菊月九月,阳月十月,葭月十一月,腊月十二月;三十二、表死亡的词语: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山陵崩天子去世,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不禄士之死,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没殁嫔妃之死,殇shāng,未成年人死亡,殒yǔn,泛指死亡,缢上吊或绞杀而死,殪yì,被射死,殂cú,泛指死亡,圆寂、示寂、坐化和尚之死,涅盘喇嘛之死,羽化、登仙道士之死,牺牲、捐躯英雄壮士,云终、告终、夭亡青壮年死亡,寿终老年人死亡,正寝男长辈之死,内寝女长辈之死,归主基督教徒之死,无常回民伊斯兰教徒之死;三十三、表刑法的词语:髡kūn,剃去犯人的头发,黥qíng,古代一种肉刑,即墨刑,用到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劓yì,割掉鼻子,笞chī,用荆条或主板抽打臀、腿、背,杖,刖yuè,砍掉脚,膑bìn,剔去膝盖骨,宫破坏人体生殖机能,大辟bì,死刑,炮烙páo luò,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爬行其上,最终坠入火炭中被烧死,汤镬huò,把人投入滚汤中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凌迟,腰斩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后将尸体暴露在街头,枭首将斩下来的首级悬挂在高处示众,菹醢zūhaǐ,把犯人剁成肉泥,赭zhě衣犯人,族诛灭九族,囹圄líng yǔ,监狱,狱,流,磔zhé,分裂肢体;三十四、表京城有关的词语:禁,阙宫殿,朝廷,皇宫前两边楼台中间空缺的道路,畿jī,京城所管辖的地区,京,京畿;三十五、表皇帝有关的词语:上,帝,祚通“阼”,帝位;福气,赐福;某一封建王朝的国统,践祚即位,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帝王对自己的称呼,御,诏,召,诰,驾幸宠幸,膳,对策、奏对对皇帝的回答或对话;一种文体,轮对,奏,表一种文体,臣下给皇帝写的奏章,疏给皇帝的奏议;三十六、表地区的词语: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江东长江以南的地区,关中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崤山以东;有时指太行山以东,河北黄河以北,河南黄河以南,中国中原地区,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十七、表政区的词语:九州古代天下分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一般用于泛指中国,八州、八荒泛指中国,郡行政区域,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亭秦汉时期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设在道路旁边的公房,共旅客停宿;在边疆用来观察敌情的建筑物;三十八、代指山川关隘的词语:江长江,河黄河,殽xiáo,崤山,函函谷关,岱泰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四岳除中岳嵩山以外的其他四山,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大泽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洞庭、彭蠡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五湖具区、彭蠡、青草洞庭湖东南、洞庭湖、洮滆t áo gé,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三十九、有关宗法的词语: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生的儿子,庶子妾生的儿子,宗子嫡长子,众子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戚”表示外亲;“亲戚”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的亲属,有时指内外亲戚,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六亲泛指亲戚,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姻男方父亲亚,通“娅”,姊妹的丈夫间称谓,即连襟、挑担、婚女方父亲媾gòu,结亲,结婚,三党父党、母党、妻党,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期待祖先,后以“七庙”代指王朝,太庙天子的祖庙,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①无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②五行:金木水火土,三从四德三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之间依长幼排行时的排序词,有时老二也用“孟”;“伯仲”指兄弟或不相上下;四十、有关礼俗的词语:五礼古代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笄jī礼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的礼仪,又称“及笄”“笄年”,合卺jǐn,结婚,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后来称为妇女的美称,进而称为美女的通称,媵yìng,陪嫁的人,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文定订婚,免胄诸侯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祖出行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封禅,斋戒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社稷国家的代称,牺牲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太牢古代祭品,牛羊猪各一头,少牢古代祭品,羊猪各一头,棺椁guǒ,外棺,即棺材的套棺,殉葬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殓尸体穿衣下棺,殡古代指殓未葬,七七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稿葬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庐冢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趋臣见君时的礼节,郊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万福旧时妇女对人行礼口中的说辞,后用来代指行礼,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布衣平民的代称,黎民平民、众民,也称“蒸黎”“黎元”,庶人也称“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小人①劳动人民;②道德低下的人;③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7岁 8岁——龆[tiáo]年,儿童换牙髫[tiáo] 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黄口小儿)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古人有名有字。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20岁(男)——弱冠
24岁(女)花信年华
摽梅之年[biào]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
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耆老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