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乡愁》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珍视。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乡愁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深刻表达。
学生对乡愁情感的体验和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乡愁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以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乡愁情感的深刻表达著称。
教学准备:《乡愁》课文PPT课件,包含余光中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年代的邮票、船票等,以及与家乡相关的景象。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乡愁”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与乡愁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乡愁在文学中的表现。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乡愁主题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乡愁》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乡愁情感的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乡愁。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乡愁情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家乡的眷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乡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表现形式。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原创】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第3课《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法学法】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3.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小测《我爱这土地》(每课一测P3--P4)二、导入新课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板书)三、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
1971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四、检查预习1.字音邮.票(y óu) 窄.(zh ǎi) 矮.(ǎi) 大陆.(l ù) 乡愁.(ch óu) 坟墓.(mù) 2.词义【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五、研读分析1.朗读指导(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熟读课文,归纳诗歌层次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作者的情感。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短语等,如“乡愁”、“海峡”、“坟墓”等。
3.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余光中通过描绘乡愁,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乡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如何缓解乡愁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乡愁的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乡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诗歌朗读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到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朗读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美。
举例:分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海峡的意象如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比较不同时期的乡愁诗歌,探讨其文化背景和内涵差异。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抽象性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来突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意象,降低理解难度。
(2)情感表引导和情境创设。
-举例解释如“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强调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3)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理解: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认识。
-讲解余光中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欣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朗读,分析各自对诗歌情感把握的优缺点,强调朗读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押韵、节奏等韵律特点,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意象分析与情感理解: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传达乡愁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 乡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 乡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读准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借助问题,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深入分析,利用“知人论世”开展研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评点的方法来品评诗歌,深度解读诗歌。
3.通过网络搜索、查阅图书等方式,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难点:调动学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来理解体会“乡愁”,并能迁移模仿,掌握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次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想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久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 生字注音邮票(yóu)窄窄(zhǎi)海峡(xiá) 一枚(méi)坟墓(fén mù)2 词语解释乡愁:思念故乡而产生的离愁别绪。
邮票:邮局发售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3 作者名片余光中(1928—),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因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
九年级上册 部编版 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
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十、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三、背景介绍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交流】
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九、作业布置
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时间顺序,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恰恰就是诗人的一生。
2.诗歌借助什么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运用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3.“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形象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年龄段的怎样的感情?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重点
1.词语理解与运用: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炊烟”、“维系”、“迁徙”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邮票”一词在句中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分析比喻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学生可能难以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意图。
难点解析: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阶段的乡愁表现中,提炼出作者对家乡、祖国深厚情感的主题思想。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
5.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句子分析与欣赏: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乡愁的情感。
举例:分析“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母亲的额头刻下一道道皱纹”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具体词句和分享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乡愁》
二、教学目标:
1. 能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熟练朗读。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
3. 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
1.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 通过一些图片和短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引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
2. 了解学生对家乡的思念,引出本课的主题——乡愁。
(二)新授环节:
1. 师生共读课文,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师生共同分析课文,让学生学会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文章的主旨。
3.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乡愁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学会珍惜祖国的美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练习环节:
1. 师生共同完成课文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2. 师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较深的理解。
(四)巩固环节:
师生共同回顾本文重难点,巩固课堂知识,课下加强背诵,多读才能多悟。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3乡愁-优质教案
3乡愁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啊”轻声)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学设计.doc
3 《乡愁》教学设计作者:余光中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换来推进抒情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深刻领悟诗意与诗情。
2、加强诵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情绪和爱国情感。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讨论,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大屏出示歌词:你的声音,你的歌声,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我的情儿,我的美梦,永远留在你的怀中。
明天就要来临,且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2、学生思考:如果你觉得这首歌美,美在哪里?如果你认为这首歌不好,不好在哪里?明确:拟人手法的运用;通篇没有出现一个乡恋的字样,但处处充满深沉的思乡之情;反复咏唱;柔美的旋律等。
3、这首歌流行于八十年代中期,在此之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已经写了一首著名的怀乡诗《乡愁》。
二、走进作者1、大屏出示余光中头像。
2、请同学介绍,教师做补充。
三、诵读诗歌,品味意象和情感过渡:《乡愁》与《乡恋》有异曲同工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一)诵读诗歌1、学生试读,体会感情。
注意:朗读中应紧扣哪个词语来表现呢?2、小组交流划分节奏,标记重音。
3、大屏出示划分的节奏,听示范朗读。
师生交流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忧郁深沉、失落、哀痛、惆怅等。
4、学生自由诵读,再次体会感情。
5、个别朗读,学生评价。
6、配乐,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二)欣赏诗歌过渡:通过同学们深情的朗读,老师被你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情感所打动。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把此诗的标题改为《乡恋》,可以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 《乡愁》教案
课题
3乡愁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关键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1、重点字音
邮票(yóu)窄(zhǎi)矮(ǎi)乡愁(chóu)坟墓(mù)
2、重点词语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清节奏和读音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案
3.乡愁【教学引入】老师请同学们欣赏《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那就是台湾。
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抒发的是怎样的浓愁呢?【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重点)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的感情。
(重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
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
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2.背景透视:余光中身居台湾,但内心深处时时涌动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同时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隔绝,这种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都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说:“我庆幸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我慢慢地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
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握手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唯有两行热泪自腮边滚滚而下,砸在机场的土地上。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
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70年。
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yǎ fǔfèn嘶哑腐烂悲愤jiǎjià假如假期2生词注解嘶哑:声音沙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精品教案
第三课乡愁余光中【教学目标】1.通过划分诗歌的节奏,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通过反复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通过仿写诗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感受生活美。
【教学重难点】通过感悟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设计】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把乡愁诉诸笔端,这是一种情感的回归,心灵的期盼。
乡愁是李白笔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忧伤;是马致远眼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悲痛;是崔颢口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哀叹。
让我们一起走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2.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默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概括关键词。
1.诵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品读诗歌,感悟意象美。
3.仿写诗歌,领略生活美。
过渡语:请同学们迅速默读学案“自主学习”部分,根据要求,自主学习。
二、活动一(约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1.结合链接资料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余光中相关资料,勾画关键信息,注意名、时、地、称、作。
2.自由朗读诗歌2遍,注意以下问题:(1)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尝试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读。
资料链接: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
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
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
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乡愁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和韵律上的音乐美。
2.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精练,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深沉的爱国情怀,感受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
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
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
之间,约停2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
期盼)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
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
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
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
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
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
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
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
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
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
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
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
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五: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去世了,享年90岁。
鲐背之年驾鹤西去,按说是喜丧。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难抑哀伤。
因为,大师驾鹤西去,乡愁却没能消散。
浅浅的海峡还在,诗人却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更遗憾的是,这浅浅的一湾海峡,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许多漂泊游子的乡愁之源。
同学们,你是否有话对海峡对岸的思乡者说呢?
明确:对岸思乡的同胞们,虽然,你们暂且被这浅浅的一湾海峡阻隔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那时,你们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三、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