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民间器乐——鼓乐铿锵》比赛说课稿
鼓乐铿锵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玛纳斯县第一中学李娜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选用的《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教学中,我从两首作品:《滚核桃》,《童谣》入手,通过聆听,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习掌握“鼓吹乐”,“吹歌”等音乐基础知识。
以审美为核心,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作,评价音乐美。
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县鼓乐。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下等景象,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童谣》是一首吹歌。
这种乐队由管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口噙子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
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了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2.学生情况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
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音乐作品的情绪。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鼓乐铿锵教案
鼓乐铿锵连云港市海滨中学崔传青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和打溜子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绛州鼓和打溜子钹的基本演奏技法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组织教学一、导入:视频导入(课件播放鼓乐视频)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由红罂粟女子鼓乐团演奏的《中国龙》,乐曲通过变化丰富的灯光、振奋人心的鼓声为我们展现了蒸蒸日上的、闪闪发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龙的形象。
这是一首中国现代鼓乐。
说到中国鼓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鼓是最能表现激动热烈场面的打击乐器之一。
在中国鼓乐当中,山西绛州大鼓是最具有表现力的。
(出示绛州大鼓图片)二、新授1.绛州鼓乐《滚核桃》。
说到绛州鼓乐要追溯到1300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设立了绛州鼓,并下令创作乐曲《秦王破点兵》因此这个绛州鼓就成为山西当地的民间文化之一而名扬天下。
绛州大鼓,鼓下有架,鼓后有夹板。
夹板的作用是用来为鼓打基本拍的演奏者用各种演奏技法去表现乐曲。
在绛州大鼓中有这样一首乐曲叫《滚核桃》。
是最具代表性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听一下这首《滚核桃》,注意观察这段视频中鼓的演奏技法。
等会我请同学们上来演示一下你所观察到的。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5节《鼓乐铿锵》优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5节《鼓乐铿锵》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高中音乐《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第5节《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通过教学,学生了解、认识鼓乐、打溜子、吹歌、江南丝竹等丰富的民间乐器,学会鉴赏乐器,从而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本节课让学生认识鼓乐、打溜子、吹歌这些民间乐器演奏表现形式,掌握我国传统打击乐器的音乐情景表现魅力和技法,培养音乐鉴赏能力,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作品欣赏。
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
《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
乐曲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及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
乐曲包括了头、身、尾三个部分,采用了多种演奏技法,表现了农民秋收时节在房顶晾晒核桃的情景,以及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我国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要领。
《童谣》是根据北京儿歌转化而来的民间器乐曲。
它以“吹歌”的形式出现,管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乐曲表现了一种欢快、活泼、诙谐的音乐情绪。
通过作品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第二部分,讲解音乐知识——鼓乐、打溜子、吹歌这些民间乐器演奏表现形式。
教材分别讲解这三种民间乐器演奏的技法及场景。
二、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聆听民间器乐曲《锦鸡出山》和《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情景,了解“打溜子”、“鼓吹乐”等民间器乐表现形式。
2.学唱《滚核桃》身部和《锦鸡出山》“结对出山”的锣鼓经和节奏片段,了解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丰富的演奏技法,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场景中的表现作用。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说课稿(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说课稿(2)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鼓乐铿锵》说课稿(2)《鼓乐铿锵》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六节。
所教的内容为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三首乐曲声音富于个性、演奏形式独特、可视性强。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视听《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为教学重点。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对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较难,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四、说学法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锣鼓音乐,然后谈话引入新课。
《丰富的民间器乐——鼓乐铿锵》公开课教案
《鼓乐铿锵》教案
【学习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童谣》,在感受体验乐曲音乐情绪的同时,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去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从而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紧密关系。
2、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及“吹歌”的基础知识。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根据寓言故事创编打击乐合奏《龟兔赛跑》并进行表演,实践打击乐演奏的方法,体会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锦鸡出山》、《童谣》。
理解作品的生活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紧密关系。
六、教学过程。
鼓乐铿锵说课稿
鼓乐铿锵说课稿鼓乐铿锵说课稿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鼓乐铿锵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鼓乐铿锵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民间乐曲《锦鸡出山》、《滚核桃》和《童谣》。
①《锦鸡出山》是依据湖南土家族“打溜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表现了人们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②《滚核桃》是根据山西绛州鼓乐改编的一首作品,表现了农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④书上44页)(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①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②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等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①导入部分:首先播放视频,《鸭子拌嘴》,进行导入,营造氛围,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
②之后我将提问学生“你们听出了几种民族乐器?学生回答,我来总结:乐器有小钹、钗、钹、大锣、木鱼、云锣六种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③接下来完整聆听《锦鸡出山》。
之后,分小组讨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让你联想和想象到了什么?然后初步引导学生,听辩曲子中的乐器。
在复听全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的节奏特点。
音乐课程:《鼓乐铿锵》的教案详解
音乐课程:《鼓乐铿锵》的教案详解1. 引言《鼓乐铿锵》是一门旨在介绍鼓乐艺术的音乐课程。
本教案详解将提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信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和实施这门课程。
2. 教学目标- 介绍鼓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培养学生对鼓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鼓乐演奏技巧和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3.1 鼓乐起源和发展历史- 介绍古代鼓乐的起源和在不同文化中的应用;- 探索现代鼓乐的发展和流派。
3.2 鼓乐演奏技巧- 研究基本的鼓乐演奏姿势和手法;- 研究不同类型鼓乐乐器的演奏技巧;- 研究合奏和合作演奏的技巧。
3.3 鼓乐演奏实践- 练基本的鼓乐节奏;- 研究演奏简单的鼓乐曲目;- 组织合奏和表演。
4. 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介绍鼓乐的起源、发展和技巧;- 示范:演示正确的鼓乐演奏姿势和技巧;- 练:组织学生进行鼓乐演奏的实践练;- 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演奏和团队合作。
5. 评估方式- 观察评估:观察学生的鼓乐演奏姿势、技巧和合作表现;- 口头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鼓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演奏评估:评估学生的鼓乐演奏表现,包括节奏准确性、音乐表达和合作精神。
6. 结束语本教案详解提供了《鼓乐铿锵》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信息。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这些指导,合理安排课程,激发学生对鼓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合作精神。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鼓乐的艺术,并在演奏中体会到铿锵的乐趣。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三单元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乐器——《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五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滚核桃》与《锦鸡出山》两首打击乐为媒介,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乐器类型,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及社会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1、《锦鸡出山》是一首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瘤子”改编的一首器乐曲,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多变的演奏技巧、生动刻画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借此体现土家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绪。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鼓乐,演奏时使用十面各种形制的鼓和一副拍板,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表现艺术,好听又好看,抒发了劳动人民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打溜子和鼓吹乐的知识点。
学会简单的鼓点节奏,想象乐曲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手法。
2、艺术表现: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通过实践掌握“打溜子”“吹歌”“鼓吹乐”等表现形式,获得相关知识。
3、文化理解: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教学内容: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法、实践法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对打击乐有一定了解,比如小军鼓或者架子鼓。
但是对中国民族打击乐了解甚少。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民族打击乐,让学生对民族乐器产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国打击乐的风格和特点,了解简单的演奏方法。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
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课型】音乐鉴赏【课题】鼓乐铿锵【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择了“打溜子”与“吹歌”两首鼓吹乐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器乐。
因为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课倾重于理解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掌握“打溜子”、“吹歌”、“鼓吹乐”的概念。
三、引导学生注重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动学生了解社会,理解社会。
并通过活动,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
【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童谣》为重点内容。
对“打溜子”、“吹歌”、“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注重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一、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演唱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二、以“鼓”为导线,在听赏鼓乐后点出课题;再通过鼓来了解打击乐器从而引出“打溜子”;通过了解吹管乐器从而学习“吹歌”、“鼓吹乐”;最后结合鼓完成合奏练习。
利用“鼓”首尾呼应,充分体现本课主旨。
三、这堂课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实行演奏互动,突显打击乐的节奏感和合奏的音乐魅力,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教学教具】课件、鼓、核桃、日常生活用品(口杯、筷子、钵、锅铲等)【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鼓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走进民间器乐的殿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做一个猜谜游戏,这里面装了样吃的东西,它的外壳很坚硬,吃了会更聪明,再听听它的声音。
鼓乐铿锵说课稿
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说课稿一、说课标《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的艺术实践,感受和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了解其音乐内容和社会功能。
二、说教材:本课题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六节。
所教的内容为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吹歌”。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2、初步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3、通过对《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聆听《童谣》、《锦鸡出山》、《滚核桃》,想象乐曲表现的生活内容和表现手法。
2、由于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对部分锣鼓经、节奏谱的准确把握较难,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
四、说学法1、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采用阅读课本结合讨论作品的方法,老师小结和补充。
2、通过典型节奏型的练习,体验打击乐器表现出来的音响效果。
五、说教法.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1、创设情景教学法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真正的理解作品和掌握知识。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丰富的民间器乐——鼓乐铿锵》比赛说课稿
《鼓乐铿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鼓乐铿锵》。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本课题是高一年级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的第六节一课内容。
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童谣》,让学让认识“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等音乐知识,初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重奏及合奏的演奏形式。
音乐知识“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的学习理解。
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能扩展他们对我国民间器乐丰富多彩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中乐器合奏、重奏的鉴赏能力。
前一单元已介绍鉴赏了我国多彩的民歌,并通过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地方风格,掌握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这一单元紧接着认识、学习我国的民间器乐,主要是巩固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认识,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多面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音乐理论上的一些基本乐理知识,及平时在生活中对民间器乐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在第二单元中刚接触了民间歌曲的特点、风格特色等音乐知识,因此在讲解、听觉上较为易懂,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也比较高。
但是在青春期的学生,免不了在表达情感上比较含蓄或自主回答性不是很高,因此为本课教学的互动性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性强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2、理解乐曲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及“吹歌”等音乐知识。
3、通过欣赏,了解认识我国民间一些吹、击乐器,学会辨别这些器乐的名称。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1、聆听三首乐器合奏,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鼓乐铿锵》教案(精选5篇)
《鼓乐铿锵》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鼓乐铿锵》教案《鼓乐铿锵》教案一、关于鼓的认识 1.生活中的鼓师: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上这节音乐课。
【出示鼓】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停顿)大家都认识吧?生:鼓师:对,见得太多了,很熟悉。
会不会敲?哪一位同学上来敲一敲?我看到有同学跃跃欲试了。
【学生敲】师:恩,能敲响了。
还有没有同学想上来试一下。
(再叫一位同学)你能敲的和前面那位同学不一样吗?【学生敲】师:很好,他不但能敲响了,还能敲出花样来。
下面老师也给大家敲两下。
【教师展示】师:鼓是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大家都很熟悉。
那大家想一下,一般都在什么场合见到它?生:结婚、开业庆典…师:对,我们经常在节日、或是庆典活动中见到它,像下面这个视频…… 【视频—庆典】师:刚才的视频是什么场面啊?“鼓乐铿锵”的无限魅力。
【课件出示课题】二、鼓乐铿锵(一)滚核桃 1.完整欣赏师:好,我们要欣赏的鼓乐,叫《滚核桃》【课件出示标题“滚核桃”】师:乐曲的名字叫《滚核桃》,“滚核桃”是什么意思?(观察学生)就“滚核桃”这三个字,同学们猜想一下,这首音乐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呢?生:核桃滚落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嗯,肯定跟核桃有关系。
对吧?生:……师:我来告诉同学们,这首音乐啊,就是表现了核桃丰收了,农民在采摘、晾晒核桃时愉悦的心情,和快乐的劳动场面。
【图片—成堆成山的核桃、高兴的农民、晾晒核桃的场景】师:看,他们还送给老师一些呢。
【出示核桃(最好装在菠萝里)】师:想不想要?生:……师:想要,那倒要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如何了。
哈哈,书归正传。
《滚核桃》这首音乐,非常生动(语气强调“非常”)的桃去(模仿农民对话)。
因此,这个“滚”字,是不是也有一种劳动的意思啊?生:……【课件显示:“劳动”字样】师:他们劳动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啊?(教师投入的范唱“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冬都儿拉冬拉冬冬乙冬冬冬”并作出喜悦陶醉的表情)什么心情?生:……师:对,非常高兴。
鼓乐铿锵说课稿
《鼓乐铿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器乐,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取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根据课标要求,参考教科书,支撑这一作品解决的知识有:(1)感受两首乐曲的音乐情绪;(2)了解绛州大鼓的结构特点和“螺蛳结顶”、“上下句对偶”的创作手法;(3)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打溜子”、“鼓吹乐”。
(4)学习钹、绛州鼓的的打法,并能应用于简单节奏中。
演奏技法是民族打击乐的灵魂,在课堂实践中通过探究打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乐曲精髓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高中生对于流行歌曲很感兴趣,因为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丰富的旋律。
通过这些丰富的旋律学生可以获得音乐感受。
但一说学习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尤其是打击乐,多数同学都会晃头。
一是这种音乐脱离了他们的审美;再一个是听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听。
所以,这节课中,通过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的音色,打法来告诉学生各种音乐要素都能产生音乐的感知,关注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成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打击乐的代表形式及风格特征、,初步掌握绛洲大鼓和打溜子的打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代表作品,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验打击乐的感染力。
学生通过律动的实践活动,体验节奏等音乐要素与情境之间的联系,进而理解创作与欣赏之间的关系,奠定欣赏器乐作品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音乐的多元与大同,培养学生对民族打击乐的兴趣。
站在教师的角度对教材、教学目标分析了很多,但最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现在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到主动积极的学习,选择方法固然很重要。
但我认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自主探究是本节课我将处处体现的主要教法和学法。
第三单元鼓乐铿锵
第三单元鼓乐铿锵
课时:1课时
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赵世强指导教师:郭德敏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
2、教学目标
(1)观察中国鼓的外观,认识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及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国鼓及鼓文化的兴趣。
(2)通过观察、探究、创作、评价等实践活动,完成对鼓乐的鉴赏。
(3)在讨论、体验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参与能力。
通过互相观摩、表演、评价,提高学生的对鼓乐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3、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预习和查阅资料,结合课堂欣赏和辨别,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2)通过学习进行曲的相关知识,并了解他的产生和表现形式。
(3)《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打溜子、鼓吹乐、吹歌,让学生了解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主动探究、了解中国鼓的制作材料和种类。
《鼓乐铿锵》说课稿
《鼓乐铿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鼓乐铿锵》。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的一节内容。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民间器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鼓乐作品,通过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鼓乐的演奏形式、节奏特点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教材中的音乐素材丰富多样,包括了传统的民间鼓乐和现代的创作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音乐视野。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欣赏能力,但对于民间鼓乐这种较为传统的音乐形式可能了解较少。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音乐感知和理解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鼓乐的常见演奏形式和基本节奏特点,能够辨别不同鼓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分析、模仿、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鼓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鼓乐的基本节奏特点和演奏形式。
(2)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的鼓乐作品。
2、教学难点(1)理解鼓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鼓乐创作和表演。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鼓乐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
(2)欣赏法:引导学生聆听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鼓乐作品。
(3)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鼓乐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鼓乐作品的特点和感受。
2、学法(1)聆听法:认真聆听音乐作品,感受其节奏、旋律和情感。
(2)模仿法:模仿教师的演奏和示范,亲身体验鼓乐的魅力。
(3)探究法:自主探究鼓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鼓乐铿锵
鼓乐铿锵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选取了“打溜子”与“鼓吹乐”两首清锣鼓为重点欣赏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间器乐,由于小学初中阶段对打击乐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本课倾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风格特征及社会功能等,进而在鉴赏更多的民间器乐方面能举一反三。
教学目标:⒈通过欣赏,感受鼓乐的非凡魅力;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⒉掌握“打溜子”“鼓吹乐”概念,学会简单的节奏打击,了解“螺蛳结顶”和“对偶”的创作手法。
⒊引导学生关注民间音乐文化活动,促进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教学重点:“打溜子”“鼓吹乐”概念的掌握。
教学难点:关注对音乐兴趣的培养,改变学习方式。
设计理念:1、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聆听、讨论、演奏、创编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感受鼓乐之美,加深对民间音乐的体验,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以“鼓”为主线,从听鼓——赏鼓——用鼓——玩鼓四个方面进行授课,综合美术戏曲舞蹈等姊妹艺术,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通过为寓言故事创编节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打击乐器(鼓、锣、钹、排鼓等)座位设计:三排半圆形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视频民乐队演出资料,揭题——鼓乐。
(一)“听”鼓1.听《丰收锣鼓》2.介绍““螺蛳结顶”法,即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情绪逐层高涨,达到全曲高潮。
”(二)“赏”鼓 1.打击乐器介绍 2.教师排鼓表演 3.介绍鼓吹乐,欣赏《滚核桃》(三)“用”鼓 1.戏曲中的运用 2.舞蹈中的运用 3.生活中的运用(四)“玩”鼓 1.节奏练习 2.节奏创编 1.鼓在现今社会的发展。
二、在鼓声中结束本堂课。
1.分组进行节奏训练,课堂完成。
2.为《龟兔赛跑》寓言故事创编打击乐节奏。
课后完成。
1.欣赏中国第一支专业女子打击乐团“红樱束”精湛的演出及外国友人学中国鼓的画面。
第六节鼓乐铿锵
第六节鼓乐铿锵第一篇:第六节鼓乐铿锵《鼓乐铿锵》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鼓乐铿锵》一,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的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中的第一节《鼓乐铿锵》,本课主要有导言和三部作品,三部作品分别是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绛州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等。
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民间器乐的历史悠久,以及演奏形式的丰富多样。
二,说教学内容导言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绛州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三,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民间乐器的丰富多样。
2.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打溜子”什么是“鼓吹乐”什么是“吹歌”。
3.通过对着三首民间乐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本国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与热爱。
四,说教学重难点1.记住各地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来分辨各地的民歌。
2.了解各地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音乐语言的体现。
五,说教法与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我主要采用了:导入法、讲授法、提问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参与法、拓展探究法,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中国民间器乐创作中广泛运用各种技法,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渲染力,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请大家把书翻到40页,请同学们集体把这两段话朗读一遍。
让我们先对民间器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分别找出锣鼓乐、弦索乐、丝竹乐、吹打乐的音色。
朗读完毕。
老师:好的,现在大家对民间器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的第一节《鼓乐铿锵》。
请欣赏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1.这是一首什么演奏形式的民间乐曲并解释下2.演奏的乐器有哪些?3.这首民间乐曲的音乐语言表现出了什么?4.这首民间乐曲的节奏速度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四个问题欣赏乐曲。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
《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一篇:《鼓乐铿锵》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学设计课题:《鼓乐铿锵》授课人:屯昌思源高中何伟凤教学内容:1、湖南民间乐曲《锦鸡出山》、山西民间乐曲《滚核桃》、北京民间乐曲《童谣》以及基础知识“鼓吹乐”、“吹歌”。
2、打击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艺术创作实践。
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1、《锦鸡出山》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2、《滚核桃》是一首山西绛州鼓乐。
演奏时使用八面或十面鼓和一副拍板。
由于演奏时既有音乐本身的情绪色彩,又有演员现场的表演艺术,因而不仅好听,而且好看。
乐曲表现农民采摘核桃之后,集中装袋、运到房顶上,然后铺开核桃晾晒、核桃滚散开来、滚落地上等景色,并以此抒发农民劳动时的欢快喜悦心情。
3、《童谣》原为北京市城区内流传的一首儿歌——《打花巴掌》。
这是儿童们在游戏过程中反复吟唱的歌曲。
由于歌词反映北京市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整个歌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很受儿童们的欢迎。
《童谣》是一首“吹歌”。
这种乐队由管子(兼口噙子)、唢呐、二胡、扬琴、中阮及一些打击乐器组成。
其中,口噙子(一种含在嘴里的发声器)担负着模仿儿童数板的任务。
乐曲仅有一个乐段,非常简洁,采用支声复调的手法及不断重复变化的手法表现音乐内容。
总体上看,音乐情绪欢快活泼、充满童趣和诙谐的色彩。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锦鸡出山》、《滚核桃》、《童谣》三首乐曲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初步掌握“鼓吹乐”、“吹歌”的基础知识。
2、通过乐曲欣赏、实践活动感受打击乐的非凡魅力,了解打击乐器的多种演奏技法,培养学生创新协作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紧密关系。
第三单元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案
第三单元鼓舞弦动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鼓乐铿锵》教案教材分析:《鼓乐铿锵》是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第三单元“丰富的民间器乐”第六节的内容。
本课以《锦鸡出山》与《滚核桃》两首打击乐为媒介。
引出我国几种民间器乐的风格与特点。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我国代表性的民间器乐,本课侧重于认识了解其音乐体裁、演奏形式和风格特征等,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族器乐的风格和演奏方法。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40分钟)教学辅助教具:电脑多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民间器乐作品的学习和欣赏,让学生能初步了解我国打击乐的风格和特点。
2、掌握“打溜子”的知识点。
3、通过教师引导,能学会简单的鼓点节奏。
4、通过互动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掌握和喜欢我国打击乐的知识和魅力。
教学内容:1、简单讲解我国民间器乐的发展。
2、鉴赏《锦鸡出山》,掌握“打溜子”的知识点和基本节奏点。
3、鉴赏《滚核桃》,了解我国“鼓”的知识。
4、通过引导,学会简单的打击乐敲奏。
5、拓展与探究我国鼓的种类及作用。
教学重点:1、鉴赏《锦鸡出山》、《滚核桃》,掌握“打溜子”的概念。
2、通过互动活动,学习和掌握鼓乐基本节奏。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我国打击乐的兴趣。
2、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打击乐的基本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播放《十面埋伏》中击鼓游戏的视屏片断,提出问题。
问题:1、请问以下影片出现了哪种主要乐器?其影片中的背景音乐为何种音乐形式?设计理念: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通过欣赏、问答和讲解的方式导入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18分钟)1、《锦鸡出山》(8分钟)是一首根据湖南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打溜子”改编的乐曲。
乐曲以锦鸡为描写对象,通过几种打击乐器特有的音色及多变的演奏技法,生动地刻画了锦鸡的各种生活动态,并借此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锦鸡出山》全曲设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山间春色”、“结队出山”、“溪间戏游”、“众御顽敌”、“荣归”,并借小标题划分了乐曲的段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乐铿锵》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鼓乐铿锵》。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高一年级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的第六节一课内容。
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滚核桃》、《锦鸡出山》、《童谣》,让学让认识“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等音乐知识,初步了解中国民间器乐重奏及合奏的演奏形式。
音乐知识“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的学习理解。
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能扩展他们对我国民间器乐丰富多彩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中乐器合奏、重奏的鉴赏能力。
前一单元已介绍鉴赏了我国多彩的民歌,并通过学习民歌的音乐特点及地方风格,掌握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特点,这一单元紧接着认识、学习我国的民间器乐,主要是巩固加深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的认识,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多面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音乐理论上的一些基本乐
理知识,及平时在生活中对民间器乐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并且在第二单元中刚接触了民间歌曲的特点、风格特色等音乐知识,因此在讲解、听觉上较为易懂,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也比较高。
但是在青春期的学生,免不了在表达情感上比较含蓄或自主回答性不是很高,因此为本课教学的互动性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性强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以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1、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2、理解乐曲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鼓吹乐”及“吹歌”等音乐知识。
3、通过欣赏,了解认识我国民间一些吹、击乐器,学会辨别这些器乐的名称。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1、聆听三首乐器合奏,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2、掌握“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等音乐知识。
本课的教学难点:
1、在听觉上培养学生对器乐演奏变化后的认识与分辨。
2、在鉴赏乐曲的同时,体会音乐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五、说教法和学法
因此针对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实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游戏抢答的教学法
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回答问题上比较胆怯,因此我选择了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已产生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二)情境联想教学法
民间器乐的合奏及重奏的运用,使主题变幻无穷,产生了各种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带出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使人们感受到音乐语言的美妙,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旋律中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的想象力。
(三)利用教具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除了游戏抢答的方式外,还应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这样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及注意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理解知识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选择游戏的方式(传沙包,各组一个沙包,鼓声一结束,沙包落入谁手中,谁就站起来抢答前节课所学的音乐知识,没有抢答到的同学自做一个自己的招牌动作)。
提出的问题:
(1)在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民歌是哪两种?
(2)楚声是流传在哪一带的民间音乐,它包括什么?
(3)吴声是流传在哪一带的民间音乐,它包括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感受在游戏中听到最亮耳的乐器声音是什么乐器?
(鼓)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器乐?除了认识鼓以外,同学们对我国的民间器乐还了解多少?(讨论自由发挥回答)说了这么多,这节课我们要更深入的学习我国民间乐器演奏的相关音乐知识。
(展多媒体课题)
2、了解我国民间乐器演奏的形式,介绍(独奏、重奏及合奏),边介绍边展开多媒体字幕。
3、展示这节课主要的音乐内容,再从鼓入手,介绍鼓吹乐、打溜子、吹歌等音乐知识(展多媒体)。
4、聆听《锦鸡出山》
(1)首先要求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6页,念“打溜子”典型节奏,看乐曲节奏哪一段出现了这一节奏型。
(2)介绍《锦鸡出山》的演奏形式、发源地及表现内容《展多媒体》。
(3)想象。
要求学生讨论曲子表现的音乐内容(提示,五个小标题(说故事)。
5、聆听《滚核桃》
(1)首先简介曲子的演奏形式,发源地及表现内容。
(2)展示音乐所需的乐器,加深学生对器乐的认识。
(3)展示《滚核桃》的表演图,聆听乐曲,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6、聆听《童谣》
(1)介绍《童谣》,回忆“吹歌”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时了解“吹歌”的特点。
(2)展示重奏乐曲所需的乐器。
(3)聆听音乐,感受吹歌与鼓吹乐,打溜子的区别。
(三)拓展与探究
要求同学们回想一下,除认识的我国乐器外,在我们海南黎族还有什么样的乐器?(比如叮咚)
叮咚:聪慧机智的黎族人非常酷爱音乐,漫山遍野的树技树叶也会成为他们的乐器。
劳作之余,聚集一处,摘片树叶便能吹出美妙的乐曲,和着舞蹈的节奏,其乐融融。
黎家人的传统乐器有三十多种,绝大部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均可就地取材来制作。
如一种名为“叮咚”的乐器,是用粗细不一的木条制作而成。
只需砍些原木截悬挂着,多则5至6支,少则2至3支。
这些悬挂的原木因为音色不同,而敲出两种不同的音韵,一种为“叮”音,一种为“咚”音,被称为“叮咚”乐器。
原先的“叮咚”是用于黎族同胞夜间威吓野兽的简陋工具,在驱赶飞禽走兽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叮咚”的声响十分优美,最终变成黎家的乐器。
敲起叮咚,时而明快活泼,如山溪水淙淙,时而急促,如狂风撼出林。
(四)小结
要求学生课后练习《锦鸡出山》的两段节奏型。
1、结队出游
2、溪间戏游
以上阐述了《鼓乐铿锵》这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