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蕊--媒介性别论:面向本土的媒介性别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2019.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一、社会性别理论基础“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女权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
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理性别(sex)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
而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它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差异,是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差别和社会关系。
”[1]社会性别所研究的男性女性并非孤立的两大群体,而是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互动关系的,比如权利关系。
进一步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淀的结果,男女地位建构不平等,现状正是男性多居于统治主体地位,而女性多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
于是,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大潮中,社会性别理论持有者针对传统知识文化提出质疑,对生理性别进行批判,并认为以两性分别具有的共同特征为标准而将其直接归类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两性之间所具有的“性别差异”并非先天的,而是在文化因素影响的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是“非自然”的后天形成。
“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文化强加的。
用福柯的话说,是因‘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而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2]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研究视域切入至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文化根源,为人们重新审视“性别”提供了新的契机。
[3]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中,“非自然”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革新,因此影响社会性别问题的客观性因素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
可以说,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我们的研究视域并不该停留于某一时代,而是将其放置于实际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才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爬坡。
二、媒介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一)媒介对社会性别具有建构作用媒介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性别角色现状。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1. 引言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规定和期望。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渠道向大众传达特定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往往会影响并塑造社会性别观念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社会性别在媒介内容中的表现2.1.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广告经常利用性别刻板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男性被刻画为强壮、有权威感和支配力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娇弱、依赖和性感的形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仅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2.2. 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媒体常常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女性在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经常被描绘为苗条、曲线优美和年轻的形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和评判。
3. 社会性别对媒介使用和参与的影响3.1. 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游戏、体育和科技类的媒体,而女性更喜欢社交媒体、时尚和娱乐类的媒体。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媒体偏好的塑造和期望。
3.2. 社交媒体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选择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别认同经验。
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为性别多元化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性别认同权利的实现。
4. 社会性别对媒介产业和创作的影响4.1. 媒介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媒介产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创作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很多媒介内容都是男性主导的视角和故事。
这种性别不平等不仅影响了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也限制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2. 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争取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团体一直在争取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平等。
传媒性别研究报告
传媒性别研究报告传媒性别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传媒中的性别表达进行研究,分析传媒在性别延续、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报告总结了传媒对性别认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性别平等意识的传达和消除性别歧视。
1. 引言性别是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而传媒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传播工具,对性别认知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性别在传媒中的表达方式包括角色设定、语言运用、形象符号等多个维度。
本报告将重点对传媒中的性别表达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性别认知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2. 传媒对性别延续的作用传媒在性别延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方面,传媒中一些既定的性别角色模型被广泛传播,从而延续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另一方面,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设定经常将男性和女性陷入一种固定的角色框架中,进一步强化了性别的二元对立。
在电视剧、电影、广告等传媒形式中,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壮、自信、有权威感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需要保护的形象。
这种性别角色的延续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对待,进一步加剧了性别歧视的问题。
3. 传媒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传媒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在广告领域尤为明显。
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宣传手段,常常通过强化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来实现产品的推销。
通过对广告语言和形象符号的分析,可以发现广告中对男性和女性身体形态、性格特点、社会角色的定型化呈现,进一步培养了社会对性别刻板印象的认同。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建构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广告的接受和传递,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性别认知和自身身份的建构。
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渠道,传媒在传递性别刻板印象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对性别平等的需求,避免进一步加剧性别歧视问题。
4. 传媒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性别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产生的不对等对待,而传媒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则是通过对性别角色的打破和进一步强化,从而产生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2016年中传传播学考研参考书及媒介与女性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参考书目详细解析,自2009年起,中传就不再指定参考书,凯程中传考研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和命题老师的推荐,为大家列出传播学参考书目:
凯程为有意向报考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考生提供相关介绍:媒介与女性研究是媒介研究与性别研究的交叉领域。
在媒介传播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性别意识已经成为媒介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媒介与女性研究也逐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媒介与女性研究以传播学和性别研究为理论基础,既是用性别的角度研究媒介、传播和大众文化,也是通过传播理论和文化研究解读社会性别的发展。
本研究方向的研究重点包括:本领域学术研究和传媒实践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性别角度分析媒介工作者、媒介内容和媒介受众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本领域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等。
促进大众传媒生产无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媒介产品,推动大众传媒成为宣传社会性别意识、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文明的社会舆论平台;还可以为党和政府、新闻媒体、关注妇女、消除性别歧视现象提供理论支持,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建立有利于妇女争取“平等、进步、发展”的媒介环境。
本研究方向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的优势国际平台,研究生可以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推动产学研综合发展。
本研究方向为各级各类传播媒体、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具有较强性别意识和丰富传媒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播学的知识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媒介实践和思考能力,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实际需要的专业化人才。
社会学论文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社会学论文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社会学研究中,媒介对个体的影响一直是一个热门议题。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性别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而媒介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探讨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
一、媒介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指的是一种传播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或者工具。
根据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将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传媒大学:传媒行业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传媒行业的重要培养基地,拥有众多专业的传媒学科,如新闻学、广告学、文化传播等。
其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媒介接触能力,对媒介信息更加敏感。
三、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塑造1. 广告宣传的视觉冲击:广告作为一种强烈的媒介形式,通过展示女性的美貌和形象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女大学生在接触到大量的广告信息后,对自身外貌有着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以貌取人的价值观。
2. 学术界的性别研究:在传媒大学的学术界中,性别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学生们通过学习性别研究课程,了解到了性别的社会建构和影响,进而反思自身的性别认同。
3. 社交媒体的塑造作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了女大学生表达自我、获取资讯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女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性别问题的看法和经历,从而形成更加自主和独立的性别认同观念。
四、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评价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媒介的多样性为女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其对性别文化进行更广泛的认识。
其次,媒介的传播力量也推动了女性话语在社会中的传播和认可。
但与此同时,媒介也可能强化了一些不良的性别认同观念,例如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
五、如何降低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负面影响1. 加强媒介素养培养:传媒大学应该在教育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强调媒介的表达方式和影响机制。
《媒介权力 性别:新中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别平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三节 中国性 别平等发展的回
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谢谢观看
06
第五章 中国妇女的平 等和解放
目录
07 主要参考文献
09 后记
08 索引
新闻传播学新锐丛书。传统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有意或者无意,媒介都在忽略女性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作用, 彰显这性别的不平等。本书研究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形象在媒介构建中地位的变化。本书可作为媒介性别 研究的专业教材。本书以《中国妇女》杂志60年(1949—2008年)的人物报道和封面图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 个不同时期媒介建构的“女性媒介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女性媒介形象从“女劳模”生产类偶像转向“女明 星”消费类偶像,并进一步探讨国家意识形态、市场机制、媒介话语各种力量交织博弈之中的性别平等。本书认 为,性别平等是多维度的衡量,就业、受教育、权利、机会和社会地位提高是一种表层的平等;男女两性在人格、 尊严、价值上的平等才是深层的平等。从女性自身来讲,女性意识的觉醒需要内在的体验和自发性的融入。女性 要在精神上真正独立起来,需要完成三个层次的觉醒: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如此才能实现从“被解 放的客体”到“自我解放的主体”之身份转换,实现从“经济自主”到“个性独立”的质的飞跃。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媒介·权力·性别:新中 国女性媒介形象变迁与性
别平等》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序言 三维视野中的深 入探讨
0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1949~
03 1977年:媒介建构 “... 第四章 1993~
05 2008年:媒介建构 “...
第三章 1978~
04 1992年:媒介建构 充...
探析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探析媒介与性别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作者:陈秀丹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2期摘要:国外媒介与性别研究兴起于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学者们将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和传播学研究勾连起来,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
20世纪90年代,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传播学的结合使得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我国媒介与性别研究开始于1995年,从传播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女性媒介呈现的因素进行剖析。
关键词:媒介;性别;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2-0-01一、引言西方媒介与性别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者认为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强化了女性在大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谴责美国电视节目中充满性别歧视。
在此情况下,西方学者开始将女性主义与新闻传播相結合来研究。
二、国外媒介与性别研究概况早期的媒介与性别研究是将女性主义批判思想和传播学研究勾连起来,主要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如发放问卷调查女性受众使用媒介的时间与方式,再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或是以抽样的方式决定样本来测量一个媒体组织的女性传播从业者遭受歧视的因素。
这时的研究虽然在议题上有所创新,但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
1978年,塔奇曼等人编著了《壁炉与家庭:媒介中的妇女形象》一书,塔奇曼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由于男性价值观念主导,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被责难、被琐屑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现,并提出了假设,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这是因为媒介内部缺少妇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闻界使女性缺少接近权。
1980年,美国学者巴特勒和佩斯里合著的《女性与大众媒介:研究与行动宝典》一书进一步指出:男性在大众媒介和新闻领域中的社会化支配地位,导致了他们生产的产品强调的是男性至上的价值观念。
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理论的结合是女性主义传播学进入新的研究阶段的标志。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性别化的媒介研究已成为社会学、传媒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关注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重点领域和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
当时,女权主义者开始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媒介对性别角色的建构。
他们认为,媒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偏见,也加强了这种性别偏见。
从那时起,性别化媒介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再现。
研究发现,媒体经常以男性为主导,强调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壮、理性和有能力的角色,而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脆弱、感性和需要保护的角色。
这种性别刻板形象的再现不仅影响到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另一个重点领域是性别化媒介对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介在形成和传播性别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形式,性别观念被灌输给大众。
例如,广告中常常使用性感的女性身体来推销产品,这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物化和性别权力的不平等。
这种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可以进一步强化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许多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些观点。
一项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角色中有70%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次要和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另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通常是以性感和吸引力为主,这一形象强化了性别不平等。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在报纸和杂志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被毫无根据地质疑和贬低的对象。
总体而言,性别化媒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媒介的社会影响、推动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偏见都非常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媒体对非二元性别的表达和认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干预措施,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媒体环境的发展。
新闻学中的性别与媒体研究
新闻学中的性别与媒体研究性别在社会学和媒体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新闻学领域中,性别与媒体研究旨在探究媒体对性别的呈现、性别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以及性别对新闻消费和传播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新闻学中的性别与媒体研究,并讨论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性别在新闻中的呈现1.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媒体在报道中常常倾向于强调性别的刻板印象。
男性常被描绘为强壮、理性和领导能力强的角色,而女性常被描绘为柔弱、情感化和从属的角色。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对于社会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期待产生深远的影响。
2.性别平等的问题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平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女性依然存在着被边缘化和忽视的问题。
研究发现,在政治和商业新闻中,女性的代表性较低,往往被归类为“次要”或“次级”话题。
二、性别对新闻报道的影响1.性别对新闻故事选择的影响新闻报道的选择往往是基于媒体和记者的主观决策。
性别意识的存在会对新闻报道的话题选择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性别中心的新闻报导。
2.性别对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的影响性别对于新闻报道的呈现方式也具有重要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报道中往往被呈现为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这也可能导致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进一步加强。
三、性别对新闻消费和传播的影响1.性别与新闻消费的关联研究发现,性别与个体对新闻的选择和消费具有密切关系。
男性和女性在新闻兴趣、新闻类型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反映了性别在新闻消费中的影响。
2.性别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性别还对新闻的传播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出现增加了个体对于新闻的传播和共享能力,性别在新闻传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性别与媒体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1.重要性性别与媒体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关注了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性别与媒体的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中性别的构建和问题,为性别平等的实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2.挑战性别与媒体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刘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媒介品牌论:基于文化与商业契合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陈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潘祥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媒介愿景论: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组织管理》(袁靖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徐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1.《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刘燕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何镇飚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5.《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
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研究一、研究背景及方法本文主要考察了1997—2017年间发表于我国10本重要核心期刊中关于新闻传播学界女性主义研究共380篇期刊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论文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性分析,研究样本的获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1997—2017年为时间区间,以“性别”“女性”“女性主义”“女权”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对以下9本期刊进行搜索,共有学术性论文320篇。
这9本刊物均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中新闻传播类的来源期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9本新闻传播学界核心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记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编辑学报》。
第二,以“媒介”“传媒”“媒体”“传播”“新闻”为关键词搜索1997—2017年间的《妇女研究论丛》,剔除新闻资讯,共获得学术论文60篇,该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唯一的女性研究刊物。
二、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及刊物分析通过以上统计方法,在知网中得到在1997—2017年新闻传播学界9本核心期刊中关于女性主义话题的文章一共320篇,《妇女研究论丛》中有关新闻传播的文章一共60篇。
在1999年之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很少,在1999年之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呈波动增长趋势。
2008年后,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缓慢发展。
经统计,可以从数据中得出《现代传播》《妇女研究论丛》《新闻界》《当代传播》《编辑之友》这5个核心期刊在1997—2017年间对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较多。
其中,《现代传播》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在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中发表关于女性主义研究的论文最多,主要原因是中国传媒大学设立了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为其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三、论文发表研究者情况分析对在这10本核心杂志中发表超过3篇论文的四、论文发表的核心理论及议题在对女性主义传播者的研究中,各学者研究的方向大致分为女性新闻工作者研究和新闻传播学女性人才培养研究两个,对女性传播者主题的关注及研究仍然很少。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院王蕾(一)英文原著:/doc/5529701ab7360b4c2e3f64e4.ht ml 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9.Screening Genders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Discourse13.Women and media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21.Women Watch Television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23.women, politics, media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29.Gender and the Media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32.Representing Men(二)译著: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媒介与LGBT研究的路径与转向
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媒介与LGBT研究的路径与转向王雪【摘要】国内外对于LGBT群体的研究以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为主,以媒介为线索考察LGBT的研究现状,有助于理清传播学视角的研究路径与转向,进而为该领域的研究寻找新的突破与方向.围绕近年来媒介与LGBT的重要研究成果,分析梳理出文化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以及媒介话语三种主要研究路径,这三种路径都将这一边缘群体的研究聚焦于“身份认同”的问题.互联网与性少数群体的连接改变了LGBT群体的身份认同方式,从被建构的少数群体到利用互联网空间开展社群活动,使在线空间和现实空间之间的互动成为新的研究取向;建构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转向了与主流异性恋群体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同时,网络社群将LGBT的活动空间再生产为新的社会关系和日常实践,使“身份认同”延伸为政治参与和权益平等等现实问题.【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4)005【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LGBT;媒介;互联网;身份;空间【作者】王雪【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5一、起始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统称。
1990年代,由于“同性恋社群”一词无法完整体现相关群体,“LGBT”一词便应运而生。
“LGBT”一词十分重视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文化的多样性,除了狭义的指同性恋、双性恋或跨性别族群,也可广泛代表所有非异性恋者。
因此,LGBT可以作为“性少数群体”的指称。
而LGBT群体的研究起始于对同性恋者的研究,之后逐渐扩展到跨性别者、酷儿群体的研究。
在人类历史上,同性恋行为经常受到歧视和压制。
到20 世纪初,同性恋在西方社会仍被认为是病态和罪恶的。
从媒介语言中的性别定型现象看媒介研究的重要性
( 云港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 校 ,江苏 连 云港 2 2 0 ) 连 2 0 6
[ 摘 要 ] 人 们 在 辨 认 、 解 和 认 同 一 些 社 会 现 象 时 , 往 会 受到 长 期 以 来 形 成 的 认 识 传 统 的 影 响 。 而在 理 往
当今 社 会 , 们 的思 维和 认 识 传 统 的 形 成 又 和 杂 志 、 联 网 、 播 、 视 等 大 众 传 播 媒 介 的影 响 密 不 可 分 。 本 文 人 互 广 影 通 过 对 媒 体 中 的性 别 角 色定 型 现 象 的分 析 和 对 一份 大 学 生 调 查 问 器 的研 究 , 析 了大 众 传 播 媒 介 中 的 性 别 歧 视 分 现 象 , 察 了年 轻 人 对 待 传 媒 的性 别 角 色定 型 现 象 的 态度 以 及 他 们 对 这 种 现 象 的 敏 感 性 , 而 阐 述 了媒 介 研 究 考 进
一
会 反 映 某 一 特 定 时 期 社 会 上 普遍 流 行 的 关 于 该 群 体 的定 型 观 念 。例 如 我 们 经 常 会 在 媒 体 上 看 到 或 听 到 诸 如 “ 孺 皆 妇 知 ”“ 强 人 ” 婆 婆 妈 妈 ‘ 开 垦 的 处 女 地 ” 词 语 , 正 女 “ 待 等 但 是 这 些 我 们 已经 习 以为 常 的语 言 凸 显 了 社 会 对 女 性 的一 种 刻 板 印 象 和 性 别 歧 视 , 正 是 由于 人们 对 它 们 的熟 视 无 睹 , 也 这 些 歧 视 性 语 言更 加 频 繁 地 出 现 在 媒 体 报 道 中 。 无 疑 _ l毫 1 问 , 过 媒 体 上 的 这 种 刻 板 的性 别 描 述 , 们 很 容 易 产 生 思 通 人
2 1 年 第 5期 01 ( 第 1 期 ) 总 9 2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实践,旨在分析和挑战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以及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主义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媒介研究。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媒介进行深入批评,探讨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女性的形象,以及如何通过媒介批评来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
二、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在媒介中,女性的形象往往被限制在传统的性别角色中,如家庭主妇、性感符号、职业女性等。
这些形象不仅没有全面反映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还可能使人们对女性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
此外,媒介在报道社会事件和新闻时,往往忽略了女性的声音和观点,使得女性的地位和作用被边缘化。
以广告为例,女性形象常常被用来推销产品,而女性的价值和能力却被忽视。
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和限制,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也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三、媒介批评的角度在女性主义视野下,媒介批评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批判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和社会地位的影响;其次,关注媒介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探究其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分析媒介如何通过报道、节目等形式,推动性别平等的进程。
四、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对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对女性的负面影响;其次,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收集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反映她们的需求和诉求;最后,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五、推动性别平等的媒介策略为了推动性别平等,媒介应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增加报道中女性的比例和角色,反映女性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其次,关注女性的声音和观点,让女性在媒体中有更多的发言权;最后,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此外,媒介还应该加强对性别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为推动性别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六、结论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批判工具。
媒介与社会性别精品课程专题演讲
二、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在传播学研究中,“大众媒介与儿童”始终是一 个非常重要的议题。40年来,在大众传播领域,已经 产生了许多关于儿童媒介需要及其满足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电视、电子游戏机和MTV等媒介上。西方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 佩恩基金会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当时广播和电 视都尚未在社会中普及开来,电影是当时美国家庭娱 乐的主要方式。此项研究被认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中 的首个里程碑(洛厄里、德弗勒,2004),也为日后 的媒介与儿童研究定下了“效果研究”的基调。
而此次苹果在财报中第一次加入了大中华区(包括大 陆、香港和台湾)数据,大中华区营收68.3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7%。
家庭购买趋势:
① ② ③ ① ② ① ② 美国: 1/5成年人拥有平板电脑; Ipad连续两年成为6—12岁儿童最想要节日礼物; 77%孩子会用平板玩游戏; 英国: 每十位儿童中就有一位有自己的iphone; 5%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ipad; 中国: 6成父母愿意买ipad作为孩子的时尚礼物; 2012年iphone4s大陆上市,国人彻夜排队购买;
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于阶级的两个主要研究路径分别是马克思和 韦伯对于阶级的定义(Wright2005b)。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强调 剥削,而韦伯认为阶级是有着共同的生活机遇的人群,指的是 市场上赚取收入以及占有财产的机会(Weber1978,926)。本文中延 伸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强调阶级形成中的剥削,而非韦伯 式的阶级概念。这个区别远非分析范畴的差异,同时也是政治 的迥异。因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政治性, 它旨在消灭剥削,建立一个参与式的民主制度。赖特(2008b,718) 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是一项解放式社会变革工程的核心 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动态的、历史的、关系性的,也就 是说阶级是有利益冲突的对立阶级之间的一种历史社会关系 (Thompson1960b,24,1968,8—10)。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总第199期)
万方数据
刘利群:可见与不可见 邀请全国单身女性直接上台征婚,收视率颇佳。此 外,以“剩女”为题材的电视剧也不断播出,也收 到了较好的反响。通过将个人感情公开化的方式,媒 介成功将公众目光聚焦于“剩女”群体,并引发了 社会对于剩女现象的热烈讨论。 其次,媒介引导公共舆论,推动公共政策。 媒介成为性别议题集中呈现的场域,还体现为通 过媒介传播,构建话语体系,引导公共舆论,从而推 动政策的改善,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 如近年来媒体普遍比较关注的“男女同龄退休” 问题。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规定男干部的退休 年龄为60岁,女干部为55岁。80年代后,该政策越 来越遭到质疑。2003年中国妇女“九大”召开期问, 有代表直接提出“男女公务员同龄退休”的建议, 经媒体发布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② 从2003—2012年,近十年间,媒体为公众意见 的发表搭建了平台,围绕“男女同龄退休”展开的 争论,持续时间之长、跨度之大、涉及人群之广,都 是非常罕见的。如凤凰卫视曾邀请专家座谈,深入探 讨该话题;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网曾发起相关调研,吸 引了7万余名网友参与并发表意见。这些公共讨论形 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直接推动了政策的改善。目 前,上海等七、八个省市已率先实施处级女干部60 周岁退休的政策。④ 可见,媒介的持续聚焦,打破了现实社会的封闭 和凝滞,以营造拟态环境的方式,构建虚拟空间和场 域,让性别议题得以凸显在公众面前。并通过议程设 置,不断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激发公众的代入感,发 挥舆论导向的效能,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思考、改 善性别问题。 启蒙,传播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即沟通、在社区组织 和成员之间建立共识,推动具有更全面涵义的发展的 实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及相关的国际发展 机构基于国际妇女运动实践经验,提出赋权妇女是实 现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1994年,联合 国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行动 纲领》中,专门将“男女平等、公平和赋权妇女” 作为一章,指出“赋权妇女,让她们自主,提高她们 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改进她们的健康状况,本 身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 重要。”㈣在中国,媒介对女性赋权的作用也日益 显著: 首先,媒介为女性提供信息资源。 赋权意味着增加对资源和决策的控制力和支配 力。而信息则是人们进行判断、思考、行动的基础。 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并具有实时性和广泛覆盖性,因 此成为赋权的有力工具。2010年,中国有广播电台 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 视台44个。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 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2011年全国共出版期 刊9849种,出版报纸1928种。④多种媒介形态交织成 一个巨大的信息网,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资源,推动她们的发展。 其次,媒介为女性提供表达空间。 在历史长河中女性长期是沉默者,媒介的兴起为 女性带来更多表达机会与更广的表达空间。近年来中 国妇女组织积极争取大众媒介的支持与合作,传达弱 势群体的声音,表达女性的诉求与观点。 近年来中国妇女组织积极争取大众媒介的支持与 合作,传达弱势群体的声音,表达女性的诉求与观 二、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 女性赋权概念是在总结当代世界妇女运动、特别 是总结妇女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 重要成果。④其含义是,女性要想从社会的发展中受 益,要在就业、教育和其他发展机会方面与男子平 等,不能一味依靠社会来保护,更重要的是赋权于女 性,使女性掌握主动权,成为发展的主体。 在女性赋权的课题中,媒介功能独特,而又责任 重大。赋权的本质特点就是赋予社会成员管理自我、 社区及相关事务的权力,并在管理和解决问题中与他 人分享知识和技能。在赋权的视野中,传播必不可 少。⑨传播是人们彼此间的对话、理解、认识共同问 题的有用渠道,是解放精神和心理枷锁的工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