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合集下载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

2019.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一、社会性别理论基础“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女权学术研究的中心内容。

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了人类的性别具有双重性,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生理性别(sex)指的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体差异,即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

而社会性别(gender)区别于以人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它指的是男性与女性社会差异,是基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社会差别和社会关系。

”[1]社会性别所研究的男性女性并非孤立的两大群体,而是在社会化进程中产生互动关系的,比如权利关系。

进一步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淀的结果,男女地位建构不平等,现状正是男性多居于统治主体地位,而女性多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

于是,在这场女性主义运动大潮中,社会性别理论持有者针对传统知识文化提出质疑,对生理性别进行批判,并认为以两性分别具有的共同特征为标准而将其直接归类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两性之间所具有的“性别差异”并非先天的,而是在文化因素影响的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是“非自然”的后天形成。

“性别是文化指定、文化分配、文化强加的。

用福柯的话说,是因‘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而产生于身体、行为和社会关系间的一套效应”。

[2]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研究视域切入至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文化根源,为人们重新审视“性别”提供了新的契机。

[3]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进程中,“非自然”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革新,因此影响社会性别问题的客观性因素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

可以说,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但是我们的研究视域并不该停留于某一时代,而是将其放置于实际社会文化背景下研究,才可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爬坡。

二、媒介与社会性别的互动关系(一)媒介对社会性别具有建构作用媒介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性别角色现状。

性别研究理论和实践

性别研究理论和实践

性别研究理论和实践性别研究不只是一个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复杂话题。

它不仅探究了性别识别和性别性向等基本概念,更关注了性别差异对人类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

性别研究的发展从最初的女权主义到现代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性别和社会实践的更具启发性和深度的分析视角。

本文将探索性别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阐述其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性别研究理论性别研究理论关注性别的概念,性别失衡和性别角色。

早期的性别研究工作着重于阐述“为什么女性受到歧视”,然而现代性别研究则更多地关注性别表现的多样性,致力于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是多维的,而不仅仅是性别角色的二分法。

在性别研究的基本概念方面,需要关注的是性别识别的过程。

这些关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性别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而性别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创造的不平等和压迫之源又是什么。

性别底线理论表明,性别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互动中被牢牢地意识到的。

从接受基因性别和生殖器官的认知和判断开始,慢慢地,我们认识到了一个人的性别,这种认识在大多数时候是被限制在男女二元划分的范畴内,也就是性别角色。

在性别失衡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性别差异的复杂性。

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工作环境中,性别差异都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尽管性别差异已经被深入探讨,但造成性别差异的具体原因仍未完全理解。

例如,工资差距是由于性别不平等还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这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性别角色理论是性别研究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主要关注社会意义和社会期望的影响,考察人们扮演性别角色的方式及其影响。

性别角色理论通过指出男女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描述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除此之外,性别角色理论还探讨了怎样才能抵抗性别角色对个体和环境的限制。

二、性别研究实践性别研究与各个领域息息相关。

例如,教育、体育、医学和科学等领域都广泛应用性别研究理论,以期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在教育领域,性别研究尤其受到关注。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1. 引言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性别角色、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规定和期望。

媒介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渠道向大众传达特定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方式往往会影响并塑造社会性别观念和角色。

本文将探讨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社会性别在媒介内容中的表现2.1. 广告中的性别刻板形象广告经常利用性别刻板形象来吸引消费者。

男性被刻画为强壮、有权威感和支配力的形象,而女性则被刻画为娇弱、依赖和性感的形象。

这种对性别角色的刻画不仅影响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也加剧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

2.2. 媒体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媒体常常对女性身体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处理。

女性在电影、电视剧和广告中经常被描绘为苗条、曲线优美和年轻的形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规范化不仅给女性带来压力,也给其他人带来了对外貌的过分关注和评判。

3. 社会性别对媒介使用和参与的影响3.1. 媒介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媒介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游戏、体育和科技类的媒体,而女性更喜欢社交媒体、时尚和娱乐类的媒体。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社会对不同性别的媒体偏好的塑造和期望。

3.2. 社交媒体对性别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对个体性别认同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社交媒体,个体可以选择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并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性别认同经验。

这种开放性的平台为性别多元化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性别认同权利的实现。

4. 社会性别对媒介产业和创作的影响4.1. 媒介创作中的性别不平等媒介产业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在媒介创作中的代表性和参与度相对较低,很多媒介内容都是男性主导的视角和故事。

这种性别不平等不仅影响了女性创作者的成长和发展,也限制了媒介内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4.2. 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争取女性媒体工作者和社会团体一直在争取女性媒体创作和表达权利的平等。

新闻学中的媒体与性别研究

新闻学中的媒体与性别研究

新闻学中的媒体与性别研究在新闻学中,媒体与性别研究是一个广泛而且重要的领域。

性别研究旨在探讨媒体如何呈现和影响不同性别的形象、角色和权力关系。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了解媒体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性别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别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在新闻报道中,性别如何呈现是媒体与性别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研究表明,传统媒体往往存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问题。

女性往往被描绘成弱势、被动的角色,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强势、主动的形象。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呈现不仅反映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偏见,也有潜在影响观众对性别的认知和态度。

二、性别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性别在新闻报道内容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媒体在选择和报道不同主题时存在性别偏向。

一些研究指出,媒体更倾向于报道男性相关的主题,如政治、经济等领域,而对女性相关的主题,如家庭、美容等则关注较少。

这种性别偏向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媒体在选择报道对象时的偏见,也可能对公众对不同性别议题的关注度产生影响。

三、性别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影响性别在媒体从业人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女性在媒体行业的从业比例较低,而男性在新闻编辑、记者等职位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性别不平衡影响了媒体报道中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和表述方式。

通过增加女性在媒体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可以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和优化性别相关报道的呈现。

四、新闻学中性别研究的意义与挑战在新闻学中,性别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性别研究能够提醒媒体关注性别平等和公正报道的原则,促使媒体在报道中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呈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性别形象。

然而,性别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数据和方法上的困难。

因此,加强对性别研究的关注和投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结综上所述,媒体与性别研究在新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性别在新闻报道中的呈现方式、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以及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影响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通过关注和深入研究媒体与性别的关系,我们可以促使媒体呈现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性别形象,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性别与媒介

性别与媒介

• “窥淫”发展为“窥淫癖”满足欲望并产 生愉悦。
• “自恋认同”拉康“镜像期”认识自我, 形成自我认同。
• 超越?《百万美元宝贝》
3、意识形态 根植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采用的心理 分析主要是使用拉康对于弗洛伊德重新阐释。
弗洛伊德的社会性别主体性的发展主要是婴儿时 期的俄狄浦斯情节和阉割情节的协调,才能发 展为正常人。
•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 阶段,也被称为“新女性主义”。这场波及欧美许 多国家的女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与黑人民权运动 相结合,后来又与反战和平运动遥相呼应,其声势 与影响均非上一阶段女性主义运动所能比拟。
• 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运动非常注重理论 建设,并与20世纪以来各种西方哲学思潮和众多学 术流派密切相关。其主要的特征是对于男权中心主 义的全面清理批判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主 义思想逐步开始由思想与学术边缘进入主流话语区, 并在空间上迅速扩展到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欧美 各个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建立各种和教学学科与科研 机构。
一、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 理论构建
• 1、女性主义 •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
意指女性的社会平等与个性解放;后传到英美, 逐渐流行起来。 • 女性主义涵盖并超越了两性的权力关系,更加 关注性别冲突的多层次内涵,这是国内目前多 用女性主义一词的原因。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产物,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 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形式 的不平等。
• “社会性别”(gender,或译文化性别)是 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 它将传统被视为自然天成的男女性别角色, 解析为“生理性别”(sex,或称“基因性 别”)与“社会性别”两部分,由此将性 别差异的社会文化意义从其所依托的生物 性载体中分离出来。(文化研究)

案例素材4——从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摔跤吧!爸爸》

案例素材4——从社会性别理论分析《摔跤吧!爸爸》

《国外社会学理论》课程作业20XX年X月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摔跤吧!爸爸》摘要:《摔跤吧!爸爸》是2017年在中国地区引起巨大反响的印度影片,其讲述了马哈维亚和吉塔、巴比塔父女三人之间的职业摔跤奋斗历程。

但影片并不局限于摔跤本身,其中对女性价值的讨论、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在其上映后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

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当下印度女性的现状来展开对女性自我性别意识觉醒过程的探讨,以期对两性关系的平等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摔跤吧!爸爸》性别意识女性主义一、选题简介《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摔跤手马哈维亚一直梦想获得世界冠军,没有如愿后,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却接连生了4个女儿,濒临绝望的他,突然发现女儿们的摔跤天赋,便开始训练女儿。

后来,两个女儿名扬印度,先后斩获英联邦运动会女子55公斤级摔跤冠军,圆了马哈维亚的梦。

影片努力把枯燥的训练及摔跤竞赛贯串于感人、绝妙的故事之中,其中呈现的父爱以及对印度现实社会歧视女性的深刻批判,具有现实意义,涉及了家国话语、体育竞技、性别话语、家庭伦理(父女、母女、姐妹)等内容,该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印度的现实社会问题——城乡差距、社会阶层的禁锢等等。

[1]关于本部电影有不少有关的分析,包括带有个人主观性的影评,多发表在各大网络社区,主要集中在金牌对国家的意义,个人通过其中体现的对女性地位的反应,以及关于是否反映了“男权”“父权”的争论,从不同方面来解读,正体现了电影深刻的思想性。

而较为专业的影评则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展开分析。

有的学者主要有从强烈的自主意识与群体观念的对立、不同语境下的情感共鸣、女性和男性的形象塑造四个方面进行的现代社会学视域下的文化解读[2],还有的从社会互动、社会文化、女性主义、全球社会学等角度的解读[3],以及从生活原型、思想性、鲜活的人物、矛盾冲突等角度对这部电影的文本的分析,侧重于文学角度[1]。

媒体与社会性别

媒体与社会性别

媒体与社会性别近年来,媒体对于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通过报道、评论和讨论等方式,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媒体扮演了社会性别问题的监督者角色。

媒体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性别不平等现象,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公众关注和讨论,推动社会性别议题的改变。

例如,媒体对于职场性别歧视的揭露,让人们意识到女性在晋升和薪资方面面临的困境,促使企业和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媒体通过平等的形象塑造,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媒体讲述了许多激励人心的故事,展示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就,打破了过去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认知。

这种改变让更多的女性意识到她们有能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并为其他人树立了榜样。

此外,媒体也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推动了社会性别平等的进步。

媒体经常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公众参与性别平等的讨论,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公开的讨论可以促进社会对于性别问题的认识,并推动人们思考和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然而,媒体在处理社会性别问题时也存在一些挑战。

有时候媒体可能过于关注某些突出的性别议题,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问题。

此外,媒体的报道也可能存在偏见和刻板印象,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思维。

综上所述,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监督、塑造形象和讨论等手段,媒体引导公众对于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并推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改变。

然而,媒体在处理这一议题时也需要更好地平衡不同的焦点与立场,以确保报道的全面和公正。

近年来,媒体对社会性别议题的关注逐渐增加,通过报道、评论和讨论等方式,媒体在推动社会性别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将继续探讨媒体与社会性别平等的关系,包括媒体对性别反刻板印象的塑造、对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揭示和改变,以及媒体在性别平等问题上面临的挑战。

首先,媒体通过平等形象的塑造,试图改变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媒体故事的塑造者有责任展示多元化、积极的性别形象,以打破过去对性别角色的旧有观念。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一、何谓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己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传播快速,掩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扬、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行轻视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学问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进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一)性别的鉴定:1、诞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当取得诞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共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其次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辨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三、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渐渐培育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转变。

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肯定是全都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打算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

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其次性》中的闻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相互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讨论的动身点是揭示两性不公平的状况。

3、社会性别讨论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公平和再生产的缘由。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女性主义媒介讨论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推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判类别一一女性主义传媒批判。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讨论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判。

1、制作领域2、文本事域3、对受众的影响1、制作领域。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

性别化的媒介研究性别化的媒介研究已成为社会学、传媒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个领域的研究关注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重点领域和一些实证研究的案例。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

当时,女权主义者开始对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进行批判,并开始关注媒介对性别角色的建构。

他们认为,媒介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性别偏见,也加强了这种性别偏见。

从那时起,性别化媒介研究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蓬勃发展。

性别化媒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建构和再现。

研究发现,媒体经常以男性为主导,强调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强壮、理性和有能力的角色,而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脆弱、感性和需要保护的角色。

这种性别刻板形象的再现不仅影响到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性别关系。

另一个重点领域是性别化媒介对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

媒介在形成和传播性别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广告等媒体形式,性别观念被灌输给大众。

例如,广告中常常使用性感的女性身体来推销产品,这强调了女性身体的物化和性别权力的不平等。

这种性别意识形态的塑造可以进一步强化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许多实证研究也支持了这些观点。

一项研究发现,电视节目中的主要角色中有70%是男性,而女性角色往往被描绘为次要和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另一项研究发现,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通常是以性感和吸引力为主,这一形象强化了性别不平等。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在报纸和杂志中,女性通常被描绘为被毫无根据地质疑和贬低的对象。

总体而言,性别化媒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媒介在性别角色建构、性别意识形态和性别不平等方面的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媒介的社会影响、推动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偏见都非常重要。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媒体对非二元性别的表达和认同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干预措施,促进性别平等和包容性的媒体环境的发展。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社会性别在媒介传播中的呈现
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
01
在许多广告中,女性常常被呈现为家庭、美容等传统角色,缺
乏多元化的形象。
影视剧中的性别角色
02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女角色的性格和行为被刻板化,缺乏真实
性和多样性。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议题
03
新闻报道中关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但仍存在报道角
度和内容上的偏见。
媒介话语权对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媒介话语权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挑战
传统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存在刻板印象,如男性应该强壮、果断,女性则 应该温柔、体贴。媒介话语权可以挑战这些刻板印象,帮助人们认识到性别角色的多样
性和灵活性。
媒介话语权对性别歧视现象的揭示和抵制
媒介可以揭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职场中的性别薪酬差距、家庭中的家务分 工不平等。通过媒介的舆论监督和曝光,可以抵制这些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
目录
• 社会性别理论 • 媒介传播与社会性别 • 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 • 社会性别与媒介话语权 • 社会性别与媒介伦理
01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的定义
社会性别
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对男女两 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 中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的期待、要 求和评价。
生物性别
指基于生物学特征的男女性别区 分,包括生殖器官、染色体、荷 尔蒙等。
03
社会性别与媒介内容
媒介内容中的社会性别形象
刻板印象
媒介内容中经常出现关于男性和女性 的刻板印象,如男性被描绘为勇敢、 强大,女性被描绘为柔弱、依赖。
角色定型
媒介内容中的男女角色通常被定型在 传统的家庭和社会角色中,限制了男 性和女性的多元化表达和发展。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参考书目新闻传播学院王蕾(一)英文原著:/doc/5529701ab7360b4c2e3f64e4.ht ml mercializing Women:Images of Asian Women in the Media2.Cosmo Woman:The World of Women's Magazines3.Featuring Females Feminist Analyses of Media4.Forever Feminine:Women's Magazines and the Cult of Femininity5.Gender and Racial Images Stereotypes in the Mass Media6.Images if Women in the Media7.Out of Focus:Writings on Women and the Media8.Representing Women: Myths of Femininity in the Popular Media9.Screening Genders10.Turning It On :A Reader in Women Media11.Understanding Women's Magazines12.Women and Media:A Critical Introduction、Women and Media Challenging FeministDiscourse13.Women and media14.Women and Print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in the Early Periodical15.Women and the Media :Diverse Perspectives16.Women Feminism and Media17.Women in Mass Communication18.Women Media and Consumption in Japan19.Women Media and Crisis Femininity and Disorder20.women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21.Women Watch Television22.women, Media, and Politics23.women, politics, media24.Women's Magazines 1940-196025.Women's Magazines the First 300 Years26.Women's Power and Roles in the Arts and Mass Media27.Women's Worlds Ideology Femininity and Woman's Magazine28.Doing Research on Women's Communication29.Gender and the Media30.Women Making News Gender and Journalism in Modern Britain31.The First Magazine:A History of the Gentleman's Magazine32.Representing Men(二)译著:1.【荷】L.van Zoonen著;曹晋等译:《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媒介形象——以《我的姐姐》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形式,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对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电影中,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影片《我的姐姐》,凭借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卓越的演技,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以社会性别视角为出发点,分析《我的姐姐》中的女性媒介形象,探讨其所传递的意义和影响。

一、女性角色的塑造《我的姐姐》是一部以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主角在父母去世后照顾弟弟的故事。

这个女主角,既是姐姐、女儿,也是一位职场女性。

影片通过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1.1 女性的家庭责任影片中的女主角,在父母去世后主动承担了照顾弟弟的责任。

她在家庭中起到了一个替代父母的角色。

她不仅要充当照顾者,还要承担经济支持家庭的责任。

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1.2 女性的职场角色除了家庭责任,女主角在影片中还是一位职场女性。

她在工作中展现了坚韧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

她通过努力工作,为自己和弟弟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表达了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展现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二、女性的挣扎与成长影片中的女主角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正是这些挣扎与成长,使她更加坚强和成熟。

2.1 家庭战斗的心理反抗女主角承担了照顾弟弟的巨大责任,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幸福的追求。

影片中通过女主角的心理独白,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她试图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找回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2.2 职场困境的坚持与成长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女主角决定辞去自己工作中的经理职位,降为普通员工。

她选择了更加忙碌却收入更高的工作,以支撑起家中的重担。

这表达了女性为了家庭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同时,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女主角展现了顽强的精神和敬业的态度,最终获得了认可和成长。

三、女性形象的现实意义影片《我的姐姐》通过展现女主角的故事,传递了一系列有关女性的现实意义。

对媒体视野中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分析

对媒体视野中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分析

对媒体视野中的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分析谭晓倩中央民族大学摘要: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交流越来越方便,事物的传播也越来越快。

大众媒体在传播各类信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受众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刻画强化着社会大众的性别认知,并构建出被普遍认可的社会性别规范。

本文作者选取了两幅认为可以体现媒体对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介绍联系到社会性别相关理论分析媒体对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性别;两性认知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各种观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甚至建构着我们的各种观念。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料对于两性性别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性别观念。

下图是我从大众媒体中搜寻到的认为能够体现媒体对于两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图片。

...图1 刘道伟绘 来源于腾讯网 图2 来源于新快网一、两张图片的介绍1.图片内容图1中男女两个人物与男性怀抱里的婴儿组成了一个家庭。

图片左端男性抱着沉睡的婴儿满头大汗,婴儿的襁褓上写着“家庭”二字并且被绑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了图片右侧女性的脚上。

图片右侧的女性满头大汗手中提着写有“工作”二字的公文包回头看着孩子和抱着孩子一头雾水的爸爸而难以脱身;图2中也为一男一女,在女性周围有婴儿及婴儿推车、冰箱、洗衣机等物品,而在男性周围则是电脑、汽车等物品。

2.两张图片的发布渠道、使用方式、潜在受众图1由漫画家刘道伟所绘最初由报刊发布,是西安日报于2015年1月12日发表的题为“妻子产假结束要上班.丈夫希望‘以家庭为重’”新闻稿中的配图,后来这篇新闻稿得到了腾讯网、网易新闻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而图2发布于网络,是新快网2013年8月19日发表的“房产遇见婚姻法.应该如何看待?”一文中的配图。

从发布渠道来看,两张图片均在具有大量粉丝的网络媒体号上得到发布传播,受众面广。

潜在受众是广大群众尤其是已经有了家庭的男性女性。

媒体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研究

媒体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研究

媒体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研究在当今社会,媒体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传播的普及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渠道,不仅为广大观众呈现着各种不同的性别角色和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态度。

在媒体中,对于性别平等问题的报道往往围绕着女性权益和性别歧视展开。

从性别比例不平衡的职场现状,到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再到性别歧视现象的深层原因,各种相关议题都在媒体的关注之下得以曝光和讨论。

通过对这些议题的报道和讨论,媒体不仅帮助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也为性别平等意识的普及和深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媒体对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并非一帆风顺。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媒体机构往往会存在着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的问题,他们在报道中往往强调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定型化的性别形象,给观众灌输了一些不利于性别平等发展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观众对性别平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着偏颇和误解,甚至会对性别平等事业的推进产生一定的阻碍。

除了传统媒体之外,新兴媒体在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的重要渠道。

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和传播关于性别平等的观点和信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弘扬。

同时,由于新兴媒体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一些边缘化的性别群体也有了更多的发声机会,他们的声音和诉求得以被更多人听见,推动了性别平等事业的深入发展。

在未来,媒体对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也将不断变化和更新。

我们有理由相信,媒体将在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和影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性别研究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性别研究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性别研究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性别问题越来越关注,性别研究理论逐渐流行起来,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从妇女权益保障到LGBT群体的平权运动,从家庭关系到性教育,性别研究理论的应用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社会实践等方面来探讨性别研究理论在社会中的应用。

一、性别研究理论的概述性别研究理论是指为了探究“性别”这一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性别如何被制造并显现于个体身上,以及性别对社会结构和人类意识的影响。

性别研究理论的诞生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有关,它认为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不仅反映在个体生活中,也对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了影响。

二、性别研究理论在女性保护中的应用性别研究理论作为一种理论研究体系,在女性保护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以往,女性的生育和照顾家庭的角色常常使她们陷入了贫穷和弱势的境地,而性别研究理论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通过推广一些政策措施,女性能够在生育、养育子女和劳动奉献等方面获得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有利于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

此外,它也强调了女性的权利、机会和资源应该与男性保持平等,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性别研究理论在LGBT权益保障中的应用性别研究理论在LGBT权益保障方面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LGBT群体是性少数人群,他们的性别身份、性取向等常常会受到歧视和排挤,这些都与社会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有关。

性别研究理论通过对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解读,为LGBT权益保障提供了新的诠释方式。

除此之外,通过性别研究理论不断强调LGBT群体中每个人在性别认同和性取向方面同样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促使LGBT群体融入社会,增进社会健康发展。

四、性别研究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应用性别研究理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应用也同样重要。

家庭教育是每个个体成长的基础,性别研究理论通过对性别角色和性别认知的解读,倡导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性别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应当客观、中立和多元,要尊重和支持儿童在性别上的自我认同和选择,呼吁父母从小开始就创造教育环境,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而性别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电影、电视到网络、游戏等各类媒介,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性别与媒介暴力的关系,揭示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差异与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然而,从性别视角出发的研究尚不够充分。

在媒介暴力的传播过程中,男性往往被塑造为施暴者,而女性则更多地被描绘为受害者。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对媒介暴力的认知,还可能加剧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等手段收集数据。

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受众,以全面了解他们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四、研究结果1. 性别差异与媒介暴力认知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接触媒介暴力时的认知存在差异。

男性更倾向于将媒介暴力视为娱乐内容,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产生情感共鸣和焦虑等情绪反应。

此外,男性在媒介暴力场景中更容易将自己代入施暴者角色,而女性则更多地将自己代入受害者角色。

2. 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影响媒介暴力不仅影响人们对暴力的认知,还可能对性别角色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男性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而女性则可能更加倾向于顺从和忍耐。

这些行为模式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转化为性别不平等和暴力问题的根源。

3. 不同媒介的性别差异不同类型的媒介在传播暴力内容时也存在性别差异。

例如,电影和游戏中的施暴者往往以男性为主,而电视和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受害者形象更为普遍。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五、讨论与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政府和媒体机构应加强对媒介暴力的监管和审查,避免过度渲染暴力和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学论文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社会学论文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社会学论文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之影响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社会学研究中,媒介对个体的影响一直是一个热门议题。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性别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而媒介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探讨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

一、媒介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指的是一种传播和传递信息的手段或者工具。

根据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将媒介分为口头媒介和书面媒介。

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二、传媒大学:传媒行业的摇篮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传媒行业的重要培养基地,拥有众多专业的传媒学科,如新闻学、广告学、文化传播等。

其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媒介接触能力,对媒介信息更加敏感。

三、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塑造1. 广告宣传的视觉冲击:广告作为一种强烈的媒介形式,通过展示女性的美貌和形象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女大学生在接触到大量的广告信息后,对自身外貌有着更高的要求,形成了以貌取人的价值观。

2. 学术界的性别研究:在传媒大学的学术界中,性别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学生们通过学习性别研究课程,了解到了性别的社会建构和影响,进而反思自身的性别认同。

3. 社交媒体的塑造作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了女大学生表达自我、获取资讯和与他人互动的重要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女大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性别问题的看法和经历,从而形成更加自主和独立的性别认同观念。

四、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评价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媒介的多样性为女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其对性别文化进行更广泛的认识。

其次,媒介的传播力量也推动了女性话语在社会中的传播和认可。

但与此同时,媒介也可能强化了一些不良的性别认同观念,例如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

五、如何降低媒介对女大学生性别文化认同的负面影响1. 加强媒介素养培养:传媒大学应该在教育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强调媒介的表达方式和影响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散点读书笔记
传播学班201012071036 路璐
一、作者介绍
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术研究聚焦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书刊出版研究。

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2002年7月学术论文《香格里拉:超越边界的想象》获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从这个论文题目来看,我个人觉得曹晋老师应该是一位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女性;而通过浅读这本书,也印证她“实证主义与理论架构”并行的研究风格。

)在上海高校教育领域和复旦大学教学领域都荣获过多个优秀荣誉。

2005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 2006年赴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等城市完成加拿大国际出版研究项目。

2009年入选哈佛燕京项目, 并受邀在哈佛大学英文演讲。

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多套为讲授课程主编的配套译丛。

二、内容摘要
本论著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

(书中引述了了卡特.斯坦纳提出应该从文本、机构、受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的关系或一种高度内在化的结构来理解媒介,我想,作者应该是受此启发,并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影响,提出了)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

论著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兼顾国际与中国视野,不失为一部问题意识深刻的批判传播理论力作。

三、著书框架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篇章,上篇作者着墨于批判取向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以作为意态形态国家机器的媒介在构建与再现社会性别制度中,形成的隐形不平等和种种迷思为述起点,希望从论“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议题、与质化方法为接触途径,逐步揭
开媒介与当权者缔造的托词与宣传真相。

在第一章: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当前国际上三个关键的女性主义传播学者的理论建构倾向:一个是以女性主义五个流派的论述来构架的女性主义传播研究;第二是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潮批判女性主义的力量;私单是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合。

第二章:刻板印象、制度批判与受众分析:女性气质、男性气质是媒介文本再现两性形象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他们都被整合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中,是一种再创造的、被商品化的时代符号。

在研究媒介性别的制度时,学者们开始运用符号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批判等理论进行分析,同时其他领域和学科,例如文史哲、政治、社会学等也对传播学研究贡献良多。

近年来受众研究多样化的趋势配合文本分析,让我们明白在译码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的交错,对意义的阐释可以多角度且全面。

第三章:抗争与压迫:妇女与另类媒介:对现有媒介性别的不平等现象研究只是社会研究工作的第一步,随后更要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的的传播情景。

创办另类媒介的举措就是一种突破性的创举。

国外常见由女性主义运动为起点而创办的女性经营与控制的媒介。

然而这些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女性表达和传播的机会,分享女性生活经验。

情感共鸣,但没有显著改变在主流媒体面前的被动地位,甚至出现了自说自话、顾影自怜的凄惨。

第四章:“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中的质化方法:本章中作者重点论述了传播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用以弥补量化研究所无法进行的相关意义连接的洞察。

本书下篇是我国本土媒介与性别的专题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边陲城市女同健康热线研究;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体育明星的媒介话语生产:姚明、男性气质与国家形象;“言而无信”的母职:上海家政钟点工凤英的手机使用分析;时尚杂志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

四、本书特色
正如这本书的名字一样,理论与实例的结合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从批判的研究取向开始,沿着理论构建、主要议题和方法的路线,作者梳理了该领域的理论脉络,对于初次接触媒介与性别学理范围的我们来说,仿佛展现在眼前一张宽大而厚重的网。

下篇的专题研究,又将视野聚焦于鲜活的本土实例,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洞察表象背后的事实,篇篇精彩、字字用心。

五、关于几个书中所述问题的我的观点
1、作者认为,当下国际,尤其是国内的媒介性别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联系过少、过浅,单纯的表象无法洞察到各种现象与变化背后深刻的政治经济动因。

批判的着力点集中于对语言符号、文本的研究,极少关注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性等。

而这些却恰好是揭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性别问题的根本基点。

个人认为对文本与符号的分析是必要的。

这种分析师批判的起点。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
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正是在文本与符号的分析之上,才能为本质事物的定论提供佐证。

另一方面,文本与符号的使用不是巧合、随行的偶然为之,蕴藏在文字中的象征、隐喻等特定的表达,反而是对各种不平等现象的艺术化指控,因而也更有嚼头。

2、在探讨媒介女性形象的再现时,男性气质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作者讲述“当代美国媒介妇女形象的展现是以女人在男人生活中所扮演性伙伴、生育者这样一类角色为基础的。

”媒介再现的妇女形象与思想是由男性气质的文化价值观念所殖民和定义的。

因为美国大众媒介培养的理想企业女性形象是“娇娃”。

这是一个半色情半讽刺的词语。

她们往往意味着丰富肥臀细腰性感,兼具女杀手的冷酷与调情,始终以满足男性热衷性幻想的要求为初衷,对传统女性和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不屑一顾。

本人承认以上所述皆为不可争辩的事实,但是疑惑的是:一个社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价值标准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大众媒介一起绑架了我们对于性别观念和特征的认识,引导我们成为那样的人。

例如当下为了迎合眼球,美女经济与帅哥经济当道,在消费与生活中刺激人们的感官。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也影响了人们的对于性别形象的认知。

然而,性别特征也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与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既然我们说高跟鞋、乳房、柔美、细腻等第二性征及其气质是由男性视角来界定的,那么所谓真实的女性形象应该是什么样的?
3、作者认为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对于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都追溯到了父权制或资本主义制度。

因而我反观现在的男性气质概念,是否也给男性带来同样的压力与束缚。

高大、英武、慷慨、安全感等理想形象,是否也给他们捆绑了镣铐,这些形象意味着他们为此要付出更多。

原本性别关系的概念中就包括:女性、男性、同性这三个平行的概念。

因而在研究中,男性主义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

以上就是我对《媒介与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的读书笔记,鉴于本人对于该领域的浅尝辄止与浅薄造诣,我无法评论这是否为一本好书,但可以肯定的是,是一本值得读的性别与媒介研究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