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问题的学科,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指通过调控经济总体的各种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政策。
本教案将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展开讲解,重点探讨其定义、类型、工具以及实施过程和效果等。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宏观经济政策是指由国家政府通过调整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整个经济系统进行调控和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就业稳定和外汇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1.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资源配置,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分为宽松型货币政策和紧缩型货币政策两种。
3. 产业政策:产业政策通过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1. 财政政策的工具:包括政府支出、税收和公共债务等。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政府可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政府可以遏制通货膨胀。
2. 货币政策的工具:包括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等。
通过调整这些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3. 产业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市场准入等。
政府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引导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1. 决策制定:政府通过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和目标。
2. 工具选择:根据制定的政策目标,选择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如增加政府支出、调整货币政策等。
3. 实施措施:政府根据选择的政策工具,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政策细则,并逐步实施。
4. 监测和调整: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反馈和评估结果,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监测和调整,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案标题:宏观经济学入门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
3. 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4. 宏观经济学的测量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和产出法。
5. 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消费函数、投资函数、货币乘数等。
6. 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应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
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和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或经济数据,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经济事件或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理论框架。
3. 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测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4. 重要关系和政策应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关系和其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5.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应用到具体情境中。
6. 学生讨论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通过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或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讨论参与度和质量: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提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案例。
【宏观经济学】 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的 收入增加,税收会随着个人收入增加 而增加,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地少 增加一些,从而使消费和总需求少增 加一些。在实行累进税率情况下,繁 荣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地进入较高的 纳税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 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通 货膨胀的作用。
自动稳定器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一、财政的构成和财政政策工具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 总和,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 支付。
(二)政府收入
税收 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 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 公债
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 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 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 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 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变动政府转移支付支出方案
例如在经济不景气时,临时增加对退伍军人的额外 补贴,在经济繁荣时,暂时停止上述补贴,政府还 根据萧条程度延长或缩短失业者能获得补助金的期 限。
变动税率
例如在确信是短暂的衰退时,暂时降低所得税率。
“时滞”问题 认识时滞
即从问题的发生到人们意识到这种问 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行动时滞
紧缩性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 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减少支出以 抑制总需求。
三、传统的健全财政思想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政府的财政不以赚钱为目的,不应出 现赤字,应该每年都保持预算的平衡。 同时,政府尽量少预算,支出要节俭, 并严格控制其用途。
少征税
私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赋税过 重会抑制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对整 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案例内容: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概述《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3. 熟悉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 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5. 培养学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导论- 简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点;- 介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历程;- 解释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第二讲: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 介绍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 讲解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计量方法;-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3. 第三讲:通货膨胀与失业- 分析通货膨胀的产生和影响;- 讲解失业的类型和原因;- 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和政策调控。
4. 第四讲:货币与金融市场- 介绍货币的产生和功能;- 分析货币供求与货币市场均衡;- 研究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和调控。
5. 第五讲: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讲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探讨财政政策的类型和作用;- 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冲突。
6. 第六讲: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 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探讨国际贸易的收益和成本;- 分析国际经济合作的机制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对每个内容模块进行系统教学,通过讲解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和分析,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和报告撰写,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宏观经济学第六章
存款准备金制度
1、准备金:Reserve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必须保留一定比例 现金,以便支付给前来取款的客户。
吸收存款额=准备金+发放贷款额
2、法定准备率:Required Reserve Rate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全部存款 的比率。rd
贷款 银行 留下准备金
工具自动发生作用,不需政府采取行动
功能财政——周期平衡预算:政策的实施
造成了盈余或赤字的出现,怎么办?
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
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 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 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
作用:减轻程度,不能改变趋势。
自动稳定器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调整财政预算,即 改变政府支出和收入来影响总需求,从 而影响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的需求管理 政策。
一、财政政策构成
(一)财政支出政策
1、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如军需品和警察装备 的购买;投资兴建公共设施。 2、转移支付:TR
(二)财政收入政策
1、财产税;2、所得税;3、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 税、营业税);4、资源税;5、行为税(如印花税)
法定准备金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基准准备 金率。 比如,10%的法定准备金率,决定了一笔100 万的存款,最多只可贷出90万元。 现代的法定准备金,大大超过了原来意义下 的准备金需要,而且必须存入中央银行。
B、超额准备金Excess Reserves
超过法定准备金额的准备金称为超额准备金。 一部分是因银行根据客户的情况,需要比法定准备 金更多的储备,才足以支付时的准备金。 一部分是在存款发生留足准备金后,没有能正常贷 出的资金。 超额准备金留在商业银行。
宏观经济学教案
宏观经济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和计量方法。
3. 熟悉宏观经济学对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3.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假设。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通货膨胀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 失业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4. 结汇和汇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影响1. 货币政策和利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2. 财政政策和税收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3. 国际贸易政策和汇率调控的原理和手段。
第四节: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发展1. 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经济周期的起因和特征。
3.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PPT、讲义等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指标、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
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核心指标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政策影响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内容的深入程度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经济状况和运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和变动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讲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2021/1/13
5
6.1.1 经济政策
•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 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 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 动有意识的干预。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
– 充分就业 – 物价稳定 –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国际收支平衡
2021/1/13
3
第六讲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6.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6.2 财政政策 6.3 货币政策 6.4 资本证券市场 6.5 金融衍生品市场 6.6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2021/1/13
4
6.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 6.1.1 经济政策 • 6.1.2 充分就业 • 6.1.3 物价稳定 • 6.1.4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6.1.5 国际收支平衡
• 国际收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13
10
(宏观经济学课件)第六讲 宏观经济政 策实践
2021/1/13
2
第六讲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上一章偏重于从理论方面说明 宏观经济政策,本章则偏重于 从实践方面论述。前者是理论 基础,本章是实际操作。
正如前一章所述,宏观经政策 有计划和市场两种类型,本章 所讲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属于市 场调控类型。
2021/1/13
2021/1/13
7
6.1.3 物价稳定
• 是一个宏观概念,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 消费物价指数 – 批发物价指数 – GDP平减指数
• 价格稳定不是商品价格固定不变,而是价 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 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现象,甚至对宏观 经济有利
2021/1/13
8
宏观经济学六宏观经济政策级PPT课件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现代西方财政制度本身就具有自动稳定 经济的功能。当经济发生波动时,财政制度 的内在稳定器就会自动发挥作用,调节社会 总需求水平,减轻以致消除经济波动。
财政制度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 三项制度得到发挥:(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 化;(2)政府的转移支付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政策。
通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局部的或个 别商品劳务的价格上涨,或者是季节性、暂时 性和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不能称之为通胀。
物价上涨的形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 隐蔽的,如降低质量、搭配和凭证供应等。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经济过程。
.
12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济 社会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政策: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 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 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要素的逻辑体系
政策背景
政策目标
政策手段(工具)
.
3
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 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它是政 府为了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有意识干预。
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两类: (1)行政计划类型,通过行政命令手段予以 执行; (2)市场调控类型,通过市场机制来干预经 济,以达到政策目标。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人力资源政策;(4)社会保障制度; (5)对外经济政策
.
6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 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我们通常用失业状况来衡量社会经济达 到充分就业与否。
失业率
失业人数 劳动力总数
100%
经济学教育教案:学习经济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教育教案:学习经济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一、引言
本教案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基础知识
1.定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
2.基本概念:稀缺性、机会成本、供求关系等。
3.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比较分析。
4.微观经济学原理:需求与供给、市场均衡、边际分析等。
三、宏观经济学原理
1.定义与目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2.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3.政府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及调整方式。
4.经济周期与波动: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等。
四、经济政策与实践
1.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策略。
2.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与调控手段。
3.国际贸易与全球化: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比较分析。
4.稳定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措施。
五、案例研究及讨论
1.经济周期案例分析:历史经济危机中的经验教训。
2.中央银行政策决策:央行如何制定货币政策以支持宏观经济发展。
六、总结
通过本教育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决策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他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并解决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
同时,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学生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提供的主题进行编写,并非从其他来源直接复制粘贴。
如有需要,可对文档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真实场景中的具体需求。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教案:宏观经济政策目录:I. 引言II. 宏观经济学概述III.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和目标IV.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分析A. 财政政策1. 政府支出2. 税收政策B. 货币政策1. 利率调控2. 币值调节C. 扩张性和紧缩性政策措施V. 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评估A. 经济增长B.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C. 失业率D. 外汇市场VI. 实例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VII. 结论I. 引言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在宏观经济领域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政策,以调控经济发展、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为目标。
本教案将介绍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其概念、目标、工具、影响和评估等内容。
II. 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和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
它关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和政府宏观调控等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用于引导和调整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
III. 宏观经济政策的概念和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措施,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引导、调整和管理的政策体系。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高就业率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IV.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分析为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府可以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两个工具。
A. 财政政策1. 政府支出政府通过增加或减少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紧缩性财政政策则通过减少政府支出来抑制通胀。
2. 税收政策政府通过调整税率和征收范围来调控经济发展。
降低税率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提高税率则可以抑制通胀和调节收入不平等。
B. 货币政策1. 利率调控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来影响货币供应和流动性,进而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货膨胀。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提高利率则可以抑制通胀。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
本科宏观经济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和制定相应政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2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1.3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工具2. 国民经济账户2.1 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2 国民收入和支出的构成2.3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3. 需求与供给分析3.1 需求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2 供给的组成及其决定因素3.3 市场均衡与价格形成4. 国民收入的决定4.1 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4.2 净出口的决定因素4.3 多重波动原因的分析5. 货币与银行体系5.1 货币的功能与供给5.2 银行体系的作用与运行机制5.3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6.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6.1 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与互动关系 6.2 汇率决定与汇率制度6.3 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制度安排7. 经济增长与发展7.1 经济增长的概念与测度7.2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经济政策7.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灵活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表达能力为评价标准。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实例案例、统计数据及相关学术文献等。
六、参考文献1. 高等院校经济学课程教材编写组. 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2. 何平. 宏观经济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3. 刘伟, 张旭辉, 吴刚. 经济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以上是本科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案安排和教学要求,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与同时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分不开。
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市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着眼点也应更多地放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上,包括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通过市场机制调整贷款投向。
资料来源:《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载《金融时报》,2004-05-12。
《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力度和重点》,载《上海证券报》,2004-05-15。
案例2:美联储2001年的多次降息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政府时代经历了长达8年高涨以后,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总值以年率表示的季度增长率从第一、第二季度的4.8%、5.6%下降到第三、第四季度的2.2%、1.4%。
制造业存货从2000年4月开始连续9个月增加,而制造业活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则逐月连续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央行——联邦储备系统连续采取行动:2001年1月3日,把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拆借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从6.5%降到6.0%,1月3日、4日把贴现率从6.0%降到5.75%,再从5.7%降到5.5%;1月5日,又实行临时性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3天内净买进55亿美元政府债券、联邦机构证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扩张货币供给。
1月31日,再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0%降到5.5%,把贴现率从5.5%降到5.0%。
联储的行动在股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反映。
1月初联储宣布降息后,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天上升299.60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也上升324.83点。
1月底再次宣布降低贴现率后,股票市场反映就不及月初那样强烈。
但人们还是预料,在联储调控下,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
但正如基本理论所说,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反衰退方面作用有限。
联储几次降息并未能有效刺激经济。
这使联储不得不再次降息,从2001年初到6月底,联储6次降低利息,降幅达2.75个百分点。
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在美联储如此大幅降息动作刺激下,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疲软状态的美国经济在当年下半年应当出现明显好转。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6、7月份经济继续处于低增长甚至停滞状态。
尤其使人不安的是,制造业的衰退开始波及其他部门。
造成这样疲软的原因,一是企业投资下滑。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没有改善,不得不裁员,投资继续减少。
二是美国经济疲软波及其他国家,日本经济恢复无望,欧洲经济开始放缓,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形势仍旧恶化,再加上美元坚挺,美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2001年上半年出口比2000年下半年下降2.3%。
三是华尔街股市萎靡不振,失业上升,使消费支出增势减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8月21日再次宣布降息,累计降低利率3个百分点,使利率达到了1994年春以来的最低水平。
资料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