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表现;2.探讨如何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教学内容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表现;2.如何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教学过程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表现1.1 自信力的定义自信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未来的信心和信任。
它是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1.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历史原因:中国在近代史上遭受了很多的侵略和屈辱,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人的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原因: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社会原因:中国的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如意而失去自信心;•文化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谦虚、谨慎,这种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自信心。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表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卑感:中国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身材、学历、职业等方面的不如意而感到自卑;•焦虑感:中国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未来、事业、家庭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消极情绪:中国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失败、挫折等方面的经历而感到消极和沮丧;•缺乏自信:中国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价值等方面的不自信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2. 如何提高中国人的自信心2.1 培养自我意识中国人需要培养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
2.2 学会自我肯定中国人需要学会自我肯定,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要关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提高自信心。
2.3 接受挑战和失败中国人需要学会接受挑战和失败,不要因为失败而放弃,而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自信心。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学会分析驳论文的论证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1)鲁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坚定信念。
(2)驳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在文中的应用。
(3)文章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他信力”和“自欺力”。
(2)如何分析文章中的反驳论证,理解其逻辑结构。
(3)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提问①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自信力?中国人在历史上有没有失去过自信力?”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②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出课文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深入探讨。
那么,鲁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讨论引入① 老师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现在的中国人还有没有自信力?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② 讨论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并引入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
那么,鲁迅在文章中又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3)背景介绍老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包括鲁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背景介绍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__(请自填)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_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对于当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我们读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有〈社戏〉、〈故乡〉等作品。
而杂文也是鲁迅先生独创的一种文章体裁,它以议论为主,以批评、讽刺见长。
文章短小精悍,非常有力。
有人把鲁迅的杂文比作是刺向敌人的匕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老师补充1、介绍时代背景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1、通读课文,找出鲁迅击中敌人的哪个要害?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四精读课文,讨论探究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3篇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神七_,上海世博、广州世大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下面由小标为大家收集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_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_的欺骗手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名师说课说教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
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民政府在哀求国联无望之后,既而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散布对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
此时《大公报》也跟着起哄,于1934年8月27日在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上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濒于精神灭之域。
”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这一论调,鲁迅在他53岁诞辰之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以驳斥这一反动论调,这篇文章既义正严辞地批判这一悲观无望论调,又猛烈地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更热情地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也是我们这课书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应该完成的目标。
课标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悲观论调,这一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正如鲁迅指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偏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作者以现实为纬,以历史为经组织材料,开头始于现实,摆出对方论据(第1自然段),紧接着引出对方论点(第2自然段),然后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也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论,它们论证不了论点(第3—5自然段),这是直接反驳;中间引申到历史,再由历史回到现实,并举古今事例论证“中国有并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正确的论证,与对方谬论针锋相对(第6—8自然段),这是间接反驳;结尾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的概括,得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的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范文一1.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4.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文章,学过他的小说,看他用无数生动的形象表达他在时代里的“呐喊”与“彷徨”;学过他的散文,与他一同在失落中“朝花夕拾”,安静地回忆过往。
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看他是如何作为民族斗士,将手中的笔,变成抨击敌人的枪。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驳论,理清思路1.初读课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开篇以似乎确凿的事实为据,用一句话指出了三个阶段中“中国人”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盲目骄傲,夜郎自大;盲目崇拜,借助外援;今不如昔,祈求鬼神。
即由自夸到崇洋,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的态度变化。
因此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敌的论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因为作者认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以对方的论据推出不同答案,有效地驳掉了对方的论点。
作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过去和现在的事实都可为证。
3.请结合上述分析简要梳理本文论证结构。
明确: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论据:以前信地、信物、信国联,转而现在的信神;(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
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感悟自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巩固已有的议论文知识,为更好地学习课文作准备。
3.通过查阅资料,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于自信的心理测试题。
(见多媒体课件)2.学生自测,教师统计自测结果。
3.教师根据自测结果,导入新课。
从调查的结果看,有部分同学对自己缺乏自信,而许多人在遭遇到人生挫折或陷入事业、人生的低谷时,难免会丧失自信心。
如何重树自信,创造或重新开创自己灿烂的人生,是许多人,也包括今天我们许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同学所关注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的这篇《创造宣言》,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检查预习作业(课堂练习)1.词语解释。
(见多媒体课件)2.检测有关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三、研读课文,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是怎样以一个阶级论者、以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对敌人和有害事物的迎头痛击,并大张伐挞,从而置敌人于死地。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切体会文中的某些语句、文段的深层含义和所隐指的具体内容。
3、认识并初步学习杂文这种文艺性论文,理解鲁迅的杂文的社会作用和实际意义。
4、认真领会鲁迅杂文的强大说服力及其严密的逻辑性。
5、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树立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一)课文思路。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摆出论敌的论据和论点。
论据是: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是一味求神拜佛。
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同的是本文从批驳敌论论证入手指出敌论论证的荒谬,根据论敌的论据根本就不可能得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
正确的推理应该是:先前的信“地”、信“物”后来的信“国联”。
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他信力”也失掉了;求神拜佛只能会令人更长久的医学专用着自己,所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通过批驳论敌的论证,证明了论敌的论点根本不能成立。
最后,作者针锋相对地提出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举出了自古以来的事实和现在的事实作为论据,使正面的论点立于不败之地。
正面论点的确立,又是对论敌论点的间接驳斥。
最后,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启示人们擦亮眼睛,从本质上看问题,识破敌人的伪装,同是看到中国人民并未失掉自信力的现实。
(二)写作特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通过反驳论证来批驳错误的论点,主要采取反证的论证方法。
驳论的战斗性和文艺性是这篇杂文的特点。
这篇驳论性杂文,针对当时舆论界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种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进行有力的批驳。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例文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例文教案题目:重拾自信,自强不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的原因。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启发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并克服困难的勇气。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准备电脑及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学生的经验,引入话题:“你们认为自信力是什么?”“自信力的作用是什么?”等等。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将要学习一篇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
Step 2 阅读(15分钟)b.文章中举了哪些具体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c.文中是否提到了挽救自信力的方法?2.分组合作。
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Step 3 分析(15分钟)1.集体讨论。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讲解关键词。
解释和讲解一些生词和重要词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Step 4 探究(20分钟)1.提问学生。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比如:“你们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3.探究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自己和他人重拾自信,挽救自信力。
Step 5 拓展(15分钟)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信力的文章,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Step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回顾和梳理学生的学习收获,再次强调自信力的重要性和保持自信的方法。
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坚定自信心,勇敢面对困难并取得成功。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思考自信力的重要性,并写一篇小作文,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关于自信的突破或挑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教九上(优秀6篇)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语文第五课《故乡》。
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第五课《故乡》三课时》。
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五、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布置预习:侧重基础知识课堂探究:一、预习检查:字词及文学常识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写作背景:见课本2、由题目切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包含的意思是什么?(是中国没有失掉自信力)是不是当时中国人都这样认为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3、文中对“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有几种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鲁迅的观点整体感知:1-2段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3-5段批驳对方的观点6-9段提出自己的观点三,理解探究(一)默读1-5段1、对方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对方的论据是什么?(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3、从他们的论据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是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4、一个论据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种方法叫做驳_(论证)5、第一段中反复强调是事实,有何作用?(因为这些事实确实存在部分中国人身上,先确认对方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驳斥了对方论点的荒谬,增加了讽刺效果。
)6、加点的字,国民党为什么删掉?(这些话像匕首一样,直指求神拜佛的国民党上层,让国民党难以忍受。
)国民党反动派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先生又是怎样认为的呢?(二)阅读6-9段1、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其依据有哪些?(自古以来就有这种人;现在也不少)3、理解这些人:埋头苦干的人: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人。
如李时珍,左思拼命硬干的人:不怕牺牲,忠于祖国的人。
如文天祥,岳飞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的人。
如屈原舍身求法的人: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人。
如谭嗣同4、如何理解中国的脊梁?(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
)5、“现在也很长少呢?”是什么意思?(现在不少)30年代他们的表现是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那时有哪些这样的人?(抗日军民)6、现在看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真的错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
2.提高学生的自信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4.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自信力的思考。
2.导入:通过演讲、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了解学生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的理解。
3.展开:组织讨论,探究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背后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
4.巩固: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5.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创作宣传海报、漫画等形式的作品,宣扬自信力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Step1:引入(15分钟)1.教师出示问题:“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分析自信力的定义及其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Step2:导入(15分钟)1.要求学生以演讲、论文等形式,表达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教师组织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和逻辑。
Step3:展开(25分钟)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背后原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考,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局限性。
Step4:巩固(20分钟)1.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失去自信力的原因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Step5:拓展(25分钟)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创作宣传海报、漫画等形式的作品,宣扬自信力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评价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传递自信力的信息。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活动培养了批判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设计与创作作品,增加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三篇篇一知识方面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2.体会语言的感*彩3.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能力方面1.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2.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2.难点:为什么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3.疑点: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中的“中国人”实质指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中国人?4.解决办法可采用列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教案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1)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
而国民党政府*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自信力的概念。
分析当前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
1.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概念和现状。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个人观点。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第二章:中国人的历史自信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来源。
分析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起源和发展。
分析中国人历史自信力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2.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历史事件对自信力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观点。
第三章:当代中国人的自信力挑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应对自信力挑战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当代中国人自信力的挑战和困境。
探讨应对自信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挑战和困境。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应对策略和方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效果。
收集学生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提升中国人的自信力。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2 教学内容分析提升中国人自信力的途径和方式。
探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座式教学,讲解相关提升自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自信力提升方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小组讨论效果。
收集学生的自信力提升方法和观点。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中国人自信力的现状和挑战。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自信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5.2 教学内容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及反思
第五单元理想信念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品味关键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快速浏览,通过圈点勾画,学习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方法;2.通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3.通过自读、跳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争做“中国的脊梁”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1.了解驳论文的文体知识,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反驳论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力。
品味关键语句,体会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
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
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论点,认识到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了解文章发表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
2. 文章主要论点: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论点,理解作者对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
3. 论证方法:分析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对比等,理解其论证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论点,作者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论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4. 课堂讲解:对文章的论证过程进行讲解,阐述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5.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加有关民族自信的活动,如征文比赛、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验他们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观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等,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古坦学校单培文
教材说明: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作者鲁迅在九一八事变后,针对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写就的一篇文章,大大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力,表现了鲁迅先生那无畏的革命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一理念,我采用整体性阅读、适当点拨教学法。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再从每小节入手,让学生学习知识,并培养情感目标。
对于难点采取举例法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
2.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文章的驳论方式:驳论证
2.难点:理解“中国的脊梁”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介绍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清楚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可随着时间慢慢流逝,许多历史已淡化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对于祖国曾经有过的荣誉却不可淡忘,如唐太宗所创下的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将中国的版图扩大到史无前有的地步,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替我们打开了外交的道路,这些我们都津津乐道。
那么,对于祖国的耻辱又是否可以遗忘呢?如鸦片战争,如1931年9月18日所发生的九一八事变。
(放录音,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
师: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国联是“国际联盟”的简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政府间组织),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
无奈之中国民党御用文人在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掉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之际发表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属于杂文,同时也属于一篇驳论文。
二、整体把握,了解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或请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生字词,跟随录音读准读音;
2、了解文章的内容;
3、寻找敌论点,论据
(听录音,教师巡视指导)
师:听完文章,相信同学们已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已熟悉,也肯定找出了敌论点、敌论据,那好,现在谁来说说?
生1:敌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信佛;
生2: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男生读一二段,再次感悟作者的感情)
【引发学生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背景,更好地接受知识】
二、分析驳论证,讲析重点
师:作者谈了对方的论点,论据,接着必然谈什么?
生:对方的论证过程
师: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3~5段
(女生读,寻找印象最深的词汇)
师:读完你们觉得有什么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理由。
生:他信力,自欺力
师:这两个词字典中是否有,作者如何推理得出这两个词?(可略讲仿拟手法:或顺其意而仿之,或反其意而仿之,借变动的字眼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鲁迅杂文中大量引用,具备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剌意味)
生:作者根据现有的论据推理得出的
师: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因此,自信早就失掉了,而拥有的是
他信力,从对国联失望后,就连他信力也失掉了,失掉他信力了后,开始信佛,所以作者接着说,中国人现在发展着“自欺力”。
对方的论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作者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这属于驳论文的一种驳论方式。
驳论文还有其它两种方式:1、驳论点2、驳论据
【对于重点,采取精读细读、精讲细讲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引导中分析重点,从而学生对重点把握得当】
三、讲析难点,举例说明
师:我们现在已随着作者的笔将对方的论点驳斥,接下来作者肯定在再出自己的论点,摆出自己的论据,请大家读最后几自然段,找出我论点,我论据。
生:我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不乏有“中国的脊梁”在
师:那好,现在让我们站在思想的天宇下,将时空逆转,让“中国的脊梁”随着记忆的弧线走一遭,试着举例具体说明我们中国有哪些“中国的脊梁”。
生1:毕升,他发明的印刷术,为我们中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生2:李时珍,不顾辛劳,几十年如一日,纂写《本草纲目》;
生3: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师:鲁迅先生是否属于“中国的脊梁”
生:是,解说:在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大量残杀我革命战士,而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敌人深恶痛绝,横眉冷对;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所以更遭至国民党的痛恨,欲杀之而后快。
他的这种精神诚如他《自嘲》诗中的哪两句诗?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很好,是他们这些“中国的脊梁”撑起了我们中国的自信力,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难点,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在主动中一步步分化本节课的难点,从而掌握】
四、解说直、间接批判,首尾呼应
师:从所举的例子来看,我们中国有没有“中国的脊梁”(有),鲁迅先生所说的论据成不成立(成立),那么显而易见论点也是成立的,而这个论点是与敌论点针锋相对的。
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
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而前文驳斥对方的论证过程,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错误,就属于直接批驳。
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更全面有力,论证更合理紧密。
师:从前面所讲来看,中国有我们“中国的脊梁”,所以要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国民党御用文人这些状元宰相在《大公报》上所发表的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文章能否相信(不能),那么当相信什么(要看地底下,看还处于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将授课的开头结尾很好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不光在文章中需要结构完整,使学生的感知得到升华】
五、培养情感目标,激发爱国情操
师:读完整篇文章,我们已了解了中国的国耻,也深深清楚鲁迅作为“中国的脊梁”为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正是他们这些“中国的脊梁”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今天,让我们快乐地成长。
而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当如何?
生:努力学好知识,将来报效国家
师:对,我们就应该在今天学好知识,将来也成为“中国的脊梁”,为祖国创造璀灿的明天,做个堂堂正正的、大写的中国人。
【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以学好知识更好地祖国的未来服务】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敌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信佛
九一八自信力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大公报》状元宰相驳论证:失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鲁迅地底下我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论据: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