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的习得与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关于“习得”与“学得”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于“习得”与“学得”的重新认识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几十年以来,这一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是学界对于“二语习得”这一名词的界定仍有许多异议,对于第二语言究竟是“习得”还是“学得”这一问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
基于对前人文献的对比和分析,笔者试图通过本文来重新认识“习得”与“学得”的异同,同时通过分析这两者的异同能得到一些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习得;学得;外语教学1.语言习得与学得纵观21世纪初以前的文献,受克拉申(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学习和习得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和过程,而这两者的使用也有较为清晰的界限。
一般来说,习得是指儿童学习其母语(第一语言)的过程,而学得是指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甚至第三、四……)的过程。
根据Krashen的假说来看,学习在英文中叫Learning,习得是从英文中Acquisition(获得)这个词衍生而来。
习得是通过一种潜意识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者在习得的过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习得该语言,同时也不知道自己在用该语言进行交际行为,在此过程中习得和获得的知识都是潜意识的。
学得则是通过一种有意识的方式,系统性地学习该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
Krashen习得—学得假说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习得与学得的知识不能够相互转化,这两个过程是各自分开的也是毫无交集的。
而这一点也是颇受争议,在现在看来,习得与学习虽然有着形式上的差别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都是人类学习的一个过程,而且也很难区分一个人的知识到底是习得的多还是学得的多。
根据Krashen的习得—学得理论,笔者认为克氏的理论过分强调了习得与学得的不同而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就拿其对习得的概念定义来说,Krashen 认为习得是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刻意地去教儿童,但儿童总能够学会语言。
浅谈英语学习者对语感的形成和培养
浅谈英语学习者对语感的形成和培养语感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即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
乔姆斯基说:“后天经验是决定语感的变量。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
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
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
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其次,应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培养语感。
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大千世界,洞察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丰富多彩的人生。
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在于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而在于对这些名篇佳作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记诵,使自己所掌握和单词句式,语法现象日益丰富充盈。
长期坚持诵读,我们就会有一种思路畅通、文思泉涌的感觉。
只有这样,我们在讲话时才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在写作时,才会洋洋洒洒,信手拈来皆成文章。
再次,教师应该运用音形结合的方法,适时进行音标教学。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用汉语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不利于创造英语语境。
浅析外语学习中的学得与习得
一
、
学 习 使 用 本 族 语 并 无 明显 动 机 和 目的 ,他 们 在 本 族 语 环 境 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 亦 即 通 过 隐 性 的量 的 积 累 , 形 成 显 性 的
浅 析 外 语 学 习 中 的 学 得 与 习 得
到、 一 昕
( 扬 州 大 学 新 闻与 传 媒 学 院 , 江 苏 扬 州 2 2 5 0 0 0 )
摘 要 : 本 文从 理 论 和 实践 两方 面对 语 言 学得 与 习得 机 制 进 行 了分 析 , 指 出 了克 拉 中的 二 语 习得 理 论 在 母 语 与 外 语 学 习 中 的差 异 . 阐明 了外 语 学 习应 坚 持 以 外语 是 学得 的 , 习得 只 起 辅 助 作 用 的教 学观 点 , 并 强 调 学得 与 习得 的 融合 性 。 关键词 : 外语 学习 学 得 习得 两 千 多 年 前我 国 教 育 家 孔 子 就 提 出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 而 不学 则 贻 ” , 这 说 明 学 习 是 一 个 接 受 新 知 识 与 完全 消 化 并 贮 存 知识 的 动 态 的 过 程 。 外 语 学 习 是 这 样 一 个 输 入 与 输 出 的过 程 。 近 年 来 .国 内 外 一 些 二 语 习得 的理 论 对 外语 学 习 产 生 很 大 的 影响 。 其 中 以 克 拉 申的 习得 一 学得假说为理 论的基石 , 其 核 心 思 想 是 :成 人 学 习 二 语 有 两 种 不 同且 相 互 独 立 的 途 径 发 展 语 言能力 , 即 习得 与学 得 。 然 而 , 克 拉 申 的 二语 习 得 理 论 一 直 是 外语理论界和教学界关注和争论的中心。
从习得与学得区分论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从习得与学得区分论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者:宋杨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7年第12期摘要: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应一分为二地看待习得和学得理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外语习得的条件。
采用综合技能训练使英语教学适应语言的实际使用目的,既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又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体验语言的运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习得;学得;技能综合训练;交际能力一、英语的习得与学得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假说,该理论由5个假说构成,其中习得与学得假说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习得与学得假说主要是用来区分成年人发展外语能力的两条相互独立的途径:第一是习得,该过程类似于幼儿在非教学条件下主动地获得母语的过程,此时学习者关注的是他们所要表达的“语言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是一种潜意识的、不明显的、非正式的和自然的学习;第二种途径是学得,学习者关注的是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是有意识的、明显的、正式的和非自然的学习。
克拉申认为学得是“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己阅读语法书了解到了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
人们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来自习得的知识而非学得的知识。
克拉申的习得与学得假说在外语教学界引发了很多争论,理性地分析克拉申这一假设,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推动外语教学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对习得与学得的再认识区分第二语言和外语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物理学家斯特恩认为,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语言。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Rod Ellis也指出,第二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约定俗成(它是一些社会成员公认的语言交际工具,尽管他们另有其他语言作为自己的母语)。
比如,英语在美国、英国和非洲的利比亚与赞比亚就是作为第二语言被(移民)学习的。
相比之下,外语教学仅在课堂进行,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
浅谈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浅谈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及其培养
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及其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学生
在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接触、运用英语,培养对英语的感性
认知和自主积累。
1.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学生要首先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尤其要注重听说能力的提高,通过多听多说来慢慢领会语感。
2. 掌握运用场合
语感的形成与应用场合息息相关,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的语言环
境和语言习惯,在实际应用中逐渐适应和掌握用语的规范和惯用法。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加
词汇量,提高语感,还可以了解英语语言的应用方式和文化背景。
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练习口语和写作,让自己在实践中自然而
然地感受英语的表达方式,不断锻炼自己的语感。
5. 加强语言环境的营造
学校和家庭应该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语感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积累,
只有融合理性和感性,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逐渐形成自己
的语感,使英语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能力和习惯。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关于语感这个概念,已有人将其译为speech feeling 或the sense of speech.语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的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但是语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在心理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专著和论文中尚不多见。
本文将对外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语感形成的心理学语言学机制、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数十年来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习得机制的研究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提出,促使外语教学理论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愈来愈重视语言学习和言语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因素。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功能不变式,它包括同化(assimilation)与适应(accommodation)。
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变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
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被称为“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或“认知图式”(schemata)。
这一学说的提出,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且还提醒我们绝对不可忽视语感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觉适应并改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动性。
这种语言学习和习得的主动性知觉、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等等许多心理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识和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一道产生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互相转化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而存在的。
如此看来,在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
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
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高中英语的“习得”与“学得”
词和难句, 并利用词典及时查出它们 的意思及用法 。此外 , 学生还 要把 自己在 阅读 中发 现 的好词 和好 句摘 抄下 来 , 以便于吸 取他人精华 并加 以利 用。 最后, 学生还可 以写下
自己的阅读 心得 或随笔等 。在一个小 时的 阅读 活动 结束
三 、“ 习得 ”与 “ 学得 ” 之 间的相 互 作用
外学 生间的沟通也 完全是母 语 ,仅仅 靠在课 堂上接受所 谓 的可 理解输入 , 而课 下不用或很 少用 , 学生 显然是 不能 获得 足够的输入而 实现 对语言 的 自如 运用 。 再者 , 交际并
一
种, 语言学 习者必须注 意 自身 的语 言发展状 态 ( 体现 在
输出之 中) 与其 目标 语 言( 体现 在输 入之 中) 之 间 的差距 ,
一
后, 接下 来是 学 生最 喜欢 的 F r e e T a l k 环节 , 学 生 可 以畅
所欲 言 , 自由分享 阅读 心得 。 我们进行 “ 漂流 阅读” 活动 的
目的 , 就是要 通过 学生 自主 阅读 、 摘抄 、 交 流心 得等 一 系
列兴趣 性 的活动 , 把学 生从课本 里单 一的 、 枯燥 的语言学 习中解放 出来 , 促 进学 生“ 习得 ” 和“ 学得 ” 知识 之 间的互 相 转化 。 总 而言之 , 我们发现 了“ 习得 ” 和“ 学得 ” 之 间的桥 梁 , 即在于教师通过 日常 的英语教学 , 有效 地整 合各种英语 资 源, 建立督 促制度 , 营造 英语 学 习环 境 , 运 用 多种指 导方
不仅仅 指 口语交际 。 在 我 国, 人们可能更 多的是利 用英语 进行 阅读 、获取信 息 、查 阅资料或 与外 国人 进行书面 交
英语的学习与语感的形成
个方 面。偏废其 中任 何一个方 面都会给外 语学 习带 来事半功 在初 中阶段 ,我们课 堂教学 中努力使教 学情景化 、交 际
语言 的习的和学习过程 ,即语言能 力的形成 就是把 外部 倍 的后果 。
语言吸收进 来 , “ 内化 ” 为储存 在大脑 中的内部语言 。 它 与外部
语 言一样 , 是一套 包括 语音 、 词汇、 语义 、 语法 在 内的 完整 体 化 。 利 用录音 、 录象和多媒体 课件开展 电化教学 , 进行多 通道 、
言学 习和 言语 活动 中的各种心理 因素。皮亚 杰认为有 两种不 是靠把想好 的意思 由汉语 译成外语再说 出来或 写出来 ,即使
同的组织 功能 (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 , 一 种决 定人类怎样 与环 境相互 采用直接法或视 听法也不能杜 绝这种现 象 。这是 由于两 套内 作用并 向环境 学习 , 这是一种 遗传的心理 功能 , 皮亚杰 称之为 部语 言 系统 的表层 结构 和 深层 结构 的 某些 方面 的一致 或 接
2 内部 语 言 系 统 的建 立 及 语 感 的 形成 过 程
首先 , 入 门阶段 ( 初 一第一学期 ) 的主要 任务是 : 抓好 起始 做法 是 : ①进 行 口语 交际基 本功 训练 , 从 日常 口语 会话 入手 ,
掌握 了一定的语 言技能和能 力 ,能够十分 自如地从 事 口笔 头 教育 , 引导学 生正 确入 门 , 按 照语 言习得规 律科学 上路 , 主要
层, 分别进 入视 觉区 、 听觉 区 , 然后再 传之 大脑皮 层上 与语 言 共同的 习得规这个过程 中完成了输入 和解码 , 按照
一
其次 , 入门、 上路阶段 ( 初 一全学年 ) , 主要 任务是 : 狠抓 基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习的机制的研究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提出,促使外语教学理论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愈来愈重视语言学习和言语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因素。
皮亚杰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organizations),一种决定人类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这是一种遗传的心理功能,皮亚杰称之为”功能的不变使式”(functional invariants)。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功能不变式,它包括同化(assimilation)与适应(accommodation)。
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变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
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被称为”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或”认知图式”(schemata)。
这一学说的提出,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且还提醒我们绝对不可忽视语感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觉适应并改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动性。
这种语言学习和习的的主动性知觉、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等等许多心理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识和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一道产生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互相转化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而存在的。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1.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
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的、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inter language)向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试论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形成的方法
试论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形成的方法陈书通陕西省咸阳市八方中学陕西.咸阳712000关键词:语感形成方法摘要:本文从创设语言环境、大声朗读、写作训练等方面,比较详尽地论述了语感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得出语感形成的结论。
在日常英语教学或考试中,有些学生能做对难度较大的试题,老师问他:“怎么做对的?”,他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蒙的!”,再问:“凭什么‘蒙的’?”,“凭感觉!”,老师对此类回答有点失望,其实仔细想来,有道理,“凭感觉!”,就是凭学生对语言的感觉,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语感”。
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觉,是通过学习习得的一种潜意识行为,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它包括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感受等。
就拿英语学习来说,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和语言组织方式掌握之后,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感觉。
语感和学习程度成正比,学习好的学生,预感就好,反之亦然。
语感不是天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而是经过反复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感性外在化表现。
没有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感产生,所以语感是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和提高的。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也就是说“怎样促进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实现语言学习目标?”我认为,在高中课堂英语教学中,深化语感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一种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品质,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进而能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基础知识,有效地转化成为言语技能,并且发展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所以,语感的培养,贯穿于高中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掌握和提高语感。
一、创设听说环境,培养学生语感。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浅谈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而不是二语教学。
接着在克拉申理论中的语言“习得”和“学得”的基础上,就如何把语言习得的许多经验转移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改良外语教学的模式,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二语与外语克拉申理论习得与学得现阶段英语教学涉及面很广,反映在外语学习或教学上就存在着许多看法和观点。
由于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习得的机制对于我们显得既异常又熟悉,同时又是那么陌生。
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学工 ___,本人一直希望能探索一条适合国人学习英语的捷径,但又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
究其原因现阶段的英语教学,就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着重点。
本文就英语教学现阶段的语言“习得”和“学得”展开一些探讨。
一、现阶段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究竟是二语还是外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二者的差异问题。
目前大家对此的看法比较一致(Stern,1999:16)。
“二语”常常指两种情况:第一,任何一门晚于母语而被习得的语言;第二,从掌握语言水平的角度看,指的是一个人所讲的‘弱式’语言和“次要”语言。
所以“二语”指的是在本国内,人们学习并使用的某个非自己母语的语言;第二语言一般指在本国与母语有着同等地位的一种通用语。
“外语”指本国语言以外的语言,自己国家以外的某个言语社区所讲的、非自己母语的语言。
因此,英语在我国不是第二语言,而是外语。
在我国环境里进行的不是第二语言习得而是外语学习。
或者说,中国的英语教学至少在目前仍属外语教学。
二、语言“习得”和“学得”理论“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Krashen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监控模式,是目前大家引用最多且建树最大的第二语言习得模式。
大家引用“习得”和“学得”时,其内在含义大多是按照Krashen对两术语的界定标准。
语言习得基础知识
语言习得基础知识语言习得,这一话题既古老又现代,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学会和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我们的生活中,语言无处不在,它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获取知识的关键。
那么,究竟什么是语言习得?它是怎样发生的?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个过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语言习得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语言习得的定义。
语言习得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人通过自然的方式,在没有经过刻意的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逐渐掌握一种语言的能力。
这与通过系统学习语法规则、词汇背诵等方式的语言学习有所不同。
比如,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听着周围人的话语,慢慢学会理解和表达,这就是语言习得的过程。
语言习得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婴儿时期,他们主要通过倾听来感知语言的声音和节奏。
几个月大的婴儿可能会对大人的话语做出反应,比如微笑、哭闹或者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进入语言模仿阶段,他们会尝试重复听到的词语和句子。
然后,大约在一岁到两岁之间,孩子会开始说出一些简单的单词,这被称为“独词句阶段”。
之后,他们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能够组合单词形成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
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交流和对话的家庭中,经常听到各种各样的词汇和句子,那么他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模仿。
相反,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语言交流较少,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语言习得的速度和质量。
除了环境,认知发展也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孩子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当孩子明白“苹果”是一种水果的概念后,他们就能更准确地使用“苹果”这个词来表达。
父母和照顾者在孩子的语言习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回应孩子的方式都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
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能够增强孩子表达的信心,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
试论外语习得与语感形成
试论外语习得与语感形成作者:梁艳概要:在高中阶段,为了培养读写视听说等交际能力我们增开了英语阅读、写作和视听三门选修课,实施输入与输出同步,读写视听说并举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为了解决浅谈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的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中学生习得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
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
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
(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的性质。
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
他还假设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标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
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如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
这些都说明外语和母语有着某些共同的习得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
它是对馈入语言信息的正确译解、储存和反馈,亦即在吸收相干信号过滤非相干信号的言语输入(与听辨和阅读理解等接收性能力有关)和在直觉中遵循语言规则,准确无误的言语输出(与说与写这两种能产性技能有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而又十分稳定的心理素质。
2. 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
关键在于如何使课堂尽量符合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都更符合语境化和交际规律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内部语言,形成敏锐稳定的外语语感。
论二语习得中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以汉语为一语,英语为二语为例
1952019年01期总第441期ENGLISH ON CAMPUS论二语习得中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以汉语为一语,英语为二语为例文/陈怡然【摘要】语感是感悟理解语言的能力,这项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水平。
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它有直觉性和无意识性。
在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听说读写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二语习得;语感;培养【作者简介】陈怡然(1995.06.03-),女,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英语),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知识储备和所得经验也更为充足,更为直接。
母语语感英文表述为“intuition”,这种对母语的感悟意会理解吸收的能力,无论是在人际交流还是语言学科的专业学习中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二语语感。
顾名思义,二语语感就是在母语习得后,在二语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对二语的文字、语法、篇章的感悟能力。
二语语感具有直觉性,它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语言潜能,是对目标语言的直接感知和推理,是一触即发的过程。
二语语感作为一种语言能力,其形成过程是动态的,随着学习者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内化成个人对语言的直接感悟能力。
对二语学习者来说,语感实质上是对已习得的二语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知识图式,是对语言直接感知的技能,具有直觉性。
二语语感的形成是具有无意识性的。
美国学者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指出语言习得需要调动主体大脑中的“语言学习潜能”,在交流中理解话语的含意,“无意识”地学会使用语言,人们只有“习得”语言才会“运用语言”。
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者刻意学习二语的行为,努力去提升二语的阅读交流写作的水平,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二语的既定用法、使用的合适性与有效性、文化意向趋势有较高的敏感度也得到了增强,二语语感就在无意识中形成了。
长此以往的训练与培养,学习者的二语语感会显著增强,再加上他们脑海里已有的二语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这样一来,对于比较陌生的二语词汇,语法,句子搭配等等都可以做出分析和推理,使得他们的二语习得水平更上一层楼。
语言学习(习得)
•迁移(transfer)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 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 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的作 用,叫负迁移也叫干扰
2.中介语假说
•提出者:塞林克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目的 语输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 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 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3、双词句阶段(1岁半后)
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 妈妈抱 喝水 宝宝好 妈妈鞋鞋
4、多词句/电报句阶段(2岁到2岁半)
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 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 宝宝喝奶
5、成人句阶段(2岁半到5岁)
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能 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同样也不能解决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
•先天论与刺激—反应论 两个极端,争锋相对
前者又把婴儿看成是带有将来发展 蓝图的复杂的机制 后者把新生婴儿看成是一块完全由 环境来捏弄的泥团
前者过分强调了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 后者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强调后天通过 刺激—反应养成习惯,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2.中介语假说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4.输入假说
5.普遍语法假说
6.文化适应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 提出者:拉多
•
示
将两种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 成习惯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外语的习得与语感的形成关于语感这个概念,已有人将其译为speech feeling 或the sense of speech。
语感被认为是一种类似直觉、自然的感觉,是掌握语言习惯的一个较高级的阶段。
①但是语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是怎样一种心理过程,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在心理学、语言学和外语教学法的专著和论文中尚不多见。
本文将对外语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及语感形成的心理学语言学机制、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的社会变体——言语直接作用于让人的各种语言感觉器官,使人脑产生对言语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语感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语言实践对感觉器官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不同,通常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感觉器官的机能状况。
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听力训练中产生的听辨能力,在阅读训练中产生的阅读能力,都是在语言实践中各种感官对外来刺激产生适应,并逐渐改善感觉机能而产生的结果。
在多种神经机能基础上形成的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在长时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它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它是一种遗传的潜能,它是按照某种生物发展时间表趋向成熟的。
②近几十年来语言学理论关于语言习的机制的研究特别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提出,促使外语教学理论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们愈来愈重视语言学习和言语活动中的各种心理因素。
皮亚杰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功能(organizations),一种决定人类怎样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这是一种遗传的心理功能,皮亚杰称之为“功能的不变使式”(functional invariants)。
皮亚杰认为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功能不变式,它包括同化(assimilation)与适应(accommodation)。
另一种组织功能则是第一种组织功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它以什么形式出现既取决于遗传的功能不变式,也取决于学习环境的特征。
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被称为“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s)或“认知图式”(schemata).③这一学说的提出,说明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机械的刺激—反应的结果,而且还提醒我们绝对不可忽视语感形成过程中学生自觉适应并改善语言学习环境的主动性。
这种语言学习和习的的主动性知觉、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等等许多心理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意识和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一道产生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种互相转化是以语言言语为基础而存在的。
如此看来,在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这两种心理因素都起着作用。
语感的形成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无意识和直觉有关。
这恐怕也就是语感这种心理语言现象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的原因所在。
在外语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无意识和直觉发挥作用,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快形成语言能力和语感。
关于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语感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当给于重视。
1.外部语言系统和内部语言系统的相互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
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
语言的习的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
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的、学习和使用中作为中继语言(inter language)向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而语感只能在内部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亦即语言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能力,能够十分自如地从事口笔头交际时才开始出现的。
2.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及语感的形成过程外部语言由于其载体形式不同,只有通过不同的神经通路(视神经、听神经)才能以生物电脉冲的形式被摄入大脑皮层,分别进入视觉区、听觉区,然后再传之大脑皮层上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各个分区。
④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输入和解码,按照一定的程序被分门别类地储存起来,进入记忆。
由于记忆是按意义单位进行的,所以进入记忆的语言图式大都是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包含有完整意义的句子。
内部语言系统是语言学习者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大脑生理、心理结构、机制和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活动中的许多因素诸如情感、情绪、意志、意识和无意识等等都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语感形成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之间存在着双向反馈关系。
由于反馈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信号的清晰度和可感度的变化,从而形成了输入、输出过程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如果出现正反馈的不断增益过程,即可产生正向增强的语言信息效应——语感。
3.外语学习——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建立,以及外语语感产生的规律和机制。
首先,正在学习外语的学生已经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使用母语的能力,亦即已经建立起第一套内部语言系统,这就对外语学习,亦即第二套内部语言系统的的建立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
比如说,许多学生对外语语言材料的听读理解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靠译成母语才完成的,而在用外语表达自己思想时也大都是靠把想好的意思由汉语译成外语再说出来或写出来,即使采用直接法或视听法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这是由于两套内部语言系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某些方面的一致或接近,如表层结构中语法方面某些规则的相同,深层结构中某些语义的接近而造成的。
但是二者之间的许多差异,如表层结构中语音语法方面许多规则的不同,深层结构中的许多语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属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众多规则的不同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则更是给学生用外语理解和表达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惑。
这些现象就体现为母语对外语习的和学习所造成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双重作用。
其次,有人认为中学生的年龄都已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而且他们学习外语的条件和环境和母语相比也相差甚远,因为课堂语言环境毕竟是“人造的”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言也大都带有“加工”过的痕迹。
这些都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外语的自然吸收。
这也就难怪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母语是“习得”的,而外语则是“学习”来的,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语感。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摆脱对中国学生外语习得持怀疑态度的理论误区并探讨出他们外语习得和语感形成的规律。
(1)中学生习得学习外语,形成外语语言能力可以从两个途径着手。
一是对外语的下意识的自然吸收,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规则,从而产生语感。
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仍然有自然吸收语言的能力。
第二个途径是有意识地学习和识记外语的各种习惯规则。
我认为,下意识的自然吸收(习得)和有意识的学习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
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外语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后果。
实际上处于发育旺盛青春期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儿童更为发达,有意识记和长时记忆也强于儿童,这正是他们加强有意识学习得有利条件,而无意识心理活动一直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本来就可以也应该让其在外语学习中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造成一种和谐、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地把外语吸收进来。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例如塞里格所进行的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为课题的研究就发现交往数量与学习者最后取得的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⑤(2)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的过程。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的成功在于学习者所接收的语言的性质。
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学生还未见过的语言。
他还假设只要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标语言。
⑥克拉申还认为人们掌握外语语法项目遵循着一定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掌握语言项目的顺序与儿童大致相同。
更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把英语作为母语和作为外语这样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语言项目掌握的顺序是大致相同的,如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
这些都说明外语和母语有着某些共同的习得规律。
⑦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语感是在吸收外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逐渐完善的心理机制。
它是对馈入语言信息的正确译解、储存和反馈,亦即在吸收相干信号过滤非相干信号的言语输入(与听辨和阅读理解等接收性能力有关)和在直觉中遵循语言规则,准确无误的言语输出(与说与写这两种能产性技能有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敏感而又十分稳定的心理素质。
2. 在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可以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
关键在于如何使课堂尽量符合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听说读写各种教学活动都更符合语境化和交际规律的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按照语言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他们自己的内部语言,形成敏锐稳定的外语语感。
这样一种教学活动始终遵循着语言实践(对语言的自然吸收和自然应用)——归纳语言规则(使内部语言系统化) ——再实践(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规则,检验并强化学习效果)这样一个过程来进行。
3.要重视语言的可理解输入,即“语言输入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诚如哈默所说“用语言教学的术语来讲,所谓真实性的课文是为讲母语的学生设计的,而非真实性的课文,则是专门为学外语为目的的学生设计的”。
然而,哈钦森和沃特斯则认为,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语言”,“并不排斥在后阶段改写或重写原文的可能性,如果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课文更符合教学的需要。
⑧在实际教学中非真实性的材料在阅读教学中可起课文的导入作用,而半真实性的材料或真实性的材料可用来作提高阶段的阅读和听力训练。
在我们学校的外语教学中,我们遵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提出“遵循外语习得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探索符合我们自己教学实际的“优化教学”的路子。
在初中阶段,我们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学情景化、交际化。
利用录音、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开展电化教学,进行多通道、多感官的语言交际活动。
我们把初中外语教学分为“入门——上路——发展”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
1.入门阶段(初一第一学期)的主要任务是:抓好起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入门,按照语言习得规律科学上路,主要做法是:(1)进行口语交际基本功训练,从日常口语会话入手,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养成用简单英语口语进行交际的良好习惯。
(2)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明确学习目的,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2.入门、上路阶段(初一全学年),主要任务是: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做法是;(1) 抓好拼读训练,练好发音、拼词基本功。
(2) 抓好听力训练,练好听力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