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亦豪情——李清照与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深沉眷恋
李清照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深沉眷恋中国古代文学中,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充满了深情和叙述,其中融入了对家国的深沉眷恋。
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展现出了独特的家国情怀。
首先,李清照的诗词中往往流露出她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她生于北方城市开封,成长于江南的秀丽风光之中。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家乡的美景与特色,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例如她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汉宫梦,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夜夜情无忍有声'。
”这段诗词中表达了她对故乡的牵挂和思念,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
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词之中,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其次,李清照的诗词中常常表达出对祖国疆土的眷恋之情。
她在《如梦令》中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段诗中表达了她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她在诗中将温柔的女性形象与坚毅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她的诗行虽然简短,却表达出了她深深眷恋祖国的情感。
最后,李清照的诗词中还常常抒发对国家现状的思考之情。
她在《声声慢》中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段诗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她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现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种关怀不仅仅体现了她作为一名女性的责任感,也表明了她对祖国的深沉眷恋。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诗词中融入了她对家乡、祖国的深沉眷恋之情。
她的作品流露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这些情感融入了她的文字之中,使她的诗词充满了独特的家国情怀。
正是由于这种情感的融入,李清照的诗词才能够触动了几百年来读者的心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无限思念,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子对家国的热爱,也可以看到一个女性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李清照诗词文赋中的爱国情怀
李清照诗词文赋中的爱国情怀“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是文化巨匠郭沫若为济南李清照纪念堂亲撰的一副楹联。
上联从济南的两大名胜大明湖、趵突泉入手,化用《老残游记》中“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名句,肯定“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故居在泉城济南,平常语中蕴含深情;下联历数李清照的艺术成就,似乎约定俗成地成了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的婉约派女词人的形象,而对其作品中丰富的社会内涵则认识不足。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李清照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关注现实、性格刚毅的爱国者李清照:她的诗直抒胸臆、豪放不羁,充满横刀立马、气贯长虹的阳刚之气;她的词在轻柔婉丽、曲折缠绵中,寄寓着以身报国的感慨和故国、家园之思。
诗李清照的诗指陈时弊、借古讽今、风格豪迈,充满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家乡故土的自豪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
在她仅存的十几首诗作中,处处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通过对项羽个人气节的赞美,抒发诗人英雄主义的爱国激情,千百年来,《夏日绝句》成为爱国诗篇中的绝响,激励着后世无数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作于绍兴三年的《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是易安诗中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爱国主义力作。
诗中有对南宋统治集团屡次订盟的投降卖国行径的谴责,有对敌人“夷虏从来性虎狼”的贪婪本质的披露,有对出使北国的使臣的殷切叮咛。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韵二首》是李清照咏史诗的代表作,表达了李清照对发生在前期的安史之乱的正确认识和以史为鉴的良苦用意。
她批判了玄宗的荒淫奢侈、肃宗的庸弱无能、张后的擅权;痛斥了李辅国的奸佞、元结的虚饰以及高力士被流巫州后的愚黯;指出了发生安史之乱和唐朝大军溃败的原因是唐明皇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
她以史为鉴,企图激励赵宋君臣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名为言史,实为对宋朝最高统治者的劝诫与提醒。
李清照的爱国诗句
李清照的爱国诗句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风格清新婉约,其中也有许多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李清照的爱国诗句及其赏析: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赏析:这首诗是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后所作,表达了她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民族英雄项羽的敬仰之情。
李清照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有所作为,成为人中豪杰,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她通过对项羽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拜。
2.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在流落南方时所作,表达了她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在词中写道,除非喝醉了酒,否则无法忘记故乡。
这种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体现了她的爱国情怀。
3.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
赏析:这首诗是李清照在南宋初年所作,表达了她对故国沦陷的悲痛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李清照希望将自己的血泪寄托给祖国山河,洒在民族英雄的坟墓上,表达了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拜。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她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生当作人杰――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2019年文档资料
生当作人杰――论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李清照是北宋末南宋初的著名词人, 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
她以其特出的才华和精心的创作取得了独特的文学成就,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 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她是一位情感丰富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她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不但有超出当时一般名门淑女的政治见解, 而且敢于直率而大胆地把她的生活感受和政治见解写进作品中。
历来对李清照的评价褒贬不一。
褒者主要赞赏她的那些“绿肥红瘦”的抒情小词。
贬者则诬蔑她“闾巷荒淫之语, 肆意落笔”。
这些都没有对李清照进行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考察, 凡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的诗人, 做事具有进步的政治思想,总是一贯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反对黑暗,要求革新。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末叶。
当时宋徽宗对外妥协投降, 对内则残酷压榨;统治集团内部的党争之祸,空前激烈,政治腐败到了极点。
处在这样黑暗统治下的李清照, 作为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女诗人,她不会漠然视之, 无动于衷。
李清照十七岁时写过诗二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因神宗的动摇, 高后的专权, 哲宗的无能, 怂恿和支持了朝廷内外大官僚之间的争夺, 因而朝廷竟成了利欲熏心的大官僚们操刀相向的战场。
当时北方的辽金对宋的威胁越来越大,但这些权贵们置外患于不顾, 反而将互相倾轧的丑剧越演越烈。
大宋复蹈唐代天宝之乱的征象已经形成。
因而有些文人便借咏叹开元天宝遗事来隐喻时政之弊。
李清照, 这位识事明世的少女, 也振笔作响, 作了《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在这两首诗中, 李清照从大处落墨, 深刻分析了唐之所以会发生安史之乱和唐王朝军队一败涂地的原因。
她认为以李隆基为首的最高统治者耽于淫逸, 任用奸佞, 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这位曾是开元盛世的“圣君” ,当他骄奢淫逸, 竭民力以快己欲,诸般功业一卷而空(“五十年功如电扫” ), 历史的教训实在应该记取(“夏为殷鉴当深戎, 简策汗青今俱在” )。
李清照家国情怀的词作
李清照家国情怀的词作与赏析一、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著称。
她的作品多以女性视角描绘生活,抒发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爱情、人生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李清照的词作流传至今的有《如梦令》、《声声慢》、《一剪梅》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而且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二、李清照家国情怀的体现李清照的家国情怀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她生长在一个爱国文人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出身于书香门第。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李清照,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家国教育。
在她的词作中,多次表达了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注。
比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绘了家乡的美景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
此外,李清照的词作中还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意象来表达她的家国情怀。
比如《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里运用了梧桐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和关注。
三、李清照词作的赏析李清照的词作艺术价值极高,她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悠远而著称。
她的词句运用优美,语言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一剪梅》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这句话用色不多,但却通过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孤独和愁绪。
李清照的词作表现手法独特,她善于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总的来说,李清照作为一位优秀的女词人,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她的家国情怀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她的作品表现了女性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她的作品和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谈李清照诗中的爱国情怀众所周知,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女作家。
作为婉约派出类拔萃的代表,她的诗词,在宋代文学的阆苑里,可谓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姹紫嫣红,独放异彩。
在她一生创作出的大量诗词中,那些真正属于女性自己心声的爱情词以其情感诚挚和缠绵悱恻而卓然名家,但爱国情怀也是其诗词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下面我将以李清照的生平为主线,以她的诗词为载体,对其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了解,弘扬其文学作品中爱国情怀的主旋律。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一个家里藏书甚丰、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士大夫家庭。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其母王氏“亦善文”,有很好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她曾受到当时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明代杨慎在《词品》中称:“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
此外,从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李清照诗词名句中,我们也不难知道她不愧是灿若群星的宋代文人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少年時期生活环境优雅富足。
婚后,她和丈夫赵明诚志趣相投,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
这时期她的作品里流露的多是女性特有的细腻才情。
但期间也不乏爱国诗篇,如她读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的两首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在诗里,诗人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以托古喻今的手法,对误国的昏君奸臣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告诫当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十七岁少女,对国家社稷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其爱国情怀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宋代周煇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
李清照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据介绍,她对诗词文赋无所不通,而尤以词闻名于世,她的词无论是感情、形象的表现手法,还是语言的锤炼都非常自然真实,几近完美。
在艺术风格上,李清照的词是人们公认的婉约词派代表,以浅俗易懂、明白如话为特点,被人们称为“易安体”。
来到十六潭公园,我们读着李清照的一首首名句,不仅会被她的才艺折服,更会被她的深情所感动。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活泼可爱,执扇轻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新婚不久,思念远游的丈夫赵明诚,写下了《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醉花阴》中更显孤独惆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金兵入侵中原,丈夫病逝,深受打击的她写下了《声声慢》,难掩心中的悲怆与凄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国破家亡,李清照并不是无病呻吟,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夏日绝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正义凛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宁死不肯渡乌江的项羽来讽刺当时仓皇南逃、不敢收复失地的南宋政府。
这一首首诗词,刻画了李清照一生的坎坷。
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诗词中古风古韵和家国情怀的气息,心灵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
寻常见一花一草,一人一物,忍不住触景生情,就会有感而发,出口成章,诗意的生活岂不妙哉?正如诗中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书香的力量会让人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可是,环视左右,书香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书香的气息在我们的指缝间悄悄溜走……很多人宁愿每天拿着手机看新闻玩游戏七八个小时,也不愿拿出几分钟欣赏一首诗词;曾经年少时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句,现在却忘得一干二净;面对美妙绝伦的风景,只能拿起手机拍下来,却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诗句;面对利益的诱惑,有多少人能淡然视之;面对所谓的成功和成就,又有多少人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我们都应该反思,书香家国该何去何从……希望有更多的人重拾书香,再读古风古韵和家国情怀,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放光芒。
浅谈李清照作品中的爱国意识
浅谈李清照作品中的爱国意识作者:崔润芳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18期摘要:作为南渡前后的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故国沦丧、家破人亡、统治阶级苟且偷安、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社会大背景下,李清照把个人的不幸遭遇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结合起来,深切缅怀北方故土,无情指斥苟安求和,深切关怀国家命运,唱出了时代的强音。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民族意识“易安(李清照)是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她兼好金石,对古文、四六、诗词书画之学无不精通,而尤工词,所著《漱玉词》,传者虽寥寥几首,而差不多篇篇锦绣。
不论是诗、词、文、赋,李清照的作品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着广大苦难民众的心声。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缅怀故土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之后,北宋灭亡,朝廷南迁。
宋高宗建炎三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病死南京。
面对故国沦丧、家破人亡、苦心收集的金石书画的无情被毁,李清照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土。
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落日熔金),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通过今昔对比,把词人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心情、深切亡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一声“人在何处?”把词人心中深挚而强烈的故国之思、家亡之痛及飘落之感倾泻在一起。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两词都是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都表现了作者深沉浓重、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李清照诗云:“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撒东山一抔土”“老矣谁致千里,但愿湘江过淮水”。
足见易安对祖国山河爱得多么深沉,对收复失地多么关切,对乡关是何等的怀念。
李清照晚年只身飘零,境遇凄惨。
这一时期,她的系列作品充分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风住沉香花已尽)通过写物是人非的感慨,《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排遣的“愁”。
巾帼亦豪情——李清照与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
2011年11月谈古论今巾帼亦豪情——李清照与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浅析文/蔡勤摘 要:李清照与秋瑾虽处在不同的时代,且人身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二人在词作中都有着爱国思想的体现。
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与方式抒发着浓浓爱国情,然而,在风格上两人却是各有特色,李清照词作含蓄隽永,极尽婉约之风;秋瑾词作雄浑刚健,彰显英雄本色。
关键词:李清照;秋瑾;词;爱国情怀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089-01李清照与秋瑾,二人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且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但在她们那流传至今的优秀词作中却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
她们超越了封建社会女性将爱情婚姻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集中点,而以女性特有的眼光去关怀国家和人民,写出了一首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佳作。
一、爱国词产生背景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并且爱好广泛,性格豪爽。
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大多局限于家庭之内,“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入侵导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而词境也随之有了改变。
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凄苦之感尽现于词作中。
因此,南渡之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对故国以及家人的思念,情调悲切。
秋瑾 1877—1907 ,别署鉴湖女侠,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聪敏好学,少年时期便有“女才子”之称。
当时的中国岌岌可危,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促使她抛下视如牢笼的家庭,赴日本留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投身革命事业的激情使其词风一变,似“宝刀利剑般刚劲英武”,尽显侠者雄风。
综观李清照与秋瑾的身世遭遇,二人在某些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些也成为了促成她们词作中渗透着爱国思想的重要原因。
首先,她们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的教育。
少年时期她们的才情便展露了出来。
其次,它们的性格比较相似,都有着开朗豪爽的一面,这对二人的诗词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再次,二人都亲身经历了国难,目睹了国家衰亡的惨剧,沉痛的民族灾难深深地刺伤了她们的心。
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李清照,北宋时期的女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着她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她对祖国的依恋,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她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了她对国家的热爱。
例如,在《如梦令》中,她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段文字虽然形容的是个人的情感,但其中蕴含着对国家家园的眷恋之情。
她将自己的感受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对国家的无限热爱。
李清照的诗词中还体现了她对祖国的忠诚。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雁?”这句诗中的“云中谁寄雁”可以理解为李清照对祖国的思念。
无论身在何处,她始终将国家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和敬仰之情。
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中还透露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句诗中的“雨疏风骤”可以理解为国家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困难。
她在诗中表达了她对国家现状的关切和担忧,同时也抒发了她对国家命运的期待与祈盼。
李清照的诗词中还表现了她对国家命运的祈福。
在《如梦令》中,她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段文字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理解为她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她以个人的情感来祝福国家,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的美好祈愿。
总而言之,李清照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后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和真挚的热爱描绘了她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无论是对国家的担忧抑或是对国家的期许,她的诗词都显示出她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祈盼。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将激励我们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秋瑾,女性革命先驱,她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令人敬佩的传世佳话。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她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秋瑾的爱国情怀在她的早期成长经历中根深蒂固。
生于清朝晚期,她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家腐败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这种种不公不义激发了她的爱国情感。
她看到社会的不公正,决心要为中国人民争取权益,追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秋瑾追求革命的精神体现在她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行动中。
她始终坚信通过革命可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
秋瑾参与了中国历史上多次著名的革命运动,为推翻清朝的统治而奋斗。
她是维新派的重要代表,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力图改革和振兴国家。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体现在她对女权和妇女解放的追求上。
她深知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下,女性无法得到平等和尊重。
秋瑾积极倡导妇女解放,为女性争取教育和就业机会。
她积极参与了创办女子教育机构和女性报刊的活动,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妇女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
秋瑾在革命的斗争中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
她不畏强权,不怕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勇往直前。
她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数次逮捕和流放,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从不动摇。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楷模与典范。
她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事迹鼓舞着无数后来者。
通过她的坚定信念和英勇行动,我们看到了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之火,看到了个人勇敢担当和不懈奋斗的力量。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是中国女性的自豪与骄傲,是中华民族永恒的光荣与榜样。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男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每个人都可以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都可以成为时代的英雄与表率。
总结起来,秋瑾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她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充满敬意和感激。
她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行动和为妇女解放争取平等权益的努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
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李清照是中国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被称为“婉约词之宗”,她的词不同于男性词人的作品,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的词以南渡为分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
南渡前的作品,多是描述少女情怀,夫妻分离的离愁别绪,充满了柔情。
南渡后的作品,则多通过对艰辛的流亡生活的描写叙说对朝廷更替、国破家亡的哀痛之情,含有深沉的爱国之情,时代色彩明显,把女子的豪情也跃然纸上。
本文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解读,着重就她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柔情和豪情做了分析。
标签:李清照南渡豪情柔情悲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南宋人,号易安居士,是中国著名的女词人。
因其诗词语言清新朴素且富有人情,如流动的泉水,优雅而悠然,因此被后世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诗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女性文学创作的顶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代表。
她的诗词不追求用词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但词作中处处蕴含着生动鲜明和细致入微的生活气息和心理活动,流露出了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令人回味无穷。
透过她的词作,我们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逐渐变成愁绪满怀的怨妇,又在愁苦不抗中终老,从中可以窥探到宋代朝廷党政、国家衰亡,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还能了解李清照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社会、环境的态度和情感。
[1]李清照的诗词存于《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中,但这两本文集均已遗失。
现存的有《漱玉词》辑本,保存词作五十首左右。
一、李清照诗词中的柔情李清照作为一个著名的词人之前,也是一个女人,在她安逸舒适的少女时期和初为人妇时期,它的诗词在很多时候还是以女性视角开展的,充满了柔情。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少女时期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生活美满幸福,其父乃“后四学士”之一,母亲也善词善赋,因受父母影响,李清照自小也喜爱诗词,且造诣极高。
我们教科书中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满江红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满江红秋瑾,一个伟大的女性,她以她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闻名于世。
作为清末民初的一位女性革命家,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勇敢地站了出来,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秋瑾的爱国情怀可以追溯到她在上海的少年时期。
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不满于安逸的生活,她渴望能为国家做点事情。
当时,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的国家危机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每况愈下。
秋瑾深感自己不能袖手旁观,她在上海参与了一些爱国团体,并积极宣扬革命思想。
秋瑾的革命精神在她参与洪门组织后更加彰显。
她加入了“光复会”,并成为了该组织的骨干力量。
秋瑾坚信革命是拯救国家的唯一出路,她积极筹备起义活动,并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然而,由于情报泄露,起义计划失败了。
她被捕入狱,尽管面临着严刑拷打,她依然坚贞不屈,积极参与狱中的革命工作。
秋瑾最终在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壮烈牺牲。
她的壮丽一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优秀女性的典范。
她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家的繁荣进步而努力奋斗。
在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中,满江红这首诗曲也延续了她的精神。
满江红以爱国为主题,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抵抗外侮和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曲表达了秋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满江红的歌声,成为了她的座右铭,激励她继续坚守自己的信仰。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她所代表的女性革命家的形象,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她勇敢地挑战了传统观念,坚持自己的信念,以身作则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如今,秋瑾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传奇,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她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她的事迹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国之心、革命之志,我们都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文学作品看李清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新文档
从文学作品看李清照的爱国主义精神-最新文档从文学作品看李清照的爱国主义精神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所创作的诗词委婉悲凉,含蓄久远,所以被后人称为是婉约派诗词的集大成者。
李清照所创作的诗词具有她自己鲜明的个性,但是李清照和诗歌中的英雄豪气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诗词中含有哀怨和闺中凄苦,所以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感觉,同时也有“人比黄花瘦”的辛酸,所以在读易安诗词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李清照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只知道每天在闺房中以泪洗面触景伤情的形象。
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李清照少年时便非常有才华,虽然诗词中不乏有儿女情长的因素,但也是一位坚强的奇女子。
生在乱世,所以在李清照后期的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其中的豪情壮志也一扫过去诗词中的闺阁情仇,进而转变为豪放的政治情怀。
李清照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很多人赞赏,可是李清照是一位实至名归的古代奇女子,在诗词上的造诣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境界,特别是在南渡以后,在所创作的诗词中留露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对李清照诗词爱国主义风格成因的分析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几经坎坷,所以在早期创作的诗歌中带有浓重的闺怨色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于丈夫的思念之情,但是命运的困难并没有打垮这位奇女子,而是在命运的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在自己的父亲因为“元佑党祸”入狱以后,李清照并不是像其他的封建女子那样只是以泪洗脸,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在不停地营救着自己的父亲,并且在诗词中直言不讳地对自己的公公进行了指责。
在丧失了自己的丈夫以后,李清照在极大的悲痛中又遭受着政治的变动,被迫背井离乡,流落到了南方,这些不幸的事情都降临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才磨练了她坚贞不移的性格。
在经历着这些残酷的现实之后,李清照对于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所以一转先前的诗词风格,开始关心国家命运,在诗词中表现了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李清照诗歌中爱国胆识的解读李清照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惊人的,直言不讳的性格让很多的文人为之喝彩,甚至在诗词中指责自己公公“心可寒”,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揭露。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秋瑾,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女性。
她以她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先驱之一。
她的追求和她的作为,在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激励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
秋瑾的爱国情怀是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生活在晚清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外侮和内忧同时困扰着这个古老而不甚强大的国家。
秋瑾深知中国的现状,她痛心于国家的衰落,为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感到不安。
她担负起了面对国家困境的责任,她以自己的言行鼓舞和带动了许多人,一起为国家的命运而奋斗。
秋瑾的牺牲精神体现在她为了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的行动中。
她不仅仅是一位爱国者,更是一个为了国家发展付出了生命的英雄。
她积极参与起义和革命活动,为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不计个人前途和将来,勇往直前。
最终,秋瑾在年轻的时候英勇献身,成为了为国家民族事业献出了生命的英烈。
秋瑾的一生,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她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一直被人们铭记和传承。
她的追求和她的行动,激励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兴盛而奋斗。
秋瑾的爱国情怀在她的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
在她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国家走向的关切与期待,她的笔触细腻而又恢弘。
她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对国家的爱和对民族的情怀融入到了她的作品中,使其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她的事迹和她的形象,一直鼓舞着社会上的人们,让我们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明白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我们应该放下个人的利益,牺牲自己,为国家和民族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重要性。
正是秋瑾的爱国情怀与牺牲精神,才有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的进程。
她的精神在中国人的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可取代的位置。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她的奋斗精神,将她的理念贯彻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中去,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理想
秋瑾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理想秋瑾,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性革命家,她以其坚定的爱国情怀和不懈的革命理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榜样。
在晚清时期,秋瑾积极参与了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与自由,她经历了许多种种艰辛和挫折,然而她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始终未曾改变。
秋瑾生于1877年,早年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使得她对于中国的国家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树立起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国家遭受到的屈辱和苦难让秋瑾决心加入革命队伍,为祖国争取独立和尊严。
秋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嘱托,在她与孙中山的长期合作中,她不断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改造国家的决心和勇气。
秋瑾曾在多起行动中积极参与,特别是她在1907年参与策划的新军起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她的爱国情怀,秋瑾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领导者之一。
她积极倡导妇女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社会尊重女性的价值和才能。
她坚信妇女解放是整个国家解放的一部分,只有当妇女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时,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发展。
秋瑾面对落后社会的观念和妇女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始终坚守自己的革命理想,不畏艰辛。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颂。
她的先见之明和不懈努力,为中国的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秋瑾曾经说过:“我愿为革命而终,为国家献身而终。
”这句话道出了她对于中国独立和自由的一片赤诚之心。
总结起来,秋瑾是中国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的杰出代表,她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诠释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秋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理想在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始终坚信自己的道路是正义的,不止于个人,而是事关祖国和民族的命运,该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学习和崇敬的榜样。
李清照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阅读欣赏Appreciation研究宋词,绕不开李清照。
別林斯基 说过:“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能融入他 所处的年代,他才能的发展、倾向、特性 等就和社会、历史紧密联结。
”李清照是 我国两宋时期杰出的女词家,一位在男权 横行的封建社会,不受三从四德约束的女 诗人。
一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笑傲 多少世俗夫子,亦足见她的洒脱旷达与真 性情。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两段。
一段是 幸福的,一段是悲苦的。
她十九岁嫁给夫 君赵明诚,夫妻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可 谓夫唱妇随,琴瑟和谐。
婚后生活悠闲舒 适,她与夫君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 整理,两人过着快乐的小日子。
没有走向 社会体察人情世故,更没有体验到时代的 苦与难,关于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她一 无所知。
词为心声,故她的早期作品颇多悠闲之作,多写置身大自然的欢快与闺阁生活的寂寞、青春的觉醒与爱情生活的甜蜜,有时也写写夫妻之间短暂的离愁别苦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词虽然感情真挚,有着追求自由幸福的积极意义,但是题材比较狭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站位不够高,格局不够大。
靖康之变是赵宋王朝政局的转折点,亦是李清照人生道路的急拐弯处。
金兵入据中原,俘虏徽钦二宗北上,赵构率领上层统治集团仓皇逃难,在临安建立南宋政权,继续奉行投降卖国的求和政策。
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结束了李清照“寂寞深闺”的小资贵妇生活,迫使她走上了‘‘飘零遂与流人伍”的艰难的人生旅途。
失去才知道拥有的可贵。
大到失去国家,如徽宗、李后主等失败的帝王,小到失去爱人的普通人,都是痛苦不堪的,在余生每个时刻都会感伤和湎怀。
所以徽宗、李后主在失去家国之后,才写出那么凄婉绝伦的诗词流传后世。
所以失恋的人能写出那么多惆怅的情诗。
李清照也是如此,她被迫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后期作品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无不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时代的变迀,不仅改变了李清照的曰常生活,也强烈震撼着她的灵魂。
面对残酷的现实,她开始深沉而痛苦的思索。
忧国忧民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
忧国忧民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个游牧民族。
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
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国耻又蒙家羞的事。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
赵被撤职后夫妇二人继续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难免有点别扭,略失往昔的鱼水之和。
当行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丈夫在其身后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责。
1129年8月,丈夫赵明诚刚去世,9月就有金兵南犯。
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难。
她基本上是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国君是国家的代表啊。
但是这个可怜可恨的高宗赵构并没有这个觉悟,他不代表国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条小命。
他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飘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
李清照一孤寡妇人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这样苦苦地坚持着。
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
她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些文物在战火中靠她个人实在难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给朝廷,但是她始终没能追上皇帝。
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
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
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
李清照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豪放与爱国之情【摘要】我国宋代杰出女作家李清照以词著称,她曾被许多文人学者称为“婉约之宗”。
细读她的词作会发现,她的词于委婉含蓄中流露出一股豪放之美,她的词中还表现出了一种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壮美江山的热爱,对人生理想和事业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豪放;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这个神圣的诗国里,女诗人可以说寥寥无几,而在我国古典文学辉煌灿烂的星河中,垂名史册的女作家更是屈指可数。
宋代女作家李清照就是这少数当中最灿烂的一颗明星,她的光辉至今仍然光彩夺目。
她的作品,尤其词是中国精神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一份珍贵遗产。
她的词在婉约之中具有豪放之美,于豪放之中自然流露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强烈的爱国之情在那个时代压倒须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生于宋神宗元丰十年。
她的一生跨越了两个历史时期,即:北宋末和南宋初。
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动荡历史年代,时代的纤绊在她的身心烙上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在她的作品中或隐或显地被反映出来。
因此,她的词中呈现出一种“大丈夫”的气慨,婉约之中具有豪放之美。
我们知道,词分“婉约”与“豪放”两派。
“婉约”指婉转绵丽、浅至缳俏,一语之艳,令人魂破,一词之巧,令人色飞,是一种曲折含蓄细腻的笔法。
“豪放”则指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气象恢弘。
清人沈曾植在《菌阁琐谭》中曾评论她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
”他的评价较中肯,李清照的词有一般意义上的偏于“倚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的婉约词所没有的某些特殊艺术特征,呈现出一种“超逸”、“劲直”、“疏朗”、“清新”、“豪迈”之气。
李清照的很多诗词里都表现着她的七国之情.南宋初期,是李清照生命里程碑上的巨大转折点。
“靖康之变”,朝廷屈辱求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广大民众极为愤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对此,词人辛弃疾激情迸发,有着汹涌磅礴的表现。
女词人李清照也毫不逊色,乃女中“大丈夫”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1月
谈古论今
巾帼亦豪情
——李清照与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浅析
文/蔡勤
摘 要:李清照与秋瑾虽处在不同的时代,且人身经历也不尽相同,但二人在词作中都有着爱国思想的体现。
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情感与方式抒发着浓浓爱国情,然而,在风格上两人却是各有特色,李清照词作含蓄隽永,极尽婉约之风;秋瑾词作雄浑刚健,彰显英雄本色。
关键词:李清照;秋瑾;词;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1-0089-01
李清照与秋瑾,二人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且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但在她们那流传至今的优秀词作中却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
她们超越了封建社会女性将爱情婚姻作为人生理想追求的集中点,而以女性特有的眼光去关怀国家和人民,写出了一首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佳作。
一、爱国词产生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自少年便有诗名”,并且爱好广泛,性格豪爽。
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大多局限于家庭之内,“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入侵导致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进而词境也随之有了改变。
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凄苦之感尽现于词作中。
因此,南渡之后的作品主要抒发了对故国以及家人的思念,情调悲切。
秋瑾 1877—1907 ,别署鉴湖女侠,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聪敏好学,少年时期便有“女才子”之称。
当时的中国岌岌可危,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促使她抛下视如牢笼的家庭,赴日本留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投身革命事业的激情使其词风一变,似“宝刀利剑般刚劲英武”,尽显侠者雄风。
综观李清照与秋瑾的身世遭遇,二人在某些方面颇有相似之处,这些也成为了促成她们词作中渗透着爱国思想的重要原因。
首先,她们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的教育。
少年时期她们的才情便展露了出来。
其次,它们的性格比较相似,都有着开朗豪爽的一面,这对二人的诗词创作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再次,二人都亲身经历了国难,目睹了国家衰亡的惨剧,沉痛的民族灾难深深地刺伤了她们的心。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她们的词作结束了对闺房少妇生活的描写,转而以女性特有的笔触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爱国情怀具体表现
被尊为“婉约之宗”的李清照,后期生活的悲苦使其无法再将眼光停留在闺阁之中。
破碎的山河,流离的百姓与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期词作中最能震撼人心的当数《永遇乐•落日熔金》,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曾云:“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这首词中并没有什么抒发爱国情怀的豪言壮语,字词间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思却说出了像刘辰翁这样的爱国志士的心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股文气更能感动读者,同时也更具思想深度。
词的上片连发三问:“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看似随口道来,其间却夹杂着词人内心愁苦 忧郁的情绪。
开篇发问透露出词人个人的凄惨遭遇,家破夫亡,独自漂泊。
一句“春意知几许?”尽显词人的满腔愁怨,再美的春景也唤不起词人的意趣。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不仅是对眼前景物的感叹,而且还暗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沉于享乐的统治者此刻仍旧过着花天酒地 醉生梦死的生活,词人敏锐地感到占据了半壁江山的金兵是不会停止侵略的步伐的,既而悲从中来,对民族的将来甚是忧虑。
国难当头,无意留恋美景,只是“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为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于文坛的女英雄,秋瑾的词作中处处洋溢着爱国热情。
虽为女辈,却有着男儿般的豪情壮志,“人生处世,当匡计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盐隙屑终其身乎?”她的词作中有对腐朽统治的批判,有对侵略列强的斥责,也有献身民族的决心。
慷慨激昂的话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发了国民的斗志。
秋瑾的抒愤之作《满江红•小住京华》上片中云:“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的祖国让词人感到既怒又悲。
“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一颗爱国心被深深地刺伤,捐身为国难的强烈愿望将女词人带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秋瑾的内心充满了愤激之情。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常因人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身为女性,秋瑾同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而且有着崇高的报国之志:“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
三、爱国情怀不同表现风格
李清照与秋瑾的词作中虽都流露出爱国主义情思。
但二人都显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着“婉约派正宗”之称的李清照词尽显细柔 婉转 含蓄的女性美,词作中的爱国情怀如涓涓细流般缓缓流出,柔和而又深刻,曲折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对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天下苍生的忧虑。
相比之下,秋瑾女侠士的词作在很大程度上脱掉了女性的那种脂粉气,更多地显露出了一个叱咤风云的革命者气度,热情直爽,刚健遒劲。
李清照词中所显现出来的阴柔美在秋瑾的词中更多的为阳刚气所代替。
李清照词作中的爱国情绪表现的极为深沉,她借个人身世之感抒发爱国之情,虽愁己,但更悲国。
满腔的愁苦与忧愤渗透到了词人笔下的山水草木之中,委婉细腻的笔触饱含着女词人的爱国热情。
《添字采桑子》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人借物言怀,抒发了沦亡之悲。
此外,李清照在其词作中多次借“梦”这个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故国之思。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词人的愁思在现实中无助可求,“梦”却给了她一个释放情感的广袤空间,委婉曲折地道出了国仇家恨。
“梦”的意象寄托了词人想要返归故土重建家国的美好愿望。
具有爽朗明快意气自雄的侠义性格的秋瑾在词作中将更多的笔墨倾注于对现实社会的直言揭露和为国捐躯的豪情抒发之中。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秋瑾不仅关心国家之安危,而且有着宏大的报国之志,这也在她的词作中明显地展露了出来:“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爱国心,报国志,词人都不假雕饰的直抒胸臆。
李清照词中流露出的女性独特的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国情怀在秋瑾词中变为滚滚洪流,这种豪气正如她自己在词中所言:“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总之,李清照与秋瑾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犹如两朵耀眼的鲜花,散发着永久的芳香。
她们以女性独特的情感,女性特有的方式抒发着浓浓爱国情怀,展现了女性独有的特质,书写了女性自己的心声。
无论是深沉隽永,还是豪放刚健都凝结着女词人一颗真挚的爱国心。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者简介:蔡勤(1975—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2011.11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