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赤壁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重点句子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背景知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7
教学设计一.导入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边塞诗、闺怨诗、思乡诗等等咏史诗有哪两首?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二.自主学习1.何为咏史诗?1.定义:对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
2.鉴赏方法:弄清史实(何人何事何地)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分析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传达)三.整体感知1.诵读赤壁,请同学对《赤壁》进行人物和历史事件介绍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东汉吴国名将(隶属朝代所属阵营)•周瑜,字公瑾•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曹操向孙权进逼。
大军压境之际,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
孙权又受到鲁肃,以及刘备属下诸葛亮的说词影响,正犹豫不决。
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的周瑜。
•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周瑜自荐以三万精兵抵抗曹军,孙权这才下定决心,拔剑砍掉桌子一角,说:"再有敢说投降的人,就像这个桌子一样!"•孙权命周瑜及程普等领三万人抗曹,途中在赤壁两军遇上,曹操军因有疾病,又不习水性,初战便败退,曹操引军至江北。
周瑜便与刘备军在南岸设营,双方对峙。
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用火计将曹军打败,周瑜认为可行,命黄盖诈降。
曹操果然中计,船舰全被烧毁,曹操北还南郡。
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折戟——感慨——情感意图分析技巧(作者的情感态度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传达)锁二乔——方法?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
《赤壁-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赤壁-杜牧》导学案
一、导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诗歌是杜牧的《赤壁》。
2. 导入话题:你们对《赤壁》这首诗有什么了解吗?你们知道赤壁之战吗?
二、进修目标
1. 了解《赤壁》这首诗的背景故事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3. 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室进修
1. 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讲解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的重要性。
2. 诗歌赏析:指挥学生一起阅读《赤壁》这首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慨和情感。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抒情情感和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背诵:鼓励学生背诵《赤壁》,并组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赤壁》课后习题,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 撰写读后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赤壁》这首诗的感悟和体会。
五、拓展延伸
1. 邀请学生自主探究相关历史知识,了解更多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亲身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六、总结反馈
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赤壁》这首诗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这节课的感受和理解,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赤壁》这首诗,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同砚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感受诗歌的力量和魅力!。
《赤壁-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赤壁-杜牧》导学案一、导言本导学案将以杜牧的《赤壁》为主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和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牧的诗歌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导学目标1. 理解《赤壁》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赤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特点;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独立分析能力;4. 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三、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杜牧的《赤壁》是一首抒发壮怀的七言古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和英雄气概。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联军对抗曹操的历史事件,被誉为中国古代史诗中的一座丰碑。
杜牧以诗歌形式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对英雄豪情和壮丽景象的赞美。
2. 诗歌赏析:《赤壁》一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绘了赤壁之战的血雨腥风和英雄气概,下片表达了对英雄的赞颂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中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赤壁怒”,“万里吴山”,“一夜风雨”,“孤蓬一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
3. 诗歌创作:根据对《赤壁》的深入理解,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创作,写一首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诗歌。
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描绘战争的残酷、英雄的豪情或者战争的反思,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
四、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赤壁》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阅读诗歌:让学生逐句阅读《赤壁》,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魅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赤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 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供创作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展现个性和创造力。
5. 展示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展示和分享,互相交流进修,增进诗歌创作水平的提高。
五、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阅读理解、讨论发言、创作实践等方面。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古诗五首》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诗词五首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该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②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熟读成诵。
③品味字句,研读赏析,掌握古诗词曲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背景资料,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再重点抓住关键词、名句进行重点的突围。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研读该首诗词曲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品味诗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法指导:资料推入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激趣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6),字梦得。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曾写《游玄都观》诗讽刺朝中新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加点字注音凄凉(qī liáng)烂柯人(kē)折戟(zhějǐ)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25
2、赏析3、Leabharlann 句诗歌二、分析诗歌各句的表达方式以及内在联系
三、分析作者对于“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的主观评价。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生活学习中,也许你也遇到过不顺心或者感觉自己没有被重视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归纳小结
(含评价)
人生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尤其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时代,是金子总会发光。
《赤壁》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赤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诗歌,注意诗中情感的流露。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情境导入
1、展示《赤壁》海报图片
2、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赤壁之战故事。
3、导入新课。
4、背景简介。
内容主体
一、赏析诗歌,感受虚实结合的写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20
杜牧《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全诗;2.方法与过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赏析的方法,理解诗的蕴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ppt课件)电教法课时安排:一个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毛阿敏《历史的天空》音画视频。
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鼓角争鸣,这样的场景,不禁让我们神思飞越,来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乱世。
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三国群雄的文韬武略,成为流传千古的悲壮史诗,引发无数英雄的向往。
一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杜牧故地重游,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
二、作者简介(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杜牧(803—852年),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很不得志。
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
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三、课文探究1、初读:朗读训练,初步感知全诗,体会诗中的情感。
2、细读:重点探究后两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悟读:重点探究前两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4、研读:A、以小见大、构思巧妙:a、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b、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B、杜牧的这首怀古咏史诗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五、板书设计赤壁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借古讽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赤壁》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重难点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三、整体感知: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书写自己的感慨。
宋代苏轼在黄州所作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类似的情况。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颇有情致: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拿起来自己磨洗,认出那是数百年前赤壁之战的遗物。
锈迹斑斑的断戟,无疑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也显示出他对这一前期故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醒。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设想“如果当年没有东风的帮助会怎样”,可谓“无中生有,死中求活”(谢仿得《唐诗绝句注解》),翻出新意。
末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又颇见风致。
古人写咏史怀古这类题材,往往不止于就事论事,而是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或托古讽今,或怀古伤己,《赤壁》一诗也不仅仅是故作奇谈、驰骋议论。
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事之心,却始终郁郁不得志。
“东风”一语,除了实指之外,也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孙权对他的信任。
细细品味诗意,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那一丝不屑和嘲讽,还有那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四、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辽宁省瓦房店市第二十二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古诗五首》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古诗五首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作者生平,感悟作者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②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诵读成诵,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生平,感悟作者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学习难点: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学法指导:朗读法、启发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
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
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写作背景:此诗诗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二、课堂学习研讨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赤壁-杜牧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赤壁-杜牧》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理解杜牧的《赤壁》诗歌背景和意境。
2. 掌握《赤壁》诗歌的精彩语言表达和意象描写。
3. 分析《赤壁》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抒发和启示。
导入引导:请先看下面这幅画:(这里可以插入杜牧的《赤壁图》,介绍画家、画作来源,并引发学生思考)第一部分:《赤壁》背景介绍1. 请简要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赤壁之战。
2. 赤壁之战对中国历史有何重要意义?第二部分:《赤壁》诗歌解读1. 请理解《赤壁》诗歌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什么情景?2. “云霞明晃顾,烟波浩渺遥。
”这句诗的意象描写是什么?3. 《赤壁》前半部分所表述的情感是怎样的?第三部分:《赤壁》意蕴探究1. “铜雀春深锁二乔,罗幕新承恩。
”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2. “两宫妒火拟免御,三省谗言愿逐臣。
”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愿望?3. 《赤壁》对个人生存、政治斗争有何启示?第四部分:文学鉴赏与思考1. 推动“三秋亭节曲”等在诗文中有何作用?2. 请总结《赤壁》整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作业布置:请结合杜牧《赤壁》与其他唐诗进行比较,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第二课时一、题目:《赤壁/杜牧》导学案二、导学目的:通过学习杜牧的《赤壁》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的抒情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学习目标:1. 了解《赤壁》的背景故事和意义;2. 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抒情情感;3. 掌握《赤壁》整体结构和语言特点;4. 培养学生对杜牧及其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赤壁》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难点:掌握诗歌的抒情情感和语言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赤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2. 学习《赤壁》的背景故事:简要介绍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源和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31
千古兴亡多少事——《赤壁》《山坡羊潼关怀古》咏史怀古诗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蕴含在作品中的感情、思想和哲理。
2.明确咏史诗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3.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进行类比迁移。
2.在咏史诗中感受:咏史诗是作者个人经历与社会现实的写照。
3.品味怀古诗的语言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历史事件赤壁之战作引,让学生了解赤壁之战中借东风的典故,让学生谈谈看法。
“在´借东风'的历史典故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二、探索诗歌内容——《赤壁》问题1:由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感慨?明确:作者由一支未销蚀的折戟引发了作者对于赤壁之战这个故事的回想。
问题2:诗中作者针对赤壁之战发表议论感慨的诗句是哪一句?如何理解?明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文中的大乔和小乔分别是当时东吴的孙策和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的后宫,里面有从全国各地网罗而来的美女或歌妓供他寻欢作乐。
所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暗示的是曹操的胜利。
问题3:作者用“铜雀春深锁二乔”含蓄隐晦地表达曹操胜利的结局,这里体现了语言的张力。
能不能描绘一下这个场景?明确:一个“锁”将战争结局以画面感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比“铜雀台上曹操胜”这样的表达更有张力。
问题4:对比“东风不与周郎便”与“东风恰与周郎便”明确:作者提出了一个与历史史实相反的假设,更强调了“东风”的重要性。
总结3-4:语言的张力(板书)问题5:为什么杜牧会关注东风这个偶然因素呢?作者希望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怎样的情怀?明确:东风指机遇。
介绍作者的生平,指出杜牧的一生是缺少使其施展才华的机遇,表达了杜牧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能让其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机遇。
总结:作者从历史事件中联想到自己的身世经历,感慨自己的境遇是因为他在对历史的咏叹中照见了自己(板书)。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曲五首》,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曲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一、导学前准备1. 教学目标: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每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掌握《诗词曲五首》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领会其中的审美意义。
3.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词曲的艺术特点,感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4.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诗词曲五首》的原文、注释和相关资料,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二、导学过程1. 第一首:《静夜思》- 背景介绍: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一个人在夜晚思念遥方亲人的情感。
- 主题意境:表达了孤独孤单和思乡之情,展现了诗人心里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情感的重视。
2. 第二首:《将进酒》- 背景介绍:此曲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诗人豪情壮志和豪饮快乐的场景。
- 主题意境: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豪迈豪情的个性。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态度的积极向上。
3. 第三首:《水调歌头》- 背景介绍:此曲为宋代词人苏轼所作,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面。
- 主题意境: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奇特风光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江南水乡的美好倾慕和热爱之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人文的融合。
4. 第四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背景介绍:此曲为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描写了她对赤壁战场的怀古之情。
- 主题意境:表现了词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展现了她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敬仰。
-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和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5. 第五首:《将军令》- 背景介绍:此曲为元代词人辛弃疾所作,描写了将军出征前的离别情景。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5 诗词曲五首 赤壁》研讨课教案_15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学习目标:1、利用语文资源,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了解伟人的经历、业绩,学习他们的英雄豪情、爱国热情,以及他们的开阔胸怀。
3、通过对伟人经历、精神品格等的了解,培养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
教学过程:同学们,在上周进行的推普活动中,我们班的原创同学获得了一等奖,下面我们请他为我们再次朗诵一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
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唐雎;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少立大志、后又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陈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国家危难之时,坚决反抗侵略的英雄辛弃疾;被誉为“旷古烁今第一才子”的苏轼……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解题:何谓“风流人物”?“风流人物”指能力杰出、建立了功业、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人。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都有出现。
下面就让我们领略他们的风流之处。
首先:第一环节:展示英雄排行榜——数风流人物1.你心目中的英雄都有哪几类?2.排在第一名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分类:领袖人物、忠臣良将、艺术才子、思想科技名人、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家乡名人等,也可以按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分类盘古女娲,造人开天孔子周游,天下教化屈原孤愤,上下求索秦皇一统,横扫六合天下三分,武侯诸葛渊明采菊,悠然夕佳太白青莲,斗酒百篇子美望岳,会当凌绝东坡铁板,大江东去武穆精忠,还我河山继光抗倭,杀敌为国则徐远谋,虎门销烟中山同盟,天下为公彷徨暗夜,呐喊如灯伟人开国,东方红遍小平您好,国富民强第二环节:领略人物真风采——说风流人物各组同学依照本组选定的风流人物进行“展示”(每组可任选一个角度,组内其他同学互相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目标达成: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背诵《过零丁洋》
【创境激趣】
1、作者简介
2、朗读《赤壁》。
【自学导航】
1、词义解释
折戟: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将:把,拿。
东风:春风。
2、理解欣赏:
3、问题: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2)、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合作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归纳总结】
思想感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