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题材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诗歌分题材鉴赏: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

诗歌分题材鉴赏: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山水田园诗、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思妇闺情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连线:A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羁旅思乡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送别抒怀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征战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山水田园E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怀古咏史F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人生感怀G医得眼前疮,挖却心头肉。

思妇闺怨—H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民生疾苦I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一、山水田园诗(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示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也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和理想境界的烘托。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山水田园诗)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山水田园诗)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山水田园诗)---------------------------------------诗歌鉴赏分类例说(山水田园诗)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

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

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

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

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

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

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人教版

诗歌鉴赏分类例说与实战(喻理诗)中华诗词一般都以抒情为主,写景、叙事为辅,而在诗词中阐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议,宋人严羽就认为“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这是十分错误的。

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也曾指出:“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不尽然”,同时他还指出:“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其实,沈德潜的看法还不够完整,诗词中的说理也不全是通过议论来表达的,有的诗人通过描写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诗人通过抒情来说理,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然,也可以通过议论来说理,只是诗词中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来表达的,如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而使用辩证法来分析,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下面就介绍一些说理诗词鉴赏的要诀,以期提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要学会判断一首或一联说理诗是否是诗。

先看一下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两句诗,理学家以阴阳学说为理论依据,阐述了在阳气初动之时万物尚未萌发。

很明显,这是理语,而不是诗语,因为他所写的既无形象,也无感情,没有诗味,没有诗趣。

再看一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

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

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诗。

我们可用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诗歌鉴赏教师版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诗歌鉴赏赏析作用类教师版

诗歌鉴赏赏析作用类教师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葛胜仲昏昏雪意惨云容。

猎霜风。

岁将穷。

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

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

暗香浓。

玉玲珑。

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

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

②“兽火”指炉火。

⑴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⑵请鉴赏结尾“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的妙处。

【参考答案】(1)本词开篇三句描写了这样的情景:一年将尽的严冬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天地之间显得如此寒冷凄清、昏暗寂寥。

开头三句,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结尾处情景交融,在远山阻隔、暮雪重重的意象中,既有词人对自已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

这结尾实则是词人对至交的怀念,然而却从对方入笔,更见情之深切。

[诗歌鉴赏]这首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词人天涯流落的感慨和怀念故人的情怀。

词的上片刻画了一个背井离乡、远去京都的迁客,他年迈憔悴,不胜悲秋。

下片写词人冬夜所见所感。

全词构思巧妙,以景托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首尾圆合。

景的描写富有变化,从而揭示了情的变化——由昏雪、愁云、霜风转而写暗香冷艳的梅花,又写到晴嶂、暮云,使感情也随之由悲而喜,由喜而悲。

景的无穷变化,情的跌宕繁复,使全词意象鲜明,感人至深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 完成后面问题。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乔吉秋江暮景,胭脂林障,翡翠山屏。

几年罢却青云兴①,直泛沧溟。

卧御榻弯的腿痛,坐羊皮②惯得身轻。

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

【注】①青云兴 做官的兴头。

②坐羊皮 意为隐居江湖。

作者开篇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有何作用?【参考答案】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

相映成趣。

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弃官归隐作了铺垫。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第二节鉴赏诗歌的形象含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150分钟分值:153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宋]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解析版)

专题04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知识概述】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联想、想象、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有两个角度:鉴赏语言运用特点和鉴赏语言风格。

【答题思路】1、读(题干)——弄清题干问法,确定答题范畴;2、品(文本)——关注诗歌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体色彩等,从不同角度整体感受诗歌的整体语言特色。

一、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题型分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运用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遣词造句——即具体字词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炼字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附:不同词性的字词常规表达效果动词:常具有精准传神地表现被描述对象某种特点的作用,使诗歌形象生动。

形容词:从形、声、色、态等方面表现被描述对象的特点,语言形象细腻。

数量词:精心选用的数量词,可以产生隽永新奇的效果;叠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拟声叠词的使用,还能上诗歌的语言更加真实传神虚词(副词、连词):副词的精妙使用,有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神奇的语言效果。

(2)修辞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常会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有其艺术效果,在鉴赏诗歌的语言时,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

古典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等。

(3)语体色彩古典诗歌中涉及到语体分析,主要是口语的使用和典故的使用。

(1)口语使用例:卜算子辛弃疾 (宋)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2)典故使用例: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高一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教师版

高一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教师版

诗歌鉴赏过关检测20180623一、形象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典题解析]本题主要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考查的实质是“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答题的关键在于对诗句的准确理解和人物特征的聚焦概括。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两句写景,是说主人公思念远在天涯的心上人,彻夜难眠,而山月却对主人公的满腹心事、满腔愁怨丝毫不解;她又临水看花,风儿吹过,落红片片,无人问津,无人怜惜,更勾起了她的满腔愁绪。

作者这样写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衬,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这样就把一个孤独寂寞而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答案:(具体)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概括)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长安春望卢纶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典题解析]注解交代了大的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爆发,民不聊生,社会各种矛盾加剧,诗人个人的遭遇更为坎坷,重新应试,屡试不第。

再加上政治斗争的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了解这些“外患”加上“内忧”的写作背景,对于准确分析诗歌刻画的形象特征和诗人的感情是有直接的帮助的。

参考答案:(1)(具体)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

(概括)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9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高三全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9 第1讲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教案高三全册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情分析①2018年全国卷客观题变化有二:一是由“5选2”改为“4选1”,考查面较为广泛,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二是关联了课本,如全国卷Ⅰ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全国卷Ⅲ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令人耳目一新。

②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备考建议①强化诗歌的读懂训练,读懂是做题的前提。

②强化主观题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分数。

———————读文指导———————Ⅰ聚焦文本,读懂诗歌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具体到每一首诗歌,应坚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

一、从“4角度”入手,读懂诗歌大意抓标题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即时训练]1.请指出下列标题中的重要信息。

卷别标题重要信息(1)2018·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2018·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3)2017·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4)2017·全国卷Ⅱ送子由使契丹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5)2017·全国卷Ⅲ元九、李二十答案:(1)①表明了对象(醉中所作的草书卷);②表明了事件(在醉中所作的草书卷上题诗)。

(2)①交代友人及官职(李正之提刑);②交代事件(送友人到蜀地);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3)①交代地点(礼部贡院);②表明了事件(阅进士就试);③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4)①点明了送别的人物(子由);②点明了出使的地点(契丹);③明确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

专题二触类旁通了解诗歌题材(课件)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词鉴赏精讲

专题二触类旁通了解诗歌题材(课件)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诗词鉴赏精讲

山水田园诗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① 修 辞 手 法 : 比 喻 、①赞美山河,热爱
中 自然山川
溪水、山石、松林、
拟 手
人 法
、 :
对 白
比 ② 表 现 自然。 描 、 渲 染 、②向往自由,厌倦
国 与田园风 风 物
野老、柴门、桑麻、 南亩、五柳、明月、
各种感官的综合运 用、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观察角度 的变化与顺序。
《和南丰先生出山
全国甲卷
宋 陈师道 诗
之作》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宋 辛弃疾 词
题材 酬和赠答诗 即事抒怀诗 酬和赠答诗 咏物言志诗
送别抒怀诗
诗歌内容
常用意象
常用手法
表达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
君臣官场
中 赠 别 、 市 国 井 朋 友 相
别、亲人
风 伴侣送别
柳 长 舟、亭、桥、酒等短、亭月、、阳水关、、(交((乐(实1234结融))))景烘寓以想合。写托情乐 象)哀于景 (情虚景衬或拟,哀反或情情衬虚景)(。与 ② 牵 ③ 勉 ④ 自 ⑤伤 己挂 励离 对 借 抒感 的。 。别 友 送 发心。后 人 别 对志的 的 友 人。思 安 人 生念 慰 表 的与 与 明 感 慨
【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 山”。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案 : 首联,写除夕夜,诗人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 湿了。从抒情角度来说,“思乡泪满巾”直抒胸臆。领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 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颈联,表现了作者人 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尾联,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这是 曲笔,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018届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

2018届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答题技巧

• 约翰· 多恩曾有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是的,倘若社会是一块陆地,那么我们 便都是其中的小小泥土,倘若只顾自己而 不顾他人,那么必然难以抵挡海水的侵蚀 ,只有成为坚固的大陆才能长久立于世间 ,因而,我们首先需要心怀他人,因为心 怀他人,所以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妨碍他 人,公众场合的大声喧哗、景区内的胡乱 涂鸦,这些都应当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 ,因为心怀他人,所以在行事前会再三思 考:我的行为是否合理?对于社会、对于 他人究竟有利还是有弊?我始终相信,生 活在一个人人都心怀他人的世界,也许正 像韦唯唱的那首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 人间。”
答案分析
• B3分、D2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项“回忆去年在吴门时” 说法错误,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 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 的行程被延误。D项“又处于贫寒之中”望 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
2、(2014年北京卷)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未果。②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CE )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 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 情饮酒。 •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 曲的夏日景色。 •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 反说,有曲折之妙。 •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 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让人想到杜诗“无边 落木萧萧下”。 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 无比向往。 C、颈联的“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 因而是错误的。 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人生无常 的感慨。 E、全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 景,相得益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读懂诗歌(附答案)

第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读懂诗歌(附答案)

一、导入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老子》二、考纲要求1. 能阅读浅近的古代诗文。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诗歌鉴赏题考什么?咏怀(其一) [三国魏]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二、如何读懂一首诗?一要“读进去”:江雪 [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该诗是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时所作。

二要“展开来”:苏小小墓李贺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

译诗: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

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里。

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

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

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

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Ⅱ卷)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译诗]昨天夜里秋风劲吹,袭入了大唐的关隘,寒云低压,边月清冷,笼罩着西山岭豁。

更督催部属猛将进军,追击那骄横敌虏,搏杀战场,不要让敌人的一马一卒跑掉。

例2 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全国Ⅱ卷)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学案-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品象悟境,分析内涵复习目标1.找准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

链接高考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北京卷《病柏》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6分)意象意蕴①意象、意境为常考点,以意象为重点,多考查对其内涵及作用的理解。

②意境内容复杂,很少直接命题考查,以考查景象、画面、氛围特点为主。

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2018全国Ⅱ卷《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意象作用考向一分析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或考查其中一项)。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

简单地说:(1)意象=物象+情思;(2)意境=意象+氛围。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

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

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

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3语言技巧题课件(共45张PPT)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专题6古代诗歌鉴赏题点3语言技巧题课件(共45张PPT)

这 时这日里两蹉个有跎字时、是日一“蹉久事”跎无“又,一成”。的事①意无“思成久。的”含万意有里思万作。里客③作,光客珠阴、虚久:度绣离,着忽故然珠乡又饰的到的愁了苦单秋。衣风②,代萧“又指飒”
歌 的表季舞达节了女,对表子时面。日看④蹉,只摩跎是诃、抒池光写:阴摩留虚诃滞度池异、即乡年的汙华客池老愁,在去和的锦对感城时慨西序及。更一迭为事的隋无悲将成叹军、,实萧壮际摩志上未诃包酬
效果 品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
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 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 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韵律和谐
答题 答题时一般先解析字义,再指出其手法和表达效果(生动形 模板 象、词约义丰、含蓄蕴藉、平添诗歌韵味等)
专题六
专题六
题点3 语言技能题——品味语言,鉴赏技能
梳理·核心知识 强化·关键能力 规范·解题思路
-9-



2.紧扣技能本身赏效果 不同的表达技能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 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照到达突出强调之 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 能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 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 大多是固定的。虽说在使用这些术语时有贴标签之嫌,但没有这些 术语表达是不到位的。
专题六
题点3 语言技能题——品味语言,鉴赏技能
梳理·核心知识 强化·关键能力 规范·解题思路
-7-



三、紧扣“效果”赏析技能 1.紧贴诗歌本身赏效果 (1)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能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 能+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 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 运用这种技能,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把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画了 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的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 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 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任何 表达技能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任何表达效果都少不了对抒情目的 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分 析得具体、细致、深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专题0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重点讲练-专题02--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ppt课件)
16
【答题规范】
①概括画面要素 ( “xx图”式短语,常见要素为时间、地点、事件、主 要景物等,通常4~6字)
②点出画面氛围 (常用四字短语)
③分析蕴含情感
【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汉江奔流的景象,汉江萦纡万里,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 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营造了浩瀚磅礴、气 势宏大的氛围; ②渲染了汉江汹涌浩大的气势,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 统、国运兴盛蓄势,突出了歌颂盛世伟迹的主题。
关注,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 ②“析”
掌握基本答题模式,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 合理的解读。
24
【真题直击】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③ 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20
三、情景关系类
21
示例:
①哀景写乐
②乐景写哀
•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 新。 劝君更尽一 杯酒, 西出阳关 无故人。
22
【题型解析】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
32
【答题规范】
①指出作用; ②结合作用,紧扣文本进行分析; 如果有多种作用,则按题干要求,逐条归纳,分点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2018届一轮复习诗歌专题鉴赏积累(一)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译文1: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译文2:为请教常道士我一路寻找而来,苔痕中可清晰辨认出我的足迹。

白云依傍着水中清静的小洲渚,闲适的柴门却被奇花瑶草遮闭。

山雨过后欣赏山中苍松的翠色,沿着山势行走来到溪流发源地。

溪中花影和禅意我全都能领悟,见到常道士默然相对忘了话题。

词句注释: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

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赏析: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

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

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

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

“白云依静渚”,为远望。

白云絮絮,缭绕小渚。

“依”字有意趣。

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岩扉,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

如果说一路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那么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则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

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

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

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

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

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诗人没有说出。

两句以景带叙,下句叙事成份更多些。

“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

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

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

“过雨”暗示忽然遇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它的刚刚存在,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物色,轻松自然地托显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

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

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

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

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出题:答案:题卢处士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译文: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

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词句注释:⑴卢处士:卢岵(hù)。

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山居:山中的住所。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贫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寻几味野蔬,少少酬答厚意一番。

‛⑵樵客:出门采薪的人。

南朝梁王僧孺《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⑶遥识:一作‚遥指‛。

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⑷急:湍急。

露沙:露出沙石。

⑸径:小路。

⑹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⑺满山:一作‚满庭‛。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

茎赤质柔。

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

花色白或淡红。

果瘦三角形,有棱。

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

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赏析: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

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

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

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

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

“千峰”言山峰之多。

“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

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

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

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

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

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

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

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

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

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此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

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

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

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

隐士就是隐士,恬然自安,访客难见也是正常。

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

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

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表现了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

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出题:答案:寻雍尊师隐居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译文:群峰陡峭上摩碧天,逍遥世外不用记年。

拨开浓云寻找古老的山间古道,倚树听那潺潺的流泉。

温暖的花丛中卧着青牛,高高的松枝上有白鹤在眠。

与雍尊师一直交谈到江面笼罩在暮色里,我只好独自走下烟云弥漫的寒山。

词句注释:⑴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

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

⑵群峭:连绵陡峭的山峰。

摩天:指迫近天。

形容很高的样子。

摩,迫近。

⑶‚花暖‛二句:都是指道行高深之意。

《列仙传》:老子乘青牛车去,入大秦。

《玉策记》: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

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

色纯白,而脑尽成丹。

杨齐贤曰:青牛,花叶上青虫也。

有两角,如蜗牛,故云。

琦按:‚青牛‛、‚白鹤‛,不过用道家事耳,不必别作创解。

赏析:此诗写作时间难以确定,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作于蜀中。

此诗首联“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大处落笔,起势不凡。

“峭”壮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

这是些雍尊师隐居所在。

下句“逍遥”二字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不记年”则为补足“逍遥”之意,远离尘嚣,连岁月的流逝都不屑去计算了。

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显得崇高、挺拔、永恒。

颔联“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

“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

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