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德经_有无观新诠

合集下载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但是众说纷纭,另有别的说法。

孔子曾评论他:「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能被孔子形容为龙,可见其人一定有过人之处,绝不会有负「龙」之名。

有些人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

但事实上,这些观念并没有这些意思,而是老子从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中体会、归纳而得到的珍贵思想。

「有」、「无」则是用来说明这些道理的一个关键的观念。

「有」、「无」看似相对,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两者是有相依存的关系存在的,将在本论中透过老子的思想来一窥其中的奥妙。

道德经中提到「有无观念」的共有十四章之多,可以说非常的丰富。

然而对于「崇有」和「贵无」历代学者皆有不尽相同的见解,以魏晋时代来说,王弼提倡「贵无」,郭象则主张「崇有」,另有僧肇非有非无的「中道观」。

其他从严君平、陆希声、苏子由、程致道、李息斋、张洪阳…. 等人都各有各的评论或校释。

有与无的基本概念「有」与「无」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两者不联合在一起是不行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书中以具体事物表达有无观念的典范。

三十根辐合共一毂,因为毂中间空虚,车才能产生乘载的作用。

柔合陶土做成器具,因为器具中间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房屋中间空虚,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明白到「有」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去发会它们的作用;反之,若没有「有」,也不会有「无」。

因为有辐才有毂,这就像「有无」的观念。

至于器皿的空处,房屋和户牖等之相互关系也是如此,只要缺少一项,就不成东西,不成世界了。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十一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 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 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
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如: • 有无相生(第二章)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四十章)
什么叫格局大,就是可以达到“鸟瞰” 的层次。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无为”本身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 “为”。
• “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
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
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
是变易。
• 例如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雏鸡: • 鸡蛋变雏鸡 雏鸡消解鸡蛋
• 有→无
无→有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现实生活中世人只知道“有”的利 益,而忽视“无”的作用。
• 老子提醒大家,“有”之所以能够
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 在起作用。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无”, 是“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
天下一定太平,百姓一定富足。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 话现在已是脍炙人口、发人深
省、家喻户晓的最具智慧的一 句话了。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白居易有首诗讲: “花非花,雾非雾。
• •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谁知旧《道德经》核心,我解《新道德经》奥秘--修老子『有无同玄』妙法,持普爱『无~有三观』道术●

谁知旧《道德经》核心,我解《新道德经》奥秘--修老子『有无同玄』妙法,持普爱『无~有三观』道术●

第六讲谁知旧《道德经》核心,我解《新道德经》奥秘--修老子『有无同玄』妙法,持普爱『无~有三观』道术普爱(兀)老师―――――――――――――――――――――――――【放背景天籁音乐】【回顾上一专题的道术精华】精华五:修精神生活心灵饮食之道~外服法律内食真理之术―――――――――――――――――――――――――【本专题老师送礼】【待领礼品:普爱兀师《新道德经》原创全文】◆哪位同学分享老子《道德经》中某一条思想或妙法?◆如今很多人的『三观』碎了一地!究竟是谁造成的?―――――――――――――――――――――――――【师生课前约定】可随时举手、开口、递条子打断演讲,提问发言―――――――――――――――――――――――――【师生本讲开课礼】―――――――――――――――――――――――――【三放调适身心灵】―――――――――――――――――――――――――【《新道德经》重建缘起第一段】地上千年,天上一日,闲来无事,老子出三清仙山玉虚洞,到宇宙中心银河即天河区,与诸子之母百家教母品茗。

谈到旧道德经,知其版本疏漏不一,注释众说纷纭;论及老子之道,当今天下,更难真知,更难实修。

于是俩人合作,新写道德真经,去芜存菁,舍糟取精;重建道家园地,正本清源,真修实行;新作道家《新道德经》,从此流传天下。

―――――――――――――――――――――――――【《新道德经》第一章总纲要领】◆(师生同读)《道德经》第一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旧《道德经》首篇核心要领:『有无同玄、一体两面、观妙之门』古今诸子,其道可道,实非常道;其德可得,实非常德;其仁可认,实非常仁;其理可理,实非常理。

中外百家,其名可名,实非常名;其利可励,实非常利;其权可权,实非常权;其位可卫,实非常位。

自古于今,人生无常;从中至外,世界无常。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道德经原文(全文诠释版)

道德经原文(全文诠释版)

道德经原文(全文诠释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不道,非常道。

名不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诠释这是《道德经》的原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道路的道理和修养个人的方法。

全文强调了道的无形和无名,将道与名相对立。

道是超越世俗的,不可言说的,只能通过观察而领会其深奥。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道与欲望的关系,认为常常无欲时可以体会到道的妙处,而常常有欲望时可以体会到道的交替和徼达之意。

此外,全文提到了圣人的治理之道。

圣人不推崇贤人,以避免民众的争斗;不崇尚稀有的财物,以避免人民的盗窃;不让人们过多地见到可欲之物,以保持心境的平静。

圣人的治理方式是虚心减少欲望,满足基本需求,培养人民的无知无欲。

这样,智者将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在无为中可以达到无不治。

总之,这段原文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道德经》的主要思想,对于探索人生哲理和修养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道德经》道德经解析原文与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解析,并分析其中包含的道德观念。

一、《道德经》原文解析《道德经》一共有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是以简洁而有深意的文字表达。

下面我们选取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进行解析。

1.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以“道”和“名”为重要概念,表达了道无法言传而名无法言说的含义。

其中,“道”被视为宇宙的起源,“名”则代表万物的命名。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对超越言语和形式的追求。

2.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以“水”作为比喻,阐述了上善之德的境界。

水的柔顺、无私、自然而然的特性,使其成为道德修养的典范。

老子借此表达了无私无欲的道德境界应当符合水的特质。

3.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被誉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将“道”视为万物的起源。

这一思想强调了宇宙间的无限延伸和变化。

二、《道德经》解析1. 道德观念《道德经》强调“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一种道德准则。

老子认为追求道德,应该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即不违背宇宙自然运行的规律。

这种观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人们顺应宇宙规律,不自私、不争斗、不执著。

2. 谦逊为美德《道德经》中的许多章节都强调了谦逊为美德。

理解到自身的渺小和与宇宙的相对关系,使人们能够放下功利心和自我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老子认为,谦逊能使人摆脱争斗、纷争和不满,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

3. 自然与无为《道德经》强调了自然与无为的理念。

认为宇宙万物都按照自然本性运行,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追求过度的功利和物质欲望。

通过放下执念,不追求名利和权力,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满足。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互异与互通的统一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互异与互通的统一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互异与互通的统一吴伟华内容摘要:《道德经》中“有”“无”是出现最多的文字,是理解其核心概念“道”的关键。

有无两字不仅具有独立意义,还与其他字词构成复合概念,如“无身”、“无为”等。

“有”“无”这些语义群可以概括并贯通“道”在本体论、存在论、矛盾论、方法论四方面的含义,在翻译时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从各大译家对“有”“无”的翻译可以反观其对道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使译文兼顾同一层面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层面之间的差异性和互通性。

关键词:《道德经》;有;无;无为;英译作者简介:吴伟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华典籍英译研究。

DOI:10.16651/ki.fllr.2019.0042Title:On the Translations of You and Wu in Tao Teh ChingAbstract: You (有) and Wu (无),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haracters in Tao Teh Ching, are the key to comprehending its core concept Tao. These two characters, apart from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 can combine with other words to form some complex concepts, such as Wushen (body-free) and Wuwei (actionless action). These groups of meanings can summarize and interconnect the meanings of Tao from four aspects: ontology, existence, dialectics, and methodology, and accordingly should be translated discriminatively. An analysis of some renowned translators’ versions can provide a review of how they understand Tao. Based on their understandings, the author’s versions are put forward in an effort to guarantee consistence within the same aspect and variance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Key words: Tao Teh Ching; You; Wu; actionless action; English translationAuthor: Wu Weihua is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hai (Zhuhai 519088, China). His academic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E-mail: teachman@一、引言《道德经》是一部以道为最高概念和范畴,阐释宇宙起源与本原、万物运作规律、修身治国原则的经典。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视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是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和"无"在《道德经》中并不是指具体的实在或不存在,而是对于事物本质和宇宙运行的描述。

"有"指的是事物的具体存在,表达了多样性和变化性;"无"则指事物的本质和空性,代表了无限性和永恒性。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道,它既是事物的本原也是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超越了事物的存在。

"有"和"无"的英译可以采用"being"和"non-being",但这种翻译可能过于直接,无法完全表达《道德经》中的意义。

"being"虽然可以表示"有"的存在,但却无法表达其具体含义和变化性;"non-being"虽然可以表示"无"的不存在,但却无法表达其本质和无限性。

"有"和"无"的英译应该根据上下文进行综合考虑,以便更好地传达其思想内涵。

在翻译《道德经》时,可以采用"being"和"non-being"的组合,如"being without being"或"non-being being",以突出"有"和"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还可以运用其他词汇来翻译,如"existence"和"emptiness",或者"existence"和"non-existence",以便更好地传达"有"和"无"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全文解读

道德经全文解读

道德经全文解读
简介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

该文献被
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对于人类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
启示和指导作用。

本文将对道德经全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
解其中的思想和哲理。

第一章
第一章通过提出无名、无形、无若有之物的概念,强调了道的
无限性和无形性。

这提示我们要超越表象,追求内在的真实与本质。

第二章
第二章讲述了道与名相辅相成。

通过比较有名与无名的不同,
道德经指出了追逐虚名与荣誉的弊端,鼓励人们保持谦逊和低调的
品质。

第三章
第三章重点讲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道德经指出,追求欲望会
导致不满和痛苦,提倡人们远离贪欲,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第四章
第四章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通过强调无为而治的优势,道德经告诉人们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第五章
第五章揭示了无知是智慧的基础。

道德经认为,只有摒弃自以为是的态度,保持谦逊和虚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结论
道德经是一部富有智慧和哲理的经典著作。

通过解读全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关于道德、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希望读者通过深入研读和思考,能够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和幸福感。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被视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道家哲学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进行探讨。

我们来探讨一下《道德经》中“有”和“无”的含义。

在《道德经》中,“无”并不是指空无一物,而是指无形无相的存在,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范畴的存在状态。

而“有”则是指具体的存在、有形有相的实在。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有”和“无”这两种状态构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我们来看看《道德经》中“有”“无”的英译。

在英译上,“有”通常被翻译为“being”,意指存在、实在;而“无”则通常被翻译为“non-being”,意指非存在、非实在。

这样的翻译相对准确地表达了《道德经》中“有”“无”的含义。

在总结上述内容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道德经》中,“有”“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和具体的存在实在;在英译上,“有”被翻译为“being”,“无”被翻译为“non-being”,比较准确地表达了其含义;在哲学意义上,“有”“无”相辅相成,构成了世界万物的本质;《道德经》中“有”“无”的意义提醒我们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寻超然的境界,同时也要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其中的哲理。

《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是道家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应当认真研读理解其中的深意,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体现。

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道德经》中的哲理,从而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指引和启示。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道两家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有”“无”是道德经经常提及的两个概念,它们在道德经中具有深刻而复杂的含义,并且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谈谈“有”。

“有”在道德经中代表了存在、实体、物质的意义。

《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提到了“有名”和“无名”,意味着“有”即为“名”,而“无”即为“非常”或“无名”。

在这里,“有”代表了存在的物体、事物或者是可以被命名的东西。

这一概念在后续的章节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运用。

我们来谈谈“无”。

在道德经中,“无”代表了不存在、虚空、无形的意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即为“无”,它代表了无限的虚空,是所有事物产生的源头。

所以在这里,“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一种无形、无限的状态,是所有存在的根源。

在后续的章节中,“无”也被用来描绘一种超越形态的状态,用来启发人们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有”“无”是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它们代表了存在与虚空、实体与无形的对立关系。

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常常被用来启发人们超越对事物的表面认识,去探求事物背后的根源和本质。

这种对立的观念也引导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本质,使人们明白生命和宇宙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道德经中“有”“无”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提升境界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英译:The concept of "being" and "non-being" in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The Tao Te Ching is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ork of bo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it, "being" and "non-being" are two frequently mentioned concepts, and they have deep and complex meanings in the Tao Te Ching, exerting profound influence on people'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中心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贯穿于整个经典之中。

它们代表着老子关于宇宙、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有”和“无”的意义在于《道德经》中具有多重含义,涉及到宇宙本源、存在的本质、人生的意义、道德的规范等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道德经》中“有”“无”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应的英译进行详细阐述。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是非常核心的概念。

在老子看来,宇宙的根源就是“无”,“无”包含了一切存在的潜力和可能性,是一切事物生成变化的源泉。

而“有”则是“无”的表现和呈现,是一切具体存在的实体。

“有”和“无”是相对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

老子认为,“有”和“无”二者合之为道,是宇宙生成变化的规律,也是人生处世的智慧。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老子提到了“有”和“无”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经文中,老子首先强调了道的无法言传和名的无法名实的思想;然后指出了“无名”是天地生成的起源,而“有名”则是万物生成的母体。

这表明老子认为“无”和“有”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进一步强调“有”和“无”的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是指“无”的状态,“二”、“三”、“万物”则是指“有”的状态。

老子认为,无限的“一”生发出了有限的“二”、“三”以及无限的万物,这显示了“有”和“无”的相互联系和转化。

在《道德经》中,老子也提到了“无为”和“无不为”的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无为,不是没有任何行动,而是发挥事物本性的活动,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勉强不逆流的生活方式,这是最高境界。

而“无不为”则是指一切事物都得益于无为的行动方式,在自然的运行规律之下进行自然而然的发展。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中反复出现的“有”“无”二字,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了宇宙、人生、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下面将对“有”“无”的含义进行解释,并提供它们的英文翻译。

“有”与“无”在《道德经》中有着不同的涵义。

在宇宙层面,“无”代表了虚空、无限、无形的本源,是宇宙最原初的状态。

它是一种缺乏区分和界定的存在,没有形态、无限大、包容万物。

而“有”则是宇宙中形态化的存在,是一种有限、有形的存在。

它是一切事物的具体化表现,具有界限和区分性。

在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的“道”指的是无形无物的本源,“名”指的是形态化、有界限的存在。

在人生层面,“无”与“有”则指向了人性的本质和追求。

在道家哲学中,人性的状态应该是虚静无为的,即“无”状态。

人的本性应该是没有私欲、无欲无求,摆脱执着和欲望的束缚。

而人常常被尘世间的物质欲望、功名利禄所迷惑,追求“有”状态。

这种追求导致了内在的不安定和不平衡,带来了各种痛苦和纷争。

《道德经》提倡人们放下欲望,回归“无”的状态,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

关于“有”“无”的英文翻译。

由于“有”“无”的概念较为抽象,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英文词汇来完全对应。

在英文翻译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较为贴近的词汇来表达其意思。

“有”可以翻译为“being”、“existence”、“is”等,它们表示一种形态化、有限化的存在。

而“无”可以翻译为“non-being”、“non-existence”、“is not”等,表示一种无形无物、无限大的存在。

_道德经_有无观新诠

_道德经_有无观新诠

第50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50 No.5 2010年9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Sep.2010道德经有无观新诠孙功进(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 要: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

在 道德经中, !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

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 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

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 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道德经;有;无;妙;徼;周行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0)05-0087-06收稿日期:2010 06 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玄哲学研究∀(06JJD72000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功进(1975-),男,山东莒县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作为老子道论的重要范畴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 老子书中的有无问题,确是一个复杂和难以领会的问题∀。

[1]144具体到!有∀、!无∀内涵的阐释,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有∀、!无∀逻辑化,#一是从存在性上理解!有∀、!无∀,∃一是将!有∀、!无∀区分为道体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

尽管上述对!有∀、!无∀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在解读!有∀、!无∀的视角上却是一致的,即都将!有∀、无!作一种现成化的和静态的理解。

囿于这种视角,以往的研究者往往难以合理阐释!有∀、!无∀、!道∀三者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存在着种种矛盾。

本文不揣浅陋,认为 道德经的!有∀和!无∀不过是!混成∀与!周行∀之!道∀所涵摄的两种内在动力与构成机制。

这里的!有∀和!无∀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道生∀和!道返∀的趋势、过程与交替回环,道摄有无,有无环生。

《道德经》有无观新诠

《道德经》有无观新诠

作者: 孙功进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9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道德经》;有;无;妙;徼;周行
摘要:�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

在《道德经》中,"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

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

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

论《道德经》中“有”“无”之意及其英译《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经典。

在这部经典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有”和“无”,它们在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将会从中文及其英译角度分别来看这两个概念。

一、“有”“有”这个词汇在中国语言中所代表的意义非常广泛,它可以指具体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概念。

在《道德经》中,“有”一词则有着更为深刻的哲学意义,它所指的是具体存在的东西或者是存在的状态。

在《道德经》中,“有”往往与“物”一起被提及,即事物的存在状态。

例如在第十四章中便有: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持之不离其光,显于天地,而毋煩。

是谓道德之府。

From above it is not bright;From below it is not dark:An unbroken thread beyond description.It returns to nothingness.The form of the formless,The image of the imageless,It is called indefinable and beyond imagination.Stand before it and there is no beginning.Follow it and there is no end.Stay with the ancient Tao,Move with the present.Knowing the ancient beginning is the essence of Tao.)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有”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在哲学上,其存在也只是在无开始的状态下才能充分体现。

二、“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0卷 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50 No.5 2010年9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Socia l Science)Sep.2010道德经有无观新诠孙功进(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摘 要: 道德经的!有∀与!无∀是道的动态构成机制,道摄有无,有无环生。

在 道德经中, !有∀与!无∀又展开和变现为徼妙、雄雌、逝反、生死、动静、益损等一系列范畴。

基于对有无之道的洞见, 道德经阐述了有无之用的方法论,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

以有无之道与有无之用为内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 道德经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 道德经;有;无;妙;徼;周行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0)05-0087-06收稿日期:2010 06 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道玄哲学研究∀(06JJD72000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孙功进(1975-),男,山东莒县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道德经中的!有∀与!无∀作为老子道论的重要范畴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 老子书中的有无问题,确是一个复杂和难以领会的问题∀。

[1]144具体到!有∀、!无∀内涵的阐释,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将!有∀、!无∀逻辑化,#一是从存在性上理解!有∀、!无∀,∃一是将!有∀、!无∀区分为道体有无和现象界的有无%。

尽管上述对!有∀、!无∀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在解读!有∀、!无∀的视角上却是一致的,即都将!有∀、无!作一种现成化的和静态的理解。

囿于这种视角,以往的研究者往往难以合理阐释!有∀、!无∀、!道∀三者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甚至认为老子思想存在着种种矛盾。

本文不揣浅陋,认为 道德经的!有∀和!无∀不过是!混成∀与!周行∀之!道∀所涵摄的两种内在动力与构成机制。

这里的!有∀和!无∀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道生∀和!道返∀的趋势、过程与交替回环,道摄有无,有无环生。

以有无之道为基础, 道德经详细阐述了有无之用,即!用有∀、!用无∀与!有无兼用∀。

道德经这种独特的有无观构成解读其思想的核心契机所在。

一、有无之道:道摄有无,有无环生道德经开篇就提出了!常道∀,并进而指出了!常道∀的构成机制&&&!常无∀和!常有∀。

第一章指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两句话作为老子道论的灵魂,其中!欲∀和!观∀的主语都是!道∀,即文中的!其∀字。

!欲∀和!观∀并非是对!道∀之无为本性的破坏,相反,其全部意义恰在于凸显!道∀的两种本己的展现方式和构成机制,即!常无∀和!常有∀。

庄子(天下篇也认为老子思想!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2]1093高亨先生认为!常无有∀就是!常无∀和!常有∀的简称,[3]37可谓中的之论。

道德经以!常道∀强调!道∀之恒常性,所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4]52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老87 #∃%∋如冯友兰先生将 道德经的!有∀、!无∀理解为!万物的共相∀。

见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45 -46页。

如童书业先生认为!有∀就是我们感觉到的存在,!无∀就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存在,!有∀是一般的存在,也就是物,!无∀是绝对的存在,也就是道。

见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2页。

陈鼓应先生持此种观点,陈先生认为 道德经第一章的!有∀、!无∀指道体的有无,第二章和第十一章的!有∀、!无∀指现象界的有无。

见 老庄新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8页。

关于此句断句,司马光、王安石、范应元、苏辙、陈景元、释德清、魏源、俞樾、易顺鼎、马叙伦、高亨、劳健、任继愈、古棣、陈鼓应等皆主张在!欲∀字前断句,此处依以上诸家之说子将!常道∀的构成机制称作!常无∀和!常有∀了。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常无∀和!常有∀不过是!强调了无和有的永恒性∀,[5]11!常有∀、!常无∀也就是作为!道∀之构成机制的!有∀和!无∀。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有∀并非经验事物的静态堆积,而是指动态的!有起来∀的过程,是!道∀之不竭的创生能力,老子称此为!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16河上本认为:!谷,养也。

∀[6]21高亨 老子正诂考证谷、榖通用,认为!谷神者生养之神∀,[3]50 51高亨先生的观点颇得 道德经古意。

应当说,!谷神∀旨在强调!道∀生发万物的奇妙力量,在此意义上老子又形象地称之为!玄牝之门∀。

以!用之不勤(尽)∀为特征的!玄牝之门∀正是对!道∀之动态构成机制中!有∀之方面的描述。

动态的!常有∀或!有∀展现在经验层面上就是老子所说的!徼∀。

关于!徼∀字,陆德明、陈景元、吴澄、高亨等均释为!边际∀,实就!道∀之创生的广度而言,即老子所说的!夫物芸芸∀、!万物并作∀。

在!道∀的动态构成机制中,与!有∀相对应的是!无∀。

与!有∀的创生、开发不同,!无∀则是!道∀固有的一种收敛、削弱的能力和趋向,!无∀的结果是!妙∀。

王弼解!妙∀为!微之极也∀。

[4]1帛书也作!眇∀,皆有微意,#这里的!妙∀相当于老子所说的!复归于无物∀。

如果说!有∀是!道∀在经验层面的敞显,!无∀则是!道∀在经验层面的回敛。

在敞显与回敛的回环中, !道∀的动态构成机制就得以展现出来。

其中,!有∀与 道德经的!道生论∀相对应,其经典表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117!无∀与老子的!道返论∀相对应,即所谓!反者,道之动∀,[4]110这里的!反∀取!回返∀义。

在!道∀之!有∀的运动中,万物生成,经验世界得以敞显, 道德经称此为!朴散则为器∀。

[4]74在!道∀之!无∀的运动中,一切经验事物又绝不会久居不化,这是!疏而不失∀的天道规律,即使天地也!尚不能长且久∀。

这样,道生和道返作为动态的!有∀与!无∀共同构成了一个!出生入死∀、!天门开合∀的格局,这是一种闭合的环形旋转运动,老子称此为!玄∀。

关于 道德经的!玄∀字,庞朴先生经过考证认为!玄∀字来源于水的漩涡:!玄就是漩涡,漩涡就是众妙之门。

∀[7]95庞朴先生的观点对于揭示!道∀的!周行∀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老子那里,!道∀的周行运动正是由动态的!有∀和!无∀的交替回环来完成的,即所谓!玄之又玄∀,或者说这种!玄之又玄∀的旋转运动就是!道∀本身。

正是在此意义上 道德经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由于!有∀和!无∀所构成的!道∀之运动是环形的,所以老子在描述!道∀时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4]32即!道∀无所谓起点和终点。

这一点在第一章中也已透露出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始∀、!母∀意义相通,也就是说,在!道∀的构成机制中,!无∀和!有∀实际上都可以被看做起点,而这只有在环形运动中才是可能的。

在有无环生的运动中,经验世界不过是!有∀的结果,人站在经验世界的立场上追问有无关系,必然会得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110的结论,一旦回归!道∀的整全视野,又是!有无相生∀。

可见,!有生于无∀和!有无相生∀并非 道德经本身的矛盾,而是立足于不同视野所得出的结论。

道德经道摄有无、有无环生的!道∀之构成机制可用下图表示:动态的!有∀与!无∀构成了整全之道。

事实上对于!道∀的这种构成机制, 道德经还有详尽的描述。

如整个第四章都是在表述这一点。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4]10!冲∀、!渊∀在于强调!有∀所包含的创生万物的无限可能性,!不盈∀即不尽,强调!有∀之力量的不可穷竭性,!万物之宗∀在于说明!有∀和万物的生成关系,因为!有∀的运动造就了经验世界。

可见以上是在强调!道∀之!有∀的构成机制。

!有∀只是!道∀之运行机制的一个方面,当!有∀达到一定程度就是!无∀的运动,所谓!物壮则老∀。

所以第四章紧接着又指出了这种!无∀的运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4]10!挫锐∀、!解纷∀不过是!道∀之回环运动中!无∀的表征,是!有∀的运动伸张到一定程度之后!无∀的开始。

经过!和光同尘∀的!无∀的运动,最终是!湛兮似或存∀。

关于!湛∀, 说文:!湛,没也。

∀吴澄解!湛∀为澄寂,奚侗认为:!道不可见,故为88#∃如 庄子(德充符有!眇乎小哉!∀此处的!眇∀即作!微∀、!小∀解。

注家于此句有两种断句方式,一在!名∀字前断句,一在!名∀字后断句,此处依司马光、王安石、苏辙、梁启超、高亨、古棣之说,于!名∀字前断句。

湛。

∀[8]76可见老子所说的!湛∀正是!无∀之运动的结果。

如果说上述第四章是在直接描述!道∀的有无周行机制,那么第五章则又以形象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点,这就是!刍狗论∀和!橐龠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13!刍狗∀作为祭品,!祭则用之,已祭则弃之∀,[9]247万物的存在就像!刍狗∀一样有生有灭,用老子本人的话说就是!出生入死∀,而这一切都不过是!道∀所涵具的!有∀与!无∀的本然运动。

这种运动又极类似于橐龠的鼓荡:!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4]14!动而愈出∀是描述!道∀之!有∀的运动,!虚而不屈∀是描述!道∀之!无∀的过程。

!有∀的运动不会无限进行下去,而总是要返到!无∀上去,!无∀的结果也非彻底的空无,而是蕴含着!有∀的一切可能,并构成!有∀的契机。

橐龠的!屈∀和!出∀简直就是!道∀之回环运动的现实模型。

除此之外, 道德经第九章、第十章、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五十一章都在说明这种有无回环的!道∀的构成机制。

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

∀[4]21以!功遂∀和!身退∀作为天道的内容不过是在阐述!道∀的有无回环运动,!功遂∀是!有∀,!身退∀是!无∀。

同样,第十章的!生之畜之∀是!有∀,!生而不有∀则又强调!无∀的不可避免性。

第十四章指出:!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4]31!希∀、!夷∀、!微∀乃是描述!道∀之周行机制中!有∀之起点和!无∀之终点的状态。

!绳绳∀指物之纷纭不绝,!绳绳不可名∀乃是动态的!有∀的展开运动,!复归于无物∀则是指!无∀的回归运动。

第十六章!万物并作∀与!归根复命∀更是在直接表述!有∀与!无∀的周行运动。

第二十五章则指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63!大∀不过是!道∀的代名词, !逝∀、!远∀指!道∀化生经验事物的过程,是!有∀, !反∀指回返,是!无∀。

对于这种以动态的!有∀与!无∀为内容的!道∀的运动,第三十六章强调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