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生态文明与乡土文化复兴专题讲座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温铁军乡村振兴文字文稿
标题:温铁军谈乡村振兴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乡亲们:
大家好!我是温铁军,对乡村振兴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刻,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走向新的辉煌。
1. 倡导乡村振兴理念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问题。
我们要倡导一种全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理念,注重发挥农村独特的文化、人文资源,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
2. 发展特色产业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我们应该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 引入现代科技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智能农业、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农业更科学、更高效,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人才留在乡村发展。
5. 传承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文化传承。
要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传统节庆,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乡村成为文明传统的守护者。
6. 增强农民群众参与感
乡村振兴是全体农民的事业,要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
通过建立有效的农民自治组织,让农民更好地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推动
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创造一个繁荣、美丽的乡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温铁军
温铁军根植乡土中国的思想者作者:陈叶军王海珍来源:《中华儿女》2013年第17期他,出身于典型的高校知识分子家庭,却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并且把“三农问题”研究从国内拓展到国际。
他,通过对实践得来的各种详实数据、客观事实提炼出来的经验总结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理论研究使之升华。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温铁军,一位行走在中国乡土社会的思想者。
理论联系实际、为人民做学问,这两者互相促进,在他的学术活动中鲜活体现。
心系人民,脚踏实地,温铁军的学问不是在书斋里完成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他行走在中国和第三世界的田间地头进行各种调研和实验,为三农可持续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鞠躬尽瘁。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办公室。
盛夏酷暑,窗外蝉鸣嘶嘶,艳阳高照。
墙上没有字画,挂着一面面基层组织赠送的锦旗,为感谢他在乡村建设、三农研究中的热忱与贡献,其中河北省枣强县芍药村党总支赠送的锦旗上写着:倾心描绘新农村蓝图,无私关爱芍药村发展。
还有些类似的匾额锦旗,收藏在年轻人手里。
接受采访之前,温铁军刚刚参加完一场研讨会。
下午3点多,温铁军背着包匆匆走进办公室,与正在等候的学生们随意地打了个招呼,就马上进入了正题。
这是一次暑假期间研究生下乡调研的汇报,探讨的是华西村与大邱庄产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比较研究。
记者也当了一回学生,参与了讨论。
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学者,温铁军一直要求学生深入基层调研,他的学生石嫣表示,在农村待几个月后觉得思想很充实,写出来的文章接地气!诚然,这个即使到美国进修也要下农场去接地气的学生被社会广泛认可,不仅常常被海内外媒体报道,学术文章也在海外发表了。
“温教授不做精英把玩的学问,而是做大众听得懂的学问。
”温铁军8年前的博士生刘海英说。
扎扎实实深入研究,勤勤恳恳服务群众,这绝不是官方话语,而是对温铁军真实状态的描述。
“只许我给人,不许人给我”,这是温铁军践行的处世格言。
温铁军谈农村发展演讲稿
温铁军谈农村发展演讲稿
在农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农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找准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温铁军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温铁军先生指出,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提升。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的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职业技能,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创造力的新型农民。
只有这样,农村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温铁军先生强调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他认为,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温铁军先生还提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他指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最后,温铁军先生还强调了农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他认为,农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的资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温铁军先生的演讲为我们指明了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要深入贯彻温铁军先生的观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的振兴和繁荣。
温铁军
这里是河北省定州市的翟城村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一个教室,这些唱歌的人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他们费尽周折并且自己花钱来到这里学习,我们摄制组刚到乡村建设学院拍摄时并没有出现期望中可以看到的培训农业科技知识的场面,教室里充满了歌声,唱歌是他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生活内容,唱歌和乡村建设有什么联系?它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目的和意义?农民:这个歌一唱我好像就跟飞起来了一样,这个精神提的好,所以这个人需要精神上的武装。
农民(老大娘):喜欢就是福,高兴就是福,组织起来有力量,大家起码唱个歌,一起搞,还是合作起来有好处。
温铁军:老百姓喜闻乐见,他能凝聚人气儿,凝聚人心,你要宣传新农村建设,你光说大喇叭喊,我宣传新农村建设,没人来。
一定是先有一个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活动,所以我们说文化建设,投入最小,收效最高。
我们开始搞这个东西,也是慢慢从实践中来的。
后来发现什么东西有效呢?组织一个文艺队,弄点青年志愿者学生,到村里边去喇叭一喊,说洋学生下乡给老百姓演节目来了,好,呼啦呼啦人都,呜泱呜泱就来了。
温铁军就是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很多人就是冲着他的名气来这里求学,这里的吃住条件并不好.摄制组来到翟城村时,学院的招待所里洗澡水不能正常供应,主持人在采访前准备梳洗一下都是件困难的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是什么吸引学员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这里到底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收获?男:学院很好。
男:它带来好多知识,增加人们的一些知识吧。
女:娱乐了生活,但是他也是变法让大家富起来。
男:这两天讲的农村合作组织七大原则这个都是任何地区基本上都能用的。
乡村建设学院不仅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农民,还吸引了在国外上学的留学生,有的从香港辞去工作来到这里为学校担任培训的老师,有的志愿者甚至放弃了在城市里已经拥有的高收入来到这里工作,一个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的简陋学院有什么魅力让他们如此着迷?王志:吸引力在什么地方?温铁军:你们再看看原来来过的这些老志愿者,退了休的老人,那个协和医院83岁的老大夫,在这辛辛苦苦推广农村中最简便健身方法,叫312颈椎疗法,也是跟大家一样吃大锅饭,睡上下铺。
2024年《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讲稿范文(二篇)
2024年《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生态文明教育专题讲座的主讲人。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XXX,XXX学校的生态学专业的教师。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一起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题。
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对我们的社会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那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讲述: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环保,更是一个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理念和实践。
它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自然界中谋求和平与发展。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呢?首先,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这就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行动起来。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人们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只有保护好自然,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此外,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和行动能力。
其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绿色转型。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绿色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向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转变。
同时,生态文明教育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使我们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健康和丰富。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温铁军: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作者:顾学文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01期近日,“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
用自己的脚去走、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温铁军的研究自始至终坚持“不依附”。
而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他更加坚持“不依附”的观点:“乡村振兴,要走自己的路。
”“去依附”就是要走自己的路问:最近您出版了新书《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分析了我国应对第一次通胀危机的成功经验。
为什么用“去依附”这个词做书名?温铁军:“去依附”是埃及思想家薩米尔·阿明学术观点的核心,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
阿明先生是第三世界“依附理论”的提出者,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者。
“依附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应当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
问:但对中国读者来说,阿明先生的“依附理论”较为陌生。
温铁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加快全球化步伐,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很难不受西方影响。
我们在引进理论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带有选择性和倾向性,以致国内了解阿明思想的人不多。
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主要形成自西方,把西方的历史经验、思想体系当成全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好像不符合这一套的,就是落后的。
我们特意在书名中引述阿明“去依附”的概念,就是要去除“西方中心主义”对中国的这一重要影响。
问:在此时强调“去依附”,是否也是基于对现实的观察?温铁军:2001年美国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同时发生,导致美国产业资本纷纷外流,流向基础建设较好且要素价格较低的国家——中国。
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国超越美国,成了全球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成了全球制造业总量最大的国家。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引言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之一”。
他曾多次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温铁军谈三农问题时的一些见解。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综合体。
在中国,农民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村经济问题,例如农村贫困、土地问题、劳动力流失、环境污染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一直在努力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温铁军的观点温铁军在多次公开场合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温铁军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他认为,当前土地制度需要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温铁军认为,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起一整套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农村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遇到的困境,温铁军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挖掘乡愁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来加速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结论综上所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的核心观点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政府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好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温铁军:乡土文明复兴的推动者
温铁军:乡土文明复兴的推动者作者:杨秋意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1期本刊记者杨秋意打开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乡村发展专委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博客,其首页签名上这样写道:当前最需要的是“虚怀若谷,寻常求是。
”……越是广泛调研,越是更多地做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就越深感“学然后知不足”的深刻意义,人也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于是,一个温和谦恭的学者形象就这样隔着电脑让人倍感亲切、让人愈发期待与之相见。
2015 年12 月19 日,在第三届中国爱故乡大会上,温铁军的出现与其说是专家身份,还不如说更像是明星被众人追捧。
他总是温和地、笑眯眯地与熟或不熟的人寒暄。
记者也只能见缝插针地对他进行采访。
“三农”的实质是农民权益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农业生态安全温铁军认为,“三农”的实质内涵是农民权益得到保护、农村可持续稳定、农业生态安全。
2003 年中央文件正式强调“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农民能够平等分享现代化收益。
十年间,“三农”投入大幅增加,达到8 万亿元,财政对“三农”的社会开支也做到了历史最大规模,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多多少少得到了体现。
“现在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农业的生态安全治理。
”温铁军说,“如今在中国,农业已经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
下一步必须将农业发展转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上来。
生态农业是最可能盈利的新兴产业。
”政府应该考虑将财政政策的重点,从用于治理污染改变为支持零排放的有机小农,或者支持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循环农业,对采用有机种植的农户进行补贴,以形成恢复农业有机生产的外部激励机制,并对高污染行业进行严格惩罚,从而建立起清洁生产且符合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另外,借鉴国际生态农业运动经验,以恢复农业有机生产和生态功能。
在温铁军看来,中国当代产业过剩,金融过剩,商业资本也同步过剩。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作为一名热衷于关注我国农村发展的青年,我有幸观看了温铁军教授的讲座,对其观点深感兴趣。
温铁军教授从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全球化、农村金融改革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温铁军教授强调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紧密关系。
他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同时,他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这使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农村发展的内核驱动力。
其次,温铁军教授谈到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对乡村振兴的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再者,温铁军教授谈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产业发展。
他提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农产品国际地位。
这需要我们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这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温铁军教授谈到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他表示,农村金融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这将有助于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观看温铁军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径。
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国际化发展、金融改革等多方面相结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乡土中国的七十年变迁温铁军演讲稿
乡土中国的七十年变迁温铁军演讲稿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来到清华,给同学们作演讲。
今天我想跟同学谈一谈乡土中国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东西离你们比较远,但是,我们知道,当我们看见一些别的国家正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时,不禁感叹他们和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其实,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后,总会引起很多思考和讨论。
十年前,人类开始步入信息化时代,而我觉得如果没有另外的思维方式介入的话,全球经济将陷入衰退或停滞,因此中国最终还需要“再工业化”。
那么什么叫“再工业化”呢?就是必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即由消耗资源与劳动力转向依靠创新,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进行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到50%-60%左右。
所谓再工业化,其意义就在于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并且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换代。
乡土中国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结构,它又封闭,又分散;又顽固,又开放;又保守,又先进;它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包含着某种普遍性;它在历史上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又在近代被迫接受着强加给它的各种命运。
中国长期的农业生产导致了农村社区的相互交往是极端困难的。
小规模的熟人圈子里自给自足式的贸易和联系方式是唯一的选择。
村庄是家庭的扩展,家庭是村庄的扩展,村庄又是更广阔的共同体的扩展。
村庄通过血缘关系网络凝聚在一起,同时,它又是这个庞大的共同体中最脆弱的环节,随时都可能瓦解。
中国在文化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态度:一方面主张要保存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反对任何外来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却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以开放促改革,推动中国迅速迈向现代化。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中国现在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而且未来的增长潜力无穷。
我们可以说世界上只有两个现代社会,一个是西欧,一个是中国。
这样一个观点在中国大陆已经深入人心,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采纳。
所以我们希望在21世纪初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得中国真正融入世界,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与世界接轨。
丰富乡土文化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丰富乡土文化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有文化表现,是关系到地方民俗、传统、艺术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和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丰富乡土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
乡土文化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二者结合能够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乡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是增强农村居民生态意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深入挖掘农村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使居民更好地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当地的民间传说、节庆习俗以及传统工艺等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
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展览和宣传,能够有效提高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所包含的生态传统如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思想,将被再度唤醒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自然法则,而乡土文化正是在这些法则下形成与发展的。
当地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他们对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了解,使得他们在耕作方式、种植结构等方面往往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
例如,某些地区的农民通过轮作、间作等传统农业方法,保持了土地的肥沃性,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
这种农业经验不仅体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也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乡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各类乡村节庆、民俗活动、非遗项目及手工艺品等,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吸引游客、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以生态旅游为例,将自然风光与乡村民俗结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实践,这种模式在多个区域取得了成功。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与传承同样是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应当融入乡土文化元素,通过设立相关课程,培养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观点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观点
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经济学者和社会学家,他在中国的农村振兴上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农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首先,温铁军认为农村振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财政上的支持。
他指出,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市场不稳定等特点,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财政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倾斜。
其次,温铁军认为农村振兴需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流转模式。
他指出,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使用权的确权、集体土地的股份化等都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扩大农民的土地承包规模,鼓励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
第三,温铁军认为,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他指出,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机制,政府应该创造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拍卖土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温铁军强调,农村振兴不能只看到经济发展的角度,还需要兼顾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他指出,发展并保护农村环
境,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尊重农村社会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是农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总之,温铁军提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加大对农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夯实政策基础,才能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目标。
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
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作者:本刊记者陈偲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2019年第9期本刊记者陈偲编者按: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近日,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办了“新时代学习大家谈”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围绕“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发表演讲并接受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期刊《行政管理改革》专访,重点就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路径等话题作了介绍交流。
《行政管理改革》:温教授,您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等职务,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三农”问题研究。
请您在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谈谈您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温铁军:过去谈到乡村振兴,其重点是国家的生态文明转型。
因为城市一般来说是反生态的,容易使用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体系,变成了“水泥的森林、柏油的沙漠”。
城市建设尽管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成果,也意味着资本在城市的高度集中,离多样化的生态也渐行渐远。
而对于乡村振兴,如果多样化是生态文明最重要的内涵,那多样化是自然存在于乡村的。
因为乡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本身就是多样化的生态。
中国的地形条件复杂,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山区高原等,不同的村社存留在了多样的自然界。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想转型为生态文明,需加强乡土社会的建设,以乡土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生态文明的多样性内涵才能存在。
《行政管理改革》: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在经济发展方面,您如何理解中国道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温铁军: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需要从历史维度、国际背景比较等方面出发。
二战期间和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发展主义的路径实现现代化,即宗主国通过殖民扩张形成原始积累。
温铁军:生态文明与乡土文化复兴专题讲座
生态文明与乡土文化复兴专题讲座——温铁军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当我们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是不是先有一个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敬畏天地、敬畏祖宗的一个表示。
正好它这儿有一个象征,是吴姓的啊,虽然我们不是吴姓的,但是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应该对我们所在的地方表示一下敬意,愿意的朋友们请起立,跟我一起面向三世的祖,做个三鞠躬,好吗?谢谢大家。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谢谢,请坐。
一首先让我感谢当地的父老乡亲,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当我们来到这儿的时候,每个人之所以心里头有份感动,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乡土中才有如此的保护。
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那些画面是我从小看到的北京城墙被拆毁,所看到的北京的四合院,所有过去的这些传统文明的建筑被拆毁,当闪过这些画面的时候,在这儿我感到的是什么呢,是一种由衷的对咱们培田父老乡亲的尊敬,对你们的感激。
没有我们农民的淳朴、没有我们对文化的保护,我们将来的后代子孙上哪儿去找祖宗,上哪儿去找我们的历史,上哪儿去记忆我们的文化?我们到那个时候怎么面对后代子孙,告诉他们我们从哪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向何处去呢?所以在这儿呢首先感谢的是在座的父老乡亲。
在这个会议之前,刚才在公益食堂开张的会议上,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致辞,这个致辞讲得非常好。
话说我家里也有老父亲八十八了,他就没有可能像现在这位老先生这样,面对着各界来宾,用自己写好的讲话稿,还能脱稿讲话,还能给大家致个辞。
我说呢真是感动。
感动着咱们这儿,多少代人的努力,也得表示感谢。
所以刚才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愿意搞这种仪式,有点强人所难了,但是我想,来的人都有这种感动,我们先谢谢父老乡亲。
第二句话呢要谢谢在座的各位领导,特别是刚才这个省里边教育厅啊、省人大啊、省农办啊等等这些省里领导,还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他们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福建省是第一个搞了终身教育立法的。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激活“沉默”于乡村的生态资产
特稿TEGAO乡村振兴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阶段。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通过,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今后,乡村振兴工作该如何推进,本刊专访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温铁军。
“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激活“沉默”于乡村的生态资产■记者余豫记者:如何利用好农村农业资源,发展好生态产业,做到产业兴旺?您之前提到,不能只让农民去种地,那如何发展农业产业?温铁军:很多基层干部提到乡村振兴,就首先想到产业兴旺,想到要发展现代农业。
但这和乡村振兴五大指导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农业存在过剩,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
当下,不少地方都在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那不是真正的第三产业。
因为分散的农家乐不可能快速完成资本积累,没有投资能力,也不可能迅速把农家乐的服务水平提升到让市民满意并且愿意为这种满意多支付费用的水平上。
所以,低层次的农家乐、林家乐等,相对而言是过剩的。
记者:农家乐、林家乐等已经相对过剩,那乡村旅游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温铁军:乡村振兴一定要文化振兴。
没有把乡土文化、在地化知识挖掘出来,就做不了农文旅,因为内涵不对。
全国乡村振兴样板之一的“袁家村”,很多地方都学习效仿,然而效果却不尽如意。
“袁家村”之所以能成功,就因为在地文化。
他们把关中地区的特色作坊集中到一个小村子里面,让关中作坊文化成为餐饮业的内涵,卖的不仅是美食,还包括文化。
发展乡村旅游,还可借鉴欧洲市民下乡发起的慢城、慢食、慢生活运动。
如,城市小孩缺乏自然教育依托的本地农业教育,“不知稼穑之艰难”,乡村可以开设田间学校,让城市孩子体验粮食蔬菜如何种植、鸡鸭牲畜的生长过程等。
乡村振兴国内大循环的基本保障乡村旅游要发掘利用好在地文化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次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是否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将全面转向乡村振兴?温铁军:现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产品的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
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温铁军观后感
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温铁军观后感
今天阅读了温铁军教授的《底线思维和生态文明》,有如下感想我们的所思所想,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明白是否合乎实际,合乎事实,合适自己,我们走在行动的路上的那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因为我们已经在实践了,这就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因为我们最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最需要在实践中去得到认识。
作为一名学农的硕士生,从小就在学习从书本上得来的间接经验,没有从实践中得来的直接经验,自然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于事物的判断力,而我们行走于世界最需要的能力,恰恰就应当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的得来的。
所以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作为学生也是如此,不仅要学,更要用,才能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才能有自信,有自觉,有自强不息的一面。
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温铁军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5)001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从比较视野出发,把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稳态社会和游牧流动民族之间的长期互动、亚洲大陆气候地理的多样性等因素纳入思考,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国家政治形态、文化延续性、乡土中国的低成本自治等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充分地把握生态文明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只有通过补短板、再平衡,全面贯彻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中央政府逆周期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基层政府夯实乡土基础应对软着陆的能力,才能使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平稳.【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温铁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2
【相关文献】
1.比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 [J], 杨钟悦
2.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J], 张君芳
3.比较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战略探析 [J], 叶婧[1]
4.关于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分析 [J], 王凡伟[1]
5.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 [J], 张君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著名经济学家 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
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本刊编辑部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14(0)11Z
【摘要】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
——温铁军温铁军,男,祖籍河北昌
黎,1951年5月生于北京。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管理学博士。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兼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
农民是第一位的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
【总页数】5页(P33-37)
【关键词】温铁军;中国乡村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问题专家;学术委员会;
农村发展;西南大学;杜润生;副
【作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
【相关文献】
1.三农问题之背景——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访谈录 [J], 张道刚;夏仕应
2.“三农问题”真的无解吗——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 [J], 夏仕应
3.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来邕作报告 [J], 谢青夏;高耀德
4.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专家温铁军为《林业经济》创刊30周年题词 [J],
5.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形势和新农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先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与乡土文化复兴专题讲座——温铁军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父老乡亲:当我们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是不是先有一个我们中国人传统的敬畏天地、敬畏祖宗的一个表示。
正好它这儿有一个象征,是吴姓的啊,虽然我们不是吴姓的,但是我觉得大家是不是应该对我们所在的地方表示一下敬意,愿意的朋友们请起立,跟我一起面向三世的祖,做个三鞠躬,好吗?谢谢大家。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谢谢,请坐。
一首先让我感谢当地的父老乡亲,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当我们来到这儿的时候,每个人之所以心里头有份感动,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乡土中才有如此的保护。
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闪过的那些画面是我从小看到的北京城墙被拆毁,所看到的北京的四合院,所有过去的这些传统文明的建筑被拆毁,当闪过这些画面的时候,在这儿我感到的是什么呢,是一种由衷的对咱们培田父老乡亲的尊敬,对你们的感激。
没有我们农民的淳朴、没有我们对文化的保护,我们将来的后代子孙上哪儿去找祖宗,上哪儿去找我们的历史,上哪儿去记忆我们的文化?我们到那个时候怎么面对后代子孙,告诉他们我们从哪儿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向何处去呢?所以在这儿呢首先感谢的是在座的父老乡亲。
在这个会议之前,刚才在公益食堂开张的会议上,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致辞,这个致辞讲得非常好。
话说我家里也有老父亲八十八了,他就没有可能像现在这位老先生这样,面对着各界来宾,用自己写好的讲话稿,还能脱稿讲话,还能给大家致个辞。
我说呢真是感动。
感动着咱们这儿,多少代人的努力,也得表示感谢。
所以刚才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愿意搞这种仪式,有点强人所难了,但是我想,来的人都有这种感动,我们先谢谢父老乡亲。
第二句话呢要谢谢在座的各位领导,特别是刚才这个省里边教育厅啊、省人大啊、省农办啊等等这些省里领导,还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他们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福建省是第一个搞了终身教育立法的。
我这么说呢,咱们福建省人大的有关部门,走在我们前头,他们先把这个终身教育条例颁布出来,它让我们有法可依。
我们所做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其实都是帮助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农民,得到终身教育服务。
这么看呢我们当然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领导,感谢这些省里面来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的很多工作可能会遇到困难。
我说第二个感谢应该感谢他们,当然包括龙岩市啊连城县啊各有关部门的同志,他们也是应该说这个领域中有他们的贡献,我们希望大家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农村的文化复兴,我们说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变成中华民族文化崛起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中华民族文化崛起不是我说的哈,生态文明——就是今天这个会议的主题——是中共中央十七大四个文明一起抓的重大突破,大家恐怕得注意哈,以前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提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时要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有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同志,他提的是三个文明,加上政治文明,现在呢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前进啦,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就是生态文明。
如果没有乡土中国天生的多样化,何来生态文明多样化的内涵?所以说,道法自然,要敬畏祖宗,这本身就是我们乡土中国文化传承中的精髓。
刚才在敬老,现在呢我们在讲生态文明在讲文化多样性,感谢各级政府,连同感谢村级的书记和村长。
昨天晚上见到村里的书记和咱们大学生村官,见到了村里的干部,也觉得,等一下向他们表示感谢。
就是无论哪一级吧,没有各级政府的配合,没有各级政府的资助,我们很多事情很难做。
现在呢因为这件事情大家坐在一块儿,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把这事做好。
第三呢就是觉得还得感谢各界的朋友,不论是教育界、文化界、媒体、还是企业界,还是其他各界,各界的朋友你们知道,咱们有一句话,不是我说的哈,是毛主席说的,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的。
如果没有各界的朋友,没有大家的参与,这件事情恐怕可能有个头,但未必就有尾,做不下去。
世界是我们的,做事靠大家的,这句话毛主席讲过。
你们注意哈,在2005年,中央强调新农村建设以后,2005年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国家战略,在2006年出台文件的时候,就把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政策之一。
因此呢,今天大家在农村,我们的这个培田社区大学属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咱们省里农口同志在啊,市县各级农口同志都在,这其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有大家的参与能做得更好,能五彩缤纷,能百花齐放。
我说呢各界的广泛参与就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件事情上所提出的重大政策,就应该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咱们现在有这样一件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怎么说呢,是一件好事。
得感谢社会各界朋友。
先表达三个谢意。
然后咱们再说今天的这个话题。
我是不是表示感谢就算致辞完了?你们看我老是笑眯眯的,其实我……哦,这事,还得特别感谢一个人,刚才领着妇女腰鼓队的衡老师。
他是个国企职工,中原油田的退休工程师,他不是农民,但是他却走过了十五个省、六十多个村,他是比较早的参与我们乡村建设的一个老志愿者。
他是拿着个茶杯,走到哪儿呢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体现了一种红军精神,到哪儿都是帮助各地的农村妇女来搞文艺队,搞腰鼓队,搞盘鼓队。
这个非常重要。
我最近刚从那个百色——华润是个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在百色投资三千万建立了一个希望小镇,请我去做顾问,我把衡老师请去了,他在那儿也训练了四十多个农村妇女。
这些妇女可想他了,说什么时候衡老师还能再来啊,我们可想他了。
为啥?他带着我们,把我们变了,农村妇女的这些话其实说得很朴实,她们想他,那是真想他。
为啥说他把她们变了?变成什么了?说过去她们打打麻将,聊聊家常,造点小谣,东家长西家短当个长舌妇。
现在我们变了,现在我们是晚上九点钟,家务事干完——你们知道两广一带的妇女比男人辛苦得多,九点钟才收拾完家事——干啥呢,小东西也干,练腰鼓,带着咱们盘鼓队打盘鼓,一人一个,前面一个大的,挺重的。
像我这个年龄,我背一会就背不动了。
人家妇女说不仅我们精神面貌改了,我们身体也好了,过去的毛病没了。
说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打牌了,现在是有点当地的什么哪个商店开张啊,有点红白喜事,就把她们给请去了。
不仅是我们自己精神面貌改了,我们身体好了,我们还挣钱了。
特别感谢这衡老师,我想把这话带给他,你看他没在这儿(现场)。
没关系啊。
农大这个副教授(何慧丽),她其实是兰考县常委,八年的副县级干部,从当年下去职挂职当副县长,现在当常委,她在基层工作了八年。
我们的很多事情——我刚才说感谢各界朋友,有很多人,你们说他是文化人,你们说他是教师,但他们的那个教书的课堂,不仅仅是在高校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很大程度是行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是在民间,是在人民之中。
这其实才是人民教育,特别是像他们这种农业大学和我们这种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的教师,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是来源于乡野之中,我们(还算是从事)中国的农业农村教育么?但是得亏还有这样的人,有衡双喜这样的老职工,一个老退休职工能纵横十五省,带着六十个村的妇女文艺队,比我们多少文化局、宣传部要干的事——当然,这也不归宣传部管。
这个老先生干的事呢,至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积极的正向的补充。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看来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感谢衡老师。
那我想呢在我们培田,能有这么好的文化保存,将来我们工作深入下来以后,我们一定会了解很多民间起着重要作用的人。
如果要先再多表示一下感谢,还得表示一下对二十一世界教育研究院的感谢,对西部阳光的感谢,对正荣集团的感谢。
因为他们都是积极参与者,在座的还有很多朋友,都是积极参与者。
但是我是事先看了那个王丽老师你的文章,我觉得获益良多,我们得多有您这样的知识分子。
我时常感觉到对我来说时不我待,我今年60了,眼看着就要退了,老是觉得呢有一大摊子的事没来得及干,时不我待的感觉特别强烈。
但是每次跟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老是觉得特放心,因为,很多人都在做这件事,这个不用太担心,为啥呢,每当在这种场合,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你会有一种相当强的场,那种人气。
南山书院这种几百年、凝聚了人文感的那种地方,如果没有这种人心向善,没有这种崇尚生态文明的理念的这种文气,你就在这种地方是呆不住的,这个场和你是互斥的。
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地讲风水,其实风水从科学角度来说就人和自然如何和谐。
在这样的地方,你对面是笔架山,门前是一条小溪,身后的自然环境是层峦叠嶂、灌木丛生。
我们在这种地方,用什么样的人文才能形成一种气场,一种人文场,能够结合起来,能够使它传承发扬,能够不断走得下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在中华这块土地上得以发扬,可以再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成为世界文化民族之林中的一支。
我们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是虚无主义,不是逐渐把它泯灭,这些事情要靠大家做。
刚才说到第三条感谢社会各界的朋友的时候,特殊强调几位,我觉得应该有贡献的朋友,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我其实来之前就在香港,因为不仅是给学校讲课,还在香港那个大基金会给他们工作人员讲了一课,接着我就说我要到福建闽西山区有一个五百年客家文化、并且是有很多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地方去召开一个生态文明的研讨会并给社区大学揭牌,那个基金会的总裁立刻就问我说:你们需不需要我们介入啊?我说当然需要哪。
他说好那你先去啊,看看回来以后是不是有一个什么项目咱们可以结合起来做。
其实海外的很多华人,对于我们积极的保护我们的文明传承,发扬我们的文化传统的这种工作是有极大的热情,所以我们不孤立。
我们也不是说好像仅仅大家大冷天跑到一个村里来冻一冻,然后咱们就好像有点什么那种光荣的感觉,不是那么个事。
我们得靠不断的把人心往中华民族文化崛起上引,我们才能真正活的像个完整意义的人。
这就要用一句老话来说,大家都知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这跟中央的一个重要判断有关,说我们现在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温饱阶段,开始向小康社会迈进。
什么叫小康,温饱阶段过去了,就意味着你衣食足了,你仓廪实了。
大家也知道,农口同志可能比较注意哈,当国际上发生粮荒的时候,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闹粮荒,中国说我们已经存了年产量的接近百分之四十。
我们仓廪实,所以你们看哈这都是大实话,衣食足,在座的各位都有衣服哈,虽然冷点,大家多穿点衣服就行。
仓廪我们是实的,我们有历史上最高的粮食库存。
衣食足得知荣辱,仓廪实得知礼节。
以前我们说很多人手指缝里都是黑泥儿,甚至是血丝,干了很多事情,那是以前。
现在要知礼节,要知荣辱,所以八荣八耻中央提出,你看看咱们培田的这个乡村民约,也写着八荣八耻。
如果你们看看,如果大家有功夫,满村看看对联,其实大部分对联都是教人荣辱,教人廉耻的,都是教礼义的,今天讲八荣八耻是归纳我们几千年中华文明传统的归纳,但如果各位在这儿找,能找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