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课件0528332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件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件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 的礼仪场所”,先农坛在清朝也一直拥有同样的地位,因此 可以看出,清朝也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本题选B项; 材料只显示了清朝承袭农耕文明,但没有其他制度沿袭明朝 的信息,故排除A项;清朝承袭农耕文明并不是说满洲贵族 成为农耕者,C项说法错误;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在当时要 先进,故沿袭农耕文明也是顺势而为,不存在刻意笼络反清 政治势力一说,故排除D项。 答案:B
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 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设内 阁,清朝增设军机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政 权空前强化,严重阻 治 碍了新经济因素、新 思想的发展,迟滞。一方面,农 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 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 经 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 济 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 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 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 潮流。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政治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 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 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 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与面临的挑战
1.(2014·高考山东卷)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 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解析: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 方制度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郡县两级制到 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逐 渐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 体现,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 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课件

第八十页,共87页。
第八十一页,共87页。
第八十二页,共87页。
第八十三页,共87页。
第八十四页,共87页。
第八十五页,共87页。
第八十六页,共87页。
第八十七页,共87页。
第一(dìyī)部分 通史整合 专题突破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页,共87页。
第3讲 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huīhuáng)与迟滞
自主(zìzhǔ)学习•通史整合
热点考向•活化(huóhuà)思维
第二页,共87页。
第三页,共87页。
第四页,共87页。
第五页,共87页。
第六十八页,共87页。
×
[解题(jiě tí)流程]
第六十九页,共87页。
第七十页,共87页。
第七十一页,共87页。第七十二页,共87页。第七十三页,共87页。
第七十四页,共87页。
第七十五页,共87页。
第七十六页,共87页。
第七十七页,共87页。
第七十八页,共87页。
第七十九页,共87页。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
对接一轮
固本培元
第六页,共87页。
第七页,共87页。
第八页,共87页。
第九页,共87页。
第十页,共87页。
第十一页,共87页。
第十二页,共87页。
第十三页,共87页。
×
第十四页,共87页。
×
第十五页,共87页。
×
第十六页,共87页。
×
第十七页,共87页。
×
第二十九页,共87页。
第三十页,共87页。
第三十一页,共87页。
第三十二页,共87页。
第三十三页,共87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2)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行省(1)地方废,设。

三司地方上设(2),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限制。

南书房.康熙时期:设2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中国古代通史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1.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 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 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2)批判封建专制 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 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 他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 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 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时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 明朝中期出现,到清朝进 间 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步加强 目 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 的 统治基础 专制统治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 作 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 用 在封建社会后期对生产力 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发展起阻碍作用 导致中国的落后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 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 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2.如何评价早期启蒙思想
(1)积极:①提倡民主,反对民族压迫和君主专 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②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 的思想,形成了带有反封建性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对后世民族资产阶级影响深远。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篇 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1-3 知识整合

人教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篇 第3讲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1-3 知识整合

解析
明太祖废除宰相之后,所有的事务皆由皇帝直
接裁决,皇帝与官员之间缺少了缓冲的空间,导致君臣矛 盾尖锐,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统治阶级腐败的信 息,故A项错误;此时三纲五常是加强的,故 C项错误;商 品经济与君臣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 D项错误。
2.[2017· 洛阳统考]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 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 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 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 )各省。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D.已失去其绝密特征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信
息“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 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可知,材料旨在强 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故D项符合题意。 A、 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虽然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极其复杂,但并非无法解释, C项 错误。
5.[2017· 广东七校联合体二联 ]黄宗羲言:“惟夫国之 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 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 上言论( )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百姓认为是的,君主与大臣不
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 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所以 C项不符合题 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 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 D项说法错误。

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课件(85张)

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课件(85张)

4.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 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解析:B对:由材料“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 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 惰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A错:明朝晚期没 有产生资产阶级。C错: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 现象日益严重。D错:明朝时反正统思想处于萌芽状态,还 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
3.思想文化 (1)思想: ①王阳明“心学”: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 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 ②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 张个性自由。
(2)科学技术: ①《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 的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 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①文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②戏曲:明朝时,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 活内容。 ③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 1.政治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 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 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 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三历史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专题微

高三历史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专题微

专题微练3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文综)“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的时候,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六部官员的品位得到相应的提高。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2.(2016·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

这一规定旨在(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6·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

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

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

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及整顿地方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要求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而B、D两项是缺点,所以B、D错误;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

1.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提示:废除丞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
2.明朝的内阁制与之前宰相制相类似。( × )
提示:在宰相制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 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 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5.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有一定的决策 权。( × )
提示: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 权。
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的政治制度。( × )
提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 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两种文明制度分别与当地的大河文明和海洋 文明相适应,但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7.手工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表 现。( × )
提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 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8.闭关锁国是禁绝对外贸易。( × )
提示: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 政策的实行。( × )
3.商业发展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 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等地区, 工商业 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 区域性 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 (5)政策:对内继续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 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K12课件
10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 “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扩充监 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 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 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 成为地方最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
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
K12课件
11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 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 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K12课件
12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 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 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 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 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第一部分通史专题突破 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1-3

02 高效课堂合作探究
全程互动导学,活化学科思维
考点一 通史主干整合
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提炼要点,扫除盲点 [主干知识]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______,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 行的________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 内阁出现, 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关注史学前沿
名家连线,视野拓展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 有系父子、 兄 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 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 权; 后又设六科给事中, 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 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 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 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
[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这样做的目 的是什么? 提示:加强中央集权。
练习 1
[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
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 此类现象在清乾隆 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
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总量 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封建政 展,市民文化取得辉煌成 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 就,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关政策, 中国已经开始落后 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 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抨击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君主专制程 度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理学占据主导地位。专制、闭关和抑商等政策导致中 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后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有利于 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 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考内容与模块整合 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学案

板块整合(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特征归纳]先秦是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政治上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主要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

分封制走向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从经济上看,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型。

主要表现为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3)从思想上看,由礼乐文化到诸子百家。

法家的“集权”和“法治”为秦走向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从政治上看,国家统一和适应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必要。

(2)从经济上看,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源。

为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还实行了抑商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第二步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第一部分模块一中国古代篇第二步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即时训练1.(2015·江西赣州二模)明朝时,有“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头叩拜矣”的记载。

这主要反映了( )A.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奴仆身份而存在B.手握国家利器的官员仰仗皇帝的家奴C.宦官专权严重加剧了封建政治的腐败D.宦官借助专制皇权以抬高自身的地位解析:选A。

材料说明“内官”作为皇帝的代表,公侯驸马这些官僚贵族都要对其“回避之,且称以翁父”,大臣则对其“并头叩拜”,这实际上表明官僚贵族是作为君主的奴仆而存在,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宦官专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宦官地位提高背后反映的是皇权的提高,故D项排除。

2.(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

著于城内拔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九康熙十六年十月癸亥条)。

该谕旨的目的是( )A.选拔侍从陪皇帝作诗写字B.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C.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南书房设立的背景,目的是削弱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

作诗写字是表面现象,故A项排除;成立机要秘书班子,帮助皇帝理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B项错误;康熙年间已经不存在丞相,故C项错误。

3.(2015·江苏海安中学高三四模)“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为市日,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C.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发展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解析:选D。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内容与模块整合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学案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内容与模块整合板块整合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学案

板块整合(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阶段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特征归纳]先秦是我国秦朝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大一统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表现为汉赋;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从政治上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主要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

分封制走向崩溃,宗法制遭到破坏,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集权。

(2)从经济上看,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型。

主要表现为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3)从思想上看,由礼乐文化到诸子百家。

法家的“集权”和“法治”为秦走向统一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认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从政治上看,国家统一和适应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成为必要。

(2)从经济上看,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源。

为保护分散的小农经济,封建政府还实行了抑商政策。

最新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单元高效整合教案

最新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3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单元高效整合教案

第3单元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发展的观点把握历史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三、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1.经济新现象(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

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

2.原因(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2)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3)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4)“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5)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四、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1.李贽自称为异端,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2.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做学问一要在儒家六经的范围内,二要切合时务,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经世致用”。

4.王夫之反对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在治学上,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在哲学上,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且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折射出的政治、经济特点明清时期以李贽、黄宗羲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将矛头直指理学,反传统、反教条,批判封建专制,主张学以致用、“工商皆本”。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课件
1.思想的发展 (1)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但日趋僵化。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提出“致 良知”。 (2)进步思潮的出现 A.背景 ①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上,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上,西学东渐的影响。 B.概况 ①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jīnɡ shì zhì yònɡ)”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第十八页,共26页。
2.(2017·山西康杰模拟)乾隆时规定:到退休(tuìxiū)年龄,主动申请退休 (tuìxiū),获准退休(tuìxiū)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 (tuìxiū)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tuìxiū),但即便获 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tuìxiū)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 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九页,共26页。
3.商业的发展 (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集市广泛分布。 (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 (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特征。 (9)赋役制度,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hébìng)起来征收,二是 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专题讲座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

[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古代篇专题讲座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贯通专题知识整合重组类比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2.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3.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1.秦汉秦始皇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员;西汉武帝时期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2.隋唐监察制度更完善。

3.宋、元、明、清宋代设立通判监察地方官;元代设御史台,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唐代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妇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享誉世界的手工业1.基本形态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明清实行。

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

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课时强化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2.(2018·某某省某某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

3.(2018·某某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神宗时内阁首辅侵夺六部之权。
②实质: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与六部权力并重;设六科给事 中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 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凌驾于法律和 司法机关之上的,直接服务于皇权。
特 征
主干排查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除丞相
归纳知识·点拨规律
①概况: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②意义: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
①概况: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明宣宗 时内阁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拥有“票拟”权,但皇帝拥有“批红”权。
3.商业的发展 (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出现票号,长途贩 运贸易兴盛。 (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城乡商业繁荣,普通 集市广泛分布。 (4)区域性商人群体壮大,长途贩运贸易长足发展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5)地区性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出现;各地市场联系密切,地域分工趋势显见。 (6)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出现近代化的曙光。 (7)在正当的中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地位。 (8)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商品经济呈现出发展和制约并存的 特征。 (9)赋役制度,明朝后期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两种显著趋势,一是将赋和役合并起来征收, 二是用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
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 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皇权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皇权达到了空前的膨胀。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1)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②职能: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 ③特点:临时性: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其任命、职务没有 制度上的规定。 机密性、高效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机密性强。 封闭性:军机大臣跪奏笔录,没有决策实权,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 1.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永佃制和押租制发展, 佃农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 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2)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④影响: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
发展的重要标志。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 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 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 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4.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特征: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 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2)制约因素 ①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②经济:固守农耕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③思想: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萌芽的成长。 ④政策: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 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另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阶段特征
主干排查
随堂演练
阶段特征
阶段 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明确阶段·掌握特征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 政治 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进一步巩固;奠定近现代中国政治版图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成为主导,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 经济 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加强。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 思想 蒙思想产生;西学东渐开始;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文学、绘画、戏剧 文化 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文艺大众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完 备阶段,但未形成近代科技,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 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自守,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外交 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潮流,影响了古代 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 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 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 展和提高。 ②消极: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政治上,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 思想文化上,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