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作物栽培学总论大纲
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第三节: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一、农业的发生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1.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2.作物栽培学总论与各论的关系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栽培的研究法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四、作物的分类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作物引种的概念和理论 2.作物引种应吸取的教训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作物引种的基本原则2.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分类第四节: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1.我国古代农学思想:“天、地、人”合一2.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的表现第五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2.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价1.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2.我国的种植业结构 1.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3.我国大田作物的生长状况4.我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第六节: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三、粮食安全法1.农业的发展历程1.可持续农业的含义2.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5.生物技术与作物改良第一章、绪论四、可持续农业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1.高产研究与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2.作物品质改良及安全食品生产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新型栽培制度建立4.农业信息化及精确定量栽培第一章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第二节:作物的器官建成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三、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关系以及不同1.作物生长的四个时期2.S型曲线1.作物生育期概念2.作物生育期的概念一、种子萌发二、根的生长1.根的功能2.根系的类型3.影响根生长的条件4.种子的寿命和种子休眠4.根的生长过程2.茎的机能1.茎尖分生组织的作用三、茎的生长四、叶的生长4.作物茎的生长过程5.影响茎、枝生长的因素1.作物叶的分类3.作物茎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2.作物叶的生长过程3.影响叶生长的一些因素第二章3.作物的物候期概念1.作物种子分类2.作物种子萌发过程3.种子发芽的条件五、花的发育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2.作物的种子和果实3.种子和果实的发育4.影响种子和果实发育的因素1.果实的结构2.开花、授粉和受精的定义3.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的外界条件1.花器官的分化第三节: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第四节: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1.作物感温性及春花作用2.作物感光性及光周期现象3.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1.形态和结构的变化2.生理生化的变化2.光敏色素的变化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1.地上部与地下部物质的相互交换2.地上部与地下部重量保持一定比例3.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对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不同1.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2.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四、作物的器官平衡第二章1.引种上的应用2.栽培上的应用1.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发展3.在育种上的应用第五节: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二、作物群体的结构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1.群体与个体的关系2.群体的水平结构3.群体的垂直结构4.“大田切片法”5.生长分析1.作物种群的大小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二节: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三节:作物产量的潜力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构成因素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一、源、库、流理论1.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2.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 1>.收获营养器官的作物2>.收获种子的作物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一、作物品质二、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1.源第四节:作物品质及其形成第五节:作物品质的调控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1.太阳辐射与光和生产潜力2.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3.水资源与光温水生产潜力4.土壤资源与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第三章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2.库3.流1.提高品种的光和效率3.降低呼吸消耗4.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2.提高作物群体的光能截获量 1.概念2.评价指标3.主要类型1.糖类的形成与积累2.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3.脂类的形成与积累4.维生素的形成与积累5.一些特殊物质的形成与积累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1.常规育种与作物品质改良2.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质3.品质优异的作物品质资源的利用 3.品质随化肥的变化4.灌溉对作物品质的影响5.生长调节剂对改善品质的作用 7.收获期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2.品质随种植密度的变化6.病虫害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品质随播种期的变化第一节: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作物与光的关系一、作物的自然环境二、作物的人工环境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3.光谱成分对作物的作用1.环境因素的分类2.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章1.光照强度的作用2.日照长度的作用第三节:作物与温度的关系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2.目前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2.土壤因素3.地形因素4.生物因素5.人为因素1.气候因素2.主导因素3.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1.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2.改善光合性能是作物增产的根本途径1.作物对光能的利用1.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2.光合性能的基本规律及其调节1.光合性能的概念以及与其产量关系2.作物的“播性”与春化处理3.作物的基本温度4.地温与作物根系生长5.温度与干物质的积累1.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6.积温与作物的生产2.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1.低温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2.冻害、冷害与霜害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性与抗寒性的锻炼4.抗寒的农业措施1.作物的抗寒能力2.作物对高温的适应性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作用第四节:作物与水的关系第五节:作物与空气的关系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CO2浓度与作物产量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第四章1.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CO2平衡2.作物的抗涝性2.作物抗旱性的特点3.有限水分亏缺下作物的补偿效应4.抗旱锻炼1.旱害2.涝害及作物的抗涝性1.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性及作物的抗性1.涝害对作物的影响2.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对气候灾害的影响4.对土壤肥力和肥效的影响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对作物布局和副种指数的影响6.对病虫害的影响3.作物水分利用率1.作物对水的反应2.作物的水分平衡2.关于污水灌溉问题1.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2.水体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临界浓度2.关于共生固氮1.CO2对作物的生态作用2.二氧化碳、氟化物和氮氧化物3.臭氧4.酸雨1.温室效应第六节:作物与土壤的关系第四章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3.土壤生物性质与作物的生态关系二、土壤污染与作物2.土壤化学性质与作物的 生态关系1.土壤物理性质与作物生态环境的关系2.土壤水分3.土壤空气4.土壤温度1.土壤地址和结构2.作物与土壤养分3.作物与土壤有机质1.作物与土壤酸碱度1.土壤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第二节: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第三节:播种与育苗技术1.最少养分律2.报酬递减律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二、施肥技术第五章1.轮作倒茬2.增施有机肥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二、作物种植方式3.深耕改土和客土改良第一节:作物栽培制度一、土壤培肥技术:措施二、整地技术 4.因土施肥和测土配方施肥1.撒播2.条播3.穴播一、播种技术:播种方式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4.精量播种第四节:营养调节技术3.养分互作律1.施肥原则2.施肥量的确定性和推荐施肥技术1.营养结合的原则2.营养平衡的原则3.安全生态的原则4.经济高效的原则3.肥料的种类1.有机肥料2.无机肥料3.微生物肥料4.施肥时期1.基肥2.种肥3.追肥5.施肥方式1.全层施肥2.表层施肥3.集中施肥4.根外追肥第五节:水分调节技术一、水分吸收规律二、灌溉方式与技术第五章第九节:收获技术一、收获时期的确定二、收获方法三、产后处理和储藏2.摘取法 3.倔取法1.刈割法第六节: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一、杂草防除技术第七节:覆盖栽培技术一、覆盖的作用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1.提高土壤温度2.保墒1.秸秆覆盖2.地膜覆盖3.沙石覆盖。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栽培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如何科学地种植和管理各种作物,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章将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土壤和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和气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基本要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提供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而气候则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节奏和发育过程。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调控和管理。
1.1 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土壤是支撑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根系生长、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
土壤的质地、结构、肥力和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因此,在作物栽培中,要根据不同土壤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土壤处理方法,如施肥、翻耕、改良土壤结构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适应作物的需求。
1.2 气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以来的天气现象统计规律,包括降水、温度、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如水稻适应高温多湿的气候,而小麦则适应寒冷的气候。
因此,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根据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如调节灌溉水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等。
二、作物栽培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作物栽培技术是指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要依据作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合理选择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2.1 合理施肥施肥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措施之一。
根据不同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化肥和有机肥进行施用。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
2.2 适时灌溉灌溉是指通过人工方式给作物提供水分,以满足其正常的生长需求。
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含水量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因缺水或过度灌溉而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1章
二、 作物的分类
♦ 按生物学特性分类
ө 按作物感温特性 喜温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耐寒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ө 按光周期反应特性 长日照作物: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短日照作物: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日中性作物:荞麦、豌豆等。 ө 按光合作用CO2同化途径 碳3作物:稻、麦、大豆、棉花、油菜、蚕豆等。 碳4作物:玉米、高粱、甘蔗、四倍体黑麦草等。 ө 按作物感水特性 水生作物:莲藕、菱、萍等 。 喜水作物:水稻、茭瓜等。 耐涝作物:高粱、麻等。 耐旱作物:粟、棉花等。
♦ 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作物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形态建成与生理 生化规律。 ♦ 环境变化规律
温、光、湿、气、矿质元素等的季节变化与区域变
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栽培管理规律 播栽期、密肥水、化学调节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效 应及其与环境的耦合关系。
二、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目标
依据前述三大规律,采取栽培措施,使各生产要素合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类作物
大豆(黄豆)、蚕豆、豌豆、绿豆、红小豆等。
⊙ 薯类作物
甘薯(红薯)、马铃薯(土豆)、木薯、山药、芋等。
⊙ 纤维作物
棉花、红麻、黄麻、苎麻、大麻、亚麻、剑麻等。
⊙ 油料作物
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蓖麻等等。
⊙ 糖料作物
甘蔗、甜菜、甜叶菊等。
⊙ 嗜好类作物
烟草、茶、咖啡、可可等。
♦ 禾谷类作物分布
♦ 豆类作物分布 豆类作物类型多,最大规模种植为大豆,而蚕豆、豌 豆、红豆、绿豆的面积较小。
全世界大豆面积7010.3万公顷,美洲占73.8%,亚洲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第一章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2.经济产量 是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量。
由于人们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主产品不同,其产品器官也不同。 如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以籽粒干重表示,棉花为种子纤维, 黄麻是茎秆的韧皮纤维,烟草以叶片干重表示,苜蓿则以地上部分 干重来表示,甜菜、马铃薯等习惯分别以块根、块茎的鲜重表示产 量(根据需要亦可以折算为干重表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①漏光损失 ②反射及透射光损失 ③光饱和浪费 ④环境条件不适
因为经济产量的绝大部分不是由先形成的非经济产量转化而来的, 而是在经济产量形成期直接形成的。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如稻、麦类、玉米等作物,经济系数的生理实质是群体花前和 花后两个时期物质生产积累量的比例的反映。
生物产量高是经济产量高的基础,对稻、麦类等以籽粒为经济产 量的作物,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可能出现负相关。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3.生产的连续性 作物生产是连续的生产过程。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上茬 和下茬作物都是紧密相连,互相制约的。 对土地只用不养,会导致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4.系统的综合性 作物生产的复杂性要求用整体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要求有 多学科协作,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互关 系,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发挥作物生产的总体效益。
3.绿肥及饲料作物
4.药用作物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2018作物栽培学-总论1 - - 副本 (1)
3中亚起源中心包括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
尔、阿富汗、塔吉克、乌兹别克及天山西部
4近东起源中心包括小亚细亚中心部分,外高加索、伊朗
和土库曼高原
5地中海起源中心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
8南美起源中心 (a) 智利起源中心 (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
马铃薯等
花生、烟草、木薯、海岛棉等
花生
油菜
向日葵
芝麻
(6) 糖料作物(Sugar crops)
主要是南蔗北甜。
–其中,南方的甘蔗(Sugar cane)属禾本科。
–北方的甜菜(Sugar beet)属藜科。 –另外,还有兼用的禾本科的甜高粱。
–近年,少量发展了专为糖尿病人用的甜叶菊。其叶片 中所含菊糖极甜,但不被人吸收。
(7) 其他作物
植物生产
种植业
农 业 生 产
微生物生产
微生物产品
动物生产
动物产品
养殖业
作物生产是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 为有机物的生产,是第一性生产。
生态学“1/10”定律
2000 World Food Supply
5.2 billion gross tonnes; 2.5 billion tonnes dry weight Edible dry matter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解 字:
稼
禾+家(宀+豕 shǐ,房内有猪)
瓦维洛夫(1935)提出作物起源八大中心
作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1935) 起源中心
1中国起源中心
主要作物
粟、黍、稷、稗、大麦、大豆、荞麦 等
2印度起源中心
(2a 印度一马来亚起源中心)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
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
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
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
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
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
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学总论
Ⅵ. 近东中心
Ⅶ. 地中海中心 Ⅷ. 非洲中心
Ⅸ.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Ⅹ. 南美洲中心 Ⅺ. 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Ⅻ. 北美洲中心
(三)起源于我国的农作物
大豆、粟、苎麻、黄麻(圆果种)、苘麻、竹庶、薏苡以及 某些粒用豆类。
大豆
亚麻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 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以及小麦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 广泛存在,说明油菜、小麦的某些栽培种可能起源于中国。 我国西南山区广泛存在着野生稻的资源,因此我国也应是栽 培稻的起源中心。 粟是我国古代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
水果:总面积4633.6万公顷
35.1 663.3 2157.8 943.6 833.8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其他
蔬菜:总面积3703.8万公顷
蔬菜分布于广泛地区,有一定设施栽培面积。
367.9 490.4
401.2 2444.3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分布区域
二、中国栽培作物分布
(二)栽培作物的分布
花生
油菜
水稻
(四)起源世界其他国家的作物
玉米原产美洲,1494年哥伦布从美洲回来后才传入欧 洲,辗 转传入中国的时间最早估计也在16世纪中期。 南瓜则是美洲植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才开始在 美洲之 外的地区传播。
玉米
南瓜
苹果原产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及南高加索一带,传入我国在元 朝末年,当时只有在宫廷才可享用。
油菜 我国油菜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四分之一,占全国油料作物面积50%。 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占70%),包括:安徽、四川、江西、湖南
、湖北、江苏、浙江
其它产区:贵州、河南 冬油菜产区:黄河以南 春油菜产 区:内蒙古 单产最高省:江苏、湖北
作物栽培学 总论第一章 绪论
扩大为19个起源地区
中国属第12地区
达灵顿等,1945
修改瓦维洛夫的8个中心为12个中心
中国属第7中心
茹科夫斯基,1968
提出大基因中心,分世界为12个大中心
中国属第l中心
佐哈利,1970
主张10个中心
中国属第1中心
哈伦,1971
主张分A1A2,B1、B2及C1C23个中心及3个“无中心”
研究对象:作物栽培学是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作物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性质:农业自然科学。
特点:综合性:综合运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土壤肥料学、耕作学、植物病虫草害防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不断形成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实践性:研究作物栽培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作物生产实践;应用性:作物栽培学不是基础研究学科,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
教案
章节
总论第一章绪论(8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理解作物栽培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了解我国在作物起源中所占的地位,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以及各自的特点,能够对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简单的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与任务,掌握作物的分类。
难点:作物栽培研究法的应用。
§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5学时)
三、我国作物的来源
(一)本土作物
稻、小麦、裸燕麦、六棱大麦、粟(谷子)、稷、黍、稗、穇子、高粱、大豆、赤小豆、山黧豆、荞麦、苦荞、山药、芋、紫芋、麻芋、油菜、紫苏、大麻、苎麻、苘麻、红麻、中国甘蔗、紫云英、草木樨等。
(二)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蚕豆(胡豆)、豌豆、绿豆、黑绿豆、芝麻(胡麻、油麻)、红花(红蓝花)、苜蓿。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作物栽培学 绪论
3、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
复习思考题
4、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是哪 些?
5、简述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
6、简述我国南方地区作物生产的特点 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1.2.2 按作物的生理生 态特性来分类
• 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来分类
• 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性 作物。在引种时需加考虑。
• 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不 同来分类
• 可分为C3植物、C4植物和CAM(景天酸代 谢)作物。
1.2.3 根据植物的科、 属、 种分类
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为 国际上所通用。用双名法对植物进 行命名时,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 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 姓氏缩写。
途径一:理想型的培育
即改进作物本身利用光能的形态和生 理特性,培育出高光效的理想类型。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①对株型叶型等形态的改造
即从株型、叶型等形态上改变作物的受 光态势,使作物的个体或群体内各叶片 都能均匀地、较多地截取日光和二氧化 碳,从而提高光合速率。
例子: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国际稻
2.3 作物产量的来源
•按照植物生理学的观点
•作物产量 = (光合面积×光合速率 ×光合时间-光合产物消耗)×经济 系数
2.3.1 光合面积与产量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 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功能叶面积的总和 (功能叶面积/土地面积)。
●最适叶面积指数:马铃薯为3.5~4, 玉米为5,小麦为6~8.5,水稻为7~9。
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 枝荚数、每荚实粒数、粒重
最新作物栽培总论概述讲义
作物栽培总论第一章概论第一节绪言一、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于农产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须的生活资料。
作物生产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这是由于作物生产不但直接供给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且还要供给农业中的畜牧业、渔业等所需的饲料。
可见,作物生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物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吃饭穿衣的大事,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古人曰:“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可见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人民生活中所消费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由作物生产提供。
穿衣在人民基本消费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服装原料的80%来自作物生产,合成纤维仅占20%左右。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保安全意识的加强,人们将会越来越喜欢可以再生的、经济的植物纤维。
由此可见,作物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目前,我国约40%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但有些轻工业,如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的原料只能来源于农业,且主要来自作物生产业,所以农产品在我国工业原料中占有较大比例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未加工的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下降,对农产品加工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目前人们直接消费的某些农产品今后需要加工后才能进入消费。
可以预计,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轻工业的发展仍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特别是经济作物的生产状况。
因此,发展作物生产业,必将推动我国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后者的发展反过来必将促进作物生产业进步。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绪论1-2
初生:烟草、稻
(4)印度斯坦(南亚)
初生:稻、甘蔗、黄麻、绿豆、豇豆、棉、热带水果 (5)中亚细亚 (6)近东 小麦、豌豆、 小麦、黑麦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7)地中海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生长发育研究法: 生长发育研究法是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的基础上形 成的。 生长发育研究法的做法是,根据器官形成规律,调查各营 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 化(禾谷类作物)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或 花芽)分化数、退化数(或脱落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 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 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
相关期刊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玉米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杂交水稻 作物杂志 中国马铃薯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本章重点:
绪论
作物生产和作物学的地位,作物的起源、分类 与分布,作物栽培学性质。 难 点: 作物生产的本质与地位,作物栽培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
玉米、高粱、粟、黍、薏苡等;蓼 科的荞麦。
玉米
高粱
粟
第一章 绪论
3、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3.1 作物生产的特点
作物种植的地域性
作物种植的季节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物生产的持续性
作物生产的综合性
作物生长的周期性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3.2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第1章 作物栽培学绪论
作物的起源
我国作物的来源 本土作物:水稻、小麦、裸燕麦…… 引进作物: 公元前100年前后从中亚和印度一带引入的作物 蚕豆、豌豆…… 西汉外交家张骞,丝绸之路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古代农业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作文明灿烂辉煌… 汉代《氾胜之书》 、魏国《齐民要术》 、北宋《陈旉 农书》 、…… 先秦《吕氏春秋》:“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 也,养之者天也……” 清代《农丹》:“天有时,地有气,物有情…悉以人事 司其柄。”
Crop science
Crop science is a diverse discipline that encompasses research, extension and teaching related to the genetic improvement,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gronomic and turfgrass crops.
VIII.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VIII.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IX.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
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专用小麦 • 专用玉米 • 高油大豆 • 棉花 • “双低油菜”(芥酸、硫代葡萄糖甙)
• “双高”甘蔗
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 专用小麦:重点区域为黄淮海、长江下游和大兴安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 满足粮食需求,保证食物安全 • 提高作物产品的质量,增加供给的多样性 • 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 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作物栽培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 • 由传统的称量、基本形态生理分析向细胞、亚细胞、 激素、酶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 • 内容向作物产量、品质、作物生长环境,以及与农产 品安全有关的农艺、生理、生态和调控技术扩展; • 层次从群体、个体、组织、器官、细胞,一直延伸到 分子; • 方法从形态解剖、生理生化延伸到分子生物学和纳米 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低温冷害
黑龙江省积温带
>10活动积温带
项目 1
2
3 45
6
1、作物生育进程中各部器官及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以及 作物高产群体形成过程中分阶段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质量指 标。
2、将高产、高效群体形成过程中作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群 体内个体之间、个体内各器官之间的矛盾进行综合分析,确 定正确的技术措施。
3、根据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逐步实现调控技 术的模式化、规范化。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2、地形地貌复杂:北南大小兴安岭和张广才 岭、老爷岭两大山区,东西松嫩和三江两大 平原。全省森林茂密,覆盖率35.5%。大小兴 安岭、张广才岭三面围绕松嫩平原。全省土 地总面积中山地占4.3%,低山地21%,台地 (漫岗)13.3%,平原39.1%。由于地形地貌 的差异,形成了北部丘陵漫岗区域、东部三 江低平原区域、东南部山地区域、中南部松 嫩高平原区域、西部松嫩冲积平原区域。不 同的地形,通过对光、热、水、土再分配的 影响,使各区形成了各自的农业生产结构和 不同的栽培制度。
(四)作物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基础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形 态学、生物化学和地学
方法学科:生物统计学、理化分析、田间试验
交叉学科:作物育种、营养与施肥、灌溉、农 业气象、农业机械、土壤耕作等
新兴学科:运筹学、系统论、信息学、控制论 等
生产检验:农技推广、农业开发
三、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
(一)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性
城以南及 平原和牡丹 以北地
东宁县 河谷平原 区
15.4 28.1 31.1
> 2100 > 1900 <1900
讷河、 鹤岗以 北、嫩 江、伊 春以南 和大小 兴安岭 向平原
嫩江、 伊春以 北、乌 伊岭以 南、大 小兴安 岭山体 部分
爱辉、孙 吴、逊克、 嫩江、北 安、德都、 铁力、嘉 荫、呼玛 的部分山 边地区
作物生产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生产过程,是 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衣食、 为工业提供原料、养殖业的饲料来源,是社会 经济稳定发展的的必要保证。
作物生产是社会性的生产,并不是简单的技术 生产。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离开作物生产, 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将无从谈起。
(二)作物栽培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2、强烈的季节性 3、紧密的连续性 4、对土地的依赖性 5、系统综合性 6、技术的实用性
(二)黑龙江农业气候特点
1、光照资源丰富
(1)年总辐射量:黑龙江年总辐射量98~120 (Kcal/cm²)光合有效辐射量52~55(Kcal/cm²
)。3~9月份作物生长季内光合有效辐射较好。
(2)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略低于华北 平原。
(3)日照长度:因季节而异。春季日照逐渐 变长,夏季达最长,之后又变短,冬季最短。
农业气候区
温暖 温和 温凉 冷凉 寒冷 高寒
>10活动积温
包括地区
占全省耕地 面积(%)
>2700 > 2500 > 2300
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 讷河、
大庆南部 安达、巴彦 克山、
泰来、杜 一线以北, 海伦、
蒙、三肇、 宾县、双 城、五常
富明绥裕水化、、、依望富安奎锦、、罗 南北 第以 二
西北、阿 以南及三江 积温带
1、气候影响作物的地理分布
2、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当地的作物种植制度、 栽培措施及引种和育种方向的选定
3、气候条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 的形成
4、改善以至局部控制农田小气候,调控作物 生长发育
二、农业气候要素
(一)光能资源: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源 泉,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在作物体总干物质中, 有90~95%是光合作用合成的。
(一)农业气候资源概念
2、农业气候资源
是指自然提供农业生产获得产品的基本物质, 如能量(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空气等气 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组合。具体包括生长季节长 短、各界限温度起止日期和持续日数、积温、 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年日照时数、太阳 辐射强度、年降水量与分布等。这些因素及其 组合情况,形成了各种农业气候类型,在相当 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生产结构、作 物布局、熟制与耕作管理特点。
2、热量资源不足,地域差异明显
(1)气温:除北部呼玛、漠河属寒温带外, 大部地区属中温带。年均气温在-5~4 ℃,冬季 严寒漫长,土壤冻结期长达6个月,是全国温 度最低的省份。
气温的地理分布:随地势和纬度而变化。一般 地势和纬度越高,气温越低。一年中以南部的 平原和盆地气温最高,北部山地气温最低。
2、风
3、海拔:主要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分 布,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 降低1度。
4、坡度:5度以下适宜农耕,超过10度不便犁耕,15 度时失去作用。人力耕种以20度为极限。
二、中国农业气候特点
1、农业气候区域间差异显著
1)我国东南部农区光、温、水资源丰富,配 合较好,基本上是光温水同季。
(二)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但就一个地区而言,又 是一个数量上有限的资源。
2、农业气候资源具有时间分布上的不稳定性 和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3、农业气候资源具有整体性
4、农业气候资源与土地、生物资源相互作用, 相互依托。
(三)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光、热、水、气
自然因素
类型、氧分、水分等
土壤因素
土壤pH
作物
病虫、杂草
生物因素 微生物
高产、优质、高效和低成本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体系
作物栽培学分别以作物生理、环境生态、技术原理为理论基 础,以技术、环境、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动态关系为生长调控 主线,以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为主要目标,形成了 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本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作物栽培 理论体系。
经验记载
农艺探索
深入研究
作物栽培学
(二)我国作物栽培学的主要成就
1、作物栽培学理论方面的成就 (1)作物产量形成 (2)作物群体结构理论 (3)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4)作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5)作物科学基础理论
2、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成就
(1)多熟制配套栽培技术 (2)育苗移栽技术 (3)合理密植和水肥管理技术 (4)作物生产主要减灾技术 (5)区域化、规范化、模式化栽培技术 (6)优化配方施肥技术 (7)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化控技术 (8)作物叶龄模式建立及器官促控技术 (9)稀植栽培技术 (10)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应用
三、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向
1、满足粮食需求 2、保障食物安全 3、增加供给的多样性 4、实现可持续发展 5、提高作物生产效益 6、改善作物产品的品质
第二节 农业气候资源和作物分布
一、农业气候资源
(一)农业气候资源的概念
1、气候:通常指一个地区或地点在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地球表面)等因素的相互 作用下形成的有规律的连续大气过程,即由地 理位置决定的多年大气状态,包括平均状态和 极端状态。
2、降水的季节分布:在我国,降水夏季多冬 季少,6~8月降水量占53.3%,冬季占8.6%, 雨热同季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降水的季节性 分配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二、农业气候要素
(四)其它气候因素
1、纬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太阳辐射能投射到地球表 面上的分布,而影响温度与日照,从而影响作物的生 长和分布。
作物栽培学
农学院 赵宏伟
课程安排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三章 作物产量形成 第四章 作物的群体结构 第五章 作物的品质 第六章 作物生产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作物的概念 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
作物
广义作物
狭义作物
(二)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在地球上,全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通常由低纬 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在赤道地区的辐射比较均 匀。我国各地年辐射量变化于85~200Kcal每平方 厘米之间。一般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高原多于平 原。
作物所能利用的辐射能只占太阳总辐射的45~50%, 投射到叶层被反射、漏射等损失约占30%。
二、农业气候要素
气温与作物分布: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布状 况,常作为我省作物栽培界限。7月的月平均 气温21 ℃地带,是喜温作物能否栽培的界限。
2、热量资源不足,地域差异明显
(2)无霜期:我省无霜期短,从4月中旬到6 月末,自南向北陆续终霜。初霜在8月中旬到 10月初,自北向南陆续出现。我省各地作物可 生长期长短相差悬殊,长的在150天以上,短 的不足60天。
(一)黑龙江自然资源概况
4、土地肥沃,土壤种类较多:土壤有机质和 养分储量比其他省区高2~5倍。土壤耕层在 15~20cm。土壤肥力较高的黑土、黑钙土、草 甸土占全省耕地60%,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 中南段、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土壤有机质 2~6%;肥力较低的白浆土占11%,主要分布在 老爷岭、张广才岭和三江平原中南部,有机质 含量1%左右;风沙盐碱土占4%,主要分布在 嫩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漫滩和波状平原及湖泊边 缘地带;沼泽土占0.6%,分布在三江平原、穆 棱河、兴凯湖地区;盐碱土占5.8%,集中分布 在以安达为中心的松嫩平原西部的低洼闭流区。
(二)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三)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1、新时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 2、作物源库关系研究及应用 3、作物生长模拟及作物只能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4、多学科相融合的现代作物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