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陕西省黄陵中学(普通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语文试题(题后面直接带答案)第工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戮力(1ù)衣冠(guàn) 不悖(bèi)B.喋血(dié)刀俎(zǔ)漫溯(suò)偏袒(tǎn)C.莅校(lì)犒赏(kào)慰藉(jiè)嗔目(chēn)D.寥廓(liáo)玉玦(jué)长篙(hāo)拊心(fǔ)答案:C解析:A衣冠guān;B漫溯sù;D长篙gā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逻缉殒身不恤演绎大汗淋漓B.浸渍短小精捍潇洒步履稳健C.篱笆博闻强记忏悔屠戮妇婴D.尸骸黯然泣下踌躇和霭可亲答案:C解析:A缉—辑; B捍—悍; D霭—蔼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就此事件,我国新华社________发表严正声明,表示了中国政府在此类事件上一贯的明确态度。
②目前按照中央________,落实土地承包工作。
期间有成功的实践,也有难解的疙瘩。
③________中国政府放弃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对台独听之任之,就会遭到人民唾弃。
A.受权部署如果 B.授权布置只要C.授权部署如果 D.受权布置只要答案:A解析:受权,侧重点在接受权力做某事;授权:多指上级机关给某个下属部门一定的权力做某事。
部署:安排、布置,多指大的方面;布置:具体作出安排,多指小的方面。
第三句前后分句是假设关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却也无可奈何。
②再怎么优秀也会遇到对你的人,再怎么不堪也会碰上对你青睐有加的人,所以说,做人不必纠结于世间纷纭,只管尽心力,守本分就好。
陕西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解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物形象的创造,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类型,它同样具备电影艺术的所有文化品质和美学特征,动画形象塑造是动画电影创作成败的关键。
国外的动画电影,其美学特征非常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美国的,这是日本的,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比如日本的动漫,尤其注意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赋予人物极强的民族个性特征,他们的动漫形象已成为日本公民中的一个成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七八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动画形象,至今深入人心。
比如孙悟空、阿凡提、哪吒、三毛、葫芦兄弟、小蝌蚪、三个和尚等等。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的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从资金投入到题材拓展、风格定位等诸方面全面开始学习好莱坞和日本。
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却变成了跟风和模仿,跟在好莱坞和日本之后亦步亦趋,除了学到了别人的风格和技术,并没有学到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中最动人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想象力,反而因为太想追求国际化而丢弃了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到的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动画作品不是太像日本动画形象就是照搬好莱坞的创意。
因此,无论从形式还是人物塑造上,中国动画的民族文化特征亟待重新建构。
分析中国一些不成功的动画电影,除了题材贪大,主要是缺少幽默、诙谐、轻松的故事,缺少贴近现实、贴近常人情感的故事。
动画人物太过沉重,动辄拯救地球、拯救人类,无所不能,人物身上往往集合了所有人的品格,附加的东西过多,缺乏个性塑造,缺乏想象力,成人观众看得都喘不过气,何况小观众?相反,《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观众对片中形象的喜爱。
比如灰太狼这个形象,本应是个反面形象,片中对它人格化的塑造却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成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妻管严”,经常挨老婆平底锅的痛打,总想抓个小羊来巴结老婆;比如风靡全球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中,极其张扬、自作高傲、不可一世的唐老鸭,总是被可爱、温和、智慧的米老鼠捉弄,二者性格对比非常强烈;《西游记》的成功也是因为师兄四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差异,孙悟空虽能上天入地,却抵不过师傅唐僧的一句咒语,师徒四人皆优缺点共存,不是完人和超人,以上的这些成功形象都能和现实中的人物找到对应的人物性格。
黄陵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
高新部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普通班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固步自封。
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汉字简化”等方案,中国汉字在变革中步履蹒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文盲的艰难任务。
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
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
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
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
“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就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将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1956年,终于诞生了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
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重点班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人的感情世界。
朱自清调动艺术表现手段,将蓄积已久、不吐不快的情感诉诸文字,郁积之情得以畅释、转移。
在创作上,他热衷于自然。
他把自然人性化、人格化.他能与自然交流对话,情趣盎然、物我两忘,达到“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执着于山水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征,唯有在那里,才能解脱名缰利锁,潇洒自在.即便是表现“颇不宁静",“荷”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些描写既展示了作者运用比喻等技巧,也写出了作者在此境中的感受—-静谧的荷塘边,勾起了作者对冰清玉洁、特立独行的品格的自我期待,特有的景、物、光、色、味的浸漫诱惑下,他的灵魂潜入到另一世界——那是一个由真与美组成的生机勃勃的、和谐纯净的世界;那里没有纷争,远离尘嚣,无物的困扰,无权的左右,那是朱先生苦苦追寻的“士”的家园。
朱自清在《你我》中讲:“我依着时光老人的引导,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世界民',这条路非走不可."为什么非要走这“忆之路”?因为现实“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暂时只有逃避一法”。
为何“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一个具有仁爱思想的“士”,当然是“不能或不愿参加”到屠杀者的行列。
他逃避法之一,便是“忆之路”,而忆的结果则是对自己的解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范畴终于只是范畴,此外也只能是廉价的新瓶装旧酒的伤感."社会形势的前逼后追、日常琐事塞实了他的心房,一颗“士”心几乎被吞没,精神家园濒于沦丧。
那么,神游荷塘,仿佛梦魂归家园,漂泊的“士”魂回到了心室,心灵复苏了。
这是陈酿的“旧酒”从死封的“新瓶"中潜溢出来,弥漫朱先生周身,熏香、微醉。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824437
高新部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留住正在消失的乡音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方言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②近年来,留住乡音的呼声之所以越来越高,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正在萎缩,山歌、童谣、谚语在青少年中逐渐失传,戏曲和曲艺抵挡不住流行音乐的冲击。
现代化越来越快,方言的萎缩如暮春时节万花纷谢,难以抗拒。
一旦乡音荡然无存,模糊的乡愁便会淡出人们的记忆。
③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十来岁少年学得母语,就具备了终生语言能力的70%;同时学会几种语言,不但不是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智商.大批老科学家小时候学方言和国语,长大又学文言和外语,比谁都聪明,就是好例子.如今的孩子却学了普通话、丢了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为基本教学用语是正确的,但在教好普通话的同时,周末组织些唱山歌、讲故事的方言文艺活动,不也很好吗?④只看到方言妨碍普通话规范是片面的.方言是通语分化出来的,也曾向通语输送有益成分;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利用对应还可帮助方言区的孩子学好普通话.例如,可告诉没有翘舌音的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d”“t”的,就是翘舌音:都屠—者猪储署,迢貂—招召超绍。
有的分不清“f”“h”,可指出,凡是方言或同声旁的字读“b”“p”的,只能是“f”;反饭贩—板扳,非匪痱—排悲;凡是同声旁的字读“g”“k”的只能读“h”;胡湖—古苦,混馄—昆棍.50年代方言普查后,各地都编过这类对应字表,可惜后来没用于教学。
⑤除了语音对应,方言词汇、句型和普通话不同的,也可以列表对照。
例如:赶趟/来得及,长脚/高个儿,拐脚/瘸腿;斤半/一斤半,卖没了/卖光了,找不他到/找不到他。
方言调查已近百年,材料积累不少,应经挑选后,把本地常见误读音、误用的方言词和方言句式,编成语文补充教材。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德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出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
至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之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扩展,在中西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重要贡献。
伴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
纵观中国的玉器、玉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
如在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其中以种类丰富的“铊”来命名的颇富特征的治玉工具,以镂雕、微雕、大型山子雕、抛光为突出特征的制作技术,以祭祀天地人祖、表现等级身份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用于反映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广泛题材及其表现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
而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的玉器发展历史,以及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的玉文化发展模式,则铸就了其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
作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中国玉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断融合,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及语言文字系统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陶渊明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樊笼”是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征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生存处境,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支撑了人类的现实生存,却把人束缚在文明的种种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
卢梭(1712—1778)的《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话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国际歌》曾唱遍全世界:“让思想冲破牢笼”“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从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看,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难,“新世界”要完全冲破牢笼却难办得多,哪怕仅仅是冲破思想的牢笼。
如果说陶渊明生活的农业时代“樊笼”(“樊”字从木)还是由“木头”制作的;那么,到了工业时代,在马克斯•韦伯(1864—1920)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木笼”变成了“铁笼”:“这个铁笼是机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从形式理性那里借来抽象力量将人禁锢其中”,它“冷静超然,逻辑严密,等级森严,庞大无比”,“它最终要无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人对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断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们对自然、对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强大,人们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确实有一套自我粉饰的招数,能把牢笼打理得如同五星级宾馆,使囚犯忘记自己还是囚犯,使囚犯们积极踊跃地甘当囚犯。
牢笼固然可恶,对于现代人来说,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笼”与“回归自然”的自觉意识。
现代人普遍相信“进步论”,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
这种进步论若是以地球生态的尺度来衡量,是不足以证实的。
我们的地球生态不但现在不比过去好,未来更让人担忧。
尽管如此,现代人还是一心“向前进”,没有人愿意“向后退”,哪怕是后退一小步。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
«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
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
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
陕西延安黄陵中学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答案解析版)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含解析)(第Ⅰ卷)一. 阅读题(1—3小题,共9分)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
他们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
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观察资料十分庞大。
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
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1.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A. 向宇宙中的37个讯号分阶段进行调查的次数B. 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分别调查的次数C. 使用两种不同波长的电波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D. 按照时间(天数)的长短分别进行调查的次数2. 两位学者说,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① 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② 大多数电波讯号沿着银河系分布③ 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④ 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⑤ 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A. ①③B. ③⑤C. ②④⑤D. ①②④3.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A. 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B. 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C. 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D. 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答案】1. C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重点班)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重点班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盛玉雷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
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
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
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
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
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
从一定意义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说明: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第Ⅰ卷(客观题,共24分)一、(每小题3分、共计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和蔼休憩否极泰来殒身不恤B、揠苗助长竣工形骸正襟危坐C、浅尝辄止悲怆逡巡绿草如茵D、斐然吉祥既往不究蜚声中外2、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不是偏义复词一项是()A.便可白公姥B.女行无偏斜C.昼夜勤作息D.所以遣将守关着,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鲁迅先生对于四十多个青年被虐杀的事实,心里出离愤怒....到了极点。
B、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于1月26日上午正式亮相,引得台湾市民趋之若鹜....,台北市立动物园开园1小时,就涌入约5 000民众抢看。
C、有一种人生如同酒宴,通常是杯盘狼藉....地开头,然后有一个热闹的过程,最后清冷地结束,谁来收拾残局?D、他对自己的主题分析已经入木三分....,有振聋发聩的感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尼采把梦和醉看做两种基本的艺术状态。
除梦之外,酒与艺术也有不解缘。
那么,酒只是工具,只要能达于醉的状态,没有酒也可。
天下酒徒未必都是艺术家,大艺术家往往无酒而常醉。
①不过,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中国文人中多爱酒之人③醉打破日常生活的藩篱,使人与山水相融合,与宇宙相融合④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欧阳修自号“醉翁”A.③①④②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二、古诗文(一)文言文阅读(16分)于是余有叹焉。
黄陵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
高新部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普通班)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一普通班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
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
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
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
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源地.2002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
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贸易。
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鄢县(在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鄢县为中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列岛扩散。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分150分, 2、请工整书写,字迹漂亮,卷面整洁,勿使用修正带及修正等涂改工具。
3、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现在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听莫言获诺奖演讲,我的感受是:本色。
本色就是他的最大特色。
没有拔高自己,也没有自我矮化,他展现的就是他这么一个人,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爱谁谁。
他可不会为讨你的欢心而改变自己,更不会因桂冠加冕而自我戏剧化,仿佛真的铁肩担社稷似的。
是大英雄自本色。
本色其实很难得。
尤其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无限的挑剔面前。
莫言以不变应万变:我就这么着了,你能怎么样?我是来领奖的,又不是来拉选票的。
难不成还要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活吗?让你失望了,那活该。
别怪我,在你认识我之前我就这样了。
你有更好的演讲稿,那你来讲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估计他心里还是有点火的。
这几个月撒向他的鲜花,没有使他更温柔,因为泼向他的口水,反倒使他更坚强了。
其实,作家的定义和角色有很多种,莫言选择了最原始也最基础的一种:讲故事的人。
好像挺低调,可把中国故事讲到万众瞩目的诺贝尔领奖台上,就牛逼了。
潜台词是:许多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地传道乃至殉道,却连故事都讲不好。
基本功都不过硬,最好别自命为作家。
作家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
任何口号都可能随风而逝,文学经典才是铁板钉钉,光靠嘴皮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作家可以像上帝一样置身度外地俯视瞬间政治风云(他的参照系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再辉煌或再黑暗的朝代都只能算作插曲),缄口莫言,守口如瓶,保持要么纯个人要么立足于全人类的独立思考。
大作家大诗人的功绩显现在:众生内讧之时,巴比塔土崩瓦解之际,他却独辟蹊径地以个人之神力“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的纪念碑”(普希金语),其流传久远一点不逊色于亚力山大的功德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下面有关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所以,在古诗中,“落叶”是很常见的一般形象,而“树叶”这一形象从没出现在古代诗歌中。
B.在作者看来,“落叶”与“落木”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
“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C.作者一方面说吴均的《答柳恽》中“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其中的“高木”也可以说成“高树”,另一方面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
两种说法前后矛盾。
“木”与“树”二者所指对象明显不同。
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树”比“木”更有韵味。
D.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一般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2.下列关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
B.“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与“树”虽然指的是同一对象,但诗人都喜欢借“木”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D.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3.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能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
下列关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B.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C.宋代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中“游人”,暗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D.选文中引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的“高树”常常让我们想起树干高大,树叶茂密;“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让我们联想到树大树高易招风摧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2分)雪兔有一个冬天的雪夜,我们围着火炉安静地干活,偶尔说些远远的事情。
这时门开了,有人挟裹着浓重的寒气和一大股雾流进来了。
我们问他干什么来,这个看起来挺老实的人说了半天也没说清楚,一个人在那儿苦恼地想了半天,最后终于组织出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你们,要不要黄羊?活的黄羊。
”我妈转身问那个老实人:“你的黄羊最低得卖多少钱?”“十块钱。
”黄羊名字里虽说有个“羊”字,其实是像鹿一像美丽的野生动物,体态比羊大多了。
我妈怕他反悔,立刻进柜台取钱,全家高高兴兴地跟着他出去牵羊。
“啊,是白黄羊呀……”就这样,我们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野兔子,而要是别人的话,十块钱最少也能买三只。
这种兔子又叫“雪兔”,它的确像雪一样白的,白得发亮,卧在雪里的话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但天气暖和的时候,它的毛色会渐渐变成土黄色的,在戈壁滩上奔跑的时候,就不那么扎眼了。
既然有着这么高明的伪装,为什么还会被抓住了?看来它还是弱的呀。
后来我们一看到兔子后爪上被夹过的惨重伤痕就要骂那个人几句。
我们用一个没有顶的铁笼子反过来把兔子扣在煤棚的角落里。
它总是安安静静地待在笼子里,永远都在细细地啃那半个冻得硬邦邦的胡萝卜头。
我外婆悄悄地对它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冬天多么漫长。
但是我们家里多好啊,那么暖和,虽然是又黑又脏的煤棚,但总比待在冰天雪地里舒服多了。
而且我们又对它那么好,自己吃什么也给它吃什么,很快就把它养得胖胖的,懒懒的,眼珠子越发亮了,幽蓝幽蓝的。
我妈常常把手从铁笼子的缝隙里伸进去,慢慢地抚摸它柔顺乖巧的身子,它就轻轻地发抖,深深地把头埋下,埋在两只前爪中间,并把两只长耳朵平平地放了下来。
在笼子里它没法躲,哪儿也去不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渐渐暖和了,我们也惊奇地注意到白白的雪兔身上果真一根一根渐渐扎出了的灰黄色毛来!它比我们更迅速、更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的来临。
然而就在这样的时节里,突然有一天,这只性格抑郁的兔子终于还是走掉了。
我们全家人真是又难过,又奇怪。
我们在院子周围细细地搜寻,走了很远都没能发现它。
那个铁笼子也一直空空地罩在原处,好像还在等待有一天兔子会再回来。
差不多已经过去一个月了吧,我们看到了兔子。
它一动不动地蜷在铁笼子最里面,它原本浑身光洁厚实的皮毛已经给蹭得稀稀落落的,身上又潮又脏,眉目不清。
“呀,它怎么又回来了?它怎么回来的?”我妈小心地把它抱出来,然后用温水触它的嘴,诱它喝下去,又想办法让它把我们早饭时剩下的稀饭慢慢吃了。
渐渐的,我们的兔子挣扎着活了过来,而且还比之前更壮实了一些。
五月份时,它的皮毛完全换成土黄色的了,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掉不好的记忆,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原来我们用来罩住那只兔子的铁笼子没有底,紧靠着墙根,于是兔子就开始悄悄地在那里打洞。
它打的那个洞很窄很深,我把手伸进去探了探,根本探不到头,又持着炉钩伸进去探了探,居然也探不到头!后来,用了更长的一截铁丝捅进去,才估算出这个小隧道约有两米多长,沿着隔墙一直向东延伸,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打出去了…(选自李娟《阿勒泰的角落》,有删节)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写当地人的狡黠,明明卖的是雪兔,却说是“黄羊”,害得作者家人用十块钱稀里糊涂买回一只雪兔。
B.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同情雪兔遭遇,担心其安全,对其精心饲养,表现了珍爱生命的质朴情怀。
C.雪兔虽然弱小、可怜,没逃过猎人的陷阱,但它平静从容,坚毅顽强,渴望自由,引发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D.本文写到冬天的寒冷与漫长,意在反衬家的温暖,并衬托雪兔的遭遇,表现雪兔对春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欢悦。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4分)6.最后一段可否删去?请结合作品讲述理由。
(5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4分)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伟忠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咸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
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时长六十多年。
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
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
“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
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
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