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高二《哲学》第八课自学指导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必修四教案:《哲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教案:《哲学》

高二政治必修四教案:《哲学》哲学一词,中文最早使用于19世纪末、从日本的汉文哲学使用引用过来,是philosophia(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日本汉文翻译,词义是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

下面是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教案:《哲学》。

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讲解

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案 旧人教版讲解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脉络整合】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导学]⒈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

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

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新人教版4)

2013学年高二政治精品学案: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新人教版4)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一、考点知识填空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A)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发展的实质(B)(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②同时又要做好,不断克服,勇敢地接受与。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1)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从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2)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积极做好,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时,要果断,促成,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和。

二、知识疑点解析1.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发展当然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和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判断新、旧事物,不是看其形式的新旧、产生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打出的旗号,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不是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因此并非任何量变都一定能引起质变.4.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量变引起质变中的前进性变化才是发展,而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发展。

三、课堂演练(一)判断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发展的观点。

()2.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3.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1.2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1.2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1.2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重点】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难点】①生产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发展的基础;②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三个概念,三方面作用;理解:实践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特别是生产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运用:运用生产实践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观点,说明树立劳动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以的必要性;⑵能力方面:通过实践基本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能区分基本形式与非基本形式的界限,以及三种基本形式的不同,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对社会起重要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⑶觉悟方面:结合生产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点,理解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以的必要性;联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拥护改革,投身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通过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树立科技意识和献身科学的志向;复习提问1.什么是实践?举例说明。

2.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中最具有实践本质特征的是哪一个特征?(设计此问题,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掌握旧知识情况,更好地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复杂。

例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牧民放牧、渔民捕鱼,猎人狩猎、教师讲课、医生治病……等。

但是基本形式有哪些?其中,哪一种基本形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习第二框题。

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板书)(学生阅读教材的黑体字,概括三种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形式(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1)生产实践活动(板书)(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板书)(3)科学实验活动(板书)这三项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2021年高中政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1年高中政治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1、本课逻辑结构:在上节课介绍了世界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本节课介绍了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通过分析新旧事物的不同和联系感受到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状态,进而掌握事物发展两种不同的状态:质变和量变,从而引导同学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理解:理解发展的实质,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运用:根据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分析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是否意味着“发展”,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以及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等等。

能力目标: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二、学习重点、难点:1、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实际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有些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所以要学会掌握科学的依据。

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以事物一时的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新旧事物。

因为,一般来讲,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但不能说凡是后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从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新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和不完善的,而旧事物反而会显示出强大的特点;新事物的名称固然是新的,但旧事物有时也打着新的名称和旗号来欺世盗名,而其本质仍是旧事物。

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2.强调发展观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坚持发展观的意识。
3.鼓励学生将发展观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并对下节课的学习提出期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发展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发展观的四个方面,字数在800字左右。
-例如,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为背景,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2.知识传授与探究:
-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发展观的内涵。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发展观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课题研究、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发展观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备了一定的哲学素养。在此基础上,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深化,也是一次思维能力的提升。然而,学生在实际应用发展观分析问题时,可能会存在以下问题:对发展观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产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分析具体问题时,难以将发展观与实际相结合,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发展的实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发展。
-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共同作用,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
-发展的形式: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发展的过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针对每个方面的讲解,教师可适时引入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篇1)一、课程间介: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

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

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教育者有目的有打算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进展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历、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说明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实力经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协助!高二政治哲学教案1笑对学习压力一、正确面对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1、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必须压力,我们要正确面对待学习压力。

⑴学习不行能没有压力,我们要辨证的对待学习压力①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保持踊跃向上的状态,激发学习潜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学习压力过大,超出了心理承受实力会导致过度惊慌,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身心安康。

⑵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缘由有自身方面的因素和外在方面的因素。

①自身因素:对自己期望过高,考试打算不充分,过于计较成果与名次等。

②外在因素:父母期望过高,考试竞争过于剧烈等。

⑶面对学习压力,踊跃看法是调整自身状态,正视面临的负担和压力,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学习动力。

①树立远大志向,明确学习目的;②制订适当的学习打算,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③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信念和志气;④和知心挚友沟通,寻求协助。

2、考试焦虑是正常的心情反响。

⑴适度考试焦虑能使考生保持兴奋和惊慌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⑵过度考试焦虑会影响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3、导致考试焦虑的缘由。

⑴特定的应试情景,身体不适,自身学问储藏缺乏;⑵缺乏自信,胆怯失败,追求完备等。

4、过度考试焦虑是一种消极心情,采纳科学的调控方法,可以减轻或者消退过度焦虑。

⑴自信训练法;⑵谨慎学习,复习,制定适宜的目标,平常勤奋学习;⑶进展深呼吸和踊跃的自我示意;⑷寻求心理询问。

第4课时教学设计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正确的学习观念是正确,有效学习行为的前提和根底。

⑴学习目的是学习观念的灵魂,正确的学习目的对于学习行为具有导向和鼓励作用;⑵学习看法是学习观念的重要内容。

踊跃,主动,自觉的学习看法能协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学习效率;⑶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应做到:①强化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造就学习的自信念;②讲究学习方法,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③正确对待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确立终身学习意识。

2021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旧人教版

2021年高二政治 哲学常识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 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导学案旧人教版一、高考考点1、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理解发展的实质,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了解量变、质变的含义5、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二、知识梳理1、发展的普遍性(1)(2)(3)所以,世界是,要求我们。

2、发展的实质是思考: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3、判断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标准是:思考:新事物产生就完全抛弃旧事物?4、发展的趋势:前途是,道路是要求我们:(1)(2)5、发展的状态:(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与质变的关系(4)要求我们:思考:(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2)质变就是发展?(3)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因此只有质变才有意义?三、巩固练习1.“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

“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xx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 xx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

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第8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案例的基础上,我将开始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我会从理论层面详细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内涵、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例子和案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以提高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节课通过导入案例的生动具体,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2.学生主体性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小组合作与互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表达自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类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发展的普遍性(2)运动的基本形式(3)事物发展的道路◇理解:(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2)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分析:(1)联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发展的几种形式(2)结合现实问题,分析说明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比较辨别易错易混点的能力(3)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2)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3)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二、【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明确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

四、【方法点津】:(1)发展的普遍性这一知识点,要从三个层次分析,即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全面把握发展。

(2)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的有关事实,说明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结合历史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课文导语】: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

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教学设计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而“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所以,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恰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去实践,意在说明: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又如何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以便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

这样,前言与结束课首尾呼应,衔接一致,体现了全书结构的完整性,是全书的落脚点。

2.本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实际”包括个人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社会实际、客观一切实际。

“联系实际”包括对实际的分析、理解、运用、解决、改造等等。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如果有了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因此,第八课有关实践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是这一教学原则的最终归宿点。

3.本课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高二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一门课,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书的一至五课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学说;第六课重点论述价值观的知识;第七课讲述了一些人生观的基本原理。

但无论是正确的世界观,还是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要通过实践来体现,树立“三观”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即: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2.3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2.3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8.2.3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三个基本概念;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运用:运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世界环境界、人生环境界两方面得到改造和提高;⑵能力方面:①层层分析问题能力:如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②理解结合事实论证问题能力;③综合概括能力:如概括两个境界、一个基本结论等;⑶觉悟方面:①要使学生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②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复习提问(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认识和体会。

教师提问)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认识有何变化?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3.你的思想感情和认识水平有何变化?(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认识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高。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一认识,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①什么是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目的是什么?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1)认识世界的含义(板书)认识世界: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2、3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2、3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8课第2、3框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课前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理解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理解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掌握文化交融的意义。

3.知道面对文化多样性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即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发展中华文化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重点与难点】重点: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难点:正确对待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立足国情交流互鉴【课前预习】1.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1)关系: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对策: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2.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

人类正是通过文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推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1)两种激进的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

(2)对策: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心态。

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立足国情、交流互鉴(1)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2)立足,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坚守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课中案一、易错易混点1.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2.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就能推动文化发展。

()3.只要我们敢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外来文化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哲学第八课导学案

哲学第八课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习目标】(一)精华回放 (二)合作自学1、如何理解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4、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三) 质疑解惑简要列出疑点,组内解决。

(四) 互动探究1.议一议: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回顾中国革命历程,请你谈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阅读P65探究,思考讨论:(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 2、(五)精彩展示(六)迁移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1.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磁悬浮列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 ()A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 .新事物是旧事物矛盾演变的结果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2. 关于“发展”,说法正确的是①质变就是发展 ②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③通过质变实现 ④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某些人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冠 “新潮”的名字,称之为“时代的发展”。

据此回答 3— 4题。

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称之为“时代的发展”的观点 A.正确地运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 B •具有超前时代性的观点C.没有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D .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4.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 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

这一事实表明A 意识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是A.运动和静止 B .量变和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 D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 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第八课学习提纲(文科)
一、学习要求
1、阅读教材:记忆概念、理解原理、尝试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问题。

2、做目标测试:先做题,后对答案,不懂的及时问。

(上校园网或打电话)
3、做东城练习。

要求同上。

4、学习优化设计,做题。

二、具体学习内容:
1
(1)要求识记的概念有: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
(2)要求理解的概念有:实践、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进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2
(1)
①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②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实践基本形式有三种;
④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⑤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变迁和进步;
⑥科学实验能使社会获得全面的进步;
⑦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2)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列举事实说明青年在各行各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做贡献;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列举事实说明青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③结合实例,分析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说明要与实践相结合,就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⑤学习书本知识要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
⑥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复习提纲:
定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基本特征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践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及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其●生产实践的它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作实践对社会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活动的基础用发展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自●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投实践对认识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身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社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实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践实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中同群众实践相结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炼改造自然界相互联系
成在实践中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类社会相互促进
才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
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核心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世界观境界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
两种境界:人生观境界和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四、重点、难点:
1、基本思想:
学习本课应把握一个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强调一个结合:世界观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结合。

2、重点、难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尤其是第二个特征。

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因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活动。

她受意识能动性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最终
要引起客观世界的改变,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物质
关系。

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这就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是
其他什么东西绝不会具有的,只有实践才独有的本质。

(2)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贯穿于实践过程
智力(使用)
实践主体实践手段相互结合
体力
(3)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影响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唯物论辩证法
(5)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同群众实践相结合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界
人类最基本目的改造客
本的活动观世界
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世界观
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人生观核心
改造主改造价值观
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相互联系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
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
主观世界的关系
相互作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练习题:
1
A B
C D
2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弄虚作假正发挥出来。

与这段话相联系的最佳选项是
A
B
C
D
3
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产生。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
A
B动
C
D
4
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这种对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这段话强调的是
A B

C D
5
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强调的是
A
B
C
D
6
A
B
C
D
1
一概念,必须把实践同
A极地适应自然的本能的活动相区别
B
C
D
2
有了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正确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阶佰,形成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理论。

这说明:
A
B
C
D
3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B
C
D
三、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