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术刀诞生 闻香识癌细胞
人工智能诊治癌症的进程
人工智能诊治癌症的进程作者:冬雪来源:《百科知识》2017年第05期尽管人们对人工智能有多种定义,但都认同一个要素,让机器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
人类的许多活动,如演算数学题、猜谜语、讨论、编制计划和编写计算机程序,甚至驾驶汽车、骑自行车和诊治疾病等,都需要智能。
如果机器能够执行这种任务,就可以认为机器已具有某种性质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诊治癌症的机理利用人工智能诊治疾病是人类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而且,这一计划早就有一些初步结果,例如2007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就推出了人工智能软件——沃森医生(Watson)。
现在,人们特别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去征服某些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疾病,如癌症,而且也已经进入实践,并且有不小的收获。
要让人工智能诊治癌症,第一步需要人工智能有像人一样的感知,即知道周围的环境,尤其是生物体和人的机体环境,什么是正常的机体,什么是异常的机体,甚至是癌变的机体,尤其是只具有微小变化的机体,例如,只有几个发生癌变细胞的乳腺或肺。
第二步是,人工智能不仅要感知正常和异常机体的不同,还要理解为何有这样的不同,是癌变引起的不同,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不同。
最后第三步才是判断和决策,即得出结论,在感知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向医生提供对某个个体检测的结果,是患癌还是没有患癌,抑或是患了其他疾病。
要让人工智能感知和理解人体环境和器官,就要让其学习,包括利用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这两者有时是相互结合的,同时也是相互渗透的。
大数据学习和处理是人工智能的强项,可以达到比人类能力强几百倍几千倍的快速数据运算、分析和理解。
而在癌症诊治的深度学习上,更需要人工智能像人一样进行学习,例如对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拍摄的人体各种部位,以及深浅度不同组织的图像要有正确的感知和理解,如对X线图像、磁共振成像和CT扫描图像的感知、解读,并得出结论,即诊断。
但是,人工智能的癌症诊治深度学习并不仅限于对癌症和正常组织图像的解读,而是包括更多的深度学习的内容,例如,对癌症标记物和特异分子的识别。
无瘤技术.
无瘤技术.无瘤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的技术,也称为肿瘤微创治疗技术。
它是通过无创或微创操作的手段,精准地破坏肿瘤组织,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无瘤技术的优势在于其治疗过程无创、无痛、恢复快、效果显著,为癌症治疗带来了福音。
本文将介绍无瘤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优势、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无瘤技术的原理无瘤技术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方法,对人体内部的肿瘤进行精准的定位、诊断和治疗。
该技术主要包括立体定向、高强度聚焦超声、介入治疗等。
立体定向技术利用计算机和医疗影像技术的综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手术需要剖开病人的腹腔或胸腔进行检查和治疗的繁琐和创伤。
立体定向技术的核心是准确定位,医生会利用影像学导引、电生理导引和神经病理学等方法,将肿瘤的位置确定下来。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是对肿瘤组织的破坏基础。
它通过高能量的超声波直接照射肿瘤组织,让组织受到高强度的能量破坏,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HIFU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它适用于肺、肝、肾、骨等多个部位的肿瘤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栓塞等多种治疗方法。
其中,射频消融是介入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通过向肿瘤组织引入一根细长的电极针,经过计算机程序控制,会在针的末端产生高温高频的电流,使肿瘤组织迅速被破坏。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可靠,适用于多种肿瘤治疗。
2. 无瘤技术的应用范围无瘤技术适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如肺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等。
在各种肿瘤治疗中都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成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无瘤技术在肺癌的治疗中,具有微创、无痛、恢复快的特点。
在达到同样治疗效果的同时,无瘤技术比传统的手术具有更低的风险和更少的副作用,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之一。
肝癌是世界上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切除手术、化疗、放疗等。
纳米机器人“穿金戴银” 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
龙源期刊网 纳米机器人“穿金戴银” 可实现肿瘤精准治疗
作者: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20年第31期
近日,天津大学药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纳米抗癌新策略,通过创新设计,将金、银作为纳米抗癌药物载体,研发出更高效、更精准和更智能的新一代纳米抗癌机器人。
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生命。
目前,人类对抗恶性肿瘤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化疗和放疗技术虽然有效,但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因为它们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在杀死白细胞。
如何精准识别并杀死癌细胞是当前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研究人员介绍说,新一代纳米抗癌机器人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深度与精准度。
首先,改变形状。
研究人员设计出三角型纳米机器人,提高穿透力。
其次,让纳米抗癌机器人本身成为治疗癌症的良药。
研究人员遴选了活跃的金、银作为纳米机器人的制备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纳米三角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足以杀死肿瘤细胞,实现光热联合治疗。
据悉,光热联合治疗可以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加速肿瘤细胞的凋亡。
最后,利用癌症细胞微环境的特性,智能解鎖纳米机器人搭载的抗癌药物,可以更好地杀死癌症细胞,同时不伤害正常细胞。
研究团队利用肿瘤细胞内的酸性条件诱导二氧化硫前药按需释放出二氧化硫气体,该气体可在肿瘤细胞内部弥散,以实现对深部肿瘤的治疗。
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纳米系统在体内外对深部肿瘤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研究团队已经成功地使用纳米机器人杀死了实验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
“智慧刀”3秒内辨识癌细胞
“智慧刀”3秒内辨识癌细胞
根据英国和匈牙利合作的一项研究,一种名为“智慧刀”(iKnife)的新手术刀能在三秒内辨识癌组织,有助提高肿瘤切除手术精准度,降低肿瘤复发率,减少病患手术次数、伤口较小,也可能提高存活率。
伤口小提高存活率
伦敦帝国学院塔卡兹博士研发的“智慧刀”,正式名称为“快速蒸气离子质谱仪”(rapid evaporative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REIMS),结合两种既有医疗设备:电刀和质谱仪,在医师下刀时立即分析,号称三秒内就能得知结果。
在手术中,医师用电刀切开组织时,组织被蒸发产生的蒸气经收集交由质谱仪分析,与已知癌症肿瘤的化学成分比对,以得知是否具癌性,再将结果显示在萤幕。
美国“科学转译医学”期刊十七日发表的报告,他们先对三○二名癌患采样分析、建立数据库,手术室里再对九十一名癌患试验,结果用“智慧刀”的辨识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组织分析吻合,准确度达百分百。
目前医师是在手术前先透过扫描了解肿瘤位置,再开刀切除,但在开刀过程常因难以精确区别肿瘤与健康组织而多切除一些部位,以求尽可能将癌组织清除;另外,手术中切下组织送交病理检验,不但昂贵,且要等二十到三十分钟才能得知结果,但结果却不够准确,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需要一再手术或者化疗、放射治疗。
伦敦已有三家医院试用“智慧刀”,报告共同作者尼可森说,商业化应用至少还要一年,设备造价约二十五万英镑,商业化后可望更便宜。
阿法狗原理是
阿法狗原理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瞄准医疗领域难度堪称人工智能“阿波罗计划”的围棋挑战,最终还是被一只机器“狗”取得了胜利。
它的致命法宝就是模仿人类的“深度学习”工作原理。
机器到底是怎样像人类一样学习的?有一天它无所不能,人类的未来又将怎样?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国内专家进行解读。
阿法狗原理是“深度学习”AlphaGo(阿法狗)由位于英国伦敦的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
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
面对任何棋类,一种直观又偷懒的思路是暴力列举所有能赢的方案,这些方案会形成一个树形地图。
然而,在规定时间内想要让计算机利用这种方法战胜人类下围棋,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围棋的可能性太多。
有一种说法是,围棋的可能性数量要比可观测到的宇宙中原子的总数还要多得多。
同时,围棋的规律十分微妙,在某种程度上落子选择依靠的是经验积累而形成的“直觉”。
因此,围棋挑战称作人工智能的“阿波罗计划”。
这一次,研究者们终于拿出了终极武器——“深度学习”,让机器模仿人类高端棋手的下棋方式,机器可以通过学习人类打败人类。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刘知青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阿法狗通过“神经网络”学习所有高水平围棋棋谱,大概是历史上有的20万个左右职业棋谱,从而获得了在盘面上如何落子的直觉。
“假设我们看过很多猫,再看图片的时候,就是通过第一直觉判断图片上是否有猫,这种直觉并不是天生而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刘知青说。
“那么,阿法狗取胜的杀手锏真的就是直觉和第六感?”针对这样的疑问,刘知青说,它获得的这种直觉又和人类不同,背后有坚实的数学模型,计算机做了大量的计算,在大量悬念中找到一个胜率,这和人脑的直觉不完全相同,是数学、科学的体现,人类是不可能达到的。
瞄准医疗领域能识别癌细胞刘知青说,类似的深度学习是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国内外公司、科研院所也在做,但谷歌现在做的这个毫无疑问是效果最好。
目前,这项科技也有了一些应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通过深度学习识别猫。
人工智能助力精准医疗2024年医疗领域的新突破
强化医生和患者 的教育:提高医 生和患者对人工 智能在精准医疗 中的认知和使用 能力,避免误用 和滥用。
建立多方参与的监 管机制:政府、医 疗机构、企业和研 究机构等多方共同 参与,对人工智能 在精准医疗中的应 用进行监管和评估。
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吸引众多企业投入研发 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人工智能在精准医疗中的发展前景广阔,将为医疗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PART FIVE
案例名称:DeepMind的AlphaFold 案例简介: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预测蛋白质结构,为癌症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应用领域:精准医疗、癌症研究 案例效果:提高了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希望
案例名称:DeepMind的Streams 应用程序
精准匹配:根据 患者的基因、生 活习惯等数据, 为患者推荐最适 合的治疗方案。
实时监控:通过 实时监测患者的 生理数据,及时 发现异常情况, 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化药物:利 用人工智能技术, 开发出针对特定 患者的个性化药 物,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副作用。
预测模型:通过 人工智能技术, 预测疾病的发展 趋势和患者的预 后情况,为医生 制定治疗方案提 供有力支持。
个性化治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患者的基因组、生活习惯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实时监测与预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数据,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
智能化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误诊和漏诊。
精准药物研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药物的研发过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新型手术刀可以“嗅”出肿瘤组织
新型手术刀可以“嗅”出肿瘤组织
癌症手术一般来说都很困难,因为医生很难精确分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不过随着一种新型的“智能手术刀”诞生,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了,该智能手术刀在手术中可以帮助医生识别肿瘤细胞!~
从本质上说,这种新型手术刀是一种很简单的装置。
帝国理工大学的Zoltan Takats 医生将一个普通的利用热量进行切割的手术刀与连接了电脑的质谱相组合制成了这种智能手术刀。
该手术刀切开肉时会产生烟,质谱仪可以“嗅”到它并将信号传送到电脑,借此可以辨别切割的时癌症细胞还是健康细胞。
医生所需做的就是取一些样品,等待反馈的病理报告。
Takats 在接受BBC 的采访中解释说:“它几乎能立刻反馈结果,使得手术能够非常精准,这是以前达不到的。
我们相信它可以降低癌症复发的几率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活的更久。
” 做过类似研究的杜克大学的Nimmi Ramanujam 说这个智能手术刀真的很“酷”。
事实上这种智能手术刀已经投入使用了。
迄今为止它已经被用于81例癌症手术了,一旦临床试验结束,发明者希望它可以被应用于全世界的手术室。
如Takats 所说的,它可以拯救生命。
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计算机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肿瘤诊断和研究的方法,对于提高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一、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可以对大量的肿瘤细胞图像进行快速分析和处理,减少人工判读对诊断的影响,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还可以探索肿瘤的生长规律和发展规律,加深对肿瘤病理学的研究和认识。
二、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具体的研究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获取与处理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肿瘤细胞图像,这些图像可以通过肿瘤病理学的方法获得。
在获取图像后,还需要对图像进行处理,包括去除噪声、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等,以便更好地识别细胞。
2. 特征提取与选择在肿瘤细胞图像中,每个细胞都有各自的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提取和选择,可以识别细胞的不同类型和状态。
特征提取的过程需要选取合适的算法,如SIFT、SURF等。
3. 细胞分类与边缘识别通过特征提取和选择,可以对细胞进行分类识别,并对其边缘进行识别。
细胞分类和边缘识别是整个算法的核心部分,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算法的整体性能。
4. 算法优化和实现在完成以上步骤后,还需要对算法进行优化,以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实现算法的工程化应用。
三、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应用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的应用在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诊断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对肿瘤病理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而肿瘤细胞自动识别算法可以对大量的图像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诊断,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的时间,还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支“笔”就能发现癌组织等
一支“笔”就能发现癌组织等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第10期一支“笔”就能发现癌组织医生给癌症患者动手术时,把一支外形像笔的装置放在手术部位,就能迅速知道哪些是需要切除的癌组织,哪些是需要保留的正常组织。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一个跨学科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介绍了他们研制的这种先进设备。
医生做手术时用这只“笔”把一滴水注入目标组织,再把提取了组织细胞的这滴水注入一个光谱仪,10秒钟后就能在设备屏幕上看到分析结果,知道目标组织是不是癌组织。
这一鉴别速度比现有技术快150多倍。
存储温度影响香槟开瓶之雾近日,法国研究人员经研究指出,存储香槟的温度会影响开瓶时那团灰白色雾气的形成。
当打开一瓶香槟酒时,从瓶颈中冲出来的混合气体经历绝热膨胀,于是冷却周围的空气,导致周围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极具代表性的灰白色雾团。
然而,这一过程或许比之前认为的更复杂。
法国兰斯大学研究人员用高速视频成像捕捉到不同温度下(6℃、12℃和20℃)透明香槟瓶中瓶塞被拔出,瓶颈里随即出现冷凝现象的画面。
研究人员发现瓶子的温度在导致灰白雾气形成的凝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存储于20℃环境中的的酒瓶并未出现代表性的雾气,而是从瓶颈中喷出停留时间更短暂的蓝色羽状烟雾。
血迹能定案发时犯罪现场往往留下血迹,判断血液是生前还是死后所留对于刑事侦查极为重要。
近日,东京大学和日本科学警察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红外光照射血液及解析红外光谱,并通过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遗传算法”来分析与血液有关的光谱信号。
他们发现由于死后血液中乳酸增加,生前血液和死后血液的光谱明显不同。
研究小组已经利用10个生前血液样本和12个死后血液样本成功进行了原理验证。
今后他们还计划利用更多样本进行验证,并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其他体液的识别上。
世界首个“分子机器人”诞生9月20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官网发布消息称,该校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首个“分子机器人”,它能接收化学指令并完成组装分子等基本任务,未来可用于研发药物、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以及搭建分子组装线和分子工厂。
首创“智慧病理”优纳科技让病理诊断不再那么难
首创“智慧病理”优纳科技让病理诊断不再那么难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7年第11期今年的第16 个“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WECAN, I CAN”——战胜癌症我们可以,我可以。
癌症目前是人类死亡的第一要因,癌症死亡率超过总人口的1%,全球每天有2. 2 万人因癌症死亡。
而据《中国癌症统计》显示,我国2015 年有429 万名新增的癌症患者,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281 万名癌症死亡病例。
战胜癌症,是全球人类共同的呼声,从前期预防、诊断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我们都在努力。
长期以来,癌症药物制剂和治疗方式是否有新方向和新成果,成为大家的广泛关注点。
事实上,癌症诊断也不容忽视。
常规诊断需经门诊—检验—影像—病理,最后进入手术治疗。
据悉,常规检验的血、尿、便检查的准确率约为50%,CT、MR等影像学检查准确率约为75%,病理诊断准确率为99+%。
尽管现在各种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是病理诊断仍然是肿瘤各种检查方法中最可靠的。
在国外,病理医生被称为“doctor’s doctor”,病理诊断被喻为“金标准”,也是疾病的最终诊断。
病理诊断是对手术中切下的肿瘤标本,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诊断疾病。
通常手术中只有30 分钟的时间,便需要病理专家给出诊断结果。
从取样、制片、染色再到显微镜下的分析诊断,病理专家的工作日常便是时间紧、任务重、责任重,一天下来诊断数量有限。
而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和城市的病理专家数量有限,但全国癌症患者对病理专家的需求呈现出供需失衡的状态。
这对于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患者来说,只能不远万里奔赴北上广深等一线发达城市寻求诊断。
上海优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纳科技”)首创“智慧病理”,为病理学家、组织学家以及研究人员病理诊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打破了病理人传统的行业标准,突破时空限制, 让病理诊断不再难。
首创智慧病理打破行业标准突破时空限制“智慧病理”,是优纳科技运用先进的制片技术、视觉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从前端制片至肿瘤智能诊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为病理学,包括组织学、细胞学实验室和医疗机构提供了制片自动化、诊断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和资源网络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病理学作为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出现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病理学的概念以及两者的结合出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定义人工智能技术是指通过研究和开发能够使机器具有智能的方法、技术和应用软件。
人工智能技术为计算机提供了学习新知识、推理、思考、感知、交互等能力,可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医疗诊断、药物研发、智能健康管理等领域。
二、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展过程、特征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手段对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一)病理图像分析作为病理学的重要手段,病理图像分析是指对疾病组织样本的成像数据进行数字处理、分析和解释,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特征,以实现对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辅助。
传统的病理图像分析通常是通过肉眼观察和人工评估的方式进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效率低下。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提高病理图像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病理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自动检测和标记病灶区域、分割细胞和核等。
(二)癌症识别和评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肿瘤的关键环节。
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症识别和评估中的应用可以大大优化传统的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诊断速度。
通过对病人的组织样本和影像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分析,可以预测癌症的转移风险、诊断癌症的类型和分级、评估治疗效果以及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等。
(三)药物研究和开发药物研究和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些疾病如肿瘤等,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复杂分子作用和变化已经超过了人类自身的认知,需要依靠精密的实验设计和计算模型来进行研究。
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中的成果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中的成果与前景展望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它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断、病理分析、筛查检测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成果。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准确、有效的诊断服务。
一、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使得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其中最流行的应用之一就是疾病诊断。
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历信息、体检结果、影像数据等各种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训练系统识别每一种疾病的症状,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较于传统的手动判断,人工智能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人体器官的病变情况。
在结直肠癌筛查、肺部结节诊断等领域,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开始取得很好的成果。
二、人工智能在病理分析中的应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还可以用于病理分析。
病理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用于疾病的防范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当医生对病理分析缺乏一定的认识时,人工智能将为他们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
直接通过扫描产生的数字图像进行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快、更精确地识别出病变组织的类型,包括癌症病变等。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导致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超越最优病理学家的病理标本区分能力。
三、人工智能在筛查检测方面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筛查检测领域的应用主要用于减轻医生的负担,提高筛查的速度和准确度。
作为一种高效的筛查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影响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实现低运行成本、更快速的筛查,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近年来,人工智能算法在眼科筛查、胃癌筛查等方面已实现从分类至诊断和疾病预测的一站式服务,初步走向全民普及。
四、展望:人工智能在医学诊断中的前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它在医学诊断方面的应用也变得越发重视。
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
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AI技术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提高医疗效率、改善诊断精度,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本文将重点介绍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
一、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与分析1.1 肺癌影像诊断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早期诊断对治愈率至关重要。
深度学习在肺癌影像诊断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训练算法使用大量肺部CT扫描图像进行自动定位、分割和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块的类型和阶段,提高精确性并减轻对专业经验的依赖。
1.2 视网膜筛查系统视网膜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发现和预防对保护视力至关重要。
AI 技术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识别视网膜图像中的异常迹象,如黄斑变性和青光眼等疾病。
视网膜筛查系统的应用有望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及时治疗提供更好的机会。
二、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医学知识提取与文本分析2.1 医学文档分类与摘要生成医学领域有大量文献资料需要整理和分析。
AI技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对医学文档进行分类和摘要生成,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处理的时间和劳动成本,并提高了信息检索效果。
2.2 药物副作用预测与药物相互作用分析药物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AI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从大量医学文献中自动提取药物副作用信息,并分析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可能导致的相互作用,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个体化医疗和药物研发3.1 个性化癌症治疗方案设计每个患者的肿瘤类型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AI 技术可以通过分析非结构化数据(如临床报告、基因组数据等),为每位患者设计精确的治疗计划,并预测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
这有助于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3.2 药物发现与优化传统药物开发流程漫长而昂贵。
AI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大量已知信息,寻找新的药物靶标或候选药物,并进行分子模拟和虚拟筛选。
DNA机器人或成治疗癌症的最新武器
DNA机器人或成治疗癌症的最新武器它只有20纳米长,大约是一粒米的千分之一。
它看起来像根线虫,身子细长,没有脸,蛇一般缠来缠去。
它的活动场地是一块DNA合成物的平板,隐藏在试管里——因为太小了,需要被注射进去。
板子上分布着两种颜色的分子小球。
这条“线虫”游来游去,捡起小球送到指定的位置。
两种颜色分开摆放。
它是世界上首例可以同时完成行走、抓起、放下和分类工作的DNA机器人。
今年9月,《科学》杂志发表了有关它的论文。
“这是DNA机器人的重要一步。
”杜克大学工程学教授约翰·赖夫说。
他自21世纪初就开始关注DNA合成研究的发展。
对更多人来说,这段跋涉还在肉眼无法看见的维度之中。
DNA机器人的工作平台概念图建筑是DNA与生俱来的能力DNA机器人和出现在大众媒体上的机器人不太一样。
后者的代表是由施瓦辛格扮演的硬汉“终结者”或拖着履带条的大眼睛瓦力。
而据钱实验室的管理者、加州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钱璐璐介绍,自己实验室的这个小家伙在不和其他同伴缠绕时,差不多就是“一条软软的弹力绳”。
和那些金属家伙不同,它的血肉由核苷酸构成。
后者也是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的组成物。
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20世纪80年代,一名叫纳德里安·西曼的纽约晶体学家逐渐意识到,大名鼎鼎的DNA不仅仅是生命秘密的所在,还可以是一种绝佳的建筑材料。
西曼那会儿留着大胡子,是个喜欢在讲座里开玩笑的年轻教授。
他在实验室的工作进行得不太愉快——通过改变条件不断实验析出结晶,以期获得理想的分子成果,却总是不尽人意。
他突然开了脑洞:能不能让核酸自己组合出结果呢?毕竟,这是大自然做了千万年的事情,建筑是DNA与生俱来的能力。
众所周知,DNA是两条缠绕在一起的双螺旋。
具有互补序列的核苷酸,即A和T、C和G相遇,一定会配上对,伸出小触手紧紧握住对方,搭出螺旋向上的阶梯。
从这个角度来看,纳米生物学实验一下子变成了妈妈织毛衣。
只要将序列互补的DNA丢在一起,它们自然会组合出成果。
【初中生物】10分钟可“煮”死癌细胞
【初中生物】10分钟可“煮”死癌细胞
摘要:
瑞典医生发明了一种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使用定向电流将肿
瘤加热到70到90摄氏度。
癌细胞可以在10分钟内被杀死,接受治疗的女性可以在短时
间内回家或重返工作岗位。
瑞典医生发明乳癌新疗法,患者两年未复发
据英国《每日邮报》23日报道,瑞典医生开发了一种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方法。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使用定向电流将肿瘤加热到70到90摄氏度。
癌细胞可以在10分钟内被杀死,接受治疗的女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回家或重返工作岗位。
这种类似“烹饪”的疗法是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发的,名为优先射频消融技术。
医生通过超声波引导一个很细的、针状的电极插入到乳房肿瘤的中间,然后让电极通电将
肿瘤最高加热到90摄氏度后,将其杀死。
癌细胞周围的组织不会受到损伤,死亡的组织将
留在体内转化成无害的伤痕。
治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分别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包括MRI扫描、乳房X光检查和超声波检查。
此后,检查间隔可以延长到每年一次,以确保肿瘤被杀死,
癌细胞不会扩散。
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如化疗,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按照正常方法继续。
超过80名患者使用了这种疗法,并表示它是有效的。
到目前为止,经过长达两年的随访,这些患者没有肿瘤复发的迹象。
类似的射频消融技术已用于肾癌、肝癌和骨癌的治疗。
攻克癌症的科幻文章500
攻克癌症的科幻文章500
光阴似箭,一转眼就到了二零五零年。
这时,我已经发明了治疗癌症的机器人。
想知道它是怎么样的吗?那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今天,护士长又把我请到了一号治疗室。
这次来的是因为吸烟过多而导致肺癌的病人。
于是,我二话没说,便请出了胶囊机器人。
把胶囊机器人装进胶囊,再把胶囊放进病人的嘴里。
通过观察器我看见胶囊里跳出了一个只有一立方纳米大的胶囊机器人。
胶囊机器人有一双用红外线精度扫描器做的眼睛。
一双能迅速更换工具的双手,一双脚能跑得飞快。
它很快就来到了患者的肺部,检查了一遍肿瘤的肺部。
然后,他又掏出一个百宝箱,在各种道具中找到了一种进化喷雾,将其喷在了患者的肺部,将其杀死。
然后,他从百宝箱中取出灭菌灯,对着剩下的癌细胞照了一下。
剩下的癌细胞就这样被杀死了。
完成了任务,机器人再次检查了一下病人的肺。
然后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一样,悠闲地把进化喷雾器和杀菌灯放进百宝箱。
以每秒走一千米的速度走出病人的身体,跑进机器消毒室。
病人就这样恢复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手术刀诞生闻香
识癌细胞
癌症手术一般来说都很困难,因为医生很难精确分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不过随着一种新型的智能手术刀诞生,这个问题将不再是问题了,该智能手术刀在手术中可以帮助医生识别肿瘤细胞!
从本质上说,这种新型手术刀是一种很简单的装置。
帝国理工大学的Zoltan Takats 医生将一个普通的利用热量进行切割的手术刀与连接了电脑的质谱相组合制成了这种智能手术刀。
该手术刀切开肉时会产生烟,质谱仪可以嗅到它并
将信号传送到电脑,借此可以辨别切割的时癌症细胞还是健康细胞。
医生所需做的就是取一些样品,等待反馈的病理报告。
Takats 在接受BBC 的采访中解释说:它几乎能立刻反馈结果,使得手术能够非常精
准,这是以前达不到的。
我们相信它可以降低癌症复发的几率使得更多患者能够活的更久。
做过类似研究的杜克大学的Nimmi Ramanujam 说这个智能手术刀真的很酷。
事实上这种智能手术刀已经投入使用了。
迄今为止它已经被用
于81例癌症手术了,一旦临床试验结束,发明者希望它可以被应用于全世界的手术室。
如Takats 所说的,它可以拯救生命。
《汉字英雄》第二季热播十强选手酣战终极淘汰赛“淘宝时代”激活网络视频市场如果沈玎和李洪绸碰
面的话,或许真的会为微电影未来的发展路径发生争吵。
因为这两个好不容易从网络视频草根中打拼出的文化人所走的路径如此不同,前者创立的南辕映画靠着网络广告和宣传片需求的爆发,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个6人团队在去年创造
了超200万的营业收入;而后者开设的优优影视凭着一系列小有名气的网络剧赚足眼球,在实现收入倍增的同时,李洪绸更登堂入室,签约新公司,将真正指导投资超千万的大电影。
抑或,两人会成为好朋友。
因为无论是沈玎
还是李洪绸,这一众网络视频草根创业者的成功,都毫无疑问拜托了这个淘宝时代的点化。
真正成为这群草根文化班子输血者的不再是衣冠楚楚的500强大公司,而是一群出手阔绰的淘宝大户;真正成为这些网络视频重度消费者的
也不再是以往的沙发土豆,而是热衷网络生活的都市白领。
换言之,草根的产品需求催生了一群草根的内容提供商,而这个庞大市场的吸金效应才刚刚开始展现。
南方日报记者钟啸实习生钟宜珊
淘宝时代颠覆市场
网店生意激活视频草根
写书的时候我就想做电影,这是一种梦想。
开口必谈理想仿佛是所有草根故事的开端,这次的主角是李洪绸。
2008年,这位还在读大二的同学烧光了几部书的版税喂养着自己的短片创作。
在
当年10月,他自编自导的《大学生同居的事儿》(以下简称《同居》)登陆网络,才让更多人都把他看成是一个网
络导演。
回头看看,那时候的片相当粗糙。
回忆起青涩岁月,李洪绸印象颇深,什么都得省着来,没什么投入。
我们
租了个房子,大家就过来帮忙拍,除了一套2万多元的拍摄器材是自己买的,其他都是凑合着,最搞笑是话筒,就是用竹竿儿挑着的。
然而,正是这一次的经历让他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悸动,这在后来证明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当时把联系电话
放在了片头和片尾部分,算是招商吧,没想到第二集和第三集的时候就有人来投广告了。
作为团队制片的李洪绸也见证了这次初步的商业化之路,然而一大拨淘宝档主的涌来还是令人喜出望外,卖手机的,卖衣服都来投了,手法
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在片头片尾加广告,但就这样拼出了一集几千
块的广告额。
正是这一波零零碎碎的小广
告帮助了整个团队熬
过了最困难的2008年。
凭借着单集点击百万,全季总点击过千万的表现,《同居》在2009年赢得了重庆电视台
接近百万的投资,这部片子也蜕变成了一步长达70集的电视栏目剧。
就在李洪绸迎来转机的2009年,沈玎的梦想也开始起步,南辕映画工作室成立在2009年,大家都想改变中国本土影视以北派文化为主导的现状,
南辕即要强调南方的立场,拍摄一系列视角新锐、直面现实的影视作品。
他和三个核心成员就这样背着如此滂沱的梦想拉起了工作室。
后来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了几个做小企业的朋友过来请我们帮忙拍微电影,
随后陆陆续续就有新的项目进来。
大家一想,既然这样,就不如做成生意,既能赚钱,也可以更好地补贴我们的电影。
而沈玎和记者提到的金主中也出现了不少淘宝店的名字,在网上卖东西的付钱拍片子给网上买东西的人看,这在供职
媒体的沈玎看来,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这不是个别现象,网店的顾客来自于网民,他们自然是在网络上投放广告的效果更好,而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属性也要求有人能为他们做更个性化的产品,这是一个趋
势。
沈玎认为,相比于更趋工业化的传统媒体广告市场,个性化十足的网络视频市场更需要创意十足而价廉物美的产品,你是开网店的,你当然会优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制作公司,而不是去找大型广告公司,因为他们更了解你。
沈玎就举了一个例子,他在为一家名为爱定客的鞋类订做网店做广告时,就一次性为他们拍摄了3集轻松搞笑风的片子,但只收了1万多块钱。
在沈玎看来,虽然这些生意看起来太过微小,但却预示着未来需求的旺盛,这足以撑起一个市场。
在零打碎敲了两三年后,沈玎终于和朋友在2011年底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脱胎于工作室的公司有了一个更通俗的称呼南辕广告公司,当年的收入十几万,而第二年的收入就跃升到了近百万,沈玎的预言成真了。
吸金效应初露头角
小团队年入百万非神话
而当沈玎忙活着为一众网络上崛起的小金主们拍摄各种广告与宣传片时,李洪绸新一部的网络剧《麻辣隔壁》也已经火热开播,还是一样的校园主题,还是一样的鬼马搞笑,但凭借着对网络文化
的感同身受,李洪绸的新片依托于微博上,茵曼对自己的定义如此直接:互联网女装零售品牌,2013年双十一全网销量第一女装品牌,由此可见该公司本身的互联网属性。
而这家互联网女装的知名企业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其广
告投放主要集中在线上,而在网络视频方面的投入也十分专业。
我们拥有自己的视
频制作团队,有专业的导演、摄影、剪辑人员。
茵曼方面认为,网络微电影可以使抽象的理
念感性化和故事化,帮助消费者直观理解茵
曼品牌,我们一向秉
持原创的态度,希望通过微电影传神的效果和真诚的态度,传达出我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这符合互联网发展的需要,也顺应市场的变迁。
该公司到目前为止已连续创作了《在天台》、《麻花辫》等多部颇具影响力的微电影作品。
茵曼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原创微电影仍将是茵曼未来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根据品牌发展需要,确定不同主题的微电影。
不过,该公司同时指出,这一市场也在不断蜕变当中,观众对于微电影的品
质和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微电影先前的草根色彩正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专业气息。
由河南卫视、爱奇艺联手打造的大型汉字文化节目《汉字英雄》第二季复赛火热开锣,至
27日两场复赛播出后反响火爆,10名汉字秀才拼脑力比学识,掀起新一轮的汉字高潮。
《汉字英雄》第二季复赛整体赛制比照以往全面升级,节目骨肉丰满、活力十足,真人秀特色进一步凸显,悬念迭出的精彩对抗使得赛事更具可看性,
选手之间夹杂竞争与友谊的微妙情感互动也令观众为之动容。
《汉字英雄》第二季以用好汉字,才是汉字英雄为创意核心,在复赛中赛制进行大幅调整,赛制的对抗性及真人秀特色进一步凸显。
比赛进行到复赛阶段,实力相当的精英选手
之间的对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场心理战,谁能淡定自如发挥所长,成为晋级关键。
复赛前两场中,个别小选手就因过于紧张而惜败。
紧要关头选手们的临场表现,令节目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在紧张的赛事之余,选手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为
节目增添不少温暖。
舞台上兵刃相见的对手,生活中都是志同道合
的好朋友,这种夹杂着竞争与友情的微妙情
感关系,在《汉字英雄》第二季的复赛舞台上
一览无余。
真实、生动、温暖、悬念十足、拥有趣味赛制及海量知识,正是这档节目最终成
为国民节目、收获零差评绝佳口碑的原因
所在。
《汉字英雄》自2013年暑期横空出世,至今已经具备强大的
品牌效应,第二季节目经过整体升级后于2014年1月17日正式开播,复赛阶段将一直持续至3月中旬。
凭借
深远的文化立意、精良的制作品质、趣味横生的表现形式,仅初赛阶段便成绩斐然,成为国内第一档登陆美国时代广场的综艺节目,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文力挺,多家国外及驻外媒体如BBC、《纽约时报》、《南华早报》、《华尔街日
报》《中国日报》(美国版)等都争相关注报道。
随着复赛正式启帷,选手之间的对决将迎来巅峰时刻,《汉字英雄》第二季后续仍具备强劲的收视能力,将带给观众更多的期待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