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2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导学案(人教版)新闻两则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两课时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5、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请学生就文章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严肃性,在课文中选例进行分析。

课堂反馈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学后反思学法指导栏学习目标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2、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学习重点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炼的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知识链接:1、读谁下列加点字字音溃〈〉退要塞〈〉阻遏〈〉锐不可当〈〉歼〈〉灭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绥suí靖jìnɡ:阻zǔ遏è:锐不可kě当dānɡ:3、介绍新闻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节课的课文内容和重点。

2. 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4. 学习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课前导学本节课的课文是《请选择正确的答案》,是关于一个小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选择题时的故事。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以及训练写作技巧。

1. 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小明在考试中是怎么做选择题的?c. 为什么小明遇到选择题时会紧张?d.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e.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a. 你是否有过遇到选择题时紧张的经历?请描述一下。

b. 你认为小明为什么会紧张?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c. 小明在作文中表达的想法对你有何启示?三、课堂学习1. 课文阅读理解阅读课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并回答以下问题:a. 小明为什么对选择题紧张?b. 小明在考试中是如何做选择题的?c. 故事中的老师对小明的态度如何?d. 小明在最后的作文中表达了什么想法?2. 单词与短语学习学习以下单词与短语,并尝试运用到句子中:a. 选择题:multiple choice questionb. 表达:expressc. 正确:correctd. 错误:wronge. 紧张:nervousf. 压力:pressureg. 全程复习:review the whole processh. 以…为基础:based on3. 语言点解析请根据教师的讲解,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语言点,并在课堂练习中运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你在考试中紧张的经历的文章,包括以下内容:a. 描述具体的考试场景,你的感受和表现。

b. 分析自己紧张的原因。

c. 通过此次经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 阅读课外书籍,找出其中的重点词语和短语,并扩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2019八年级上册导学案语文人教版全册.doc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导学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课《新闻二则》学案教师寄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毛泽东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1、语言的学习与训练。

2、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来源:学#科#网]学习难点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业已..:二、自主探究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4. 回顾历史,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八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1《消息二则》【学习目标】1.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消息的能力。

2.根据消息的结构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重)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难)【预习检测】听写:【文学常识】一【文体常识】一【字词积累】“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芜湖(wG 摧枯拉朽(1)溃退(ku i)荻港(d i)锐不可当(d a ng)泄气(xi。

)要塞(s d i )签(qi a n)订歼(ji a n)灭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整体感知】2.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找出两则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合作探究】1.默读勾画消息一,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表达了怎样的新闻主题?2.消息二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军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炼的特点。

如: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第1页共2页八年级语文(上)第1课巩固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芜(w S)湖摧枯(g⑴拉朽B溃(ku i)退繁他川昌・・・・C获(hu o)港锐不可当(d a ng)D歼(ji G n)灭要塞(s G i)• ・・・2.为下面的语句加上合适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一切抵抗之敌,()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江阴要塞,()长江。

A消灭、击败、夺回、占据、控制B歼灭、击败、占据、控制、切断C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D消灭、击溃、控制、占据、控制3.下面是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导语和标题扣的很紧,是标题的拓展和具体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带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带二单元 综合性学习  人无信不立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环节二合作探究(二)展示与“诚信”有关的成语典故。

一诺千金: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

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

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

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

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

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

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句诺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二、环顾身边思诚信我们环顾身边,寻找守信之人,听取长辈观点,反思失信之害。

(1)讲述身边的诚信故事。

(2)访问你的父母、老师等长辈,虚心听取他们对诚信的理解。

(3)联系身边或社会上一些不讲诚信的反面事例,如考试作弊,借钱不还、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小组展开讨论:诚信缺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思维的火花。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2010年春节前夕,武汉东方建筑集团公司项目经理孙水林为赶在年三十前给武汉黄陂的工友们发工钱,携带一家四口人开车回黄陂,不料路上雪大路滑,遭遇车祸,一家四口全部罹难。

弟弟孙东林得知哥哥一家的遭遇之后,万分悲痛。

但想到哥哥一家是为了给工友们发工钱才出了这样的事,“今生不欠来生债,新年不欠旧年薪。

”这是哥哥二十年来一直坚守的一个信条。

如今哥哥走了,作为弟弟一定要为哥哥完成这个遗愿,于是,东林不顾工友们的劝阻,四处借钱,准备年三十替哥哥为工友们发工钱。

此时,孙东林的父母也从电视新闻上知道了儿子一家遇难的消息,为了能让东林顺利的把工钱给工友们发下去,他们也强颜欢笑,准备着年饭,像往年一样招待工友们。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文导入本课时的课文是《蒲公英的约定》,在开始阅读之前,请同学们先回想一下蒲公英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有人说蒲公英是勇敢、坚强、乐观的象征,也有人说它是梦想与希望的化身。

你们认为蒲公英在这篇文章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留意作者借助蒲公英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第二课时课文感悟通过第一课时的导入,同学们已经对文章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章的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的高潮部分,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一部分表达什么。

然后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如小明和小倩之间的情感真实感如何展示等。

最后,尝试总结文章的主题,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启示和感悟。

第三课时写作探究在前两堂课的导入和感悟中,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约定》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首先,请同学们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手法是如何丰富了文章的意境。

然后,结合自身经历或想象力,仿照文章的风格写出一个类似的片段,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第四课时语文积累通过前三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蒲公英的约定》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在这节课上,我们将进一步扩展知识储备,积累更多的语文素材。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或书籍,了解蒲公英这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等相关知识,然后和同学们分享这些有趣的知识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诗歌或散文,进一步感受蒲公英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表现,激发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课时诗词鉴赏在这个课时中,我们将围绕着蒲公英这一主题展开古代诗词鉴赏。

请同学们选取一首与蒲公英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解读其中隐含的情感与意境,感受作者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进行鉴赏过程中,可以尝试朗诵或背诵这些诗词,感受其中的音韵之美,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师: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语文。

这张大家一定很熟悉。

(屏显及文字介绍。

生读。

)4月10日中午,我校七年级全体师生齐聚操场,参加“寄语中国梦,立我少年志”签名活动。

同学们在白色的签名条幅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愿望和梦想。

此次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引领同学们树立高远的志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向上。

师:我是如何了解到这个消息的?生:通过新闻。

师:是的,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走近新闻:新闻筹备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要变换不同的角色,走进新闻工作室。

首先,我们来召开一个筹备会。

我想,今天的筹备会上一定会有很多人才被发现。

(屏显。

)会议要求:走进新闻工作室的每位同学,都要变换不同的身份,筹备此次新闻报道。

1.播音员。

师:假如你是新华社播音员,你接到这份新闻稿时的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请大家开始练习播音。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从大家的朗读和表情中,我发现大家的心情很好。

谁能把这个“好”说得具体一点?生:就是心情有些激动,因为标题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起来就有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

师:看来,这个新闻的标题就很吸引人。

生:读起来很振奋。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胜利在望,很是振奋人心。

师:好一个“胜利在望”,你的表达很严谨。

播音员除了要把握语气之外,还有什么要求?生:不读错字,流畅地读。

师:字音要读得准确,语气要连贯,对播音员的要求的确很高。

(屏显。

生开火车读。

)读准字音:芜湖泄气击溃歼灭管辖锐不可当要塞师:谁来强调一下重点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含答案-人教版-13 背影

第四单元13背影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和有关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线索,分析结构,把握中心。

3.研读重点文段,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填空。

朱自清,字,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橘.子()迂.腐()琐屑.()栅.栏()差.使()蹒.跚()狼藉.()簌簌..()颓.唐()..()踌躇3.根据意思写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凉,萧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6)()衰颓败落。

二、整体感知4.通读课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线索是什么?全文可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5.背影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出现的?其中哪一次最让你感动?哪一次刻画得最细致?6.文中写了几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情境具体分析。

三、局部探究7.研读课文第六段。

(1)声情并茂再现“背影”,小组成员之间可开展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能打动人。

(2)概括本段大意。

(3)本段中作者刻画父亲的形象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举例说明。

(4)描写父亲买橘子时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请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父亲买橘子回来后“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四、阅读延伸父亲的驼背父亲就这样无言地用lín()xún()驼背将生活的重负扛着,就像一张弓无言地坚韧着,积攒.()着,为一支支响箭预备着生命的涌动和波澜。

我们做儿女的就是这弓上的箭。

有两件事是永生永世都捡拾不尽的碎金,撒落在时间的长河里。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读小学六年级那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灾难之年。

我的两条腿上大大小小长满了十三个毒chuāng(),淋漓的脓血像山泉一样gǔ()gǔ()地朝外涌着,上学成了一种负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

《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含答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学习品味文章精练的语言,并把这种语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去。

3、学习体会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1、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层次。

三、资料助读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

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

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

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

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四、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 ) ( ) ( ) ( ) ()燥热窒息沥青吹嘘筋疲力竭2、辨字组词。

龄()扎()励()输()铃()札()厉()愉()五、探究课文1、要点回顾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1)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结构层次划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

”句中的“极大”一词,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第一段内容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描写他们的工作环境,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何理解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最美好”“最快乐”的几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新闻两则3、yù kuì ruì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1页,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51页,含答案,Word版)

精品语文资料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人教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案

人教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案

人教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xt>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全集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xt>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的有关知识,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学习流程】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 4、常识填空:新闻,又叫,它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用心爱心专心1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

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新教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一、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

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

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

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

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

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_二 《长征组歌两首》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袁灶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_二 《长征组歌两首》

活课堂随笔【反馈练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

总行程6.5万余里。

红军先后跨越了近百条江河,征服了约40座名山险峰,其中包括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ái ái()雪山,穿过了被称为“死亡xiàn jǐng()”的茫茫草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牺牲营以上干部约430人,共计jiān miè()和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俘敌2万余人,红军也付出了兵力损失达四分之三的重大牺牲。

长征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qīn pèi()的精神!是用信念、意志和汗水pǔ xi ě()而就的人生的伟大篇章……2.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A.天如火来水似银 B.军民鱼水一家人C.红军都是钢铁汉D.雪山低头迎远客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飞越大渡河水湍急,安顺场边孤舟勇,山峭耸。

踩波踏浪歼敌兵。

雄关险,昼夜兼程二百四,豺狼凶。

猛追穷打夺泸定。

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威风显,兄弟民族夹道迎。

勇士万代留英名。

3.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4.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湍急,山峭耸。

雄关险,豺狼凶。

”诗的前四句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①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tuó,成块或成堆的东西),狂风狼似的嚎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②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员骑。

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

他要率领这支队伍为后继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他们面临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③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

(安徽专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写作

(安徽专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写作

第二单元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导学目标】1.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文素材。

2.在写作中分清主次,掌握详略得当的原则。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写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淡妆浓抹,其实就是作文写作中的详略,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是写好记叙文的关键。

今天,让我们来学一学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例文引路感受特色爱的底片杨霁文“母亲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母亲是一缕阳光,让我童稚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读着一行行情深意切的词句,她的眼前忽然泛起一层朦胧的白雾。

“啪!”一滴清澈的泪滴落在影集扉页那一行隽秀的字上,摔成一朵凄美的花儿。

记忆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如潮的回忆汹涌着奔入脑海。

那是7岁那年,同样是一个宁静而恬美的夜晚,就在这张书桌前,一个年轻的母亲手握着女儿的小手,在影集扉页上写下了这段美丽的文字。

写罢,母亲带着慈爱的笑说道:“这本相册送给你,让它记录我们的美好岁月,我们永远在一起!”女儿天真地笑着,使劲点点头。

这本相册伴随母女二人度过了很多美好时光。

而今晚,就在刚才的饭桌上,为了一丁点儿小事,母女二人又大动肝火,直到母亲吼道:“走吧!我再也不管你了!”女儿将门一摔:“我不要你管!”随后,她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肯出去。

书橱中这本特殊的相册映入她的眼帘,她翻动相册,从小到大成长的足迹尽收眼底。

瞧,这不是她那张蹒跚学步的情景照吗?年轻的母亲面带笑容,膝下的她费劲地迈着步子,两眼紧盯着前方的路。

母亲双手牵着女儿,为女儿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她抿嘴一笑。

又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这是在三年级时,她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母亲带她去长城旅游。

她记得当她将崭新的奖状放在母亲面前时,母亲是那么高兴、欣慰!她的眼中闪着一种奇异的光。

直到翻至最后一页:母亲节那天,她出其不意地抱着一束鲜花,出现在工作了一天的疲惫的母亲面前。

母亲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光,母女二人紧紧相拥……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如泉涌:母亲抚育我14年,那真挚的爱是一刻都不曾改变的啊!擦干泪水,她轻轻叩响了母亲的房门……【点评】小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细微小事来表现妈妈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2八年级语上册导学案答案14 故宫博物院参考答案:1、略2、略4、参观故宫的路线: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6、(1)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说明太和殿的高大、宽敞、面积大。

(3)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所以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4)写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不能。

因为它不仅交代了三大殿的地理位置,还说明了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主体地位。

7、略9、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1 * 说屏1.略2。

略3、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6、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读“tuī”“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7、引用分类别8、(1)本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说明中穿插故事的叙述,将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

16 大自然的语言2、竺可桢(1890一1974),浙江人。

气象学、地理学家。

他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3、(1)草木荣枯、候鸟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区的农业发展。

4、说明对象农业生产四个农业生产、“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燕儿不过三月,燕儿走不过九月九”。

6、(1)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7、(1)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2)语言极其概括、雅致、富有诗意,运用拟人手法,使表达生动形象(3)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更真实、更准确的说明物候现象临的迟早还存在古今差异。

8、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9、这段字是按时间顺序说明一年中春夏秋冬丰富的物候现象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人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川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这段字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其目的在于说明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的。

这样写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次第”写出了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词典雅。

”翩然”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

”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象,”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表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10、略11、智力12、逻辑顺序1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14、准确性、严密性1、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6、略17 奇妙的克隆1、(2)地瓜藤、葡萄藤、柳树……蚯蚓、水蛭、壁虎等2、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克隆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低到高)——克隆造福人类鱼类鲫鱼1979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鲤鲫鱼两栖类爪蟾蜍1962黑斑蛙1978哺乳类鼠多利羊19963、可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理解:(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尖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2)科学的发展越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越深刻地角及人类的伦理、自选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4、略、能从“对真实自我的否定”这个角度展开论述即可。

18 阿西莫夫短两篇3、——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撞击说”和“火说”。

(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6、两篇短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19 * 生物入侵者1.略2、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

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

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

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3、(1)列数字实际上也是一种用事实进行说明的方法。

数字化的事实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仅仅在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60年间,关岛鸟类就由11种减少到两种,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两句话中的数字,自然使人想到“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2)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说服力。

例如:举出蒲公英和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形成“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出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