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送行》导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九、送行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出现的“不谙世故、凄怆、邂逅”等生字词。
2、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3、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学习善于从世间百态中发现美好有趣事物的心态。
一、温故而知新“送别”是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中,你还记得几首写“送别”的诗词吗?试写出一至二句。
二、自主学习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哪些有关作者的信息?2、默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的送别?有什么不同?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大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3、解释词语①不谙(ān)世故:②凄怆(c huàng):③邂(xiè)逅(hòu):④不可思议:⑤溢于言表:三、合作探究1、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向全班同学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2、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的能力。
3、感受生活的美好,明白人们对于真实情感的渴望,会关心别人、热心帮助别人。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难点:对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九送行苏教版7
缘份让你看到我在这里
23
(2)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真 实感情的流露。
勒罗把自己当成美国小姐的父亲或她的亲朋 好友来表演,对即将远行的女儿非常担忧,于是 反复叮咛,提出旅途中最好的忠告,并且恋恋不 舍,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这是表演 “月台父女送别”这一出戏中的父亲对女儿的惜 别之泪,即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整体感知
说说对于标题“送行”的理解。
(1)结构上:以“送行”为线索,按照时 间顺序分别写了两个不同的送行场面;
(2)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 洁明了又引人深思。
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3)写车站送行的尴尬、滑稽,为下文
写勒罗的“真情”送行做铺垫。
第二部分: (4-16)写勒罗作为送行人的精彩表演。
因为滑稽尴尬的送行使“我”饱受折磨,所以 “我”要不吝惜这笔投资,学会在火车站月台上演 戏,以摆脱送行的痛苦。
缘份让你看到我在这里
21
勒罗送行美国小姐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 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说说自己的看法,并 说明理由。
缘份让你看到我在这里
22
(1)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①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 员,他给美国小姐送行并不是出于友情、亲情,而 是为了赚取送行费,一个为了赚钱的人送行,当然 没有真实情感流露了。
我们真情 送行朋友
局促不安 说多余的话 强作笑颜
有良好愿望 却事与愿违
勒罗受雇 送行小姐
感人的表情 给予最好的忠告 热切地说
违反人之常情 却有良好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9课《送行》教案(新版)苏教版
送行一、课文分析:本文以“送行”为题,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迫切性。
人们并不缺乏感情,但不知如何恰当地表露出来,而这正是现在的人际交往中最关键的因素。
因此,本文所体现的中心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全文结构层次分明,而且互相呼应对照,由此点明中心。
可以通过学习本文,从划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由此把握中心,进而把握分析此类散文的基本方法。
学习本文,无须过多涉及资产阶级价值观问题,而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英国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文中所描写的送行的真实含义。
二、教学目标:1、掌握通过分析结构来把握中心的方法。
2、分析文中细节描写的相互关系及作用。
3、体会恰当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通过分析结构来把握中心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聚散离合是人生中最常见的事,而此时此刻也正是人们情感最突出的时刻,因此古往今来、中外名家都不乏描写送别的名篇。
例如: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名句表达离别的寂寥。
周邦彦有“念露桥携手、月夜闻笛,似梦里,泪暗滴”来表现离人的孤寂。
诗人们往往借助景物来衬托自己的情感。
然而,当我们自己遇到这一时刻时,你会有诗人描写的那种感受吗?你能够表达出上述诗人那些的情感吗?这样的情感你觉得适合在普通人之中表达出来吗?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大家看课文。
(二)把握结构:题目是《送别》,那么文章中写了几次送别?这几次送别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来。
(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归纳:三次送别:“我”家中送别朋友(4-5)真情流露“我”车站送别朋友(6)尴尬为难勒罗车站送别陌生人(7-10)感人至深文章其它部分写了什么内容?(1-3)论述送别。
作者在这一段中具体说了什么内容?找出关键的句子来。
提示:作者在文章开头说送行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在什么地方送别最难?为什么?归纳:车站送别最难,因为“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送行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三单元送行送行比尔博姆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3、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阅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本文主旨,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生活哲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有着丰富的送行文化,请同学们背诵古诗中有关送行的诗,然后激疑:这些千古传诵的送行诗写得多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啊,然而课文却把送行写成十分尴尬的滑稽场面,这样写真实吗?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字词。
预习交流:1.同学们交流本课生字词,然后教师投影一些生字词,与同学们相互交流。
2.交流有关文学常识,教师加以补充。
整体感知:自学指导:指名学生分小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并思考下列问题:(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的送行有什么不同?(2)你从两种不同的送行中体会到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3)在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
2.指名学生评价朗读,并展示朗读。
3.学生回答思考题(1),教师板书。
4.学生结合课后练习四分小组讨论思考题(2),发现共同之处,初步体会本文主旨5.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总目标,"疑为学之始',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由此引出学生对思考题(2)的回答与讨论。
(1)通过阅读让学生积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同学们共同解决。
(2)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
(3)分小组选择一类题,由其它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做适当的启发、点拨。
(4)最后交流讨论结果。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五、布置作业:1.课后继续发现问题,同桌之间讨论。
2.预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铺垫的写法,并体会其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送行》主题探究 苏教版(通用)
《送行》主题探究再教《送行》,觉得对这篇文章主题,又有了新的理解。
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参考书上给出四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1.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2.旨在说明“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人生哲理,假戏可以真做,真戏可以假做。
真正送行者反而尴尬,扮演的送行者却能动真情。
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价值。
真与假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3.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
4.旨在通过侧面描写勒罗从“舞台”到“月台”的故事,说明只要根据市场需求,找到合适的岗位,并在岗位上付出真情,就能获得成功,就能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这些理解中,差强人意的要算第三种,即旨在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虚伪,但还不够准确。
我觉得应该是对当时社会虚伪人性的一种嘲讽。
之所以如此理解,理由如下。
1.车站送行的尴尬完全是由虚荣心造成的。
真送行时,“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双方都没有拘谨和尴尬”,“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感情都溢于言表,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可是,在车站送行就满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我们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按理来说,送行双方没变,送行情感没变,为什么前后“判若两人”?原因就在于,车站送行本不为表达惜别之情,而是专在表演。
前者送别的地点在家里,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适于表达离别之情。
后者是在车站月台,属于大庭广众众目睽睽的公共场所,只适于作秀表演。
这种离别之情,发自内心,自然流露,无需表演,一表演便假,一表演就尴尬。
本来,在家里送别之后,这种惜别之情已经传达到位了,现在却还要在公共场所再表演一次,应该说,在送行双方都有点勉为其难,之所以还要做,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满足被送行者可怜的虚荣心。
被送行者以有人送行为荣,无人送行为耻,因此,从一开始这种尴尬就注定难免。
下文写勒罗专事送行,生意兴隆,并广收门徒,从中可以看出,虚荣心,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语文:第9课《送行》课件(苏教版九年级下)
局部理解: 1、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时流的眼泪是不 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请同学们说说看法, 并说明的理由。
7
意见1、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理由:
首先,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 着什么”“他眼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临别赠言从他 口中一泻而出”当列车就要开时“双手仍紧抓那个年轻的 美国人”“又冲上前去,小声地最后再叮咛几句”“我发 现他确实泪水盈盈”可以看出这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因为 言为心声,外在行为是感情的自然表露。
其次,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人是 最富有同情心。从散文提供的情节中,我们知道,美国小 姐是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在英国没有亲人、朋友,勒罗 看到美国小姐形只孤单,在英国不相认识任何人,想到她 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唤起他的同情心。不 过,勒罗的眼泪,不是惜别的泪水,而是同情产生泪水。
3
整体感知:
• 1、散文的题目《送行》,围绕题目,全文 都写了谁的送行?送别的对象分别是谁?
• 2、这两种送行,在送别目的、送行场面、 送行效果等方面分别有什么不同?
4
局促不安
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 说多余的话
(真 情)
强作欢颜
有良好愿望却 事与愿违
感人的表情
违反人之常情
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 给予最好的忠告 却有良好效果
1、下面是有些同学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看法,你 赞成哪种?理由? ( 1 )旨在反对繁文缛节,主张真情实感。 ( 2 ) 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冷漠与虚伪。 ( 3 ) 真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假的东西不一定无
价值,真假可以互相转化。 ( 4 ) 根据市场需求,总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只要
要付出真情就能成功。
他注视着列车驶去,直到看不见时才转过身来, 我发现他确实泪水盈眶。不过他看到我,还是挺高 兴。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 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似的。他挽住我的 胳臂,顺月台慢慢走着,一面告诉我,每星期六他 是何等欣喜地读我写的戏剧评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9课《送行》课件 (新版)苏教版
来自《点拨》
3.反复出“线”。阅读时同学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 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 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4.以情导“线”。感情线索常常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 这就需要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 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5.定“神”看“线”。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 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 “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 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通感情的送行,却被作者视作最难的事,自然就激发
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或许同样如此”写出
“送行难”广泛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含蓄地点出写作
本文的意义。
部分来自《点拨》
2. 怎样理解“制造谈话”?作者为什么把送行称为 “滑稽戏”? 【答案】(1)作者创造出这个新奇的词,形象地写 出送行双方都在勉强应付,突出车站送行的不自 在。(2)把送行称为“滑稽戏”,是因为这种送行 是在没话找话,是一种虚应,人与人之间没有表 现出真情,就像演戏。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虚应的 人际交往的不满与嘲讽。
送别诗句
来自《点拨》
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王维《山中送别》)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
来自《点拨》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第一单元〗1、《威尼斯商人》:著名喜剧。
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作者: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悲剧《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雷特哈姆》《奥赛罗》等。
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部剧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人物形象: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残忍,是一个爱钱如命、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代表。
安东尼奥仁爱善良、重义轻利,有侠义精神。
鲍西娅聪敏机智。
2、《江春小景》: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苏州夜话》一样,都是以反对内战、控诉战争为主题的作品。
作者田汉,戏剧活动家、剧作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
这部独幕剧主要塑造了长子和次子这两个人物形象。
两个人物虽然性格上有差异,但他们都是军阀内战的牺牲品,都被那个特定的时代扭曲了灵魂。
区别是长子的灵魂扭曲的更严重,身上染上了严重的兵痞气和流氓气,品行恶劣,是非不分;次子和长子相比,要善良些,他关心妹妹的前途,知道孝敬自己的母亲。
3、《一厘米》作者毕淑敏。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注册心理咨询师。
代表作:《昆仑殇》《血玲珑》《预约死亡》《婚姻靯》《红处方》等。
这部剧本通过对陶影这个人物的刻画,赞美了一个平凡母亲的崇高品质,讴歌了对人的尊严的执著追求。
这是一篇典型的以小见在的作品。
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手法。
4、《泰坦尼克》是根据历史上一场震惊世界的海难演绎出的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集编剧、导演、制片人和剪辑于一身的詹姆斯・卡梅伦说:“泰坦尼克号这艘梦之船的首航在梦中惨地结束了。
我拍摄这部影片既想再现这艘巨轮有着浓重悲剧色彩的死亡之旅,又想展示它短暂而又壮观的生命历程。
九年级语文《送行》学习要点苏教版
《送行》学习要点《送行》这篇幽默散文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一、基础知识1. 给红色的字注音。
尴尬(gān gà)滑稽(jī)邂逅(xiè hòu)掺杂(chān)饯行(jiàn)凄怆(chuàng)不谙世故(ān)漂泊(bó)2. 词语解释。
【笨拙】:不聪明;不灵巧。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恳请】:诚恳的邀请或请求。
【不谙世故】:对处事经验不熟练。
谙,熟练。
【徒劳】:无益地耗费劳力。
【饯行】:设酒食送行。
【凄怆】:悲惨;悲伤。
【悬想】:凭空想像。
【溢于言表】:人的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
溢,充满而流出来。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熙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游移】:(目光、态度、方法、方针等)摇摆不定。
【热切】:热烈恳切。
【邂逅】:偶然遇见。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像,不能理解。
【叮咛】:反复地嘱咐。
【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吝惜】: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
3. 依照例句,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
要求:①句式基本相同;②修辞手法基本相同;③语意连贯。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朋友是什么,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答下面两题。
城阕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送行》课文解析 苏教版
比尔博姆《送行》课文解析对于送行,我并不在行。
我觉得要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对大家.来说,或许同样如此吧。
(①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段析】开门见山,点出本文的话题。
【品味】送行也要“扮”“角色”,语言幽默中已暗含了一层讽刺意味。
到滑铁卢车站给一位去伏克斯豪尔的朋友送行,那该是件十分容易的事,但我们从来不会被请去表演....这种小技..。
只有当一个朋友将作一次较长的旅行,将离开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才来到火车站。
朋友越亲,路程越远,分别越久,我们就到得越早,送行也必定越笨拙得可怜.....。
我们的这种无能,与送别场合的隆重以及我们感情的深度恰成正比。
【段析】写我们在什么情况下送行,以及送行的时间并简单概括送行的情状。
【品味】把送行又说成“请去”“表演”“小技”,更进一层体现出讽刺意味。
送行应该是情真意切的,如果是表演,那就含有许多虚假的成分了。
“笨拙得可怜”是因为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表述离情而使人显得笨拙。
在房间里,甚至在家门前,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脸上会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我们中间的友情之线并未折断。
这样的告别倒是理想的,那么,何不到此为止呢?辞行的朋友往往恳请我们,第二天早上不必劳驾去车站,我们明知这并非真心,也就不予理会。
可如果我们信以为真,离去的朋友就会认为我们太不谙世故了,况且他们也确实希望再见我们一次。
他们这个心愿得到了诚心诚意的报答——我们按时来到车站。
随后呢,天哪!随后我们和他们之间就出现了一道深渊..。
我们徒劳地伸过手去,它还是把我们断然隔开。
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
我们在“制造谈话....”——就这样没话找话。
我们明知昨天晚上刚和这些朋友道别,他们也清楚我们没变模样,但表面上,一切都不同了,我们是那么紧张,只盼着车警吹哨开车来结束这一出滑稽戏...。
(②为什么说送行是“一出滑稽戏”?)【段析】概括在家中为朋友送别和在车站为朋友送行的场面。
江苏省涟水县红日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9 送行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课题:送行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3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2、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3、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二、探究学习1、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2、再读课文,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3、(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
)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
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②中心句。
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
③承转过渡句。
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
④警句。
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矛盾句。
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
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⑥感情句。
(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
⑦修辞句。
(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
⑧尾句。
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一、美文欣赏二、父爱的速度安宁①那一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加速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送行》教案苏教版
《送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给人带来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中的作者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需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理解感情的交流和沟通是人的需要,学习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难点:讨论理解文中勒罗受雇送别的感情问题,体会散文所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的问题。
实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送别》课件。
教法学法:勾画圈点法讨论启发法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画面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画面,画面描述:大雪纷飞,两位古装装束的人正在挥手作别)师: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意境来为它配上一首我们学过的诗。
明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学们齐背此诗。
师:这首诗给我们讲到了哪几种送别的方式?明确:酒席饯别与出门送行。
小结:在英国,在作者所处的的那个时代,也有与中国类似的送别友人的方式:饯行与送行。
在酒席上的送别,自然亲切,令人心情愉快。
到此为止就可以了吗?那时的英国人认为这样还不够,为表示对朋友的祝愿,往往还要去车站亲自为友人送行,这样才真诚礼貌。
但正因为如此,也造成了“我”的痛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1、本文中写了几种送别?这些送别发生在什么地方?2、送行者和被送行者的关系怎样的?3、这些送别各自有怎样不同的效果和场面?请同学们勾画出描写他们在送行过程中的感受和表现的句子。
明确:违反人之常情却有良好效果有良好愿望却事与愿违我们送行远行的朋友局促不安说多余的话(有真情却)强作欢颜勒罗送行陌生的小姐感人的表情给予最好的忠告 (受雇却) 热切地说三、设身处地,感悟真情。
学习方法:融入送别的气氛(播放电影《爱有天意》送别片段帮助同学感受送别氛围)。
1、现场调查:假设你是这次送行中的被送行者,你一般说来会希望你是哪种被送行者?为什么?2、我和老朋友是有感情的,勒罗和美国小姐是没有深厚的感情的,但我们很痛苦尴尬,他们却令人羡慕,这说明什么?明确:第1题的分析:人是怕孤独的,不喜欢尴尬痛苦的,更多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都希望能获得感情的交流与沟通,如果能如此,那常会有幸福快乐感 ------人是希望获得感情的交流和沟通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 9《送行》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与设计单元概述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
”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学会这种读书的方法,就会走进较高的阅读境界。
本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多出于名家之手,风格不一。
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
详细读完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对疑难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从而获得对问题的基本认识。
2、能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蕴涵其中的思想。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感悟真善美热爱生活。
4、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送行》 2课时《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2课时《台阶》 2课时《呼兰河传》(节选) 1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教学设想本单元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应该反复诵读、切身感悟、大胆质疑。
《送行》是一篇幽默的散文,蕴涵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却传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教学过程着眼于勒罗人物形象的分析,幽默语言的品位和铺垫手法的运用。
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产生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将贯穿始终。
《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是篇书序,本文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了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送行》备课全方案苏教版(new)
比尔博姆《送行》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送别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深厚的情谊,缠绵的叮咛;豪迈的情怀,忧伤的眼神。
一切是那样的令人感动、令人难忘。
但所有的送别都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来读一读英国漫画家、作家比尔博姆的一篇幽默散文《送行》,去感受另一种送别的情调。
积累整合字词积累1.生字注音不谙.世故(ān)凄怆.(chuànɡ) 邂逅..(xièhòu) 溢.于言表(yì) 尴尬..(ɡānɡà)饯.行(jiàn)神彩奕.奕(yì)2.多音字xínɡ(送行) jiǎo(角度)jiā(雪茄)行角茄hánɡ(内行)jué(角色)qié(茄子)3.形近字谨jǐn(谨慎)尤yóu(尤其)嗽sòu(咳嗽)勤qín(勤劳)龙lónɡ(巨龙)漱shù(洗漱)攘rǎnɡ(熙熙攘攘)饯jiàn(饯行)逅hòu(邂逅)壤rǎnɡ(土壤) 钱qián(钱币)垢ɡòu(污垢)溢yì(洋溢)隘ài(隘口)4.词语释义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饯行:设酒食送行。
悬想:凭空想像。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
熙攘:熙熙攘攘。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邂逅:偶然遇见.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不谙世故:不熟悉人情世故.凄怆:凄凉,悲伤.作者介绍比尔博姆(1872一1956),英国漫画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等。
主题总结这篇幽默散文蕴涵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的场面,而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在送别陌生人时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通过幽默的手法传达了人与人之间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结构图解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学习送行这门“技艺”所付的学费相当昂贵,但是“我”却不吝惜这笔投资去学习,通过“我”的做法反映人们对真情实感的追求,而这样做所获得的又明明不是真情实感,它只是一种表演,一份虚假的“情谊",明知如此,而很多人还像“我"一样花重金去学,这里极大地讽刺了那种追逐虚情假意的行为和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行》创新自测题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笨拙.()饯.行()凄怆.()尴尬..()雪茄.()嘈.杂()角.色()咳嗽.()滑稽.()邂.逅()吝.惜()熙.攘()溢.于言表()不谙.世故()2.选出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头天晚上,我们为他栈行。
B.月台上的嘈杂熙嚷不见静息。
C.像他那胡子拉渣的瘦长下巴一样。
D.在我站着的地方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
3.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1)我们在“制造谈话”——就是这样没话找话。
()(2)英美社交处向他们提供英国“朋友”,百分之五十的报酬付给这些“朋友”。
()(3)他把“舞台”这个词说得特别重。
()4.品味下面的话,说说它的言外之意。
(1)他问我这些年来躲到哪儿去了,同时把半克朗钱还给我,好像它是昨天刚借去似的。
(2)“教教我吧!”我叫了起来。
(3)我承认,他索取的学费相当贵,但是我并不吝惜这笔投资。
5.《送行》选自《》,作者是,国家、家。
主要作品有。
6.散文是与、、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篇散文通过写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和在送行中的精彩表演,表达了人们渴望真情实感的愿望。
()(2)文中的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看似违反常情,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文中“我”送行毫无真情可言,勒罗受雇扮演的送行者却充满真情。
()(4)本文按时间为序可以分为两部分。
()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有关送行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1)(2)9.本文在行文中运用对比写法,试举一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附:参考答案1.zhuō jiàn chuàng gāngà jiā cáo juú sùu jī xiâ lìn xī yìàn2.D3.(1)表特殊含义(2)表否定(3)表示强调4.(1)勒罗能清楚地记得七八年前向别人借钱,一见到老朋友就还钱,虽然半克朗钱微不足道,却说明了他的诚实与守信(2)说明了从对勒罗以送行为由的怀疑到争辩,进而信服的过程(3)“我”决心向勒罗学习,学习他的真诚、慈爱、充满真情。
5.外国散文百年精华比尔博姆英漫画作《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6.小说诗歌戏剧7.(1)正确(2)正确(3)错误(4)正确8.(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9.勒罗的送行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二、类文阅读在爱的站台上送别邓康延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
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
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
——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
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
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
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争来扯去。
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
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
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
”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
”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
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
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
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
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
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于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
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
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
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期冀。
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
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奔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鉴赏要点课文表现的是人们对真情的呼唤;类文也是人间至真至爱情感的表现,从军、上学、支教等等很多动人的送别场面令人难忘,那是爱的音符在跳动,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正因为有这种送别,才使人间真爱留下美好的镜头。
问题探究1.“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2.文中把站台比做细腻多情的少女、粗犷豪放的汉子,读了这篇文章,你还能把站台比喻成什么?3.古人笔下的送别诗很多,除了文中出现的之外,你还读过哪些?请再写出两句。
4.作者将笔墨集中于站台,有哪些原因呢?阅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回答。
5.文中描绘了一些让作者不能忘记的送别场景,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样的场景吧,请回忆并描绘出其中的一个细节。
(不少于30字)附:参考答案1.亲人离别、难以团聚是一种遗憾;然而,因离别而产生的祝福是美好的,因离别而演绎出的真情是美妙的。
2.示例:站台是一个演绎情感的剧场,包容着缠绵与不舍,传达着牵挂与祝福。
3.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站台流淌着温情,充满爱意,站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充满激情;站台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向往之情。
5.略三、中考回应例题(2010·北京)综合性学习。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
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
【材料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口为1197.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24所,平均每百位65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2.3个。
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53.3%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外有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在家养老。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200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2010年5月11日《北京日报》)【材料二】2007~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年度总人口数(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2007 1213.3 158.8 13.12008 1229.9 162.2 13.22009 1245.8 168.8 13.5(数据泉源:①《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北京市200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③2010年5月14日《北京晚报》)2.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2600多个社区。
下面是对三位老人的一段采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
(每空要用4个字回答)张爷爷:我和老伴儿都80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现在有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
真好!李奶奶:“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赵爷爷: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餐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就摘它的牌。
理由一:①理由二:②理由三:③3.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
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王主任说:“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除了为老年人开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助到医院取药等等。
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解析作为一项“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说原因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谈理由要依据采访记录,根据三位老人的话,用简短的词语摆出;提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好可行性,再定夺。
【示例】1.①北京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②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
③大多数市民愿意居家养老。
④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还在逐年增长。
2.①就餐方便②物美价廉③政府监管3.学校成立社区助老服务志愿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