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现象与“物哀”文化——日本动漫文化精神新探
浅析日本动漫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浅析日本动漫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作者:刘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4期摘 ; 要:日本动漫堪称动漫界的神话,在全球范围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动漫文化产业,并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
主要从军国主义、物哀之美、色情文化三个方面论述日本动漫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日本动漫;动漫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31.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1-0076-02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转型,动漫作为一个无烟型的文化产业,成为各国扶持的重点的同时,在日本和美国却已形成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于2006年4月28日在东京数码大学发表了题为《文化外交新设想》的演讲。
他建议日本应当积极开展“动漫外交”,用动漫文化的侵入,来改变中国在内的各国民众的意识形态。
动漫不再是像过去被普遍认为是小孩的玩物,除了其本身及相关的衍生产品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无形间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
本文通过一些受欢迎的日本动漫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日本动漫中的“军国主义”思想(一)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根源“军国主义”。
据日本学界解释,这里的“军国”军在国之前,意即把军事至上,军队不是作为国家对外对内的工具,而是国家本身便是一个强大军事机器。
既是以军事为立国之本,对内镇压、对外侵略的国家体制①。
日本民族源于对神道教的信仰,日本人认为:日本天皇是统治众神最高的神天照之神的后裔并任其为人间的代表,而日本的臣民则是神的子孙后代,理所应当成了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世界各国其他民族则成了所谓的劣等民族。
企图建立以日本这个优秀民族为中心对其他劣等民族的统治,来完善所谓的劣等民族。
对外侵略自然需要通过武力去制服其他国家。
日本的军国主义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②日本的军国主义在神道教天皇神话论鼓吹下,以偏激的家族主义国家观为思想基础和武士道精神支柱组合而成。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
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理解的日本“物哀”--------我眼中的的日本文化物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
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感慨以及对世界黑暗的无奈。
在日本,“物哀”之说,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的。
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大佐证,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传统说”要从本居宣长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注释《源氏物语玉小栉》说起。
但我们可以反观本居宣长所生活的时代,似乎所谓“物哀传统说”还是值得考证的,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背景,是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
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
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通过考据“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复古追随者们效法。
所以,“物哀”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古所有的一种美学理念或是民族性情,还是那些民族主义者的复古思潮在其所在时代因时生义所“创造”的,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思索的。
今日关于“物哀”产生于何时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不管是复古主义者根据日本民族经典古籍所“创造”还是日本文化从生就有的,但其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个载体。
关于“物哀”的概念,中日学者都有许多见解,就“物哀”的最先提出者本居宣长来说,其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作者:谭培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6期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化中十分突出的美学思想,在日本文学领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想要对“物哀”进行深入理解,除了要加强概念层面的认知以外,深入到其形成的环境中进行探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必要功课。
文章首先从“物哀”这一概念出发,指出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始于翻译。
而后进一步考察其内涵以及产生的环境,深入对“物哀”思想展开辨析,对于加强对这一思想的认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物哀”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学以及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在日本文学体系中,可以追溯到《古事记》,并且在对于日本文学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同样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
而在《源氏物语》之后,日本的文学大多都受到其影响,也因此进一步带动“物哀”不断深入人心。
“物哀”曾经在日本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但是中国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却并无一帆风顺。
“物哀”的思想,对于中国而言,首先是一个外来词,即其翻译文“物哀”本身,并不对应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一个词,因此造成了对于这一思想理解偏差的出现。
“物哀”在日语中被表示为「もののあわれ」,在这之中「もの」翻译成汉语就是“物”,同时「あわれ」翻译成汉语就是“哀”,这种直接翻译固然在一定层面是有效的,但是也会带来理解领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将这个思想理解成为关于“物”的“哀”。
但是如果深入到日本文学环境中,就会发现“物哀”的思想远远不至于表面的理解。
例如川端康成,曾经对于“物哀”的概念做出过明确的解释,即“物哀’中的‘物’指的是人类本身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物哀’中的‘哀’指的则是对于外部世界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不仅限于哀伤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独特的审美”。
并且日本作家本居宣长在对《源氏物语》的注释书中也对“物哀”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他认为“物哀”的思想更加注重在变化的世界中,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对于某个物体对象的机械性的情感主张。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作者:刘晓檬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纵观日本文学发展,物哀理念贯穿始终。
物哀是一种独特美学的体现,不仅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社会意识形态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哀理念为日本人的性格、价值观体系形成注入了婉转、阴柔的动力,使日本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难以诉说的性格之美。
本文针对“物哀”产生的历史根源、原因进行阐述,期待对日本文学理解高度的全面提升。
1“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文化传承伴随历史车轮不断前行,日本文坛对“物哀”独特的热爱方兴未艾,众多文学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物哀”理念,不断将“物哀”理念进行升华、具体化,逐步使物哀理念脱离文学的依托,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取向。
“物哀”理念也是日本人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是人与物实现高度统一之后形成的一种人对物的思想状态,着重强调外部世界在个人世界中的体现。
2 透视日本文学“物哀”理念的成因哲学领域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因果联系。
文学领域认为任何文学著作必须具有内在精神支柱。
无论因果联系论还是精神支柱论,无不说明一种理念的产生具有多重因素,“物哀”理念的产生同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形态对不同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
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畴深厚地渗透在 日 本文学作品当中, 本文将 以《 源氏物语》 和《 伊豆的舞女》 为例来说明此概念 的影响。
关键词 “ 物哀” 《 源氏物语》 自 然美 的体悟 。 美观念的生命感和季节感。 “ ‘ 物哀 ’ 先于其他各种美的 自然 美是 日本 全部 文化 形 态之美 的原型 , 自然美 观 念 形 态而 存在 ,它 的形成 与发 展经 历 了一 个较 长 的历史 是 日本美学的基石 ,其美学范畴序列也是以 自 然美为 过程 , 属于 日 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 记、 纪’ ( 即《 古事记》 逻辑起点的。最早 的诗歌集《 万叶集》 中就表现出了对 《 日 本书纪》 ) 时代开始 , 日 本文学就已产生了‘ 哀’ 的美 季节的情感反应及心理变化 , 并 由此把季节同人的青 理念 。 ” 翻 到 江户 时代 , 本 居宣 长在 《 源 氏物语 》 中描写 的 春、 爱情 、 生命等感受结合起来 , 相互 比喻和象征。 艺术 “ 哀” 的情感体验去发掘其 中的美学含义 , 并明确提出 中表 现 自然事 物 的色彩 和状 态 就是 表现 人 的思想 与情 总结“ 物哀” 的美 的理念 。本居宣长认为紫式部写出了 感。 这 种季 节感 和表 现“ 季题 ” 的艺术 要求 , 使 自然人情 人 生 种 种 真实 的情感 , 但是 “ 在人 的种 种情 感 上 , 只有 化、 人 与 自然互 渗 交融 , 也更 强 化 了 日本 人 对植 物 、 花 苦 闷 、 忧愁 、 悲哀——也 就是 一切 不 如意 的事 才 使人 感 树 的- -h i - 一枝 的敏锐 感受 。一 切事 物都 是 亲切 可爱 又 动最深 ” “ 悲哀只是 ‘ 哀’ 中的一种情绪 , 它不仅 限于悲 都是飘渺无常的, 这种纤细的敏锐感受通过 比喻 、 象征 哀的精神” “ 凡高兴 、 有趣 、 愉快 、 可笑等一切都可 以称 与联想的方式进入艺术创作之 中,就上升为艺术范畴 为 ‘ 哀” 。说物哀“ 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 , 并感到 “ 物哀” 。此范畴强烈地渗透到了 日 本作家的文学创作 渗入心灵的事” 刚 , 从本居宣长的论述 中可以看出, 他所 中, 使得作品显示 出强烈的真切之情。 理解 的 “ 物哀 ” 这一 范 畴 更 主要 的 是指 “ 真情 ” , 即对 自 然及人生世相是以对生命 、生活的变化无常和对人生 种种情感 中最初 的真切情感之一。 因此 , 与其说 日 本人 “ 物哀 " 概念 的形成 日本民族对 自 然是有着很强烈 的感悟的 ,他们首 以自然物来象征或 比喻人情 ,不如说是 以人心的真情 揭示花之心 、 树之心、 寸草之心 , 而且特别以残 先对 自然美的定位在于 自然美和色彩美 ,他们 的审美 来体验 、 残雪 、 落花 、 枯枝 、 红 叶、 衰草来 表达对生命不可避 意识 的原型 就在 于 自然 美 和色彩美 。 树木 花草 从发 芽 、 月、 免地将要消逝的感伤情绪。 因为 , 这一切都是瞬间的存 成长以至开花结果的生命历程 ,使 日本人有了最初的 在 人生 中弥 足珍 贵 的就是真 诚 的情感 。所 以 , 如 以 生命轮回和变化 的感受 ;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 和风花 在 。 雪月 的瞬 时 即逝 ,则强 化 了生命 的短 暂无 常 的感 伤心 真 情为基 点 ,那 么 在悲哀 之 外 的其他 真情 实 感也 就可 哀” 。这里 的“ 哀” 指种 种人 生真 情 , 例 如喜 、 理。 他们往往从短小的诗歌形式中表现一定的季节感 , 以称之 为 “ 哀、 乐、 愁、 苦等等真切 的情感体验 。“ 物哀” 这一范 春 天最 美 的是 樱 花 ; 秋 天 最美 的是 晕月 、 残月 ; 冬 天最 怒 、 美的是薄雪、细雪 。在他们丰富而敏锐的审美体验之 畴 的内涵不 仅止 于 悲哀 ,而 且包 容人 生 中多种 的普遍 即“ 真情” 或“ 同情” 。 中, 对雪 、 月、 花都有数十种不同的细腻的描述。 在对生 的情感体验 ,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物哀”与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
日本文化中的“无常观”对“物哀”的发展也有很 大影响,认为一切美好事物都是短暂的、无常的, 这种观念使得“物哀”更加深刻和普遍。
“物哀”与人物命运的交织
“物哀”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
在很多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作者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来 展现“物哀”的深刻内涵。
“物哀”在人物关系中的体现
除了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外,“物哀”还在人物关系中得到体现,如亲情、友情、爱情等关 系中都可能出现“物哀”的元素。
“物哀”在人物内心世界中的表现
在现代日本文学中,“物哀”也常常表现在人物的内心世界中,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 析和描绘来展现“物哀”的魅力。
“物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文学思潮相互影响、交融,如“私 小说”和“心境小说”中就明显体现出“物哀”的影子。
“物哀”与日本自然景观的融合
“物哀”与自然景观的紧密联系
日本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鸟、风月等常常成为“ 物哀”的载体,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传达内心 的感受和情感。
自然景观与人物命运的融合
“物哀”思潮在未来日本文学中的表现形式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未来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潮将更加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物哀作品将 以更加现代化的方式呈现,同时,现代文学也将更加深入地探讨物哀主题。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物哀思潮也将与其他文化交流,产生更加丰富 的表现形式。未来日本文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呈现出更加 多元化的特点。
80%
寻求内心真实
现代作家在物哀中探寻人性的真 实,将其作为表达自我和沟通社 会的途径。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物哀文化观念
物哀文化观念
物哀文化观念源于日本,指的是人们对于物品短暂的寿命和被废弃的命运的文化哀叹。
这一观念源于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侘寂”,强调事物的临时性和不完美的美。
这一文化观念对于人们对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物哀文化观念中,人们会珍惜事物的临时性和不完美之美。
尽管事物的短暂寿命注定了它们终有一日将被废弃,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追求在其有限的寿命中充分珍惜和利用它们。
这一观念反映出人们对于物品的情感投入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强调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
物哀文化观念在现代消费文化中也产生了影响。
在日本,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购物行为,并尝试寻求更为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式进行消费。
同时,也有不少消费者开始对一些符合物哀文化观念的产品产生兴趣。
这些产品通常拥有独特的设计和制造工艺,能够在其有限的寿命内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美感享受。
然而,物哀文化观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人们过度追求所谓的“物哀”,甚至将损坏和衰败看作美的体现,这种观念可能会引导人们对事物质量的过度宽容或懈怠。
此外,物哀文化观念也可
能对某些行业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我们在推广这一文化
观念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 restrictions。
总之,物哀文化观念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珍惜和利用物品,反映出对于
事物的情感投入和更丰富的生活追求。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一
观念所存在的问题,并适度引导和限制其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的应用。
所以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保持和平和绿色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珍惜
美好、临时的东西,利用它们带来幸福的体验。
百合是趋势
百合是趋势百合是趋势用一句话来形容现代社会的趋势,那就是多元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逐渐接受并尊重了各种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身份。
其中,百合文化作为一种描述和表达女性同性恋的文化形式,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百合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以描绘女性之间友谊、情感和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起初,百合文化主要流行于二次元的动漫、漫画等作品中,是一种纯粹受众年轻女性喜爱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百合文化逐渐渗透到了现实生活中,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圈子。
百合文化的出现和流行,与当代女性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表达密不可分。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下,女性的性取向常常被忽视、歧视甚至排斥。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改变,女性们对于自身性取向的探索和表达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自由。
百合文化便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独立和平等的平台,可以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百合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于情感和友谊的重视与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愈发追求真实、纯粹和深入的感情交流。
百合作为一种在女性之间特有的情感关系,既有友谊的情感,又有爱情的浪漫,成为了人们追求真爱和真友的一种表达形式。
百合文化的流行同时也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通过网络平台,百合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和扩散,与更多的人们交流和互动。
在百合文化社区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分享彼此的喜好和体验,互相交流理解,甚至结交真正的朋友。
百合文化的流行趋势还可以从商业角度来审视。
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百合文化的市场潜力,推出相关商品和服务,满足百合文化追随者的需求。
从动漫周边产品到小说影视作品,从主题餐厅到文化节庆活动,百合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链。
当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百合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百合文化的流行可能会对传统社会观念造成冲击,甚至会产生误导和误解。
然而,正如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平等对待其他人的权利与选择一样,我们也应该尊重并包容百合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从“死狂”到“物哀”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从“死狂”到“物哀”武士道“死狂”的另一面,是日本花道里的“物哀”精神。
日本人在“死狂”中求死,在“物哀”里看生,从武士道到花道,完成了一个生命的过程。
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凄美、残酷等等,就是我们通常无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
日本人观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无常,正是这种人生无常感打开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仪式中观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开花落之短暂,与其“赖活”,还不如以美的的确,日本人爱花独特,爱出了信仰色彩,悟出了生死在落花一瞬中获得盛姿,去装点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
如果武士道是日本人的手背,那么花道就是他们的手心。
从这两点进入日本文化,应该是了解日本人比较容易的一个视角。
日本一位植物学者说,没有文化的原始地方,是不会培育花的。
喜马拉雅原住民就讨厌家畜不吃的花草。
而养花的文化中心,世界上只有两个,西方从希腊到罗马乃至西欧,东方是中国和日本。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对于原始生存状态的人,花草是解决人或牲畜的食料,与人的精神、审美或文化无关;第二,花草是一种文化,它超越了原始生存的功利性需求,直接进入人的精神生活,对花的态度,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格调。
的美学意义,这印证了知堂老人所说的:日本文化的特点是美。
永恒的“物哀”对于日本人来说,“物哀”不仅是情和意的状态,还是知的态度。
知、情、意是合一的,可文化的选择,却往往突出其中一字。
例如,古希腊文化是爱知的,情、意二字,亦趋于知,连艺术都知性化了,哲学就更是爱知的学问了。
而日本文化是主情的,表现为一种“物哀”的美学样式。
“物哀”在这里并非消极的心态,也没有颓废意识,而是关于人对花所产生的生命感发,赋予了美学意义上的道德指向,所谓“仁民爱物”和佛教慈悲心,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在日本人看来,瞬间是一种时间的残缺美,在这瞬间的残美中截取人生的意义,以获得对终极死亡的自由,才是一场永恒的“物哀”。
纯白与异色中的花朵——浅谈“物哀”对日本动漫的影响
The Flower of Pure White and Colors——A Brief Analysis on the Affection of “Mononoaware” on
Japanese Anime
作者: 马可
作者机构: 武夷学院传媒与动漫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出版物刊名: 武夷学院学报
页码: 40-4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1期
主题词: 日本 物哀 动漫 文化
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化艺术中重要的精神特质。
在动漫艺术作品中,这种特质以隐忍、含蓄、静怡的动作与语言去表现,让观众从精神世界的深处去感受画面中表现的景象。
多采用由物及人、由景及心的叙事方式,善于捕捉观众内心细微之处,从而使得日本动漫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半壁江山。
日本动画作品中对于物哀文化的守护与继承非常完整,在精神层面上的坚守体现在画面叙事上表现得从容不迫,节奏表现舒缓而生动,每一幅画面都是对物哀在色彩与构图上的视觉表现。
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作者: 周萍萍
作者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出版物刊名: 理论界
页码: 134-135页
主题词: 物哀 审美意识 文化渊源 文化解读
摘要: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
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
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精神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精神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恒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公元794年),京师迁至京都,上一为平安朝。
自此,日本文学进入了一个足以彪炳千秋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政治安定,商贾兴盛,人民乐业,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为历代所无。
朝野上下均重文事,所以文学极为发达。
以《源氏物语》与《古今和歌集》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在这个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相继诞生了。
伴随着这些文学作品一起诞生的,是萦绕在日本传统文化灵魂深处的“物哀”精神。
所谓“物哀”,是日本文学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主体的哀感往往投射在客体的呈现之上,于是人和景物的宿命也就透过这种既纤细又颓废的描述层层交叠,紧密相系。
物哀是日本传统美学的源流,而物哀精神本身,又源自大和民族与生俱来的敏锐的“季节感”与纤细的洞察力。
雪,月,花,是日本文学历代以来咏叹不衰的主题。
见花而感聚散,窥月而叹无常。
如《古今和歌集》中在原平业的和歌:“月非昔日的月,春非昔日的春,唯有我是昔日的我”又如《万叶集》山部赤人歌:“想送给朋友看的梅花,积了白雪,花也难以分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正是由于日本文学传统追求这种心物融合,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故而描景绘物,无不带着一缕柔和而纤巧的主观感情色调。
日本人擅长寻觅美感,哪怕是转瞬既逝的美,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到,进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无限的放大然而,不妨引用对日本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美的事物难以长久,这似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世间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生死一瞬的飘忽的生命感悟,折射到精神世界中,变成为一种永恒的,深刻的悲哀感。
日本文学的始祖《古事记》中记载,女神伊邪那美命被火灼伤,临终遗言:“以花祭我。
”后世的武士道兴起之时,大和民族对花的崇拜之情亦同时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纯灵之爱
之所以“物哀”理论对自然真实感情甚至 包括畸形恋情广泛认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和肉体关系比起来,“物哀”理论更关注情感中 的精神性因素。上文所言“物哀”理论对乱伦、 悖德之恋,对“道德上认定的恶事”的宽容与 同情,都来自“物哀”理论对感情中精神性而 非肉体性一面的肯定。本居宣长指出: ……世上一切事物中,都有“物 哀”在;尽管所感动的事物中,有善 恶正邪之别,但心灵对一切事物都会自 然地生出感动。有时候对自己的心灵都 无法加以控制,对道德上认定的恶事也 会有所感动。‘41‘“7’ 也就是说,人的心灵是不受理性控制的,在 “道德上认定的恶事”,从纯精神性的角度出发,
赏莲花的美丽纯洁,就不能没有污泥 浊水。”‘41‘…’
“知物哀”者,并非对于风流好色或悖德乱 伦进行全面的肯定,而是对其感情进行攻其一 点、不及其余的欣赏,也就是只看精神性的情, 不看肉体方面的欲。以肉体观之,即使是本真之 情,“知物哀”者也会进行理性上的道德评判, 把其感情蕴育的温床称为“污泥浊水”;但若只 以精神的一面观之,便大可忘记那“污泥浊 水”,只欣赏水上盛放的灵之花。 这种重精神轻肉体的思想在日本人的感情观中 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日本人的恋爱观,即使今日, 精神主义的因素也占有极大的比重。”“肉体的性行 为与精神性的爱,基本上是两种东西,不包括或不 考虑肉体关系的精神爱(Platonic love)是可能的, 而且比包括肉体条件的爱‘高尚’。”口¨聊’ 百合之爱正是这样一种更“高尚”的纯精 神性爱恋。《圣母在上》中小笠原祥子与福泽祜 巳、藤堂志摩子与二条乃梨子、支仓令与岛津由 乃等姐妹组合,她们的关系始终停留在纯精神的 层面,从未越雷池一步。也就是说,只有爱,没 有性。在百合中,“比起性爱,……精神恋爱的 要素更被强调”。¨。(有性爱因素的作品如《神 无月的巫女》 《惊爆草莓》等,不能视为纯百 合,更宜视为同性恋作品,因此本文不予引 用。)这是《圣母在上》的轻小说原作对和歌、 物语“物哀”文学思想与情感体验的一种继承, 而这种继承又通过动画改编作品如实反映出来。 所以,不同于真正的同性恋情,百合情感不 会对现实人生的进展构成影响。《圣母在上》中
[收稿日期]2013一ll—ll
[作者简介]万柳(1981一),女,江苏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北京邮电大学青年科研创新计划专项课题(2013RCl304) 一38—
万方数据
百合现象与“物哀”文化
语》的一把密钥。所谓“物哀”。即是事物本身具 有的打动人心的一种属性;所谓“知物哀”,即能 够体会种种的感情与美丽的深妙,也就是懂得情趣 和意趣。“物哀”理论自被提出以来,早已不仅仅 是解读《源氏物语》的必经之途,而是成为解读El 本文化的有力武器之一。“物哀”不但没有随着时 代的发展而消亡,反而愈加深透地浸润于El本文化 的方方面面。El本学者加藤周一在论及El本文化的 传承性时曾说: 同样的发展类型,不仅在形式上, 而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各个 时代的文化,比如,摄关时代的“物 哀”,镰仓时代的“幽玄”,室町时代 的“空寂”与“闲寂”,德川时代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百合”是一个小众词语,多用于动漫、游 戏和网络同人小说。1。领域,系指女性与女性之 问的一种纯精神性爱恋。“1971年,由日本男同 性恋杂志《蔷薇族》的编辑长伊藤文学提倡, 将‘百合族’作为‘蔷薇族’反义语而起。其 后因日活浪漫情色出版社制作《百合族》系列 书籍而广为流传,渐成固定用语。”。2。“百合” 最初的含义与女同性恋几乎等同,但自从今野绪 雪的轻小说《圣母在上》 (又译《玛莉亚在凝
——29——
从反映“本然的人情”角度出发,“物哀” 理论认为,文艺作品不是道德劝诫书,而是要写 出人生真实的七情六欲,以本然的真情去打动人 心,才能使人懂情趣, “知物哀”。试图掩饰、 美化人的情感,就堕入虚伪,没有价值。本居宣 长在其《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等理论 著作中对“物哀”的自发性曾反复加以论述,
——4n——
万方数据
百合现象与“物哀”文化
很多少女都同时和男性保持着正常的关系。如祥 子在和祜巳结成姐妹关系的同时,也拥有自己的 未婚夫;鸟居江利子也同时和自己一i5仪的男子交 往。而当有的女孩子要打破这灵与肉的界限时, 如佐藤圣尝试去吻久保梁的嘴唇,她便将遭遇失 败(第一季第十一集)。作品用此方式否定百合 中的肉体关系,给予百合之爱一种诠释:这种感 情只能停留在一i5灵,绝不可进展到肉体。 由此可见,百合将“物哀”中精神性的一 面发扬到了极致,只要“物哀之花”而不要 “恋情之水”,彻底摒弃了肉体的欲望,从而使 这种感情在道德上的罪恶感降到了最低。正因为 百合之爱始终保持一种纯灵的维度,它对当事人 实际人生道路的影响也被降到最低,只能是少女 时代的一种人生点缀,不似真正的恋情(不管 是异性还是同性)一样最终要指向一种作为结 果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百合对“物哀”扬弃的 必然结果。
百合现象与“物 哀"文化
——日本动漫文化精神新探
万
柳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北京100876)
[摘
要]
百合系指女性之间的纯精神性爱恋,是日本动漫独有的题材,其渊源深深植根于日本文
化的“物哀”与“知物哀”传统中。百合现象对“物哀”的契合与发扬可以从三方面论之:百合之爱是 一种“本然的人情”,虽有悖德之嫌,但符合“物哀”对自然本真感情的认可;百合之爱是纯精神性的灵 之爱,发扬了“物哀”中重精神、轻肉体的一面;百合之爱既体现了“物之哀”,也体现了“事之哀”, 符合“物哀”理论所提倡的双重审美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物哀;百合;日本动漫 [文章编号]1002.3054(2014)06.0038.05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40603
望》)及由其改编的广播剧、动画等产品在日本 风行,该词越来越侧重女性之问爱恋的精神性因 素,并作为纯精神性的感情与GL、蕾丝边等女 同性恋相关用语相区别。_2 o 百合在日本动漫中颇为流行,已成为日本动 漫的一个固定母题。百合题材对女性,尤其是少 女之间的爱恋进行了纤毫毕现的细腻描写,并表 达出一种欣赏之情。以百合为主要题材的动漫如 《圣母在上》《A Channel}《日常百合》等近年 来层出不穷。其中,《圣母在上》更是同类题材 的巅峰之作,被网友称为“百合神作”,小说、
万方数据
北通的感觉,在知道 祥子要认志摩子当妹妹之后,她抢先一步递出了 念珠,把志摩子“抢”回自己身边。佐藤圣对 志摩子的感情,即使用理性反复压抑,仍旧压抑 不住,收束不了,心中的感情是一种自然喷涌的 力量,无法抗拒。这都是“自然的本情”在动 漫中的表现。她们之间这种抗拒不了的互相吸 引,无关乎道德是非,只有在审美的王国里才能 找到评判的标尺。 所以,百合作为真实、普遍存在于少女之问 的人情,正符合“物哀”自然、任真的一面。 因其与同性恋情只有一步之遥,在世俗眼光里也 可被归为畸形的“悖德”之恋,是“道德上认 定的恶事”。反观日本文艺的“物哀”传统,因 为认同真实的感情,超越一般的道德说教,所以 被人所不齿的“不伦”恋情更能体现“物哀” 与“知物哀”的精神。百合正属于这种感情, 所以百合之爱尤其能够体现出感情的“物哀”。 百合动漫使观众了解到,原来人类的感情世 界中还有这不为人知的一隅。它弱势,它深狭, 或许它还让当事人有些羞于启齿,但是它真实。 而观众欣赏作品时的意动神摇与唏嘘感叹,便是 在“知”百合的“物哀”了。对小众情感的发 掘、描写和欣赏,是日本动漫一道独特的文化风 景线.
却可以看到其感动人心、“物哀”的一面。但本 居宣长并没有将是否具有“物哀”当做评判事 物的唯一标尺。在《紫文要领》中,他区分了 精神层面的“物哀之花”与培养这花的“恋情 之水”,认为两者不是同一回事: 《源氏物语》并没有将风流好色作 为好事加以欣赏,而是将“知物哀” 作为好事加以欣赏。比方说,看见有人 将污泥浊水蓄积起来,就有人问:“你 是要欣赏这些污泥浊水吗?”那个人回 答:“我蓄积污泥浊水,是为了栽种莲 花,并不是为了欣赏污泥浊水。如要欣
“风流”——这样的美的理念,不仅不
会随旧时代的衰亡而消失,而且为新时 代所继承,同新的理念共存。‘31‘”’ 对百合现象的高度肯定和欣赏,其动因来自 El本文化的深层。百合题材正是在动漫这种当代 流行文化类型中,契合、发扬了传统的“物哀” 审美价值观,从而在El本动漫艺术中被广泛认 可。百合对“物哀”的传承和发扬可从以下三 方面论之。
动画和声优都受到热情追捧,连出四季,并在 2010年推出真人版电影。其他主题的动漫也纷 纷打出“百合擦边球”,将百合元素作为卖点之 一,如《轻音少女》《天才麻将少女》《大剑》 《NOIR}《大正野球娘》《迦南》《魔法少女奈 叶》《食灵・零》《某科学的超电磁炮》等。百 合题材已成为日本动漫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百合感情不能用传统的爱情或友情对之归 类。它有类似爱情的迷恋依赖,但不指向婚姻; 有类似友情的肝胆相照,但又具排他性。因此, 可视之为介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第三种情 感”。在其他文化中,这种情感因为近似同性恋 情,当事人难以启齿,局外人更不理解,不是被 误会就是被忽略,很难得到正视,遑论在文艺作 品中被表现。那么,为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情 感,只在日本动漫中得到了突出表现?这与日本 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的“物哀”有直接 关系。 “物哀”理论最初由江户时代的学者本居宣长 提出,将其作为解读日本古典文学巨著《源氏物
现代有学者总结如下: “物哀”与“知物哀”就是知人 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 流雅趣,就是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 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 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 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 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 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H¨“’ 本居宣长认为,对于人问真实存在的各种各 样的感情,要肯定其存在价值。不管是什么样的 感情,只要出自真心,都具有一种“物哀”。旁 观者也应从体谅人心的角度去“知”其“物 哀”,而不是一概从冷冰冰的道德角度去对鲜活 浓烈的人情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因此,“物哀”之美特别来自于那些为世俗 所不容的边缘性情感。“在所有的人情中,最令 人刻骨铭心的就是男女恋情。在恋情中,最能使 人‘物哀’和‘知物哀’的是悖德的不伦之恋, 亦即‘好色’。”M¨”’本居宣长在《紫文要领》 中特别指出,写乱伦与悖德之恋,能够更深刻地 体现“物哀”。 在道德上要受到严厉批判的乱伦之恋,在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