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一、宏观——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知小学教师慢慢变成了小学生,初中教师慢慢变成了初中生。

对于“占据空间”,首先应当提高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知,教师的认知不到位,则学生思维无法得到发展。

科学当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难懂。

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这些抽象概念,教师们在课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词典、翻阅初高中甚至大学的教材,这其实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这过程中认知结构得到不断完善和优化。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小学科学的认知,更生活化、具体化,这与小学生的特征是相符的。

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由接受知识,变为创造知识,在不断地探索中进入科研领域。

如果教师经过深度学习,教师的创新精神与探究精神均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都会有质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头脑中不断重新组织与扩充认知结构图,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教师肩负着教育大任,只有不断地充实与提高自己,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振兴民族的教育事业。

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是否也像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呢?空气摸不着,看不见,不是具象化的物质。

虽然通过上一节《感受空气》,学生已经感受了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本课即通过类比推理,让学生通过三个连贯的实验,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看得见的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①学生对“占据空间”的理解“占据空间”,是本课的核心概念。

什么叫“占据空间”?第一,别的东西放不了;第二,空间可以被抢占;第三,怎么证明原先的空间属于它,又重新占据。

如果强行对学生灌输“占据空间”,学生并不能够理解。

原来的教学设计就将可以看见的物质——乒乓球做了一个比喻。

黄色乒乓球占据了盒子的空间,白色乒乓球就不能够进入盒子里面了,因为黄色乒乓球占据了盒子里的空间。

利用可视化的乒乓球与空气、水进行类比,推理,最终通过三个连贯的实验:压杯入水、杯底打孔、打气观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

空气教学反思(精选15篇)篇1: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空气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同教研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小学科学三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经验,发现不足,并探索未来改进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来验证这一科学现象。

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能通过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分步实验的设计,学生不仅观察到了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逻辑联系,达到了科学概念目标的要求。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提问“纸团在杯子底部,杯子倒扣入水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设计合理:实验步骤清晰,材料准备充分,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

特别是通过三次不同的实验(不倒扣、打孔后倒扣、打气后倒扣),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3.注重科学态度培养: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并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基于事实的推理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也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需优化:在实验环节,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熟练或观察不仔细,导致实验时间延长,影响了后续的教学进度。

未来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时间管理,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流程的顺畅进行。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需求,通过提问、鼓励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实验现象解释需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但在解释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关系时,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模糊。

未来在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清晰、科学的认知。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时甜甜《空气占据空间吗》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物体的形态》中的内容,本课教学为第三课时。

本课属于小学科学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有了基础认识。

同时在本单元前两课已经认识了固体液体和气体,并且知道了固体液体都有固定的体积和质量。

本节课是要要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直观认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为下一课学习气体的体积和质量奠定基础。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课后思考:1.实验探究材料是学生思维发生的载体。

本节课我通过给学生提供简单的实验器材,变看不见的空气看得见,直观形象地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从提出问题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讨论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材料的结构性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包括“承载信息、组合活动、丰富思维等多重作用,实验探究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它能多方面地启迪、诱导、支持、帮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探索。

例如探究活动:快速倒水,水能流进去吗?,教材中是带着漏斗的橡胶塞塞到锥形瓶瓶口,在实验中需要动动橡胶塞让空气跑出来,对于无色的空气学生无法看见,于是我尝试将实验器材进行改进,在橡胶塞上加入橡胶管,并用止水夹夹住,原来动动橡皮塞变成打开止水夹,将管子插入水中,有气泡冒出,证明空气跑了出来。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一是学生在开始探究水为什么难以流进瓶内时容易把聚焦点引到橡胶管上而非瓶内的密闭空间;原因二则是这个实验在本节课的作用是让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个初步认识,从而为下面设计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做铺垫,改进后的实验相当于在复杂的实验材料中让学生的思维直接跳跃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实例上,跨度太大。

通过以上我发现在每个实验环节的器材选择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成长的阶梯性,同时也要讲究器材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2.在探究中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

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1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学校的领导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三年级的课文,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气体的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通过上节课捉空气的游戏,学生已经知道瓶子、杯子里面都有空气,但是对于“占据”的概念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和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实验一是杯子塞纸不湿的实验;实验二是将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压入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实验三是杯子和漏斗的实验,我认为实验二的设计不够科学,也缺乏趣味性和变通性,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我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代替实验二,将实验三作为机动的内容。

本课内容既是上节课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与掌握。

学情分析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要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和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本课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渗透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思维活跃、积极动脑思考,提升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使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逐渐清晰。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为更好地改进今后的教学,现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反思如下:
1.用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使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

在导课环节,我引导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假如乌鸦不用小石子而改用小树枝,还能喝到水吗?同学们展开了讨论,然后我让一名同学用小树枝实验一下,小树枝都快放满瓶子了,水面只上升了一点点。

这样使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

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对同学们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2.通过实验,使同学们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我引导同学们做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先请同学们预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我从中了解到多数同学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使同学们更全面地理解了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本课的不足之处:本课有三个教学活动: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比较水和空气,因为活动较多,因此给同学们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今后教学时可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由于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所以学生对空气的研究就相对困难。

其次,占据一词,意为取得并挤占。

所以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空间被挤占。

本课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需要借助其他可见媒介,通过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中由浅入深地不断感知,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质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

一、始终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衷于探究是科学家基本性格的组成,也是孩子的天性。

在整节课中,我变任务驱动为问题驱动,利用一个个递进的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表达、实验、解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良好的课堂结构的基础,也是使学生认知不断深化的依托。

本课我结合教材中实验,提供了带孔塞的塑料杯、A4纸、打气筒和医用滴管,针对上述实验材料,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层次一:用空杯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现象不明显。

层次二:用杯底塞纸团的杯子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纸团不湿,是受到了杯内空气的“保护”,初步证明。

层次三:拔去孔塞,让纸团变湿--纸团湿了,空气从小孔“逃走”,水占据了杯内空间。

层次四:用打气筒和医用滴管让空气重新回到杯内--空气把水挤走,重新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教材中实验二为打孔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太软的杯子容易捏扁,学生不容易施力,较硬的杯子打孔时杯子容易炸裂,而且,若把打孔环节交给学生的话,所费时间较长,孔与气针的大小匹配也成问题,所以本课我选用软硬适中,并且提前打好孔,只是在杯底塞好孔塞,在打孔观察环节,学生可以直接取下孔塞,减少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难度。

三、深化科学概念的理解怎样让学生真正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我们发现,让学生反复使用“占据空间”一词,去描述和使用,就会使学生更好理解占据空间的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1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由于空气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只是平时我们没有注意观察它。

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拘束于教材上的内容,选择了一些材料容易找到的、现象比较明显的、易于学生操作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是由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进行导入的。

然后在探究活动的环节,我共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分组实验,这两个演示实验演示的很成功,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很仔细,并且都准确的描述出了实验现象,并揭示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道理。

本节课的分组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两根吸管和一个橡皮泥,将瓶子里的水从吸管中流出来,这就需要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积极动脑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还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做到不挤压瓶子,不倾斜瓶子,不用嘴吸。

学生们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我巡视的时候发现,有的小组用嘴吸了,没有按照实验要求来做。

还有的小组没有利用橡皮泥。

所以大家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然后在我和听课教师的提示下,慢慢有小组找到了改进措施。

并且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节课下课之后,教研员给了我一些建议,提到了这个小组实验可以给更多的提示。

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把这个实验想的过于简单,毕竟三年级的孩子年龄还是比较小,已有的知识水平比较有限。

其实这节课在未改版之前,在书上是有插图的,就是组装好的插图,那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

而改版之后,也不能说不够好,因为改版之后,这个实验是在教材最后的拓展模块。

也是有意的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更难的问题。

本节课的另外的两点不足是实验纪律和实验报告单。

在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这个环节,把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给三年级的学生增加了很多难度。

所以报告单填写的'效果不好。

另一方面,平时针对学生们上实验课的纪律问题应该加以强调。

虽然孩子们在实验课,小组实验环节真的是特别兴奋,就很难保持纪律。

小学科学案例空气占据空间吗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小学科学案例空气占据空间吗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小学科学案例空气占据空间吗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实验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篇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篇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篇2《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中有两个重要的结论: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会变化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观点,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验证。

在实验前先给先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了空间的定义,前一个实验是在老师的演示实验“杯中的纸会湿吗?”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紧接着比较空气和水都占据空间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了?学生操作比较分别装有40ml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发现它们之间的不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然后拓展知识,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最后一个环节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学生通过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帮助乌鸦喝到水。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科学知识帮助到其他人,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的运用知识体验到成功的滋味。

学会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同教研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课,总的来说这节课课堂结构是比较完整,过程清楚,板书设计有心,各个环节紧扣,问题设计好,学生积极活跃。

不过也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语言平淡,激情不够,节奏太快应该注意细节。

在学生操作实验中,应该讲明实验要求,课堂组织方面有待加强,问题提出以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时间,对学生的表扬应多样,评价要有价值。

最后领导对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开始对以后的教学充满信心。

通过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我想我的课堂永远会充满活力。

(最新整理)《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最新整理)《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本课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然后和水作比较,通过实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扩张,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为主体,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胆探索,得出结论;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深入探究,张扬个性;让学生运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延伸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边讲边演示的方式给同学们曾现了《乌鸦喝水》的故事,进而提出问题:“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水面为什么会上升?”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据空间,是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紧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一个瓶子,让学生去积极思考,能不能也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用什么方法。

一系列情境的设置,学生的兴致越来越高,而让学生上来试一试,则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充分探究,给足学生动手的机会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器材,并且能保证两个同学一个小组,进行充分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去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学生充满好奇地将一团纸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种期待,那种新鲜感,那份激动的心情,写满在学生的脸上,“我们的纸没湿!”学生实验后的惊讶与兴奋,和“我们的纸怎么湿了?”一脸的疑惑与不甘,那都是学生能够亲手实验,能够充分探究后的宝贵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一)探究材料的结构性是学生认识科学概念的基础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的次序,它包括“承载信息、组合活动、丰富思维等多重作用。

材料的结构性表现在课堂中,不该是简单地为了便于牵着儿童的鼻子发现一定的科学概念,而应能多方面地启迪、诱导、支持、帮助学生主动、能动地去探索。

“典型的材料要能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思考,提升科学概念与自然现象间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获取对事物的完整、真实的认识;探究材料及其结构应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发,以适应不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多种发展或结果,使学生们在讨论中发展心智。


在本课中,选取了两组非常经典的实验材料,每份材料都为概念的呈现和建构发挥着作用。

第一组实验材料是两个塑料杯子,一个底部有洞,一个底部没有洞,将杯子竖直压入水中以后,有的组纸湿了,有的组纸没有湿,这便给学生创设了一种争论的契机,学生在讨论纸为什么没湿的过程中为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实验,用去底的塑料杯扣在水面的乒乓球上,乒乓球会被压在水底的位置,材料的设计很好地说明了证明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然后,让学生想办法让小球在水中,到水面上来,学生既可以斜一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又可以拧开杯盖让空气跑出来,还可以
用手压住瓶口放一部分空气出来……实验材料的结构性和科学性,使实验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启迪、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智慧。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立
帮助儿童获得科学概念是小学科学课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科学概念,就是理解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正确区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空气是占据空间的;空气占据着空间,其他物体就进不到这个空间里去;只有空气出去,腾出空间,其他物体才能进到这一空间里去。

怎样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这一科学概念,
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用杯底塞纸的实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可能空气占着杯子的空间。

2、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证明是空气占着瓶子、杯子的空间,使小球能呆在水底、使纸不湿。

3、通过让小球到水的中间,到水面上来的实验,认识空气让出一部分空间,水才能进去,空气不让出空间,水进不去。

最后,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暖水袋问题。

在这个概念支持下的三个教学部分都有着各自的概念内涵,形成一个由科学概念穿联系起来的活动链,在活动链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充实、覆盖、拓展、
深入和完善,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三)在探究中注重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科学课强调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中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引领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思维来更好地驱动、发展他们的动作技能,促使学生的探究技能综合提高。

本课,在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思维的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通过杯子底下塞纸的实验引起学生的争论和猜想,可能是空气的原因使纸不湿,空气看不见,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用瓶子和小球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刚才的想法,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后,再根据你对空气的新的认识,进一步猜想怎样让小球到水面、到水中间,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用学生内在的、广泛深入的思维活动牵动他们外在的、有效的行为;用外在的,有效地行为开启他们更广泛的深入的内在思维活动。

三次的猜想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学生一步步的猜想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层层深入,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连续性,提升了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己对空气性质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本课通过有结构材料的选择,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理解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渗透了一种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在讨论
和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建立了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教学反思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的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本节课的科学概念是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实验时的安全措施等内容,为了实现以上教学任务,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设计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提问,再一次说明水是可以溶解物质的,并引出课题,在复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我出示了一杯食盐的饱和溶液,在讲台上事先放了一杯水,在板书结束时,我设计一个环节,拿出了饱和溶液和水,因为用肉眼无法分清,所以提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能证明那一杯是盐水饱和溶液呢?学生回答各种方法,做简单总结,引出用蒸发的方法是比较好的,于是,引出如何用蒸发的方法,也就引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在酒精灯使用方法的教学上,我采用了PPT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学,归纳出,在使用酒精灯的时候要注意的四个方面,用ppt出示,接着又设计了判断和选择,巩固学过的知识
3、接着就是在试验中要注意的事项的说明,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强调了实验时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说明一旦出现意外,如何处理等。

4、当一切准备完毕后,进入到实验环节,因为在已经把食盐饱和溶液和水分成了A和B,让学生在实验时自由选择A或者B,因为两者液体的实验结果是不一样的,增加了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

这实验过程中,不断巡视和指导。

整个课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的认可,但是问题也很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反思:
1、因为这堂是新教师见面课,有领导来听课,学生在一个新环境里上课,有些紧张,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不是很好,有些问题心里明白,说不清楚,这样就耽误了一些时间。

2、在设计引课的环节的时候,设计室合理的,但是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紧张,引起的兴趣并不是很高。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的讲解是成功的,利用PPT也是很合理的,但是,练习题感觉少了,应该多些,最大的遗憾是,在讲解完酒精的是使用方法后,应该让学生亲自操作一次酒精灯,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先体验一次,在实验时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4、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的纪律还是需要加强的,主要是我指导的不够,主要表现在:
(1)慌乱,尤其是女同学,当看到酒精灯燃烧的时候,表现地很紧张,很慌乱,不敢去拿,不敢伸手去实验,成了一个看客。

(2)不遵守纪律,男同学对实验表现出了非常高地兴趣,总是想得到些意外的现象。

5、在实验的过程中,我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怕试验中出现问题,虽然让学生自己去实验,但是我把整个实验过程把握的还太紧,没有全放开。

6、实验报告没有完成,这主要是在平时练习的太少,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虽然经历了实验的全过程,却不能把全过程记录下来,这不是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实验少,因此实验报告也就写的少,也就不会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验,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更容易记住,会终生难忘。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反思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是较少的,这些将造成空气的教学有相当难度。

空气的存在,需要学生用相关的证据来证实。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

这一课从说说自己的认识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

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

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

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哪种材料硬》教学反思
《哪种材料硬》这一课的课程量比较大,因为第一次让学生接触材料的实验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相结合是这节课教师的主要工作。

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谁更硬一些?”。

这块“比较软硬”的内容,学生容易跟后面一课的“比较柔韧性”混合在一起。

课本中“哪种材料硬”这个实验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课本上的记录表感觉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自己跟自己比谁更硬个人觉得也没什么价值,所以我对表格进行了象作业本中的简单处理。

可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还是挺高的。

后面一个环节是“金属的特性”。

教学时,从前面实验得到的“坚硬”引到寻找金属的特性,比较自然。

但接下来的金属特性,学生就很难跟上节奏了,除传热性和光泽比较容易一些外,导电性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延展性很难理解。

而且每个都做实验很不现实。

我主要是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金属的用途推断它的特性,然后填写气泡图整理这一块知识。

防止这块内容的教学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让学生感觉乏味空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