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语言变异与英译
王蒙作品的乌托邦式语言风格
文学WEN XUE2017.03王蒙是我国当代文学界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反讽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
在他精练的反讽语言之侧,时常伴有若隐若现的抒情絮语,在政治讽刺的背景下,这种乌托邦式的浪漫主义语言,为读者带来了精神的震撼。
一、反讽语言下的戏谑与抒情王蒙的作品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中反讽最为成熟的作品,其言语中的戏谑成分,有着一种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
无论是在《名医梁有志传奇》《风息浪止》《莫须有事件》还是在《活动变人形》中,王蒙都通过这种戏谑的反讽语言艺术表达了一种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态度。
与王朔不同,王蒙的语言戏谑虽也多源自其对往昔政治激情的失望,但也不乏对青春岁月无法割舍的眷恋。
话语、语境的巨大反差与对比是王蒙作品的反讽之源。
这种反差对比体现在政治话语与作品叙事语境之间的差异之中,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中,话语、语境间的巨大反差会直接产生反讽效果。
例如在《说客盈门》这部小说中,作者临摹了部分官员传达指示时虚与委蛇却又暗含威慑力的腔调,当他又将这种表达方式用于干预他者职权以及领导干部对沐浴新闻的最终表态时,反讽意味就产生了。
在王蒙的小说中,“专政……代理”“是可忍,孰不可忍”等语言比比皆是,这种语调使人联想到“文革”时期的“大字报”语言风格,人物看似崇高的语言背后的批判、苛责意味,使读者感受到了语境间的诡异与戏谑。
虽然反讽是王蒙最擅长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在他创作的“季节”系列小说中,这种讽刺似乎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哀怨密不可分。
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历朝历代文人表达政治哀怨的抒情文体——屈原式的“离骚体”。
王蒙为了创作与表达的需求,也利用现代汉语的形式对“离骚体”进行了摹写。
这种传承中含着创新的摹写被称为“拟骚体”,读者从中既能感受到清冷、犀利的讽刺,又能感受到作者胸中强烈却难以化解的哀怨情绪。
例如在《恋爱的季节》这部小说中,作者用排比形成段落,重复表现哀怨情绪。
这种表达在《失态的季节》中也有体现:在反右的高潮声中,钱文因被人发现吃了顿西餐而成为了“右派”,受到强烈声讨,他越是主动反省,越使读者感受到其生存的悲凉。
层叠繁复: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
《层叠繁复: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摘要:小说中句式的随意,长句、短句、独词句,因形因神制宜,以求得口語式的“随意”、多样化,不顾书面语的形式整饬感,……报道的内容则是一连串政治咒语套语熟语:反动本能,蛇蝎心肠,刻骨仇恨,丧心病狂,处心积虑,野心仔狼,白骨成精,恶毒攻党,……”这么一长串的政治套语、咒语与熟语的排列竞达70个之多,且隔句押韵,把语言的狂欢推倒极点,最能体现出骚体小说的文体特征,“季节系列”小说中的“语言的狂欢”,更进一步地表现是把一长串的排比、对偶与反讽的杂糅,把骚体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王群摘要:新时期王蒙在小说语言艺术的追求上,力求创新。
他通过运用大量的闲笔和立体语言,创设出一种七彩缤纷的语言图景,表现出一种特有的情致,用于抒发情感,进而增添语言的情趣,形成其新时期小说层叠反复的独特语言风格。
关键词:闲笔;立体语言;狂欢;语言艺术新时期文学中,王蒙对语言天生敏感,他喜欢把语言通过任意组合,形成一幅幅耀眼的七彩缤纷的语言图景。
王蒙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
”[1]其小说不固守语言的陈旧规范,力求创新,折射出作家个人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的模糊性——闲笔的运用童庆炳先生对于“闲笔”曾这样阐释:“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丰富文学叙事的内容,不但可以加强叙事的情趣,而且可以增强叙事的真实感和诗意感,所以说‘闲笔不闲。
”[2]闲笔造成的小说语言的模糊性,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富有兴致和趣味。
王蒙在谈到小说语言时曾说:“小说里边还需要有一种情致。
……它表现出来,作为小说的构造,往往成为一种意境。
也就是说,把生活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色彩、那种美丽、那种节奏,把生活的那种变化、复杂;或者单纯,或者朴素;把生活本身的色彩、调子,再加上作家对它的理解和感受充分表现出来,使人看起来觉得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论王蒙新时期小说语言上的创新
论王蒙新时期小说语言上的创新活跃于当代中国文坛的诸作家中,王蒙以其风格独特和大胆创新而引人瞩目。
笔者仅就他在小说语言上的突破试作探讨,敢望斧正于大家。
一、基本格调和绚烂多姿王蒙是一个勇于创新、勤于探索的作家。
他不囿于文体、题材及传统框框的制约,对文学语言进行大胆革新。
他既重视祖国语言宝藏的挖掘,又致力于“摄取异城的营养” (鲁迅语),还热心于对群众语言的采撷,并注意到与其他艺术品类在表现上的沟通,从而使他的小说语言,闪现着时代的火花,奔涌着诗情的热潮,透射出哲理的灵光,充盈着幽默的谐谑。
尖锐泼辣,色彩斑斓,节奏鲜明,清新隽永,构成他小说语言的基本格调。
王蒙有意追求语言的绚烂多姿,以适应色彩纷呈,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对作家的选择而要求作家创作风格多样化的需要。
他主张一个作家要有几套笔墨。
他这样写道:“每一个作家在写每一篇作品的时候,应该确定这一篇作品的调子,它是一首颂歌吗?哀歌吗?浪漫曲吗?诙谐曲吗?不同的调子促使你选择色彩不同、音响不同、节奏不同、味道不同的语言”。
①事实上,他的每一篇作品的语言几乎都显示了一种卓然不群的丰韵:有的以明快清新见长,有的以尖锐犀利取胜,有的以婉而多讽出奇,有的以机巧诙谐而不同凡响,绝不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味同蜡嚼、千篇一律。
这固然显示了王蒙非同一般的语言功力,同时也和他的执着追求分不开。
二、线、声、色的组合文字堆砌的“概念”是不能使人直觉艺术之美的。
文学的最大难处在于它不能直接诉诸于人的知觉。
它只能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使读者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以想象活动唤起形象而获得美感。
但是,各类艺术并不是截然独立的。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人类的语言和动作这些基本的物质材料范畴的不同形式在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活动中是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
就其文学语言来说,它决不只具有传达意义的功能。
好的文学语言还可以使人得到如同欣赏音乐、绘画一般的美感。
这既是文学语言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也是现代小说家的刻意追求。
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
---------------------------------------------------------------最新资料推荐------------------------------------------------------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浅析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内容提要】新时期王蒙创作了一系列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近几年又有评论者认为“东方意识流”并非意识流,甚至有人认为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仍是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不对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定性,只探讨这一系列小说中意识流的特点并指出王蒙小说中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的根本区别。
【关键词】意识流;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借鉴在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王蒙的“集束手榴弹”----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短篇小说《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以及《风筝飘带》在文坛引起、、不小轰动,并引发了关于“意识流”问题的争论。
那么,王蒙当时文学实践的思想观念与西方文学“意识流” 之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文从西方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入手对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作简单分析。
一、意识流的产生及其特点西方意识流产生于“一战”后,属于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荒诞派戏剧等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与苦闷感。
因此,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
1/ 12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种真正的规范。
作家们也在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正复杂的社会人生。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 1919 年发表的《论现代小说》中,是这样评价传统小说家的:“他们写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浪费了无比的技巧和无穷的精力,使琐屑的、暂时的东西变成貌似真实的、持久的东西。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中题库及答案
《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中题库及答案1、“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的三层含义是什么?2、通常当代文学是如何分期的?3、50年代末敢于干预生活的小说有哪些?4、50年代末敢于反映爱情的小说有哪些?5、《青春之歌》表现的内容是什么?6、《青春之歌》表现的主题是什么?7、林道静性格的典型意义是什么?8、林道静思想性格的发展在小说中被描述为几个阶段?9、小说的现实教育作用是什么?10、林道静形象的局限性是什么?11、柳青的创作历程是什么?12、梁生宝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13、梁三老汉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14、怎样理解梁三老汉性格的双重性?15、《创业史》的艺术结构上特点是什么?16、《创业史》在心理刻画和细节描绘方面有什么特点?17、《创业史》乡土气息是如何体现的?18、《创业史》中《题叙》的作用是什么?19、严家炎是如何评价《创业史》的?20、茹志鹃小说的创作风格是什么?21、茅盾先生怎样评价茹志鹃的小说风格?22、《百合花》的题旨是什么?23、《百合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24、《百合花》的叙述视角是什么?25、如何理解《百合花》精彩的细节描写?26、如何理解《百合花》多角度的叙述方式?27、如何理解《百合花》由远到近、由浅入深的写人手法?28、如何理解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29、郭小川叙事诗的内容主要有哪两个方面?30、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特点是什么?31、什么是“新辞赋体”?32、郭小川在50、60年代的代表作有哪些?34、贺敬之的代表诗集有哪几个?35、贺敬之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36、什么是“政治抒情诗”。
37、贺敬之诗歌创作阶段分为几段?38、贺敬之抒情短章的特点是什么?39、贺敬之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40、老舍建国后的话剧作品主要有哪些?41、《茶馆》的3幕戏各发生在什么年代?42、《茶馆》主题是什么?43、《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哪几个人物表现的?44、《茶馆》写作特点是什么?45、《茶馆》的结构特点是什么?46、怎样理解《茶馆》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47、《茶馆》艺术上的开拓性是什么?48、“集束手榴弹”指什么?49、王蒙意识流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突破是什么?50、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不同在哪里?52、王蒙的《蝴蝶》表达的主题是什么?53、王蒙的《来劲》在写作形式方面做出哪些探索?54、高晓声对农民的性格认识的两个层面是什么?55、什么是“陈奂生系列”?56、陈奂生形象的文化意蕴是什么?57、什么是高晓声文体?58、高晓声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中国当代作家专题》期中作业答案1、“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的三层含义是什么?第一,它是一个时间范畴的概念,特指1949年以来这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历史。
《互助》译文及物性过程变化的翻译效果研究
郭晨欣《互助》译文及物性过程变化的翻译效果研究一、引言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翻译时译者常在词法、句法等结构上进行转换和变通,与此同时,及物性过程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关于翻译时及物性过程是否可以改变,学者们意见不一。
但通过及物性过程译者可以判断原文转换是否得当,以评估译文的翻译效果,使翻译评估从传统内省为主转变为有数据支撑的评析。
目前关于及物性的翻译研究主要用于分析各类语篇的英译文,其中小说语篇译文的及物性研究常常立足于某一章节,分析并不全面。
而微型小说作为小说语篇的一种,因其篇幅较短、语句凝练的特点使它能够实现整个译文的及物性分析,更能体现出译文分析的完整性。
因此,本文以王蒙的微型小说《互助》为语料,对比分析两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变化及其翻译效果。
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既保留了传统的写作特点,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具有典型的生活荒诞感。
《互助》一文选自王蒙微型小说集《微型小说翻译小说》,讲述了作家L君和评论家J君之间的“互助”行为,实质是在讽刺文化界的不正之风,不仅批判了少数不愿努力、到处钻营、投机取巧的人,也含蓄地批评了少数评论家的不公正行为。
选取的两个译文分别来自《实用翻译教程》和《散文佳作108篇》,二者经常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及各类翻译人员的参考书,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此两个译文都很具有代表性。
二、及物性理论(一)及物性理论框架系统功能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种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 (transitivity)来体现,它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韩礼德认为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为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形成以六大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框架来识解经验。
意识流小说作品的阐释与翻译研究
意识流小说作品的阐释与翻译研究随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意识流小说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通过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意识过程,以此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状态。
由于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意识流小说在翻译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一、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独特性。
在这类小说中,小说的叙述者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意识过程,以此来描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状态。
这些修辞手法包括对话、回忆、联想、感官细节等等。
在实践中,意识流小说通常并不采用线性的叙事方式,而是更注重在情感、思想和意识层面上进行描绘。
这样的写作方式使得意识流小说具有极强的个性化和主观性,同时也展现了作家深入了解和领悟人类内心状态的能力和追求。
二、意识流小说的翻译难点由于意识流小说的独特性,它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
最主要的困难在于如何把原文的意识流,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
首先,意识流小说在表达上往往是非常自由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把握好度,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图,还要让读者读起来顺畅、自然。
其次,由于意识流小说一般采用的是内心独白形式,因此译者需要在语言上寻找最精准的表达方式,以充分传达原作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意识流。
最后,在翻译意识流小说时,翻译者还要面对其他的挑战,例如如何准确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状态,以及如何把握好语言体裁等。
这些都要在翻译过程中认真处理。
三、意识流小说的翻译策略为了克服意识流小说翻译中的困难,翻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翻译策略。
首先,翻译者需要强化对原著的细致阅读和理解,深刻领悟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以便能准确地传达出来。
其次,根据原作的特点和情况,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目标语言和原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策略,物极必反,若是保持原文风格,则内化表达容易转化成死板的堆砌语言;如果目标语言没有合适的直译词,翻译者也可以使用“新词创造”策略,创造出符合原著意图和语言氛围的新的表达方式。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共五则)
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共五则)第一篇: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分析王蒙《杂色》的语言特色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王蒙的作品《杂色》非常引人瞩目,表达了深切的思想内涵,也运用了多种表现艺术手法。
在语言上,运用隐喻、哲学性语言、具有语言繁杂,有意识流的特征,再加上内容和语言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造成王蒙语言特征的原因探析,在于作家生活经历,在于作家艺术追求。
关键词:王蒙,杂色,语言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建国后担任青年团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56年以《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引起轰动,1957年由此获罪被划右派。
“文革”后获得平反,继续创作,著作颇丰,有《坚硬的稀粥》、《青春万岁》、《恋爱的季节》、《蝴蝶》、《春之声》、《漫话小说创作》、《红楼启示录》等各类著作,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众多国内外文学奖。
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领风气之先,被尊称为中国文坛领袖。
王蒙在198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杂色》,引人注目。
这部作品就其思想内容来说,与王蒙的其他作品一样,饱含着对社会生活的严肃的观察思索,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剖析,打满了他本人所经历过的生活烙印和他的思想烙印。
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又使得这篇小说放出耀眼的奇光,中国当代文坛上像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它也不同于作者以往的任何一篇作品,它是近年来王蒙小说创作在艺术手法的探索上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一、《杂色》的思想意义《杂色》所描写的,是一种失去了确定性的、动荡的、变幻莫测的人生相,然而即使是如此,也不能说这是作品的唯一的审美目标——因为经由《杂色》,并透过曹千里与他的马的种种实在的或心理幻觉的描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落难者的形象,一个典型的被某种社会力量歪曲了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这一形象,恰恰以艺术方式构造了一种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形态。
我很难运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把曹千里的精神面貌勾勒出来。
这太复杂了:的确是理不清的“杂色”。
王蒙的“现代性”反刍
王 干“现代性”伴随“现代”一词产生,“现代”一词来源英文“modern”,最早在中国被翻译成“摩登”,原义为现代的、新近的、时兴的。
也有人认为中国早就有了“摩登”一词,源于佛经《楞严经》。
不论当时翻译modern用的是音译,还是借用了佛经已有的词语,都证明摩登是一个外来词。
“摩登”一词在民国时期火起来,与卓别林的一部电影Modern Times有关,这部电影被翻译为《摩登时代》。
电影的传播力渐渐让“摩登”一词成为口语,但“摩登”一词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有的现代的含义慢慢被时髦、时兴所代替,尤其是“摩登女郎”一词出现之后,“摩登”已经不是原有的中性词,反而有些贬义的意味。
如果说“现代”(modern)和“摩登”一词可以互译的话,那么“现代性”(modernity)绝对不可以被翻译为“摩登性”,因为“现代性”在现当代中国被赋予了先进、进步、文明、民主、自由、科学、现代化、全球化等诸多涵义,加之现代性本身的“未完成的设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开放性空间与“摩登”的固化和狭小不可同日而语。
现代性和现代化在中国是同等重要的概念,实现中国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理想,而且是精神意义上的凤凰涅槃。
从郭沫诺的《凤凰涅槃》开始,中国作家就希望中国在世界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开启了极其艰难和艰辛的现代性进程。
哈贝马斯在《论现代性》中对现代性做出了这样的描述:“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
”a中国现代文学史与现代性相伴相生,一百年来中国作家对现代性的探索、追求和表现始终没有停止,现代性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和发展,也始终变换、更替着内涵,中国作家对现代性的表现也丰富多彩、起伏不定。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率先将现代性旗帜高举起来,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财富,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也是现代性的一面旗帜,70年间,王蒙对现代性的理解、张扬、反思、重建也伴随着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他丰富的著述是希望通过对现代性的反刍、反思,从而诞生现代中国文明的宁馨儿。
浅谈《说客盈门》的语言变异
浅谈《说客盈门》的语言变异作者:顾婷婷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王蒙《说客盈门》里的一些变异语言,探析其“语言狂欢”背后的用意。
关键字:《说客盈门》;语言变异王蒙的《说客盈门》是一篇描写社会上“走后门”现象的短篇小说。
文章叙述了丁一这位极平常又有点不平常的糨糊厂厂长,在面对众多説客上门各施所长为该厂二流子龚鼎(县委第一把手的表侄)说情的舆论压力下,坚持了自己的做事原则,拒绝了所有说项,最后终于把糨糊厂做大做强的故事。
王蒙小说的语言明显表现出“语言的狂欢”,而文学语言“狂欢节”的重大节目就是语言的变异。
在小说中,叙事、写人、绘景、状物,超乎常理的语言变异运用,使言语代码突破其自身的容量,而带上了浓郁的审美意味。
于是,在人们眼前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变异言语世界。
按照传统的语言运用要求,言语要要合乎所表现的客观事物规律,合乎人的思维规律,合乎言语结构规律,即循规蹈矩。
然而,小说言语却常常会出其不意地呈现出一些看似无理的言语现象。
文章在第二段描写主人公丁一各方面都很平常时,有这样的一段:“以至多感的人犯愁: 假如他进城去百货大楼,汇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会不会搞得即便是他老婆亲临也难以把他辨认出来呢?”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规律,一个人就算再平常普通,他的老婆也不可能无法在人群中辨认不出他。
这里看似无理,其实是作者掺进了主体的意识流,以多感的人的心理出发,以一种不合逻辑的推想补充夸大了丁一外在的平常,为下文突出其内心的强大做了铺垫。
在写到丁一心眼儿死那段末尾处写道:“就连当时是永无摘帽希望的地、富分子,也觉得他实在是背兴,即非委任也非荐任,谁让他代理我们的?光代理地、富不算,他还要代理反、坏、右和帝、修、反呢!你那个德性,代得过来吗?”前文一直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到了这里叙述语气越来越激烈,到了末句直接改为第二人称“你”,人称的突变非但没有造成读者阅读的障碍,反而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由丁一的死心眼儿给阶级斗争带来的紧张形势,以及牵扯其中的各阶层对丁一的恨之入骨和愤慨指责跃然纸上。
论意识流小说的东方化--以王蒙为例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论意识流小说的东方化———以王蒙为例苏黄菲菲(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后波及至欧美各国,属于现代派小说的一类,注重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五四时期,意识流小说进入中国,不少中国文人也开始了该类小说的创作。
但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中国的意识流小说出现了一些东方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东方意象的选用以及对意识流动的理性主导上,且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情节性更强,对外部世界的关注也更密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
本文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为例,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的成因以及具体表现,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意识流小说;东方化;王蒙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07-01一、意识流小说东方化之成因1.文化语境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的最大特点即是打破时空顺序,以人物的心理时间来构建作品,将过去、现在、将来的心理活动杂糅在一起,混合运用倒叙、循环、闪回、预见等多种方式进行叙述,而意识的流动则是非理性、动态且无逻辑的。
西方意识流小说进入中国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小说中的怪诞体验和神秘感知减少,中国作家更注重的是借用意识流小说的形式来描写现实社会,表现了创作的理性取舍,突出了小说创作的功利性,是一种拿来主义的表现。
究其缘由,这无不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意识流小说传入之时正值中国革命时期,“红色叙事”以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是当时的主流,意识流小说的无序化、随意性、非理性等与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具有较大差异性,为了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获得民族认同,意识流小说必须迎合特定的文化环境,以能被读者所接纳。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意识流小说的泛意识、非理性等特点被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理性主导式的表达。
2.文人创作的取舍。
西方意识流小说具有迷茫、怪诞、绝望的色彩,而中国意识流小说更具理性与节制,这除了文化语境的影响外,还与文人创作的主动取舍与选择有关。
意识流小说的五大特征- 王蒙和他的意识流小说
三.弥漫的情绪
没有情节,只有情绪,意识流小说往往是这样 , 它写外部世界引起的任务的不确定的情绪飘忽。
意识流小说写情绪时,其情绪程度大大减轻了, 轻到似有似无的程度,而且情绪与情绪之间的过渡 是感觉不到的,情绪的边缘是模糊的。它更注意惶 惑、惆怅、假设有所失的失落感、烦躁等一类不很 剧烈的情绪。
另外,在 意识流小说中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是 很难说得特别清楚的。甚至让人有原因就仿佛来自 自身的内心深处,与外部没有关系之感。
中国当代小说与前代相比出现质的飞跃,应该是在新
时期以后。对小说从思维到技巧,从选题到表现,从个性 气质到群体倾向,其中种种与前代小说表现出迥然相异的 特质,大概应回溯到当代小说1980年前后去考虑、探究。
当新时期初期,一批现实主义的作品开始以实绩,在 废址中拯救小说艺术时。〔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 学?77年第11期、卢新华?伤痕?,?文汇报?78年8月11、? 枫?,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相继发表〕这些“伤痕 〞作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然而,这些对前代小说的恢复 仅仅在于不同题材的环境下更加开放的重复。正因如此, 中国小说也开始酝酿着一场革命性地突破,而翻译文学使 人们在一种新奇的阅读中感到了突破的必要和可能。
二.梦境
意识流小说写了许多梦。这种梦不同于 以往传统小说所写到的梦——那种梦往往是 完整的,人工的,带有明显倾向的,是让它 起衬托、陪衬作用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梦 却往往是破碎的,模糊的,更缺少有机联系 而象征意味更浓。
eg :
这天夜里,素素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放风筝。 不是在绿草地上,不是在操场上,而是在马背上 放风筝。天和地非常之大。“农村是一个广阔的 天地〞,孩子们齐声朗诵。原来放风筝的并不是 她,而是一位一顿吃了六两炒疙瘩的小伙子。俗 名叫做屁股帘儿的风筝毕竟飞起来了,比吊着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汽球还高。 飞呀,飞呀,一道道的山,一道道的河,一行行 的青松,一队队的红卫兵,一群群的马,一盘盘 的炒疙瘩。这真是有趣!她也跟着屁股帘儿飞起 来了,原来她变成风筝上面的一根长长的飘带儿 〔?风筝飘带?〕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
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异同意识流小说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其创作原则强调感性,反映直觉,充分揭示西方的现代意识。
王蒙,因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篇“集束手榴弹”式小说的问世,一时引起中国文坛的轰动,当时,其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
伍尔夫被认为是西方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阐述者,其创作背景、理念和手法等与该派作家大同小异,其著作能大体反映该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所以,我认为比较王蒙意识流小说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可以从王蒙意识流小说和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异同中得出结论。
一、王蒙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手法之同王蒙的小说之所以在80年代被称为意识流小说,多因为他与伍尔夫等西方意识流小说家们在艺术手法上的选择上存在一致性。
1、有意淡化情节。
在伍尔夫看来,英国小说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历代小说家都试图用它来讲故事,而故事是文学有机体中最低级的一种,她取消情节或把之降至最低限度。
她的《墙上的斑点》就毫无情节可言。
《达罗卫夫人》表面上讲的是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默斯在街上的经历,但它终不成“情节”,顶多为事件。
《海浪》更无故事情节而言,只有像汹涌的海浪一样此起彼伏的意识的波涛。
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小说里,故事情节和外部世界的描述一降再降,取而代之的是飘忽不定、连绵不绝的意识流。
王蒙小说多为主人公的一段经历:素素与男朋友会面、(《风筝飘带》)、科级干部探亲在车上(《春之声》)等只做事件叙述从而串联全篇,意不在编织曲折离奇情节。
相对而言,《布礼》《蝴蝶》中的故事多了一些,但未产生错综复杂的吸引力,重在人生的体验。
2、以有限物理时间表现无限心理时间。
两人的创作目的反映到时间的处理上,一个旨在呈现人物心理意识,一个意在跨越历史的维度,获取沧桑之生命体验,他们找到了心理有穿梭时空之自由的切合点。
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里的时间跨度仅从上午九点到午夜时分约15个小时;《到灯塔去》象征性地建立在一种类似于从傍晚到上午的时间顺序上;《海浪》仅涉及从黎明到黄昏一个白昼的物理时间。
从《春之声》看王蒙的意识流和西方意识流的差异
摘要: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关键词:意识流;差异20世纪20至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对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现代流派――意识流小说。
到8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的到来,中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求新变异之风。
借鉴西方的潮流,在这个潮流中,首先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就是以王蒙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作为对西方意识流的借鉴,王蒙意识流自然与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用心理时间结构小说、作家退出作品、有意淡化情节上,确实显示着意识流小说的诸多特点。
但作为一种单纯的技巧借鉴,王蒙意识流更显著的特点却是它和西方意识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
现仅以王蒙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春之声》为例,试加以分析。
现代主义文学之出现于西方,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现实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产物。
自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物质文明高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则是无数的灾难和人性的“异化”――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们沦为金钱、物质的奴隶,根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传统的理性无法帮助他们理解现实,找到出路。
传统的文学也无法表达他们的焦虑和危机感。
于是他们打出反理性的大旗,创造、寻觅新的理论和新的文学形式。
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本世纪流行于西方的各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心理学理论,在这个非理性的哲学思潮中,叔本华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盲目、神秘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它控制支配一切,因此外在世界也是非理性的,不可知的。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又分为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的明晰的心理活动,但只是心灵的次要的表面现象;无意识是隐藏在人类心理的核心,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王蒙微型小说《探病》的语境差现象解析
王蒙微型小说《探病》的语境差现象解析语境各要素的不平衡会造成“语境差”现象。
本文试图从“语符层面、交际双方以及创作与解读”这三个角度,对王蒙的微型小说《探病》进行语境差现象解析。
标签:小说语境差语符创作解读一、引言所谓“语境差”指的是“同一交际界域,语境各因素间的不平衡。
”这是由祝敏青教授(2000)首先提出并阐明的:“语境差即各语境要素间表现出来的差异,它可以存现于作品中各语境要素之间,也可以存现于作品人物与读者语境之间,还可以存现于创造语境与读解语境之间。
”吴东晖(2006)进一步指出“语境各要素”指:(1)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外在客观环境的要素。
(2)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内在心理环境的要素。
其中,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外在客观环境因素有: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信息传递的方式等;构成包含发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在内的语言使用者内在心理环境的因素有:思想、性格、身份、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
其实“语境差”现象无处不在。
在日常生活中,交际双方由于受身份、地位、思想、动机等交际环境差异的影响,从而产生话语理解偏差的现象,即误会、误解产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在文学作品中,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作者更是挖空心思地利用各种语境要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语境差”现象,以制造或激发作品人物内部的矛盾冲突。
本文以《微型小说选刊》1998年第5期选登的王蒙微型小说《探病》为分析文本,对其中的主要“语境差”现象进行解析。
二、语符层面的语境差小说的语符层面是由语符表层和语符深层构成的。
语符表层指的是语词横向组合而成的线性链接,是由言语代码的语音、语义、语法等要素组成的。
而语符深层指的是言语代码所隐含的时间、空间、对象、目的、背景等内在因素。
(一)语符表层语境差语符表面的语境差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叙述语言中。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作者往往通过使用一些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符合语义、语法或逻辑规则的语言形式以在作品交际双方或作品与读者之间形成某种语境差,从而达到某种解读效果。
试论王蒙小说语言的新特点
试论王蒙小说语言的新特点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艺术不能重复前人划定的同心圆。
王蒙的探索与同时代作家、艺术家一样,是在揭露与反思的过程中进行的,在揭露与反思的行进途中,“他们自然而然地由自身的经历联系到整个社会的历史。
随着文学…人学‟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他们自然地把艺术的审视力由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
”显然,传统小说单一的线性结构和传统描写手法难以充分达到创作目的,而超越时空的心理结构所具备的多线交叉和放射性思维方式,正适应作家的这种艺术思考。
王蒙的系列小说,吸收意识流技法结构作品,剔除了西方意识流中朦胧神秘、孤独绝望和纯内向潜意识的颓废消积因素,使作品显示一种积极的意向。
读王蒙的新手法创作小说后,能透过多线幅射结构找到思想聚光点,诸如《春之声》描写生活的转机;《海的梦》对青春的礼赞;《风筝飘带》对普通人价值和尊严的赞美;《深的湖》、《蝴蝶》对人性异化和复归的探讨等等,无一不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坚定力量。
王蒙小说表达方法的借鉴与创新,语言上呈现很多新特点,使人能清晰感受到新气息与新滋养、新魔力,给人以更强更持久的审美愉悦。
首先,是小说视点的转变,使语言出现一种绵远甜润的审美效果。
此前,小说的视点一般是作为小说情节内容见证人或参予者的“第一人称”,是一种内在视角。
再即以小说情节内容局外人的身份出现的“第三人称”,是外在视角。
王蒙立足传统基础,因为结构和表现方法转变,线性结构与心理结构密切结合,语言则呈现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态式,“你”“我”“他”三种视角融为一体,相互转接,极大地拓展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尤其是对人物内在思绪情感的流动、幻变、跳跃有极为真切的展示,一种难以压抑的清新感常常扑面而来,紧紧粘连着读者的注意力。
自《布礼》开始以后的系列创作,都表现了这一可贵探求。
《蝴蝶》则达到炉火纯青的完美境界。
整篇小说共14节,用倒叙手法展开,张思远二天半时间,所反映的历史时空跨度之大,人物经历遭际坎坷起伏之多,牵涉不同层次的人物之广,主题挖掘之深刻,都是此前小说所没有的。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
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王蒙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综述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胡伯仲[摘要]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特征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小说;近两年研究;王蒙新时期的作品指的是,文革结束后,王蒙以作家身份重返文坛发表的作品。
意识流作品则是指这一时期,作者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技巧如内心独白、非情节化等创作的一系列作品。
总结起来说有《布礼》(1979)、《蝴蝶》(1980)、《春之声》(1980)、《风筝飘带》(1980)、《海的梦》(1980)、《杂色》(1981)、《相见时难》(1982)[5]。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因其对现实主义的打破和现代派技巧的运用,而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迅速引起了王蒙研究热。
可以说,王蒙是解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个引进意识流的作家,是他让新中国大陆读者知道了什么叫意识流。
王蒙也因其在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1983年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6年至1988年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备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纵观近两年的对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王蒙这些作品的技巧特色、非情节化和语言特点比较关注。
一、王蒙特色的意识流技巧尽管评论界都认同上述作品的意识流身份,但王蒙自己却不这样看,“王蒙一直不承认自己的小说是意识流小说,甚至不承认运用了意识流手法”。
在《王蒙漫话小说创作》中王蒙自己说到:“我没有好好研究过意识流”,“我写的是不是意识流,我还不知道呢”[6]。
他甚至说他自己也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几本意识流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引言
体技巧 ,进而提 出有针对性的语言变异英译方法。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 在世界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 0 世纪 8 0 年初 ,
在经 历 了长达 十 年 的社会 阵痛 后 ,中 国开始 步入 改 革开 放这 个 改变 国家和 民族命运 的重 大历 史时 期 。 在 这 种历 史背 景 下 ,中国文坛 上 的 一些作 家 受到 西 方 意 识 流 思 想 的 影 响 ,开 始 背 离 了传 统 的叙 事 风
《 海 的梦 》( 1 9 8 0 ) 、《 杂 色 》( 1 9 8 1 )和 《 相 见 时难 》
( 1 9 8 2 )等 。 .
目前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 以下简称 “ 王蒙小 说” )已翻 译 成 包括 英 语在 内 的多 种语 言 。但 是 ,
笔者发现,有些英译本未能对王蒙小说 中的语言变 异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原文语言希望传递 的信 息 在翻 译过 程 中有 所流 失 。同时 ,原文 独特 的 语言风格也没有在译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重现 。本
特信息未能得到有效捕捉和再现 。本文将探讨语 言变异的作用 ,重点分析三种语 言变异现 象,即词汇变异、语 法
变异和语义变异,提d : i 6 - 言变异的英译原贝 I l 和策略,希望能为王蒙意识流小说的英译实践带采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 :意识流 小说 ;语 言变异;词汇变异;语 法变异;语义变异 中图分类号 :H1 5 9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2 7 X( 2 0 1 3 ) 0 5 - 0 0 3 9 - 0 5
一
传递 出原文的信息,而且有利于实现原文与译文在 语言风格上的对等,更利于外国读者体会中国意识 流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鉴此,本文从王蒙小说的 语言变异入手 ,重点探讨语言变异的重要意义和具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6 - 3 0 作 者简 介:张义( 1 9 7 1 - ) ,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 。
第l 5卷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4 0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第l 5 卷第 5 期
瞬 问的 、复杂 多变 的情 绪 和 印象 ,展现 人物 深层 的
只 可能存 在于 人们 的想象 中 。事实上 ,这里 “ 方方 的 月亮 ”不过 是灯光透 过火 车方 形 的车窗 ,映照在 车 厢 内壁 上 的灯影 罢 了。这 段话 描述 了岳子 峰在 黑 夜 到来 时脑海 中产 生的联 想 。因此 ,虽然词 义 的选 择 偏离 了常 规。但 引发 了读 者 的想 象 ,让 读者 透过
二 、语 言 变异 :王 蒙意识流小 说 重要的表 现手段
( 一 )语言 变异
所谓 “ 语言变异” ,这 是指 “ 作家出于表达的
需要 ,有 意在 特 定的语 境 中突破 语音 、词汇 和语 法
等系统的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 ”【 l 】 。在 小说文本 中,变异是作家追求陌生化表达效果的常 见手段 , 而陌生化也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相 比之下, “ 语言变体”则是貌似相同,实在迥异的概念 。方 梦之先 生在 《 中国译学大辞典》中指出,“ 任何语 言都不是划一的统一体,语言都依据使用地 点、时 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产生多种 多样的语 言变 体 。 , , l z 】 显然 ,“ 语 言变 异 ”侧 重于 主观 上打 破 语言惯例和常规的变通做法 ,而 “ 语言变体”侧重 于客观因素 ( 如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语境、交际 目的等)的差异给语言表现形式带来的变化。 中国小说创作的语言变异发端于 2 0 世纪 7 O 年
文认 为 ,在翻 译 王蒙 小说 时 ,译 者 需重 视 并分析 小 说 中 的语 言变 异现 象 ,探 讨在 译文 中重 现 这种语 言 风格 的技 巧和 方法 。这 样 的译 文不 仅 能最 大限度 地
部分中国作家大胆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 积 极 借 鉴 西 方 写 作技 巧 ,创 作 出令 人 耳 目一 新 的作
品, 其中尤以 “ 意识流 ” 小说的语言风格令人叹服。 1 9 7 9年 ,王 蒙 发表 了意识 流 小说 《 夜的 眼 》 。这篇 小说突破 了语言只是反映作品思想 内容的观念,而 是 以怪异的语言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0在此后的 几年里 ,王蒙创作 了一系列同类小说。这些小说借 助语言来打破 时空正常秩序的自由联想,注重表现
代末和 8 0年 代 初的意 识 流小说 。以王蒙 为代 表 的
格 ,将发掘和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作为小说的主要关 照对 象 ,借此 来 反思过 去 、审视 人性 王 蒙 便是其 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在这个时期,王蒙仓 作 了多 部意 识流 小 说 ,其 中包 括 《 布 礼 》( 1 9 7 9 ) 、《 蝴 蝶》 ( 1 9 8 0 ) 、 《 春 之声 》 ( 1 9 8 0 ) 、 《 风 筝飘 带 》 ( 1 9 8 0 ) 、
’
Vo 1 . 1 5 , N0 . 5
Oc t . 2 0l 3
王蒙意识流 小说 的语言变异 与英译
张 义
( 东北财 经 大学 国际商 务 外语学 院 ,辽 宁 大连 I 1 6 0 2 5 )
摘
要 :在王蒙意识流小说的 某些英译本 中,语 言变异现 象未能 引起足够重视 , 从 而使语 言变异所承 载的独
潜意识世界。小说的语言形式超越了语言规律的制 约 ,是 对常规 的颠 覆和 解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