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国家理论
毛概第四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制度经济学.
2、历史学派方法论 一)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基本的和独特的信条是:科学的 经济学应该专注于历史专题研究。 二)经济学家所应该掌握的首先是历史的技能。 三)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调查研究各时各地的种种具体 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 3、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重视国家的作用;反对以全人类的名义开展研究。 二)重视法律的作用; 三)重视伦理道德因素的重要。 4、德国历史学派有旧新之分。 旧历史学派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代表人物 是李斯特;新历史学派是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代表人物是 施穆勒。
2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
社,2001年版。
3.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 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第一章 制度分析的流派
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规则。它具体表现为产权安排 、法律 体系、意识形态、习俗和习惯以及组织形式等。
制度规定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目标,进而 规范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人们的选择方式。
制度经济学
经济学院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制度分析的流派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制度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制度的分类及其功能 交易费用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产权理论 企业理论 国家理论 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
主要参考著作:
1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
馆,2002年版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1837)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一)李斯特的经济学说以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德国资本 主义工商业发展为中心思想,采取历史方法论证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 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从而与英法经济学家大不相同。 二)李斯特认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缺陷在于宣扬世界主义 经济学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征。李斯特认为不存在政治经济学, 而只存在国民经济学,力图证明政治经济学应当探讨的是本民族经济发 展的条件,而不是普遍的理论概括。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011年)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专题九 专题十 专题十一 专题十二 专题十三 专题十四 专题十五 专题十六 专题十七 专题十八 专题十九 专题二十 专题二十一 专题二十二 专题二十三
高级社
初级社
互助组
30
• 到1956年底全 国入社农户占总 农户数96.3%, 其中加入以土地 和主要生产资料 归集体所有的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 社又占总农户的 87.8%。
17
▲ 1952年党中央提出:“现在就要开始 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 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即“改 建并举”的思想。 毛泽东修改过的文件
18
1953年12月,中央对过渡时期总路
线作了完整的正式表述:“从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 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8
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首先,毛泽东论证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认为 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是巩固工 农联盟的需要 。 第二、阐明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 。 第三、阐明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限制富 农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级政策。 第四、阐明了循序渐进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高 级社的“三步走”的步骤。 29
9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政治学——概念 理论 和方法
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第一章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
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
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
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
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5,就是国家的活动。
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
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
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
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
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
国际化与本土化。
第二章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
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
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
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国家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的本质) 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出现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阶级— —国家产生
国家的阶级性(国家的本质)
恩格斯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 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 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 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 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 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 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 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 是国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社会性(从国家起源考察)
恩格斯说:社会产生着它不可缺少的 某些共同职能,被指定去执行这些职能的 人,就形成社会内部分工新的部分,他们 就获得了和授权给他们的人相对立的特殊 利益,他们在对这些人的关系上成为独立 的人,于是就出现了国家。
马克思主义指出: 国家是不同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一 种“特殊”的公共权力组织。
五、国家形态
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因国家 与社会互动形成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 构而产生的政治过程和治理绩效。 1.失败国家 2.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 3.自主性国家
1.失败国家
美国智库和平基金会的定义 失去对其领土的控制,又或未能维持其于领 土内对正当的武力使用的垄断; 正当的做出集体决定的权力受到侵蚀; 未能提供公共产品; 未能以享有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其他国家 交往。 除以上特点外,失败国家还有普遍的贪污和 犯罪情况,出现难民等非自愿人口迁移以及严重 经济下滑。
随着韩战的结束,韩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合 法性危机并直接面临着北韩的制度与军事竞争, 为了延续统治,取得合法性,南韩政府就必须竭 力取得制度竞争优势。近代以来的殖民悲情,二 战后民族主义的复兴,激发了韩国人强烈的民族 主义和国家主义情感,这些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 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形成一种强大的价值 观软约束,对小团体与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形成强 大的内在制约,保证了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高效 与廉洁,形成另一种强政府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训练手册下册毛概题库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C)A.遵义会议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2.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B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前、中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B )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4.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C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C.党的十二大上D.党的十三大上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C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B)A 坚持与时俱进 B保持党的先进性 C 坚持执政为民 D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7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A.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需要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多项选择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 D)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D 怎样建设党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做到(ABC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发展要全面可持续3、以人为本要求(ABCD )A.尊重人民的民主地位B.发挥人民的首场精神C.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D.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4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需要(ABC )A.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B.以自然规律为准则C.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D.社会发展各方面相互适应三、判断题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四章法西斯主义
第四章
第三节
一、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三)“民族共同体”与“民族社会主义”理 论
1.为了更有效地反对其他种族,纳粹主义千方百计增 强日耳曼人的“民族共同体”,一方面组织一系 列象征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活动,一方面拼命反对 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纳粹主义认为,在民族共同体不仅为个体提供生活 安全,也保证个人生活和就业,所有成员具有同 等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共同体一方面反对资本主 义的经营方式、分配制度,也反对国际主义,强 调坚持民众的、民族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他们所 宣扬的民族社会主义。
第四章
第三节
德国的纳粹主义
一、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二、种族国家 三、生存国家与扩张主义
第四章
第三节
一、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
(一)种族主义
1.雅利安人是世界文明的创立者,是最优秀 的。希特勒认为:人类种族分为三类, 一是文化的创立者,一是承担者或传播 者,一是破坏者。雅利安人是第一类, 犹太人是第三类。
第四章
第三节
二、种族国家
(一)纳粹主义的国家观
1.希特勒批评了过去的三种国家理论:
第一种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同意建立并遵守统治权 威的人的自愿联合体;这种国家理论错把国家当 作目的;
第二种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以某些条件为前 提的;其错误在于将国家的职能限定在福利上;
第三种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人种、语言相同的民族 实现其武力政治的天性、完成民族统一的工具; 其错误在于语言并不是促成民族的认同或同化, 血统才是最根本的。
2.张伯伦:《19世纪的基础》、《种族与人格》
师承戈宾诺。特别发展了反犹太主义。他认为世界 上只有日耳曼人和犹太人血统最纯正,但二者 一优一劣、一善一恶;德国日耳曼人是西方文 明的希望,他们将通过征服世界证明自己的优 越性。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何时过渡?怎样过渡?(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政府理论
1、偏好显示问题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无法有效表示自己对某种公共产品 的看法啊,选民们只能通过对官员的选举来反映出需要 多少水平的公共支出,但不能反映出对具体公共产品的 偏好。 另外,即使人们能够表示自己对公共产品的偏好,他们 也未必就会真实表露出来。
实行统 一税制 的效用
富人的效用 中间阶层的效用 穷人的效用 GR GM GP 公共产品的数量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二节 投票理论
(二)、投票悖论 1、投票悖论 多数票规则可能无法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到均衡,而在各种选择之 间循环。 2、阿罗不可能定理 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 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政府理论
二、政府的不同类型及其决策 无差异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了不同产品 的一种消费组合,而消费者从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 一样的。 政府的不同类型: 1、帕拉图式的政府 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 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 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那里课税,以税收收入来支付政府雇员的工 资。
三、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官僚会追求预算的最大化。官僚通过预 算的增加,可以获得职位、权限、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特权和名誉等 个人利益。 官僚与政府的关系: 是一种双边垄断关系,官僚将自己的服务出售给政府或政治家, 政府则向官僚们支付工资,从官僚那里购买服务。官僚从政府那里 获得一次性拨款,同时许诺将提供一定水平的总产出。
公共经济学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节 官僚理论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考研重点整理(自己整理的超实用)
逻辑框架整理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1、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2、希腊政治思想的萌芽:荷马、赫西俄德3、早期立法家的政治思想:来库古、梭伦4、早期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和城邦制度2、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三节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1、城邦民主制的繁荣和思想界的变化2、智者的政治思想3、苏格拉底的活动和贡献●第四节柏拉图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3、哲学家治国思想4、政体思想5、第二等好的理想国●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4、政体分类及其变革5、对理想城邦的设计6、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第二章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1、城邦制度的解体和政治思想的演变2、种族和文化的融合及世界主义思潮●第二节斯多葛派的政治思想1、斯多葛派的产生和流传2、自然法思想3、人的精神自由思想4、人人平等思想●第三节波利比阿和西塞罗的政治思想1、政治学由希腊向罗马的转移2、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第四节罗马法学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罗马法和罗马法学2、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第五节罗马基督教政治思想1、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2、奥古斯丁的双城论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 5—10世纪西欧的政治状况和观念1、5—10世纪西欧社会政治状况2、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3、5—10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教权和王权斗争中的政治思想1、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第三节托马斯·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信仰和理性3、教会和国家4、国家的起源和目的5、政体理论6、法的性质和分类●第四节城市的兴起和反对教会统治的政治思想1、城市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2、但丁的世界帝国论3、马西略的政治思想4、市民和农民异端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第一节社会状况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1、民族国家的兴起2、文艺复兴运动3、宗教改革运动4、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第二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力政治观3、共和理想和君主专制4、君主的统治方法●第三节路德和加尔文的政治思想1、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第四节布丹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理论3、主权理论4、政体理论●第五节法国反暴君派的政治思想1、反暴君派的产生2、浩特曼和莫耐的反暴君思想3、鲍埃西的反暴君思想第五章 17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欧洲的社会和思想状况1、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科学和哲学的发展3、政治思想的世俗化●第二节格老秀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学说3、国家和主权学说4、国际法的原则●第三节斯宾诺莎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观3、社会契约论4、思想自由权●第四节普芬道夫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法理论3、国家理论第六章 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和政治思想概况1、英国的宪政传统2、17世纪英国社会状况和革命的特点3、政治思想的特点4、革命时期各派政治思想●第二节霍布斯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主权学说和政体理论4、人民的自由和主权者的义务●第三节弥尔顿和哈林顿的政治思想1、弥尔顿的政治思想2、哈灵顿的政治思想●第四节洛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政治思想的清理和总结3、自然权利理论4、政府的起源和目的5、法治和分权第七章 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法国社会状况和启蒙运动1、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2、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政治思想的特点3、启蒙时期各派的政治思想●第二节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法的精神3、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4、分权学说●第三节卢梭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平等理论3、社会契约论4、人民主权学说5、对政治思想的影响●第四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1、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3、革民时期各派的政治主张第八章 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8世纪美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美国社会的形成和特点2、18世纪美国社会的政治斗争3、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潘恩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美国独立思想3、代议制共和政体思想4、人权理论●第三节杰斐逊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然权利理论3、民主自治思想●第四节汉密尔顿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性恶论和精英论3、分权和制衡思想第九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第一节这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思想特点1、德国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状况和特点●第二节康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伦理学说3、国家学说4、永久和平思想●第三节洪堡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自由和个性3、国家作用的范围●第四节黑格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体系和方法3、市民社会和国家4、君主立宪制主张5、民族主义思想第十章 19世纪法国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特点1、法国大革命后的社会状况2、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二节孔斯坦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权利和自由3、分权思想●第三节社会主义各派的政治思想1、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2、空想共产主义3、无政府主义思想●第四节孔德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实证主义体系3、社会团结思想●第五节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民主和平等4、自由和平等5、政治和革命第十一章 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第一节 19世纪英国社会和政治思想演变1、社会经济政治状况2、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政治思想的影响3、政治思想的演变和特点●第二节柏克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观3、代议制思想●第三节边沁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功利原则3、政府理论●第四节密尔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对边沁功利思想的发展3、自由思想4、代议制争政府理论和主张●第五节斯宾塞的政治思想1、生平和著作2、普遍进化论3、社会有机体论4、同等自由法则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第一节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对雅典民主政治评述:一方面,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主要体现在:A 政府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取消财产和等级的限制;B 公民大会构成城邦的权力核心,公民政治得到充分的体现;C 贵族会议形同虚设,贵族特权丧失殆尽;D 国家公职实行薪金制,进而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经济保证。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单选题多选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的会议是A.党的二大B.遵义会议C.党的六届六中全会D.党的七大 C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C3.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C4.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前、中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B5.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A.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B.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的提出D.毛泽东军事路线的完整形成 A6.毛泽东思想最显著、最本质的特点是A.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D.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产生的 B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B8.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是在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C.党的十二大上D.党的十三大上 C9.我们党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B.党的十四大上C.党的十五大上D.党的十六大上 C10.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B.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C.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D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D.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 D12.胡锦涛指出,我们学习《江泽民文选》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1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D1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A1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A.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C.坚持党的阶级性D.坚持与时俱进 B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 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18.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 AA.《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C.《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D.《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1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本质和核心是 C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C.以人为本D.可持续发展20.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 DA.以人为本B.稳定C.改革D.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是 ABCA.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B.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C.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D.反对教条主义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 ABC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是毛泽东个人的独创3.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标志是: ABA.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提出B.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C.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D.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提出4.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它 ABCD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明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三个规律”即 ABDA.共产党的执政规律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改革开放的规律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6.“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 ABCD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B.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C.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D.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在 ACA.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B.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毛概(简答题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答:(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
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3.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
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第三版〕内容概要第一章什么是政治1、最广义上讲,政治是人们制定、维系和修正社会生活一般规则的活动。
它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一方面,它与多样性和冲突的存在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与合作和集体行为的意愿颇有关联。
并非所有冲突都得到了或者能够得到解决,因此,最好将政治视为寻求冲突解决的过程,而不是实现解决冲突的目标。
2、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术传统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分别视之为政府的艺术或“与国家有关的事务”,公共事务的实施和管理,通过辩论和妥协解决冲突,社会生活过程中资源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3、人们对于什么是“政治的”领域有很大争议。
传统上,人们狭隘地认为“政治”仅限于“公共”领域内的机构和行为者,这种公共领域仅与社会生活的集体性组织有关。
但当从权力结构关系角度来理解政治时,它也可存在于“私人”领域。
4、政治作为一门学术科目,有着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包括政治哲学或者说标准理论分析,尤为关注制度和结构的经验传统,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行为分析将科学的严密性引入政治研究的科学传统,还有包括理性选择理论在内的诸多现代政治分析取向。
5、通过区分事实与价值,我们或许能够获得有关政治世界的客观知识,从这个意义上,政治研究是科学的,但有些因素仍然阻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获取可靠资料的途径面临困难;政治模型和理论包含隐含性价值;所有政治学者都持有偏见。
6、概念、模型和理论都是政治分析的工具,能提供知识的基础材料。
但它们也仅仅是分析的工具,尽管有助于增进对世界的理解,但比起要力图描述但尚未定型且复杂的现实来,却显得过于完美和一致。
最终,所有政治社会研究都是在特定知识框架或意识形态范式内进行的。
第二章政府、体系与政体1、政府,指所有秩序性规则得以维系的机构,其中心特点是有能力制定和执行集体性决策。
但是政治体系或者政体则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制度,以及它们与更大社会发生互动的结构和过程。
2、政治体系分类服务于两个目的。
利维坦第四章读书笔记
利维坦第四章读书笔记
在《利维坦》的第四章中,霍布斯详细探讨了主权者的权力及其运用。
这一章是全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因为它为霍布斯的国家理论奠定了基础。
首先,霍布斯明确提出了主权者权力的概念。
他认为,主权者是拥有绝对权力的个人或机构,他们的权力是绝对的、无限制的。
这种权力可以用来制定和执行法律、惩罚犯罪、管理公共事务等等。
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行使权力,包括对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的支配。
其次,霍布斯详细描述了主权者如何运用他们的权力。
他认为,主权者可以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公民的行为,并通过惩罚犯罪来维护公共秩序。
此外,主权者还可以通过征税、发行货币等手段来管理公共财政。
在所有这些方面,主权者的权力都是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
然而,尽管主权者的权力是绝对的,但霍布斯也强调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主权者必须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并确保公共秩序的稳定。
此外,主权者还必须公正地行使权力,避免偏袒和歧视。
如果主权者未能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他们将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总的来说,《利维坦》第四章是霍布斯国家理论的核心。
它详细探讨了主权者的权力及其运用,并强调了主权者的责任和义务。
这一章对于理解霍布斯的国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国家理论
1、社会共同体说 2、国家契约说
3、国家统治说
4、国家要素说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一节 国家理论
梁启超认为:“夫国 家者何物也?有土地有 人民,以居于其上之人 民,而治其所居土地之 事,自制法律而守之。 有主权,有服从,人人 皆有主权者,人人皆服 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 全成立之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如何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 分析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基础上,提 出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社会主义必然 胜利(即通常所说 的"两个必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五、社会主义国家(socialist state)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改变了世界 首先,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社会主义使人类逐步摆脱了“战争怪圈”,抗 衡了战争势力,维护了世界和平。 第三,社会主义为埋藏野蛮的殖民体系发挥了巨大作 用。 第四,社会主义为推动历史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 出了贡献。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一)议会制 议会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总统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政府(内阁) 由议会中拥有多数议席的一个政党或政 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的国家管理 形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二)总统制 总统制是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又作为政 府首脑,领导和组织政府,政府不向 议会负责而向总统负责的国家管理形 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恩格斯指出: " 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列宁指出:"国家 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 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 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 级控制的机器。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第一,阶级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系统性。 第五,历史性。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一)、资产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洛克主张把国家 权力分为立法权、行 政权(执行权)、外 交权(联盟权)三权, 但他认为行政权和外 交权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洛克实际上是主 张"两权分立"。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构成国家的要素
(四)主权
主权,是一个国 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 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 力。这种权力具有不 可分割和不可转让性, 不从属于任何外来的 意志和干预。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五、国家与社会
第一,国家与社会产生和存在的根据是不同的。 第二,国家与社会的属性是不同的。 第三,国家与社会在相互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第四,国家与社会的历史命运是不同的。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四节
国家机构
一、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特征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 家日常活动的整个国家机关体系的总和。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国家机构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第一,阶级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系统性。 第五,历史性。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如何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2、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但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并没有改变,这是因为: 其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 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其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的阶级对立。. 其三,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帝国主义 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继续 存在和加深。
第四章 政治国家
第三节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structure of state)是国家的中 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 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 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一、单一制 (unitary system)
单一制国家是 由若干行政区域 或自治区域组成 的统一主权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如何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
3、全面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 首先,应当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 其次,只有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才能正确地对待资 本主义。 第三,只有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和正确地对待资本主 义,才能巩固和壮大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 第四,既不要忽视"两个决不会",又要坚信"两个必然 "。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三、封建制国家 (federal state)
封建制国家进行统治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土地所有者与政治权力之间直接的密切的结合。 第二,农民的处境有一定改善,但被束缚在地主的土 地上,处于依附地位。 第三,封建制国家确立了对农民阶级实行集中统一的 统治。 第四,封建制国家广泛利用宗教思想和宗法思想对广 大人民进行统治。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第一,无产阶级民主制是确立在实现社会解放基础上 的。 第二,无产阶级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 第三,无产阶级民主是能最终得以真正实现的民主.. 第四,无产阶级民主是广泛、真实的民主。 第五,这种民主是同消除阶级和促使国家消亡紧密 联系在一起的,因而 " 具有伟大的意义 " 。无产阶级民 主是趋向最高类型的民主。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构成国家的要素
(一)人口 人口,即一定数量的固定居 民。从政治角度讲,人口乃 是国家活动的对象和出发点; 从经济角度讲,人口则是社 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只有具备一定数量的固定居 民,才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经 济结构与政治结构,从而形 成国家。 第四章 政治国家
洛克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执行权)、外交 权(联盟权)三权,但他认为行政权和外交权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洛克实际上是主张"两权分立"。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国家机构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第一,阶级性。 第二,社会性。 第三,权威性。 第四,系统性。 第五,历史性。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国家机构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四、构成国家的要素
(二)领土 领土,即一个国家的居 民永久居住和国家行使权力 的确定地域。一个国家的领 土不仅包括主权所及的陆地 与岛屿的地面,而且还包括 陆地上的江河湖沼和沿海海 面,以及其地下层的无限深 度和地面上的空间。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构成国家的要素
(三)政权组织 政权组织,即人们通常 所说的广义的政府机关,它 由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以及军队、警察、官吏、监 狱等物质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所组成的社会统治机关。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复合制(federal system)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 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联邦制( federation )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 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邦联制( federation )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联盟,它 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
(二)、国家机构体系
1、国家元首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司法机关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三)、决定国家机构设置的因素
其一,政权组织原则。 其二,国家结构。 其三,国家规模。 其四,民族关系。 其五,非正式机构的历史演变。 其六,社会进步。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
资产主义国家机构
(一)、资产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制衡原则。即把国家权 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将此三权交由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分别行使,互相制约的制度。
第一节
国家理论
一、国家涵义 (一)若干国家定义分析 在西方,古希腊国家大多为城邦,因而“国家” 即是指城邦(polis)。在古罗马,共和国盛行,“国 家”是指这种共和国(republive),意即一城市中的 公众。 1538 年英国人斯塔基在《英格兰》一书中以 status 的英文 state 指称国家,从此, state 成为政治 意义上的“国家”的专用概念,意指国家的某些要素 如土地、人民、政府以及统治技术
乌克兰总统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三)半总统制 半总统制是总统既作为国家元首又掌握一定的行政大权, 组织领导政府,而政府必须接受议会监督,向议会负责 的国家管理形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民主共和政体
(四)委员制政体 委员制政体是资本主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资本主义国家(capitalist state)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3)资本主义生产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 身也是商品 (4)资本主义生产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为自己存在的必 要条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 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组织,是 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代表,是一个阶级 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统治阶级用 以保护本阶级根本利益的暴力工具。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统治的组织, 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第二,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 治阶级手中。 第三,国家是统治阶级专政的 工具。
第四章 政治国家
(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 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 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第四章 政治国家
(四)如何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