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三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_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前准备: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一、导入: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明确:1、唐朝盛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讲课教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7 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教案一、教课目的:1.认识近体诗的有关知识和杜甫的出身经历;2.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感情的有机联系||,品尝作品触景感怀、情形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觉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悟诗人感时伤世 ||,伤时感事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指导:(一)对于古体诗与近体诗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 ||,此诗始于唐朝 ||。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 ||,把产生于唐从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

每首诗不拘字数 ||,不求对仗 ||,不讲究平仄和押韵 ||,节奏也较自由 ||。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朝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 ||,地点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朝从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实 ||,故名||。

发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 ||。

八句 ||,分五言、七言两体 ||,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 ||,凡两句相当 ||,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一定切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往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究竟 ||。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一定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当是指邻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同样||,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近似的规则 ||,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二)平生及写作背景杜甫( 712— 770)||,字子美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撰写:洪真【学习目标】审稿:高一语文备课组讲学时间:2011.2. 24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知识链接】一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在艺术上,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相反,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现实主义是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出现标志现实主义诗歌逐渐成熟。

而杜甫则将现实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二赏析参考:唐代宗永泰元年(7 6 5 )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哲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公元759 年,杜甫为避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开成都,经重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765 年四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

(精校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精校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的全部内容。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 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曲阜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含答案

曲阜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含答案

【使用说明】1、利用自习落实好基础知识。

2、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

【学习目标】1、结合杜甫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学习《秋兴八首》(其一)、《登高》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了解咏史怀古诗歌的特点。

3、感受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自主学习】一、作者及诗作背景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1。

《秋兴》:《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2。

《咏怀古迹五首》: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一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3。

《登高》: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晨读在线】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1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1)D(2)D (3)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

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

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

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要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了解诗歌的特殊性: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杜牧诗三首》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

《杜牧诗三首》精品 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

♦ 8 杜牧诗三首歹温馨晨读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思品悟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晩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句咀华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圣人因时制宜。

——《李靓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8 诗三首 2 七中马建民7 诗三首三维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了解“古诗”与五言诗的关系。

2.把握三首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3.运用翻译的方法描摹诗歌所反映的内容,能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4.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知识,正确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什么样的情感是让人黯然销魂的呢?当远方的游子采摘这些花草想借以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心情由欢欣转为失落.这样的叹息让人遗撼而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真实的心情记录一一一《涉江采芙蓉》。

诗词导入古代著名文学理论家钟嵘《诗品》说:“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句话评价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基础积累1.《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2.“古诗”的原意是占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3.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

武帝天兼元年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杜牧诗三首》精品导 精品学案(含答案解析)

◆8杜牧诗三首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微感言: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圣人因时制宜。

——《李觏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颜氏家训》赏读: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反之,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一、作者视窗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杜牧诗三首花贩告诉我有位花贩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愈是颜色艳丽的花愈是缺乏芬芳。

”他的结论是: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有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

”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有位花贩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

”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最好的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开不了。

我们看人也一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更难有志气了。

有位花贩告诉我:“愈是昂贵的花愈容易凋谢。

”他是为了要向买花的人说明:要珍惜青春呀,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有位花贩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剌。

”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

爱护一朵玫瑰,并不要非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刺伤;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刺伤心爱的人。

微感言:烈士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死谊。

——《刘梦得文集》赏读:(做出显要事功的)英烈之士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原因,在于他们坚持自己的节操,为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圣人因时制宜。

——《李觏集》赏读:一个圣明的人依据现实情况再制定合适的政策。

例如,周文王时与周公时不一样,所以文王因当时的形势制定政策和策略,而到了周公时,形势有了发展,做法便会跟着变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昌黎先生集》赏读:事业、业务精良的原因是勤学,事业、业务荒废的原因是只知游玩嬉戏。

行为是通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毁坏于随心所欲、不认真对待。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颜氏家训》赏读:与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摆满芝兰的屋子,日久天长,自己也变香了。

反之,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也变臭了。

一、作者视窗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人称“小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作品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早雁》: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

本诗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

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

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虏弦.()(2)胡骑.()(3)潇.湘()(4)菰.米() (5)莓苔..() (6)荔.枝()(7)不期.()答案(1)xián(2)jì(3)xiāo(4)ɡū(5)méi tái(6)lì(7)qī2.词语释义(1)金河秋半虏弦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莫厌潇湘..少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顶千门次第..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胡人拉弓控弦射雁,暗指军事侵略(2)潇水、湘水,均在湖南(3)依次(4)难以预料3.名句背诵(1)________________,水多菰米岸莓苔。

(2)__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莫厌潇湘少人处 (2)一骑红尘妃子笑(3)包羞忍耻是男儿 (4)江东子弟多才俊文本感知1.《早雁》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

以描写大雁的四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骊山的绚丽繁华和华清宫的壮丽宏伟,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

3.《题乌江亭》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发表自己对“项羽自刎”的看法,在表达惋惜同情之余,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

结构图示《早雁》 ⎩⎪⎨⎪⎧⎭⎪⎬⎪⎫首联:惊飞四散 失所溃逃颔联:飞途孤鸣 失群孤苦颈联:明春难返 战续难回尾联:告雁忍苦 痛苦不堪明写早雁实写边民《题乌江亭》⎩⎪⎨⎪⎧前两句:“兵家不期” “男儿真义” 议论后两句:“项不渡江” “惋惜英雄” 抒情 师生探究一、《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提示 《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

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很常见。

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提示《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

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

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述,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

《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三、说说下列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提示“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出门,月光满照。

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

“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出自储光羲的《田家兴八首》。

“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王昌龄《从军行》中的诗句。

这首诗主要抒写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扬,具有动人的力量。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出自杜牧的《早雁》,主要寄寓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从而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切同情。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前两句。

“次第”是“一个接一个”,“陆续”,表明宫门之多和骊山行宫的奢侈,与整首诗借“送荔枝”反映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相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名句品评(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

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在中原地区军民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

“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

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

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

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开”的疑问。

这句乃全诗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品评“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乌江亭长舣船相待项羽渡江时建议项羽的“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千万,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是项羽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凡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真实反映。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男儿本色和贵族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的确愚蠢得好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失败的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返回江东,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这自然落脚到了“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

其意是说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

可惜项羽英雄气短,至死都不肯放下架子,至死都不肯接受失败的现实,竟认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一意孤行,自刎而死。

而这样的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考点链接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